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购物大全 » 杀熟的购物平台有哪些

杀熟的购物平台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21-02-09 19:40:55

❶ 在线旅游“大数据杀熟”或被处罚,在线旅游企业和平台还有哪些套路

其实对于在线旅游,大数据杀手已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事情了,而且发生的也已经比较早了。在今年3月27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了大数据杀手的最新调查结果,其中有56.92%的被调查者都有过这种经历。而据调查对于这些消费者经历过大数据杀熟,有44.14%的调查者在网购时经历过这种大数据杀熟,被旅游平台大数据杀熟的有39.5%,被网约车平台大数据杀熟的有37.17%。由此可以看出,对于这种大数据杀手不仅仅是体现在旅游方面,现如今在各行各业都已经出现了。


很多企业或者是平台,往往是打着价格优惠的幌子骗取了消费者的信任之后,但是最终消费者所享受到的过程并非宣传时候的那样。再有一些价格比较低的,或许旅程也是比较统一的,但是就会出现各种各样强行买东西的,这种事情相信大家在网上看到的也比较多了。所以不管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大家都不要贪图小便宜,所谓的一分价钱一分货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❷ 电商陷阱多,你知道电商隐藏的套路有哪些

不同用户购买同一款商品价格不同、会员价反而比非会员价更贵……电商购物平台利用大数据“杀熟”的套路已遭到多次曝光,但是相关的投诉依旧接踵而来。

“大数据杀熟”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平台利用掌握的用户数据,提供给老客户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贵的行为。

换句话说,就是平台利用消费者的某些消费惯性和依赖,或者某些特定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价格敏感度较低的特点,进行“差异化定价”。对于消费者而言,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白白比别人多掏钱,未免感觉被欺骗。

不少用户通过黑猫投诉平台指控京东平台对顾客实施“杀熟”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电商,市面上各类订票、网约车、共享单车平台,都成了“大数据杀熟”的重灾区。

1

京东“杀熟”套路多

l 不同用户优惠券不一样

4月3日,网友“茶茶vivi”在微博黑猫投诉平台发文控诉京东涉嫌“价格欺诈”,用户使用不同账号购买同样的商品,能用的优惠券却是不一样的。

该网友表示,自己和朋友使用不同的账户点击同一个链接同一个商品,在同一时间的前提下,平台给出的优惠券有差别。

网友Vagnhuge也公开分享了自己遭遇滴滴打车“杀熟”的经历。

他表示,自己使用2部手机、2个常用电话号码分别下载注册两个滴滴账号。其中一个长期用来扫码骑单车。他在续费青桔单车时发现,最开始每月9元,往后每个月连续涨价到12元、15元,费用每月都在增长;而另一个账号情况却不一样,使用次数不多,续费也曾中断过,同时间段内办理月卡的价格一直是9元/月。

此外,随着流媒体进一步渗透国内市场,在线视频平台也受到遭到越来越多“大数据杀熟”的投诉。不少用户反映,同样的VIP服务,用不同手机购买的价钱不一样。某些视频平台的VIP会员,在安卓或PC设备上购买的价格,比在iOS设备上购买便宜。

4

“大数据杀熟”违法吗?

2019年3月,北京消费者协会发布是一份“大数据杀熟”调查显示,56.92%的被调查者有过被“杀熟”的经历。

不难推断,此类网络平台敢大肆“杀熟”,原因在于后台运作的隐蔽性较强,消费者取证较难,且少有人愿意花太多时间和精力维权。

有专家表示,价格歧视本质上是一种差别化定价策略,也就是商家在提供几乎相似的产品或服务时对不同顾客制定不同的价格。因为不同顾客的价格敏感性不同,支付意愿也大相径庭,因此,相对于“一视同仁”的统一定价,歧视性定价可以提高商家的利润。

商家出于抬高利润的目的,滥用大数据,这显然侵犯了消费者相关权益。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认为,互联网平台有条件进行“大数据杀熟”,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不同的价格已属违法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事实上,对于电商平台日渐泛滥的“杀熟”现象,我国已在法律上做出相关规范。

《电子商务法》第十八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这意味着,电商平台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价格歧视是不被允许的。即便电商平台要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营销,也应该基于尊重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前提。

大数据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电商、金融、智慧城市等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本该用于造福广大群众的技术,如今却在部分平台的滥用下,沦为谋取利益、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工具,岂不悲哉?

