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四川话怎么说
1. 四川话怎么说
四川话的词缀与普通话相比有较大差异。首先,四川话中拥有部分普通话中没有的特有词缀,例如四川话中常见的动词词缀“倒”可以组合为“估倒”(逼迫)、“谙倒”(猜测)、“马倒”(欺压)、“默倒”(以为)、“审倒”(小心试探)、“阴倒”(不张扬)和“幽倒”(注意)等常用语。再如“头”在四川话中也是一个极常见的动词词缀,可以组成如“学头”、“看头”、“搞头”、“吃头”、“做头”、“讨论头”、“复习头”等常用语,如“钓鱼城有没得耍头”在四川话中意为“钓鱼城好不好玩”。
第二,四川话中部分词缀虽然普通话中也有,但使用范围和附加含义却有很大差异,如四川话中名词词缀“子”可以构成“蜂子”(蜜蜂)、“耳子”(木耳)、“砣子”(拳头)、“羊子”(羊)、“烟子”(烟)、“今年子”(今年)、“明年子”(明年)等普通话中没有的词汇,同时四川话中还有“分分子”、“角角子”、“两两子”、“斤斤子”这类由量词重叠后加词缀“子”,用来表数量少的特殊用法,例如“你咋个净给我些角角子”在四川话中意为“你怎么只给我角票”。
另外,北京话中没有儿尾词,其词缀“儿”都以儿化的形式出现,但四川话中有“裤儿”、“帽儿”、“娃儿”、“刀儿”、“偷儿”、“样儿”、“锅儿”等大量儿尾词。同时名词词缀“家”在四川话中一方面可以用来表示人群之间的对立,如“姑娘家”与“儿娃子家”、“婆娘家”与“男人家”、“娃儿家”与“大人家”(这种情况下“家”词缀还可以重叠表轻视,如“儿娃子家家的,还啬得很”在成都话中意为“男孩子怎么这么吝啬”);另一方面“家”词缀还可以表时间,如“春天家”、“白天家”、“往回家”等。
(1)广场舞四川话怎么说扩展阅读: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
2. 一些常用语用四川话怎么说
1、今天我杀起个拖孩就上街(gai)哦!
外地人一没留神听着觉得可能是杀了个孩子?还拖上街?哎呦,可不得了哦,这是要出人命的呀!其实,这句话得意思就是:他穿着双拖鞋就上街了。
2、我硬是闯鬼了!
外地的小伙伴跟四川小伙伴在一起真是胆战心惊啊,经常都要遇到鬼。其实四川没有那么恐怖啦,闯鬼了是在遇到烦心事、接连不顺利的时候发出的感慨。
3、你在爪子哦,还没有搞杀割!
外地人一听这话可不得了了,又是杀又是割的,这手段也太残忍了吧。其实,这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还没有做完、收尾等等,也就是结束的意思!
4、妹儿长得好巴适
当四川人夸你长得bus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以为四川小伙伴再说你长得像公共汽车。
巴适一词在四川的运用面之广泛,用在形容漂亮女子身上,意思就是乖、漂亮、有气质……
5、撅嘴骡子卖个驴价钱
虽然这句话整句都是在说驴和骡子,但是其实是在说人言多必失,吃亏就吃在这张嘴上了!
6、叨木官子(啄木鸟)卡前失(向前跌倒)
虽然这句话整句都是在说啄木鸟的,但其实也是形容人的。一般都是指能说不能干的人,全靠嘴支着。
7、贴心豆瓣
是不是马上想到了四川美食?你错了!虽然郫县豆瓣全国闻名,但这个词和做回锅肉的豆瓣一点关系都没有!
贴心豆瓣意思是指别人的心腹,也写作贴心逗伴。职场人八卦的时候,这个词出现的几率比较高,典型的句子就是“闷墩儿你可以哦,现在是王总的贴心豆瓣。”这样一说你就懂起了撒!
