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購物有哪些
㈠ 有比較好的適合中學生買東西的網站嗎
不知道你說的來適合中學生自的購物網站是指什麼?是因為大部分中學生沒有自己的網銀,網購不方便嗎?如果是這樣的話,我覺得有以下三種方法可以幫助你:
1.你可以找家人或者有網銀的朋友幫你下單購買物品,當然會有點麻煩。
2.你也可以自己去銀行開通網銀,辦理的時候告訴銀行工作人員你要開網銀,記得帶著身份證就行。(不知道你有沒有。。。)
3.也有一些網站支持貨到付款的形式,比如京東、凡客、阿蘭塔等一些平台都可以,這樣你不需要網銀一樣可以進行網路購物了。特別是阿蘭塔,專門面向中學生的,它在很多學校旁邊有實體店,在網上買到商品都送到商店裡,到貨之後你再去實體店付款就行,特別方便。你可以搜一下試試。
希望可以幫到你,採納吧~!
㈡ 有什麼適合初中生購物的軟體嗎
購物軟體?某寶還是可以的 然後楚楚街 蘑菇街 達令全球好貨 都還行吧
㈢ 適合初中生的衣服品牌有哪些
1.拉夏貝爾
拉夏貝爾( Chapelle)品牌始創於1998年,是來自上海的經典之作。拉夏貝爾一直追求強調個性化的設計, 是將設計滲透人文文化的時尚品牌。拉夏貝爾設計和銷售適合都市女性的流行時裝和飾品,將法國浪漫、時尚、優雅的服飾文化引入到中國人的生活中。
㈣ 有哪些購物軟體適合中學生買服裝或者文具
我第一次網購就是在拼多多買東西,我覺得還挺好的,買的質量版也不錯,而且,剛權開始的時候新用戶還有簽到紅包,我記得第一次好像才花了10多天就有一個10元無門檻券,買什麼東西都可以,我就在網上買了一件衣服,質量還是挺好的,而且比實體店便宜好多,我就也喜歡在拼多多買東西了,那時候也沒有那麼多人喜歡在拼多多買東西,我在上面經常買些零食,文具,衣服之類的,都挺好的。
㈤ 中學生消費類型
答案: 解析: (1)①受從眾心理的影響,②受求異心理的影響,③受攀比心理專的影響,④是求屬實心理主導的消費。 (2)①消費是否從眾,要做具體分析。消費要有自已的主見,要保持冷靜的頭腦,避免跟風隨大流,理性從眾可取,盲目從眾是不可取的。②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展示自己的個性,本無可厚非,但代價大,社會也不一定認可,過分標新立異不值得提倡。③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具有炫耀性和盲目性,不考慮商品的實用價值,對個人生活不利,這種消費心理是不健康的。④求實心理主導的消費,符合實際,講究實惠,對個人和社會都有利,是值得提倡的。
㈥ 當代中學生消費狀況有哪些
現在,人們對中學生的評價往往是思想活躍,好幻想,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沒有50-60年代中學生的單純樸素、吃苦耐勞、勤奮上進的精神,等等。究竟當代中學生喜歡些什麼,他們的所想所為到底是什麼,多數人並不知道。為此,我們對1454位中學生進行了有關方面的調查,目的是讓更多的人對我們當代中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和精神狀況有所了解。
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充分反映當代中學生個性和普遍狀況,我們對重點中學與普通中、高中與初中、文科與理科的同學作了抽樣調查。調查之後,我們對答卷進行了分類、整理、統計、分析,最後把這次調查歸納為以下4個方面:
在學習方面。絕大部分中學生是勤奮好學、勇於進取的。每天下午放學後,中學生每人平均要花3至5小時用於學習。在這段學習時間里,他們不再只局限於完成布置的家庭作業了,而是在不斷地擴大知識面、拓展思維、開發智力。調查發現,約有80%的同學在這段時間里做課外題,看課外書,有計劃地復習各門功課。學習對於當代中學生來講是較緊張的,這樣就使得絕大數中學生連中午休息的時間都充分利用了,尤其是重點學校的學生,在被調查重點學校學生中,文科生83%、理科生85%、初中生95%都利用中午時間來完成作業;普通中學也有50%學生的中午用於學習。此外,還有10%的同學把整個星期天都用於復習功課。由此可見,當代中學生的學習並不輕松,他們也在努力地干著自己的本職工作——學習。那種認為當代中學生不求上進、無所事事的看法是不正確的。
