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商城为什么亏损
『壹』 京东每年都亏损 是怎么盈利的
”十节甘蔗“战略。
十节甘蔗的说法比较贴切的抽象出了京东模式的实质,即把控整个零售环节,无缝为用户提供服务。十节甘蔗描述的是正是消费品零售行业的供应链模型,对应的是电商中的B2C模式。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3年B2C在网络购物市场中占比达到40.4%。
(1)京东商城为什么亏损扩展阅读:
中新经纬客户端3月3日电 2日晚间,京东集团官方微信号“京东黑板报”公布2016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及全年财报。财报显示,京东在2016年首次实现年度盈利,净利达10亿人民币。
尽管2014年京东曾实现过短期盈利,但在最近三年的《财富》中国500强亏损公司排行榜中,京东一直处在前三名的位置。2日京东公布的2016年全年财报,是京东首次实现年度盈利,意味着京东终于进入到稳步盈利的发展阶段。
京东是如何摆脱亏损的,“京东黑板报”中介绍道,2016年,随着京东商城盈利能力稳步提升、京东金融业务自筹自支能力快速加强,京东在保持对新业务战略性投资的情况下实现盈利,体现出其商业模式和核心业务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
在成功扩大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保持高增速的同时,盈利能力也获得了稳步提升,迎来了持续健康发展的新拐点。
2016年度,京东物流、“JD IDEAL”营销能力相继对社会开放,对品牌商家的吸引力日渐增强。资深电商分析师李成东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京东已经进入规模化盈利的阶段,前期自建物流等重投入正在带来回报。
此外,金融、O2O等新业务发展态势良好。京东金融在2016年1月获得66.5亿元A轮融资。2017年1月,京东金融与中国银联达成深度合作。
3月1日京东金融重组,京东集团出让其持有的所有京东金融股份,相当于京东金融68.6%的股份。至此,京东集团获得大约143亿元人民币现金以及在京东金融未来实现累积税前盈利后,获得其税前利润的40%。
尽管成绩亮眼,但京东也不得不考虑未来的成本增长压力。根据财报显示,去年京东的各项运营成本均有上涨。其中,营收成本从上年同期的1570亿元增长到2207亿元,同比增长41%。
包含采购、仓储、交货和客户服务在内的履约成本,从2015年的139亿元,增长50%至210亿元,占净收入的百分比从7.7%增加至8.1%。
对此,京东方面对北京商报表示,营收成本的上涨主要是因为直营业务增加,以及直接提供给商家和供应商的流量获取成本和在线营销服务成本上涨所致。而履约成本的增长,主要是由于随着集团业务拓展至消费类产品,平均订单大小降低原因造成。
对于未来的增长潜力,京东集团CEO刘强东表示,“放眼未来将聚焦技术创新,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贰』 京东商城一直对外宣称亏损,为什么亏损还要勉为其难的继续营业还越战越勇。。。
知道“七伤拳”吗?先伤己,再伤人……
京东有足够的风险融资,用内这些“银弹”来打压国容美、苏宁,抢夺市场份额,电商竞争,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价格战,因为对于家电产品,客户的忠诚度是很低的,因为都是耐用品,不会频繁更换,基本上是谁家的便宜我就买谁。所以,价格战的目的就是消耗对手的资金,让对手在财务上彻底恶化,这样就会越来越没有还手之力,那时候京东就可以独大天下了,过往的损失,可以通过扩大的市场份额来弥补……
『叁』 这几年京东整体亏损很严重,为什么从来都不差钱
