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阳朱德广场规划在哪里
㈠ 朱德以前在哪住过
1,仪陇朱德旧居
朱德旧居坐落在仪陇县马鞍镇西一公里的琳琅山下朱家大湾,是一座清代嘉庆末年(公元1820年)修建的四合院(现为三合院)农舍。坐北面南,占地面积3637平方米,建筑面积336平方米,是朱德的先辈来马鞍场落户的第二个住地。
2,南昌朱德旧居
1927年7月27日,周恩来自鄂抵昌,首先到此与朱德商谈起义大计,并住宿一夜。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也曾在此居住,并撰写了许多著名文章。现已按原貌恢复了朱德卧室及周恩来住过的厅堂。
3,昆明朱德旧居
昆明朱德旧居有两处,相距不远,坐落于昆明市华山西路水晶宫红花巷四号和小梅园巷三号。红花巷四号的旧居大门两侧分别立着一个雄狮,右边有一块大理石雕刻着“朱德旧居”。
4,泸州朱德旧居
朱德旧居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况场镇,是朱德护国战争时期驻泸州的旧居,占地约12000平方米,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展示朱德在泸业迹。
5,建水朱德旧居
20世纪初,年轻的朱德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背井离乡来到云南陆军讲武堂求学,在讲武堂结识了建水籍同学曾师仲,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一九一三年,朱德任蔡锷麾下的少校营长,驻军建水。一到建水城,朱德便住进了曾师仲家的这座小院。后来,任了陆军团副(即副团长),直到一九一五年离开建水,朱德一直都是住在这座小院里。
㈡ 朱德总司令一生结了几次婚
朱德总司令一生结了5次婚。
一、萧菊芳:(1885—1919),朱德的第一个妻子。云南昆明市人,祖籍江西,昆明师范学堂毕业并留校任教。1912年秋与朱德结婚,1919年6月病逝。她与朱德生有一个男孩,取名保柱(即朱琦)。她去世后,保柱由朱德的第二个妻子陈玉珍抚养成人。
二、陈玉珍 :朱德第二个妻子,四川南溪人。朱德的第二个妻子。朱德元帅前一任妻子萧菊芳病逝以后,朱德想到没有母亲的婴儿需要有人照料,就与陈玉珍结婚了。1922年夏末,朱德离开四川前往上海寻找革命道路。后又前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地欧洲。从此,朱德和留在四川的妻子陈玉珍再未见过面。
三、贺治华:原名贺稚番,女,四川开江县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帅之一朱德的第三任妻子,朱敏的生母。与朱德离婚后嫁与他人。
四、伍若兰:(1906年3月 -1929年2月12日),朱德的第四任妻子。革命烈士,湖南耒阳县(今耒阳市)城郊九眼塘村人。1925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共产主义青年团耒阳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县农会妇女部部长。 1928年3月参加红军。先后担任过耒阳县妇联主席、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员等职。
五、康克清(1911年9月7日—1992年4月22日),原名康桂秀,江西万安人,朱德同志的夫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儿童工作的开拓者。 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
(2)耒阳朱德广场规划在哪里扩展阅读
一、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转移。伍若兰为保护朱德和毛泽东等军部首长的安全,在圳下战斗中陷入敌军重围,终因寡不敌众而被俘。敌人诱其同朱德脱离关系,自首投降,她威武不屈。1929年2月12日 ,年仅23岁的一代女英豪,被惨杀于赣州卫府里。
二、1937年,康克清同志历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直属队组织股长、政治处主任、党总支书记,晋东南妇女救国会名誉主任,中共中央妇委会委员,解放区战时儿童保育会代主任,为夺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㈢ 耒阳战役的后继发展
攻克耒阳后,2月19日在杜陵书院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朱德领导耒阳人民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政权——耒阳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并组建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师。
㈣ 开国元勋朱德中的王尔卓是哪位将军
王尔琢出来生于1903年自01月23日,逝世于1928年08月25日。又名蕴璞,是湖南石门县人,是我国工农红军优秀指挥员。1924年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并在当年秋天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的参谋长。
1928年1月,王尔琢参加湘南起义,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参谋长;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部队在冈山会师后,王尔琢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协助毛泽东、朱德指挥战役,为保卫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贡献了一份力量。
