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購物
A. 總是特別喜歡給孩子買東西怎麼辦
這說明你很愛自己的孩子,你想要滿足自己孩子的一切要求,但是你要回抑制住自己的這種慾望,答因為有時候孩子他可能只是因為貪圖新鮮,實際上他並不需要這種東西,孩子他沒有克制的能力,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家長為他做決定。
B. 怎麼讓孩子學會合理花錢
制定經濟預算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一走進商店,便失去節制,毫無顧忌地瘋狂購物。打折的、優惠的、有用的、喜歡的,不分輕重緩急亂買一氣。最後付錢時,才發現大大超出購買力,把一些用在其它方面的錢也花掉了。這種行為,心理學稱之為「購物狂」。
購物狂大都由憂鬱症引起,在成年女性中普遍存在。
青少年由於沒有經濟壓力約束。一旦袋中有錢,只圖一時暢快,瘋狂購物,也會出現「購物狂」現象。但並非病態,乃是心理機制不健全所致。
預先制定經濟預算,按設想的目的計劃用錢,可防止購物狂行為。
預算應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和需購買的物品,列出表格,再算出大致花費,適當多帶一點錢,然後按表采購,可抵擋商品廣告的誘惑。
如果打算采購一周的生活用品,可按每天需要列出清單,然後去掉可買可不買的項目,計算出總支出數目,並與自己的實際收入相比較,做到理智購物。
此法可推而廣之,做出月份、季度、年度預算。
討價還價
在很多場合下,討價還價被視為小氣、庸俗的表現,比如在酒吧飯店,通常由男士買單。如果侍者捧來賬單,男士欲討價還價的話,女士會瞧不起他,認為摳門。商家猜透顧客心理,趁機大賺男士的錢。
討價還價是普遍的行為。政治家為權力同政敵討價還價;外交家為國家利益同外國討價還價;軍事家在戰爭中,既用武力,也用討價還價方式同敵人較量。
討價還價一點兒也不丟人。
教會孩子討價還價,也就是教他們怎樣花錢。孩子的討價還價,大多隻限於商業交易。有些商家善於製造假象,將低檔衣物價格多加一個「0」,然後打五折出售,以獲取暴利。同一座城市、同一個市場,相同的商業價格各不相同,有時甚至懸殊巨大。
比如:一瓶青島啤酒,在批發市場可能只賣5元,在超市賣8元,而在裝修豪華的星級飯店,有時賣到30元。
討價還價,讓學生認識商品的實際價值,以免上當受騙,浪費錢財。
在教孩子討價還價之前,應先了解商品的價格、質量、使用性能、維修、有效期、周圍價格比較等等,做到心中有數,只有如此才有條件同商家討價還價。
C. 為什麼讓孩子學會感恩
教會孩子感恩吧,懂得感恩的人才會有更豐富的情感,才會更有人情味。
李勇快8歲了,八年前李勇的媽媽由於難產非常危險。經過醫生們的全力搶救,母子終於平安。因此,每年李勇過生日的時候,媽媽總要帶著他來看望當年為他接生的婦產科醫生,感謝他把李勇帶到這個世界,是醫生們高明的醫術才有自己和孩子今天幸福的生活。即使在李勇生日那天,媽媽有重要的事情不能帶李勇去醫院,也會讓李勇給醫生打個電話分享他牛日的快樂。
從小培養孩子感恩的心,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在家庭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不應是單向的,而應是雙向互動的。孩子不應只接受來自父母的愛,更應懂得愛的反饋和回報。只有學會分享,將來在學校里、社會上,才能更好地與周圍人相處和合作。因為將來的社會不僅是競爭的社會,更是合作的社會。
今天,在大多數只有一個孩子的家庭里,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陽」,在這樣的家庭氛圍里,生活在富裕的物質環境中,要什麼有什麼,得到所要的東西似乎是理所當然。有的家庭吃飯時最好的菜讓孩子一人獨吃;看電視遙控器由孩子主宰;家裡來了小客人,孩子竟不容許媽媽把零食分給小客人吃。這樣就難以培養孩子「感恩的心」。
(1)教育孩子感恩,要從教育他感謝父母開始
雖然,我國有「施恩莫念」的美德,但是也有「知恩不報非君子」、「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古訓。
要讓孩子明白父母的養育之恩是要用一生來回報的。可以給孩子講講烏鴉長大後,還返回來喂自己的父母,就像當初父母從外面尋找食物喂自己一樣。鳥都能做到這一點,又何況是人。
(2)從小事做起
教育孩子感恩,不要好高騖遠,要教孩子從小事做起,比如主動幫助老師擦黑板,對師長有禮貌,尊重老師;關心理解父母,為父母分憂等。