在身體素質方面。當代中學生並不十分強健。根據對中學生身體素質的調查,發現現在營養水平提高了,學生的身體素質卻沒有提高。我們通過調查發現,造成這一情況主要原因有以下3個方面:第一,中學生課後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調查表明,在1454位同學中,課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僅佔9%。這是一個十分令人吃驚的數字。第二,該休息時不休息,用腦用眼嚴重超負荷。在課間休息10分鍾里,只有35%的同學完全休息,其餘的同學都或多或少地做作業或看書。第三,睡眠不夠充足。中學生正常的睡眠時間是8小時,而高中學平均每人只有6個半至7小時的睡眠,初中生也不足8小時,睡眠不充足也直接影響到身體健康。要使中學生的身體素質有所提高,我認為首先應從解決這3個方面的問題做起,其次每天參加體育活動不得少於1小時,要堅持做課間眼保操,戶外活動不少於2小時,睡眠要力爭達到8小時。
在家庭事務方面。中學生不都是「小皇帝」。在被調查的人中,有75%的同學每天都要干半小時至兩小時的家務事。在這些人中,有25%的同學下午放學一到家就幹家務事,諸如整理房間、拖地、洗衣等,還有一小半的同學每天都要燒飯燒菜。由此可見,我們這一代中學生也是有一定勞動觀念的,知道並且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那種給中學生套上「小皇帝」帽子的說法顯然是不大妥當的。的確,還有25%的同學是什麼家務事也不做的, 這些人才是被家長「抱大的一代」。
在課餘生活方面。中學生有著自己豐富的世界。這也表現在3個方面:第一,興趣愛好廣泛。溜冰、跳舞、下棋、跑步、聽音樂、攝影……這些都是十分健康高尚的娛樂形式,是中學生喜好的課外活動,充分體現了當代學生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第二,中學生的欣賞層次有所提高,就拿課外書籍和電視節目來說吧,中學生閱讀課外書籍並不都是瓊瑤的言情小說或金庸的武俠小說,他們欣賞的是高層次的文學,用哲理性較強的文章來充實自己的頭腦,開拓自己的思想。調查發現,大多數同學看的書都屬於名著、哲理性、知識性范疇。如:《中學生》《中學生天地》《湖北教育??中學生學習》《紅樓夢》《呼嘯山莊》《培根論人生》《站在世界的轉折點——尼采》《淺談狹義相對論》《第三次浪潮》《航空知識》《籃球》《足球》……另外,當代中學生生看電視並不只看故事片、連續劇,他們不定期抱著主人翁的態度看「新聞聯播」、「國際瞭望」「幸運52」等時事性節目。他們渴望從電視里得到不僅僅是歡笑與娛樂,還有知識與信息。第三,中學生對社會事務也具有極大的好奇心。調查表明,有60%的同學不滿足於現在的課餘生活,這說明:中學生對生活充滿著無限熱愛,他們想不斷充實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修養。
以上就是我對當代中學生做一個調查,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了解我們、理解我們——當代的中學生。
㈦ 中學生比較喜歡哪些購物平台
現在的中學生常用的也是淘寶,畢竟是2019年了,現在普及的中學生都在用。
㈧ 中學生必要的學慣用品有哪些詳細一些
中學生必要復的學慣用品基本包括:筆袋制、中性筆、鋼筆、套尺、圓規、筆記本,文件夾、活動鉛筆、橡皮、熒光筆,塗卡筆、計算器、康奈爾筆記本、便利貼、文件袋等:
1、中性筆:中性筆兼具自來水筆和油性圓珠筆的優點,書寫手感舒適,油墨粘度較低,並增加容易潤滑的物質,書寫介質的粘度介於水性和油性之間,因而比普通油性圓珠筆更加順滑,是油性圓珠筆的升級換代產品。
