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河客家文化廣場是做什麼的
A. 幫我寫一篇客家民俗的作文, 我家是陸河的
要看看是什麼風俗來說啊。。。
客家風俗是一個民族在生產、服飾、飲食、居住、婚姻、喪葬、節慶、娛樂、禮儀、信仰等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廣泛流行的、經常重復出的行為方式。這種行為方式就是人們自覺的喜好、風氣、習尚和禁忌等,它流行於民間,為大眾所自覺傳承。漢族文化歷史悠久,風俗源遠流長,已有上下5000年連綿不絕的歷史。這一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無法比擬的歷史優勢,使得漢族的風俗,無論哪一種、哪一類,都格外豐富而迷人。
客家陸河
客家保留的傳統風俗,大都是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移民帶來的。客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數民族,同時將其風俗也吸收、融合於自己的風俗之中,又在與其他地區、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們的良風美俗,加上客家人口眾多,居住地域廣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風俗在傳承和變異中,顯得特別豐富多彩,包羅萬象。 客家的風俗具有凝聚力。客家作為漢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風俗具有凝聚力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原因。盡管客家風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風俗的基本內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例如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元宵節吃湯圓,這無論是哪一個省、哪一個地區,也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處西方民族包圍之中的客家人後裔,都無一例外。
客家山歌:流傳千載的天籟之音
「客家山歌遠傳揚,條條唱出情意長,條條唱出郎心事,聲聲唱出妹心腸」。客家山歌是我國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祖國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繼承了詩經三百篇的風格,世代相傳,具有鮮明的主題和地方特色,富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其藝術風格獨特,語言通俗易懂,生動傳神,流暢自然,文采內涵,耐人尋味。
客家山歌用客家話唱,基本是四句七字體,第一、二、四句押韻;唱時往往觸景生情,即席歌唱,隨口而出,情深意切;唱腔豐富多彩,節奏自由又富於變化,同是客家山歌而同中有異,如梅城山歌、鬆口山歌、石馬山歌,腔調不同,僅梅州就有100多種腔調,但都是曲調高亢、嘹亮、抒情、悠揚,十分動聽;演唱藝術上繼承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又常用直敘、比喻、雙關、歇後、誇張、疊字等手法;種類和體裁上有山歌號子、愛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駁尾、虛玄歌、逞歌、猜調等;唱的形式有獨唱、對唱、表演唱等。
千百年來,客家人用它來歌唱勞動生活、抒發情思和鼓舞鬥志,用它來交流感情,聯絡友情,娛樂身
山歌節盛況