從不起眼的實在小事做起,著力培養孩子的感恩意識,使他「吃水不忘打井人」,永不忘記別人的幫助之恩,不忘父母師長的養育教導之恩。對於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應該發自內心地感激,而不是表面上做做樣子,更不能忘思負義。
(3)培養家庭責任感也是很重要的
可根據孩子年齡,指導孩子承擔一定數量的家務勞動。也可讓孩子參與社區服務,如訪問敬老院,感受為他人服務的快樂或讓孩子體驗父母的辛勞,使其更加珍惜家庭生活的幸福。
要想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的榜樣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在生活中,父親與母親既應各自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又應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父母要「在乎」家中每一個人,尊重他人的權益,關愛他人的需求。如父母應常說「行」、「謝謝」、「麻煩你」。孩子會在對父母的模仿中體會到一種感恩的思想。
當然感恩不能僅僅局限在對父母的感激上,感恩應該是更廣泛的一種情感。在與他人的交往中,需要讓孩子真心地去感謝那些曾幫助過自己的人。
只有懂得感恩,孩子才會樂於助人。關愛他人,不管是家人團聚,夥伴交往,不稱王稱霸,不以「我」為中心。要讓孩子經常說出自己需要感謝的人或事,學會贊美人,學會微笑,這樣也就會自然地縮短與他人之間的距離。
D.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消費觀
父母應該在孩子適合的年齡向孩子解釋清楚金錢的作用,及早的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消費觀念。避免寶寶成為日後的「敗家子」或是「小摳門」。給寶寶灌輸一個正確的金錢觀念,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心指導孩子的。
1、零花錢方面
在孩子開始知道錢的作用時,父母可以適當的給孩子一些零花錢。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錢財。那麼對於5歲的孩子,給多少零花錢合適,專家建議:5歲左右的孩子每周給2.5~5元最合適。
在零花錢的給予上,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自立,在家庭中就建立出讓孩子做家務的問題,通過付出自己的勞動來掙取零花錢,這種方式的給予專家建議不要做。因為本身自己收拾玩具、擦桌子之類的家務活是孩子在這個家庭中應盡的義務,這樣為讓孩子單純的只認為做這些活只是為了賺取傭金。
爸爸媽媽們可以選擇通過獎勵的方式來給孩子零花錢,比如,你的孩子做了一個你認為很對的事情,或者是做了一件家務活,都可以獎勵孩子,這樣不僅促進孩子的積極性,也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2、玩游戲方面
准備不些不同面值的硬幣,與孩子一同游戲,在游戲中教孩子認識面值不同的硬幣,同時,教孩子數數並准備一個儲蓄罐,讓孩子把硬幣自己數著數裝進儲蓄罐中。
3、陪同孩子購物
建議父母在出去購物時,帶著孩子一同購物。在准備出去購物前,問問孩子的意見,讓他做一些心理准備。如果媽媽有一些優惠券的話,將這些優惠券交給孩子,並告訴孩子使用這些優惠券可以節省多少錢。讓孩子在購物的"同時學會節省金錢的這個觀念。
同時購物時,比如買一盒果汁,可以介紹給孩子不同的品種功能以及價格,告訴哪種的果汁便宜,讓孩子自己選擇買哪一款。這樣不僅有利於孩子的自主選擇權還有利於提高孩子自已的合理消費觀念。

(4)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會購物擴展閱讀
家長應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長的消費觀也在不斷地變化,例如在開的車子、住的房子,以及身上穿戴的選擇上的高消費,都可使身邊的孩子耳濡目染,從小就大手大腳地消費慣了,受到這種風氣的影響,難免會產生一些不正確的消費觀念。
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瑞士,生活水平在世界前列,他們卻以節儉聞名於世。瑞士人的富而不奢給我們多少帶來一些啟示。家長在滿足孩子的正常消費之外,更應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E. 為什麼要讓孩子堅持下去的三個理由
你平時就是這么教育孩子的?
