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收入怎么算
A. 哪些收入属于免税收入
免税收入包括国债利息收入、有指定用途的减免或返还的流转税、不计入损益的补贴项目、技术转让收入、治理“废渣、废气、废水”收益等。下面具体阐述:
免税收入包括:
(1)国债利息收入。
国债包括财政部发行的各种国库券、特种国债、保值公债等。原国家计委发行的国家重点建设债券和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发行的金融债券及各种企业债券等,不包括在国债范围之内。为鼓励纳税人积极购买国债,税法规定,纳税人购买国债所得利息收入,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2)有指定用途的减免或返还的流转税。
税法规定,对企业减免或返还的流转税(含即征即退,先征后退等),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有指定用途的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除此之外的减免或返还的流转税,应纳入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对直接减免和即征即退的,应并入企业当年所得征收所得税;对先征税后返还和先征后退的,应并入企业实际收到退税或返还税款年度的所得,征收所得税。
(3)不计入损益的补贴项目。
税法规定,对企业取得的国家补贴收入和其他补贴收入,凡国务院、财政部或国家税务总局规定不计入损益的,可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扣除。除此之外的补贴收入,应一律并入企业实际收到该补贴收入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计征企业所得税。
(4)纳入财政预算或财政专户管理的各种基金、收费。
企业收取的各种价内外基金(资金、附加、收费),属于国务院或财政部批准收取,并按规定纳入同级预算内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不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收取的各项收费,属于国务院或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以及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按规定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内或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5)技术转让收入。
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所取得的技术性服务收入暂免征收所得税。
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技术转让,以及在技术转让过程中发生的与技术转让有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的所得,年净收入在30万元以下的,暂免征收所得税;30万元的部分,依法缴纳所得税。
(6)治理“废渣、废气、废水”收益。
(7)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免税项目。
主要包括:经财政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事业单位从其所属独立核算经营单位的税后利润中取得的收入;
社会团体取得的各级经营单位的税后利润中取得的收入;社会团体取得的各级政府资助;按照省级以上民政、财政部门规定收取的会费;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以及经国务院明确批准的其他项目。
(8)其他免税收入。
指上述项目之外,经国务院、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批准的免税项目。
(1)免税收入怎么算扩展阅读
免税收入和不征税收入区别:
1、不征税收入与免税收入属于不同的概念,不征税收入不属于税收优惠,而免税收入属于税收优惠。
2、不征税收入是由于从根源和性质上,不属于营利性活动带来的经济利益,是专门从事特定目的的收入,这些收入从企业所得税原理上讲应永久不列为征税范围的收入范畴。如政府预算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
而免税收入是纳税人应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国家为了实现某些经济和社会目标,在特定时期或对特定项目取得的经济利益给予的税收优惠照顾,而在一定时期又有可能恢复征税的收入范围。
如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收入,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取得与该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股息、红利收入,符合条件的非营利公益组织的收入等。
B. 个税免税收入 个税免税收入额怎么算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当前的个税免征额是3500元,月收入超过3500元的部分需要征收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是: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应纳税所得额x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应纳税所得额需要扣除社保费用。
C. 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如何区分,在计算会计利润应该一样的呀
这两种的性质来是不一样源的。
不征税收入是根本不属于企业所得是征税范围的收入,现在不纳税,今后也不会纳税。
免税收入是属于企业所得税征税范围,但是按照现在的政策是免税的,今后有可能会征税。
不征税收入属于国家税收部门明确的不予征税的项目收入,一般不需办理申请手续;免税收入则是国家为了鼓励某个领域某个行业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通常需要企业到税局事前办理减免手续。批复后才可以享受。
您再理解一下,如仍有疑问,请继续指出,祝学习愉快!
D. 免税收入不列入应纳税所得额,为什么还扣除
你说的这个问题,属于税收学科和税收实务范畴。
中国新企业所得税法对于内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征管容系统采用的是会计利润加上纳税调整项目实现的;但是在理论上可以有直接计算法,那就是: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你的问题是:免税收入不列入应纳税所得额,为什么还扣除?
这个很简单,因为“收入总额”中本身就包括免税收入在内,那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当然要减去。
上述解答,供你参考。
E. 2000元工资,免税收入额怎么算
对于个复人而言,免税收入包括:制津贴只有 (1)中国科学院院士津贴每人每月200元; (2)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每人每年1万元的资深院士津贴。 (二)外籍个人所得税优惠: 1、外籍个人以非现金形式或实报实销形式取得的住房补贴、伙食补贴、搬迁费、洗衣费。 2、外籍个人按合理标准取得的境内、外出差补贴。 3、外籍个人取得的探亲费(总局最新规定为一年不得超过两次并要有交通费支出凭证)、语言训练费、子女教育费等,经当地税务机关审核批准为合理的部分。 4、外籍个人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股息、红利所得。
F. 个人所得税申报中的收入额和免税收入额怎么填写
所得税总额为增值税发票和普通发票的不纳税总额。
具体的计算:
应纳税额=(增票不含税+总票)*税务局确定的所得税率*25%。
所得税率由税务机关决定,各企业略有不同。
应交的所得税多多少少,不能抵扣成本,而是根据你的总收入来设定。
(6)免税收入怎么算扩展阅读:
税前扣除规定和企业的实际会计处理:
税法优惠原则: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的财务会计处理措施与税收法律、法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计算。(注: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一条)
例如,在员工福利基金的范围内,财政部门与国税函有相关规定和不一致,而国家税务总局在税务问题上就所得税按照国税函的文件处理;在会计处理中按照财政部的财务通文件。如果没有,按照税法的标准。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注意税法优惠原则在其他方面的体现。例如,合同规定股权转让产生的个人所得税由个人承担,但这部分费用由另一方承担。在实际操作中,如果没有缴纳个人所得税,税务部门还是会找个人来承担责任。
税法的协调原则:企业财务会计系统的基础上,与实际支出已确认在金融和会计处理,谁不超过企业所得税法和有关税收法规规定的税前扣除范围和标准,应根据企业实际会计处理确认,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计算应纳税所得额。国家税务总局2012年第15号通知
税法空白原则:税法法规未明确规定的具体扣除额,在不违反税前扣除额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由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按照国家财务会计规定进行计算。
G. 个税免税收入 个税免税收入额怎么算
各种社保,如医保,失业保险,住房公共基金,养老等。再有就是当月被扣罚的款项,在个税版明细申报里面也权应计入免税收入。这样从应发工资里减除后,再减除基数,即为应纳税所得额。之后乘以相应的税率再减去相应速算扣除数。即为应按税额。
H. 个人所得税免税收入额如何计算
免税可以写来3500,如果你收自入没超过这个,就直接写收入也可以。
个人所得税免税收入指按照国家规定缴付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按照国务院规定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院士津贴、资深院士津贴和其他经国务院批准免税的补贴、津贴等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免于纳税的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