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給孩子講購物
Ⅰ 如何教育幼兒購物不亂跑
3-6歲是開發幼兒智力潛能的關鍵時期,也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黃金時期,還是培養文明禮儀與良好學習生活習慣的奠基時期。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到公共場所的機會越來越多,經常會跟隨爸爸媽媽一起到商場購物。有些幼兒活潑好動,看見商品豐富很稀罕,喜歡到處逛,這樣,既不安全也不文明。那麼,怎樣教育幼兒購物不亂跑呢? 一、講解購物不亂跑常識 家長要教育幼兒:商場規模宏大,商品豐富,客流量大,幼兒應緊隨家長購物,不能到處閑逛,以免走丟。在商場到處亂跑,不僅會碰壞商品,也會影響他人購物。這樣,既不文明,也不安全。 二、說情境引導判斷正誤 家長可以舉例幼兒商場購物時的情景,分別描述正面(文明)與反面(不文明)的事例,鼓勵孩子判斷哪些小朋友做得對,哪些小朋友做得錯,並講明判斷對錯的理由。通過判斷對錯,讓孩子明辨是非,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理解深刻、記憶長久才能指導今後的行為,知錯不犯錯。 三、讀購物不亂跑的兒歌 如果孩子喜歡購物亂跑,家長可以引導孩子誦讀購物不亂跑的兒歌,讓孩子記憶深刻。兒歌語言簡潔,意思明了,便於理解,易於記憶。比如:商場物品真豐富,來往購物人很多。緊隨爸媽手牽手,不在商場到處走。不碰商品不擠人,購物文明又安全。
Ⅱ 如何教育小孩購物是正確的,有計劃合理花錢
教育小孩推薦參考大安法師開示:兒童是一個民族的未來。看一個民族的興衰,就看這個民族的小孩的素質怎麼樣,所以兒童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是治國安定之根本,所以不得不加以考究。兒童的教育更多的是道德教育、人格教育、整體素質教育,心生敬畏感的教育以及在行為層面的一種規范。小孩子在懂事的時候,你教他什麼呢?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的教育如果成功,他一生受用無窮。首先要教孝,孝敬他的父母。你不能溺愛他,不能以小孩為中心。傳統社會到吃飯的時候,小孩要幫父母添飯的,幫父母端茶的,這在培養他的一種孝心,孝行。現在可是顛倒了,小孩坐在上面,他好像是小太陽,做父母為他服務,忙得團團轉。如果他是在三歲以前,或者是自己不能料理,你可以為他服務。當他到了七八歲,十來歲的時候,你就不要這樣做了,一定要讓他來為父母服務,來為他人服務,來盡到他的一份孝心。悌,處理兄弟之間的關系,做弟弟的要恭敬兄長,兄長當然也要關懷弟弟,這裡面兄弟之間要有悌的這樣的一個德性。忠,處理個人跟社會,跟國家的關系。你在社會供職,做公務員,一定要對國家盡忠,忠心耿耿。你如果有忠心的話,你就不會用自己的權力去謀私利,去貪污腐化,去把國家的錢存到外國銀行,你做這些事情就是不忠。所以我們看到這么多貪官污吏,就是由於從小沒有教育;信,是朋友關系,要講信譽。這個信,一邊是個人字,一邊是個言字,人說的話就是可信的,如果說出的話不可信,你都不是人了。所以自古以來對人都是很尊嚴的,有的事情用人格擔保,那大家都無話可說。但現在人格瓦解了,你說用人格擔保誰也不相信。古人的信,那是一諾千金,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無論怎麼樣都得兌現諾言。信是植根於誠,真誠心才會表現出信。現在這個社會也是誠信極為低落的時代,人與人之間已經很難建立一種信任關系了。有時候看到這一點真是感慨不已。經濟領域的坑蒙拐騙,假冒偽劣,各種事情,甚至媒體當中摻水分的,虛假的報道,虛假的廣告,虛假的文憑學歷,那太多了。所以一個人一定要有信。孔子在教化當中,有一次子貢問孔子治國之道,治國有三個要素:足食、足兵,再就是信譽,信。子貢又問:如果這三者要去掉一項,應該去掉什麼?孔子回答:可以去掉駐兵(就是國防力量)。如果三個要素非要去掉一個就把國防去掉,剩下兩個。足食就是吃飯的問題,那麼進一步問,足食和信這之間非得要選擇一個的話,那取什麼、舍什麼?對一個治國者來說,這是很嚴峻的。孔子回答:去掉足食。把這個民生吃飯問題都可以放下,剩下這個信。子貢一聽大吃一驚,怎麼會作這個選擇?孔子說:自古誰無死,民無信不立。你沒有食可能會死,自古以來誰沒有死啊,但是人沒有誠信的德性,他就站立不起來,他的人格整個瓦解。也就是說這種信的道德價值超過肉體的壽命,這是我們中國聖人擲地有聲的語言,我們對聖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能把一種道德精神價值高揚到這個程度。