3. 四川话怎么说
四川与普通话比较接近,通俗易懂,容易学,重点是你要先学会理解四川方言,这样学起来就比较容易,还有你要想学会一个地方的语言,当然是要先与当地人接触,通过沟通了解,效果会显著的。
4. 想学几句常用的四川话
啥子嘛?就是问有什么事的意思。幺儿,就是对儿女的爱称。要得,就是很爽快的答应。龟儿子,就是好朋友之间戏虐的口头语,有时候是骂人的。
5. 四川话怎么说日常用语
骂人=卷人,土豆=洋玉,大声说话=版命,走路=甩火腿,膝盖=克西头儿,手肘=倒拐子,打架=掴聂,冷=冰欠,猜拳=拾圈儿,螃蟹=盘海,蜻蜓=丁丁猫儿,捉迷藏=逮强强猫,老婆=老捏儿,老公=老几,里面=吼头,吹虚=扯把子/提虚劲,一巴掌=一耳屎,,吵架=扯筋,看=qio,提=dia,说话=开腔,爱打扮=妖艳儿,接吻=肯兔儿脑壳,完了=归意,结束=杀割,不踏实=李扯火,轮胎=滚滚儿,经常=环是,故意=利边,哎呀=哦豁,胡牌=割了,听牌=下叫,打哈欠=大豁孩,直走转弯=抵拢倒拐,搞怪=装疯迷窍,形容很软=希溜啪,胖子=闷墩儿/长得拽实炮少,弄不懂=搞不醒活,形容说话做事不着边际=筛边打晃,不守信用=丢死耗子,急急忙忙的跑=穿经打斗的。全部=一哈,大惊小怪=惊风火扯,吝啬=抖怂,风筝=风兜儿,生气=打燃火,怎么回事=朗拐子搞的,没关系=不成在,装怪=灯儿啊当啊的,便宜=相因,无精打采=秋迷秋眼的,聊天=摆龙门阵,遥远=老远八远,形容人不懂事=广耳石,吹牛=冒皮皮/憧壳子,内裤=摇裤/火炮儿,潜水=栽泌头儿,洗澡=搓夹夹!
拓展资料
1. ×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
2. 雄起:加油
3. 幺儿呢:表示惊讶
4. 晒:语气助词
5. 格:西南方言习惯疑问词前置。“格是嘛?”(是不是)。“格好”(好不好)。“格吃了”(吃了没有)
6. 哈(轻声):疑问。自问自答。轻度肯定。例子:“格是哈”?-是不是?是么?“军医哈”-是军医吧?是军医。
7. 哈哈儿呢:一会儿
8. 扯(ce):发音时韵母音要拉长。表示跑题了。例如“扯远了”“胡扯”,"你有点扯哦"
9. 日错:挑衅
10. 空了吹:少在这儿瞎说。不要再吹牛了,没人信你!
11. 豁别个:骗别人。别个:别人。
12. 冲壳子:吹牛
13. 不存在:没有问题,小事情等等,分语境意思太广,呵呵,我说不全啦。
14. 对头:是的。
15. 晓得:知道,有不耐烦的意思。
16. 摁是:确实是。
17. *巴:如“盐巴”“牙巴”等。哈哈,“泥巴”就不算了哈,那是普通话。
18. 莫棱个:不要这样
19. 铲铲:不相信的意思。例如:甲:今天发奖金老哟。乙:铲铲,昨天才发老的。
20. 蛮施:特别、很,加重语气,比如你蛮施烦,就是你特别烦。
21. 不消:不需要,不消说,不需要说,要不要我开车去接你,不消。
22. 晓得:知道
23. 恼火:困难。“这题很恼火”:这题很不容易做
24. 伤心:语气助词。“哈的伤心”:非常傻
25. 龟儿:语气词,带有埋怨的意思。如“他龟儿不吃饭”意思是他不吃饭。
26. 提劲:1. 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 ;2. 同"扯皮",即"找茬"之意.
27. 梭边边:第一个边拖长音。梭:溜走;边边:边缘。如:“你把事情搞糟了,想梭边边嗖!”
