古代商場在哪裡
『壹』 中國古代商業名稱 店鋪所在地
1、米麥行(米行、麥行)
《舊唐書·食貨志下》:建中元年(780)七月,敕:「夫常平者,常使谷價如大豐不為之減,大儉不為之加,雖遇災荒,人無菜色。自今以後,忽米價貴時,宜量出官米十萬石、麥十萬石,每日量付兩市行人下價糶貨。」
此「兩市行人」,當指京師長安東、西兩市米麥行(或米行、麥行)的行頭。於此可知,西市有經營糧食交易的米麥行(或米行、麥行)。
2、布帛行
《舊唐書·憲宗本紀下》:元和八年(813)夏四月「丙戌,以錢重貨輕,出庫錢五十萬貫,令兩常平倉收市布帛,每段匹於舊估加價十之。
古代一般以麻、葛之織品為布,絲織品為帛,因以布名供裁製衣著用品的材料。東、西兩市既有大量布帛,說明西市內有經得布帛行。
3、絹行
牛僧孺《玄怪錄·吳全素):「乃相引入西市絹行南盡人家。」「則里溫庭筠《乾膜子·王恩):「今日在西市絹行舉錢。」
此為西市有絹行之證。絹為平紋的生絲織物,多為絲織馬的為此絹行當為專門經營絲織品的商行。又,此絹行可以「舉錢」(即貨錢),可知絹行亦經營借貨業務。
4、大衣行
韋述《兩京新記》:西市「市內店肆如東市之制。市署前有大衣行。此「大衣」疑非一般意義上的衣裳。據此推測,此「大衣行」當是經營婦人禮服的「高檔」商行。宜乎其設於市署之前。(普通衣象賣買當在衣肆)。
5、木材行
溫庭筠《乾腰子·竇又》):「崇賢里有中郎曹遂興,當(夜)〔庭〕生一大樹遂興每患其經年枝葉有礙庭字……又請買之……中郎大喜。乃出錢五千文以納郎。與斧斬匠人議伐其樹……鬻於本行。又計利百餘倍。其精幹率是類也。」
竇義伐樹,「鬻於本行」。此「本行」當指經營木材的木材行。李賢里在西市東南面,距西市不遠,且竇又活動范圍主要在西市,故推知其為西市木材行。
6、酒肆
闕名《逸史·齊映》:「齊公乃行至西市北,入一靜坊新宅。…人報有送百千者,老人曰:『此是酒肆所入。某以一丸葯作一瓮酒。」
酒肆為售酒及飲酒之處。西市多有。《李太白集》關於「金市」的解釋,向達先生贊同於石田干之助氏之說,以為系指長安之西市而言。酒肆往往兼有作坊,為「前店後坊」之制。其「西市腔」美酒必釀於西市酒肆。
7、衣肆
沈既濟《任氏傳》:「鄭子游,入西市衣肆,瞥然見之,囊女奴從。鄭子遽呼之,任氏側身周旋於稠人中以避焉。」
此衣肆當為出售一般衣裳的集市,與「大衣行」之專賣婦人禮服不同。《任氏傳》謂鄭子游入西市衣肆,猛然見到任氏婢女,急忙呼喚,任氏不願與之相遇,能「側身周旋於稠人中」,可知此衣肆為露天市場,而且人比較多,非一般店鋪。
8、帛肆
白行簡《三夢記》:「長安西市帛肆有販粥求利而為之平者,姓張,不很家富於財,居光德里。」(《全唐文》。
帛為古代絲織物的統稱。此「帛肆」內「有販粥求利而為之平。「粥」,同「鬻」,「販粥」即販鬻,為販賣之義。此肆內既有以販賣布帛為業者,亦可知此帛肆為開放型市場,非一般店鋪。
9、卜肆
《仙傳拾遺》:「楊伯丑,馮翊武鄉人……隋開皇初,文帝搜訪逸隱,聞其有道,征至京師,見公卿不為禮…常被發佯狂,遊行市裡……亦開肆賣卜,卦無不準。」
《原化記》:「開元中,有一人姓劉,不得名,假蔭求官…聞西市有李老善卜,造而問之。」
卜者即賣卦者。此類行業無需店鋪,或當街擺攤,或席地佔課卜者不僅為人測前程,還為馬筮吉凶。卜肆疑即卜者所聚的街巷或集而。
10、凶肆
「二肆」指東、西兩個凶肆,「西肆」即指西市的凶肆。凶肆所經營者,一為製作和出售喪葬用的諸如陶俑之類明器,一為出租方相、輛車之類送喪之具,一為執總帷、唱輓歌,參加送葬活動。
1975年考古調查中,在西市西大街中部現代修掘的窖穴積土中,發現唐朝後期作為明器的殘陶俑和陶俑頭部,當為西市凶肆的實證。
以上均為西市出土的行肆,其中的經營這大部分為胡商,他們出色的經濟頭腦,還有異域文明和中原文明相碰撞結合出不一樣的火花。為唐朝的文化注入了不少新鮮的血液。西域特色與中原傳統相結合。西市貿易異常繁榮。
(1)古代商場在哪裡擴展閱讀
明代開始,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商品經濟逐漸在城鎮中發展起來,也逐漸向農村中滲透。古商業街指的是從明代開始受商品經濟的影響,發展到現在的一個古老的商業街。