最近,JD发布了2016财年第三季度的业绩。财报显示,京东三季度营收607亿元(约91亿美元),同比增长38%。第三季度,公司实现交易总额1588亿元(约合23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1110亿元增长43%。此外,订单量和毛利同比分别增长55%和59%。
近日,针对巨额亏损的传闻,刘强东表示:“京东电子商务盈利已久,但近几年来,只有投资没有收益。我们与市场上的补贴和恶性亏损的公司有本质区别,因为我们的亏损可以称为投资。”用户增长率是行业和公司经营趋势的领先指标。庞大的流量和用户购买习惯已经成为京东很好的竞争壁垒,京东因此提高了公司的估值,使得京东出售同样的股权融资以筹集更多资金,这进一步推动了更好护城河的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量的增长取决于用户的增长。第三季度,京东活跃用户数增至1.99亿,较去年同期增长57%。第三季度活跃用户净增1090万元,是阿里巴巴的两倍。这也应该是京东新用户数量首次超过阿里巴巴。因此,投资者对京东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京东的融资资金主要用于仓储和物流建设,以创造自身优势。未来,随着建设投资的提高和收入的快速增长,利润完全可以预测。
『肆』 京东和天猫相比为什么亏损
可以复这么简单的理解一下制吧:
京东是以自营为主,很多环节都要操劳(拣货、出库、发货等),这也要支出,而天猫则是入驻商家为主,自己只需提供平台搭建和维护。
京东销售的商品要交17%的税,销售商品的毛利率会影响其收入之一,天猫不同,它则是向商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京东在自建仓储、物流方面投入比较大,这方面也是其亏损所在,却能够给消费者良好的购物体验,天猫上的卖家可以选择其他快递进行配送,这样也降低了成本。
『伍』 京东一直无法盈利,求大神分析一下
京东一直亏损,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市场上亏损的不仅京东一家,在互联网行业里有许多亏损的公司,而且很多家喻户晓的企业都是亏损的。现在的财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了,这种以制造业为基础的财务制度,会导致很多让我们感到反常识的现象发生——比如一家公司不断亏损,市值却越来越高?京东亏损,是因为在主体业务的盈利之下(京东商城一直都是盈利的),持续对外扩张,对外投资的钱超过了盈利,导致亏损。这种性质上的亏损与传统意义上的亏损有很大区别。市场中有许多常见现象,亏损,融资,借债,而借债是市场最为忌讳的。京东之前每次发财务报表,虽然亏损,但是由于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呈高速增长,每次市值反而都会上涨。而16年4月京东发行了一次债券,因为发行债券说明现金流遇到了困难,这是投资者不愿见到的,导致市值顿时受挫。这也是京东股市缩水到500亿美元以下的原因之一
在市场中为何亏损上涨,市值反而会上升呢?因为亏损上涨,并不能阻止投资者排着队的来,投资。眼看着他们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的营收规模,没有哪个聪明人坐得住。由于京东搞了自营店,把销售收入也算入营收,所有京东的营收目前已经超过阿里,市值自然水涨船高。反之,就算是盈利的公司,营收不行也是不可以的。比如暴风影音,为了盈利全面收缩业务,削减版权费,虽然能够盈利,但是这种做法是不会被市场认可的。如果暴风当年能够咬咬牙不上市,不用为了盈利而饮鸩止渴的话,今天业务能够跟爱奇艺优酷同台竞技。