然而我們現在的不孝的子孫卻把這個信的道德價值淪落到這個程度,我們都愧對孔老先生(孔夫子),要進行信的教育。禮,禮貌、禮敬,禮的精神就是恭敬,恭敬表現得要有禮節,要有禮的形態來表達這種恭敬;義,正義,中國文化當中,關羽的形象就是義的一個典型,桃園三結義之後,他對於兄弟關系,對於劉備的忠心,是什麼都不能動搖的;廉,廉潔、節儉。一個人要減低自己的物質慾望,要廉潔,做官要做清官,兩袖清風。一個人能夠廉潔,他的道德人格就能上來,如果一個人,他很追求高消費,過那種奢侈的生活,他就容易走向墮落的道路,就會取那些不義之財;最後一個是恥,羞恥,內疚,當做了某件事情的時候,愧對良心,愧對天地,愧對他人。知恥近乎勇,你知道這個恥,才會勇於改過。這個恥就相當於佛門的慚愧,慚愧心,如果一個人沒有慚愧心,那就無葯可救了。如果一個人沒有羞恥感,到無恥、免恥的程度,那也就無葯可救了。這種恥感是他的良知良能還沒有泯滅的一種情緒反應,如果良知良能都汩沒了,汩沒在物慾裡面,仇恨裡面,這些,他就不會有恥。不會有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你看現在有些做壞事,他搶了人家東西,他當面炫耀自己,你看我搶的過程多麼有勇氣,多麼有謀略,怎麼怎麼回事,他都把它作為一個炫耀的東西。不以為恥,反以為榮。自己搞婚外戀,還炫耀自己,你看我多有魅力,我有幾個情人這樣這樣,你看他都在炫耀。所以就是免恥,無恥了,一個人到了無恥的程度就沒有辦法了。八德,這八個字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做人的人格。如果這八個字都沒有的話,那古人說就叫亡八字嘛,亡八字,你這八個字都忘記了,在你身上都體現不出來了。忘八字比較文雅一點,如果把那個「字」字省掉,就叫亡八,有點罵人的樣子了,你這是亡八蛋 ,那怎麼了?就是亡八蛋,就是這八個字一點都沒有了。對小孩進行這樣的教育,這是實實在在的教育,這才是教育最本真的東西。然後進一步教三世因果,一切行為在過去、現在、未來,這個三世因果是真實不虛的。我們每個行為在六道輪回都會有體現的,把三世因果、六道輪回教給小孩。因果和輪回是佛教的核心,如果一個小孩能接受這樣的道理,能夠在內心深處建立這樣的觀念,他一定就會有敬畏感,他就不敢胡作非為,他就建立了懲惡勸善的一個根據。這個根據是深深地扎在他的內心深處的,他就會在行為上真正做到慎獨,在沒人看到的時候他也會按照這八個字來約束自己,來規范自己。如果沒有因果的觀念,沒有輪回的觀念,那麼一切道德的教化就沒有根,沒有基礎。盡管他口頭上說講道德,那都是口頭上作表面文章。所以我們現在感到深深的憂慮,當一個社會不相信三世因果,不相信六道輪回,他的道德一定會滑坡的,一定會淪喪的,這是非常重要的。
Ⅲ 孩子的消費觀念,要如何進行引導
賺錢一直以來他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對於我們來說,如果真的想要給孩子知道這個賺錢不容易,就應該要讓他明白錢到底是怎麼賺的,是如何賺的,是通過什麼樣的途徑,通過什麼的方法,要付出什麼來獲得的,這樣的話才有可能給孩子的觀念造成一定的影響,那麼才有可能更好的引導他。
最後我們沒有必要讓孩子養成一種虛榮心,不要去攀比。因為攀比的話,確實是一種虛榮的事情,也會讓我們浪費很多的資金,這對我們來說並沒有好處,所以要杜絕孩子的攀比和虛榮心在作怪。所以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孩子,讓他知道虛榮心不可取,攀比也不可取,因為我們要活出真正的自我,而不是活在別人的評說當中,也不要活在這個攀比裡面而喪失自我。
Ⅳ 怎麼跟孩子講購買優惠的數學題
860元=300×2+260,所以先買600元的物品,可返現金80元,再加版上剩下的260元,
現在還有260+80=340,把這權340元買物品,會再返現金40元,所以可買到380元的物品,
所以最多買到600+380=980元的物品
Ⅳ 怎樣教育孩子合理消費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消費?6個方法讓孩子不亂花錢
一個女生每月花費超千元的報道刊出後,某校師生發出了《致家長一封信》,要求家長嚴格要求子女,以身作則,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教育。在這份「勸儉信」中,學校不僅要求家長教育子女衣著樸素大方,生活中不盲目攀比,生日不互請互送,而且要求子女學會做家務,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和社會公益活動,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消費?6個方法讓孩子不亂花錢
那麼父母該如何「有理、有利、有節」地給孩子零用錢,引導他們健康消費呢?
