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購物廣場 » 太和門廣場兩側的樓是什麼樓

太和門廣場兩側的樓是什麼樓

發布時間: 2021-02-24 20:10:13

『壹』 小區樓都屬於邊樓,中間是廣場,該怎麼選樓

那一定是選採光好、視野好又安靜的樓了

『貳』 太和門的特點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4間,建築面積1300.00㎡。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的陳設銅器。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習稱內金水橋。

廣場兩側是排列整齊的廊廡,習稱東、西朝房,並有協和門(明代稱會極門)和熙和門(明代稱歸極門)東西對峙。東側廊廡在明代用作實錄館、玉牒館和起居注館,清代改作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和內誥敕房。西側廊廡在明代為編修《大明會典》的會典館,清代改為繙書房和起居注館。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毀,次年重建。



(2)太和門廣場兩側的樓是什麼樓擴展閱讀:

歷史

太和門面闊九間,進深三間,建築面積1300.00平方米。太和門覆重檐歇山頂,下面是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上繪有和璽彩畫。太和門前列有銅獅一對、銅鼎四隻,是鑄造於明朝的陳設銅器。太和門前的這對銅獅子十分高大,這樣的銅獅子在皇城內只有六對。

太和門前有廣場,面積約26000平方米,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廣場偏南側。水源來自紫禁城護城河。其中太和門前的河段是紫禁城內最寬最華麗的一段,因其形似玉帶,又稱「玉帶河」。

河上有五座漢白玉石橋,習稱「內金水橋」。內金水橋中間的一座供皇帝行走,叫「御路橋」;兩邊供宗室親王行走,叫「王公橋」;最邊上的則是供三品以上官員行走,叫「品級橋」。御路橋直通太和門的石板路名叫「御路」。


『叄』 太和門和乾清門在哪

太和門和乾清門抄在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故宮博物院內。

太和門為紫禁城朝宮殿的正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當時稱奉天門。清光緒十四年被焚毀,次年重建。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上覆重檐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

乾清門為紫禁城內廷的正宮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乾清門後的區域是帝後寢宮以及嬪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區域。



(3)太和門廣場兩側的樓是什麼樓擴展閱讀

太和門構造: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太和門前有面積約26000㎡的廣場,內金水河自西向東蜿蜒流過。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習稱內金水橋。

廣場兩側是排列整齊的廊廡,習稱東、西朝房,並有協和門(明代稱會極門)和熙和門(明代稱歸極門)東西對峙。東側廊廡在明代用作實錄館、玉牒館和起居注館,清代改作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和內誥敕房。西側廊廡在明代為編修《大明會典》的會典館,清代改為繙書房和起居注館。

『肆』 廣州花城廣場的兩個最高的大樓是什麼樓呢

廣州城市新中軸線廣場正式命名"花城廣場",位於黃埔大道以南、華夏路以版東、冼村路以西、臨權江大道以北,廣場最寬處250米,總面積約56萬平方米,是人民公園面積的8至10倍。周邊規劃建有39幢建築,其中少年宮、大劇院、圖書館、博物館等8幢已建成。
周大福中心位於廣州天河區珠江新城花城大道,在2016年建成。周大福中心總高度為530.00米,總樓層數為112層,是廣州第1高樓,主要作為寫字樓、酒店等用途。確定進駐的意向租戶多為跨國公司及國內行業龍頭企業,其中超過一半為公認的世界500強公司。
國際金融中心:國際金融中心位於廣州天河區珠江新城花城大道,在2010年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總高度為440.75米,總樓層數為103層,是廣州第2高樓,主要作為寫字樓、酒店等用途。