2、康奈爾筆記本:康奈爾筆記本將一頁紙分為問題欄、筆記欄和總結欄三部分,一目瞭然上課的筆記記錄,幫助你更好的消化所學習到的知識,學習效率更高。
3、文件袋:學生時代的各種考卷都是精華,工作了的各種文件也是不能少,用文件袋好好的收納整理它們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4、熒光筆:是用來劃重點的,用完注意蓋好筆帽。(但不建議長期使用因為影響視力)
5、塗卡筆是考試的時候塗答題卡的,必須准備一隻和一管筆芯。
6、便利貼:是日常記單詞的重要小幫手,平時經常有很多小事,忘了哪件都是件麻煩事兒。有了便利貼,記下來貼在最容易看到的地方,就不容易丟三忘四了。
7、計算器:可進行乘方、開方、指數、對數、三角函數、統計等方面的運算。
㈨ 中學生消費
《中學生消費面面觀》報告
春風吹遍了中國大地,國民生產總值年年遞增,人們的物質也因此有了很多的改進,生活水面也由溫飽奔向小康.使得父母對子女們「千依百順」,每月都會給零用錢他們,但青少年的消費額超乎想像地多,而且他們也不滿足現狀,肆意花費零用錢,對錢財根本沒有節約的觀念。今中學生這種自有一派的消費心理形成的原因很值得探究一番。
吃名牌、穿名牌、用名牌……高消費浪潮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克社會的許多角落,而曾被譽為一方凈土的校園也「在劫難逃」。無論是腰纏萬貫的「大款」,還是收入欠豐的「工薪族」,甚至土裡刨食的農民,只要條件允許,他們為孩子花錢似乎從不吝嗇。於是,在校園里,就多了那麼些打手機、聽MP3、穿NIKE、吃麥當勞的「校園款爺」。
最近我們小組對惠陽一中這所中學進行調查,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95份,男生43份,女生52份。經過認真統計核查後加以分析後,得出以下結果:
一. 學生平時零用錢
1.每月零用錢
每天放學時,各個中小學校門口的一些雜貨店、小吃攤就熱鬧起來了,店門攤前圍滿了各年級的學生,店主攤販對學生兜里的幾個錢可是動足了腦筋。消費品市場上針對學生一族
而設計的各種學慣用品、生活用品也日益始豐富多彩起來。但是這些"追Cool一族"兜里到底有多少零花錢?
從我們可以看到學生月零用錢在50元以下的佔32%;50-100佔32%;100元以上佔了36%;且200元以上人數佔了33%.考慮到中學生的絕對人數,這個消費群體的消費能力不容低估.
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有了超高速的發展,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也許你會有疑問,只是中學生的零花錢怎麼會看到經濟高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呢?這要聯繫上面那個問題,中學聲零用錢的主要來源——家長,家長們就是組成中國經濟社會的元素,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如果家長們的工資每月不足800元,他還會給孩子每月200元的零花錢嗎?先不說零花錢過多會不會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單是從透過學生現象看社會本質這個方面來講,這個調查結果是喜人的,誰看了都會會心一笑。
2.零用錢流向
那麼青少年學生的零用錢平時都用在了什麼地方呢?統計結果顯示:用於娛樂消費的佔32%;用於購買書籍的佔19%;用於零食、飲料等佔了18%;用於其它消費的佔了31%;
書籍是學生成長的精神養分,現在的文化書市也較為繁榮,課外的,課內的;娛樂性的,電腦知識類的;趣味愛好類的,文學小說類的,等等書籍在圖書市場上都能買到,家長對於孩子購買書籍也持贊成態度,總希望孩子能多長知識,所以書籍消費成了學生零用錢的一大消費方向。但書籍消費遠低於娛樂消費.