不幸的是,在1928年8月25日,江西崇义思顺墟追击叛徒时,王尔琢英勇牺牲,年仅25岁。
㈤ 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朱德在井冈山的时候经常和战士们一起下山挑粮,当时朱德已经40岁了,每天要和战士们往返50公里,战士们都劝朱德注意身体,不要去挑粮,但是朱德不听。
于是战士们就偷偷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朱德找不到自己的扁担,以为是哪个战士拿错了,于是就找木头又做了一根,并写上“朱德记”三字,以防再被错拿。
朱德的扁担是1928年朱德在井冈山挑粮时用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5)耒阳朱德广场规划在哪里扩展阅读:
一、文物来历
军民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我要纠正的就是这个字“围”字,不是围剿。在井冈山两年零四个月的斗争史中没有“围剿”,只有蒋介石发动湘赣两省的兵力对井冈山进行了三次“会剿”)。
这首脍炙人口的歌谣,令人情不自禁想起那流传已久的朱德扁担的故事。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一部分南昌起义和湘南暴动的队伍,来到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后,国民党把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想拔掉它。他们在军事上的一、二次“会剿”失败后,又实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冻死、困死。
为了准备第三次反“会剿”,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地方党组织积极动员群众为山上送粮。挑粮上山也成了红军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朱德经常亲自带领战士们下山挑粮。
朱德的扁担就是那时候朱德挑粮使用过的。“朱德的扁担”,见证了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情怀,这是抗战胜利的保证之一。
二、故事的产生和演变
“朱德扁担”故事的作者,是开国上将朱良才。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1927年10月入党,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在耒阳遇见朱德,加入红军。上井冈山后,他在军部当通信员。建国后任北京军区政委,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1956年7月,为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中央军委向全军老同志征文,编辑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丛书。作为井冈山时期的老同志,朱良才写了《这座山,它革命》、《朱德的扁担》、《练兵与御寒》、《一根灯芯》四篇文章。
朱良才的儿子朱新春说:在写作期间,朱良才发现问题不少。《朱德的扁担》是他根据自己的记忆,将有关人物、细节写得较多,也较具体,但与当年一起在红四军军部警卫连当排长的肖新槐(开国中将)等几个老同志一聊、一对证,大家的记忆都不一样。
终究是30年前的事情,谁能把挑粮的细节记得那么准确、那么清晰。朱良才对文章进行了修改、简化,最后形成了600多字的定稿。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大,大家认为这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文章,被教育部收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这个红色经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㈥ 《朱德的扁担》战士们敬爱朱德什么
《朱德的扁担》战士们敬爱朱德不摆架子、身先士卒、与士兵平等,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朱德的扁担》课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讲的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食的故事,朱德身为红军总司令,却和普通官兵一起劳动。官兵们照顾他年纪大,不想让他参加劳动,于是把他挑东西用的扁担藏了起来。于是朱总司令又重新做了一根扁担,还写上“朱德扁担”的字样,不让别人再拿走。
这个故事主要是宣扬我军官兵一致的优良传统,表现了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也表现了战士们对领袖的关心和敬爱。
(6)耒阳朱德广场规划在哪里扩展阅读
《朱德的扁担》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作者是开国上将朱良才,朱良才(1900-1989)是湖南汝城人。1927年10月入党,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在耒阳遇见朱德,加入红军。上井冈山后,他在军部当通信员。建国后任北京军区政委,1955年授予上将军衔。
