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广场挖到什么
A. 成都天府广场背景资料
天府广场,成都市中心。
面积为88368平方米的天府广场位于成都市区中心。绿草茵茵,鲜花艳艳,在大厦林立的都市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广场西面的皇城清真寺年轻而又古老,因为在广场修建之前它已存在数百年,1997年,这一伊斯兰教堂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广场北面是四川美术馆;正北是省展览馆;广场东面的锦城艺术宫曾经是西南最大的艺术殿堂。紧邻的人民商场是全国著名的商场之一。附近的天座商城是一座地下商城。从盐市口向北穿越蜀都大道一直延伸到玉带产交桥附近。
据介绍,停车场将建在天府广场地下2层,以解决这一地区周边商场和办公楼的停车问题。停车场以下的地下第3层,将建设地铁站和一座变电站;停车场之上的地下1层,计划建设成商业和文化中心,包括一座地下购物中心等;天府广场地面除保留草坪外,还将种树栽花,设置雕塑,并在西广场空地建起一座博物馆。地下停车场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与天府广场周边大厦相通,是成都市面积最大的地下社会停车场。
即将开工建设的两条地铁线也将在天府广场交汇,天府广场将成为新的焦点,天府广场下穿隧道也完成了全部绿化工程,天府隧道的绿化主要是利用人工更换手段,其主要方法就是在挡土墙下50厘米宽平台和隔离带台阶上放置可更换的四季花卉,从而将其打扮成为成都最漂亮的鲜花隧道。
B. 听说成都天府广场钟楼今天出土了一件文物
是的一个大石犀牛
C. 天府广场的历史
天府广场历史变迁
〔http://www.seecd.com/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252
成都是一个单中心结构的、集中式的平原城市。今天的成都“天府广场”位于成都市正中心,其形式与地位与北京天安门广场相似。(图1)
图1、当代成都城市地图
公元前347年,相当于中原的战国时期,蜀国开明王九世迁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建立“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广场”以北的五担山一带。较为罕见是,蜀王没有采用当时西周营国制度对正南北中轴线的要求,而因地制宜、依势傍路地采用了一条北偏东约30度的轴线来定位建城。至此,这条偏心的中轴线,以及沿这条轴线在后来的秦大城、唐罗城中发展出的方格路网结构,一直沿袭至明初,总共近一千七百多年不曾改变。(图2)
图2、早期成都城址示意图
图3、秦代成都城址示意图
公元前311年,秦灭蜀后,秦惠文王派大夫张仪仿咸阳城,在紧邻蜀王城的南边和西边分筑“大城”和“少城”。“少城”因其中移民多为商贾和手工业者而成为城市商贸活动频繁的经济中心;“大城”则为政治、军事机关和秦移民住地。从此,成都城在其后的两千三百多年中,虽屡有兴废修葺,但其城市位置一直没有更移。今天的“天府广场”,即处在当时秦“大城”中心略偏西之处。(图3)
汉代的成都曾在“大城”外出现过几个不同功能的小城 ,但其中心城市仍基本延续了秦“大城”和“少城” 的格局。(图4)
图4、汉代成都城址示意图
图5、唐代成都城址示意图
公元581-602年,隋文帝之子杨秀在“秦大城”西侧,原“少城” 的基础上重建隋城。
公元876年,唐朝,四川节度使高骈以“秦大城”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向“秦大城”外扩出一圈新城,为“唐罗城”。原内部城市“秦大城”被改建为“子城” 。(图5)
公元908年,王建割据四川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次年,王建改“子城”为皇城,改其中“蜀王府”为宫殿。公元925年,“前蜀”为后唐灭。两年后,成都尹孟知祥在“唐罗城”外再次加建“羊马城”。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后蜀”)。至此,成都已形成一个单中心、多重城池相套的格局,“蜀王府”虽历经战火,多次兴废,都始终维持在城市的正中心位置未变。(图6)
公元1371年,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将汉唐、前后蜀遗留下来的“子城”全部拆毁,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一改过去历代成都城主轴偏心的布局,首次确立正南北的中轴线,从而形成类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轴线东西相对称的庞大建筑群。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其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空地,则被称为“皇城坝”。“皇城” 和“皇城坝”的位置,便在今天的“天府广场”北端和展览馆一带。(图7)
图6、前后蜀成都城址示意图
图7、明代成都城址示意图
图8、明“蜀王府”宫城复原图,及清代改为“贡院”后的建筑名称
图9、清光绪三十年成都城市测绘图,城市正中心为“蜀王府”所改的“贡院”