心,如:「山歌緊唱心緊開,井水緊打緊有來,唱到青山團團轉,唱到蓮花朵朵開。」但是,舊封建時唱山歌層層受禁,只在山林田間唱,從50年代起才發展到大庭廣眾中唱,唱到北京及至海外。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中心,客家山歌流行,素稱「山歌之鄉」,哺育出許多著名山歌手,先日有劉三妹,刁嫂子等,現代有餘耀南、湯明哲、陳賢英等。「東教場里搭歌台,八方歌手逞歌才。山歌好比梅江水,源遠流長滾滾來」。為弘揚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舉辦山歌節,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熱鬧。
客家酒俗文化
家人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客家人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客家人喝酒時,為了增添酒興和熱鬧氣氛,在各種宴會場合,或俗、或雅、或簡、或繁,都有猜拳助興的習俗。猜拳時還有一些規則,比如出三時,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時,大拇指要側向,不能往上翹。出二時,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時要側向,不能象燈駁殼槍一樣食指指向對方,以表示禮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豐富的知識性。猜拳的數字從零到拾,如猜中雙方所出的手指合計數,即為勝方。如雙方同時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採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時叫「一品高升」;猜「二」時,叫「兩家和好」;猜「三」時叫「三星高照」;猜「四」時叫「四季發財」;猜「五」時叫「五子登科」;猜「六」時叫「六六順心」;猜「七」時叫「七巧成圖」;猜「八」時叫「八仙慶壽」;猜「九」時叫「九久長長」;猜「十」時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語。
喝酒猜拳時,一般以三杯酒為一組,輸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過關。如余興未了,可再來一組或幾組。如需請人代拳、代酒,應和對方協商,,徵得對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還有出手指點數字斗酒,做法是席間指定一人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總數,算到誰,誰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從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為喝酒者。另外也有「轉湯匙」斗酒的,桌中擺一個湯匙,由一人旋轉湯匙,待湯匙停止轉動時,湯匙柄指向誰,誰就得喝一杯。除外還有「猜單雙」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兩枚硬幣,讓別人猜單、雙,輸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樣多,有文化的人還喜歡「字詞令」(包括地方特產令、農諺令等)、「詩詞令」,此外還有「通令」(多是別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謎等。客家人喜歡通過酒規酒令、這一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游戲,增添酒興,消除寂寞睏倦,直至盡歡盡醉。(摘自《三明僑報》)
客家婚姻禮俗
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重,主要仍以傳宗接代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講究「明媒正娶」,客家社會正式的婚姻關系是一種「嫁娶婚」,招贅之風並不盛行。
