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海新都廣場里的鳳凰有什麼傳說
A. 關於鳳凰的傳說有哪些
傳說中的神物 1.1鳳凰的簡介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磐」。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因此鳳凰一詞為合成詞結構。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外形】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1.2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7400年的湖南洪江高廟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件白色陶罐,其頸部和肩部各戳印有東方神鳥(包括獸面、太陽)圖案,一隻朝向正面,一隻側面回首。據考古專家鑒定,這件陶器上的神鳥圖案即鳳凰,要比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鳳凰圖案至少要早400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鳳凰圖案。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註:「儀,言其相乘匹。」我們注意的是,在這里,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註:「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當讀作「舞」字(儀、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飛,翙翙其羽,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翙翙,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鳳與群飛。《白虎通》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到,在商代殷墟(今安陽小屯一帶)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由於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麼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一剛孤證呢?否。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潁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徵信。但恐怕我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徵,有一個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爾雅翼》解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御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游》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叫的一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復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字從「」,徐鍇註:,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特徵,而又為先民所崇拜的一種鳥類呢?
回答是,的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
但是,關於鴕鳥與鳳凰關系更加重要的證據,是在考古學中發現的。1987年4月1日新華社消息:
「繼內蒙古陰山岩畫之後,最近在阿拉善旗有新的發現。其中有一幅鴕鳥岩畫(地點在阿拉善右旗曼佐拉山中)」。
在此之前(1976—1980),內蒙古陰山—狼山地區曾發現大批史前原始岩畫。位於狼山南麓格爾敖包溝(漢代逆方郡所在地)有一組古岩畫群。其中編號第13組中有一幅引人注意的岩畫(高1.28米,寬0.60米)。據岩畫發現者蓋山林教授報道:
「這幅畫的畫面上方有兩只鴕鳥(Struthio)。其前有一無頭輪廓的人面像,下又有五隻鴕鳥……右旁還有—人面,頭飾長羽。其下,有一馬鹿,尾上翅。鹿前足下又是一鴕鳥及一隻動物。其間似有兩條被肢解的肢體。最下方,有一輪形,似抽象人面。」
蓋山林教授指出:
「鑿刻如此眾多的鴕鳥、人面,還有鹿、肢體等等,只能作一種解釋,就是這是一個娛神、媚神的場面。」
那麼我們要問,這里所祭禮的是什麼神呢?在同一地點發現的另一幅岩畫對於這個問題提供了解釋。那是一幅先民拜日的圖畫。
「圖高042米,寬016米,在半山腰上。拜日者虔誠地站立在大地上,雙臂上舉,雙手合十過頂,朝拜太陽。被朝拜的圓圓太陽,高懸於天際。」
除此之外,同一地點的岩畫中,尚有大量關於太陽神和羽人的形象。我們知道,鳳凰乃是中國的太陽之鳥。而《周禮》中記祭祀太陽的舞蹈,正是一種戴羽舞和執羽舞。由此可似看出,上述岩畫中同時出現鴕鳥、太陽、羽人以及拜日者,絕不是偶然的。在上古,鴕鳥實際上正是作為太陽神之鳥而受到崇拜的。
鴕鳥在中國瀕於絕滅的時間,大致可推定約在距今四千一六千年左右——這正是傳說中的黃、炎帝時期。這一時期以後,關於鳳鳥出現的報告,愈來愈趨於稀少。偶或出現,即被看作具有吉祥涵義的珍異。(參看前引《韓詩外傳》)
實際上,從早期西周金文中所見關於「生鳳(中鼎)」的最後記載,到漢代讖緯家關於重新發現鳳鳥的傳說之間,有著將近兩、三千年的一段空白。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內,鳳凰的傳說,由上古以一種真實鳥類為原型的動物圖騰,演變為既有宗教意義、又具有政治意義的一種靈鳥神話。
據古人記載,鳳凰有許多不同的品類。諸說不一,其中不少屬於秦漢後人的增飾附會之談。但其中比較著名者有四:
1. 鸞鳥2. 翳鳥
3. 鵕鸃 4. 鸑鷟
鸞鳥,在鳳凰的諸種異名中,可能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一種。從語音上來說,「鸞鳥」與「玄鳥」具有共同語源。而古人所描述的鸞鳥形態,更是諸家說異。漢、晉小說中流行的說法,是把鸞鳥——玄鳥——青鳥視為春神之使者,以及東王公與西王母的象徵。
又有一種說法認為「鳳凰,青黑者鸞鳥。」但另一種相反的說法,卻認為鸞鳥的形態是「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藝文類聚·鳥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歸納者說認為:
「赤為鸞之正色,而諸說各異。《禽經》:黃鳳謂之鸞。《春秋讖緯》引漢太史令蔡衡:凡象鳳者有五。多赤色者鳳,多黃者鵷鶵,多青者鸞,多紫者鸑鷟,多白者鵠。」
以赤色為鸞鳥的正色,實際上是把「鸞」訓作「丹」(二字疊韻,古音相近通),從而認為鸞鳥就是丹鳥。
丹鳥,又稱丹朱、朱鳥、離朱,也都是鳳凰的別名。
《山海經·南山經》:
「丹穴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彩而文。名曰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一般認為,《山海經》一書結集於戰國之際,則《南山經》關於鳳凰的這種看法,似乎代表戰國時期人們的看法。
