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商城遗址
⑴ 为什么说河南省郑州商城遗址是我国最大的一处商代中期遗址
河南省郑州商城遗址是我国最大的一处商代中期遗址,在其西墙外发现一版处烧制陶器的手工作坊遗址权,分布面积约达10000多平方米,其中有十几座残破的烧陶窑炉,显然是窑炉的集中场地。
另外还发现有经过淘洗的陶泥原料,制造陶器的用具和带有方格纹的陶印模。这些说明商代已有专门的陶器手工作坊。
⑵ 郑州商城遗址的基本简介
中国商代中期的都城。遗址在河南郑州。郑州商城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遗址,版坐落在郑州商代遗址权中部,即今河南省郑州市区偏东部的郑县旧城及北关一带。陈运和诗称“七公里长的商代古城墙 一根能挑起郑州历史的扁担 3500多年的延绵不断 3500多页的树碑立传”、“考古价值无法估量 现代的目光莫轻视这残壁残垣”。
⑶ 郑州商城的遗址是什么样的
考古人员找到的最早国都是郑州商城。在今郑州市区二七广场以东,发现商内代的一段夯土容墙和大片遗址。城墙基本上是正南北方向,反映了当时测量方向的能力。约在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断断续续分布着居住遗址,有许多作坊,有房基、地窖、水井、壕沟、墓室等。夯土城垣周长6960米,有11个缺口,城近似正方形。它比近代郑州城范围大1/3左右。城内宫殿遗址区达6万多平方米。宫殿区、居民区和作坊区以及街道都有一定布局。城墙高10米,顶宽5米,夯土量约87万平方米,以当时的工具和能力,每天1万人夯筑,也得4至5年才能完成。夯土墙内经碳14测定为3570±135年。经考证,这里是《史记•殷本纪》中“帝仲丁迁隞”的首都。这座规模宏大的首都遗址及其布局,是当时地理知识应用的结果,是当时人们精神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城内发现原产于热带的象牙,原产于祖国西北的绿松石。冶炼青铜的锡出产于华南或西南。铜矿石、玉石、金、海贝、海蚌、鲟鱼甲等也都来自祖国各地。这些都标志着商代的人们直接、间接的地理活动范围和地理认识能力所达到的水平。
⑷ 我国大遗址保护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保护格局已经形成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保护自觉性空前提升
尽管大遗址作为学术名词,进入公共传播领域时间不长,但是,良渚、牛河梁、二里头这些大遗址“新贵”的发现、发掘和保护,重新书写和阐释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这些中华大地上人类活动的重要遗址、遗迹,不仅应被每一个华夏子孙“耳熟能详”,也是世界人类文化历史的骄傲。
除了毋庸置疑的重大历史文化价值之外,大遗址保护的另两“大”是规模大和影响大。万里长城、千里运河不必说了,朝阳的牛河梁大遗址、成都金沙遗址、无锡鸿山遗址等等,无不占地数公里乃至数十公里,一些大遗址项目甚至跨省跨区域,关于大遗址保护的任一举措都必然影响深远。因此,近年来,从长城资源调查到大运河申遗,从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到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启动,关于大遗址保护的每一项活动,几乎都是“国家行动”。“十一五”期间,我国有100个大遗址项目进入文化发展规划,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中,大遗址保护已被列为主要内容。
随着文化传播和城市职能的转化,大遗址保护不仅“修正和改变历史”,也书写和规划城市的当代历史。“纵观无锡发展历程中取得的每一次辉煌,其背后最根本的动力是文化因素,而这些又都根植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之中。”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诗意的讲述可以说是很多城市共同的体会。
“规划一块绿地,可以带动上百亩土地升值,而建设一个遗址公园,则可以让整个城市升值;建设一个工业项目,可以服务一个城市几十年,而保护一处大遗址,可以让一个城市受益上百年、上千年。”正如洛阳市委书记连维良所说,厚重的历史给洛阳留下了包括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等6处大型遗址,古老的洛阳因此而名,因此受益。僻居乡野一隅的牛河梁遗址的发现,使朝阳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举成名天下晓”,更是典型案例。
如何保护这些“声名显赫的文明使者”,为历史和子孙尽可能完整、安全地传承这些影响深远的文明载体?从国家到民众,大遗址保护的文化自觉性空前提升。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建立,周口店、隋唐洛阳城、唐乾陵等多处大遗址专项管理法规施行,为大遗址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目前,国家文物局已批复了90余处大遗址的保护规划。高句丽、殷墟等重要遗址的保护展示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大明宫、郑州商城等大遗址拆迁和环境整治工作有效改善了遗址周边环境,以长城、大运河、丝绸之路新疆段和西安片区、洛阳片区三线两片为核心,包括100处重要大遗址在内的大遗址保护格局初步确立,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两年,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大遗址保护理念不断创新,形成了《西安共识》、《良渚共识》、《洛阳宣言》,提出了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新理念,大遗址保护进入新阶段。
