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縣城有哪些購物商場
① 嘉祥縣蒙山商場那裡有什麼禁令標志
單行道了
② 臨沂有那些大型購物商場
大潤發,銀座,家家悅,振華,華聯,東方,麥德龍,九州,桃源,在建設之中的華潤萬象匯等。
③ 廣西省梧州市蒙山縣有幾大
廣西梧州市蒙山縣總面積為:1279.34平方公里
④ 臨沂市中心有那些好玩的地方 購物的
我補充下哈:下了火車,去做K9路,東線和西線,有站牌可以看。供你選擇。在臨沂迷路了就打的。呵呵,也不是很貴。可以去逛銀座,在市中心的人民廣場北側。人民廣場地下商場有一些品牌店,還有大潤發超市。解放路與北園路交匯處城建時代廣場有一個銀座,是小一點的。國貿已經關門了,要拆遷。國貿北邊就是萬博泓。對面是溫州服裝區,可以買到新潮的衣服,大膽砍價就是了。萬博泓大樓後面就是服裝批發市場(當然也可以零賣,是一排排的精品屋),它的北邊就是鞋市,都是些小牌子和雜牌子。好像就記得有一家喬丹店,一家名樂店了。鞋市東邊連著箱包市場。鞋市再向北穿過一個馬路就是文體批發市場。這地比較集中。臨沂大部分的批發市場都是連著的。對了,在國貿的路口,是個大的十字路口,是通達路和解放路交匯。四角的標志性建築是國貿,美國加州牛肉,一個星級酒店和一家婚紗店。在那個路口向東走沿著解放路走有一些品牌店,有九州大廈(商業大廈,衣服,超市,鞋子之類。)餓了有肯德基店。可以買張臨沂的地圖的,把你要去的地方標志下來,然後設計出最好的遊玩方案。哎呀,我這樣說挺麻煩的,也沒章法,真想回去帶你玩兒啊,可是這兩個星期很忙走不開。而且我現在是在濟寧~~~
⑤ 蒙山縣的經濟
蒙山縣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糧食生產占居首位,經濟作物次之。民國期間,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生產條件差,農業技術落後,各種農作物產量低下。
解放後,實行土地改革,完成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後,進行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興修水利擴大灌溉面積,農業迅速發展。特別是水稻和玉米種植推行一造改兩造以後,產量成倍提高。1957年,全縣糧食總產量達9613。5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58。3%;農業總產值4950萬元,比1949年增長63%。1958年「大躍進」期間,極大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比上年減產2173。5萬公斤,產值下降977萬元,畜禽飼養量和漁產量銳減。196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沖擊,導致農、林、牧、副、漁5業生產失調。1972年糧食總產19831萬公斤;農業總產值9669萬元,其中農作物種植業佔79。34%、林業佔2。25%、牧業佔9。77%、副業佔7。61%、漁業佔1。0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推行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整生產結構,加大投入,在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林、牧、副、漁各業,農業才得到比較協調的發展。1952—1990年縣財政支農撥款總額達2908萬元,其中1990年為1393萬元。1990年糧食總產量25970。4萬公斤,比1972年增長31%,獲國務院表彰;農業總產值23155萬元,其中農作物種植業佔67。02%、林業佔2。19%、牧業佔19。83%、副業佔9。09%、漁業佔1。87%。
2001年,糧食總產量83540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2847萬元。2000-2001年榨季,原料蔗總產量5。654萬噸。蔗糖生產成為蒙山支柱產業之一。2002年,全縣糧食種植面積17。02萬畝,總產量68973噸,畝產405斤。
全縣農業總產值完成11。34億元,增長11。2%,其中畜牧水產產值比重達到51%,農民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桑蠶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全縣桑園面積達到了6萬畝,全年養蠶12萬張,養蠶收入1。09億元,蠶農人均收入1200元;木薯產業繼續推進,全縣木薯種植9萬畝,帶動農戶近3萬戶;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8萬畝,糧食總產量6。5萬噸;造林3。1萬畝。