堅持什麼啊?堅持不寫作業?堅持與老師對著干?堅持減肥?堅持呼吸?
堅持好好學習,長大了說話能說明白。
F. 讓小孩子自己去超市購物,可以讓他們學到什麼
可以鍛煉他們的交流能力,可以讓他們知道金錢的概念,還是挺好的,自己購物也更加獨立一點
G. 如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如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
對於忙碌的80後父母而言,有相當一部分親子時光,其實是在購物中度過的。然而,不少父母帶孩子購物時,往往只顧著自己「買買買」,殊不知帶娃購物,是父母幫助孩子樹立正確消費觀的絕佳時機。
80**媽王,是一家外資銀行的理財顧問。在王燦看來,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是培養孩子「財商」的開始。所謂的消費觀,則是孩子對日常消費的態度和看法。消費觀的養成,需要孩子從日常生活消費中慢慢沉澱。對於培養孩子的消費觀來說,相比一些收費昂貴的「財商」課程,帶孩子購物不僅執行起來最簡單,效果往往也更加出色。
通過購物,你可以教孩子什麼?
按需購買,適度消費
「我身邊的很多朋友,本身並不是大款,但是很多時候他們都寧願自己受苦受累,也不想讓孩子受委屈,孩子要什麼給什麼。久而久之,孩子便成了一個索求無度的『消費貴族』。」作為一名理財顧問,王燦給孩子確立的第一條消費准則便是「按需購物,適度消費」。
「從樂樂3歲開始,我帶她出去購物之前,都會引導她和我一起列購物清單。到了超市之後,我會和她按照所列清單選擇商品。每買完一件商品,便將這件商品從購物清單中劃掉。」王燦說,如今樂樂已經養成了列購物清單的好**慣,每次出門購物,都會提醒我們別忘了帶「購物清單」。
王燦提醒,在和孩子一起列購物清單時,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孩子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差異。「在樂樂5歲的時候,她大致明白了米、肉、蔬菜和水果、奶粉、洗發水等,都屬於生活必需品,而玩具、零食、紅酒和飲料則屬於非必需品。所以每次列清單時,她都會主動提出,我們先買必需品,如果有多餘的錢再買別的。」王燦說,讓孩子明白了「想要」和「需要」的區別之後,還要讓孩子懂得,在購物時應該優先購買必需品,然後再購買非必需品。另外,既然是非必需品,如果預算不夠便可以不買。
計劃用錢,剋制消費
在超市購物的時候,不少父母都會在玩具區或者零食區,碰到「不買不走」,甚至耍賴嚎哭的孩子。對此,王燦的建議是,購物之前先約法三章。臨行之前,先明確告知孩子「我們今天就買一件玩具或者一件零食,你能夠自己挑選」。到了超市之後,一定要堅持原則,讓孩子做出取捨。因為生活中的物質誘惑很多,必須從小學會計劃用錢,剋制消費。
年幼的孩子,抵制誘惑的能力比較弱,所以很容易出現沖動消費和過度消費。除了購物之前跟孩子約法三章,王燦還建議,待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時候,為孩子設立相應的零花錢制度。孩子有了自己的零花錢之後,父母帶孩子外出購物時,除生活必需品外,其他「非必需品」建議讓孩子自己買單。