現在中學生的消費領域已不止局限在購買學慣用品上,而上網、買衣服、買零食、娛樂等已逐漸進入高中生的消費領域了。每當放假,營業網吧、商店、娛樂場所總是火暴異常,上網、購物成為學生消費的領頭潮。從我們的調查看娛樂消費就佔了32%,我們在調查過程中發現,在現在市場上大大小小的網吧里,我們可以看到一群群高中生坐在電腦前上聊 QQ ,那種痴迷的樣子,是我們在校園里,難以看到的。據我們了解,在營業網吧上網,上網費用大約為 2.5元 / 小時,而且上通宵網的學生並不少。一個普通高中生每餐飯大約 3- 5 塊。然而有的學生在上網方面的消費遠遠超過他們的生活費。偶爾上網嘻樂聊天輕松一下並不是壞事,但學生上網時間通常不低於 2 小時。很多人在第二天的課堂上打瞌睡,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上網娛樂或許是e時代下的必然產物,可能這個數字會隨著信息通道的越發快捷而有所上升。
購買娛樂性物品其實是體現了青少年的獵奇心理,總是跟著時尚走。青年學生在消費活動中的獵奇心理,他們往往會被新產品食品、玩具、圖片、服飾所吸引,會不知不覺地「掏口袋」,對自己從沒接觸過的東西、游樂活動,總是心動動,去嘗試一下。這決定於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固有特徵對時尚有著本能的敏感;處於青春期的中學生,自我意識急劇發展,他們強烈地需求社會承認他們的「自我價值」,承認他們是「不凡的新一代人」,這種心理驅使他們追求時尚。中學生本是消費者,但令人困惑的是很多學生不是根據自己的主觀需要和能力來決定自己的消費行為,而是盲目地講攀比。一部分中學生出現不良消費現象,究其原因,有中學生自身的思想偏差;當今社會發展良好,人民生活消費好轉,造成家長對子女消費行為的遷就,我們了解到,不少家長自己節衣縮食,卻給孩子設計了「吃的講營養,穿的要漂亮,玩的要高檔,用的要排場,」的理想模式。這種超前消費為特色的生活方式,助長了學生們的不良消費行為。
3.零用錢是否夠用
我們結合圖(3)這個圖表看這是一個零用錢是否夠用的調查統計圖,答是人數佔了60%,似乎說明不了什麼心理趨勢上的問題。但其中的幾份答卷讓人看了心裡百感交集,恐怕再好的心情也會頓時消失。
在96張問卷中,有幾份回答每月花費200元以上的問卷(不包括正餐費)。他們的回答是零用錢不夠用。這已經不是什麼社會發展快慢的問題了,而是非常具體的問題。每月200多元的零用錢還不夠用,不知一位下崗的工人或是靠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維持生活的人看到這份調查問卷時會是怎樣的感受,看到那樣的情景,我想誰也笑不出來了吧。
據了解,現在的社會上有成百上千的人在靠社會保障金度日,每天有一批又一批的工人下崗,全國還有數以萬計的人連最低生活保障金也拿不到,在靠乞討艱難過活,說這些並不是讓你去怎樣幫助他們,而是要明確自己手中的錢的分量,那不僅僅 圖(3)
是一打紙幣,更是父母的血與汗。我想,所有的父母給孩子零用錢都是為了孩子能更好的學習,而我們也要把這些錢用到該用的地方。
調查表明,現今中學生對自己作用的錢做過系統結算的人數較多,但沒想過的和從來不會想的佔了28%,這個比例較大,造成了中學生們亂花錢的懷習慣的,對青少年的成長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二. 請客風
學生們和朋友消費時請客的佔了28%;AA制佔了45%;其他佔了一大
一股「請客風」正在一些中、小學校園蔓延,入隊、入團要請客;評上「三好學生」、當上 幹部要請客;考試、競賽取得好成績要請客;過生日自然也要請客。請客者中,排場些的是下館子,一頓幾十元、百把元不稀奇;中檔的或買一個大蛋糕,或到食堂要上幾個菜)吃一頓,開銷也不小;最簡單的是給全班五六十名同學每人買幾顆糖,也得花費二三十元錢。如此破費究竟是為什麼?