2012年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完成投資7600萬元,整村推進土地整理完成投資4480萬元。成立了蒙山特產國際運營中心,在南寧、桂林、梧州等地設立區域營銷機構,營銷品種達30個;全縣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到76家,一批合作社分別被評為自治區級和市級示範社。糧食良種覆蓋率達96%,糧食總產達到6。3萬噸。完成桑園品種改良3560畝,高產高效優質示範基地畝平均綜合收益達5000元;全縣養蠶戶養蠶收入1。2億元,戶均增收1。6萬元。全縣種植蔬菜8萬畝(含復種面積),品牌蔬菜基地達到5000畝。全市品牌蔬菜建設基地現場會在該縣召開。 解放前,蒙山縣的工業以傳統手工業為主,有紡織、車縫、糧油加工、釀酒、製糖、鐵器、木器、竹器、造紙、藍靛加工、修理、印刷、織席、豆腐等,產品主要在縣內市場銷售,部分犁頭、菜刀、藍邦銷往荔浦、昭平、藤縣、平南等鄰縣。民國38年(1949年),全縣的小手工業有458戶,從業人員763人,總產值41。5萬元。
解放後逐步興辦集體工業和地方國營工業。1952年,縣工商科成立,著手對個體戶進行生產方向、技術力量、生產規模、勞動力等項調查。1954年設立手工業科,以行業組成社。1956年手工業聯社籌委會成立,至當年2月9日,全縣實現了手工業合作化。1957年,組成縫紉廠、日用品廠、紡織廠、單車機械修理廠、食品廠、陶瓷廠、鐵木農具修造廠、日用品加工廠、印刷廠、酒廠等31個單位。當年,全縣工業總產值65。7萬元。1958年,在「大躍進」形勢下,設立工業交通工作部,蒙山縣工業「一哄而起」,全縣辦起了各種廠礦518個。1959年,工交部改為工業局,縣手工業聯社同時成立,工業仍在冒進。至1962年地方國營工業只剩下電力廠、農機廠、印刷廠、大米廠、酒廠,集體企業只剩下被服廠,其它縣辦廠礦相繼下馬。1963年,縣工業局改為經濟委員會。1968年,縣成立工業領導小組。1969年,將原縣手工業聯社撤銷,1971年設手工業經理部革命委員會,1974年改稱手工業局。1975年,工業領導小組改稱縣革委工交部。1976年,手工業局改稱二輕局。1981年,縣革委工交部改稱經濟委員會。1970年至1977年,國營工業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企業個數明顯增加。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方面來,蒙山縣工業經過幾年調整整頓後,從1985年以來得到較快發展。至1989年。全縣國營工業企業有:糖廠、制葯廠、造紙廠、農機修造廠、縣酒廠、大米廠、副食品廠等21個;二輕工業企業有染織廠、被服廠、五金廠、民族炮竹廠、木器廠等5個。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2633萬元,為1949年的63。45倍。國民收入中的工業凈產值為15%(當年價),比廣西的33。78%和梧州地區的22。26%分別低18。78和7。26個百分點。全部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2300元(按1980年不變價計),同梧州地區的12196元基本平,比廣西的16341元低4000多元。
2006年鞏固和加強了工業主導地位,絲綢、水泥、水電、澱粉、制葯、製糖、紡織等幾項產業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全縣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8。42億元,增長57。7%;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2246萬元,增長128。1%;實現增值稅2486萬元,增長51。5%。全縣稅收1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到了12家。列入市工業項目大會戰的項目19個,建設進展順利,已有17個項目完成建設任務,進一步增強了工業企業的發展後勁。
2012年該縣地區生產總值實現新突破,達到55億元,同比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新突破,達到50。1億元,同比增長12。5%。縣財政收入實現新突破,達到 4。04億元,同比增長3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2億元,同比增長1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萬元,同比增長12。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283元,同比增長17。4%。全縣工業總產值達75。2億元,增長13。2%,規模以上工業增長13。9%。