上塘古商業街是考察中國農村從純農業經濟向商品經濟發展的難得史料,也是諸葛村從血緣村落向業緣村落過度的見證。明代開始,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商品經濟逐漸在城鎮中發展起來,也逐漸向農村中滲透。
地址: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諸葛鎮諸葛村諸葛八卦村
周村是明清時期發展成為我國北方的重要商埠,是北方絲綢之路的源頭所在地。城鎮功能齊全,設施完善,市場分工明確,商業極其繁榮,號稱「天下第一村」、 「金周村」、「旱碼頭」。
作為中國古商業文化的優秀代表--「大街古商城」,街區縱橫,街巷幽靜樸素,雖歷經百年風雨,仍保持著古樸的明清原貌和歷史本色。規模宏大,建築風格獨特,建設水平高,為山東所僅有、江北罕見,且至今仍在發揮其商業功能,被專家稱為「活著的古商業街市博物館群」。
周村是古代絲綢之路的源頭之一,絲綢是中國古老文化的象徵,中國古老的絲綢業為中華民族文化織綉了光輝的篇章,對促進世界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是瑞蚨祥的絲綢以其卓越的品質、精美的花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聞名於世。
『貳』 中國古代有沒有商場
有的有的,其實像夜市這樣的就算是商場,還有什麼當鋪啊,酒館的啊都是的,不然要商人做什麼?不是說什麼「士農工商」嗎?
『叄』 古代商都在哪裡
商朝多次遷徙都,所以商都不止一個。主要有以下地方:初期在亳(今河南商丘),中期在殷(今河南安陽),後期在朝歌(今河南鶴壁)
『肆』 古代的商店都叫什麼
一、肆
店鋪(上古時代表示商店)。
吾得升斗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知早索我內於枯魚之肆。——戰容國 莊子《莊子·外物》
意思:眼下我能得到斗升那樣多的水就活下來了,而你竟說出這樣的話,還不如早點到干魚店裡找我!
又如:肆廛(街市,店鋪);肆宇(肆宅);肆宅(店鋪);肆業(泛指店務或其他類似業務);肆頭(街頭,市上)
二、坊
小手工業者的工作場所和舊時某些店鋪的名稱:作~。油~。茶 ~。
三、鋪
商店。俗作「鋪」。
鋪,賈肆也。——元代 黃公紹《韻會》。
意思:鋪,就是商店。
又如:飯鋪;雜貨鋪;當鋪;鋪家(店家,商店);鋪席(店鋪;商店;商人);鋪行(店鋪和商行);鋪舍(指商店);匠人鋪(製造或修理物品或機械的店);鐵匠鋪。
四、號
商店的代稱。
找了一家匯票號,是個日升昌字型大小,匯了八百兩,寄江南 徐州家裡去。——《老殘游記》
五、行
營業機構;商行 。
如:行鋪(商行店鋪);行貨(貨物;特指壞貨,劣貨;隱語指男性生殖器);行戶(宋以後稱加入商行的商戶)。
六、庄
規模較大的或做批發生意的商店 。
如:庄款(在錢庄的存款);庄折(錢庄的存摺);布莊;茶莊;錢庄;飯庄
『伍』 古代商店叫什麼名字
店鋪。
陝西省早在1000年前,就已慣用「店鋪」一詞。如今,民間習慣稱大者為「店」,小者為「鋪」。另外,旅舍也叫「店」,舊時稱住旅舍為「住店」。 店鋪的營業場所,叫「店面」、「鋪面」,「門店」,「專賣店」等。
舊時,店鋪門首懸掛幌子作為商店的招牌,用以標志經營的性質。幌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類:文字幌。有用木板製造的,也有竿頭懸一個布簾的。上面寫字,字少而精,酒館寫個「酒」字,當鋪寫個「當」字,裁縫鋪寫「成衣」,理發店寫「整容」等。
(5)古代商場在哪裡擴展閱讀:
店鋪名字四種來源
第一種來源是上級賜名。如古代皇帝大臣、現今的各級首腦們賜予題寫的名號。大凡得到這種名號的店家便無尚榮幸,因可借著上級的威信作生意,是一筆特別實用好用管用的無形資產。多少人求之不得哩。
第二種來源是地名、名勝古跡名、外來名、序號加買賣實物合在一起命名。如老邊餃子館、重慶火鍋、西炮台酒家、老爺閣糧店、加州牛肉麵館、第一百貨商店、第三人民醫院等。
