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熟的購物平台有哪些
❶ 在線旅遊「大數據殺熟」或被處罰,在線旅遊企業和平台還有哪些套路
其實對於在線旅遊,大數據殺手已經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事情了,而且發生的也已經比較早了。在今年3月27日,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發布了大數據殺手的最新調查結果,其中有56.92%的被調查者都有過這種經歷。而據調查對於這些消費者經歷過大數據殺熟,有44.14%的調查者在網購時經歷過這種大數據殺熟,被旅遊平台大數據殺熟的有39.5%,被網約車平台大數據殺熟的有37.17%。由此可以看出,對於這種大數據殺手不僅僅是體現在旅遊方面,現如今在各行各業都已經出現了。

很多企業或者是平台,往往是打著價格優惠的幌子騙取了消費者的信任之後,但是最終消費者所享受到的過程並非宣傳時候的那樣。再有一些價格比較低的,或許旅程也是比較統一的,但是就會出現各種各樣強行買東西的,這種事情相信大家在網上看到的也比較多了。所以不管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大家都不要貪圖小便宜,所謂的一分價錢一分貨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❷ 電商陷阱多,你知道電商隱藏的套路有哪些
不同用戶購買同一款商品價格不同、會員價反而比非會員價更貴……電商購物平台利用大數據「殺熟」的套路已遭到多次曝光,但是相關的投訴依舊接踵而來。
「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平台利用掌握的用戶數據,提供給老客戶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貴的行為。
換句話說,就是平台利用消費者的某些消費慣性和依賴,或者某些特定消費者對特定產品的價格敏感度較低的特點,進行「差異化定價」。對於消費者而言,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白白比別人多掏錢,未免感覺被欺騙。
不少用戶通過黑貓投訴平台指控京東平台對顧客實施「殺熟」的行為。值得注意的是,不僅是電商,市面上各類訂票、網約車、共享單車平台,都成了「大數據殺熟」的重災區。
1
京東「殺熟」套路多
l 不同用戶優惠券不一樣
4月3日,網友「茶茶vivi」在微博黑貓投訴平台發文控訴京東涉嫌「價格欺詐」,用戶使用不同賬號購買同樣的商品,能用的優惠券卻是不一樣的。
該網友表示,自己和朋友使用不同的賬戶點擊同一個鏈接同一個商品,在同一時間的前提下,平台給出的優惠券有差別。