三大矛盾有所缓和
“举政府之力”几成共识
文化遗产保护千古事,大遗址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镇,大遗址保护也是难上难。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城市发展将面临“加速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矛盾的焦点是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用地急剧扩张,使许多过去处于城市边缘的大遗址逐渐纳入城市用地范围。
首先是如何解决大遗址保护与土地城建之间的矛盾。无锡鸿山遗址范围内的土地,原来都属于无锡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用地。算眼前账还是算传承账?算经济账还是算发展账?算局部账还是算大局账?无锡政府最后将鸿山遗址7.5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用于鸿山遗址公园建设,对遗址规划范围周边的农业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和引导,并进行农业结构规划,形成了省级都市农业生态园;并充分利用鸿山遗址、泰伯墓等历史文化资源,结合拆迁安置工作,规划建设了鸿山文化新市镇。通过配套功能的完善,使鸿山大遗址保护和宜人宜居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是如何解决大遗址保护与居民生产之间的矛盾。生活在遗址区的居民守着祖先留下来的珍贵文物大遗址,受文物保护法的限制,他们不能办工厂、修路、建房,只能眼看着周边地区的经济不断地超越自己,遗址内的生活基础设施落后,环境脏乱,社会治安也不是很好。
每个人都有享受先进文明发展的权利,不能让传承文明成为“落后吃苦”的理由。西安市在大明宫等大遗址保护规划中,针对不同区域的农民和居民采取不同的措施,如在保护核心区,把农民变成城市居民,对中青年人员安排就业,对文物保护区实行疏散人口的政策,以减轻对文物本体保护的压力等等。这些做法不一定广泛适用,但是善意的出发点可资借鉴。
由于历史原因,大遗址上往往已经“盘踞”着众多的工厂企业居民住房。拆迁、安置、重建,资金压力大。巨额的资金单单依靠中央补贴远远不够,如何创新投资营运机制,以地方政府筹集为主中央财政补贴为辅,同时支持和鼓励社会多元力量参与,顺利解决了资金筹集的难题,成为大遗址保护要过的第一关。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融资渠道也不同。以西汉南越国遗迹保护为例,对经济相对发达的广州来说,在城市中心发现这一遗迹,全民“狂喜”,城市规划建设为之绕道,保护资金不成问题。这是发达地区。相对不发达的安阳、朝阳等地区,投入资金虽有多少之别,但“举政府之力”之魄力之见识令人感佩。
保护成果受惠于民
展示特色和法规制定并重
专家表示,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肌理,顺之则胜,逆之则败,遗址各具特色,所以遗址保护的方式也要防止雷同的倾向,要在深化对遗址文化内涵的理解上下功夫,实现遗址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民众体验到文化遗产保护好处,才会成为身边大遗址最有力的守护者。“考古遗址公园是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依托考古成果所建成的考古遗址公园,是以遗址为内容,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相较于单纯的遗址保护而言,它更注重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为全民所共享,其服务公众、反馈社会的功能更加突出。”童明康说。
据介绍,大遗址保护管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将会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同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将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大遗址保护的重要内容得到大力推动和支持。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可建成30处考古遗址公园和50处遗址博物馆。对此,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提出针对大遗址保护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国家应该制定《大遗址保护管理条例》,将大遗址保护纳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轨道;其次,由于大遗址保护涉及人口调控、征地、移民、拆迁、环境整治、土地利用调整、经济结构调整等复杂问题,国家应该出台配套政策来协调和处理这些问题。