客家社會雖不免亦存在重男輕女的成見,但總體上,男女關系還是較平等的。如,客家婦女與男子在家中同樣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時,與兄弟平等;出嫁時,父母重視其婚嫁,夫家也必須按傳統禮節,循規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婦。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禮」。隨著社會的變遷,雖有更改,但大致上還是參照舊制辦理。六祀儀式:「說親,送定,報日子和送聘金,盤嫁妝,接親與送親,拜堂與吃面碗雞」。和古之"六禮"大同小異。婚禮儀式中,仍有鬧房,圓房等舊俗。
新娘出嫁後第三天,娘家宴請女兒,女婿,謂之「請三朝」。這天,女兒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趕回夫家。有些鄉間,娘家過幾天請一些婦女親友到女兒家中做客;或娘家請女兒回家做滿月酒(結婚滿月時)。男女親家各擇日期,設宴互請,謂「上門」,以求加強兩親家間的往來。
結婚宴請賓客,俗稱「喜酒」,禮節甚為隆重,過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門前放鞭炮迎接,他們未到席,不能開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執壺,從母舅開始輪流斟酒。賓客按尊卑遠近、長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廳堂左上為首席,右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養媳,贅婚,轉親,換親,改嫁等。有些現正逐步少見,消失。
傳統歲時習俗
發表日期:2004年6月7日 出處:梅州指南網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准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 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 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
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B. 陸河客家人結婚風俗
這因是個故事每個風俗後都有一個故事
C. 請幫我查一下陸河縣城有什麼工作可找
陸河縣成立於 1988年1月,是汕尾市管轄的四個行政區之一。地處廣東省汕版尾市北部,有"汕尾市北大權門"之稱東北臨揭西縣 ,西接海豐縣、惠東縣 、 紫金縣,南連陸豐縣,北至河源、梅州,距市中心區80公里
截至2012年,總面積1005平方公里,下轄河田鎮、東坑鎮、螺溪鎮、新田鎮、上護鎮、水唇鎮、河口鎮、南萬鎮等8個鎮和國營吉溪林場,是海陸豐紅色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榕江和螺河水系發源地,具有獨特的客家風情和純客家文化,被譽為「客俗桃源」和紅色旅遊勝地。
陸河是「中國青梅之鄉」,全縣青梅種植面積達10萬多畝;是「中國農村水電之鄉」,是「中國建築裝飾之鄉」,在「全國建築裝飾百強企業」中,有22家由陸河外出人士所創辦;是省級「林業生態縣」,森林覆蓋率達70.7%,擁有中國最大的紅錐林自然保護區;陸河青梅、陸河木瓜均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D. 陸河在廣東哪個地方
一起租房子住
E. 汕尾陸河的獨特的客家文化
豐富的旅遊資源
陸河是個純粹的客家縣,又地處潮汕方言區,長期演變出獨特的客家風情。在民間藝術方面,既有故事、笑話、諺語、俗語、歇後語、傳說、山歌等口頭文學,又有腰鼓舞、秧歌舞、踩高蹺、舞獅、耍龍、撐景、搬地景、木偶戲、雜技魔術、八音牌子等文化表演項目,還有國畫、油畫、木雕、泥塑、扎花燈、根書等民間文藝美術創作。客家飲食文化也獨具特色,如擂茶、打米程、做糍粑、釀黃酒、釀豆腐、腌鹹菜,還有扎頭糕等二十幾種糕點小吃品種,頗富盛名。
