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的購物陷阱有哪些
Ⅰ 年底超市促銷有哪些「陷阱」
2018年的春節快到了,又該「囤年貨」了。但是每次去超市掃貨,本來都只想買一點,結果出來的時候都是滿滿一車。

Ⅱ 超市裡有哪些坑爹的心理陷阱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逛完超市,最後買的總比原先預想的多,回家後也往往會後悔?答案可能讓你大吃一驚:超市裡所有的一 切——從貨架到擺放、廣告、燈光、音樂,看似隨意,其實都經過了精心設計,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把錢從你的口袋裡「掏」出來。
1、與視線平行的商品利潤高。超市的商品擺放都有一個共同原則:你容易拿到手的永遠是商家最想賣的。調查顯示,銷量最佳的物品擺放位置依次為與 顧客視線平行處、齊腰處和齊膝處。其中,前者是超市貨物擺放的最佳位置,可增加70%銷量。
2、最想賣的東西放右邊。超市的購物通道一般是足夠寬、筆直平坦、少拐角的,這是為了盡可能延長消費者在超市的「滯留」時間,避免他們從捷徑通 往款台和出口。超市還利用人們習慣用右手的習慣,將最想推銷的、利潤較高的商品,放在主購物通道或展櫃的右側。
3、薄利多銷品「守住」入口。走進超市,迎面可能就是一堆特價商品,但你要保持冷靜,越是容易看到、拿到的商品,越是超市利潤較高或急於出手的 商品。一般來說,挨近入口的地方,放的多是薄利多銷、購買頻率高的商品,以吸引你進門。
4、新鮮商品擺最裡面。超市總是希望「把先進的貨物先賣出去」。所以,擺放牛奶、酸奶時,喜歡把最新鮮的產品擺在最裡面,每天逐漸更換;冰櫃和冷櫃食品,也都是把新鮮產品放在最下層。如果你想買出廠日期最近的,那就把最裡面的商品「掏」出來。
5、蔬菜水果利潤最高。超市中的蔬果大多陳列在中心位置。
6、價格「拆東牆補西牆」。超市裡有一整套復雜的價格策略,你可能會看到「天天低價」、「5公里范圍內最低價」等大幅吸引眼球的標語,但實際情 況卻並非如此。超市使用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讓你形成這家超市比較便宜的印象。
7、現烤現賣以「味」誘人。超市麵包房中飄出的濃郁香味總讓人無法抗拒。一般人認為現場烤麵包、做熟食是為了「新鮮」,其實,這是超市的「嗅覺 營銷」。
8、兒童的錢最好賺。最容易出現購買沖動的是誰?孩子。兒童的消費是非理性的,並且佔有欲很強,可以在情緒上操縱父母。正是利用這種消費心理, 超市裡有一套賺孩子錢的銷售策略:第一種就是精心布置兒童產品(玩具、食品等)展櫃;第二則是在孩子必經之路設「埋伏」。
9、買一贈一有貓膩。世界著名食品企業納貝斯克食品有限公司多年的促銷經驗認為,折扣標志可增加銷量的23%。但其實也有陷阱:有些商家悄悄提高商品價格後再附送贈品。比如一瓶洗發水本來20元,現在買一瓶洗發水贈送一塊價格2元錢的肥皂,但洗發水的價格已被悄悄提高到22元。
10、特價區「混水摸魚」。超市裡常常會搞促銷,但有些促銷卻未必真便宜。比如在特價區會混有一些原價的東西;在大大的價格表下用不起眼的小字寫了該商品的生產廠家,同時混放其他品牌,一些不細心的顧客容易誤買。
11、大包裝比小包裝更貴。很多消費者會有「買得多比買得少實惠」的慣性思維,這也成為了超市的一種「銷售心理戰術」。逛超市時,你可以算一 算,很多商品的大包裝價格都比小包裝貴。這種情況大多存在於休閑食品中,如飲料、薯片等。
12、被切開的水果「來歷可疑」。包裝分切的水果可以吃多少買多少,這種銷售方式表面看很方便消費者,其實來歷可疑。超市每天都有大量水果因外 觀或變質等問題無法銷售,一般的做法是化整為零,包裝銷售。
13、利用燈光以「色」引人。一些小超市中肉類專櫃的上方回安裝粉紅色燈,能讓鮮肉看起來更加誘人,等你買回家一看就不是那麼回事了。因為曖昧的燈光往往讓食品更嬌艷,一般來說,肉類常用紅燈光,麵包類常用黃燈光,海鮮類常用藍燈光。
14、導購員大多拿回扣。逛超市時,會碰到許多「導購員」向你熱情推薦產品。其實,在他們熱情的背後,卻有拿回扣的「隱情」:一些影響力不大的 品牌通常沒錢大量投放廣告,質量也不出眾,所以利用「人海戰術」,在超市內大量安置導購員,並允以高比例提成。
15、結賬是最後一道購物關。收銀台邊的商品一般是日用品或經濟實惠的小型零食,暴露在面前的誘惑越多,顧客就越經受不起這些考驗。調查發現,被「困」在長長結賬隊伍中的人,購買貨架上糖果、飲料的幾率高25%。