『伍』 中國古代建築布局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
古代建築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點是多方面的。從美術鑒賞的角度來說,以下一些特點是應當了解的。
一、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二、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
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三、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里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後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現在故宮的午門。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築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3、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後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築中,很善於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常可以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築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下面並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台基和欄桿,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的蔚藍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築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基於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築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築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築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牆、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樑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的夏天裡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從這里也可知道,我國古建築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主要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與園林建築的成就最為突出。所以,這里著重欣賞宮殿建築和園林藝術在:
一、宮殿
我國由於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歷代帝王為了滿足其驕奢淫逸的生活和維護其統治的威嚴,往往大興土木,營建各種宮室殿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興建的阿房宮,就已達到驚人的規模。西漢初年修建的未央宮,宮城周圍達8900米。漢高祖劉邦曾因見到這座宮殿建築的奢華而動怒,主持這一工程規劃的蕭何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無以重威。」這說明統治階級已經認識到,規模宏大的宮殿建築也可以作為鞏固其政權的一種工具。蕭何的這個看法,使以後歷代帝王更加重視都城和宮殿建築。所以,秦漢以後,宮殿建築始終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可惜許多宮殿建築都已成為遺跡。現在保存下來的規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美的宮殿建築,首推北京的故宮。
整個故宮規模宏大,極為壯觀。僅以宮殿的核心部分紫禁城為例,它東西長760米,南北長960米,佔地72萬多平方米。根據宮廷建築的一般習慣,故宮也可以分作皇帝處理政務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內廷兩大部分。故宮中的乾清門,就是外朝和內廷之間的分界線。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主,前有太和門,兩側有文華殿和武英殿兩組宮殿。內廷以「後三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主,它的兩側是供嬪妃居住的東六宮和西六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故宮的這種總體布局,突出地體現了傳統的封建禮制「前朝後寢」的制度。而整個故宮的設計思想更是突出地體現了封建帝王的權力和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例如,主要建築除嚴格對稱地布置在中軸線上外,特別強調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點突出舉行朝會大典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此,在總體布局上,「三大殿」不僅占據了故宮中最主要的空間,而且它前面的廣場面積達2.5公頃,有力地襯托出太和殿是整個宮城的主腦。再加上太和殿又位於高8米分作三層的漢白玉石殿基上,每層都有漢白玉石刻的欄桿圍繞,並有三層石雕「御路」。使太和殿顯得更加威嚴無比,遠望猶如神話中的瓊宮仙闕,氣象非凡。至於內廷及其它部分,由於它們從屬於外朝,故布局比較緊湊。