第三種來源是根據吉祥語起名。如繁榮昌盛、幸福吉祥、合家歡樂、恭喜發財、興旺發達、如意平安、欣欣向榮、勝利、興壟豐收、滿意、青春、年輕、美麗等,可以將它們分開了用,簡潔好聽,一個能給顧客舒心感,一個能激勵和希望自己鋪面買賣越做越好,財源滾滾而來。
第四種來源是別出心裁、出人意外的店名。往往能流傳千古,經久不衰。如天津狗不理飽子,北京全聚德烤鴨,皆是名揚四海的老字型大小,全國開了許多分店,有很多美食家慕名而來一飽口福。
『陸』 古時候的商店叫什麼
古時候的商店叫:鋪
鋪拼音:pū 、pù
釋義:
鋪pū
把東西散開放置,平擺內:鋪開攤平。鋪床。
1、卧具容。
2、襯托,陪襯,寫作技巧之一。鋪張。平鋪直敘。
鋪pù
1、商店:飯鋪。肉鋪。鋪面。
2、床:床鋪。搭鋪。卧鋪。
3、舊時的驛站:三十里鋪。
(6)古代商場在哪裡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質鋪[zhì pù]
當鋪。
2、床鋪[chuáng pù]
床和鋪的總稱。
3、鋪保[pù bǎo]
舊時稱以商店名義所做的保證,在保單上蓋有商店的圖章。
4、鋪戶[pù hù]
商店(多指較小的)。
5、通鋪[tōng pù]
(旅店、集體宿舍等)連在一起的鋪位。
『柒』 北京哪裡有古代飾品批發的商場
要說北京的古飾品,那就屬於十里河潘家園了。那面可是古董收藏古玩的最好的集聚地了,只要是你想要的 ,在裡面問問總會有的
『捌』 古代經商的地方叫什麼
一般人以為成功者的過程是這樣的:擁有系統(工廠,網路,人員等)——去行動——成為大家看到的成功人士。 實際上所有的成功人士的模式是相反的:心態思維精神面貌上強烈的成為了夢想中的人物——去行動——擁有了系統 你想,哪個成功創業者創業前什麼都擁有?有經驗?有資本?有關系?這些都是努力得來的,而不是創業之前就必須的,如果已經有了,還談創業嗎?所以,個人創業不需要資金和經驗,重要的是你要選擇一條符合時代趨勢的道路!這比什麼都重要!舉些例子,1900年 ——1950年,這期間世界的主旋律是什麼?戰爭!除了美國其他地方都在打仗,所以你要當兵就是跟上了時代主旋律,或許成就一番事業,如果經商,那就是找死!二戰起來的企業都是在美國,因為美國不打仗。1950年到1990年呢?時代的主旋律是什麼?和平和發展,經濟建設為主,咱國家結果還是以階級斗爭為主,所以很糟糕。而日本,義大利,德國這些戰敗國呢?經濟迅猛,因為除了發展經濟沒別的事能做,美蘇軍備競賽,戰敗國是不能這樣的。美國提早發現這一一趨勢,轉型成功。我國80年代初在偉大的鄧小平領導下也開始經濟建設,救了中國。所以,80年代只要做個體戶堅持下來就能成!對吧?不管你做什麼!不管你有沒有資本和經驗!1990年到現在和未來的很長歲月,時代的主旋律是什麼?學習和創新。只要你能跟著走,一定會成功的!什麼開個小店慢慢來,簡直是胡說八道!現在都什麼年代還以為是80年代啊?你仔細觀察,國家的政策法律的出台一般都會預示著未來的發展,什麼行業是有前途的,都可以從中一窺端倪! 中國古代商人秘而不宣經商十訣 中國人經商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商業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長的商業活動中逐漸培育出中國商人「秘而不宣」的經營謀略,歸納起來為「經商十訣」。 一、知地取勝,擇地生財 兵法雲:「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制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可見地形對作戰之重要,為將者不可不察也。經商如作戰,商場如戰常經商者如指揮千軍萬馬之將帥,智慧的將帥往往會占據有利的地形,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作為春秋戰國時期大謀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諳此道。他以戰略家的眼光,認為陶地為「天下之中,諸侯四通」,是理想的貨物貿易之地。