網友Vagnhuge也公開分享了自己遭遇滴滴打車「殺熟」的經歷。
他表示,自己使用2部手機、2個常用電話號碼分別下載注冊兩個滴滴賬號。其中一個長期用來掃碼騎單車。他在續費青桔單車時發現,最開始每月9元,往後每個月連續漲價到12元、15元,費用每月都在增長;而另一個賬號情況卻不一樣,使用次數不多,續費也曾中斷過,同時間段內辦理月卡的價格一直是9元/月。
此外,隨著流媒體進一步滲透國內市場,在線視頻平台也受到遭到越來越多「大數據殺熟」的投訴。不少用戶反映,同樣的VIP服務,用不同手機購買的價錢不一樣。某些視頻平台的VIP會員,在安卓或PC設備上購買的價格,比在iOS設備上購買便宜。
4
「大數據殺熟」違法嗎?
2019年3月,北京消費者協會發布是一份「大數據殺熟」調查顯示,56.92%的被調查者有過被「殺熟」的經歷。
不難推斷,此類網路平台敢大肆「殺熟」,原因在於後台運作的隱蔽性較強,消費者取證較難,且少有人願意花太多時間和精力維權。
有專家表示,價格歧視本質上是一種差別化定價策略,也就是商家在提供幾乎相似的產品或服務時對不同顧客制定不同的價格。因為不同顧客的價格敏感性不同,支付意願也大相徑庭,因此,相對於「一視同仁」的統一定價,歧視性定價可以提高商家的利潤。
商家出於抬高利潤的目的,濫用大數據,這顯然侵犯了消費者相關權益。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互聯網平台有條件進行「大數據殺熟」,同一平台針對不同的消費者制定不同的價格已屬違法行為,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規定的公平誠實信用原則,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事實上,對於電商平台日漸泛濫的「殺熟」現象,我國已在法律上做出相關規范。
《電子商務法》第十八條規定,電子商務經營者根據消費者的興趣愛好、消費習慣等特徵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搜索結果的,應當同時向該消費者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尊重和平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這意味著,電商平台利用信息不對稱進行價格歧視是不被允許的。即便電商平台要通過大數據進行精準營銷,也應該基於尊重用戶的知情權和選擇權的前提。
大數據技術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在電商、金融、智慧城市等領域發揮著積極作用。但本該用於造福廣大群眾的技術,如今卻在部分平台的濫用下,淪為謀取利益、損害消費者權益的工具,豈不悲哉?
❸ 「大數據殺熟」是怎麼一回事
大數據殺熟,簡言之就是根據用戶身份、瀏覽習慣、所用設備、消費歷史等畫回像消息,進行個性化定價答,以便讓商家利益最大化。
浙江大學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研究院院長馬述忠總結了「大數據殺熟」的3種套路:
1、藉助大數據進行「用戶畫像」
根據用戶的收入水平與消費習慣實現「殺熟」。這是最常見的套路。
2、通過地理位置信息實現「殺熟」
商家通過移動端應用後台收集用戶的地理位置信息並進行實時分析,若用戶所處的位置附近潛在的競爭對手較少,則進行一定幅度的加價。
3、通過用戶與移動端應用交互的行為細節實現「殺熟」
用戶與應用交互的行為細節,如鍵入信息頻率、搜索關鍵詞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這一時點用戶對於商品或服務需求的迫切程度,一些商家會基於這些信息進行動態浮動加價。
❹ 網購同一商品,不同賬號價格差25元,這是所謂的大數據殺熟嗎
11月的到來,意識著雙11的開始,而每年雙11都是購物狂歡節。很多人藉此囤積自己未來需要的一些產品,但是與此同時也產生了巨大的怨氣。而在北京韓女士身上發生了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她在一家電商購買同樣產品時,使用不同手機結賬產生了不同的價格,疑似大數據殺熟事件。
而根據韓女士的說法,她表示自己通過這家電商平台去購買同一商家的同一產品。注冊超過12年,經常使用的高級會員賬號比注冊5年,很少使用的普通賬號,付款時價格要昂貴25塊錢。這很像大數據殺熟行為,不過也有一些網友認為,這是電商平台拉新用戶進行的優惠,但這一說法也沒有得到官方的回應。

有些人抱怨,自己在付尾款的時候忘記滿減活動一件一件付款,導致自己的滿減優惠並沒有用。而另一些人則是抱怨自己購物車的東西在進行全部結算的時候仍有遺漏,而這些遺漏的東西就沒有參加滿減活動,感覺心力憔悴,希望商家能少點套路。雙11是個囤貨的季節,但是囤貨的同時,也要注意理性消費。
❺ 你遇到過哪些利用大數據殺熟宰客的例子
況一:老用戶比新用戶價格高?
據報道,有網友稱,自己在某電影票訂票平台上體驗到了被「殺熟」。她表示,用新注冊的小白賬號、普通會員賬號和高級別的會員賬號同時選購同場次電影,最便宜的是小白賬號,其次是普通會員賬號,而高級別的賬號一張票要比小白賬號貴出5元以上。另外,自己下半年開始,電影票平台價格顯示均價30-40元,而一年前均價為20元。
情況二:蘋果用戶比安卓用戶價格高?
目前,大家的手機大多分為兩個陣營,分別是蘋果iOS系統和安卓系統。然而,一位網友發現,用蘋果手機打車比安卓手機打車貴。此外,某些視頻網站也會根據手機不同型號給出不同的收費待遇。以騰訊視頻為例,開通VIP會員,安卓用戶1個月、3個月和6個月的價格分別20元、58元、108元,年費是198元,而蘋果用戶購買則要貴出5-35元不等。對於存在價格差異的原因,客服表示,是由於其中包含蘋果收取的手續費。
情況三:不買價格變更貴?
默認捆綁上次服務?媒體報道,在線旅遊平台被批評存在「大數據殺熟現象」最多。一位網友表示,自己在某在線旅遊平台訂機票,選好的那班每次看時都會上浮;而當自己選好該機票後取消,再選那個機票時,價格立刻上漲甚至翻倍,在自己覺得「不買會更貴」而匆忙下單後,發現該航班價格又恢復到最初的低價。此外,還有一種根據用戶的「上一次行為」而默認捆綁相應服務,例如剛剛注冊會員的用戶,他在購買機票時,系統僅默認顯示一張機票的價格;而一旦他在這一次同時勾選了貴賓休息室、接送機服務或酒店優惠券等附加服務,那麼在下一次下單時,系統會默認幫他勾選同樣的服務。
情況四:不同用戶價格不同
有網友在微博發出兩張截圖稱,自己與家人在某旅行APP搜索機票,同一航班同一時間不同手機搜索出來的價格卻不同:
❻ 什麼是大數據殺熟你遇到過哪些大數據殺熟的事情
大數據這個詞語是計算機行業當中的一個術語。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數據也被越來越多的行業所運用,其中有一個被稱為大數據殺熟的現象引起了很多消費者的關注。不少網友表示,在生活中頻頻遭遇大數據殺熟的現象。
要想知道我們是否遭遇過大數據殺熟的現象,首先我們就要知道究竟什麼現象才是大數據殺熟。所謂的大數據殺熟就是說當我們在進行網上購物時,如果我們在同一家店鋪進行經常性的購買,也就是回頭客,那麼我們所看到的這家店的商品的價格會比第一次購買此店鋪商品的用戶更高。