Ⅲ 超市購物都會有哪些陷阱
請看以下文章:
· 不可不看:八大消費陷阱讓你防不勝防(3-16)237
http://www.biso.cn/htm5166/2265.htm
· 商家「無條版件退貨」的背後有條權件!(3-12)1216
http://www.biso.cn/n.asp?ID=616
· 警惕超市購物的六大秘密「陷阱」(2-24)959
http://www.biso.cn/htm5166/2208.htm
Ⅳ 超市也是陷阱
這種事來情在大型超市是司空見慣的源。我以前認識一人就是負責超市保安的。顧客中總有人會渾水摸魚,而且這些人什麼樣的都有。男女老少、甚至斯文體面的有錢人也有。很有一些慣偷的,超市拿他們也沒辦法。影響大一些的超市一般不會有人身攻擊,如果竊賊拒不承認,一般會報警,由110搜身。但超市的保安也是魚龍混雜,惡劣的人身攻擊也存在。交款時注意查看一下自己的口袋就行了,一般沒事的。對於這種偷盜,超市的保安每個月都是有任務的。真的有事,你拿點錢出來就行了。
Ⅳ 超市促銷不為人知的「陷阱」有哪些
2018年的春節快到了,又該「囤年貨」了,但是每次去超市掃貨,本來都只想買一點結果出來的時候都是滿滿一車。
超市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省錢秘笈」,今天就給大家整理一波,超市「潛規則」大揭秘。

5
蔬菜水果利潤最高
超市中的蔬果大多陳列在中心位置,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心理學研究發現,由於人類早期長時間居住在陰暗的洞穴里,因此對色彩繽紛的食物有一種本能的興奮,購買欲容易被激發。
第二,大多數超市都將這個區域承包給供應商,雖然價格比菜市場貴得多,但在超市也能賣出去。另外,很多果蔬宣稱是「綠色有機」產品,其實未必是真的。
6
被切開的水果來歷可疑
分切的水果可以吃多少買多少,這種銷售方式表面看很方便消費者,其實來歷可疑。超市每天都有大量水果因外觀或變質等問題無法銷售,有的商家會化整為零,分裝銷售。
7
價格便宜?可能不一定
超市使用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將食品、日雜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定低一些,讓你形成這家超市比較便宜的印象,並且不自覺地以為所有東西都便宜。
然後,有些超市再將別的物品定較高的價,把損失彌補回來。
8
現做現賣以味誘人
食物的香味會刺激人體各種消化酶的分泌,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增加食品的購買量。這時候,請一定要冷靜!吃多少買多少!
9
兒童的錢最好賺
最容易出現購買沖動的是孩子。兒童的消費是非理性的,並且佔有欲很強,可以在情緒上「操縱」父母。
正是利用這種消費心理,超市裡有一套賺孩子錢的銷售策略:第一就是精心布置兒童產品展櫃;第二則是在孩子必經之路放上誘人的食品,第三則是把兒童產品擺在女性必需品的附近。
10
買一贈一有貓膩
少部分會商家悄悄提高商品價格後再附送贈品;也有許多超市常將快過期的商品與正品捆綁銷售,消費者往往忽略它的生產日期。
11
特價區渾水摸魚
超市裡常常會搞促銷,但有些促銷未必真的便宜。比如,在特價區會混有一些原價的東西。其實,很多特價商品並不「超值」。
超市很多促銷活動還是不劃算的。
Ⅵ 網上購物陷阱有哪些
一族中的流行詞,許多曾經上網購物的消費者都有「秒殺」的經歷,不僅能購買到心儀的「便價貨」,又能給自己帶來莫大的成就感,能在同事或者朋友面前炫耀一番。而事實上,一些網站或個人網店正是看準了這部分網友的消費心態,利用「秒殺」這種營銷手段,吸引消費者去「血拚」,往往會出現「貨不對板」的情況。提醒各位網友,不要貪圖一時便宜,中了「秒殺」的陷阱。
網購中的「限時」搶購
坐在電腦前不斷刷新頁面,當屏幕上顯示商品「可購買」時,立刻點擊「確定」,還要快速輸入「確認碼」,等待對方伺服器回應……直到頁面顯示「購買成功,等待發貨」字樣,立刻興奮地蹦起來……
以上,就是目前眾多白領口中所說的「秒殺」。據某論壇網友分享的「秒殺」經驗,「每一次殺完都有心跳的感覺」。
據了解,現在許多B2C或是C2C的網路商店捉住消費者這種心態,利用「秒殺」這一營銷手段促進產品和服務的銷售,而且許多時候效果不錯。這種行為實際上相當於網上購物的限時搶購。
「秒殺店」 遍地開花