此外,還應當指出的是,故宮是最能體現建築是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持續性藝術的最好的例子。人們從天安門一步步走進故宮,穿過端門和午門時,兩旁是一間間重復出現的朝房,再進去就是太和門和「三大殿」,這一系列建築、特別是其中的三大殿彷彿是一部樂章中的一個重要樂段。然後又出現「後三宮」。它們是大同小異建築的不斷的重復,可說是又一個樂段,或者說是樂曲主題的「變奏」。而每一座宮殿的本身,也都是由許多構件形成的重復。至於東西兩側比較低矮的廊、廡、樓、門等建築則猶如配合主調的伴奏。這樣,人們漫步故宮中的感受,是在時間進程中對一系列連續的空間序列印象所產生的總和,這與樂曲的藝術效果是很相象的,所以,整個故宮,就象一部大型的、凝聚的樂章。
當然,整個故宮建築由於是為體現帝王的政治權力而服務的,因而不可避免的產生嚴正而刻板的缺點,但是,從故宮建築群的整個建築藝術來說,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特殊風格和傑出成就,是世界上優秀的建築群之一。而這一傑作,從明代永樂年間創建後,五百餘年中,不斷重建、改建,動用的人力和物力是難以估計的,真可謂「窮天下之力奉一人」。所以,這宏偉壯麗的故宮,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古典園林中國現存的著名古典園林數量不少,多數是明、清兩代的遺物。而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則集中在江南。前人有所謂「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評語。我國建築界也認為「中國古典園林精華萃於江南,重點則在蘇州,大小園墅數量之多、藝術造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區所少見。」之所以形成這一情況,主要是因為從春秋以來,蘇州一直是我國南方的重要城市,它具有物質豐裕、文化發達、山明水秀的優越條件,自晉室南遷以後直至清代,歷代貴族官僚不斷地在蘇州建造供他們享受的園林。因此,現存的蘇州古典園林相當可觀。在劉敦楨的《蘇州古典園林》一書中論述的古典園林就有十五處(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網師園、怡園、耦園、藝圃、環秀山莊、擁翠山莊、鶴園、暢園、壺園、殘粒園、王洗馬巷某宅庭院)其中,最為著名的拙政園、留園、獅子林、滄浪亭和網師園,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區,至今也保存著一些著名的古典園林,北京的頤和園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就是北京地區最著名的古典園林。不論是南方的還是北方的古典園林,也不論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宮苑,還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園,盡管由於地區和園主在政治、經濟上所處的地位不盡相同,而在園林的規模、風格等方面表現出各自的特點,但是,它們都是為滿足封建統治階級的享樂生活而建造的,在園林布置和造景的藝術手法上有許多共同之處。這些共同之處,構成了具有濃厚的詩情畫意的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從我們欣賞古典園林藝術的角度來講,下面的一些造園藝術手法,是應當特別加以指出的。
首先,中國古典園林的園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來建造自然的景色,達到「雖有人作,宛自天開」的藝術境界。所以,園林中除大量的建築物外,還要鑿池開山,栽花種樹,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風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畫為藍本,參以詩詞的情調,構成許多如詩如畫的景。所以,中國古典園林是建築、山池、園藝、繪畫、雕刻以至詩文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中國古典園林的這一特點,主要是由中國園林的性質決定的。因為不論是封建帝王還是官僚地主,他們既貪圖城市的優厚物質享受,又想不冒勞頓之苦尋求「山水林泉之樂」。因此,他們的造園,除了滿足居住上的享樂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幽美的山林景色,以達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國古典園林因受長期封建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絕大部分是封閉的,即園林的四周都有圍牆,景物藏於園內。而且,除少數皇家宮苑外,園林的面積一般都比較小。要在一個不大的范圍內再現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難的是突破空間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間表現出無限豐富的園景。在這方面,中國古典園林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成為中國古典園林的精華所在。
一般來說,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創造豐富園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採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劃分景區和空間、以及「借景」的辦法。