❸ “大数据杀熟”是怎么一回事

大数据杀熟,简言之就是根据用户身份、浏览习惯、所用设备、消费历史等画回像消息,进行个性化定价答,以便让商家利益最大化。

浙江大学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马述忠总结了“大数据杀熟”的3种套路:

1、借助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

根据用户的收入水平与消费习惯实现“杀熟”。这是最常见的套路。

2、通过地理位置信息实现“杀熟”

商家通过移动端应用后台收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并进行实时分析,若用户所处的位置附近潜在的竞争对手较少,则进行一定幅度的加价。

3、通过用户与移动端应用交互的行为细节实现“杀熟”

用户与应用交互的行为细节,如键入信息频率、搜索关键词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时点用户对于商品或服务需求的迫切程度,一些商家会基于这些信息进行动态浮动加价。

❹ 网购同一商品,不同账号价格差25元,这是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吗

11月的到来,意识着双11的开始,而每年双11都是购物狂欢节。很多人借此囤积自己未来需要的一些产品,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怨气。而在北京韩女士身上发生了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她在一家电商购买同样产品时,使用不同手机结账产生了不同的价格,疑似大数据杀熟事件。

而根据韩女士的说法,她表示自己通过这家电商平台去购买同一商家的同一产品。注册超过12年,经常使用的高级会员账号比注册5年,很少使用的普通账号,付款时价格要昂贵25块钱。这很像大数据杀熟行为,不过也有一些网友认为,这是电商平台拉新用户进行的优惠,但这一说法也没有得到官方的回应。

有些人抱怨,自己在付尾款的时候忘记满减活动一件一件付款,导致自己的满减优惠并没有用。而另一些人则是抱怨自己购物车的东西在进行全部结算的时候仍有遗漏,而这些遗漏的东西就没有参加满减活动,感觉心力憔悴,希望商家能少点套路。双11是个囤货的季节,但是囤货的同时,也要注意理性消费。

❺ 你遇到过哪些利用大数据杀熟宰客的例子

况一: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高?

据报道,有网友称,自己在某电影票订票平台上体验到了被“杀熟”。她表示,用新注册的小白账号、普通会员账号和高级别的会员账号同时选购同场次电影,最便宜的是小白账号,其次是普通会员账号,而高级别的账号一张票要比小白账号贵出5元以上。另外,自己下半年开始,电影票平台价格显示均价30-40元,而一年前均价为20元。

情况二:苹果用户比安卓用户价格高?

目前,大家的手机大多分为两个阵营,分别是苹果iOS系统和安卓系统。然而,一位网友发现,用苹果手机打车比安卓手机打车贵。此外,某些视频网站也会根据手机不同型号给出不同的收费待遇。以腾讯视频为例,开通VIP会员,安卓用户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价格分别20元、58元、108元,年费是198元,而苹果用户购买则要贵出5-35元不等。对于存在价格差异的原因,客服表示,是由于其中包含苹果收取的手续费。

情况三:不买价格变更贵?

默认捆绑上次服务?媒体报道,在线旅游平台被批评存在“大数据杀熟现象”最多。一位网友表示,自己在某在线旅游平台订机票,选好的那班每次看时都会上浮;而当自己选好该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时,价格立刻上涨甚至翻倍,在自己觉得“不买会更贵”而匆忙下单后,发现该航班价格又恢复到最初的低价。此外,还有一种根据用户的“上一次行为”而默认捆绑相应服务,例如刚刚注册会员的用户,他在购买机票时,系统仅默认显示一张机票的价格;而一旦他在这一次同时勾选了贵宾休息室、接送机服务或酒店优惠券等附加服务,那么在下一次下单时,系统会默认帮他勾选同样的服务。

情况四:不同用户价格不同

有网友在微博发出两张截图称,自己与家人在某旅行APP搜索机票,同一航班同一时间不同手机搜索出来的价格却不同:

❻ 什么是大数据杀熟你遇到过哪些大数据杀熟的事情

大数据这个词语是计算机行业当中的一个术语。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也被越来越多的行业所运用,其中有一个被称为大数据杀熟的现象引起了很多消费者的关注。不少网友表示,在生活中频频遭遇大数据杀熟的现象。

要想知道我们是否遭遇过大数据杀熟的现象,首先我们就要知道究竟什么现象才是大数据杀熟。所谓的大数据杀熟就是说当我们在进行网上购物时,如果我们在同一家店铺进行经常性的购买,也就是回头客,那么我们所看到的这家店的商品的价格会比第一次购买此店铺商品的用户更高。

其实大数据杀熟的例子很频繁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苹果手机上的各种软件内装备或者会员的购买充值价格设置会比安卓手机上的要高,一些我们经常进行购买的网上店铺的商品价格会比第一次在这家店铺进行购买的用户价格高,等等。如果不刻意的去比对,是很难发现的,但是相信随着相关规定的完善,这种现象一定会逐渐的减少。

❼ 平台二选一和大数据杀熟或被认定垄断,对此你怎么看呢

我认为这种行为确实要得到相关部门的治理,平台想要获得巨大的营业额,就必须要进行很大的促销活动。而平台二选一和大数据杀熟被认为垄断之后,使得平台进一步改变营销策略,与此同时,这些平台也会在重大节日真的在促销,而不是利用官方优惠券和平台优惠津贴体现优惠的价格。每一个年轻人选择购物之前,都会把心仪的产品放进购物车,等待重大购物节的来临。然而,有些网友却发现放入购物车的部分产品经历了先涨价后降价,降价后的价格和原价几乎持平,这无异于是欺骗消费者的虚假宣传行为。

综上所述,我认为平台二选一和大数据分析存在着许多失误,平台也不愿意因为数据失误而损失大量的用户。我始终觉得平台应该制定相关政策,而不是为了促进消费而发放的各种津贴和消费卷。

❽ 大数据杀熟行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有哪些APP杀熟杀的最厉害

一、大数据杀熟被证实可申请赔偿

当时我就一顿问号脸,20块钱?老娘我差一点都要25了好不好。我说不对啊,我哪回打车都是22以上啊。于是我这个同学就把手机给我看,我这么一看就明白了,老娘被杀熟了。然后我就跟她开始取证,后来发现她经常去的地方用这个打车软件花的钱比我不经常去花的钱要多不到两块钱。虽然两块钱不多,但心里真不好受。我这已经算是忠实的用户了,结果这个软件竟然还跟我搞这个小九九,实在是有点败人品啊。

❾ 如何应对互联网平台的“杀熟”

300元的酒店房间,老客户就要380元?过去货比三家,如今还要“货比三人”,一些手握大数据工具的商家正在上演真实“坑人新骗术”。近日,有微博网友自述其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引起关注。记者梳理了一下网友评论发现,网络公司大数据“杀熟”的行为不仅发生于在线旅游预订平台和打车软件,还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通信套餐、电影订票、网络购物中。有专家表示,大数据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提升用户体验。若通过大数据进行违背道德的操作,则是一个平台的悲哀。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时我们不能对平台的算法太过自信,以为不同时段、对不同人所展现出来的价格差异完全是算法使然。或许,有些差异正是算法不成熟所致。在这种情况下,最佳消费策略还是货比三家,以此不仅能有效预防被“杀熟”,说不定还能找到平台的漏洞,找到超出预期的低价呢。

热点内容
断背山有几分钟 发布:2024-08-19 08:31:17 浏览:253
日本电影 女老师和学生私奔 发布:2024-08-19 08:29:36 浏览:49
台湾电影 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02:18 浏览:134
2020最新电影在线观看网站 发布:2024-08-19 07:56:06 浏览:641
男男电影虐 发布:2024-08-19 07:04:57 浏览:10
韩国电影李采潭主演的关于发廊的 发布:2024-08-19 07:01:57 浏览:2
每期都有做的动漫 发布:2024-08-19 06:44:33 浏览:778
东宫拍摄时间 发布:2024-08-19 06:44:12 浏览:5
林正英电影情节鬼抬轿 发布:2024-08-19 06:36:35 浏览:254
懂的都懂在线观看网站 发布:2024-08-19 06:26:11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