其實大數據殺熟的例子很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比如蘋果手機上的各種軟體內裝備或者會員的購買充值價格設置會比安卓手機上的要高,一些我們經常進行購買的網上店鋪的商品價格會比第一次在這家店鋪進行購買的用戶價格高,等等。如果不刻意的去比對,是很難發現的,但是相信隨著相關規定的完善,這種現象一定會逐漸的減少。
❼ 平台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或被認定壟斷,對此你怎麼看呢
我認為這種行為確實要得到相關部門的治理,平台想要獲得巨大的營業額,就必須要進行很大的促銷活動。而平台二選一和大數據殺熟被認為壟斷之後,使得平台進一步改變營銷策略,與此同時,這些平台也會在重大節日真的在促銷,而不是利用官方優惠券和平台優惠津貼體現優惠的價格。每一個年輕人選擇購物之前,都會把心儀的產品放進購物車,等待重大購物節的來臨。然而,有些網友卻發現放入購物車的部分產品經歷了先漲價後降價,降價後的價格和原價幾乎持平,這無異於是欺騙消費者的虛假宣傳行為。

綜上所述,我認為平台二選一和大數據分析存在著許多失誤,平台也不願意因為數據失誤而損失大量的用戶。我始終覺得平台應該制定相關政策,而不是為了促進消費而發放的各種津貼和消費卷。
❽ 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有哪些APP殺熟殺的最厲害
一、大數據殺熟被證實可申請賠償
當時我就一頓問號臉,20塊錢?老娘我差一點都要25了好不好。我說不對啊,我哪回打車都是22以上啊。於是我這個同學就把手機給我看,我這么一看就明白了,老娘被殺熟了。然後我就跟她開始取證,後來發現她經常去的地方用這個打車軟體花的錢比我不經常去花的錢要多不到兩塊錢。雖然兩塊錢不多,但心裡真不好受。我這已經算是忠實的用戶了,結果這個軟體竟然還跟我搞這個小九九,實在是有點敗人品啊。
❾ 如何應對互聯網平台的「殺熟」
300元的酒店房間,老客戶就要380元?過去貨比三家,如今還要「貨比三人」,一些手握大數據工具的商家正在上演真實「坑人新騙術」。近日,有微博網友自述其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引起關注。記者梳理了一下網友評論發現,網路公司大數據「殺熟」的行為不僅發生於在線旅遊預訂平台和打車軟體,還存在於人們日常生活的通信套餐、電影訂票、網路購物中。有專家表示,大數據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提升用戶體驗。若通過大數據進行違背道德的操作,則是一個平台的悲哀。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有時我們不能對平台的演算法太過自信,以為不同時段、對不同人所展現出來的價格差異完全是演算法使然。或許,有些差異正是演算法不成熟所致。在這種情況下,最佳消費策略還是貨比三家,以此不僅能有效預防被「殺熟」,說不定還能找到平台的漏洞,找到超出預期的低價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