因為流行好用,在淘寶、易趣等大型購物網站中,「秒殺店」的發展可謂洶涌。
據了解,通常能吸引網友「秒殺」的店鋪都是有多個皇冠級別的店鋪,前期宣傳做得十分到位,而且新貨不會一次出清,總是分幾次限時限量,以激起網友搶購的慾望,「你第一次秒殺未成功,可以有第二次機會,甚至還有補貨」。
據心理學研究人員陳小姐分析,商家打出「限量限時」,會引起消費者「物以稀為貴」的興趣,加上商家前期的心理暗示,令消費者感覺我現在不買,以後就買不到因而加入搶購的行列。「秒殺」過程中,消費者處於一個高度緊張狀態下,假如買不到最想要的A,情感上會希望通過購買B或者C補充內心的失落。因此,消費者在「秒殺」情況下,會越買越多,甚至買下自己並不需要的商品。
慎防「秒殺」誤區
「秒殺時總讓人頭腦發熱,即使買不到最喜歡的,也要搶其他的商品。」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不少網友在興奮的「秒殺」成功後,「就覺得後悔了」。
此外,有知情人士透露,部分網店存在「槍手」,負責幫忙搶貨,製造「秒殺」氛圍。
業內人士提醒,現在網購越來越發達,廠商和私人網店的營銷手段更是層出不窮,加上網購在售後服務方面存在許多漏洞,網友在購物時一定要保持理性,避免遭受損失。
1.「秒殺」未開始 商品「已下架」
2.「秒殺」設局二次消費
3.到手商品質量差
Ⅶ 生活中的消費陷阱有哪些
1、虛假廣告設置虛假降價或價格打折欺詐消費者;葯品和保健品廣告內容嚴重違法;以推廣所謂的新技術等進行欺騙;房地產開發商廣告承諾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2、「免費服務」所謂「免費服務」,欺詐情況多。經營者往往在消費者接受所謂「免費服務」後,又提出許多不公平的條件強迫消費者接受。「免費服務」實為陷阱誘餌。3、「義診」一些不法之徒抓住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急需治療疾病、渴求健康的心理,在商場小區常常舉辦所謂「義診」活動,承諾能夠免費試用或提供上門服務,以異常的熱情騙取消費者信任。產品價格極其昂貴,幾乎都在萬元左右,騙取消費者慷慨解囊。消費者如果想退換,銷售者馬上變臉,惡語相加,侮辱消費者。類似銷售行為有可能演變成新的傳銷或變相傳銷活動。4、「您中獎了」-扯淡卻又總是有人信的騙術不法分子通過電話、簡訊、信函等形式告知消費者,已經中了某某公司的大獎,獎金幾十萬或者獎轎車等貴重物品,要求消費者先支付所謂的「中獎費」、「所得稅」、「律師費」、「審計費」等。消費者匯去款項後,不法分子立即銷聲匿跡。5、「返券促銷」很多商場在銷售過程中頻繁採用「返券促銷」手段,在廣工信息上含糊其辭,真正拿到返券後,又有諸多限制和條件,其實本質就是有意誤導消費者的不理性消費行為。 6、網路交易騙局近幾年網路購物作為一種新興的方式吸引了很多的消費者,但由於其交易方式的特殊性以及監管的困難,消費者通過網路交易購物權益受到損害的情況時有發生,如收到的物品與宣傳不符,功能欠缺,甚至是殘次品;賣家提供虛假信息,收錢不發貨,騙取錢財等。7、中介服務騙局社會中介的騙局主要表現在通過媒體發布虛假廣告,誘騙消費者上當;利用不平等的格式合同欺詐消費者,擴大消費者的義務,減少經營者的責任;向消費者提供不全面、不真實的信息,對市場需求大的行業隨意加價。中介服務的投訴主要集中在租房、婚介、培訓、留學、旅遊等方面。8、儲蓄變保險一些儲蓄所的業務廣告、海報只刊登利率和年限,不標明是儲蓄還是保險,消費者誤將保險當儲蓄購買。消費者一旦後悔或需要用錢時,要退保就要承擔高額的經濟損失。9、預付費消費卡目前消費卡名目繁多,一些不法商家先誘使消費者存入一筆不小的金額,但後續服務跟不上;或者在消費者存入一筆金額後商家就銷聲匿跡。10、騙取、變賣個人信息以出售某種商品或服務為由,要求消費者留下個人信息。之後,擅自泄露或變賣,致使消費者不僅遭受垃圾簡訊和電話的騷擾,還要承受不法分子利用消費者的個人信息進行詐騙的風險。11、傳銷式的保險,理財陷阱!別讓貪欲模糊眼睛理財產品,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消費品,裡面的門道很多,理財產品推銷員展示的各種眼花繚亂的計算和可觀的回報率,讓你似懂非懂,還讓你非常心動,其「陷阱」更為隱蔽。別讓貪欲蒙蔽雙眼最後「被賣了還高興地幫人數錢」! 【來源: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