據記載,被認為是「鳳凰」化身的雞,名叫「金雞」,又叫「錦雞」,「赤雉」,乃是中國所特有,出產於湖南、四川、青海的一種美麗禽鳥。
《水經注》「浪水」引《南越志》,認為這種雞就是鵕鸃:
「鵕鸃,山雞也。光彩鮮明,王色炫耀,利踞善斗。」
這種金雞在古代還有一個名稱叫「鱉」。《說文》:「鱉,赤雉也。」桂馥《義證》引《漢書》註:「其尾毛紅赤,光彩鮮明。」《山海經》:「少華之山,其鳥多赤鱉,可以御火。」《昭17年左傳》:「丹鳥氏,司閉者也。」注雲:「丹鳥,鱉雉也。」
這種鱉雉,實際也就是五方獸中南方「朱雀」的原型。
鱉雉,又別名「華蟲」,在《尚書》種與龍對稱。(《尚書》:「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註:『華蟲,鱉雉也。五彩,故謂之華蟲。」)由此看來,與古人所謂「鳳凰」關系密切的禽類,並不是許多人所樂於想像的孔雀,卻是黑色的燕子與生存於中國中南部的這種野雞。
李時珍林草綱目增詳細考察這種野雞雲:「鱉,《逸周書》謂之彩雞。又名錦雞、金雞。錦雞小於鱉,而背文揚赤,膺前五色炫耀如孔雀羽。此乃《爾雅》所謂天雞者也。二種大抵同類,而錦雞文尤燦爛如錦。或雲錦雞乃其雄者。」
《淵鑒類函》引徐整《正律》中有一條極可注意的記載:「黃帝時代以鳳為雞。」此一記載有一定的可信性。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鴕鳥——真風已不多見。可能正是在此時,雞成為鳳凰的主要替身之一。
實際上,唐宋以後的鳳凰圖,就是以錦(金)雞的形象為原型,加以放大和增飾而產生的。
《說文》有所謂「鳳出東方君子之國」的說法,實際這也是指雞。所謂東方君子之國,古代指東夷——朝鮮。而《本草綱目》引《別錄》:「雞生朝鮮平澤。」這表明古人認為,朝鮮是家雞的起源地。《本草綱目》又記載:
「朝鮮一種長尾鳴,尾長三、四尺。」「其雞也知時刻,棲也知晴陰。」「其羽焚之,可以致風。」「古人言雞能解邪,則雞亦靈禽也。」
參照《三國志·魏志》:
「馬韓國出細尾雞,其尾長五尺余。」
我們可以知道,產於東方的長尾雞是漢代以後鳳凰的又一原型。
雞之所以成為鳳的替身,可能主要是由於它與太陽的關系——雞鳴日升。古代傳說,太陽所居扶桑樹上有天雞報時,其一呼鳴則天下雞皆鳴,從而破曉日出,因此雞成為太陽神的象徵。
《易·說卦》:「離為目、為雉。」
鳳皇,鸞鳥又名離朱。離朱即丹朱,而雞之古名亦叫「朱」。
《爾雅》:「雞大者蜀。」蜀,又記作「朱」。
《風俗通》:「呼雞曰朱朱。」《博物志》:「今世人呼雞祝祝。」另一方面,傳說山雞善舞,因而與鴕鳥一樣也是一種舞鳥:
「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而無由。公於倉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異苑》卷三)
更有趣的是,鴕鳥在古代語言中亦有雞名,稱「鴕雞」:
「鴕雞昂首高可七尺,出忽魯莫斯國。長尾雞尾細而長,長六尺者出朝鮮。長五尺余者出馬韓國。」(《淵鑒類函》引《交廣志》)。
了解鴛鴦與鳳凰的關系,我們就可以知道,中國人在禽類中之所以特別鍾愛鴛鴦——常以其作為愛情的象徵,這與把燕子看作青鳥——高媒鳥,亦即報春和愛情之鳥的風俗,實際上具有共同的神話與文化淵源。
我們再來考察一下甲骨文中的「鳳」字字形。在甲骨文中,鳳字蓋有兩個系統。第一系統為古文「朋」字,另一系統音符從於「凡」字。根據《說文》,第一系統鳳字,顯然是象形文字。而第二系統鳳字,顯然是形聲字。
我們可以注意到,此兩系統鳳字中,多數字體在形象上似乎都突出地描寫了風鳥那兩只很長的足腳。這一點,與鴕鳥的體型特徵是吻合的。而與突出描寫翅羽的鳥字和隹字,則形成強烈對比。
最後我還需要補充說明的一點是,「鳳凰」一辭的本來語義,似乎就是美大之鳥。猶如動物中馬龍、龍馬是體大雄偉者的通用。
綜上所述,鳳凰崇拜本來起源於上古石器時代的鴕鳥——太陽神圖騰。
但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後,由於鴕鳥的滅絕和鳳凰的非圖騰化,關於鳳凰的傳說遂愈演而愈復雜。商周秦牧之際,燕子和金(錦)雞,曾先後成為鳳凰的替身。但唐宋以後,鴛鴦、鶴、天鵝、鷹雕、孔雀,都曾與鳳凰發生或深或淺的關系。因之在同一語詞記號下,注入了語義不同的動物學意象。這種演變,也反映在歷代鳳凰圖的演變中。我們看先秦的鳳凰圖,多為蛇頸高足,尚保留著鴕鳥的特徵。而漢唐特別是明清以後,就逐漸發展為以錦(金)雞的形態為主體,飾有孔雀式羽毛的綜合形相了。
最後,還應當指出,先秦出土的鳳鳥文物中,常見到一種形制極奇特的、背部有巨大鹿角的鳥。這種鳥在自然界中不會存在,其由來為考古學界所不解。但如果我們注意到鴕鳥群隊中常溫伴有食草動物(鹿類)的習性,那麼這個鹿鳥合體的謎也就不揭自明。現代人常以為我們的祖先是有幻想狂的神話編造者。而我對中國古代神話的研究卻日益使我深信,最高奇的神話也一定有其現實性的基礎,只看我們能不能通過理性的分析破譯之。在這個意義,神話不過只是遠古人類經驗的一種升華物。
1.3鳳凰的象徵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常和龍一起使用,鳳從屬於龍,用於皇後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於女性名。
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盡管她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按陰陽五行之說,鳳色赤,五行屬火,是南方七宿朱鳥之象。另也為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一(《禮運》,龍、鳳凰、麒麟、龜)。
在中國人的思想形態里,「鳳凰」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據說鳳凰能火中再生,象徵美好、才智和吉祥。
1.4鳳凰的考古
鳳凰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後來與"龍"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但它的產生卻一直是個謎。近年在湖南洪江市高廟文化遺址出土的一個白色陶罐上,戳印有我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距今有7800年的歷史。這一發現為揭開鳳凰"誕生"之謎提供了異常珍貴的實物資料,震驚了考古界。
在湖南發現中國最古老的鳳凰圖案並非偶然,湖南是我國稻作文化的故鄉,而鳳凰的誕生與遠古稻作文化密切相關,可以說,它原本就是稻作文化的產物。長沙大塘遺址出土的7000年前的鳳凰圖案,其鳳鳥口中即銜著禾苗。
大量的文獻資料表明,在原始時代,中國南方稻作民族以"鳥"為圖騰。這已為學界所共識。去年我在湘中發現一張明代萬曆四十四年的圖卷,上面繪的裸體五猖、雷神,就是鳥首人身,手裡還握著一隻鳥。這種人鳥合一的形象即為典型的鳥圖騰崇拜產物--這說明在390年前,鳥圖騰崇拜觀念在湖南民間還很突出。至今湖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風雨橋上,還雕塑著鳥,這也可以看成是鳥圖騰崇拜的文化遺存。
這種被原始人類視為圖騰的鳥,古稱「丹雀」,又稱「陽鳥」、「鸞鳥」,與稻作文化起源關系密切。《拾遺記》卷一說:「(炎帝)時有丹雀銜九穗禾,其墜地者,帝乃拾之,以植於田,食者老而不死。」所謂「丹雀」、「陽鳥」、「鸞鳥」,就是鳳凰神鳥的原型。《廣雅》雲:「鸞鳥,鳳皇屬也。」
由於鳳凰文化深深植根於稻作文化之中,"和"也就成了鳳凰形象的基本特性,《山海經·南山經》雲:「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者天下安寧。」所以,鳳凰在民間自古就代表著和美、和諧與吉祥。