遂選陶地為營銷點,果然,十九年間他三致千金,成為世賈,「陶朱公」的美稱也由此而飲譽古今,留名青史。《史記?貨殖列傳》中所載,秦國滅了趙國以後,實行了移民政策,當時許多人賄賂官吏,不願搬遷,要求留在原地,唯獨富商卓氏要求遷往較遠的「紋山之下」,他看中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厚,居民熱衷於買賣,商業易於發展。幾年後,卓氏成了遠近聞名的世富。這種「不惟任時,且惟擇地」的觀念已為後世商人所接受。「淮左名都,竹西佳處」的江蘇揚州,地處南北要沖,交通發達,水運便利,貨往頻繁。其地膏沃,有茶、鹽、絲、帛之利,眾多商人紛至沓來,一時商賈雲集,秦商、晉商在這里定居經營。有名的徽商也就是從這里開始起步,稱雄江湖。 二、時賤而買,時貴而賣 范蠡和商祖白圭認為,「時賤而買,雖貴已賤;時貴而賣,雖賤已貴。」強調商人要善於捕捉商機,把握時機,不失時機地買進賣出。商業的利潤源於買賣的差價。一旦發現買賣的時機一到,則要「趨時若猛獸鷙鳥之發」,當機立斷。魏文侯時,國人注重農耕,而白圭卻樂於觀時機的變化。糧食豐收時他買進穀物,賣出絲漆。待蠶絲上市時他就大量收購蠶絲,售出糧食。他曾說:「我做買賣,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樣有計謀,如孫臏和吳起那樣善於判斷,還能像商鞅執法那樣說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隨機應變,其勇敢不能當機立斷,其仁愛不能恰當地取捨,其倔強不能堅持原則。所以,這種人跟我學經營之道,我也不會教他的。」這段話,把他掌握賤買貴賣時機的「時斷」與「智斷」闡述得淋漓盡致。白圭的經商原則和經驗,都被後世商人所稱道。他憑著自己的這套經營謀略,精心經營,以至家累千金。 三、見端知未,預測生財 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為雪亡國之恥,終日卧薪嘗膽,勵精圖治,當得知吳國大旱,遂大量收購吳國糧食。第二年,吳國糧食奇缺,民不聊生,飢民食不裹腹,怨聲載道,越國趁機起兵滅了吳國。苦心人,天不負。越王終成霸業,躋身「春秋五霸」之列。這里越王勾踐作的是一樁大買賣,他發的財不是金銀財寶,而是一個國家和稱雄天下的霸業。是商賈之道在政治上運用的成功典範。《夷堅志》載,宋朝年間,有一次臨安城失火,「殃及魚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鋪也隨之起火,但是他沒有去救火,而是帶上銀兩,網羅人力出城采購竹木磚瓦、蘆葦椽桷等建築材料。火災過後,百廢待興,市場上建房材料熱銷缺貨,此時,裴氏商人趨機大發其財,賺的錢數十倍於店鋪所值之錢,同時也滿足了市場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窺豹,略見一斑」,敏銳的觀察力和准確的判斷力是經商者財富永不幹涸的源泉,也是經商者必備的能力之一。 四、薄利多銷,無敢居貴 先秦大商理論家計然認為,「貴上極則反賤,賤下極則反貴」,主張「貴出如糞土,賤取如珠玉」。司馬遷說過:「貪買三元,廉買五元」,就是說貪圖重利的商人只能獲利30%,而薄利多銷的商人卻可獲利50%。《郁離子》中記載:有三個商人在市場上一起經營同一種商品,其中一人降低價格銷售,買者甚眾,一年時間就發了財,另兩人不肯降價銷售,結果獲的利遠不及前者。漢高祖劉幫的謀士張良,早年從師黃石公時,白天給人賣剪刀,晚上回來讀書,後來他覺得讀書時間不夠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價錢不變,中等的在原價的基礎上少一文錢,下等的少兩文錢。結果,只用了半天的時間,賣出剪刀的數量比平日多了兩倍,賺得錢比往日多了一倍,讀書的時間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間有句諺語:張良賣剪刀――貴賤一樣貨。 五、雕紅刻翠,留連顧客 《燕京雜記》中載:「京師市店,素講局面,雕紅刻翠,錦窗綉戶。」