如果觉得上面看的不太懂,可以看看下面这则小故事:小王家里穷,在读初中的时候,因为交不起学费,他就说:现在谁帮我交学费,我以后这辈子的收入就让一部分给谁。有人看见小王全年级第一,觉得可以,一次性付了3000块钱的学费跟生活费。占股15%。小王读到高中的时候,他依然维持着全年级第一,并且人缘很不错,智商也极高,但他还是交不起学费,有人就一次性付了1.5万块钱学费跟生活费,占股8%。因为这个时候大家看到了小王的努力和成绩,认为小王未来发大财的几率更高了,所以认为小明这8%的股份更值钱了。
小王顺利考上复旦大学,可是他还是没钱交学费。在高三毕业后,小王组织了班里的很多同学去旅游并且小赚了一笔,小王展现了他的商业天赋跟组织管理能力,很多人都抢着来给小王交学费,因为他们发现,小王虽然现在不赚钱,但是如果他不读复旦,就搞这个旅游业也挺赚钱了啊。而且读完了大学,小王似乎不只是很大概率赚钱,而且赚的钱可能比想象中还要多
『陆』 京东持续亏损多年,但为什么从不缺钱
最近,JD发布了2016财年第三季度的业绩。财报显示,京东三季度营收607亿元(约91亿美元),同比增长38%。第三季度,公司实现交易总额1588亿元(约合23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1110亿元增长43%。此外,订单量和毛利同比分别增长55%和59%。不过,京东第三季度的营业亏损为人民币4.162亿元(约合624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为人民币6.672亿元。净亏损8.079亿元,比去年同期的5.349亿元有所增加。数据显示,京东仍处于净亏损状态,较去年同期增长51%。
用户增长率是行业和公司经营趋势的领先指标。庞大的流量和用户购买习惯已经成为京东很好的竞争壁垒,京东因此提高了公司的估值,使得京东出售同样的股权融资以筹集更多资金,这进一步推动了更好护城河的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量的增长取决于用户的增长。第三季度,京东活跃用户数增至1.99亿,较去年同期增长57%。第三季度活跃用户净增1090万元,是阿里巴巴的两倍。这也应该是京东新用户数量首次超过阿里巴巴。因此,投资者对京东的未来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京东的融资资金主要用于仓储和物流建设,以创造自身优势。未来,随着建设投资的提高和收入的快速增长,利润完全可以预测。
『柒』 京东一直亏损为什么一直要烧钱自建物流
双十一刚结束,京东就发布了2016年Q3的财报,主要数据如下:
很多刚进入互联网的人可能会比较意外,京东居然依然处在净亏损状态中,而且比去年同比增长 51% 的净亏损,是说明京东经营水平很差吗?
甚至有媒体评论,质疑京东不知道是在挖金矿还是在掘坟墓,感慨说“站得高不一定望的远,但确实可以摔得狠”。看来,刘强东不只是某些排行榜上可以进中国前十的富豪,作为一家持续巨亏企业的老板,还经常被不少人视为一个“傻大笨粗”的倒霉孩子。
看到京东多年持续亏损的财报,就认为刘强东是倒霉孩子的人,估计是缺乏企业财务和金融的相关知识,也缺乏对互联网企业逻辑的认知。京东是经过多轮巨额融资后到美国上市的,相信那些投资人和股市上购买京东股票的人,都不是傻子,而是精于计算的金融师,他们之所以敢于跟着越做亏损越大的京东商城玩,并给出3、4百亿美金的估值,就是看好京东总有赚大钱的那一天。
1、亏损的背后
资本市场的反应给出了答案,在这份财报发布之后,股价暴涨 11.3%,说明华尔街对京东这家世界五百强的经营状况是非常满意的。
对于上百亿的数字很多人可能感觉不明显,如果平均到每天来看可能会更清晰一些,每个季度 868 亿的 GMV,意味着京东上每天的商品销售高达 9.6 亿,每天有 440 万个订单新增,这可是相当大的数字啊!
目前平均每个订单额 217 元,若每个订单多赚 2 元钱,也就是相当于产品平均涨价 1%,京东就能直接实现盈利了,但为什么它不这么做呢?为什么不盈利的情况下,华尔街依然这么热捧京东呢?