民風民俗具有濃厚的山區客家特色。山區節日活動較多,且與農事有關。如農歷七月「立秋」插完田,農家人為慶早造豐收和完成晚造種植任務,以宰雞鴨,做糍粑,謝神明,答謝親友互助;有的地方「冬至」搭稈棚,做糍粑,為耕牛儲過冬飼料,感謝老牛的辛勤貢獻。在慶新春鬧元宵活動中,有組織醒獅隊、曲藝班,過鄉入村賀歲拜年,增強村民團結與友誼的;有山區青年男女盪鞦韆、坐翻天車,男青年比賽「走神」,表現山區彪悍與頑強的;有鄉村農婦精心製作一米多高的「米程崗」、「景」供奉神明,以展示自己聰明與靈巧的;有表現山區人智慧的河田、螺溪、河口、黃塘的「高景」和新田的「地景」;還有南萬鎮的「唱象歌」、「跳象舞」。其中較有特色的就是每年正月二十河田出「景」。「景」者美麗奇特的景觀也,又名「高台飄色」,歷史悠久。
陸河地靈人傑,歷來人才輩出。明代曾出現葉夢熊、葉高標等朝廷一品官員。建國後,涌現出一批政界、軍界、文化界、企業界傑出人才。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謝非,現任某大軍區中將、副司令員誕生在這里,著名書畫大師賴少其也在這里成長,馬來西亞甲板大王彭雲鵬先生祖籍也在陸河,全縣旅居海外僑胞和港澳台同胞達30多萬人。
陸河自然景觀奇特,群山起伏,層巒疊嶂。其中南告峽谷風景區,不僅有上鷹嘴、下鷹嘴,如兩只蒼鷹昂天長嘯,而且下面有石榴花石、獅子石、蝙蝠石、麒麟吐火等奇特巨石,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三門寨」瀑布,一橫排三瀑布,高達四、五米,十分壯觀。峽谷河床中有一石洞,名為「巨石含珠」,洞中有一圓珠如排球樣大,水沖石轉,永不停息,但看得見而取不出,是一絕奇觀。
螺溪鎮書村河的「旱崆」,是一個奇特景觀。水從上游浩浩奔來,到了「旱崆」突然消失,而水從怪石嶙峋的「旱崆」底下流過,隔幾百米後才見蹤跡,趣者以石擊之,聲響如鼓。
特殊的地質地貌使陸河擁有豐富的溫泉資源。全縣共八個鄉鎮,五個都有溫泉。較大的要數上護下隴溫泉和河田湯子里溫泉。上護溫泉屬碳酸鈉鈣型,溫度44℃至56℃;河田溫泉為硫磺質的,溫度較高。兩處水質都較好,常浴可治療慢性關節炎、心肌炎及各種皮膚病。
記載陸河客居悠久歷史的有民居九廳十八井、圍籠屋、商賢家廟、五星宗祠、「三世一品」祠,清代雍正年間的時雍樓、參城的古城堡;印證客家人尋求精神寄託的有尖山寺、聚雲寺、廣德寺、回龍寺、石船庵、南慈庵等佛教名剎。
陸河革命歷史遺跡不少。新田圩天主堂是1925年3月和10月周恩來兩次率革命軍東征時住過的舊址,又是大革命時期1927年5月召開海陸豐、汕頭、惠州地委及各縣黨組織、農會聯席會議,決定成立「惠、潮、梅」農工救黨軍總指揮部的地方。有1929年激石溪「紅軍醫院」舊址;有1927年10月「八一」南昌起義一部(即紅二師)駐地激石溪「三江口」舊址;有1930年成立的海陸紫縣委、縣蘇維埃所在地——激石溪高崗子舊址。
1949年2月河田解放,3月邊縱司令部、東一支司令部、江南地委、陸豐縣委先後進駐,河田成為東江革命根據地解放廣州的指揮中心。
陸河縣幾乎是百分之百的客家縣。據了解,新田鎮橫隴管區有部分居民既講客家話又通曉「福佬」話。陸河先民原居黃河流域,歷史上由於災荒,而分批南遷,先後抵達古龍川、福建汀洲以至江西。他們的生活風俗習慣大多保留著中原人的色彩,但多少也受閩粵福佬人習俗之影響。而傳統節日愴們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現將陸河節日風俗分述一二。
過年是客家人一年中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陸河人過年習俗歸納起來,大致有節前准備、三十下午祭祖、除夕吃團年飯、守歲、燒鞭炮(開門炮)、初一吃齋、初二開年、初三關送窮鬼、初四回娘家、初七過人日(吃七樣菜茶)、十五過月半(鬧元宵)。
農歷十二月廿五日謂之「入年價」,三下午,各家用最肥大的閹雞、豬肉、蛋品、米 米反 酒類到本宗公廳或祠堂集體祭祖。這是客家人受傳統的儒家人倫公廳或祠堂集體祭祖 。這是客家人受傳統的儒家人倫思想影響,保留著極其鄭重的敬祖禮節。從古及今,誰也不敢怠慢,一代一代地傳上來。祭祖歸來,合家圍坐一桌吃團年飯、圍爐守歲,共敘天倫之樂。正月初一早,每個家庭都要鄭重其事地選好開門時辰。最早在春歲除夕十一時三十分,最慢者在卯時上四刻,打開大門後點燃串炮,這正是炮竹一聲除舊歲之意,也預示新的一年開始。說到「燒串炮」,則追溯到「燒青竹驅邪祟」的傳說。有史載:李畋居山中,鄰人仲叟為山臊而祟,畋令旦夕於庭中用青竹投火中,竹在烈火中受熱爆破,發出「噼!噼!啪!啪!」之響聲,鬼祟乃驚遁,至晚果安然無事。後人高誤以為爆竹可以驅邪祟,遺俗相傳至今日。