所謂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歐洲大陸一些國家的園林慣用的幾何形圖案的布局相對而言的。這種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積較小的江南私家園林,表現得尤其突出。它們強調幽深曲折,所謂「景貴乎深,不曲不深」,講的就是這種手法。例如,蘇州多數園林的入口處,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為屏障,適當阻隔遊客的視線,使人們一進園門只是隱約地看到園景的一角,幾經曲折才能見到園內山池亭閣的全貌。以布局緊湊、變化多端、有移步換景之妙為特點的蘇州留園,在園門入口處就先用漏窗,來強調園內的幽深曲折。至於園內的對景,也不象西方庭園的軸線對景方式,而是隨著曲折的平面,移步換景,依次展開。有的則在走廊兩側牆上開若干個形狀優美的窗孔和洞門,人們行經其間,它就象取景框一樣,把園內的景物象一幅幅風景畫那樣映入優美的窗孔和洞門。
至於劃分景區和空間的手法,則是通過巧妙地利用山水、樹木、花卉、建築等,把全園劃分為若干個景區,各個景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時又著重突出能體現這一園林主要特色的重點景區。例如,蘇州最大的園林拙政園,全園包括中、西、東三個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園的精華所在。同時,水的面積約佔全園五分之三,亭榭樓閣,大半臨水,造型輕盈活潑,並盡量四面透空,以便盡收江南水鄉的自然景色。園內的空間處理,妙於利用山、池、樹木、亭、榭,少用圍牆。故園內空間處處溝通,互相穿插,形成豐富的層次。再如北京的頤和園,它的規模很大,全園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許多個景區,其中有些景區還形成大園中包小園,如諧趣園。但在這許多景區中,昆明湖與萬壽山則是它的精華所在。正是這些重點的景區構成了這些園林的主要特色。各個園林不論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區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於「借景」這種藝術手法,更是中國古典園林突破空間局限、豐富園景的一種傳統手法。它是把園林以外或近或遠的風景巧妙地引「借」到園林中來,成為園景的一部分。這種手法在我國古典園林中運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現存蘇州古典園林中建園歷史最早的滄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於借景。因為園門外有一泓清水繞園而過,該園就在這一面不建界牆,而以有漏窗的復廊對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園內。再如北京的頤和園,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較遠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為「湖山真意」處充分發揮借景手法的藝術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設計。如頤和園的西堤一帶,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橋點景外,沒有高大的建築屏擋視線。昆明湖的南北長度也正適合將園內看得見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時,兩堤的桃柳,恰到好處地遮擋了圍牆,園內園外的界限無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巒、兩堤的煙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結合成一體,成為園中的景色,園的空間范圍無形中擴大了,景物也更加豐富了。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以萬壽山佛香閣為近景、兩堤和玉泉山為中景、西山群峰為遠景的錦綉湖山詩境畫卷。中國古典園林的這種借景手法,在《園冶》一書中,總結為五種方法,即「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實例,主要屬於借園外之景,是「遠借」。所謂「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主要是指園林之內的借景。所謂「鄰借」是指園內距離不遠的景物,彼此對景,互相襯托,互相呼應。如頤和園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橋、柳、石等互相因借,顯得協調而優美。「仰借」一般是指園林中的碧空白雲、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過,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蒼松勁柏、宏偉壯麗的建築也可稱為仰借。如進入北京北海公園的正門,抬頭即可仰望出類獨秀的白塔;「俯借」則是指如憑欄望湖光倒影、臨軒觀池魚游躍等;「應時而借」是指善於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間不同的時辰景色的變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樹蔭、秋天的紅葉、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陽余暉……等等,都可應時而借。
如蘇州的以精巧幽深見長的網師園,園中的重要景區「殿春簃」就是根據宋人芍葯詩里的兩句「多謝化工憐寂寞,尚留芍葯殿春風」,借春末的芍葯花來造景的。