28. 扑爬:摔筋斗,在地上爬滚。zuai一扑爬:摔了一跤。
29. 冒皮皮:吹牛。有道是“冒皮皮,打飞机”。也有"找茬"之意
30. 喝(huo)皮:占便宜
31. zua(二声)幺四:打川牌
32. 过捏:小孩打架、吵架
33. zua瞌睡:打瞌睡
34. zuai呀 平声:就是摔跤了的意思
35. 进笼笼:关进监狱
36. 涮坛子:说大话,吹牛皮或?嫘Φ囊馑?
37. 抓zhua三声:啄。“被公鸡zhua了一下”:被公鸡啄了一下
38. 洗白了、洗bo儿:完了
39. 改手:上厕所
40. 直见滴(dia):指液状物一直不停的滴
41. 接倒:接着
42. 走人户(一般读fu):去亲戚朋友家串门
43. 告哈:试一下。
44. 扯仆汉:打呼噜
45. 打拼花:沟女
46. 打平伙:AA制聚餐
47. 打牙祭:吃了一顿大餐
48. 逞下去:压下去
49. 马起脸:板脸
50. 拱过来:挤过来
51. 扯把子、日白、上坛子:说谎
52. 逗硬:动真格的
53. 看稀奇、看古怪:看热闹
54. 吃嘎嘎:吃肉的意思
55. 卡卡各各:角落
56. 索索板儿、索索滩儿:滑梯
57. 要台:临时加餐,不是正餐。如“打要台”,“要台”不等于“宵夜”,要台上午吃,宵夜是晚上吃的。
58. 哄人:骗人的意思
59. 哦屎(o屎):拉屎
60. 哦尿(o尿):撒尿
61. 杀个了:完了。如“锅里的饭杀个了”,就是锅里的饭完了。
62. 打摆子:症状是全身发抖,很怕冷,喜欢盖很多被子。
63. 打梦脚:走神
64. 卖麻批:指女性卖淫。麻批指女性的性器官。
65. 打谷子:收割稻谷,谷子:稻谷
66. 走秧歌:指结婚时担当女方亲戚到男方家做客。
67. 跑江湖、超社会:出去混的
68. 爬批开:滚远点
69. 整:用途广泛的动词。例子:“整了顿方便面”,吃了顿方便面
70. 咂:西南方言,1、吸吮;2、小口地喝酒、喝水。西南少数民族用麦管或细竹管从酒坛里吸酒也叫咂酒。
71. 安:淹。“安死了”:淹死了
72. 呡(min三声):嘴唇少少地沾一点儿,如“呡一口酒”
73. 腾(ten平声):抖。“ten了一下”:抖了一下
74. 记、切:去。例如:“我们一起切。”,绵阳念"切",自贡和内江念“记”,重庆市则QIE,QI混用,大部分四川人念“气”,少部分念“刻”
75. 困:睡。“困告”:睡觉
76. 耍:休假、玩儿
77. 贡:窜进窜出
78. zua(二声):踢。例如“zua球”,“zua你两jo(脚)”。
79. 巴:粘贴、附着。例如:“巴斗烫”(粘着烫)。
80. 拗(niu):手脚不停地动
81. 笔:一般指从容器中倒出液体。“笔花椒油”
82. 秋:熏。“秋腊肉”
83. 照:调皮。“照皮子”
84. 脚杆:腿脚
85. 手杆:手臂
86. 离二杆:人的小腿
87. 脑(音同老)壳:脑袋
88. 倒拐子、手拐子:手肘
89. 脚(jo)板心、手板心:脚心、手心
90. 锤子、鸡er:都是指男人的性器官,常用作语气词语。
91. 批、麻批:都是指女人的性器官,常用作语气词语。
92. 体卡啦:大腿内侧
93. 夹二孔:腋窝
94. 克系娃:膝盖
95. 肚记眼:肚脐
96. 作(zuo平声)登儿:屁股,现多指猪肉臀部
97. 猎巴骨、肋巴骨:肋骨,引指人瘦
98. 颈看:脖子
99. nainai平声:奶
100. 扒哥儿:贼、扒手,绵阳人则爱说"ZUI娃子".
