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會有購物慾
⑴ 人類為什麼有慾望
叔本華說:人在各種慾望不得滿足時處於痛苦的一端,得到滿足時便處於無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鍾擺一樣不停地在這兩端之間擺動。
他的話不能說沒有道理,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或陞官發財,或成名成家,或戀愛求偶,或購房買車,日思夜想,焦慮不勝,達不到目的時痛苦不堪,度日如年,甚至連死的心都有。
而一旦慾望得到了滿足,官升了,財發了,職稱評上了,工程拿到手了,心儀的對象追到了,這時候就會慢慢感到平淡無奇了,好像千辛萬苦得到的東西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覺得費那麼大勁似乎不值得,新鮮勁一過去,於是就像叔本華所言,「處於無聊的一端」。
《菜根譚》說:「心無物慾,即是秋空霽海;坐有琴書,便成石室丹丘。 」所以,我們常常看到那些在常人眼裡非常成功的人,讓人非常羨慕的人,自己卻並不感到幸福,每天都生活在焦慮和壓抑中,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擺來擺去。
反倒是一些混得不怎麼樣的人,雖然工資不高,地位偏低,房子不大,老婆可能還沒工作,孩子安排得也不好,可是他們卻每天都樂呵呵的,無憂無慮,無欲無求,有點小酒喝就能醉上半天,老婆孩子在一起吃粗茶淡飯也其樂無窮,「叔本華鍾擺」似乎在他這兒不靈。
怎樣才能超越或擺脫「叔本華鍾擺」呢?其實說難也不難,事在人為,境由心造,兩千多年前的老子早就有了解決辦法,那就是「清心寡慾」。生性恬淡的人,慾望不高的人,與世無爭的人,就好比是鍾擺在兩端起伏不大,喜也有限,悲也有限,得也不多,失也不多。
既然不抱希望,自然也就不會失望,既然不準備去拚命爭什麼,自然也就不存在沒有爭到的苦惱,於是就有了理想的境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
⑵ 人類為什麼會產生慾望
因為每一個生命體都有維持生存的生理、身體的機制。一旦維持版一定的適於生存狀態的構權造失衡時,就會發出大量的警告訊號,著就是欲求。。。。
通俗一點說就是現實生活我們總是不能滿足啊。。。呵呵,剛好不久前才看了本書
⑶ 有的人經常會產生強烈的購物慾望,你認為這種心態正常嗎
心理學家稱,心情一低落就會想購物,之前猶豫的東西也會果斷地下單,這是原始社會的女性,在社群中遇到挫折後,跑出去瘋狂採摘水果一頓猛吃,增加力量後再伺機報復心態的現代變體之一。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購物「上癮「的多是年輕女性,身邊很多年長的同事、朋友無論網店搞不搞活動,都只買生活必需品。除了女性天生的購買欲,主要也緣於年輕人的消費心理不成熟,往往為一些其它的心理原因所左右。
1. 占便宜心理:打折、優惠券、多買多送,是雙十一打出的最響亮的口號。雖然很多人心裡都明白,很多商品都是「明降暗升」,並沒有優惠多少,但還是怕自己錯過佔便宜的機會。
2. 面子心理:雙十一過了,一包一包的快遞送到公司,好奇的同事會圍過來詢問你買了什麼,瞬間會成為工作區的關注焦點。
3. 尋找參與感:雙十一可謂是全民活動,很早就開始相互點贊得紅包了,這么火熱的全民活動,不參加感覺和朋友、同事都沒有共同語言啦。
4. 表達慾望:親身體驗雙十一,過後再對雙十一大加吐槽,或者進行各種晾、曬。「表現欲」可以得到極大滿足。
5. 攀比心理:看到別人有,自己條件不具備也想擁有,於是不顧個人收入,不斷地「拍下」服裝、首飾、化妝品、手機、包包等,造成入不敷出,後悔不及。
這樣的購物行為並不「病態」
有個朋友是網購達人,平均每兩天就要在網上買東西,有些東西買回來根本不用,但還是會繼續買。每到月底還不上信用卡的時候她就特別懊悔,發誓再也不「剁手」了,但是過不了幾天,她又忍不住要買買買。
網購普及之後,購物不用現金,也不用銀行卡扣款,基本都是用花唄或者信用卡。因此,引發了很多人的超前消費行為,有些人甚至會購買超出自己消費承受能力范圍的物品。比如:每月收入兩千,卻非要買價值幾萬的包包,一番思想斗爭後,還是買了回來。
那麼,這種不顧後果的購買方式是不是病態的呢?