公元1644年,张献忠攻陷成都,曾以“蜀王府”为宫,两年后撤离时纵火焚城,“蜀王府”再次毁于一旦。
公元1655年,清政府将“蜀王府”的旧址改成了“贡院”,成为全四川省考试举人之地,最大规模时可让13,900多人同时进考,成为“巴蜀文胆之所在”。贡院中主体建筑为“明远楼”和“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轴线建造在“蜀王府”宫殿旧址上。东西两边则为鳞次栉比的考棚。(图8)(图9)
即使“贡院”建筑群不如昔日“蜀王府” 般宏大,但是“贡院”的整体空间组织,仍延续着“蜀王府” 的威仪:按照一位成都市民的回忆,“从红照壁开始,乐亭、表柱、三桥、石狮等传统宫殿区前面的序列,仍使人感到有肃杀之气。”并且,即使今天从模糊的历史图片中看,“明远楼”和“致公堂” 的巍峨气势都是摄人心魄的。(图10-15)
此后的民国时期,“贡院”虽先后被用作军政府、学校和其他民政办事机构,其建筑群基本上被妥善保留,而成都老百姓仍习惯称之为“皇城”。(图16)
图10、明代“蜀王府”城南大门
图11、明代“蜀王府”改成的清“贡院”
图12、清“贡院”中主要建筑“明远楼”及广场
图13、清“贡院”中主要建筑“明远楼”
图14、清“贡院”中“致公堂”及考场
图15、清“贡院”中“致公堂”前牌坊
图16、近代“皇城”内景,即清“贡院”中“致公堂”前广场(摄于1911年11月27日,辛亥革命后四川政府宣布独立日)
而进入五十年代以后,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中,“皇城”与“皇城坝”遭受了巨大破坏,直至消亡。
1951年,“皇城”的城门洞以南被拓开了70米宽的人民南路。“皇城”从此开始进入危境。
五十年中后期到六十年代中期,在“大跃进”的狂飙推动下,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筑(如成都百货大楼)、城市道路以及政治广场的修建开始破坏“皇城”和周边民居的布局。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皇城”彻底走向消亡。
1968年,仅存的明代“蜀王府”城墙及城内明、清两代的古建筑群被大部分拆毁。
1969年,“皇城”遭受到了最致命的一击:皇城门楼、“明远楼”、“致公堂”等最后的古建筑被拆除。
1970年,“皇城”的护城河“金河”、“御河”被填平用以修筑地下防空工事。而在老皇城原址上修筑的,则是存留至今,布局状若“忠”字的“毛泽东思想万岁展览馆”和巨型毛主席塑像。(图17、18)
图17。拆毁皇城,在旧址上修起的“万岁展览馆”(摄于1987年,“展览馆”周围仍可见大量民居)
图18。“毛泽东思想万岁展览馆”以南的人民南路和人民广场(即今天的“天府广场”)(摄于1987年,“展览馆”周围仍可见大量树木)
与十四世纪朱椿毁尽汉唐“子城”修建“蜀王府”,十七世纪张献忠撤离时再次焚毁“蜀王府”的历史事件相当,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成都市彻底拆毁“皇城”、修筑“万岁馆”的行为,的确令城市面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当然也使成都在其现代城市发展史中付出了不可估量的代价。今天的人们,乐于将一切灾难简单地归咎于“十年浩劫”那个“失去理性”的年代。然而,透过数百年的历史深度,“皇城”的消亡何尝不是成都市中心毁灭、建设,再毁灭、再建设的无尽的历史循环的一部分?而人们可曾追问过,今天的成都,是否具备足够的理性,能充分检讨在那个“失去理性”的年代中犯下的冒进的错误,学会珍惜现有仅存的历史遗产,真正超越那种城市发展“大破大立”的僵化思维和恶性历史循环呢?
1997年,在扩建中心广场的政令下,广场两侧的民居被迅速拆除。未经任何公开说明,施工单位将广场内部近百株茂密的梧桐树砍光,而不进行移植。广场西侧历经“十年浩劫”而幸存下来的清代“皇城清真寺”此次终于难逃劫数,被夷为平地。这使得成都在其城市“建设”史中再次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该寺建于清初,但其中很多建筑构件实为明代遗物。整个建筑群坐西向东,占地5132平方米,采用了中国传统寺庙园林布局。“寺前设照壁,形成小广场。进大门,迎面为“开天古教”牌坊,沿中轴依次为“邦克楼”和“礼拜殿”,两侧以厢房和走廊围成院落。中心建筑“礼拜殿”为单檐硬山式砖木结构,小青瓦屋面……该寺建筑群虽为清初风格,但装修却严遵伊斯兰教规,不用动物飞禽,仅以植物和伊斯兰经文占缀。”(图19-22)“皇城清真寺”是四川省最大的清真寺,在东南亚影响颇大,也是伊斯兰教会公认的全国24个大清真寺之一,与成都著名的道观“青羊宫”一样同属市级文物保护古建筑。这样一栋中心广场边仅存的文物建筑,在民间的抗议力量和长官意志之间相持了一年左右后,最终还是被无情地拆除。而后,在面向“天府广场”的基地边线向西退后几十米处新修了一幢四层高,表面覆盖有穆斯林建筑拱券、中式大屋顶和挑檐等各种混杂符号的混凝土“仿古”建筑以示补偿。(图23、24)
图19、“皇城清真寺”入口
图20、“皇城清真寺”匾额
图21、“皇城清真寺”中“邦克楼” 图22、“皇城清真寺”中“礼拜殿”
图23、拆毁“皇城清真寺”后另修起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新楼,此为朝向“天府广场”一面,原址已变为车行道和临时停车场(摄于2001年) 图24、拆毁“皇城清真寺”后修起的新楼侧面(摄于2001年)
