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陽朱德廣場規劃在哪裡
㈠ 朱德以前在哪住過
1,儀隴朱德舊居
朱德舊居坐落在儀隴縣馬鞍鎮西一公里的琳琅山下朱家大灣,是一座清代嘉慶末年(公元1820年)修建的四合院(現為三合院)農舍。坐北面南,佔地面積3637平方米,建築面積336平方米,是朱德的先輩來馬鞍場落戶的第二個住地。
2,南昌朱德舊居
1927年7月27日,周恩來自鄂抵昌,首先到此與朱德商談起義大計,並住宿一夜。北伐軍總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也曾在此居住,並撰寫了許多著名文章。現已按原貌恢復了朱德卧室及周恩來住過的廳堂。
3,昆明朱德舊居
昆明朱德舊居有兩處,相距不遠,坐落於昆明市華山西路水晶宮紅花巷四號和小梅園巷三號。紅花巷四號的舊居大門兩側分別立著一個雄獅,右邊有一塊大理石雕刻著「朱德舊居」。
4,瀘州朱德舊居
朱德舊居位於四川省瀘州市江陽區況場鎮,是朱德護國戰爭時期駐瀘州的舊居,佔地約12000平方米,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展示朱德在瀘業跡。
5,建水朱德舊居
20世紀初,年輕的朱德為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背井離鄉來到雲南陸軍講武堂求學,在講武堂結識了建水籍同學曾師仲,與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一九一三年,朱德任蔡鍔麾下的少校營長,駐軍建水。一到建水城,朱德便住進了曾師仲家的這座小院。後來,任了陸軍團副(即副團長),直到一九一五年離開建水,朱德一直都是住在這座小院里。
㈡ 朱德總司令一生結了幾次婚
朱德總司令一生結了5次婚。
一、蕭菊芳:(1885—1919),朱德的第一個妻子。雲南昆明市人,祖籍江西,昆明師范學堂畢業並留校任教。1912年秋與朱德結婚,1919年6月病逝。她與朱德生有一個男孩,取名保柱(即朱琦)。她去世後,保柱由朱德的第二個妻子陳玉珍撫養成人。
二、陳玉珍 :朱德第二個妻子,四川南溪人。朱德的第二個妻子。朱德元帥前一任妻子蕭菊芳病逝以後,朱德想到沒有母親的嬰兒需要有人照料,就與陳玉珍結婚了。1922年夏末,朱德離開四川前往上海尋找革命道路。後又前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地歐洲。從此,朱德和留在四川的妻子陳玉珍再未見過面。
三、賀治華:原名賀稚番,女,四川開江縣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帥之一朱德的第三任妻子,朱敏的生母。與朱德離婚後嫁與他人。
四、伍若蘭:(1906年3月 -1929年2月12日),朱德的第四任妻子。革命烈士,湖南耒陽縣(今耒陽市)城郊九眼塘村人。1925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共產主義青年團耒陽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縣農會婦女部部長。 1928年3月參加紅軍。先後擔任過耒陽縣婦聯主席、紅四軍政治部宣傳員等職。
五、康克清(1911年9月7日—1992年4月22日),原名康桂秀,江西萬安人,朱德同志的夫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兒童工作的開拓者。 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主席。
(2)耒陽朱德廣場規劃在哪裡擴展閱讀
一、1929年1月14日,紅四軍主力離開井岡山向贛南轉移。伍若蘭為保護朱德和毛澤東等軍部首長的安全,在圳下戰斗中陷入敵軍重圍,終因寡不敵眾而被俘。敵人誘其同朱德脫離關系,自首投降,她威武不屈。1929年2月12日 ,年僅23歲的一代女英豪,被慘殺於贛州衛府里。
二、1937年,康克清同志歷任八路軍總司令部直屬隊組織股長、政治處主任、黨總支書記,晉東南婦女救國會名譽主任,中共中央婦委會委員,解放區戰時兒童保育會代主任,為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㈢ 耒陽戰役的後繼發展
攻克耒陽後,2月19日在杜陵書院召開工農兵代表大會,朱德領導耒陽人民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政權——耒陽縣工農兵蘇維埃政府,並組建了工農革命軍第四師。
㈣ 開國元勛朱德中的王爾卓是哪位將軍
王爾琢出來生於1903年自01月23日,逝世於1928年08月25日。又名蘊璞,是湖南石門縣人,是我國工農紅軍優秀指揮員。1924年成為黃埔軍校第一期學員,並在當年秋天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的參謀長。