初一吃齋之俗與宗教有密切關系。客家地區以肖民間信佛道首甚多,但多不出家。即使不是信徒,也受到佛道一些影響,延而習之,即形成了一種地方風俗習慣。初一早起,家中主事者則虔誠地嗽口洗面,鄭重其事地向神明、祖先頂禮膜拜,拜畢全家共吃第一餐齋。至初二日民間謂之「開年」,此時重新殺雞鴨,是日天未亮就食「開年飯」。
「初三窮鬼日」。正月初三,這天即把家中、門外堆積的爆竹紙屑或其它垃圾污物全部清掃,俗稱「送窮鬼」。是日既不外出做客,也不歡迎家人到來。此俗,如今已不盛行。
「初四回娘家」。經過自農歷十二月到正月初三一連一個余月的緊張活動,家庭主婦,至初四日方稍為有閑暇,帶著禮品回娘家(轉外家),住上幾日,最慢於初六日又要回到家中。因古有遺俗,稱之「七不出、八不回」。其意初六不回,則要待到初九日,如初九不回,須待到十一日了。因當地稱初十日為「小天穿」,不利於外出。
正月初七過人日,吃七樣菜茶。「正月初七是人日」,顧名思義,人日即人的生日。據傳天地初開,萬物滋生。一日生雞、二日生狗、三日生豬、四日生羊、五日生牛、六日生馬、七日生人、八日生谷,所以初七日是人日,這是萬物出生中最靈的一天。陸河人在這一天上午要煮「七樣菜茶」為主吃。「七樣菜」即蒜子、芥蘭菜、荷蘭豆、脈子菜、生艾、茴香菜、薄荷等。家庭較富者則外加以蝦仁、魷魚、香菇加油炒熟,然後用上好幼茶(綠茶)、芝麻、花生放入陶制瓦缽內,擂茶。七樣茶泡入茶中或加入米飯,或入炒米花,由各人所好。這種茶既香醇可口,也清熱散寒,驅邪扶正,沁人心脾,為客家人世代相傳的,中國獨一無二的民間美食。
客家擂茶,源遠流長,待另一章再作專題介紹。
正月十三迎神、做丁酒。
正月十三日農村習慣叫做「開燈日」。有何出處待考中。這一天是迎神和做丁酒。
迎神,,即把山間廟中的「王爺」、「帝爺」等用轎子抬回村裡來,安放在已預先搭好的帳篷屋裡,這種屋叫「燈棚」。燈棚門口貼著大紅對聯,內容大多是贊美吉利之詞。
迎神當天,天剛蒙蒙亮,人們便聚集在燈棚前准備迎神,每家主事者都帶香火,提著燈籠,按排列順序整好隊伍。帶頭者為迎神主事,他提著「籮格」和大燈接著是打頓子銃的人(外地稱三靶連銃),接著是十幾面以至幾十面旌旗,抬神轎、打鑼鼓的,最後是參加迎神的群眾。三聲頓銃,隊伍便浩浩盪盪地出發了。一路上炮聲隆隆,鑼鼓喧天,旌旗招展,火火閃閃熱鬧非凡。把神迎至燈棚前幾十張八仙桌上擺滿祭品,非常豐盛,拜畢,迎神即告結束。午間,燈棚前的戲台上或演木偶或演漢劇,四鄉八里村民雲集此處興致勃勃觀看演出。
下午,按慣例,去歲娶老婆生有男孩者,須在燈棚做丁酒,即為添丁進喜,此俗現在只有個別鄉鎮的村寨流行。
正月十五鬧元宵。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上元節,變叫元宵節,俗稱「正月半」。這一天,陸河農村、城鎮居民的食物以「菜包米飯」為主。一大清早,家庭婦女則要動手准備做米的菜料。一般人家均以鮮大蒜莖搗碎、豆腐丁拌勻調味為餡,米反坯則採用白米粉下鍋調適當水,加火烹熟,謂之「烹坯」。最後家庭主婦邀請鄰里嬸嬸們包將起來。做好的生米反,再下鍋蒸熟。清爽可口香氣襲人的「菜包米反」出籠了。此米反多食不膩,越食越想食。當地流傳這么一句「唔怕媳婦做一晝,不用家倌嘴一扭」。陸河這一地道風味小食遠近聞名,來陸河者都想親口嘗一嘗。更有久居海外的華僑及港、澳、台同胞回到故鄉,必要飽吃幾頓。
正月十五日,按過去習俗,農家必做三件事:一是到竹林里砍一根濃綠出尾的竹尾,插在雞棲上;二到麥地里挑四穗最大的麥穗,插在大門上方兩側。所做一切,是農民們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之意。
入夜,男女老幼,乘著月色到早已搭置的燈棚觀看花燈、鬧元宵。通常,花燈會形式多樣,五彩繽紛。其集藝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民族性於一體,深受群眾歡迎。諸如嫦娥奔月、雙龍戲珠、八仙過海、西遊記、謎燈、走馬燈等等。真謂是燈棚處處樂聲悠悠,人聲鼎沸通宵達旦,火樹銀花不夜天。
在陸河縣,不管是縣城還是鄉鎮山村的酒樓大排檔,人們都可以嘗到產自深山小溪的風味美食--坑螺。
坑螺,當地人們又稱石螺,是陸河山區的著名特產。它的外殼堅硬,色澤暗黑,體形略長,腹便發達。生活在陽光充足而水又潔凈的山間小溪之中,晝伏夜出,平時大多吸附在水中的石塊或卵石之上,具有兩棲本領,以石頭的微生物、小型藻類以及苔蘚類水生植物為主食。
