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豐縣最大的廣場是哪裡
Ⅰ 貴州省貞豐縣有哪些特產和名勝古跡
花椒啦、超級香香的粽子也算吧,板栗也有喲,其他就一些米粉了、年糕等,也許內這算不了容什麼特產,但是還安逸吧。
貞豐少數民族風情濃厚,曾被譽為布依之都噢,且每年都會舉行相關的旅遊文化節,風景名勝么就有三岔河、時間奇觀雙乳峰等......
貞豐二塊粑~還有貞豐糯米飯!
Ⅱ 貞豐縣龍場鎮定塘村王母陶氏大墳歷史
查不到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回系列人類進程歷史答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Ⅲ 貴州省貞豐縣爛泥溝金礦床
貴州省貞豐縣爛泥溝金礦床位於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南東約40km處的沙坪鄉爛泥溝。1984年,貴州地勘局物化探院針對黔西南找金工作開展了1∶20萬地球化學水系沉積物測量,圈出金異常127處。1986年,貴州地勘局區調院開展1∶5萬洛帆幅區調和化探異常查證時,發現了爛泥溝砷礦區,經采樣分析含金並做了地質查證。1987~1988年,貴州117 黃金專業隊普查分隊的地質普查與該區1∶1萬地球化學土壤測量同步展開。1990年,在磺廠溝礦段完成鑽探3000m,坑道1400m,經粗略計算新增儲量7 t。通過1∶1萬、1∶1000大比例尺地質填圖與槽、坑、鑽揭露,新發現幾條含金斷裂帶,肯定了林壇金礦點,發現了安堡金礦點。1991~1993年,共完成鑽探12 000m,坑道7500m。1994~1996年,相繼發現了瑤家田、石柱水井、高爐、尼羅、尾若和岩碰等一批有遠景的金礦點。1997年,進一步查清爛泥溝金礦的賦存規律,找到富礦柱。
圖1 爛泥溝金礦區域構造位置(A)和礦區地質略圖(B)
(A據黔西南構造研究組,1992,修改;B據羅孝桓,1993,修改)
1—台地碳酸鹽岩;2—盆地碎屑岩;3—金礦體;4—推覆斷層;5—斷層;6—壓扭性斷層及編號;7—剪切斷層及編號;8—性質不明斷層;9—控礦斷裂帶及編號;10—背斜軸;11—倒轉背斜軸;12—向斜軸
1 地質背景
爛泥溝金礦床的大地構造位置隸屬揚子地台西南緣,這一地區(右江盆地北緣)自早三疊世至中三疊世經歷了從被動大陸邊緣向前陸盆地的演變。礦區位於板昌逆沖推覆構造南西側,賴子山背斜東翼的鼻狀凸起部位(圖1A)。主礦體嚴格受NE向F1斷層和NWW向F3斷層的控制(圖1B),該斷裂破碎帶總長近1000m,寬一般5~15m,最寬可達50餘米,主要賦礦層位為中三疊統拉丁階邊陽組,原岩以薄—中厚層狀粉砂岩、中砂岩夾薄—中厚層狀泥岩為主。
由於受斷層破碎帶的控制,礦體多呈似板狀產出。以F3斷層為例,其總體走向290°,傾向65°~85°。在已有工程式控制制的深度達520餘米的范圍內,從上向下破碎帶寬度、礦化蝕變似乎無減弱趨勢。
2 礦區地質特徵
2.1 礦區地層
礦區出露地層由新到老有第四系(Q)、中三疊統新苑組(T2x)、下三疊統羅樓組(T1l)和上二疊統吳家坪組(P2w)。地層總體呈NNE向展布,由於受黃家坪子短軸背斜影響,東部地層向NEE向傾斜,西部向SWW向側斜,軸部地層產狀因受構造影響變化較大,扭曲較多。
2.1.1 新苑組
該地層岩性以灰色薄—中厚層泥岩、鈣質泥岩、泥質粉砂岩和粉砂質泥岩為主,局部夾少量泥灰岩、碳質頁岩,厚度>300m。泥岩呈鱗片狀結構並顯示定向排列,水平層理發育。粉砂岩具粉砂粒狀結構,粉砂岩中不同程度受細砂岩混染,成分以石英為主,其次有硅質岩屑、長石等,含量達70%~80%,膠結物主要為水雲母粘土礦物,其次有鈣、硅質等,含量在20%~30%之間。膠結類型以孔隙式膠結為主。底蝕構造、水平層理、斜層理、包卷層理較常見,是本區賦礦地層之一,與下伏地層羅樓組為整合接觸。
2.1.2 下三疊統羅樓組
按岩性分為2段:二段(T1l2)為灰色中厚層狀礫屑灰岩、泥灰岩夾薄層狀白雲質灰岩、泥質灰岩,岩石呈緻密塊狀。礫屑灰岩中礫屑變化較大,多呈扁平狀,磨圓度和分選較差,礫屑為緻密的微晶灰岩碎屑。頂部為紅色薄層泥灰岩夾少量泥岩,厚200m,為本區主要賦礦地層之一。一段(T1l1)以灰色薄層層紋狀泥灰岩和泥質條帶狀灰岩為主,夾少量深灰色薄層泥岩。灰岩呈緻密塊狀構造,水平層理發育,厚190m,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
2.1.3 吳家坪組(P2w)
區內出露的最老地層,位於背斜核部,為厚層狀燧石團塊灰岩及生物灰岩,出露厚度>300m。