过去高楼大厦曾普遍被认为是现代城市生活的象征,今天,文化遗产尤其是大遗址则成为城市生活改善的重要标志。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积极保护下,大遗址正在摆脱“蓬头垢面”的形象,逐渐成为城市中最美丽的地方,“莫问遗产兴废事,请君只看大遗址”。
⑸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文物古迹(至少三点)
重点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版系等;
保护特色建筑风格权:保护特色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颜色、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控制适当的建筑尺度——高度、体量非常重要,切记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护历史环境:事物与其存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存在。历史文化遗产环境的意义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原野、水体、花木及其特征都要保护;
拿不准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应暂不拆除。许多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山区农村,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虽然不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却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有相当高的价值。当地人不知道,有没有财力和机会请专家鉴定。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暂不拆除,以免造成遗憾,待专家论证后在根据情况处理。
做好历史文化古城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
⑹ 垣曲商城遗址的居民区
城内东南部为一般居民区,是平民进行生产与生活的主要活动区,分布着大量储存物品的窖穴内和堆容积废弃物的灰坑,其间散布着少量房屋基址,另有少量墓葬和人工挖制的排水沟分布在周围。城内的房址有圆形双间半地穴式和方形半地穴式两种,室内有中心柱洞,地面及穴壁涂有白灰面防潮,出土有陶鬲、陶罐、石刀、猪、羊等动物骨骼及水生动物螺壳等。房址周围的灰坑已发现数百个,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具、生产用具以及大量兽骨。有少量灰坑是祭祀坑,埋有完整的猪骨,是商人举行宗教祭祀活动后埋入的牺牲。发现的零星墓葬多为小型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的有少量陶器。少数墓葬有鼎、斝、爵等铜器,有的还有殉人,可能是贵族墓葬。城址内西南部为制陶手工业作坊区,发现了多座制陶窑址,多为圆形竖穴窑,有窑室、窑箅、火膛和火门等。
⑺ 商城文化遗址
你说的是河南商城县吗?
http://tieba..com/f?kz=150792924
商城位于大别山区,东与安徽金寨县为邻,南同湖北麻城市接壤,介于豫鄂皖三省结合部。县境东南部层峦叠嶂,中北部丘陵垅岗,地貌多姿;金刚台、黄柏山屏峙东南,灌河、东沙河萦回南北,素称“吴楚之屏翰,中州之捍蔽”。虽地处中原,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山灵水秀,物产富饶,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溯至远古,大别山是山高水长,林木蓊郁,河网交错,草蕨茂密,鹿豕追逐,龟蛇出没,百鸟嬉戏的原始森林。
这方神奇的热土,深得天时地利之便,据考古资料证明,约距今五千年前已有夷、蛮氏族部落分支进入雩娄之野繁衍生息,并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而后,由于战争的频仍,王朝的更迭,民众的迁徙,这里成为南北经济文化交汇的地域。漫长的历史岁月,留下了文化底蕴丰厚的遗迹和遗物,它是研究商城历史的宝贵实物资料。笔者以多年的考古勘查和部分考古发掘所获文物材料,并参照相关文献,拟就商城古文化遗址摘要述列,以求教于方家。
