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去不同國家的人們是如何購物的
❶ 很久很久以前,不同國家的人是如何了解不同國家的語言的呢我說的是在有翻譯之前的阿!
我想應該是肢體語言吧~沒有語言的時候都可以交流,有了語言,語言不通,也可以交流啊
❷ 不同國家的消費者有哪些不同的購物行為,具體受到什麼因素影響
不同國家的消費者會受到
改國家經濟或者是人均收入的影響
❸ 在國內和國外購物的不同之處,以及通過國際貿易購物的差異。
國內購物缺點國外購物有點
1.國內購物要提防假貨,而國外(比如說美國)由於法回律對造假的嚴懲所答以一般沒有假貨
2.國內購買國外品牌價格比較高(原因:1.通貨膨脹,2.國家的出口退稅政策造成即使是中國造的東西也要出口到國外更賺錢【賺出口退稅】,所以生產的好東西都往國外運,雖然國內有市場)
3.退貨政策,國外大多數網上購物在1個月內是可以免費退的而國內不行(無理由退貨)。當然需要承擔運費
國內購物有點國外購物缺點
1.衣服鞋子之類的可以先試穿,而網上買國外的不行
2.國際運輸費用比較高昂
3.有海關關稅
❹ 各國變得越來越相似,因為人們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購買同樣的產品。你認為這是積極影響還是消極影響
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既然是必然趨勢,肯定是積極影響
❺ 現在人們購物的方式有哪些
網購,電視購物,團購,商店,代購,電話購物。
網上購物,就是通過互聯版網檢索商品信息權,並通過電子訂購單發出購物請求,然後填上私人支票帳號或信用卡的號碼,廠商通過郵購的方式發貨,或是通過快遞公司送貨上門。中國國內的網上購物,一般付款方式是款到發貨(直接銀行轉帳,在線匯款)和擔保交易則是貨到付款等。
國家工商總局頒布的《網路交易管理辦法》,自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網購商品7天內可無理由退貨。
2015年1月23日,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的數據,2014全國網購投訴量五年最高,主要集中在合同、售後服務、質量等方面,分別占投訴總量的28.4%、22.7%、21.7%。
2015年3月15日《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正式實施。《處罰辦法》施行後,「由……享有最終解釋權」、「概不退換」等諸如此類的霸王條款將一概視為違法行為。
❻ 最初不同語言的人們是怎麼交流的 !!兩個不同國家 語言不通 怎麼交流呢!
古代漢語有標準的發音,被稱為「官話」。有文化的人在正式場合都說官話。回
明朝的官話答類似京劇的發音。也跟四川話相似。在推廣以北京話為基礎的普通話前,官話的使用頻率最高。
還有就是據科學家研究,人和人交流語言只佔一小部分,更多是表情動作,稱為肢體語言。當然我不是說古人周遊各國都在比劃手勢。只是說,只要有一個環境,那麼根據表情,音調動作等,都能大致判斷對方的意圖。就像我們小時候原本不會說話,但是隨著父母生活,就會說話,同理,我們在中國學校學英語,不如偷渡到海外的人雖然沒有系統學習發音語法知識,但是他們的英語已經能滿足生活日常溝通的需要。就像老上海在租界時代,販夫走卒都能用八國語言打招呼,稱為洋涇浜。那麼在古代,在商貿頻繁的國家城市中,自然會有一批略懂鄰國語言的人。那麼每到一處就僱傭向導,日常居住就沒有問題。況且張騫,唐僧,都是國家級的人物,尤其是唐僧,稱唐三藏,佛教中能稱三藏法師的都必須精通經律論三藏。而且唐僧是精通梵文的,是當時國家級的翻譯官。
❼ 如何購物送給在德國那邊的朋友
中國要是忘德國發東西價格很貴的,一磅大概要80元左右,時間大概是20天吧!!或者專你在淘寶屬上找德國代購的商家!!這樣劃算一些!! 現在只有英國和美國少數幾家網站支持人民幣結賬!你還得開境外結賬業務。德國沒有人民幣結賬的網站
❽ 世界各地不同國家人們的生活是怎樣的
生活所需要的物質滿足了,當然是要求也高了
❾ 古時候,不同國家、不同語言的人們之間是怎麼第一次進行對話的
基本不存在所謂「第一次的對話」。即便在上古時代,也不是各個民族完全隔版絕和獨立的權,相鄰地區的人民一直有聯系。所以兩個相隔較遠的國家可以通過「中間人」傳話。
古代中國人同西方世界聯系,很多由絲綢之路上的西域小國、波斯和阿拉伯人作翻譯。漢朝北方的邊民有些既通漢朝話又通匈奴話,而西域人基本也要懂匈奴話(最初西域是匈奴的勢力范圍),這樣漢使者和西域國家的最初溝通不是有可能了嗎?
絕對的「第一次的對話」很少,如歐洲人第一次去美洲,那就得靠BODY LANGUAGE了,呵呵!比比誰的悟性強。
❿ 中國人和美國人在購物方面有什麼不同的習慣
中國人愛攢錢,美國人愛花錢,這就是為什麼美國人愛用信用卡和分期付款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