101. 老汉儿:老爸,“妈老汉er”指父母
102. 宝气:傻冒,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人
103. 婆娘(lian平声):女人,有的也指妻子。
104. 夹色子:口吃
105. 拜子:瘸子
106. 闷灯er:傻乎乎的
107. 妹崽:女孩的意思
108. 新姑娘er(nian平声):新娘
109. 茧八浪(lan平声):结巴
110. 老子:我
111. 小汤巴、小巴汤:小孩
112. 照皮子:顽皮的小孩
113. 小姑娘er(lian平声):小女孩
114. 大姑娘(lian平声):年轻女子
115. 老姑娘(lian平声):未嫁的大龄女子
116. 络儿胡:长络腮胡的人
117. 贼(zhui)娃子:指入室盗窃者
118. lianlian平声:阿姨、姨、姑姑。写作“女”旁加一个“上”
120. meimei平声:妹妹
121. guoguo平声:哥哥
6. 一些常用语用四川话怎么说
1、今天我杀起个拖孩就上街(gai)哦!
外地人一没留神听着觉得可能是杀了个孩子?还拖上街?哎呦,可不得了哦,这是要出人命的呀!其实,这句话得意思就是:他穿着双拖鞋就上街了。
2、我硬是闯鬼了!
外地的小伙伴跟四川小伙伴在一起真是胆战心惊啊,经常都要遇到鬼。其实四川没有那么恐怖啦,闯鬼了是在遇到烦心事、接连不顺利的时候发出的感慨。
3、你在爪子哦,还没有搞杀割!
外地人一听这话可不得了了,又是杀又是割的,这手段也太残忍了吧。其实,这话的意思是为什么还没有做完、收尾等等,也就是结束的意思!
4、妹儿长得好巴适
当四川人夸你长得bus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以为四川小伙伴再说你长得像公共汽车。
巴适一词在四川的运用面之广泛,用在形容漂亮女子身上,意思就是乖、漂亮、有气质……
5、撅嘴骡子卖个驴价钱
虽然这句话整句都是在说驴和骡子,但是其实是在说人言多必失,吃亏就吃在这张嘴上了!
6、叨木官子(啄木鸟)卡前失(向前跌倒)
虽然这句话整句都是在说啄木鸟的,但其实也是形容人的。一般都是指能说不能干的人,全靠嘴支着。
7、贴心豆瓣
是不是马上想到了四川美食?你错了!虽然郫县豆瓣全国闻名,但这个词和做回锅肉的豆瓣一点关系都没有!
贴心豆瓣意思是指别人的心腹,也写作贴心逗伴。职场人八卦的时候,这个词出现的几率比较高,典型的句子就是“闷墩儿你可以哦,现在是王总的贴心豆瓣。”这样一说你就懂起了撒!
7. 一些常用语用四川话怎么说
哎哟,楼主,你要想晓得啥子情况力四川话嘛,我就是四川本地的,四川话说的港港的。
8. 四川方言怎么说
根据下列方法说:
音韵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 shāng],四川方言为zi sang] 注2 (音同“子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 shì],四川方言为[cao si](音同“曹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 chí],四川方言为[zi ci](音同“资瓷”)。
在四川方言 (但不包括成都方言)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如“南方”,四川方言中音同“兰方”。成都方言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通读,统一发音为"in"。"eng"与"en"在大部分音节中通读为"en",如“痕”与“恒”同为[hen];“棱”发为[len]。但是"eng"和"en"在声母"m"、"f"后能够区分,前者发音为"ong",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
"eng"和"en"在声母"b"、"p"后能够部分区分,前者"东、登"韵为"ong","庚、耕"韵为"en",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音节"un"在"d"、"t"、"n"、"l"、"z"、"c"、"s"后发"en"音,其余不变。
音节"wu"固定变化为"vu",如“五”、“雾”等,"hu"变化为"fu",部分地区声母"h"后介音为"u"的字,声母变为"f"且无介音"u"。
四川方言中没有韵母"uo",大部分读"o",部分入声字为"uê";
普通话中大部分声母后的"e" 读"o",并且无介音直接读,如:哥哥(go55)注意不要读成(guo55),上课(ko213)不要读成(kuo213),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后的"e" 必然读为"ê",但是岷江片中部分地方歌韵字读"ai";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发"e"的在四川方言中分两种情况,古韵母为“合、铎、曷”发"o",其余发"ê"。