「鳳凰」形象本身就是和諧觀念的產物。一方面,它是一個「二合一」的對立統一體,雄為鳳、雌為凰,表示陰陽調和、合和祥瑞;另一方面,它又是一個多元和合體,是在鳥圖騰的基礎上,融合原始時代多個不同氏族所崇拜的自然物的特徵,集大成之美而成的。如《說文》就這樣描繪鳳凰形象的多元和合特徵:「鳳之象也,鴻前麟後,鸛顙鴛腮,龍文龜背,燕頷雞啄,五色備舉。」
在中國文化中,鳳凰形象不僅表示自然物之「和」,也表示人類社會之「和」。鳳凰「五色」後來就被看成是維系古代社會和諧安定的「德、義、禮、仁、信」五條倫理的象徵。如《山海經·南山經》說:「(鳳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山海經·海內經》也說:「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
在古代,鳳凰還用來指有德之人。主張「和為貴」的大聖人孔子,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尊稱為"鳳"的人。古代思想家老子曾以鳳凰來比喻孔子,據《莊子》記載:「老子見孔子從弟子五人,問曰:『前為誰?』對曰:『子路為勇。其次子貢為智,曾子為孝,顏回為仁,子張為武。』老子嘆曰:『吾聞南方有鳥,其名為鳳,......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可以說,鳳凰文化的和諧理念涵蓋了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鳳凰形象的這種"和"的特性,在有關鳳凰的成語中也被經常運用。湖湘遠古稻作文化孕育出了中國民間如此完美的和諧文化象徵物,這是湖湘文化的和諧魅力之三。
1.5楚文化的圖騰
楚人尊鳳是由其遠祖拜日、尊鳳的原始信仰衍化而來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歷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漢代《白虎通》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卞鴉·絳鳥》注曰:「鳳凰屬也」。可見,祝融也是鳳的化身。楚文化遺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鳥身的圖案表明,正是楚國的先民們以「人心營構之象」經歷了對鳥的崇拜,由此開啟了我國傳說文化中「龍鳳呈祥」文化淵源的濫觴。從圖騰崇拜在氏族制時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點來看,鳳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為本氏族的圖騰加以崇拜、尊愛便是必然的事了。
鳳不僅是神鳥,而且還是楚族、楚國尊嚴的象徵。楚人尊鳳的影響便透到各個領域。如在楚國的文物中,鳳的圖像、綉像和雕像不勝枚舉,楚人衣服上的刺綉圖案也是以鳳為主要內容。此外,還有「鳳鳥雙連環」、「虎座鳳架鼓」、「鳳龍虎綉羅禪衣」等,楚國的鳳紋彩繪可謂千姿百態,無奇不有。
B. 誰知道有關鳳凰的傳說
1.【傳說中的神鳥】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又叫不死鳥、火之鳥、長生鳥、火烈鳥,是傳說中的一種瑞鳥,是四靈之一,百禽之王。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的形態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鳳凰起源概述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山海經·大荒西經》提到有一種五彩鳥,有三種名稱,叫皇鳥、鸞鳥及鳳鳥。
《山海經·南次三經》記載一種鳥,樣子像雞,有五彩的花紋,叫鳳凰,說明鳳凰的形象一開始便是很美麗的。
《詩經·大雅·卷阿》:「非梧桐不棲息,非竹實不吃。」
《大戴禮·易本命》:「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鳳凰為長。」
《毛詩陸疏廣要》:「龍乘雲,鳳乘風,……眾鳥偃服也。」
鳳凰傳說
要談鳳凰的起緣離不開龍,從出土的各種動物化石中,從未發現過龍和鳳的化石標本。那麼,龍鳳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軒轅黃帝統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個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黃帝打算制定一個統一的圖騰(類似現在的國旗,或者說是國家的標志)。在原來各大小部落使用過的圖騰基礎上,創造了一個新的圖騰——龍。
那麼鳳凰又是怎麼來的呢?『龍』的圖騰組成後,還剩下一些部落圖騰沒有用上,這又如何是好呢?黃帝第一妻室嫘祖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女人,她發明了養蠶,給黃帝製作了衣冠,發明創造了許多東西。嫘祖受到黃帝制定的新圖騰的啟示後,她把剩餘下來各部落的圖騰,經過精心挑選,細心端詳,也仿照黃帝制定的龍的圖騰的方法:孔雀頭,天鵝身,金雞翅,金山雞羽毛,金色雀顏色······組成了一隻漂亮華麗的大鳥,嫘祖叫來黃帝另外三位妻室徵求她們的意見,方雷氏是個有心計的女人,她對嫘祖說:「姐姐,你組成的這只大鳥像只美麗的大公雞,可就是個單身漢,水中的鴛鴦還是成雙成對呢?」一席話提醒了嫘祖。當時,彤魚氏,嫫母也齊聲叫好,都說方雷氏說的有道理。她們姐妹四人,一齊動手,把剩餘下來的,沒有用到『龍』圖騰上的其它小圖騰,很快地組成了另一隻華麗的大鳥。正好和嫘母組成的大鳥配成一對。可是,把它們叫什麼名字呢?這下可把黃帝四位妻室都難住了。最後,她們還是請來老謀深算的風後、造字的倉頡。叫他倆給這兩只大鳥取個名字。風後看罷,哈哈大笑說:「黃帝製作了一條『龍』,世界上各種飛禽走獸中找不到它,你們四人又製作了兩只大鳥,空中飛翔的鳥群中也找不到它。這就成為世界上最珍貴的吉祥物」。倉頡全神貫注,一直在詳細地觀看這兩只鳥,一句話也沒有說。直到嫘祖問他時,倉頡把早已在腦子想好的名子脫口而出地說:我看就叫『鳳』和『凰』。鳳代表雄,凰,代表雌,連起來就叫鳳凰」。
「好!我贊成,就叫鳳凰」。
原來,誰也沒注意到黃帝早已站在他們身後,傾聽著他們各種議論。現在黃帝既然贊成叫鳳凰,就請黃帝最後作決定,黃帝沉思了半天,才說:「龍鳳在世界上生存的飛禽走獸中沒有它們,誰也找不到,它的高貴處就在這里。我看,還是風後說的對:這兩種圖騰誰也不會偽造,給後世的子孫萬代也立下規范。我同意,『龍鳳』就正式定下來,作為新部落統一聯盟後的新圖騰」。這就是「鳳凰」的來歷。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都接受了龍鳳的神話傳說,龍鳳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物,成為每個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廣大人民也把龍鳳作為吉祥物。所以,中國人走到哪裡就把龍鳳帶到哪裡,在世界各地只要發現龍鳳,就有中國人。
楚文化的圖騰
楚人尊鳳是由其遠祖拜日、尊鳳的原始信仰衍化而來的,迄今已逾七千多年有文物可考的歷史。楚人的祖先祝融是火神兼雷神。漢代《白虎通》說,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卞鴉·絳鳥》注曰:「鳳凰屬也」。可見,祝融也是鳳的化身。楚文化遺存中大量存在人首蛇身和人首鳥身的圖案表明,正是楚國的先民們以「人心營構之象」經歷了對鳥的崇拜,由此開啟了我國傳說文化中「龍鳳呈祥」文化淵源的濫觴。從圖騰崇拜在氏族制時期所反映出的突出特點來看,鳳為楚人的祖先,故被楚人作為本氏族的圖騰加以崇拜、尊愛便是必然的事了。