一位初二的學生說,他也不想這樣做,但是為了「面子」又不能不這樣做,同學都這樣,不能讓別人說自己太小氣。一位初三的學生解釋:「這是時尚!只有這樣才能顯示豪爽、夠朋友,請客送禮也是在衡量友情的深淺,這是一個潮流!」據悉,這種請客風在初三和高三的學生中尤為嚴重,一些學生節衣縮食攢零花錢,有的甚至不吃午飯。還有的學生為了這種時尚不顧家庭實際,把手伸向家長。許多同學開始的時候都沒有刻意的去做這些事,都是等到事件和資金相撞時才採取的消費,而之後便慢慢形成了習慣,同學
之間多多往來自然是好事,但不要把大量的零用錢開銷來當作友誼的籌碼,這不僅是種錯誤的消費心態,也是種不妥當的人際交往方式.
我們小組對於中學生的「請客風」,分析了「三憂」
一憂增加了家庭負擔。現在上上下下「減負」的呼聲極高,如果把亂收費等視為「狼」,那麼這股「校園請客風」就是「虎」。「狼」來了還可以找政府撐腰,而這由「小皇帝」們自己造出的「虎」來了,你找誰去?
二憂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在學校,孩子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習文化知識、學習如何做人。「請客」之事既分散孩子的學習精力,更會讓奢侈風和虛榮心侵蝕孩子純潔的心靈。
三憂損害了學校形象。請客,就要用錢,因擔心家長不給,有的孩子往往就說學校又要收這費收那費,學校則會無故被罵一通或是因有人上告而受一場虛驚。
三. 購買動機
調查表明,中學生中求實購買動機較普遍,22%的被調查者有較強的求實動機,這些中學生購物時注重商品的質量和效用,理性傾向明顯。更希望通過消費行為表現自我,展示自己的個性,更注重所購商品的社會聲譽和象徵意義。
求美購買動機佔主導地位的被調查者有32%,高於求實購買動機.:商品「美觀別致」屬性的女生遠多於男生。把商品對人體的美化、對環境的裝飾、對精神生活的陶冶等作用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上,追求商品美感帶來的心理享受。
另有15%的學生求廉購買動機強烈。學生求名牌動機在消費動機中佔了31%,比例和求外觀動機差不多.占的比例較大.求名動機是一種以追求名牌商品或仰慕某種傳統的名望為主要特徵的購買動機.消費者對商品的商標、商店的牌號等特別重視,喜歡購買名牌產品.在購買時受商品的知名度和廣告宣傳等影響較大.一般而言,青年人、收入水平較高的人常常具有這種購買動機. 下面我們將做進一步的調查
四. 名牌意識
從我們的調查可以看到中學生們在購物時,挑選名牌的程度.對名牌「十分關注」的學生有15%,「一般關注」的有43%,「不太關注」的佔26%,「不關注」的佔16%.從數據中看出現今中學生的名牌意識十分的強.