心理專家認為:如果一個人購買的東西,是生活需要的,或者喜歡的,那麼只能說,從消費理財的觀念上有待商榷,並不屬於「強迫性購物」的范疇,不能算病態。
很多人覺得這種「不逛不舒服」、「不買忍不住」的行為帶有強迫性,認為自己患了「購物」強迫症。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幾乎所有人都經歷過強迫現象,比如:出門總擔心門是否鎖好等。
這種強迫現象程度輕微且持續時間短,如果不會引起嚴重焦慮等情緒障礙,就是一種正常的表現。
⑷ 人為什麼會有慾望
一個人的生命在誕生之前,本來什麼都沒有。然而由於男女之間的性慾驅動,性交之後,導致了受精卵的產生,進而發育,分娩,形成了人。
盡管男女之間每一次性慾的滿足並不一定都會創造新生命,然而,拋開克隆技術不談,新生命的誕生一定是由於男女之間產生了性。也就是說,人其實就是性慾望驅動下的產物,而新的生命則是這種慾望的發展和延續。
驅使生命誕生之後,這個原始的慾望不僅不會消逝,它反而會隨著時間的發展,在新生命的身上不斷演變和繁殖,並以諸如衣、食、住、行、性、尊重、認可、快樂、自信、幸福、自由等物質或精神的需求形式出現。這些不同的慾望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身上盡情表演,因而構成了多彩紛呈的世界和千姿百態的人生。
「人是慾望的產物,生命是慾望的延續」,影響與說服大師拿破崙楊庭曾經這樣說過。慾望不會停止,它會伴隨人的一生,並遺傳給子孫後代。如果要讓一個人的慾望停止,除非讓其生命終結並且斷子絕孫。
一個人就像一條慾望的溪流,它流淌的不是溪水,而是人的各種慾望。人類社會卻似一個永遠不會乾涸的慾望海洋,似乎隨時都可能掀起波濤和巨浪。
慾望是人類產生、發展、活動的一切動力。世間一切人類的活動,無論是政治、戰爭、商業,還是文化、宗教、藝術、教育……都是人類慾望驅動的結果。
人被慾望控制著,人是慾望的奴隸。中國道家思想的創始人老子在《道德經》中,把這種慾望叫做「道」,稱它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是主宰一切人類活動的本源。
慾望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敗。
古語雲:「得民心者得天下」。
營銷定為大師特勞特說:「消費者的心是營銷的終極戰場」。
這里的「心」是什麼?就是被老子稱為「天地之始,萬物之母」 的人類慾望。慾望,它就如一隻無形的大手,主宰和操控著人類的一切。
如果你是把控人類慾望的高手,你將擁有駕馭一切的威力,並將無往而不勝,成為不凡的人。
那麼,如何駕馭人類的慾望,從而創造奇跡與輝煌呢?
老子的方法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老子的思想可謂囊括宇宙,博大精深。在駕馭人類慾望的過程中,有著莫大的指導作用。你如果要說服別人,引導人類的行動,切不可強力而為,否則就是暴力了,你必須深刻洞察對方內心之欲求,順勢而為,即所謂的「無為而治」,「道法自然」,這樣方能百戰百勝,制勝於無形。
老子的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都是駕馭人類慾望的實戰經典。
「慈」,就是慈悲、慈愛,這能使人產生好感;
「儉」,就是節儉、勤儉,這不僅能自律,又能給人以一些物質的幫助,別人當然會尊重、感激;
「不敢為天下先」,反過來就是以別人為先,這能讓人獲得被尊重的感覺。
如此一來,別人對你又是好感,又是尊重、感激,又能從你這里獲得被尊重的感覺,你自然可以獲得人心,以至於「可馭天下」。
聖人孔子,也在他的儒學聖經《論語》中,提出了諸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人類慾望駕馭原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就是別人不想要的,就不要強加給人家。這樣一來,別人就會覺得你有同理心。反過來就是,別人很渴望的,就幫人家得到。做到這個地步,你就能取信於民,並使天下「歸心」。
不管是道家、儒家、兵家,還是法家、縱橫家,都注重研究「人慾」。 因為「人慾」是一切人類活動的起始,把握這個主宰一切的本源,將會獲得無窮無盡的能量。人是慾望的產物,生命是慾望的延續。慾望是一切人類活社會產生、發展的根本力量,只有深刻認識這個問題,才能在操控人類慾望的說服中,從心所欲,道法自然,巧施法術,百戰不殆。
但正如弗洛伊德指出的:"本能是歷史地被決定的。" 作為一種本能結構的慾望,無論是生理性或心理性的,不可能超出歷史的結構,它的功能作用是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慾望的有效性與必要性是有限度的,滿足不是絕對的,總有新的慾望會無休止地產生出來。" 由於慾望這種不知厭足的特性,慾望的過度釋放會造成破壞的力量。
叔本華說過,慾望過於劇烈和強烈,就不再僅僅是對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會進而否定或取消別人的生存。 用"上帝的命定"或"天理"來取消或壓制別人的慾望是不合理的,但過度推崇與放縱慾望也是愚蠢的。慾望不是純粹的、絕對的東西,它需要理智的調控與節制,它也絕不可能像有人聲稱的是文明發展的唯一動力。
不想,不要,不是沒有慾望,而是有「不」的慾望。所謂「清心寡慾」、「無欲」,其實又是另一種慾望。正是「生死根本,欲為第一」,區別在於慾望的本身。
內容來之於網路,請採納,謝謝!