鳳不僅是神鳥,而且還是楚族、楚國尊嚴的象徵。楚人尊鳳的影響便透到各個領域。如在楚國的文物中,鳳的圖像、綉像和雕像不勝枚舉,楚人衣服上的刺綉圖案也是以鳳為主要內容。此外,還有「鳳鳥雙連環」、「虎座鳳架鼓」、「鳳龍虎綉羅禪衣」等,楚國的鳳紋彩繪可謂千姿百態,無奇不有。
鳳凰的象徵
鳳是人們心目中的瑞鳥,天下太平的象徵。古人認為時逢太平盛世,便有鳳凰飛來。鳳其甲骨文和風的甲骨文字相同,即代表具有風的無所不在,及靈性力量的意思;凰即皇字,為至高至大之意。
鳳凰也是中國皇權的象徵,常和龍一起使用,風從屬於龍,用於皇後嬪妃,龍鳳呈祥是最具中國特色的圖騰。民間美術中也有大量的類似造型。鳳也代表陰,盡管鳳凰也分雄雌,更一般的是將其看作陰性。「鳳」、「凰」常見於女性名。
鳳凰被認為是百鳥中最尊貴者,為鳥中之王(盡管她是虛構的),有「百鳥朝鳳」之說。
按陰陽五行之說,鳳色赤,五行屬火,是南方七宿朱鳥之象。另也為中國民間指的四靈之一(《禮運》,龍、鳳凰、麒麟、龜)。
鳳凰華韻
在古代,鳳凰是尊貴、崇高、賢德的象徵,含有美好而又不同凡俗之意,人們出於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和追求,把一些山川城邑以「鳳凰」命名。
據有關的資料記載,在我國大陸上,當今有42座山叫做鳳凰山。它們的名稱由來,或者因其狀似騰飛、似蹲伏的大鳥;或者因古代神話、民間傳說而得名。這種重名之廣,是很少見的,可謂是「九州鳳凰多」,這些鳳凰山分布近二十個省,遍及全國各地區:
遼寧省朝陽市、鳳城滿族自治縣
浙江省杭州市、瑞安縣
湖南省衡東縣、鳳凰縣、祁陽縣、平江縣
陝西省延安縣、潼關縣、安康縣
廣東省潮州市、增城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天峨、河池、宜山四縣市
四川省彭水苗族土家自治縣、成都市、秀山土家苗族自治縣、西充縣、達縣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唐山縣
湖北省京山縣、嘉魚縣、大冶縣、宣化市
上海市松江縣
江蘇省武進縣、江寧縣
福建省沙縣
河南省新野縣
雲南省蘭坪白族普米自治縣
安徽省鳳陽縣
黑龍江省蘿北縣
江西省豐城市、修水縣、玉山縣
貴州省鳳岡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等等。
鳳凰的原型
鳳凰的動物學原型,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個混合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何新1987年和2004年發表的「談龍說風」一書所列舉的證據和論證表明:龍的原型動物是大型爬行類,主要是鱷魚及巨蜥,鳳凰的原型動物是大型鳥類,主要是大鴕鳥。 上古三代以前,中國古陸氣候暖濕,此二類動物在中國大陸多所存在,舊石器新石器遺址都有鱷魚及鴕鳥化石鴕鳥蛋殼化石的發現。
C. 有關鳳凰的故事傳說
鳳凰的由來: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陶器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1977年,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了「雙鳥朝陽紋象牙碟形器」。
這件器物兩側各有一展翅欲飛的鳳鳥,圓眼,鉤喙,伸頸昂首相望,擁戴著太陽,形象地反映了原始農業發明以後先民對知時鳥和照耀萬物的太陽的崇拜。河姆渡鳳凰一度被考古界認為是中國最早的鳳凰圖案。
(3)靜海新都廣場里的鳳凰有什麼傳說擴展閱讀:
鳳凰,亦作「鳳皇」,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的叫「鳳」,雌的叫「凰」,總稱為鳳凰,亦稱為丹鳥、火鳥、鶤雞、威鳳等,常用來象徵祥瑞。
形態的演變:
學術界觀點多傾向於否定歷史中確實曾有過鳳凰,但甲骨文、金文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商周時期,鳳凰被看作是一種神鳥。故玉器和青銅器上鳳紋的刻劃,突出地表現統治者的「天命」觀念。這時的鳳紋幾乎都作花冠狀,豐滿的翅膀和長長的尾羽,寬大有力的爪,顯示出一派勇武健碩的情態。
戰國時期是百家諸子爭鳴,新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鳳紋展現了新的風貌。鳳紋開始變得婉曲秀麗,嫵媚多姿,姿態柔美。
唐代鳳凰文化非常發達,作為國家象徵的大唐皇宮更是如此,大明宮正南門即名為:丹鳳門。唐代的「鳳凰熱」,主要表現在以鳳喻人,以鳳作裝飾,以鳳美稱事物,以鳳喻示婚姻情愛。
到了明清時期,鳳紋裝飾已經成為一種特定的造型,無論在圓形、方形或各種各樣的裝飾形體內,紋樣構成都各具其內在形式,而鳳紋的共性形態,也進一步規范化。
D. 鳳凰有著什麼樣的傳說
一、傳說中的神物
1.1鳳凰的簡介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盤」。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鳳凰外形】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1.2鳳凰崇拜的起源與演變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6700年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雙鳥紋的雕刻形象,這雙鳥紋應是古代鳳凰的最早記載。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註:「儀,言其相乘匹。」我們注意的是,在這里,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註:「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當讀作「舞」字(儀、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飛,口口其羽(此為古體字,又「口」符代替。),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口口(此為古體字,又「口」符代替。),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鳳與群飛。《白虎通》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到,在商代殷墟(今安陽小屯一帶)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E. 關於鳳凰的傳說
鳳凰(Chinese phoenix/phoenix),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和百鳥之王;亦稱為朱鳥、丹鳥、火鳥、鵾雞等,在西方神話里又叫火鳥、不死鳥,形象一般為尾巴比較長的火烈鳥,並周身是火,估計是人們對火烈鳥加以神話加工、演化而來的。神話中說,鳳凰每次死後,會周身燃起大火,然後其在烈火中獲得重生,並獲得較之以前更強大的生命力,稱之為「鳳凰涅磐」。如此周而復始,鳳凰獲得了永生,故有「不死鳥」的名稱。鳳凰和麒麟一樣,是雌雄統稱,雄為鳳,雌為凰,其總稱為鳳凰,因此鳳凰一詞為合成詞結構。鳳凰齊飛,是吉祥和諧的象徵。 它跟龍的形象一樣,愈往後愈復雜,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自古以來鳳凰就成了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鳳凰:鳳凰在中國來說,是一種代表幸福的靈物。
【鳳凰外形】