和其他年齡段的消費者一樣,中學生仍然具有從名的消費特徵,這一時期他們對影視歌星、運動員、探險家、社會高層政客極為關注,尤其是對前衛名人更是趨之若鶩,因而便有了大批的「哈韓」、「哈日」族,我們也能看到穿著某球星隊服上學的中學生。針對這一消費特徵,許多以中學生為目標消費者的商家不惜重金邀請明星加盟代言產品。他們吃高級食品,喝高級飲料,穿名牌服裝,戴高貴首飾,逛精品商店。他們追逐的是豪華氣派。
一個品牌之所以成為名牌,是因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近幾年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上去了,消費一些名牌產品,提高生活質量也在情理之中。當然,如果中學生在學習階段為了名牌而形成攀比之風,影響學習,這是不可取的。攀比名牌的問題不在於名牌產品本身,而在於中學生的心理。我想即便是沒有這些名牌,有的人也會用別的消費方式來進行攀比。所以,我認為:要改變如今中學生名牌消費中的一些不良現象,還是應該從思想素質教育入手,而非單一的排斥名牌產品。我們反對攀比,但不反對名牌.
在校園攀比風氣的影響下,許多學生認為穿、用名牌是跟得上時代的標志,是值得驕傲的,保持儉朴則是貧窮落後的表現。可是要知道,我們現在還只是中學生,沒有工作,沒有經濟收入,花的完全是父母的血汗錢。父母辛辛苦苦地供我們讀書,是希望我們全心求學,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如果我們一味地追求名牌,追求享受,這既不利於我們優良品質的形成,讓人變得虛榮,同時也難免會牽扯精力,消磨意志,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辜負了父母的希望。
五.手機消費
時代在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手機也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信工具。
上走進中學校園,隨處可見中學生在校園里拿著手機「煲」電話粥,或一邊走一邊投入的玩游戲,發簡訊。課時此起彼伏的手機響鈴干擾了正常教學秩序,手機不良簡訊的泛濫給學生成長帶來危害。
部門資深專家指出手機輻射對少年的發育成長具有一定危害作用。中小學生手機族在壯大,心靈和身體的健康均需要陽光呵護。在我們調查中,我們發放了95份問卷中有38個有手機,擁有手機佔了調查的40%。而其中他們的每月平均金額如圖(7)所示.0-50元佔了13%;50-100元佔了16%;100-200元佔了32%;200以上佔了39%;如此巨大的學生消費群體,及其巨大的每月手機金額讓我們不得不進行研究。
中學生的手機話費為什麼會如此高?據了解,中學生熱衷發簡訊是一個重要原因。惠陽一中的言同學說,自己平時很少打電話,手機費大部分花在發簡訊上,一天發四五十條簡訊是很平常的事。她說:「有時候在回家的路上就能和同學互發20多條簡訊。」他告訴我們,很多同學都是「拇指一族」,而話費也大多是花在了簡訊上。一位家長說了他的憂慮:「你說小孩一天發上百條信息,哪還有心思學習呀,早知道就不給他買手機了」。
我組成員對中學生擁有手機有幾點分析:
一是不安全。手機是貴重物品,孩子帶手機上學很惹事。上體育課或搞其他活動時容易丟失,給老師增加不必要的麻煩。一些不法分子見手機起意,專搶中學生手機,有的還傷了孩子。孩子之間因打手機和發簡訊息不當,也引起了不少糾紛。
二是影響學習。許多學校的任課老師反映,有的學生上課接手機,影響自己也影響老師和同學。有的學生偷偷發簡訊,壓根兒不注意聽講。已經發現多名學生因迷戀發手機簡訊成績下降。
三是引發攀比心理。只要手機新款一出來,總有許多中學生纏著父母買。給孩子買吧,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不給孩子買吧,怕同學瞧不起孩子,難為了家長,助長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六.壓歲錢
壓歲錢年年發,孩子們年年拿,那麼這些還未成年的孩子們手裡的錢到底流向了何處?因此我們小組進行了調查。
1. 壓歲錢多少。
通過我們的調查,壓歲錢在600元以下的佔了24%;600-1200元佔了33%;1200-2000元的佔了24%;2000元以上的佔了22%;從數據看出我國現今家庭的經濟情況較好。
富起來的孩子們按捺不住花錢的慾望,校門口的小店裡買這買那的學生多起來了,游藝廳里也出現了他們的身影,不少學生出手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