1928年1月,王爾琢參加湘南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參謀長;1928年4月,朱德與毛澤東部隊在岡山會師後,王爾琢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參謀長兼第28團團長,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戰役,為保衛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貢獻了一份力量。
不幸的是,在1928年8月25日,江西崇義思順墟追擊叛徒時,王爾琢英勇犧牲,年僅25歲。
㈤ 朱德同志為什麼要在自己扁擔上寫上朱德記三個字
朱德在井岡山的時候經常和戰士們一起下山挑糧,當時朱德已經40歲了,每天要和戰士們往返50公里,戰士們都勸朱德注意身體,不要去挑糧,但是朱德不聽。
於是戰士們就偷偷把朱德的扁擔藏了起來,朱德找不到自己的扁擔,以為是哪個戰士拿錯了,於是就找木頭又做了一根,並寫上「朱德記」三字,以防再被錯拿。
朱德的扁擔是1928年朱德在井岡山挑糧時用的扁擔。《朱德的扁擔》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幾十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著,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5)耒陽朱德廣場規劃在哪裡擴展閱讀:
一、文物來歷
軍民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我要糾正的就是這個字「圍」字,不是圍剿。在井岡山兩年零四個月的斗爭史中沒有「圍剿」,只有蔣介石發動湘贛兩省的兵力對井岡山進行了三次「會剿」)。
這首膾炙人口的歌謠,令人情不自禁想起那流傳已久的朱德扁擔的故事。
1928年4月底,朱德、陳毅率領一部分南昌起義和湘南暴動的隊伍,來到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後,國民黨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千方百計想拔掉它。他們在軍事上的一、二次「會剿」失敗後,又實行經濟封鎖,妄圖把紅軍餓死、凍死、困死。
為了准備第三次反「會剿」,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地方黨組織積極動員群眾為山上送糧。挑糧上山也成了紅軍的一項經常性工作。在那段艱苦的日子裡,朱德經常親自帶領戰士們下山挑糧。
朱德的扁擔就是那時候朱德挑糧使用過的。「朱德的扁擔」,見證了朱德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情懷,這是抗戰勝利的保證之一。
二、故事的產生和演變
「朱德扁擔」故事的作者,是開國上將朱良才。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人。1927年10月入黨,1928年參加湘南暴動,在耒陽遇見朱德,加入紅軍。上井岡山後,他在軍部當通信員。建國後任北京軍區政委,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
1956年7月,為迎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30周年,中央軍委向全軍老同志徵文,編輯革命回憶錄「星火燎原」叢書。作為井岡山時期的老同志,朱良才寫了《這座山,它革命》、《朱德的扁擔》、《練兵與禦寒》、《一根燈芯》四篇文章。
朱良才的兒子朱新春說:在寫作期間,朱良才發現問題不少。《朱德的扁擔》是他根據自己的記憶,將有關人物、細節寫得較多,也較具體,但與當年一起在紅四軍軍部警衛連當排長的肖新槐(開國中將)等幾個老同志一聊、一對證,大家的記憶都不一樣。
終究是30年前的事情,誰能把挑糧的細節記得那麼准確、那麼清晰。朱良才對文章進行了修改、簡化,最後形成了600多字的定稿。文章發表後反響很大,大家認為這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文章,被教育部收入了中小學《語文》課本。這個紅色經典,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孩子。
㈥ 《朱德的扁擔》戰士們敬愛朱德什麼
《朱德的扁擔》戰士們敬愛朱德不擺架子、身先士卒、與士兵平等,與戰士同甘共苦的精神。
《朱德的扁擔》課文敘述的故事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講的是為了堅守井岡山根據地,粉碎敵人圍攻,朱德同志和戰士們一起到山高路陡、距離遙遠的茅坪挑糧食的故事,朱德身為紅軍總司令,卻和普通官兵一起勞動。官兵們照顧他年紀大,不想讓他參加勞動,於是把他挑東西用的扁擔藏了起來。於是朱總司令又重新做了一根扁擔,還寫上「朱德扁擔」的字樣,不讓別人再拿走。
這個故事主要是宣揚我軍官兵一致的優良傳統,表現了革命領袖以身作則、與戰士們同甘共苦的高貴品質,也表現了戰士們對領袖的關心和敬愛。
(6)耒陽朱德廣場規劃在哪裡擴展閱讀