首先,京东是有毛利的。
对于他们所销售的单品来看,基本都是高于进价销售的,所以会有毛利,但是均摊掉公司运营成本、物流建设成本、营销成本等,最后就变成了亏损的状态。
其次,京东的亏损是有意控制在一定范围的。
相比京东的资产、估值,亏损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京东一直将亏损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不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什么不良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低利润率促进了京东更快速的增长。
针对这点来具体解释一下,为什么会制定这样的发展战略。
经济学上,有一个关于价格和用户的曲线图,当价格升高的时候,购买的用户就会减少,当价格降低的时候,购买的用户就会增多,所以经济学上,经常会去寻找利润最大化的那个点,在这个点的定价上,能够实现公司的总利润最大化。
不过,京东在这个曲线上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而是追求在亏损成本可控的情况下,追求用户增长的最大化。
通俗来讲,就是用更低的商品售价吸引更多的用户在京东上购买商品。
在电商产品里,尤其是大众类大销量的平台上,价格会是影响用户做决策的重要因素,价格越便宜,就会卷入越多的用户在京东上购买。
2、低利换用户的好处
积累更多的用户和销量对京东来说有很多好处:
A.更大的销量会极大降低商品的平均配送成本。
可以这样理解,1 个小区里送 10 件的成本,远远小于 5 个小区送 10 件的成本。对于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农村,这种成本的降低就更加显著了。你可以设想一下,若是某个镇上一个星期只有一个订单,快递员专程跑一趟去送这个快递,成本会有多高。
B.更大的销量让京东拥有更低的进货成本和更长的结账周期。
京东流量变大,成为不少商家销售产品的重要渠道。所以京东在价格谈判上就有很大话语权,进一步巩固自己的优势。京东上一些商品的进价不仅比线下门店的进价低,而且比淘宝店上的进价还更低,这就使得其有更多的竞争优势。
很多的商品京东是等卖完了之后,才和商家全部结算的,更长的结账周期又能够让集团储备的周转现金大幅提高,这也是很重要的竞争力。
C.更大的销量拉高了公司的估值。
巨大的流量和用户购买习惯成为京东很好的竞争壁垒,拉高了公司的估值,使得京东在融资时出让同样的股份可以融得更多的资金,这些资金有进一步地促进建立更好的护城河。
这样来看,京东的发展战略是非常正确的,通过成本可控的低价实现用户的快速扩张,而不是忙着盈利变现。
3、不同的阶段做不同的事
京东目前还处在用户还在快速增长,如果对应到产品生命周期里,京东目前处在哪个阶段呢?
京东目前还处在成长期,最近正在往四五线城市以及向农村扩张,用户和交易都还在快速扩张的时期。
之前有文章里提过,种子期主要目标的是验证商业模式,成长期是快速增长用户,成熟期才是变现的最重要时期。
当然,这里要声明一点,我们这里谈到的变现,是指企业以实现盈利为目标开始收费。也就是说,并不是企业开始收费就意味着企业开始变现了。
比如坐滴滴专车是要收钱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滴滴公司是不赚钱,甚至是贴钱的,我们不能说滴滴打车要钱就是在开始变现了,因为这个阶段连利润都没有。而当滴滴开始向司机收取较高的佣金时,这个时候就可以认为滴滴是开始变现了。
若是在成熟期之前,过早地进行了变现,会出现怎样的状况?
A.成长期变现,减缓用户数的增长,容易被竞争对手超越。
B.种子期变现,透支还未积累的用户价值,无异于杀鸡取卵。
总结起来,最应该进行变现的时期应该就是产品的成熟期,此时最适合变现,也一定要变现,不然就失去了变现的黄金时期。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理解,微博会拿阿里巴巴的投资,开始在产品界面上加入各种可能变现的新功能,即使有些确实非常影响用户体验,因为这个阶段再不变现,就没有机会了。
对于选择变现时机的理解,还可以用「用户价值账户」这个概念来理解,创造产品的价值、增加用户、保持活跃都是增加用户价值的行为,相当于往这个用户价值账户里存钱,等到我们想要变现的时候,就相当于从这个账户里取钱。
我们能够取钱的上限取决于,之前在这个账户里存了多少钱,对于一个还在指数增长的账户,过早取钱肯定就会减少本金,从而减少了未来的增值,影响未来的变现。
而且这个账户里所存的钱,更像是在鱼塘里养的鱼,最开始的时候,放进去的其实是鱼苗,如果鱼还很小或正在长大的时期就捕捞上来,肯定不是最佳的时期。而当都已经长大成为壮年的时候,如不及时捕捞变现,等到衰老病死(相当于用户流失)再变现就很难了。【制造业电商微信内容不错,值得关注】
在产品的高速成长期,别急着变现,通过免费或低利润的方式积累大量用户,建立竞争壁垒,等到进入成熟期之后,再进行变现会实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在正确的阶段,做正确的事。
4、 结语
实际上,京东的战略”一直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常见现象。企业如果能对未来一定时期的发展目标清楚,现金流足够支持,通过“烧钱”用钱换争夺市场的时间,不仅没错,而且是必须的。不然,发展就可能被对手们抢先,甚至错过时间的窗口。
因为从市场格局来说,互联网跟传统做饭馆生意不同,饭馆基本上是完全竞争的市场,只要有特色、位置好、有价格优势,什么时候开饭馆都不会晚;但互联网的某一市场,因为网络效应和锁定效应,一旦相对成熟,往往会形成自然垄断或寡头垄断市场,领先者的优势巨大,该花钱的时候舍不得花钱或是没钱花,错过时机,再进入的代价可能会难以想象。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搜索引擎、微信现在非常赚钱,但在网络、腾讯之后,又有多少公司能再去玩类似产品呢?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烧钱,都是对的,至少得对市场和竞争格局有相对准确的预判分析,对能够掌握的现金或持续获得融资的形势,有相对准确的计算。如果中了太多创业神话的毒,认为创个业就能有人给投资,花起钱来“傻大笨粗”,太容易成为“先烈”了。
我觉得,对众多创业者来说,能成为下一个刘强东的概率,应该是小于百万分之一……
刘强东:京东电商其实早就开始赚钱了!