王燦說,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給孩子的零花錢數額一定要適度,年齡越小數額應該越小。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再結合實際需要適當增加。孩子的零花錢數額不僅應該相對固定,而且最好是每周給一次。帶孩子購物之前,可以讓孩子盤點一下自己的零花錢有多少,並引導孩子有選擇性地使用零花錢買自己想要的同時又值得購買的東西。如果孩子想要買比較貴重的非必需品,父母不可輕易贊助孩子,而應該引導孩子把平時的零花錢積攢起來,讓孩子明白「積少成多」道理的同時,可以讓孩子更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零花錢。
貨比三家,精明消費
在帶孩子購物的過程當中,如何才能讓孩子學會「貨比三家,精明消費」呢?王燦認為,父母首先應該讓孩子在程序上明白「比價」的重要性。「在超市購物時,應該提醒孩子留心所購商品的價格。如果是去菜市場買東西之前,則應該先詢問價錢。另外,看到喜歡的東西不必急於購買,對於花錢比較多的商品尤其要多轉轉、多看看,然後再決定是不是買、買哪家的。」
其次,要讓孩子明白所謂的貨比三家,除了要比價格,還要比品質,必須要以質量和實用價值為主要標准選擇物品,既不刻意追求名牌,也不刻意追求廉價。消耗性的小物品,名牌商品和普通商品沒有什麼區別,如鉛筆、作業本、書皮等可以到小市場去買。入口的食品,則應該到正規的商店或者超市購買,以保證飲食安全。另外,在購買物品時,尤其是食品時,一定要讓孩子學會留意保質期。為了避免浪費,一些容易變質的生鮮物品,寧可少買也不宜多買。
當孩子年齡較大時,還可以引導孩子去對比不同渠道購買的商品價格。同一件商品,大商場、大型超市、便利店、網購的價格,往往是不一樣的。此外,還應該引導孩子選擇合適的購買時機。賣場打折促銷時,可以適當囤一些不容易過期的生活必需品。另外,大宗的商品,如果非必需,可以等到打折時再買。
特別提醒
家長應以身作則 勤儉持家
王燦特別提醒,培養孩子的消費觀方面,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如果家長經濟寬裕,花錢大手大腳,經常出入豪華餐廳,購物時一擲千金,孩子很容易受此影響,出現物質至上、過度消費和盲目攀比的心理。因此,即使家庭經濟很寬裕,家長也應該以身作則,勤儉持家。在孩子的衣食住行方面,家長要引導孩子形成「金錢是來之不易的」觀念,對孩子的攀比、花錢大手大腳的**慣應堅決糾正,並讓孩子認識到生活儉朴、不求奢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讓孩子從小學會合理消費和理性消費。
H. 怎樣教育孩子合理消費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消費?6個方法讓孩子不亂花錢
一個女生每月花費超千元的報道刊出後,某校師生發出了《致家長一封信》,要求家長嚴格要求子女,以身作則,配合學校對學生進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教育。在這份「勸儉信」中,學校不僅要求家長教育子女衣著樸素大方,生活中不盲目攀比,生日不互請互送,而且要求子女學會做家務,參加力所能及的體力勞動和社會公益活動,養成勤儉節約的美德。
如何引導孩子正確消費?6個方法讓孩子不亂花錢
那麼父母該如何「有理、有利、有節」地給孩子零用錢,引導他們健康消費呢?