1950年代初期《朱德的扁担》被编入了小学教材。1966年文革爆发后,朱德被打倒,称其为“大军阀、大野心家、黑司令”等内容的大标语不仅贴满了北京街头。
在十多年之后的1967年2月,同样一篇课文换成了《林彪的扁担》。仅仅数年之后,林彪事件发生,教材又悄然换回了《朱德的扁担》。
㈦ 耒阳战役的战争背景
1928年,抄朱德、陈毅率领红军袭举行了著名的湘南起义后,遭到国民党军7个师的围剿,朱德、陈毅率领改编后的湘南起义部队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宜章首战告捷后,挺进耒阳,湘南起义耒阳战役拉开序幕。
1928年2月10日,朱德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主力向耒阳开进,15日抵公平圩。16日凌晨,工农革命军攻占耒阳灶市街。朱德在这里听取中共耒阳县委的汇报,下达作战指令。黎明前,革命军包围耒阳县城,随即派10余人化装混入城内,与城内地下党组织配合,迅速解决了守城门的哨兵。信号枪响后,埋伏在城外的队伍约5000余人,有步枪200多条、机枪两挺、炮两门,梭镖3000余支,分两路扑城,势极凶猛,很快消灭了守城的武装,烧毁县衙,救出了关押待毙的革命同志。同时,工农革命军攻克守桌子坳的县挨户团常备队,其残部逃往新市街。
㈧ 朱德说:我在井冈山的时候,大家去挑米,具体出处
出自于《朱德的扁担》
在这篇文中,朱德用一根他标记的扁担与他的战士们一内起去容挑粮食,同甘共苦,并肩作战。
(8)耒阳朱德广场规划在哪里扩展阅读:
朱德也常随着队伍去挑粮,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
但他的两只箩筐每次装得满满的,走起路来十分稳健利落,年青力壮的小伙子也常被他甩得老远。战士们从心眼里敬佩朱军长,但又心疼他。
四十开外的人了,为革命日理万机,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没了扁担,心里很着急,他让警卫员到老乡那儿买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动手,连夜做起了扁担。
月光下,他破开竹子,熟练地削、刮、锯,一会儿就把一面黄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担。
为防止战士们再藏他的扁担,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记”3个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粮的队伍又出发了,朱德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感到十分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
从此,朱德的扁担的故事传开了。
井冈山军民为了永远纪念朱德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的精神,专门编了一首歌赞颂他:“朱德挑谷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㈨ 耒阳的历史人物,你知道吗
· 蔡来 伦 湖南耒阳
·源 谷 朗 耒阳马水
· 罗 含 耒阳市人
· 李 玺
· 胡文璧
· 蒋啸青
· 邝 鄘
· 伍若兰 女 耒阳南门外人 朱德之妻
· 刘显宜 男 耒阳人 少将军衔
· 刘 泰 男 耒阳人
· 伍云甫 男 耒阳城关镇人 卫生部副部长
· 王紫峰 男 耒阳市芭蕉人 北京军区副政委 中将军衔
· 庞 统
· 杜 甫
· 徐霞客
· 毛泽建 女 湘潭县人 毛泽东堂妹
㈩ 哪位历史名人是出身于耒阳的
蔡伦是出身于耒阳的。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千百年来备受人们的尊崇。被纸工奉为造纸鼻祖、“纸神”。而耒阳为中国四大发明之首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故乡,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因地处耒水北岸而得名。
蔡伦(?-121)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给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伦因有功于太后而升为中常侍,蔡伦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伦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终于制成了“蔡侯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报朝廷,汉和帝下令推广他的造纸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权力斗争自杀身亡。
(10)耒阳朱德广场规划在哪里扩展阅读:
出身地考证:
一般的说法是蔡伦出生在今桂阳县。在宝山脚下,俗称蔡子坪这个地方。东汉官方史书《东观汉记》和南朝宋人范晔的《后汉书》都是这样记载的:“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燕塘乡红溪村蔡家现存的清乾隆三十四年续修的《蔡氏宗谱》,记述沿革时引续康熙八年序称:“余始祖大汉受封龙亭侯讳伦字敬仲,住桂阳城南。”清同治《桂阳直隶州志》载:“今州南门有蔡伦井,传云伦故居也”。
但长期以来仍有些问题,尤其原桂阳郡两个属地对蔡伦故里的具体地点争论不下。桂阳郡治郴县、耒阳县也有可能是蔡伦的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