双十一前夕,刘强东在接受央视独家专访时表示,京东电商早就已经赚钱了,只是前几年只有投入没有任何收益,京东过去几年曾经有过亏损,但是跟市面上的补贴,那种恶性亏损的公司有本质的区别。京东相信所有的投资和投入,未来都一定能够为股东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捌』 为什么京东年年亏损,却越做越大
在之前京东2016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表出来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市场规模遍布全国的京东竟然会处于亏损的状态,而且还越来越严重,这个亏损值甚至比去年同比还多出了51%。再推前两年,2015年,京东净亏损约94亿元,2014年,京东净亏损是50亿元。京东几乎是年年亏损,但却越做越大,这让人很是不解。
京东于1998年刘强东在北京中关村创立,2014年赴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15年年营业额为288.47亿美元,现今市值接近400亿美元,与腾讯、网络等巨头共同跻身全球十大互联网企业排名。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规模的公司竟然还没盈利,而且一直在亏损。
但是,在看到京东的财务报表之后,京东的投资者不但没有吓一跳,而且还表现得非常乐观,甚至有的还增持了京东的股票。机构投资者可不是像一般散户一样,看到短期能涨就买进,看跌就卖出。这些专业的金融分析师们一定是看到京东未来的市场前景,才会在京东身上下如此大的赌注。
其实仔细看京东的财务报表,我们会发现京东的营业额是年年增长,而且涨幅还相当大。而且所谓的亏损,其实并不是营业亏损,而是投资支出多于盈利而导致的亏损。如果是营业亏损,那说明公司是真的在亏钱,并且辛苦经营着现在的企业。但我们看到的是,京东是因为投资支出过多才导致的亏损,现金流非常充足,并没有遇到很大的财务危机或其他重大事件。
2014年,京东投资了到家美食会和途牛旅游网;2015年京东不仅投资了饿了么、易车网、分期乐、并且追加对途牛旅游网的投资,而且还领投天天果园、投资大数据分析公司Zestfinance、投资金蝶软件、永辉超市;2016年还全面收购了“1号店”。可见,京东在在布局在线旅游、餐饮网上订餐、水果品类和大数据分析等领域,并且,除了投资其他公司,京东也在加强和扩大自己公司的业务,除了已接近成熟的京东商城外,目前正着力于京东金融和京东云,意图抓住金融和大数据这个两个国民热点来壮大企业。
对于互联网的发展来说,京东其实还处在成长期的阶段,还没到稳定盈利的成熟期。京东在做大布局,前期的投资是必不可少的,规模大了,规模效益的优势才会显露出来,成本一旦降下来,利润自然就会往上涨,大概那些精明的投资者也是这样想的。尽管京东投资各行各业已超过百亿元,但仍需要步步为营、深思熟虑才行。
『玖』 京东为什么年年亏损,但还是没有倒闭
你相信他真的年年亏损?
他最近几年已经开始盈利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