图25、尚未拓宽成“天府广场”前的人民南路和人民广场(摄于1993年,“展览馆”一带建筑急剧增高,但周围仍保有大量树木) 图26、被极力铲平、拓宽后的“天府广
D. 天府广场!!!成都!
在“隆隆”的响声中,几台大型挖掘机在天府广场南侧草坪区内挖个不停。至此,备受市民关注的天府广场“地宫”建设已全面开挖。随着工程进展,截至昨天下午,天府广场已经挖出了深约6米的巨型大坑。
昨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投资约6亿元的天府广场四层“地宫”建设正式进入大规模的开挖阶段,施工队伍已经正式进场打围。天府广场挖掘的施工区域已经实施封闭。据悉,施工队伍已挖掘了一批降水井,对天府广场地下区域实施地下水水位下降。
记者昨日在现场看到,6台大型挖掘机一齐挥起巨大的挖斗,巨臂一伸一缩一挥,挖斗铲起大块泥土……场面十分壮观。据介绍,施工人员将掘地数十米,将104万立方米土石(相当于目前天府隧道全线土石量的5倍)全部运走。届时,天府广场将形成一个深20米~30米不等的“巨无霸大坑”。这一工程有望在今年内完成,明年将进行四层“地宫”的建设。
据介绍,除了六七万平方米的地面景观工程外,“地宫”建设还包括地下商业、文化及停车工程;地铁一、二号线换乘点;人防工程等部分。地下空间的入口将有望设在广场东南部,并形成一个下沉式广场,成为天府广场的交通枢纽中心。
预计“地宫”有望在两年内建成。
据悉,考古队仍在进行非开挖区域的考古工程
E. 成都天府广场的历史背景
天府广场在古代成都的皇城附近。公元前347年,相当于中原的战国时期,相传战国时期,蜀国开明王九世迁都成都,在今天天府广场以北的五担山一带建立北少城。在秦灭蜀后,秦惠文王派大夫张仪访咸阳城,在紧邻蜀王城的南边和西边分筑大城和少城。今天的天府广场,即处在当时秦大城中心略偏西之处,这大概是天府广场可追溯的最早历史。
到了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将汉唐、前后蜀遗留下来的“子城”全部拆毁,在旧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虽为王府,它却俨然有皇宫的巍峨气派,故老百姓称之为“皇城”。其前面的牌楼、拱桥和一大块空地,则被称为皇城坝。皇城” 和皇城坝的位置,便在今天的天府广场北端和展览馆一带。
此后的历史中,天府广场历经数百年变迁,几度被毁,又几度重建。直至新中国成立:1968年,为准备庆祝新中国建立20周年,四川省革命委员会与成都军区共同决定,在市中心广场修建毛泽东主席塑像和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展览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天府广场格局基本被确立。
(5)成都天府广场挖到什么扩展阅读:
天府广场是成都市区地理中心,也是西南重要的繁华地标。它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人民南路一段,地处成都市中心心脏地带。是人民东路,人民西路,人民中路与人民南路的起点。其形式与地位与北京天安门广场相似。
天府广场占地面积8.8万平方米,形状为矩形,长比宽约1.5:1,地面全部由经过特殊工艺技术处理的浅色花岗岩条石铺成。天府广场既是成都市的经济、文化和商业中心,又是成都市的地铁交通枢纽地带,历来是成都乃至四川的象征,更是成都的一张城市名片。天府广场正北方的是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雕像,它的高度达到30米,每逢盛大日子,中共四川省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都会令人清洗毛泽东主席雕像的灰尘。
F. 成都人,了解成都市天府广场的来帮下忙.
~~个人观点:
1、功能
--城市地标作用;集会、疏散作用(比如地震时专期);车站(公交站点属、未来的地铁站)、
2、关系
--相互依存的关系:广场为市民提供一个公共的休憩地点,紧急时刻用作集散中心,是城市市民所需要的“基地”,反过来,市民一起来维护广场的清洁和设施,确保广场的功能发挥,也让自身的生活更具品质、、
3、不足
--绿地面积比以往(改建前)减少了,“城市绿肺”的功能基本消失,广场上的塔台设计,样式略显老旧、、
G. 成都天府广场的变化
我经常到天府广场玩.天府广场是成都的中心.它见证了成都几十年的变化.