坑螺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風味美食。它的肉質十分爽脆,味道極為鮮美,含豐富的蛋白質及糖苷等營養成分,並且既無泥味又無苦味,是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山區特產,因而成了餐桌上的美味。
食用石螺以手指般大小為佳,食用坑螺的方法多種。最上乘的食法,以鮮炒為宜,通常用清水浸養坑螺一天左右,使其排出污垢,然後鉗掉螺尾,將螺體洗凈,配以姜、蒜、辣椒等一同放入油鍋中用猛火爆炒,再加上些少白酒、薄荷略燜一下,即可食用。用坑螺煲湯還可以配以排骨和少量酸鹹菜,期味道則鮮美清爽利口,還可將坑螺蒸熟後挑出螺肉,配以佐料,用以煲湯,用以醮食。如把凈體坑螺配以溪黃草用慢火煲湯,則又另有一番風味,不但可以品嘗到風味獨特的靚湯,而且具有清肝明目,除濕祛熱之功效。
在我國博大精湛的壇壇茶藝中,「客家擂茶」可說是一枝獨秀的奇葩。它以古樸見奇趣,以保健見奇效。千百年來,流傳民間,名聞中外。如果到客家作客,熱情的主人招待你的,首先便是客家擂茶。當主人笑吟吟地奉上一杯(碗)香氣的擂茶後,再慢慢同你聊天,讓你慢慢品償擂茶的滋味。擂茶入口,甘醇味美,清香爽口,再喝幾口,滲入心脾,十分暢快,主人見你喝得舒暢,便一勺勺替你加添,殷殷情意,你會感到心滿意足,不亦樂乎。
擂茶製作很獨特,但客家人都有熟練的擂茶功夫,猶其是客家婦女,人人都是擂茶的能手。每個客屬家庭,都有一套擂茶工具--擂砵和擂棍。擂砵多是陶制的,口徑約1.5尺,內壁刻有精緻的細紋,外形美觀,擂棍長約2尺,用上等砵子樹或油茶樹干做成。擂茶的時候,首先將上好的茶葉如老幼茶、蓮子心茶等配上炒過的芝麻、花生等配料放入擂砵,手握擂棍,有節奏地旋轉擂動。擂呀擂,直至將砵內茶料擂成粉末,然後加進少許(適量)食鹽,沖入開水,便成一杯(碗)香可口的擂茶了。一杯(碗)擂茶奉上你面前,你會感到一股撲鼻清香,初飲一口,你會感到口舌生津,齒內留香,再飲一口,神清氣爽,五內俱暢,慢慢品償,其樂無窮。擂茶有多種配製方法和用途,不同的配料,有不同的用途。例如,在擂茶料中,加上少許胡椒粒(或胡椒粉),便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對胃寒體弱,畏寒夜尿頻密的老人,飲上幾次後便能醒胃禦寒,精神煥發,長飲可益壽延年。擂茶當中,還有炒米子茶、炒飯茶等,製法簡便,只要把青菜、暇米、花生炒熟,同茶葉擂末,加少食鹽,沖泡成茶,投飯進食,不但香甜美味,還可解渴充飢。
隨著時代的進步,客家擂茶的配料也越來越進步。現代擂茶除了選擇上好的茶葉、花生、芝麻等主要原料外,還可隨不同季節和需要,加進不同的配料。例如春夏季節,天氣濕熱,擂茶常配上一些鮮艾葉、薄荷葉、布驚葉、苦茶等清熱去濕解暑之品;秋天天氣乾燥,擂茶料中配上白菊花,金銀花等潤燥之品;冬天天氣寒冷,擂茶料中加入玉桂或桂皮,肉桂子,胡椒等暖胃禦寒之品。也可因各人身體情況,配上適合的茶料,製成多種擂茶,使人飲了擂茶,提神醒腦,預防疾病。
客家擂茶可以防病,並非虛言,相傳三國年代,劉備帶兵南下至湘中,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不少將士染上瘟疫,威脅將士生命,劉備心急如熱窩中的螞蟻,四處求醫問葯。百醫不得其解,當時有位客家婆婆,見此情勢,受惻隱之心的驅使,向劉備獻出其祖傳擂茶秘方,眾客家鄉親獻出擂砵、擂棍,為將士泡製客家擂茶,分派眾將士飲用,不幾天,患病將士痊癒,無病將士,個個健康,客家擂茶成了劉備軍中的靈丹妙葯,流傳至今。
如今,請客人喝擂茶,已經成為客家人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禮節,婚嫁壽宴、新居入伙、朋友來訪、添小孩,兒女高考中榜、請謝師宴等都以擂茶招待賓客,大碗敬,小碗添。甚至冤家和解,也以擂茶款待,握手言歡,和好如初。擂茶成為客家人社交活動的重要飲料。正如民歌所說:「道旁羊屋兩三家,見客擂茶旋點茶,漸近中原語音好,不是淮水是天涯。」
F. 陸河人是潮汕人還是海陸豐人
海陸閩和海陸客關系融洽,海陸客不需要造客家圍樓,年安定生活。潮汕客家造客家圍樓,也挨打。說明海陸客在海陸豐沒有械鬥。莫非你是澀肚子假扮陸河人挑逗是非?