1、讓孩子遠離「金錢優越感」
在這點上,西方一些大富翁的做法頗值得中國父母借鑒。他們通常只給孩子很少的零用錢,並鼓勵孩子自已去打工掙錢,讓孩子明白,金錢的獲得並不是輕而易舉的,有價值的財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積累,積累財富的過程比財富本身更有價值,讓孩子擁有一種天生的金錢優越感對孩子的成長而言百害而無一利,「再富不能富孩子」。
2、讓孩子知道錢是怎麼樣來的
即使是再富裕的家庭,許多父母乃至祖輩都經歷了創業初期的艱苦奮斗。因此,平時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場所走一走,看一看,干一干,向他們講講自己的創業史,使孩子逐漸明白有錢不是理所當然,而是需要艱苦奮斗才能獲得,未來要靠自己去創造,告訴孩子人要學會節制慾望,從而培養孩子「珍惜手中擁有的一切」的信念,因為只有對那些來之不易的東西,人們才會倍加珍惜。
3、教給孩子正確的花錢方法
計劃法:(1)每周給孩子的零花錢確定一個數目,這個數目應與班級同學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還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花費額度,父母之間可以相互打聽各自給孩子零花錢的數額,並約定大致的數額,以免孩子攀比而造成心態不平衡。(2)幫孩子制訂一個計劃,讓孩子按必須到次要逐個列入計劃,這個計劃不能超出確定的數目,購物消費時讓孩子自己掏錢支付這些費用。絕對不能為他支付一些不必要的開支或替他彌補亂花錢造成的「財政赤字」,否則你永遠無法讓孩子學會有計劃地開支。
4、讓孩子試管家庭財務,參與家庭事務
據調查,目前多數中小學生對自己的家庭情況,特別是父母的經濟收入情況了解甚少,多數孩子也不關心自己的家庭情況,只關心自己。一些心理專家認為,中小學生既然是家庭的一員,就有責任分擔家庭困難。作為家長,應定時定期與自己的孩子交談,讓他們了解家裡各種各樣的開支,讓他們參與解決家庭財務問題,尤其當孩子有一定思維分辨能力後,就應該讓他們知道天下有窮爸爸和富爸爸之分,孩子有窮孩子和寄孩子之分。教孩子學會面對,否則就不可能培養起應有的責任感。
5、不要用物質刺激的辦法鼓勵孩子考出好成績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是一份義務,是一份責任,如果家長用物質刺激的辦法,孩子會認為學習是給父母學的,久而久之就會撐大孩子的「胃口」,孩子會為學習處處與家長講條件,而一旦失去了動力,孩子將停滯不前。
6、給孩子做好勤儉節約的榜樣
一方面父母首先要消除與人攀比和高消費觀念的影響,要明白孩子的前途是不能用錢來鋪就的,另一方面以身作則,勤儉持家,量入為出,不能花起錢來大手大腳,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Ⅵ 孩子喜歡買買買,該如何引導
1
放學時間,幼兒園對面的超市門口,一小男孩纏著媽媽要買玩具。媽媽說家裡玩具很多了,不要再買了。男孩顯然不吃這一套,仍然軟磨硬泡。媽媽不耐煩了,說:「我今天出門沒有帶錢,我們先回家吧。」男孩不假思索地說:「你帶手機了,可以用手機支付。」看到這一幕,我都忍不住笑了,好機智的小傢伙。更機智的是媽媽,所謂姜還是老的辣,只聽媽媽說:「我手機沒電了,剛剛關機了。」最後孩子不情不願地跟著媽媽走了。
我想很多媽媽都有這種體驗吧,為了拒絕孩子不合理的購買要求跟孩子鬥智斗勇,多少次在孩子的哭聲中憤怒的回家,多少次一邊數落一邊無可奈何地掏出錢包。
我是有深切體會的,我女兒從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愛上購物。最初是迷戀各種貼紙,然後是各種手工材料、飾品、泡泡水??品種繁多,不勝枚舉。