據《爾雅·釋鳥》郭璞注,鳳凰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倫,飲砥柱,濯羽弱水,莫宿風穴,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圖贊》說有五種像字紋:「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
【上古神話】
上古時期,地球有六界,分別是:
五行八荒界 (人間)
芥子六合界 (次序)
九曲黃泉界 (九地)
直符靈動界 (九天)
宇宙混沌界 (太陽)
坤元中宮界 (太陰)
其中,有上古神獸守護每一界,鳳凰也是其中的守護神獸之一。
鳳凰,九天娘娘,謂之九天玄女聖母娘娘,其化身有二,分別為金鳳仙女 青鸞童子,金鳳仙女於三十三外天侍奉創世女神女媧娘娘,青鸞童子守護女媧宮門戶。鳳凰合一,其謂之九天玄女,又名九天聖母。宇宙混沌(太陽)界,執鳳涅瓔珞,凰磐朱佩。
【鳳鳴】
據現存文獻推斷:鳳鳴如簫笙,音如鍾鼓。鳳凰雄鳴曰即即,雌鳴曰足足,雌雄和鳴曰鏘鏘。
起源演變
鳳凰的起源約在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彩陶上的很多鳥紋是鳳凰的雛形,距今約7400年的湖南洪江高廟文化遺址中,出土了一件白色陶罐,其頸部和肩部各戳印有東方神鳥(包括獸面、太陽)圖案,一隻朝向正面,一隻側面回首。據考古專家鑒定,這件陶器上的神鳥圖案即鳳凰,要比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的鳳凰圖案至少要早400年,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鳳凰圖案。
鳳凰的動物學原型,眾說紛紜,一般認為是個混合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何新1987年和2004年發表的「談龍說鳳」一書所列舉的證據和論證表明:龍的原型動物是大型爬行類,主要是鱷魚及巨蜥,鳳凰的原型動物是大型鳥類,主要是大鴕鳥。 上古三代以前,中國古陸氣候暖濕,此二類動物在中國大陸多所存在,舊石器新石器遺址都有鱷魚及鴕鳥化石鴕鳥蛋殼化石的發現。
根據神話傳說,鳳是從東方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註:「儀,言其相乘匹。」我們注意的是,在這里,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註:「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當讀作「舞」字(儀、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飛,翙翙其羽,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翙翙,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鳳與群飛。《白虎通》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到,在商代殷墟(今安陽小屯一帶)甲骨文中曾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由於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麼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一剛孤證呢?否。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潁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徵信。但恐怕我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徵,有一個極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黨字。」《爾雅翼》解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御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游》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叫的一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復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 」,字從「 」,徐鍇註:,行步舒遲也。」)
F. 鳳凰的傳說典故
一、鳳育九雛
「九雛」出自《晉書·帝紀第八·穆帝哀帝廢帝海西公紀》:「(昇平四年)二月,鳳凰將九雛見於豐城。」後以「鳳引九雛」為天下太平、社會繁榮的吉兆。「九雛」的具體類別名稱以及形象並未提及。之後隨著各種宗教信仰與民間傳說不斷演繹融合,九雛的說法不斷豐富,未有定論。
二、鳳棲於梧
梧桐為樹中之王,相傳是靈樹,能知時知令。《聞見錄》:「梧桐百鳥不敢棲,止避鳳凰也」。作為百鳥之王的鳳凰身懷宇宙,非梧桐不棲。《魏書·王勰傳》「鳳凰非梧桐不棲」,鳳凰擇木而棲,後比喻賢才擇主而侍。
三、得鳳之象
相傳鳳能知天下治亂興衰,是中國歷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體現,是亂世興衰的晴雨表,成為神學政治的「形象大使」。
古人曾分出五個等級,以鳳凰的五種行止標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於是歷代帝王都把「鳳鳴朝陽」「百鳥朝鳳」當成盛世太平的象徵。南齊·謝兆《永明樂十首》:「彩鳳鳴朝陽,元鶴舞清商;瑞此永明曲,千載為全皇。」
四、吹簫引鳳
相傳春秋時,秦穆公有一個女兒,名叫弄玉,姿容絕世,聰明無比,喜好音律,善於吹笙。她吹起玉笙來,聲如鳳凰啼鳴。秦穆公在宮內築鳳樓讓她居住,樓前築有高台,名叫鳳台。
秦穆公想為女兒擇婿,弄玉發誓說:「必須選擇一個善於吹笙的人。」穆公派人四處尋訪善於吹笙的人,都不能如願。
一天,弄玉夢見一個美男子說:「我是太華山(即華山)的主人,上帝命我與你締結姻緣。」並以玉笙為之吹奏《華山吟》第一弄。弄玉遂將夢中情景告訴穆公,穆公遂派大臣孟明到華山尋訪。
孟明在華山找到一位擅長吹簫的人,名叫蕭史,同載而歸。孟明引蕭史拜見穆公,穆公讓他吹奏。蕭史奏第一曲,清風習習而來;奏第二曲,彩雲四合。
奏第三曲,見白鶴成對,翔舞於空中,孔雀數雙,棲集於林際,一時百鳥和鳴,經時方散。穆公遂將女兒弄玉嫁給他,夫妻和睦,恩愛甚篤。
蕭史教弄玉吹簫,學會《來鳳之曲》。有天晚上,夫婦在月下吹簫,竟有紫鳳飛來聚於鳳台之左,赤龍飛來盤踞鳳台之右。蕭史說:「我本是天上神仙,上帝看人間史籍散亂,命我下凡整理。……周人以我有功於史,就稱我為蕭史,到今天,我已經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滄海桑田。
上帝命我為華山之主,與你有夙緣,故以簫聲作合,成就了這段姻緣。然而我不能久住人間,今龍鳳來迎,可就此離去。」
於是,蕭史乘赤龍,弄玉乘紫鳳,自鳳台翔雲而去。就在這天夜晚,有人於太華山聽到了鳳鳴的聲音。這則美麗的神話傳說,把琴瑟和諧、鸞鳳和鳴詩化了。
五、鳳求凰
漢代還流傳一個故事:文學家司馬相如,少年家貧。有一次被一個叫卓王孫的富商邀去飲酒,無意中發現卓王孫有一在家寡居的年輕女兒,叫卓文君。相如一見鍾情,就彈起鳳凰琴,唱起「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表示愛慕之情。
卓文君聽了十分感動,於是連夜隨司馬相如私奔,後結成夫婦。「鳳求凰」一詞,從此用來喻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大概是由於這些優美動人的故事傳說,在裝飾紋樣上便出現了「吹笙舞鳳」、「吹簫引鳳」、「鸞鳳和鳴」、「鶴飛鳳舞」、「百鳥朝鳳」「龍鳳呈祥」等一系列寓意吉祥的圖案。