G. 陸河的一些資料
陸河縣位於廣東省東部,汕尾市東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3°68′-23°28′之間,東經°24′-115°49′。東北鄰揭西縣,西連海豐、惠東、紫金縣,南接陸豐市,北倚五華縣,東南與普寧市接壤。總面積986平方千米。總人口28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河田鎮,郵編:516700。代碼:441523。區號:0660。拼音:Luhe Xian。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21.5℃,年均降雨量2187毫米。
[編輯本段]基本概況
陸河縣是1988年初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地處廣東省東部沿海與興梅山區結合部。東經揭西至汕頭市140公里,南經惠州至廣州和深圳分別為378公里和270公里。陸河轄八鎮一場,全縣面積1005平方公里,有29萬餘人口,純講客家話,是中國最年輕的客家縣。陸河自古民風淳樸,人文蔚然,境內群峰疊翠,山清水秀,地靈人傑,是全國著名的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縣近十五年來,在各級黨政的領導下,陸可人民搶抓機遇,艱苦創業,開拓進取,拼搏圖強,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全縣上下積極貫徹落實江總書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實施「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攻方向,以發展外資、民營企業為突破口,努力提高全縣經濟總量「的發展思路,全方位發展山區經濟,把社會各項事業推上一個新台階。如今的陸河:交通發達大道如砥;通訊先進,廣電、文教並駕齊驅;工業穩步增長,農業增產增收,鄉村面貌日新月異。
陸河自然資源豐富多樣。有青梅、青欖、油柑、荔枝、龍眼等水果,香菇、柿餅、茶葉等土特產久負盛名。地下礦產資源主要有優質礦泉水、花崗石、高嶺土等非金屬礦和錫、鋅、鈦、鉀長石、石英石等金屬礦。水力資源可供開發水電裝機容量10萬千瓦,地表溫泉布點多,泉量大,素有「泉鄉」之稱。
1988年3月29日,中共陸河縣委、縣政府在駐地原河田鎮府正式掛牌。1988年11月24日在馬娘凸舉行縣城典基儀式,並舉行了隆重的慶祝活動。從此,中國最年輕的客家縣誕生了。
[編輯本段]經濟概況
建縣16年來,在上級黨政的正確領導和有關部門、社會各界的關心扶持下,全縣上下緊緊把握改革開放和新縣建設的歷史機遇,同心同德,銳意進取,一步一個腳印地改變貧困落後面貌,使山區新縣經濟社會發生歷史性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2003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8.5億元,是建縣前1987年的23倍;工農業總產值20億元,是建縣前1987年的 21倍;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535萬元,是建縣前1987年的 22倍;農村人均純收入3403元,是建縣前1987年的12倍。
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縣辦三家農業龍頭企業(偉能食品有限公司、生寶綠色水果基地、南萬茶葉公司)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使農業產業化進程穩步推進,目前全縣水果種植面積22.5萬多畝,其中青梅種植面積10萬畝,農村人均水果近1畝,出現了許多種果專業戶、富裕戶;工業發展迅速。16年來,全縣國有、集體、個體工業企業得到較大發展,同時先後吸引上規模的外資、民營企業上百家,其中投資額在500萬元以上的有21家,為山區經濟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旅遊開發邁出新步伐,第三產業迅猛發展。精心規劃生態旅遊發展藍圖,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推出了純美陸河的新形象,開通了「陸河一日游」旅遊線路。交通運輸、酒店餐飲、商貿流通、房地產開發等行業實現新發展,律師、公證、信息、保險、醫療保健等服務業日益健全。
全縣公路通車里程達601.4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達到60公里,通往揭西、紫金、陸豐、海豐等過境公路及通各鎮的公路均實現了硬底化,全縣85%以上行政村鋪設了水泥路面村道;實現了通訊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數字化、經營管理微機化,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現代通信網路;以小水電建設為主的能源建設富有成效,至目前止,全縣已開發興建小水電站75宗,總裝機容量52260千瓦(不含南告電廠),實現全縣用電自給有餘。興建了110千伏變電站1座,35千伏變電站4座,全縣農村電網全面改造,輸供電調控能力不斷增強;縣城建設不斷推進,由建縣初的1平方公里擴建到現在的5平方公里,縣城道路、供電、供水等配套設施日益完善。