西岗子遗址(俗称古城遗址) 位于县城西岗老街北,东临陶家河。遗址面积南北长500米,东西宽300米,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在1—2米之间。遗址中心偏西有一台地,高出周围耕地1米左右,断面遗物遗迹明显。出土有石锛、石刀、陶网坠、绳纹泥质灰陶片、指甲纹陶片、鬲足等,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至早商文化遗址,其中有战国至汉代的文化遗存。1953年11月河南省文管会委员兼秘书赵全嘏曾来此考察(详见《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1期)。1961年7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专家周到亦曾来此考察。1956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因乱占滥建遗址被侵损过半。
李集遗址 位于县城东北21公里李集乡李集村。遗址西北约100米是李集村部,东南为石山嘴自然村,面积约0.5平方公里。一条无名小河由南弯曲北流纵穿遗址,河水经年冲刷,遗址破坏相当严重,2米多深的河床陡岸最下层裸露大量陶片和遗迹。1998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志清一行曾来此勘查(《河南文物工作50年》2000年8月文心出版社)。
为配合312国道改线扩建工程,于1999年7—9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黄克映为领队,商城县文管办杨琼参加,对李集遗址路基部分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揭露面积300平方米,上层厚约1—1.5米,出土汉代一直叠压至清代陶器、瓷器碎片。下层厚1—1.2米,出土有较多的生活用陶器,主要有鸭嘴足鼎、直颈罐、敛口钵、圈足盘、盆、碗等,以泥质和夹砂的灰陶为主,红、褐陶次之,饰竖篮纹、凸弦纹,亦有素面和磨光者。并有少量磨制石凿等生产工具。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至龙山文化遗物。此外,在探方2.5米以下的青淤泥中叠压大量碳化树木,最大直径约40公分,最小值径5公分,多为南北平卧,极少竖立。是一处延续时间长、内涵丰富的古代聚落遗址。县文管会登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下嘴子遗址 位于县城北11公里河凤桥乡老庙(即培源庵)下嘴子西南。遗址面积南北长200米,东西宽50米,1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为一台地,高出四周耕地约1米,俗称墩子地。地表采集有石锛、石斧、石刀、石镞、石镰及大量绳纹灰陶片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县文管会登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枫树店遗址 位于县城西23公里观庙乡枫树店村东南阜坡。遗址北临小河,面积长100米,宽50米,约5000平方米,为一台地,高出周围地面5米,文化层厚达2.5米。采集有石锛、石刀、绳纹灰陶片和鬲足等遗物。属新石器龙山文化至早商文化遗址。1953年11月河南省文管会委员兼秘书赵全嘏曾来此考察(详见《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1期)。1956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袁围子遗址 位于县城西24公里观庙乡王寨村。遗址东南300米为袁围子,南临小河,面积长100米,宽80米,约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采集有石锛、绳纹泥质灰陶片、鬲足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至早商文化遗址。其中有战国至汉代的文化遗存。1953年11月河南省文管会委员兼秘书赵全嘏曾来此考察(详见《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1期)。1956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汪桥遗址 位于县城西19公里汪桥镇集南桥头,小河东岸,公路北侧。遗址为一台地,面积长22米,宽22米,约4800平方米,文化层厚1.7米。地表裸露有绳纹泥质灰陶片、陶豆残片、鬲足和红烧土块。属新石器时代至早商文化遗址。1953年11月河南省文管会委员兼秘书赵全嘏曾来此考察(详见《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11期)。1956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经历年公路扩修和汪桥镇扩建侵蚀,加之小河冲刷,该遗址破坏严重。