第三,中國古典園林特別善於利用具有濃厚的民族風格的各種建築物,如亭、台、樓、閣、廊、榭、軒、舫、館、橋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組成體現各種情趣的園景。以常見的亭、廊、橋為例,它們所構成的藝術形象和藝術境界都是獨具匠心的。如亭,不僅是造型非常豐富多彩,而且它在園林中間起著「點景」與「引景」的作用。如蘇州西園的湖心亭、拙政園別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園的五龍亭。再如加廊,它在園林中間既是引導遊客游覽的路線,又起著分割空間、組合景物的作用。如當人們漫步在北京頤和園的長廊之中,便可飽覽昆明湖的美麗景色;而蘇州拙政園的水廊,則輕盈婉約,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蘇州怡園的復廊,用花牆分隔,牆上的形式各異的漏窗(又稱「花窗」或「花牆洞」),使園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見大,變化無窮,這種漏窗在江南古典園林中運用極廣,這是古代建築匠師們的一個傑出創造。

『陸』 太和殿前廣場的介紹

位於太和門北面,面積達3萬平方米,廣場東、西兩側各有房33間,用作倉庫,主要存放皇室的皮革、瓷器、金銀、茶葉和衣服等。

『柒』 西邊是高樓,東邊是廣場這樣的樓風水好嗎

你是坐北朝南還是坐南朝北?如果坐北朝南則左邊青龍低、右邊白虎高不順理!倒逆。相反就順書、順理。

『捌』 故宮午門為什麼又叫五鳳樓

故宮正門——午門

我們游覽故宮,一般從天安門往裡走,沿著一條筆直的大道,穿過端門,走過石板御道,眼前就是用青磚鋪墊的故宮正門——午門。仔細觀察,午門面積呈現凸字形,中有重樓。正面有三個洞。兩側有左右掖門。按皇宮里的規定。中門專供皇帝出入。到了清代,新科狀元、榜眼、探花,發榜這天可以從中門進出一次,此外,皇帝結婚時,皇後可乘轎子中門進宮。其他文武進士按會考的名次,單數走左掖門,真是等級森嚴,不得違背。午門的整體造型宛若展翅飛的鳳鳥,所以又稱「五鳳樓」。

據記載:明代午門前是皇帝「延杖」朝臣之地。每年正月十五日,午門懸燈結綵,皇帝賜宴百官,並親臨觀燈,與文武大臣一起賦詩,稱為燈車。清代,午門是皇帝每年冬至頒發翌年歷書之地:戰爭勝利在這里舉行「班師」、「獻俘」儀式。從午門到端門兩則的廡房原有朝房。東廡房設有吏、戶、禮等公署;西廡房設有兵、刑、工等公署。

進入午門,我們見到的是外朝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文華、英武兩殿為兩翼。文華殿後便是放《四庫全書》的文淵閣。黃色的琉璃瓦,在夕陽的余輝照射下,閃閃發光,猶於一道金色長城。從大殿的門牌上得知,三大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各為奉天、華蓋、謹身三殿,當年四月毀於雷火,正統六年(1441年)重修,1562年改名全極、中極、建極殿。1645年起改為現名。
先說說太和殿,導游跟我們說,太和殿面積1800平方米,是故宮最大的大門。未等導游介紹,我們一眼就可看到大門兩側一對銅獅子。東面是雄獅,它的前足踩一綉球,即象徵權力,又象徵統一宇宙;西邊是雌獅,左前胸撫弄一小乳獅,象徵子嗣昌盛。據史書記載:獅子並不是生活在中國的物種,它是隨著佛教的傳入,最初作為一種護法的神獸出現在佛教藝術中,不久這種動物的造型便出現在帝王的宮室和陵墓當中,開始成為守護中國封建帝王的動物。在紫禁城中只有帝王居住、使用的宮室的門前才設置獅子,顯示那種王者之氣。太和殿的門前廣場,面積3.6萬平方米,廣場東西兩側有房間32間。內有一條形似玉帶的金水河,長200多米,上跨白玉石橋五座。橋的造型美觀。同雄偉壯觀的午門城樓,金碧輝煌的太和殿相映襯,引人矚目。院內還有防火防水鐵缸,有人統計過,在故宮內共308口,其中銅缸231口,銅缸中有18口是鎦金的。明代時,太和門是皇帝御門聽政的地方。清代,皇帝在這里舉行宴會。祀壇出宮在這里下轎換車。皇帝結婚時納彩禮,冊立、奉迎禮都要經過此門,再往前走,就是外朝區。

『玖』 古代建築布局

你家附近沒有保存完好的園林建築或者古人故居嗎?進去看看就行了。下面的資料供您參考,謝謝,網址如下:

熱點內容
斷背山有幾分鍾 發布:2024-08-19 08:31:17 瀏覽:253
日本電影 女老師和學生私奔 發布:2024-08-19 08:29:36 瀏覽:49
台灣電影 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02:18 瀏覽:134
2020最新電影在線觀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56:06 瀏覽:641
男男電影虐 發布:2024-08-19 07:04:57 瀏覽:10
韓國電影李采潭主演的關於發廊的 發布:2024-08-19 07:01:57 瀏覽:2
每期都有做的動漫 發布:2024-08-19 06:44:33 瀏覽:778
東宮拍攝時間 發布:2024-08-19 06:44:12 瀏覽:5
林正英電影情節鬼抬轎 發布:2024-08-19 06:36:35 瀏覽:254
懂的都懂在線觀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6:26:11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