52項重點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8。8億元,超額完成年度投資任務。新征建設用地1630畝,為工業企業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華虹公司和西普南雁水泥公司等10家重點工業企業完成利潤7300萬元,完成稅收6370萬元,同比增長20%。西普水泥廠成功整體轉讓,玉蘭制葯廠順利進行資產重組,為企業擴大再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絲綢產業園區基礎建設累計投入4170多萬元,園區規劃規模擴大至4000畝;園區為企業共爭取項目資金2800多萬元,以及為期5年、每年2億元的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貼息貸款;廣西絲綢產業工程院落戶蒙山;進駐絲綢園區的織綢、家紡、絹紡和絲綢貿易、倉儲等企業共12家,園內現有高檔劍桿織機184台(套),有梭織機320台(套),年產絲綢1000萬米,年產值達到3億元,初步形成了繭、絲、綢及家紡產品加工產業鏈。園區招商引資取得新發展,先後有7家新企業落戶絲綢園區。全縣已簽約的有歐蒙年產15萬立方米纖維板和微生態葯劑等19個項目,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個,歐蒙年產15萬立方米纖維板和微生態葯劑項目進入實施階段。全年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35。1億元,完成市下達任務的 107。5%。 蒙山為山區縣。解放前,林業資源豐富,縣內各地的低矮近山,林木茂密,一人合抱不過的大松樹,到處可見。邊遠的山嶺,亦有較多成片的天然野生林木,以闊葉林佔多,時有虎豹出沒。在縣城,開辦有「三合昌棧」、「同和棧」、「同發棧」、「洪興棧」、「新興棧」等6間專營木材的店鋪,新圩、文圩、黃村、陳塘等鄉村集鎮,也開辦有一定規模的木鋪。民國期間,全縣生產的杉木商品材每年2500多立方米,松木商品材1000多立方米,並有近200條木船常年向外航運商品柴。
解放初期,縣內仍林茂水豐,縣城至濛江河段,常有100多艘民船行駛。1958年,大放木材衛星和大煉鋼鐵,無節制地大量砍伐林木,森林資源遭到第一次大破壞。為恢復縣內林業資源,縣人民政府於60年代、70年代不斷組織群眾發展林業生產,先後辦起了社隊林場24個,聯辦基地41片。同時,進行1次飛播造林,使縣內林業資源有所恢復。1982年後,農業體制變革,山林管護權屬落實到戶,縣內林木再次遭到不同程度的亂砍濫伐,特別是村莊附近低矮山嶺及公路兩旁山頭的林木,幾乎被砍光。為保護和發展林業資源,縣委、縣人民政府採取了多種措施,如封山育林、制止亂砍濫伐,組織群眾及幹部職工開展較大規模的人工造林,使林業生產有了一定的發展。1988年10月至1989年3月全縣第三次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全縣林業用地154。5萬畝,有林面積76。28萬畝,占林業用地的49。37%。林木總蓄積量為241。04萬立方米。與1960年第一次森林資源普查時相比,有林面積增多9。97萬畝,林木總蓄積量增加155。5萬立方米。解放後的1952年至1989年,全縣累計造林面積180。96萬畝(其中飛機播種造林61。61萬畝);為國家提供商品材41。05萬立方米,年均1。08萬立方米;生產松脂5631萬公斤,年均148。2萬公斤。1989年全縣林業產值69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1。27%。 2012年林下經濟實現產值1125萬元。惠豐公司屯巴山水果基地、玉峰茶廠茶葉獲得有機認證。 蒙山縣群眾歷來有飼養畜禽、水產養殖的習慣。畜禽以豬、牛、雞、鴨、鵝為主,尤以豬花較有名氣,暢銷區內外50多個縣、市。漁業以池塘養魚為主,常有捕撈。1989年,全縣畜牧業總產值1516萬元,占農業總產值24。60;漁業總產值47萬元,占農業總產值0。77%。畜牧、漁業總產值分別比1978年增長1。32倍和6。83倍,全縣肉類總產量869。79萬公斤,人均佔有肉47。8公斤。
2012年特色養殖初具規模,黑土豬、肉兔、竹鼠、白鴿、鵲山雞等畜禽肉產量1。8萬噸;魚、龜、鱉等水產養殖1086公頃,水產品產量達到1。02萬噸。全縣農業總產值達16。1億元,水產畜牧產值比重達到36%。
⑥ 蒙山有哪些好玩的
蒙山,位於山東省蒙陰縣(因處蒙山之陰而得名,西漢置縣)南部,東西雄列,綿延百餘里,主峰海拔1156米,為山東省第二高峰,素稱"亞岱"。