你现在看到的天府广场绿化的非常好,广场对面的街道,车水马龙,向北面看去毛主席挥着手,站在他独有的舞台上,好象在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广场的正前方还有喷泉,一到周末,喷泉就展现它美丽的身姿,有的像全音符在五线谱上跳跃,有的像孔雀开屏,有的像柳树扭秧歌,还有的像彩虹.最大的变化是广场的中央开通了地铁,以后成都人出行更方便了.三三两两的游人来到天府广场散步,购物,谁都觉得心旷神怡.
可有谁知道,旧时代的天府广场到底是什么样的?听妈妈说,旧时代的天府广场也有毛主席像,也有科技馆,有个小广场,只有两排花,中间也有小小的喷泉,周围的建筑物很破旧,稀稀落落的,最高的也就是原来的百货大楼.而现在,高大的楼房随外可见:城市之星,现代之窗,百盛等现代化大楼,气派,很有金属感,简直就是时尚的代表,魅力的都市.和以前的天府广场相比,现在的天府广场更大,更现代,更完美,更具有特色.国际小姐坐花车环游,不也是光顾天府广场吗?这说明天府广场已经是成都的焦点,一个举足轻重的地方.
我相信,天府广场的变化,就是成都的变化.成都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H. 成都天府广场旁边路中间就有一颗树,不知道为什么修路的时候没有被挖
那是一棵古树,政府为了保护它 所以修路的时候是绕开它的,这种保护方式在成都还是比较常见的,三官堂那边就有一个
I. 成都天府广场庆国庆双鸟图案是什么鸟
那是:太阳神鸟,相关介绍见下面。
延伸阅读:
一、天府广场:
1)设计方案
1.水乡广场
构成元素:在三套方案中,“乡”字形水景观先期已经公布。整个广场地面景观通过中轴线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侧的大部分面积为地下一层的下沉广场,其余部分则是由水景、大量树木等组成的地面景观。
方案特点:该方案的最大特色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园林艺术的融合,西广场“乡”字形的水景从密布的绿岛和树阵蜿蜒而过;东广场则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下沉式广场,广场上的玻璃雨棚不仅能将地铁站的六个入口完全覆盖,还能够让人们站在广场上,透过玻璃直接看到在地下往来穿行的地铁。
2.太极广场
构成元素:这也是一套以“水”为主的广场,与前一方案不同的是,一个太极云图(八卦图)中部曲线将广场自然分为两部分,东广场依然是一个下沉式广场,西广场则是一个喷泉景观,中间则是太阳神鸟图案。
方案特点:东、西广场都将以太极鱼眼的雕塑作为核心,西广场的水景中,其太极鱼眼还将承担喷泉功能,效果图上可以看到,在碧波荡漾的水池中央,蓝色的鱼眼分为三层,层层喷射出白色水柱。
3.蜀字广场
构成元素:前两方案都是以水为主,此方案可以说是一个“旱”广场。西广场上被设计成一个大大的象形文字“蜀”字,东广场同样是下沉式广场,不过其核心由太极鱼眼变成了太阳神鸟图案。
方案特点:“蜀”字广场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表现了延续五千年的古蜀文明。该方案的另一独到之处在于,其上的地铁出入口都被巧妙地隐藏在景观之下了。
2)设计评价
1.图腾雕塑
后两套新方案的共同特点在于,作为古蜀文明重要标志的太阳神鸟被充分融入设计元素之中。此外,两套方案均设计了围绕广场四周的十二文化图腾柱和十二文化主题雕塑群。
文化图腾柱每根直径1.2米,高12米,顶部是led激光演映球屏,太阳神鸟的暗纹隐饰于球体表面,主体采用金沙遗址出土的内圆外方形玉琮为主造型元素,三星堆出土的顶尊底座为图腾柱的基座造型,上下部两侧的装饰纹分别是金沙的眼形器纹和三星堆的云纹。
2.天书地画
两套新方案的另一独特之处还在于,其巧妙地将左右相对的出入口以一幅飞天而降的天书相连,天书两端的画轴变化成出入口的遮盖篷。从远处望去,这既是一幅由天而至的地画,又似一个古时所用的香案,充满浓烈的书卷气和文化氛围。
参考链接:
天府广场_网络
http://ke..com/view/84921.htm?fr=aladdin#6_1
太阳神鸟_网络
http://ke..com/view/28917.htm?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