上小學後,買的東西開始升級,橡皮、本子、尺子、筆、塗改液、墨水??看起來都是文具,其實都是玩具。現在商家真是厲害,各種文具做的花樣百出,吸引得孩子們在文具店流連忘返。
還有不限年齡大小通吃的東西——零食。從學校到家的一條路上,大小商鋪無一例外都有零食出售,到了放學的點,更是擺在路邊顯眼的位置等待孩子們挑選。
外界的誘惑太多了,孩子小小年紀根本沒有控制自己的能力,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據為己有,如果得不到就好像會永遠不開心,其實很多時候得到的那一刻便失去興趣了。
面對孩子喜歡買買買,我們該怎麼辦呢?讓孩子開心是每個父母的天性,我們既不想讓孩子哭泣難過,又不想毫無原則地滿足孩子,好糾結。
2
記得女兒四五歲的時候,我們經常高高興興地出門,垂頭喪氣地回家。本來計劃出去玩,結果才到目的地她就要買這買那,對於在哪裡玩什麼毫無興趣,只對各種商品感興趣。買了這個又看上那個,在多次被拒絕之後就開始不停哼哼唧唧,直到大家都沒有耐心,掃興而歸。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我開始思考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金錢。四歲的孩子對錢是沒有概念的,我就考慮給她一定數量的零花錢,讓她用自己的錢買東西。當她想要什麼的時候,她必須去了解價格,然後看看自己的錢夠不夠,這樣她就會有自己的思考和決定,不會把所有注意力放在東西上。
當我跟女兒商量給她零花錢,由她自己買想要的東西的時候,她很興奮,毫不猶豫的答應了。我跟她說每個月的錢只有這么多,花完了只能等到下個月。
她再想要買什麼的時候,我讓她自己去問價格,然後自己決定要不要買。很快她就知道了,自己的零花錢買不了多少東西,她開始捨不得花了。遇到想要的東西,開始猶豫,想好久不能決定,我一般不給她出主意,等她自己想好,一旦她決定買,我也盡量不幹涉。自從開始自己花錢,她買東西的數量明顯減少。
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每次買東西都是我陪著去的,對於一些身世不明的玩具和零食我還是有一票否決權的。但上小學之後,她開始獨立上下學,路上就喜歡跟同學逛逛超市文具店,我開始擔心她買不健康的食品。
雖然我三令五申地跟她講那些花花綠綠包裝的零食大多都是三無產品,是有害健康的,但她看到別人吃也沒怎麼樣,還是忍不住會動心。經常跟我說誰誰誰買了什麼,看起來好好吃。於是,我就跟她說:「你要是買了吃的,一定要拿回家來給媽媽嘗嘗。」她覺得能跟媽媽分享自己買的東西還是很開心的,欣然答應。
有一次,她買了一包乾脆面帶回來,我就開開心心地跟她一起吃了。吃完我讓她自己仔細看包裝袋,有沒有生產日期保質期產品成分,她發現沒有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產品成分里有很多添加劑,自己就說以後再不買了。
雖然不買零食,但是各種小玩意還是隔三差五的帶回家,每個月幾十元的零花錢基本上都用不到頭。每次整理房間,都能清出一堆小東西,都是她圖一時新鮮買的,過不了幾天就束之高閣,最後都進了垃圾桶。為此,我也跟她談過幾次,希望她能買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是看到別人有自己也要買。
有一次,我跟一個鄰居聊天,她家裡有個比我女兒大兩歲的女孩,我們談到孩子喜歡買東西的問題。她說她女兒剛上小學的時候也是這樣,每天都會去文具店買東西,幾乎文具店裡有的東西都買過。她說:「我沒有特別限制她,每個月固定給她一些錢,隨她買,後來她自己就沒興趣了,現在從不亂花錢。」