《朱德的扁擔》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幾十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著,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作者是開國上將朱良才,朱良才(1900-1989)是湖南汝城人。1927年10月入黨,1928年參加湘南暴動,在耒陽遇見朱德,加入紅軍。上井岡山後,他在軍部當通信員。建國後任北京軍區政委,1955年授予上將軍銜。
1950年代初期《朱德的扁擔》被編入了小學教材。1966年文革爆發後,朱德被打倒,稱其為「大軍閥、大野心家、黑司令」等內容的大標語不僅貼滿了北京街頭。
在十多年之後的1967年2月,同樣一篇課文換成了《林彪的扁擔》。僅僅數年之後,林彪事件發生,教材又悄然換回了《朱德的扁擔》。
㈦ 耒陽戰役的戰爭背景
1928年,抄朱德、陳毅率領紅軍襲舉行了著名的湘南起義後,遭到國民黨軍7個師的圍剿,朱德、陳毅率領改編後的湘南起義部隊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在宜章首戰告捷後,挺進耒陽,湘南起義耒陽戰役拉開序幕。
1928年2月10日,朱德率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主力向耒陽開進,15日抵公平圩。16日凌晨,工農革命軍攻佔耒陽灶市街。朱德在這里聽取中共耒陽縣委的匯報,下達作戰指令。黎明前,革命軍包圍耒陽縣城,隨即派10餘人化裝混入城內,與城內地下黨組織配合,迅速解決了守城門的哨兵。信號槍響後,埋伏在城外的隊伍約5000餘人,有步槍200多條、機槍兩挺、炮兩門,梭鏢3000餘支,分兩路撲城,勢極兇猛,很快消滅了守城的武裝,燒毀縣衙,救出了關押待斃的革命同志。同時,工農革命軍攻克守桌子坳的縣挨戶團常備隊,其殘部逃往新市街。
㈧ 朱德說:我在井岡山的時候,大家去挑米,具體出處
出自於《朱德的扁擔》
在這篇文中,朱德用一根他標記的扁擔與他的戰士們一內起去容挑糧食,同甘共苦,並肩作戰。
(8)耒陽朱德廣場規劃在哪裡擴展閱讀:
朱德也常隨著隊伍去挑糧,一天往返50公里,光是空手上山下山都很吃力。
但他的兩只籮筐每次裝得滿滿的,走起路來十分穩健利落,年青力壯的小夥子也常被他甩得老遠。戰士們從心眼裡敬佩朱軍長,但又心疼他。
四十開外的人了,為革命日理萬機,還要翻山越嶺去挑糧,累壞了怎麼辦?大家一商量,就把他的扁擔藏了起來。
朱德沒了扁擔,心裡很著急,他讓警衛員到老鄉那兒買了一根碗口粗的毛竹,自己動手,連夜做起了扁擔。
月光下,他破開竹子,熟練地削、刮、鋸,一會兒就把一面黃一面白的半片竹子,做成了一根扁擔。
為防止戰士們再藏他的扁擔,就在上面刻了「朱德記」3個大字。
第二天,三星未落,挑糧的隊伍又出發了,朱德仍然走在戰士們中間,大家看見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擔,感到十分驚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幾分干勁。
從此,朱德的扁擔的故事傳開了。
井岡山軍民為了永遠紀念朱德這種身先士卒、艱苦奮斗的精神,專門編了一首歌贊頌他:「朱德挑谷上坳,糧食絕對可靠,大家齊心協力,粉碎敵人『圍剿』」。
㈨ 耒陽的歷史人物,你知道嗎
· 蔡來 倫 湖南耒陽
·源 谷 朗 耒陽馬水
· 羅 含 耒陽市人
· 李 璽
· 胡文璧
· 蔣嘯青
· 鄺 鄘
· 伍若蘭 女 耒陽南門外人 朱德之妻
· 劉顯宜 男 耒陽人 少將軍銜
· 劉 泰 男 耒陽人
· 伍雲甫 男 耒陽城關鎮人 衛生部副部長
· 王紫峰 男 耒陽市芭蕉人 北京軍區副政委 中將軍銜
· 龐 統
· 杜 甫
· 徐霞客
· 毛澤建 女 湘潭縣人 毛澤東堂妹
㈩ 哪位歷史名人是出身於耒陽的
蔡倫是出身於耒陽的。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而耒陽為中國四大發明之首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故鄉,具有2200多年的歷史,因地處耒水北岸而得名。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給事,章和二年(公元88年),蔡倫因有功於太後而升為中常侍,蔡倫又以位尊九卿之身兼任尚方令。蔡倫總結以往人們的造紙經驗革新造紙工藝,終於製成了「蔡侯紙」。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法。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因權力斗爭自殺身亡。
(10)耒陽朱德廣場規劃在哪裡擴展閱讀:
出身地考證:
一般的說法是蔡倫出生在今桂陽縣。在寶山腳下,俗稱蔡子坪這個地方。東漢官方史書《東觀漢記》和南朝宋人范曄的《後漢書》都是這樣記載的:「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燕塘鄉紅溪村蔡家現存的清乾隆三十四年續修的《蔡氏宗譜》,記述沿革時引續康熙八年序稱:「余始祖大漢受封龍亭侯諱倫字敬仲,住桂陽城南。」清同治《桂陽直隸州志》載:「今州南門有蔡倫井,傳雲倫故居也」。
但長期以來仍有些問題,尤其原桂陽郡兩個屬地對蔡倫故里的具體地點爭論不下。桂陽郡治郴縣、耒陽縣也有可能是蔡倫的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