塔岗遗址 位于县城北32公里白塔集乡李湖村。遗址为一阜岗,南邻湖头自然村,西襟大河,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2米。采集有石斧、石锛和绳纹泥质灰陶片、鬲足等。属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据传明代曾在遗址上建一座八方形砖塔,因名塔岗。塔已毁。县文管会登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路沟遗址 位于县城北20公里上石桥镇堆子塘村路沟南侧土岗。遗址高出周围田地0.7米,呈长方形,残存面积约5000平方米,文化层厚达1米。地表采集有夹砂绳纹陶片、泥质篮纹灰陶片、陶纺轮等。属早商文化遗址。县文管会登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小湾遗址 位于县城北16公里河凤桥乡栏杆桥李小湾西北岗坡。遗址面积南北长160米,东西宽150米,约2.4万平方米,断面遗物遗迹明显,文化层厚1米多。发现大面积红烧土遗迹,采集有绳纹泥质灰陶片、鬲足等。属早商文化遗址。附近有汉墓,为券拱多墓室砖墓。1961年7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队专家周到曾来些考察。1956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马堆子遗址 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李集乡张瓦房自然村西侧。遗址为一台地,东依垅岗,西临小河,为一台地,面积3500平方米。1998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张志清一行曾来此考察(《河南文物工作50年》2000年8月文心出版社)。
为配合宁(南京)西(安)铁路建设工程,于2001年4—8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志文领队,商城县文管办杨琼参加,对马堆子遗址路基部分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揭露面积400平方米,发现西周早期房址柱洞54个,排列有序,形成聚落;墓葬3座,灰坑1个,出土大批石器、陶器,还有玉器及石制饰物等。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镰、石凿、石锛、石镞、砺石、敲砸器等,多为青绿色、细石质、双面磨刃,制作精细。陶器主要有袋足鬲、方唇折肩鼓腹缸、双耳罐、高柄豆、折沿盆、尊、簋、瓮、盘、壶、碗、圆形纺轮等,为泥质和夹砂的灰陶、红陶和褐陶,饰细绳纹、粗绳纹、划纹、凸弦纹、凹弦纹、方格纹、指甲纹、附加堆纹,亦有少量素面、磨光和墨衣。制作方法大部分为轮制,极少为手制。器物造型和纹饰上都体现了先民们功能性与形式美的艺术巧思。如缸腹附加一周堆纹,不仅加固器物,且装饰美观。从文化面貌、器物形制分析,是一处商代至西周早期文化遗址,对研究江淮间古代南北文化交融与互动,皆有重要意义。县文管会登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镜湖遗址(亦称安陂城遗址) 位于县城西26公里汪桥镇天镜湖村.遗址横跨商城、潢川两县边区,面积长600米,宽500米,约3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8米。地表裸露多有绳纹陶片,出土有铁弹丸。1955年在遗址内修塘,发现陶井24眼。属商代至战国遗址。1956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丁家楼遗址 位于县城东北27公里武桥乡敖岗村王染坊。遗址面积为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有大量绳纹陶片。遗址东部发现一古井,深8米,由16节绳纹陶井圈构筑,井圈周长0.8米。井底出土13个篮纹陶罐,应是当年的提水工具。属商代至战国遗址。县文管会登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骨头岗遗址 位于县城东北25.5公里武桥乡月塘村东南。遗址南临东沙河,面积约7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地表有大量绳纹陶片、几何纹砖和瓦。属商代至汉代遗址。近年村民在此取土修公路,破坏严重。县文管会登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任岗遗址 位于县城北18.5公里上石桥镇回龙集东南任岗,村民俗称“幽州城”。遗址为一岗地,濒临小河,面积长300米,宽300米,约9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地表裸露大量陶片,亦有石器,汉、唐、明、清瓷片随处可见。属商代延至清代遗址。县文管会登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岗遗址 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双椿铺镇古城村。遗址面积长310米,宽210米,约6.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0.8米。耕地层经常裸露红陶片、灰陶片,出土青砖饰几何纹,少数镌刻有马,有聚落遗迹,属汉代遗址。附近有汉墓,1971年村民挖墓取砖,陪葬器物大都被毁,仅存一陶狗,现藏商城县文管办。1956年县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县境内有已查明的西岗子遗址、袁围子遗址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李集遗址、下嘴子遗址等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还发现有十数处古文化遗址,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考古勘查阐释其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