說完自己的孩子,她還跟我講了另外一件事。她親戚家一個女孩,跟她女兒差不多大,家裡條件很好,對孩子管得特別嚴,從來不讓孩子接觸錢,不讓她亂買東西,要買什麼都是父母幫忙挑選,現在,那個孩子對錢有一種病態的痴迷,經常偷偷從家裡拿錢,有時候在別人家玩,趁人家沒注意就把別人放在明眼處的錢揣進自己兜里。被發現後家長也教育了,甚至打了罵了,根本沒用,下次看到錢還是忍不住伸手。
聽她這么講,我真是一身冷汗,還好我沒有在孩子對錢感興趣的時候嚴防死守,真的出現那樣的後果可就後悔莫及了。
之後,我就只管每個月給女兒約定數量的零花錢,她買什麼由她自己決定。但我會要求她記賬,月底對賬,只有賬目結平才給下個月的,這樣做是為了讓她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心裡有底。
現在,我已經很少在女兒花錢這件事上費心了,她很清楚自己需要什麼,對於想買的東西她會權衡輕重緩急,還會貨比三家。雖然有時候也會買些我覺得沒什麼用的東西,但是我也不去指責,孩子有自己的世界,我並不都懂。其實他們的願望很小,自己花三五塊錢就很滿足,不是我們花大價錢買的東西可以取代的。
3
教養孩子就像大禹治水,得靠「疏」,而不是「堵」。
我在孩子幼兒園的時候就買了一套關於理財的童話書,叫《小狗錢錢》,是德國的投資專家博多舍費爾為孩子們寫的理財啟蒙圖書。這套書用漫畫的形式講了豐富的理財知識,既符合孩子的閱讀習慣和理解能力,又具有很強的實際操作性。
這本書講的內容很多,因為那時女兒還小,我們就選了最容易操作的一項實施起來:建立「夢想儲蓄罐」。就是每拿到一筆錢,不管多少,都要先將其中的一部分存起來,然後花餘下的部分。這個存起來的錢是為了實現更大的夢想。
當時,我給女兒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在小學的時候就開始儲蓄,平常剩餘的零花錢、壓歲錢都會存起來,後來上大學的獎學金還有勤工儉學的收入也都存著,等到她工作的時候她就用這筆錢買了一個小公寓。當她的同事用每個月的工資付房租的時候,她卻可以住在自己的公寓里,用她的工資去學習更多的本領和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女兒聽了很受鼓舞,表示自己也要存錢買個小公寓。從那時起,她就每個月存錢,為她的夢想而儲蓄,就算當月可用額度花光了,她也從來不會動用儲蓄。
如果遇到特殊情況,當月的額度實在不夠用,女兒也自有招數。
去年聖誕節前夕,女兒就念叨著想要買一棵聖誕樹和裝飾品,我表示沒有興趣,不會買,如果她真的很想要就自己買。那幾天,她像燕子銜泥一樣,每天帶回一點東西:小鈴鐺、小彩燈、雪花片??但始終沒有看到聖誕樹的影子。
聖誕節前幾天,她突然很鄭重的跟我說:「媽媽,我們來做個交易吧?我幫你做事,你定個價,看看做一件事你能給我多少錢。」還拿出一張紙,要我把不同的家務活標上價。我說:「怎麼了,錢不夠用了?」她說:「我看中的聖誕樹要十二塊錢,買完那些裝飾品之後我只有七塊錢了,雖然有一個聖誕樹是七塊錢,但是我不喜歡。」
她想通過勞動換取報酬購買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是直接向我要,我還是挺高興的,答應了她的要求。我把她能夠做的家務明碼標價後,她就開始找事做了。那幾天,只要有垃圾,她都主動帶下樓,搶著掃地、拖地,收拾房間。
外公聽說這件事後,拿出二十塊錢說是贊助她,她堅持拒絕了,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掙錢,那樣更有成就感。
後來,她終於在聖誕前一天買到了心儀的聖誕樹。看她心滿意足的樣子,我還蠻感動的。她有自己的目標,並為之努力,應該也是在自己管理金錢的過程中學會的吧!