有的店鋪招牌高懸,入夜家家門口點起了五光十色的錦紗燈籠,把街面照得如同白晝。有的店鋪擺掛商品宣傳字畫,張掛名人書畫,附庸風雅。以此來升華店鋪的品位與提高顧客的回頭率。還有些茶肆、飯館、酒店中特意安排有樂器演奏和評書為客人助興。宋代京都杭州的麵食店裡,只要顧客一進店坐下,伙計立刻前來問顧客所需,「盡合諸客呼索指揮,不致錯誤」。經營者們深深懂得豪華的裝飾,反映一個店鋪的實力,於是店堂設計畫柱雕梁,古色古香,金碧輝煌,極盡鋪陳之能事,以迎合達官巨賈、貴婦名媛「以求高雅」的消費心理。在服務上進門笑臉相迎,出門點頭送行。這些敬客如神的作法加上高貴典雅的裝飾,使眾多顧客「如坐春風」,「一見鍾情」,從而留連忘返、百顧不厭。 六、以義為利,趨義避財 清朝年間,有一商人名舒遵剛,精榷算,善權衡。經商之暇,喜讀《四書》、《五經》,把書中的義理運用於經商之中,他曾說:「錢,泉也,如流泉然」。他還說:「對人言,生財有大道,以義為利,不以利為利,國且如此,況身家乎。」徽州商人李大皓告誡他的繼承者說:「財自道生,利緣義齲」以此嚴於律己,做到「視不義富貴若浮雲。」子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義取利,德興財昌,舍義取利,喪失了「義」也得不到「利」,為商者應深以誡之。「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如果一個經營者有長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會用惡劣、卑鄙之手段去獲利;用惡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最終將會失去已獲的利潤。 七、長袖善舞,多錢善賈 《韓非子?五蠢》中說:「鄙諺曰:'長袖善舞,多錢善賈',此言多資之易為工也。」這里強調了一個「善」字。資金不足,必須善於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獲利,唯有資金與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潤滾滾而來。對待商品要做到「務完物」,即貯藏的貨物要完好,「腐敗而食之貨勿留」;處理資金要做到「無息幣」,即指貨幣不能滯壓,「貨幣欲其行如流水」,貨幣和商品流通了,買賣就活了。
『玖』 在古代都有什麼類型的店鋪
古代店鋪多種多樣,例如:客棧、典當行、茶肆、古玩店、香燭鋪、酒樓、畫舫、雜貨鋪
1、客棧
客棧為古代酒店的稱號,人們在出外遠行時便會找地方投宿,而提供這些地方供人暫住的就稱為客棧。是為了滿足人們外出郊遊或遠行的需要而出現的。設備較簡陋的旅館,有的兼供客商堆貨並代辦轉運。
2、典當行
典當行,亦稱當鋪,是專門發放質押貸款的非正規邊緣性金融機構,是以貨幣借貸為主和商品銷售為輔的市場中介組織。
3、茶肆
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七:「 魯公,隱於民間,一日坐封丘巷茶肆中。」《古今小說·趙伯升茶肆遇仁宗》:「行到狀元橋,有座茶肆……二人入茶肆坐下。」 清,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六:「 鍇有後人,居攝山前,開茶肆。」
4、酒樓
供飲宴用的店鋪,又稱酒肆、酒舍、酒店。宋代酒店與食店分建,食店又稱飯庄、食肆,清代大店基本沒有區分,小店則酒、食不兼賣。
酒樓又稱酒家,是一種粵式餐廳,起源於廣州。現時酒樓已成為香港的主流飲食地方。現今的酒樓主要會售賣點心,午市和晚市亦會提供炒粉面飯、小菜及燒味等中式食品。
5、畫舫
裝飾華麗的遊船。舫是船的意思,畫舫就是裝飾華麗的小船,有時用來宴飲。有時候畫舫也指仿照船的造型建在園林水面上的建築物,做法與真正的畫舫較為相似,但是下部船體採用石料,所以像船而不能動,一般固定在比較開闊的岸邊,也稱不系舟。
『拾』 現在的店鋪商場在古時叫什麼名字
現在的店鋪商場在古時叫店肆、坊市。希望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