鳳紋形象已不再那麼神秘朦朧和似是而非了,鳳鳥圖案已成為一種清新、生動、活潑的藝術形象,逐漸發展為民族裝飾藝術的代表和象徵之一。
G. 鳳凰的傳說
、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鳥中之王,亦稱「鳳凰」,其雄性叫「鳳」,雌性稱「凰」,總稱叫「鳳」或「鳳凰」。據《雨雅.釋鳥》所記載,鳳凰的形體為「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是一個集眾多動物於一身的神鳥,象徵吉祥和永生。在中華民族的文化中,它與龍並駕齊驅,被人們世代敬仰、崇拜,從而創造出豐富燦爛的龍鳳文化。據載,周文王時期,在陝西鳳翔、岐山一帶,就有「鳳凰集於岐山,飛鳴過雍」,自此周朝遂興的傳說。
2、據漢代劉項《列仙傳》載,春秋時,有一華山隱士叫蕭史,善吹簫,能以簫作鸞鳳聲。偶遇秦穆公之女弄玉,恰好弄玉也十分喜愛吹簫,知音相遇,喜結伉儷,住在鳳台,每日由簫史教弄玉吹鳳鳴之聲,終於引來鳳凰一群,簫史和弄玉雙雙乘鸞跨鳳,升天而去。從此蕭史弄玉吹簫引鳳的故事世代相傳,成為夫妻美滿婚姻的象徵。
3、唐安史之亂之時,唐時皇李隆基被迫出逃蜀地,長安鄰近諸郡告危。雍城因年久失修,城牆坍塌,守城太守心急如焚,動員全城百姓築以新城進行防禦,無奈新城築起就塌,無法築成。這一夜,天降瑞雪,皚皚一片。一隻鳳凰駕著祥雲悄然落在雍城,在城西北角的三眼清泉邊,引頸品飲清冽甘爽的清泉水,過後,踏雪繞城行走數里,一聲長鳴,振翅而去。清晨,有人將此事稟報太守。太守忙率人前往察看,果然有鳳足印跡繞城一周,太守大喜,認為這才是新城理想的選址,忙組織人力築之。新築之城果然一牢永固,不再倒塌。安史之亂平定之後,唐肅宗繼位,為紀念鳳凰棲落之地,遂將雍城改名鳳翔,沿用至今。
4、在中國人的思想形態里,「鳳凰」自古以來就是傳說中最重要的的吉祥神奇之物,據說鳳凰能火中再生,象徵美好、才智和吉祥。
鳳凰很早就出現在圖騰之中,是殷民族的標志。《詩經》中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殷始祖契的母親簡狄一次在河中沐浴,忽有玄鳥飛過,墜落一卵,被簡狄吞食,因此懷孕生了契。契長大後協助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地,賜姓子氏,尊為玄王。從此有了商民族,殷人以後就把玄鳥作為自己氏族的圖騰。玄鳥的形象類似燕子,後來隨氏族部落的不斷發展和融合,玄鳥逐漸演變成了有雞冠,鶴足和孔雀尾巴的鳳凰了。
今天展現在人們眼前的鳳凰的形象,已是數千年來逐步演化的結晶.它高度概括了中華民族形成、融合、發展的歷史,對塑造,陶冶民族性格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本身濃縮和寄寓了中華民族奮發向上、,剛強堅韌的偉大精神。
5、儒家始祖孔子南遊楚國時,楚國的隱士接輿路見孔子,曾以「鳳德」來比喻世風不古,留下了「鳳兮鳳兮,何德之衰」的感嘆;在楚國詩人屈原的詩作中,鳳凰作為一種頻繁使用的象徵意象,用以指代賢能之人。「以鳳比德」、「以鳳比才」的思維方式亦體現了華夏民族對德行與才能的重視與培養。在楚國的出土文物中,無論是絲織品上刺綉的鳳凰,還是漆木器上彩繪的鳳凰,以及雕刻造型中的鳳凰,其基本特徵都是引頸長鳴,振翅沖天,體現出一種向上升騰的動感和積極進取的價值取向。
6、西方有鳳凰涅磐的神話,中國也有火鳳凰的傳說,中西方的神話傳說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以鳳凰象徵著生命、活力與激情。
在世界還是神的時代,天上有兩只鳳凰,他們相親相愛,過著幸福的日子,他們是神鳥,沒有煩惱,沒有憂愁,每天在神殿上愉快地歌唱。但宙斯憑借這他手中的雷電,打敗了他神的叔叔和兄弟們,並在人間愛過了好多女子,生下了許多後代。他夫人赫拉認為這擾亂了天上,地下,和人間的秩序,發動了一場戰爭。鳳凰由於孔武有力的翅膀,快速地飛翔,也被卷如了這場戰爭。但在同人類英雄赫拉克勒斯作戰的過程中,赫拉受傷,其中一隻鳳凰也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射死。大戰結束後,只剩下一隻鳳凰,孤獨地生活,他再也不會唱快樂的歌,在神殿上徹夜哀鳴。直到宙斯的耳朵都出血了,這是宙斯才良心發現,決定賜於鳳凰榮譽,權力和富貴。但鳳凰不要這些,他只要他愛的人活過來,可惜這一點宙斯也無法辦到。於是他說:「
你可以讓你的愛人活過來,
但你必須付出你的代價。
你從此必須老去,
失去你美麗有力的翅膀,
失去你洪亮的歌喉,
你的身體從此虛弱,
你將忍受孤獨,寂寞,病痛和恐懼,
你將面對死亡,
而你必須保持一顆空靈的心,
不能有一點怨恨,和哪怕一點的雜念,
最後,你還要到涅盤的烈火中,
忍受最難忍受的焚燒,
焚毀你的一切的一切,
只剩下你的心。
假如你的心裡是空靈的,
你的愛人就能活來,
而你將從此死去。」
鳳凰接受了這個條件,從此孤獨地衰老,病痛,最後投入了熊熊烈火。復活的是他的愛人,她同樣接受了這個條件,於是世上就有了永生的火鳳凰。但火鳳凰永遠生活在寂寞和痛苦中,因為相愛的人永遠不能在一起,這是怎樣的悲哀!
這就是火鳳凰的來歷,涅盤是太陽神阿波羅點燃太陽的地方,所以鳳凰永遠向太陽飛去7、龍、鳳凰、麒麟、龜,被稱為四靈,除了龜以外,其它三種誰也沒有見過。然而,從古至今,鳳凰那美好吉祥的形象卻深深地留在民間大眾的心目中,世世代代被人們贊美著,歌頌著。
因自然界中無鳳凰這種鳥,我們只能從古代的有關典籍中領略鳳凰的形象美姿,如《爾雅》郭璞註:「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山海經·圖贊》上說鳳凰有五種像字紋路:「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背文曰義,腹文曰信,膺文曰仁。」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說:鳳凰「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莫(暮)宿風(丹)穴,見則天下大安寧。」書中引黃帝的臣子天老的話說:「鳳之象也,鴻前麟後,蛇頸魚尾,顴顙鴛思(腮),龍文虎背,燕頷雞喙,五色備舉。」對於集眾動物大成之美的鳳凰,有關學者認為,鳳凰是古代先民的一種鳥圖騰崇拜。從對鳳凰的形象來看,是融合了古時各個不同氏族所崇拜自然物的特徵,結果出現了「鳳凰」 這一美的圖騰。
8、鳳凰的原形,有學者說是孔雀、有的認為是錦雞或雉,有的提出應是家雞,有的說是鶴等。古代學者認為鵬與鳳同是一種鳥,《楚辭》宋玉《對問》:「鳳凰上擊九千里,絕雲霓,負蒼天乎窕冥之中。」《莊子·逍遙游》:「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在神話傳說中,鳳凰又叫玄鳥。屈原在《天問》中雲:「簡狄在台,嚳何宜?玄鳥致胎,女何喜?」《禮記》鄭玄註:「玄鳥,燕也。」據聞一多等學者考證,燕是鳳凰原形之一。《爾雅·釋鳥》:「郾,鳳也,其雌黃。」「鳳,一名郾。」古時,郾與燕是同音字。
9、中國自古以農立國,歷法在農時中佔主導地位,古時便以「鳳鳥氏」作為管理歷法的第一官職。,黃帝的兒子少皋,是剡國君主剡子的祖先。魯昭公十七年,他到魯國訪時,魯昭公問他:「少皋氏為何叫做鳥官名呢?」剡子回答:「少皋是我的祖先,他登位時有鳳凰飛來祝賀,為了紀念鳥,便以各種鳥命名各種不同的官職,鳳鳥氏,是管理歷法的官。」