還有特別重要的一點就是有計劃的購物。我每次去超市前,都會跟女兒一起寫購物清單,我寫家裡需要添置的物品,她補充自己需要的物品,並由她負責跟進清單上物品是否全部買齊。有時候,我直接讓她寫清單,不會寫的就畫畫。
到了超市,我們只找清單上的物品,不在其他貨架停留。這樣做既節省了購物時間,又減少了不必要的浪費。女兒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在購物清單上,很少因為看到其他感興趣的東西要求購買。順利完成任務後,作為獎勵,我每次會允許她額外挑選一樣東西,她就很開心了。
可能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還小,不該對錢感興趣,沒有必要對孩子灌輸金錢的概念。其實,讓孩子從小建立正確的金錢觀物質觀,對他們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在學習管理金錢的過程中,孩子不知不覺學會了有控制有計劃的做事,學會了建立目標樹立理想並為之。
Ⅶ 怎樣說服執意想要買東西的孩子
孩子對東西動心,表示想要,然後我們給孩子買 -- 這事在嚴格意義上,並不是我自己要買東西,而是「幫助」沒有財力的小孩完成「他的」購買行為。那,我認為的「沒有用」只是我自己的價值判斷,又不是孩子本身的。只因為他沒錢,我又認為怎麼怎麼樣,也沒有個溝通過程,就簡簡單單地買或不買了,不僅沒有尊重他的意願,也沒有發揮出自己作為家長的作用。
我關注的重點會是:你想要一個東西,你買不了,需要我幫你買,你會通過什麼行為來爭取?即使孩子本身想不到要怎麼爭取,他還是會有下意識的表現,究竟是怎樣的表現?
如果只是撒潑耍賴地表示「給我買這個!」我不會去買。
因為這可能會讓他誤以為,他可以無禮對待別人,而他的任何要求,別人都應該盡力滿足。
總不能等到他到社會上後,無禮地給別人提要求的時候,碰壁、被撅,受到傷害,才意識到這樣不行(還未必好改)。其實明明可以在早些時候,就被父母用溫和的方式引導養成一個正確的行為模式的。
我會告訴他:媽媽愛你,希望你開心,但這不意味著我就有義務滿足你的任何要求。當你提出無理要求的時候,我也會拒絕,別人也是。而你強迫任何人滿足你的慾望,就是無理的,所以我拒絕。確實想要的話,咱們好好來談談嘛。
如果他同意好好談談,或是從開始就只是拽著我的衣服、指著電視說,「媽媽,我想要這個」,那我就會問他,為什麼啊?因為你覺得這個東西很好玩?唔,怎麼好玩,你給我講講唄?很好看?這有另外一個東西也很好看,咱家的錢,現在只夠買一個,你覺得哪個更值得買呢?喔,你想不出來呀,那寶貝,你是不是看到別的小朋友有了,自己才想要的啊?如果沒有它,對你有什麼損失呢?如果有它,你會怎麼樣啊?等咱把它買了,你打算怎麼玩?……
Ⅷ 如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如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對於忙碌的80後父母而言,有相當一部分親子時光,其實是在購物中度過的。然而,不少父母帶孩子購物時,往往只顧著自己「買買買」,殊不知帶娃購物,是父母幫助孩子樹立正確消費觀的絕佳時機。
80**媽王,是一家外資銀行的理財顧問。在王燦看來,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是培養孩子「財商」的開始。所謂的消費觀,則是孩子對日常消費的態度和看法。消費觀的養成,需要孩子從日常生活消費中慢慢沉澱。對於培養孩子的消費觀來說,相比一些收費昂貴的「財商」課程,帶孩子購物不僅執行起來最簡單,效果往往也更加出色。
通過購物,你可以教孩子什麼?