農村面貌出現了巨大變化。目前已有部分農民率先邁進了小康生活行列,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去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403元,是建縣前1987年的12倍;特別是通過大力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輸出,有效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據統計,全縣勞務輸出總人數達5萬多人,部分務工經商人士在外興辦公司、實業,具有一定的經濟實力。85%以上的農戶住上新樓新房,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電腦等現代家電進入尋常百姓家,實現村村通公路、通郵、通電、通電話、通廣播電視,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
建縣以來,全縣共投入2億多元資金完善教育設施,完成了河田中學遷建工程及全縣校舍危房改造任務,基本實現了中小學課室樓房化。全面普及和鞏固提高了「普九」成果,幼兒教育、成人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特殊教育協調發展;積極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先後研製成功並獲國家專利發明4項,獲市級科技進步獎10項;興建了粵東第二大廣播電視微波中繼站和縣廣播電視中心,建設了八個鎮文化站和縣文化館、青少活動中心以及影劇院、公園、文化廣場等群眾性文體設施,多層次、多形式的城鄉公共文體設施網路逐步形成;縣鎮村三級醫療保健和計生服務網路逐步完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穩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保持了「無毒縣」聲譽,全縣呈現出政通人和、百業俱興的良好局面。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動植物資源
觀天嶂、火山嶂、尖山嶂、羅經嶂、獅子嶂、蓮花山脈等山峰像天然的屏障一樣把陸河環繞起來,使該縣境內八個鎮所在地均為開闊的小平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宜林宜果。全縣森林覆蓋率高達65.4%,擁有全國最大的紅椎林自然保護區,松、杉、樟、按、木荷、毛竹、綠竹等遍布山野,林木蓄積量達120萬立方米。紅椎林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紅椎林自然保護區已被定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紅椎林中,有成片的被譽為古老植物活化石的桫欏,是1億6千萬年前恐龍時代恐龍的主要食物,現存極少,十分珍貴。陸河境內的野生動物有野牛、野豬、野山羊、山兔、狐狸、穿山甲、蛇及鳥類等;果產方面有青梅、青柿、青欖、荔枝、龍眼、芒果、香蕉、油柑、桃、李、茶葉等。
礦產資源
主要有礦泉水、花崗石、高嶺土、稀土等非金屬和錫、鋅、鉛、鈦、鉀長石、石英石等金屬礦。其中花崗岩品種多達30種,儲量2700萬m3, 是價值較高的建築裝飾材料;鉀長石品位高,是優質的陶瓷原料。
土產資源
全縣森林蓄積量11.85萬m3。松林面積3萬公頃,年可產松脂7000t;土特產有久負盛名的柿餅、香菇、青梅、黃欖、油柑、芒果、荔枝、龍眼等水果。
地熱資源
地表溫泉遍布上護、新田、河田、螺溪、水唇等鎮,布點多,蘊藏量大,溫度高,有「泉鄉」之稱,可供沐浴和養殖甲魚。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陸河縣轄8個鎮(河田、水唇、河口、新田、上護、螺溪、東坑、南萬)。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1988年1月7日,析陸豐縣的河口、河田、東坑、水唇、新田、螺溪、上護、南萬8個鄉鎮和吉溪林場設立陸河縣。3月29日正式掛牌成立。
1990年,陸河縣轄8個鎮,5個居委會、117個村委會:河田鎮、河口鎮、新田鎮、螺溪鎮、水唇鎮、上護鎮、南萬鎮、東坑鎮。
2000年,陸河縣轄8個鎮。總人口229633人,各鎮人口: 河田鎮 62923 水唇鎮 29454 河口鎮 38669 新田鎮 27240 上護鎮 23097 螺溪鎮 25824 東坑鎮 15052 南萬鎮 7364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2年,陸河縣轄8個鎮(河田、水唇、河口、新田、上護、螺溪、東坑、南方),117個村委會、10個居委會。
截至2005年12月31日,陸河縣轄8個鎮(河田、水唇、河口、新田、上護、螺溪、東坑、南萬)。
H. 陸河人是不是都是講客家話的呀
呵呵,這邊是客家潮州的,幾乎都是說本地話,不過我是外地嫁過來的。不會說方言了。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