古合口一等字大部分保留介音"u",如累"luei213",横"huen21"(部分地方读"huan21")
成渝片j,q,x后面的“u”可以读本音乌 虽(xü55)然 民族(qu21 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 速(xu21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度
古明母侯韵字发音转为"mong",如"某、茂、亩"(虽然普通话这三个字韵母不同)。
古影母开口呼字,大多都冠以声母“ng”,如“安”[ngan55]、“恩”[ngen55];古疑母字除合口一等、三等字以外皆保留声母"ng",合口一等字声母"ng"消失,三等字大部分声母转为"ni"、少部分字声母"ng"消失或者保留声母"ng"介音消失。
内江、自贡、巴中、仪陇、井研、筠连、仁寿、西昌、会理、盐源、德昌、冕宁、盐边、米易人民能够区别平舌、翘舌。
中江人在说话时喜欢加上“挂(gua二声)"。比如成都人说”吃了没有"是说“吃了没得”而中江人则说“吃挂没得”,“吃老”中江人说“吃挂老”,“做了啥子”中江人说“做挂啥子”,“遭老”,中江人说“遭挂老”,依次类推。在中江表妹的小品里可以听到这类的语言。
在声调上,四川方言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调值几乎一致,成渝片古入声归阳平(即二声),如“一”、“六”、“绿”等字声调均为阳平;雅棉小片古入声归入阴平(即一声);仁富小片古入声归入去声;岷江小片保留入声且韵母更存古,因此也与通常意义的四川方言差别较大。
大多数地区入声归入阳平是四川方言与其他北方话的主要区别。
词汇
四川方言由于受北方官话的长期影响而产生了文白异读系统,白读音主要出现在高频日常生活用语中,而文读音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新词汇中。四川方言的文白异读系统也在不断变化中,但主要的趋势是文读越来越占优势,部分字白读已趋于消失,固定为文读读音。
语法
除了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词汇外,语法跟普通话基本一致,能逐字互译。
被动句中的“被”字一般说为“遭”,但此时带有不情愿、不高兴的感情色彩,所以平时被动句使用较少。如“他遭开除了。”普通话中说为“他被开除了。”
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不能不提的形容词,白,不说白,说“迅白”;黑,不说黑,说“黢(qū)黑”;轻,不说轻,说“捞轻”;重,不说重,说“帮重”;快,不说快,说“飞快”;甜,不说甜,说“抿甜”;酸,不说酸,说“溜酸”;等等。倒装现象:“热闹”,要说“闹热”;“公鸡”“母鸡”,要说“鸡公”“鸡婆”/“鸡母”;“菜花”要说“花菜”;“套袖”要说“袖套”等等。
9. 四川话怎么说
四川话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拥有多种含义。
1、由于成都及重庆两大城市在四川地区的地位和对外的重要影响,四川话通常指西南官话成渝片,即成渝话,成都话和重庆话是其代表。
2、也可指四川方言,即流行于四川及重庆境内的方言的总称。
(9)广场舞四川话怎么说扩展阅读:
四川话
四川话,又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现今四川话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的“湖广填四川”的大移民运动时期,是由明之前流行于四川地区的蜀语和来自湖广、广东、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渐演变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同时由于四川话内部互通度较高,各方言区交流并无障碍,因而四川话本身并没有标准音。
部分语言学家认为,四川话并不等同于“四川方言” ,因为除四川话外,四川省境内较为常见的汉语言还有土广东话(属客家话)和老湖广话(属湘语)等,其都以方言岛的形式分布于四川各地 。同时,四川省境内还拥有大量藏语、彝语、羌语的使用者。但由于四川话在四川具有强势地位,是事实上的通用语,一般而言,土广东话与老湖广话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四川话的使用者,而部分藏族、彝族、羌族地区,特别是康定、雅江、昭觉、马尔康、松潘、丹巴等州府、县府所在地,也通用口音接近的四川话。
四川人爱“算坛子”,也就是特别爱开玩笑。如果你来天府之国出差,旅游;最有必要的是了解一下四川话,以防自己“吃了亏”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