10、遠古時,鳳的地位高於龍,出土的文物中,如楚國時期的一些壁畫、帛畫中,鳳佔主導地位,展翅飛翔的鳳敢於追喙龍。漸漸地兩者的位置出現了變化,尤其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龍成了歷代帝王的「圖騰」,其他任何人是不能用的。而鳳則降為附屬的位置,用於皇後嬪妃等。到了清代慈禧太後時,她為了突出自己,便一改龍鳳的位置。清東陵的慈禧太後墓宮中的壁畫,都是鳳在上,龍在下。與其它的龍鳳圖截然不同。深受人們青睞的鳳凰走進民間,受到老百姓的喜愛,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到處都有鳳的身影,如穿戴有鳳冠、鳳鞋、鳳釵;吃有鳳翅、鳳爪;住有鳳樓;節日或婚娶喜慶時,剪個鳳凰貼在室內,滿堂生輝;出行有鳳輦、鳳扇;吹奏有鳳笙、鳳簫等;還有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鳳毛麟角等成語;給女孩子起名,如鳳翔、鳳麗、鳳雲、鳳君、文鳳、金鳳、銀鳳、丹鳳等。特別是鳳的精神鼓舞著女性的崛起,生活在窮山僻壤的眾多女子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敢於拚搏奮斗,與時俱進,成為時代的佼佼者,人們便贊美她們是「山溝里飛出的金鳳凰」。
11、煌煌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無處不有鳳文化的蹤影,它與龍文化一樣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激勵著華夏兒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創造著美好的明天。
傳說中的鳳凰
鳳凰,是東方神話傳說中的「神鳥」、「長生鳥」,也是我國神話傳說中的「百鳥之王」。有關它的神話傳說,最早流傳東方,因此有「東方神鳥」之稱。
古埃及傳說認為,鳳凰和鷹一般大小,全身長有金色的羽毛,閃光的翅膀、斑斕的外表、鳴聲悅耳,能給人降福添壽;同時認為世界上只有一隻鳳凰,他可以存活整整五百年。在臨死之時,鳳凰就採集芳香植物的樹枝和香草,築造一個巢,然後點火自焚,在熊熊火焰中,一隻幼鳳凰誕生了——新生的幼鳳凰就將老鳳凰的骨灰裝進沒葯蛋中,在蛋上塗上防腐的香料油,帶著它飛到太陽神赫利帕里斯那裡,由太陽神將它放在太陽廟的神壇上。這在我國古代也有類似的神話。
12、鳳為傳說中的瑞鳥,《山海經》雲:「其全羽毛皆成文字,古文曰德、翼文曰禮、背文曰義、膺文曰信。」其形據《爾雅、釋鳥》郭仆註:「雞頭、蛇頸、燕頷、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格物總論》載:「鳳,神鳥也,五色備舉。出東方君子之國。見則天下安寧,飛則禽鳥隨之,故曰羽蟲三百六十而鳳為之長。」宋人歐陽修有〈詠鳳〉詩:「南山有鳴鳳,其音和且清,鳴於有道國,出則天下平。」傳說鳳凰不啄活蟲、不折生草、不群居、不去污穢處、無羅網之難;非梧桐不居、非竹不食、非靈泉不飲,飛則百鳥從之。《山海經》雲:「鳳凰生於南極之丹穴」,丹穴是丹山為朝陽之谷,鳳凰生於丹山,故名丹鳳,因此為丹鳳朝陽,喻為高而志遠,後人比喻高才逢良時。
四靈之一的朱雀,漢代人又稱為朱鳥,朱雀與朱鳥就是鳳凰。所以鳳凰是南方赤色的代表,它的別名還有玄鳥、鸞鳥等。古人視鳳凰為鳥中之王,是一種神鳥、瑞鳥。其雄稱鳳,其雌稱凰。見到它大吉大利,天下安寧,子孫盛昌。古來有關鳳凰的傳說故事很多,傳統年畫、民間工藝美術中,以鳳凰為題材的圖案運用也較普遍。如九鳳朝陽—喻有稀世大瑞之降臨。龍鳳呈祥、彩鳳祥雲、鳳凰於飛、鳳叨牡丹…等。這都反映人們對光明、美好愛情、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H. 鳳凰的來歷(傳說)具體內容是什麼
要談鳳凰的起緣離不開龍,從出土的各種動物化石中,從未發現過龍和鳳的化石標本。那麼,龍鳳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傳,軒轅黃帝統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個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黃帝打算制定一個統一的圖騰(類似現在的國旗,或者說是國家的標志)。在原來各大小部落使用過的圖騰基礎上,創造了一個新的圖騰——龍。
那麼鳳凰又是怎麼來的呢?『龍』的圖騰組成後,還剩下一些部落圖騰沒有用上,這又如何是好呢?黃帝第一妻室嫘祖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女人,嫘祖受到黃帝制定的新圖騰的啟示後,她把剩餘下來各部落的圖騰,經過精心挑選,也仿照黃帝制定龍的圖騰的方法:孔雀頭,天鵝身,金雞翅,金山雞羽毛,金色雀顏色……組成了一對漂亮華麗的大鳥。造字的倉頡這兩只大鳥取名叫 『鳳』和『凰』。鳳,代表雄,凰,代表雌,連起來就叫鳳凰」。這就是「鳳凰」的來歷。
五千年來,中華民族都接受了龍鳳的神話傳說,龍鳳成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象徵物,成為每個中國人的精神支柱。廣大人民也把龍鳳作為吉祥物。所以,中國人走到哪裡就把龍鳳帶到哪裡,在世界各地只要發現龍鳳,就有中國人。 很久很久以前,鳳凰只是一隻很不起眼的小鳥,羽毛也很平常,絲毫不象傳說中的那般光彩奪目。但它有一個優點:它很勤勞,不像別的鳥那樣吃飽了就知道玩,而是從早到晚忙個不停,將別的鳥扔掉的果實都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洞里。
這有什麼意思呀?這不是財迷精,大傻瓜嗎?可別小看了這種貯藏食物的行為,到了一定的時候,他可發揮大用處了!
果然,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覓不到食物,都餓的頭昏眼花,快支撐不下去了。這時,鳳凰急忙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乾果和草籽拿出來分給大家,和大家共渡難關。
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
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是一個與火有關的美麗神話。傳說中的天方國,有一對神鳥,雄為鳳,雌為凰。滿五百歲後,復從死灰中更生,從此鮮美異常,不再死。雄奇的大黑山上,全彩激光燈映射出長達數公里的時光隧道和漫天的雲彩,高達十米的烈焰從山頂噴薄而出,飛瀑飛流直下,在水與火的交融中,鳳在歌鳴,凰在和弦,演繹一部五百年前的神話,一個流傳千古的美麗傳說
指鳳凰在火中重生並得到永生,涅盤就是佛語中的死而復生
鳳凰會老的,每次老的羽毛掉不掉,就無法自由飛翔,而每次換羽毛,都要將全身羽毛拔光,再等新的羽毛長出來,這段時間是無法飛,也沒有吃的,非常的痛苦,比喻美好的未來是要經過通過自己不斷的吃苦的傳說中,鳳凰是人世間幸福的使者,每五百年,它就要背負著積累於人世間的所有不快和仇恨恩怨,投身於熊熊烈火中自*焚,以生命和美麗的終結換取人世的祥和和幸福。同樣在肉體經受了巨大的痛苦和輪回後它們才能得以更美好的軀體得以重生
I. 鳳凰的傳說
我知道這個傳說,還有很久很久以前,鳳凰只是一隻很不起眼的小鳥它很勤勞,經常將別的回鳥扔掉的果答實都一顆一顆撿起來,收藏在洞里。有一年,森林大旱。鳥兒們覓不到食物,這時,鳳凰打開山洞,把自己多年積存下來的糧食拿出來分給大家。旱災過後,為了感謝鳳凰的救命之恩,鳥兒們都從自己身上選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來,製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鳥衣獻給鳳凰,並一致推舉它為鳥王。以後,每逢鳳凰生日之時,四面八方的鳥兒都會飛來向鳳凰表示祝賀,這就是百鳥朝鳳。
J. 關於「鳳凰」的古老傳說有哪些
自然科學里是沒有鳳凰的。
因為這本身就是傳說,所以說法就有所不同。就像觀音在印度是男的,傳到中國就成了女的了。
一般來說,如果把鳳和凰放在一起,則鳳為雄,凰為此雌。如果把鳳和龍放在一起,則龍為雄,鳳為雌。
今日所見關於鳳的最早記錄,可能是在《尚書·益稷》篇中。書中敘述大禹治水後,
舉行慶祝盛典。由夔龍主持音樂,群鳥群獸在儀式上載歌載舞。最後,一鳳凰也來了——