按需購買,適度消費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本身並不是大款,但是很多時候他們都寧願自己受苦受累,也不想讓孩子受委屈,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久而久之,孩子便成了一個索求無度的『消費貴族』。」作為一名理財顧問,王燦給孩子確立的第一條消費准則便是「按需購物,適度消費」。
「從樂樂3歲開始,我帶她出去購物之前,都會引導她和我一起列購物清單。到了超市之後,我會和她按照所列清單選擇商品。每買完一件商品,便將這件商品從購物清單中劃掉。」王燦說,如今樂樂已經養成了列購物清單的好**慣,每次出門購物,都會提醒我們別忘了帶「購物清單」。
王燦提醒,在和孩子一起列購物清單時,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差異。「在樂樂5歲的時候,她大致明白了米、肉、蔬菜和水果、奶粉、洗發水等,都屬於生活必需品,而玩具、零食、紅酒和飲料則屬於非必需品。所以每次列清單時,她都會主動提出,我們先買必需品,如果有多餘的錢再買別的。」王燦說,讓孩子明白了「想要」和「需要」的區別之後,還要讓孩子懂得,在購物時應該優先購買必需品,然後再購買非必需品。另外,既然是非必需品,如果預算不夠便可以不買。
計劃用錢,剋制消費
在超市購物的時候,不少父母都會在玩具區或者零食區,碰到「不買不走」,甚至耍賴嚎哭的孩子。對此,王燦的建議是,購物之前先約法三章。臨行之前,先明確告知孩子「我們今天就買一件玩具或者一件零食,你能夠自己挑選」。到了超市之後,一定要堅持原則,讓孩子做出取捨。因為生活中的物質誘惑很多,必須從小學會計劃用錢,剋制消費。
年幼的孩子,抵制誘惑的能力比較弱,所以很容易出現沖動消費和過度消費。除了購物之前跟孩子約法三章,王燦還建議,待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時候,為孩子設立相應的零花錢制度。孩子有了自己的零花錢之後,父母帶孩子外出購物時,除生活必需品外,其他「非必需品」建議讓孩子自己買單。
王燦說,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給孩子的零花錢數額一定要適度,年齡越小數額應該越小。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再結合實際需要適當增加。孩子的零花錢數額不僅應該相對固定,而且最好是每周給一次。帶孩子購物之前,可以讓孩子盤點一下自己的零花錢有多少,並引導孩子有選擇性地使用零花錢買自己想要的同時又值得購買的東西。如果孩子想要買比較貴重的非必需品,父母不可輕易贊助孩子,而應該引導孩子把平時的零花錢積攢起來,讓孩子明白「積少成多」道理的同時,可以讓孩子更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零花錢。
貨比三家,精明消費
在帶孩子購物的過程當中,如何才能讓孩子學會「貨比三家,精明消費」呢?王燦認為,父母首先應該讓孩子在程序上明白「比價」的重要性。「在超市購物時,應該提醒孩子留心所購商品的價格。如果是去菜市場買東西之前,則應該先詢問價錢。另外,看到喜歡的東西不必急於購買,對於花錢比較多的商品尤其要多轉轉、多看看,然後再決定是不是買、買哪家的。」
其次,要讓孩子明白所謂的貨比三家,除了要比價格,還要比品質,必須要以質量和實用價值為主要標准選擇物品,既不刻意追求名牌,也不刻意追求廉價。消耗性的小物品,名牌商品和普通商品沒有什麼區別,如鉛筆、作業本、書皮等可以到小市場去買。入口的食品,則應該到正規的商店或者超市購買,以保證飲食安全。另外,在購買物品時,尤其是食品時,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留意保質期。為了避免浪費,一些容易變質的生鮮物品,寧可少買也不宜多買。
當孩子年齡較大時,還可以引導孩子去對比不同渠道購買的商品價格。同一件商品,大商場、大型超市、便利店、網購的價格,往往是不一樣的。此外,還應該引導孩子選擇合適的購買時機。賣場打折促銷時,可以適當囤一些不容易過期的生活必需品。另外,大宗的商品,如果非必需,可以等到打折時再買。
特別提醒
家長應以身作則 勤儉持家
王燦特別提醒,培養孩子的消費觀方面,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經濟寬裕,花錢大手大腳,經常出入豪華餐廳,購物時一擲千金,孩子很容易受此影響,出現物質至上、過度消費和盲目攀比的心理。因此,即使家庭經濟很寬裕,家長也應該以身作則,勤儉持家。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家長要引導孩子形成「金錢是來之不易的」觀念,對孩子的攀比、花錢大手大腳的**慣應堅決糾正,並讓孩子認識到生活儉朴、不求奢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孩子從小學會合理消費和理性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