1、讓孩子遠離「金錢優越感」
在這點上,西方一些大富翁的做法頗值得中國父母借鑒。他們通常只給孩子很少的零用錢,並鼓勵孩子自已去打工掙錢,讓孩子明白,金錢的獲得並不是輕而易舉的,有價值的財富要靠自身的努力去積累,積累財富的過程比財富本身更有價值,讓孩子擁有一種天生的金錢優越感對孩子的成長而言百害而無一利,「再富不能富孩子」。
2、讓孩子知道錢是怎麼樣來的
即使是再富裕的家庭,許多父母乃至祖輩都經歷了創業初期的艱苦奮斗。因此,平時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自己的工作場所走一走,看一看,干一干,向他們講講自己的創業史,使孩子逐漸明白有錢不是理所當然,而是需要艱苦奮斗才能獲得,未來要靠自己去創造,告訴孩子人要學會節制慾望,從而培養孩子「珍惜手中擁有的一切」的信念,因為只有對那些來之不易的東西,人們才會倍加珍惜。
3、教給孩子正確的花錢方法
計劃法:(1)每周給孩子的零花錢確定一個數目,這個數目應與班級同學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還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花費額度,父母之間可以相互打聽各自給孩子零花錢的數額,並約定大致的數額,以免孩子攀比而造成心態不平衡。(2)幫孩子制訂一個計劃,讓孩子按必須到次要逐個列入計劃,這個計劃不能超出確定的數目,購物消費時讓孩子自己掏錢支付這些費用。絕對不能為他支付一些不必要的開支或替他彌補亂花錢造成的「財政赤字」,否則你永遠無法讓孩子學會有計劃地開支。
4、讓孩子試管家庭財務,參與家庭事務
據調查,目前多數中小學生對自己的家庭情況,特別是父母的經濟收入情況了解甚少,多數孩子也不關心自己的家庭情況,只關心自己。一些心理專家認為,中小學生既然是家庭的一員,就有責任分擔家庭困難。作為家長,應定時定期與自己的孩子交談,讓他們了解家裡各種各樣的開支,讓他們參與解決家庭財務問題,尤其當孩子有一定思維分辨能力後,就應該讓他們知道天下有窮爸爸和富爸爸之分,孩子有窮孩子和寄孩子之分。教孩子學會面對,否則就不可能培養起應有的責任感。
5、不要用物質刺激的辦法鼓勵孩子考出好成績
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是一份義務,是一份責任,如果家長用物質刺激的辦法,孩子會認為學習是給父母學的,久而久之就會撐大孩子的「胃口」,孩子會為學習處處與家長講條件,而一旦失去了動力,孩子將停滯不前。
6、給孩子做好勤儉節約的榜樣
一方面父母首先要消除與人攀比和高消費觀念的影響,要明白孩子的前途是不能用錢來鋪就的,另一方面以身作則,勤儉持家,量入為出,不能花起錢來大手大腳,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I. 孩子學會理性消費有哪些好處
理性消費指能夠經得住誘惑、控制住購買慾望、知道如何砍價等,從而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開支。家長要帶頭不亂花錢,讓孩子跟著學會理性消費,避免浪費。
現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獨生女,家長對孩子普遍嬌生慣養,有求必應。再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給孩子的零花錢也越來越多,而對孩子的花費卻不去關注與限制。這樣孩子手中有了錢,本身自控能力差,又加上廣告宣傳的引誘,商家降價處理的忽悠,新穎東西的吸引,或者盲目攀比的心理等原因,去盲目消費。
很多時候手中的錢花完了,買的卻是不實用的物品,而需要的東西卻沒有買,把錢都浪費了。
這樣做不利於孩子學著節儉,不能提高孩子理財的能力,還容易使孩子形成大手大腳的惡習,對孩子將來的發展不利。
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學會理性消費,使孩子把每一分錢都用當所用。
要達到這個標准,家長首先自己不能胡亂花錢,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教育孩子的時候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其次,要讓孩子根據手中零花錢的多少,做一個預算,列出必要物品的消費清單。實際花費的時候,要嚴格按照計劃去做,不能有太大的出入。
除此之外,家長還要讓孩子知道家長掙錢的辛苦,教孩子避免廣告誤導、打折吸引而去的沖動消費。
在孩子買必需的物品時,家長要教她學會貨比三家,掌握砍價的技巧等,這樣孩子才能買到物有所值的實用商品,使每一分錢都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