⑸ 為什麼人會有購買東西的慾望
因為每個人都有佔有欲和好奇感,喜歡對不熟的事物進行探究,另外也有些人是因為想藉助買東西來渲泄自己不好的情緒。
⑹ 為什麼人都有購物的慾望
因為現在的資復訊實在是制太多、太新、太厲害了,無處不在。而且現在物質已經多得不得了啦! 隨著你的見多識廣,開始了解,所以慢慢就喜歡了。 這是個物質的年代,不過在購物的時候請想想,這件物品我是否需要,是否已經有類似的等等考慮,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買回來了,才覺得放著也沒用過,多可惜啊!
求採納
⑺ 從心理學分析為什麼人們喜歡不斷買東西
這個心理復學其實不是說科班專業的心理制學哈,是自己琢磨出來的民間心理學。明白了為什麼喜歡不斷買東西,才好做到「不持有的生活」。
從小喜歡琢磨事兒,天文地理啥都琢磨,可能上大學的時候開始琢磨人的心理問題,最早好像琢磨的是人在什麼情況下生氣,最後結論是如果人們想的和現實不一樣,又沒有智慧改變自己的想法,而妄想改變現實,就會生氣。。。。
⑻ 人為什麼會產生買東西的慾望
這個東西肯定是有它的優點,正是你想要的那種,所以你肯定會和你想擁有,就會想去買
⑼ 為什麼有些人會成為購物狂
購物狂的定義
購物狂指完全不假思索地購買各種過生活所需的物品,如衣物、小裝飾品等,該種現象較常出現於女性,但也有男性,他們尤其在各大商場掀起打折狂潮的時候瘋狂的購物。
近年來,購物狂漸漸被認為是一種心理學的疾病,有心理學家嘗試以葯物控制購物狂的購買習慣。
所說的「購物狂」就是對商品有一種病態的佔有欲,當她們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哪怕是對自己來說毫無用處或者是重復購買的商品,都會不加思索地大掏腰包。她們三天兩頭逛超市,甚至一天不買幾樣東西,就覺得堵得慌。
不少心理醫生認為有必要提醒公眾警惕這種心理偏差,患有此症狀的女性所熱衷購買的物品,多數與自己的外型裝飾有關,如服裝、鞋襪、化妝品、金銀珠寶首飾等。她們重視購物過程遠遠超過購物結果,潛在的原因多是缺乏自尊自信、內心空虛,只得用購物的方式來填補。
誘發「購物狂」的主要原因
1、購物狂患者主要是一些精神孤獨、身心受損或是妄自菲薄的人,企圖依靠瘋狂采購來填補心靈的空虛。而現代的信用卡結算方式更助長了病情的發展,因為患者已不能及時發現錢包早已掏光。
2、瘋狂購物與她們感情脆弱、富於幻想、比較浪漫有關,更何況一些商品對於展示女性的魅力具有象徵意義。因此,她們也就經常為一些社交活動所需的商品,諸如服裝、化妝品、飾物等展開瘋狂采購。
3、設置在購物大廳中的廣告及播放的畫面音響造成強烈的感官沖擊,女性往往經不住這些誘惑。
4、錯誤的觀念導向,如「購物是享受」、「購物有益健康」,甚至把購物推行為治療心理疾病、精神抑鬱等症的疏導方法,潛意識加重了實踐性嘗試。
5、缺乏健康的壓力宣洩渠道。女性由於參與體育活動、抽煙及喝酒的行為很少,心理補償與發泄的渠道較窄,購物往往就成了她們平衡情緒、舒緩壓力與宣洩情緒的最佳方式。
心理醫生分析,購物狂的購物習慣其實和她原先優越的家庭環境有關,剛剛工作的時候還不能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經濟。她的表現更多地代表了大部分消費者的購物心理:名牌的,打折的都愛,但是不一定買到的就是適合自己的,事後後悔的情況常常發生。
促使購物慾膨脹的心理因素有:壓力過大及現代職場的工作節奏加快,許多人都感受到巨大的壓力,考核、競聘、淘汰、升職……工作上的每一步變化都容易給人們心理造成較大的壓力,購物成為女性釋放壓力的途徑之一。很多人在情緒不好時購物,可以及時宣洩壓力;情緒好時也購物,因為買了喜歡的東西體會到幸福感,這也是通過購物來釋放和轉移壓力,對情緒調整起到積極的作用。
另外,生活空虛也容易造成購物慾膨脹。有些人雖然衣食無憂卻缺少交流,生活中缺少各種其他的愛好,社交活動也不多,購物往往成為她們的一種追求。購物過程結束了,通常追求也就停止了,成堆的商品卻很少是真正適用的。
再有是虛榮心理和從眾心理。時尚、流行等活躍的元素決定了許多商品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消費者受到各種各樣的關於「奢侈消費」「名牌消費」觀念的潛移默化,加之人所共有的從眾心理,更容易在購物中欲罷不能。
心理醫生認為,雖然不少購物者感到「購物確實能帶來快樂」,但無論是釋放壓力、消磨時間還是排遣寂寞,消費購物都不是根本辦法,建立可信賴的人際關系,進行適量的運動,拓展視野,將不必要的消費轉為公益性的投入,例如參與慈善捐助、公益活動等,所獲得的心理滿足感將更加積極和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