蒙山國家森林公園於1994年12月被原國家旅遊局林業部批准設立,1995年6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9月被省旅遊局頒為「山東省十大新景點」。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2005年被新聞媒體和資深專家評為「山東十大最美的地方」第二名,公園總面積5.5萬畝,自然資源豐富多彩。擁有野生動物:獸類10科15種,鳥類28科76種,植物100餘科900餘種,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有"百里林海,天然課堂"之稱。1999年經中國科學院生態研究中心監測,景區內空氣中負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854167個,為北京地區的195倍,居全國之首,為該中心有史以來測得的最高值。被譽為「天然氧吧」、"超潔凈地區",成為"中國最佳綠色健身旅遊勝地"。
蒙山國家森林公園,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氣候,年平均氣溫12.8攝氏度,無霜期196天,年均降水998毫米,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民間歷來 有"七十二場澆花雨"之說,形成了天地和諧、生態良性循環。公園內山、水、林相依,大與小、高與低、動與靜、生命與無生命有機的層次整合,使得一草一木一石都是完美中的景點。雄、奇、特、稀,俊俏與朴實,一切源於自然,又融於自然。深山古寺,小橋流水,林木蔽日,踏花蹄香,鳥鳴幽谷,濤聲疊盪,使人回歸自然,享受自然。
蒙山國家森林公園,奇峰聳立,層巒疊嶂,深澗遍布,古稱有「七十二峰」、「九十九峪」、三十六洞「。現風景名勝區包括水簾洞、雨王廟、雲蒙峰、百花峪、老龍潭、望海樓六大景區,擁有蒙山疊翠、蒙山花潮、蒙山飛瀑、蒙山雲海、蒙山日出、蒙山聽濤、蒙山秋色、雪峰玉谷八大自然景觀。現已開發水簾洞、雨王廟、大小雲蒙峰、天壺峰、棲鳳山、蒙山卧佛、蒙山猿人、邵家寨、蒙山巨龍、百丈崖、浴人,仙池等180餘個景點。其中水簾洞瀑布(亦稱中國瀑布:所掛崖壁酷似中國版圖)為江北極為罕見的三疊式瀑布,上下落差高達60米,飛泄時如銀河倒掛,氣勢磅礴,蔚為壯觀。位於蒙山疊瀑左上方百丈懸崖上端自然開成一拱形洞門,傳說此洞五百年開啟一次,開時地裂天崩。傳說鬼俗仙師王禪老祖當年就在洞內修煉縱橫之術。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魏國大將龐涓,就是在這里跟王禪老祖學藝的。雨王廟坐落於海拔850餘米的山坳,始建於金代明昌年間,香火旺盛,鍾聲悠悠,為道教文化勝地。雨王廟內存有三件珍寶:千年何首烏,建廟時已在,根莖長於廟基,直徑如臉盆口大,如人形,雌雄成對;江北第一杉,三百年前由道人植入,在江北絕無僅有,現為林業院科研項目;八百年古井,從未乾枯過,水質清洌甘爽,因集日月之精華,聚天地之靈氣,能袪病除災,延年益壽,奉為「神水」。雲蒙峰,有三峰、二峰組合,均以東南、西北方向排列。三座山峰作「山」字型聳立如柱,人稱山東的「山」字之源。明朝大文學家公鼐仰坐雲蒙極頂贊曰:「蒙山最高是雙峰,上有煙雲幾萬重,我與峰頭一佇立,卻從天外數芙蓉」,「雙峰」便是大小雲蒙峰。而且,大雲蒙峰酷似巨大的壽星面東南而仰卧,小雲蒙峰極象巨猿面東南而長嘯。風景區內景象萬千,一年四季,景色變幻:春季層巒疊翠,林海花潮;夏季飛瀑流水,雲霧飄緲;秋季漫山碧透,紅葉映照;冬季銀裝素裹,玉琢冰雕。集「泰山之雄壯,華山之險峻,黃山之秀麗,雁盪山之奇絕」於一體,薈江南江北山水之雋秀。
蒙山豐富的自然資源,蘊育了渾厚的文化內涵,曾有歷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駐留蒙山,吟誦蒙山。孔子"登東山(蒙山,古時稱東山、東蒙)而小魯",李白,杜甫同游蒙山留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等佳句,蘇軾游蒙山詩曰:「不驚渤海桑田變,來看雲蒙漏澤春」;明代文字家公鼐作<<蒙山賦>>誦嘆蒙山;康熙大帝冬遊蒙山留下「馬蹄踏碎瓊瑤路,隔斷蒙山頂上峰」的詩篇;乾隆皇帝南巡中游歷蒙山則留有「山靈蓋不違堯命,示我詩情在玉峰」的贊美詩篇,還有民間典故、流傳不勝枚舉,秦磚漢瓦、古剎廟宇、碑碣石刻等遺存悠悠林立。
蒙山國家森林公園以自然資源為依託,以生態旅遊為主題,逐步開發為全省乃至全國休閑度假、健身康體綠色旅遊勝地。景區累計投資3.2億元,開發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和 景點。景區道路總長40餘公里,形成了三縱二橫的循環線路,建設公路10公里,石質台階路32000多級,木質步游道3990米(已申請吉尼斯世界記錄,成為天下第一步道),建在了20000平方米的停車場,配備了20部觀光旅遊車,建設了長1200米的客運索道。景區建有三星級賓館2處,建設了旅遊購物市場,開發了鹿苑、葯園、鳥園、竹園、花園、大型石質牌樓等新景點,配套了森林浴場、游泳場、民俗風情等娛樂項目,完善了通訊、衛生、安全等設施。目前,景區集吃、住、行、游、購、娛於一體,全方位為遊客提供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