「蕭韶九成,鳳皇來儀。」孔傳:「靈鳥也,雄曰為鳳,雌曰皇。」鄭玄註:「儀,言其
相乘匹。」我們注意的
是,在這里,鳳凰被古代住家視作一種象徵吉慶的神鳥。所謂「來儀』,鄭玄釋作「乘匹
」。案「儀」古音「俄」,與「偶」音近通。所以,鄭玄釋儀為「偶」,即所謂「成(乘
)匹」,也就是成雙成對的意思。但是,根據《尚書》文義,我卻以為,這個「儀」字實
當讀作「舞」字(儀、
舞古音亦相通。)鳳凰來儀,即鳳凰來跳舞。故下文中夔高興地說:「於!予擊石搏石,
百獸率舞!」
實際上,鳳凰在較早的先秦文獻中,正是作為一種祥瑞和一位舞神出現的。《山海經
·南山經》:「有鳥焉,其形如鶴……名曰鳳凰。……是鳥也,自飲自食,自歌自舞,見
則天下安寧。」「鸞鳥自歌,鳳鳥自舞。」(大荒西經)「五彩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
鸞鳥,一曰鳳鳥。」(
大荒西經)《詩·卷阿》:「鳳凰於飛,口口其羽(此為古體字,又「口」符代替。),
亦傅於天。……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毛傳:「口口(此為古體
字,又「口」符代替。),羽聲也。亦,與眾鳥也。眾鳥慕鳳皇而來。傳鳳皇至眾多,是
鳳與群飛。《白虎通》
雲:黃帝之時,鳳凰蔽日而至,是來必眾多也。」
二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關於鳳凰的這種種傳說,究竟只是一種神話,還是一種可能
的歷史真實?換句話說也就是,鳳凰,在歷史中是否確曾有過一種真實的動物原形?對這
個問題,正如對於龍的問題一樣,學術界過去的觀點多傾向於否定。但是我們卻不能注意
到,在商代甲骨文中曾
發現過如下一條記載:
「甲寅卜,呼鳴網,獲鳳。丙辰,獲五。」(甲3112)。
(釋文參看於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第324頁)
據於省吾說,這條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鳴用網捕鳥,於丙辰這天捕了五隻鳳
。「由於系用網埔之,故所獲自是生鳳。」
由此看來,在商代,中國確曾有過鳳鳥。那麼這條甲骨文是否只是一剛孤證呢?否。
在早期金文《中鼎》銘辭中,我們還可以讀到如下一則記載:
「……歸生鳳於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鳳」一詞,郭沫若亦曾斷定正是指活鳳凰(《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
考釋》,「中鼎」)。據此,則無論甲骨文、金文、都有材料確切無誤地表明,直到商周
之際,鳳凰還是一種雖然稀見、但卻並非不存在的鳥類。
戰國秦漢以後,鳳凰方完全被神化成一種靈異之鳥。但值得注意的是,秦漢史籍中,
關於鳳凰出現的記載卻仍然時有所見。例如《左傳昭17年》:
「我商祖少吳摯之立地,鳳鳥適至,故紀於鳥師而鳥名。」
又據《漢書》記,漢時鳳凰數至,鳥身「高五、六尺」。
《後漢書·光武紀》記:建武十七年,有五鳳皇見於穎川之陝縣。注引《東觀漢記》
曰:「鳳高八尺」。而據《京房易傳》:「鳳皇高丈二。」
兩漢是讖緯迷信盛行的時代,史籍中所記許多祥瑞奇異之事往往不足徵信。但恐怕我
們也不能認為,其中完全不會有某些可信成分。至少秦漢人所描繪的形體特徵,有一個極
可注意的共同之處,這就是鳳凰體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三
我們再來更全面地考察一下古代關於鳳凰形態的記載。
《爾雅·釋鳥》:「鳳,其雌皇。」郭璞註:「鳳,瑞應鳥。雞頭,蛇頸,燕頜,龜
背,五彩色,其高六尺許。」
《說文》:「鳳,神鳥也。天老曰:鳳之象也,鴻前、鱗後、蛇頸、魚尾、鸛嗓鴛思
,龍紋、龜背、燕頜、雞喙。五色備舉,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翱翔四海之外,過昆侖,飲
砥柱,濯羽弱水,暮宿風穴,見則天下大安寧。從鳥,凡聲。鳳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為朋
黨字。」《爾雅翼》解
釋:「鴻前者,軒也。麟後者,豐也。蛇頸者,宛也。魚尾者,岐也。鸛嗓聲,椎也。鴛
思者,張也。龍紋者,文也。龜背者,隆也。燕頜者,方也。」
《韓詩外傳》:「鳳鳴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鳴曰固常,晨鳴曰發鳴,晝鳴曰保章
,舉鳴曰上翔,集鳴曰歸昌。」(《太平御覽》引)
漢李陵詩:「鳳凰鳴高岡,有翼不好飛」。
《瑞應圖》:「鳳不啄生蟲,不折生草。」
《韓詩外傳》中還記錄了關於鳳凰的這樣一個傳說:
「黃帝即位施惠。承天一道,修德,唯仁是紆,宇內和平,未見鳳皇。唯思其象,夙
昧晨興,乃招天老而問之曰:『鳳象如何?』天老對曰:
『夫鳳,鴻前,鱗後,蛇頸而魚尾,龍紋而龜身。燕頜而雞喙。戴德、負仁、抱忠、
挾義,小音金,大音鼓。延頸、奮翼、五彩備舉,鳴動八風,氣應時雨。食有質,飲有儀
。往即文始,來即嘉成。唯鳳為能通天祉、應地靈,律五音、覽九德。天下有道,得鳳象
之一則鳳過之。得鳳象
之二則鳳翔之,得鳳象之三則鳳集之。得鳳象之四則鳳春秋下之。得鳳象之五,則鳳沒身
居之。
黃帝曰:『於戲,允哉!朕何敢與焉?』於是黃帝乃服黃衣、戴黃冕,致齋於宮,鳳
乃蔽日而至。黃帝降於東階,西面,再拜,稽首曰:『皇天降祉,不敢不承命。』鳳乃止
帝東園,集帝梧桐,食帝竹實,沒身不去。」
這個傳說中顯然有不少荒誕成分。但可注意的是天老所描繪的鳳凰形態,與《說文》
所引述的「天老說」顯然同出一源。關於鳳凰所謂「戴德、負仁、報忠、挾義」之說,乍
看頗令人不解(然而此說在古代流傳頗廣)。
對此,《抱朴子》中卻有一種解釋:
「夫木行為仁,為青。鳳頭上青,故曰戴仁也。
金行為義,為白。鳳頸白,故曰纓義也。
火行為禮,為赤。鳳嘴赤,故曰負禮也。
水行為智,為黑,鳳胸黑,故曰尚知也。
土行為信,為黃。鳳足下黃,故曰蹈信也。」
據此,漢代經學家的那些神秘說法,就不過是以儒家的五行符號,對鳳鳥身體各部不
同顏色的一種描寫罷了。即:
——頭部呈青色,
——頸部呈白色,
——喙部呈赤色,
——胸、背部呈黑色,
——趾、爪呈黃色。
綜觀以上這些記載,都是秦漢以後沒有見過真鳳的人,所采輯的前人關於鳳的各種傳
說。其中頗不乏荒謬虛妄的成分。例如《說文》中所謂「過昆侖,飲砥柱,濯羽弱水」、
「翱翔四海之外」的說法,顯然來自《莊子·消遙游》篇中關於「鯤鵬」的著名哲學寓言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一
傳說似乎指出鳳凰是一種自西北而東南往返流遷的動物。針對《韓詩外傳》中關於鳳凰鳴
叫的一系列奇怪說法,清代著名學者王念孫曾指出:
「一鳥之鳴,既以節足為異,又復數更其響,乃至應候而殊聲,成文以協韻。語由增
飾,事涉虛誣,識者所不取也。」
但是,如果剔除掉傳說中那些神奇妄誕不可置信的成分,我們從古人對於鳳凰的形態
描述中,卻可以篩選整理出如下一些印象:
1、鳳鳥形體甚高,約六尺至一丈。
2、鳳鳥具有柔而細長的脖頸(蛇頸)
3、鳳鳥背部隆起(「龜背者,隆也」)
4、鳳鳥喙如雞,頜如燕。
5、鳳鳥羽毛上有花紋。
6、鳳鳥尾毛分叉如魚。
7、鳳鳥以植物為食(竹根)。
8、鳳鳥雌雄鳴叫不同聲。(雄曰「即即」,雌曰「足足」。)
9、鳳鳥好結集為群,來則成百。
10、鳳鳥不善飛行。
11、鳳鳥穴居。(居「丹穴」、「風穴」)
12、鳳鳥足腳甚高(體態如鶴),行走步態倨傲而善於舞蹈。(鳳鳥別名「 」,字
從「 」,徐鍇註:「 ,行步舒遲也。」)
由此我們就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從古生物學觀點看,中國古代是否存在過具有以上
特徵,而又為先民所崇拜的一種鳥類呢?
回答是,確曾存在。
——這種鳥類,就是大鴕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