2.2 礦區構造
區內NNE向構造佔主導地位,主要有黃家坪子短軸背斜及F3逆沖推覆斷層。在背斜北西翼F3推覆面之下發育有F28,F4,F5,F7等數條大致平行展布的軸向高角度逆沖斷層,斷裂破碎帶走向長2000~4000m,傾向280°~300°,傾角68°~80°;斷裂帶寬數米至30 余米,為本區最重要的控(容)礦斷裂。背斜南東翼為F10斷層,走向NE,長2000餘米,傾向NW,傾角72°,沿該斷裂有弱礦化顯示。礦區中部F1斷層呈NW走向,為後期斷層,切割NNE向控礦斷層。
F3逆沖推覆斷層,位於礦區西部,由西向東推移,規模較大,傾角緩,斷面呈波狀起伏,沿斷裂帶形成一層延伸較穩定的硅化角礫岩層,厚10~35m,一般25m左右。
F1逆斷層,位於礦區中部,傾向220°,傾角75°,長度>4500m,切割NNE及NE向構造,破碎帶變化范圍為10~80m,該斷裂破壞礦體。
F8斷層,大體平行於F1斷裂,橫切黃家坪子背斜,且與F7、F5交會於Au-4號礦體處。長約500m,斷裂傾向NE,傾角76°。斷裂帶寬2~10m,與F7交切處,則達數十米,斷裂帶內構造岩發育。
3 礦體地質特徵
3.1 礦體形態及產出特徵
除7號礦體外,1~5號礦體均受陡傾斜斷裂破碎帶控制,礦體產狀與控礦構造相一致,傾角60~85°,其中,1~4號礦體走向大致相同,主要分布於NNE向逆沖斷裂破碎帶中;5 號礦體走向NW,傾向50°,走向延伸較小,但延深較大,且厚度大,品位高。
該區金礦體規模較小,厚度為1~10m,一般2~3m,延伸15~80m,但礦化較連續,礦體形態一般呈透鏡狀,其次為楔狀。
3.2 礦石特徵
礦石劃分為2類:一為產於泥灰岩中的礦石,具泥晶結構,條帶狀、塊狀構造,主要礦石礦物為石英及方解石(佔90%);其次為粘土礦物,含少量方解石脈、石英細脈和褐鐵礦(由黃鐵礦氧化而成)等,含金最高5.8×10-6,一般1.5×10-6~4.5×10-6,含砷>800×10-6,汞>1.6×10-6,銻<150×10-6,品位不高,但相對穩定,金以微細粒游離金的形式賦存於硅化泥灰岩的節理、裂隙中,屬主要礦石類型(1,4 號礦體);二是產於泥質粉砂岩中的礦石,具泥質砂狀結構,層狀、塊狀構造,礦石礦物主要為石英(佔70%),其次為粘土礦物(佔20%)、絹雲母及褐鐵礦等,屬孔隙式膠結,充填物主要為粘土礦物及鐵質浸染,金含量最高為15×10-6,一般為2.5×10-6~5×10-6,分布於陡傾角斷層內,緊靠主斷層面,品位穩定,規模不大,屬主要礦石類型(3,2,6號礦體)。
此外,尚有風化作用形成的產於紅土中的金礦石,如7號礦體。因強烈氧化使其品位變富,金含量最高達8×10-6。
3.3 蝕變類型
礦化圍岩蝕變多沿斷裂破碎帶呈帶狀分布,主要有硅化、黃鐵礦化,其次為碳酸鹽化、高嶺土化和有機炭化。
硅化分3期:第一期較弱,主要為微細粒石英顆粒與玉髓相伴,晶體污濁,透明度極低;第二期硅化作用強烈,以形成細粒石英、石英細脈和網狀石英脈為標志,有染色現象,透明度低;第三期主要表現為石英脈脈體較粗、石英顆粒大(最大達2.3 cm),質純,透明度好。
黃鐵礦化,早期伴隨第一期硅化形成,呈粒狀和不規則狀。中期呈半自形、他形粒狀,晶形以五角十二面體和八面體為主,結晶程度不高,肉眼所見大部分氧化成褐鐵礦,以浸染狀形式出現並偏集於破碎帶內的節理、裂隙等細小破裂面及附近,該期蝕變形成的黃鐵礦是主要的載金礦物。晚期黃鐵礦粒度較粗大,常呈立方體,黃鐵礦粒度細小,一般為0.1~0.4mm。含金黃鐵礦多呈半自形細粒、微細粒形態。
碳酸鹽化,早期和晚期分別以鐵白雲石化和方解石化為主,含量少,一般呈細脈狀產出。
高嶺土化,主要以粉白色細脈狀高嶺土為特點,極為少見。
有機碳化為本區蝕變一大特徵,發育於礦體中,主要表現為沿節理及小裂隙浸染,是有機體在封閉環境下的熱液作用過程中炭化而成。
4 地球化學特徵
4.1 常量及微量元素
礦石常量元素明顯富Si,而圍岩則富Ca,Mg。礦石DOP值(鐵的黃鐵礦化程度)明顯高於圍岩,其中礦石達0.25~0.93,圍岩則<0.190。
某些微量元素含量的變異與金礦化具有極好的相關關系,常被當做金礦化的指示元素。Au 與As,Sb,Hg,Tl,U構成重要的成礦元素組合,尤其As,Sb,Hg常與Au的暈圈重合。標高720m和560m的2個探硐較系統的As,Sb,Hg,Au及Ni,V等微量元素對比具如下特徵。
1)區內(礦化)泥頁岩、(礦化)粉砂岩分別與塗里千等提供的頁岩和砂岩的元素平均含量見表1。爛泥溝礦區含金礦石和近礦圍岩具有異常高的As,Sb,Hg含量;Ni,V顯示弱異常(或高或低)或無異常。而與區域中三疊統板納組泥岩和粉砂岩微量元素所做的相應對比研究也顯示了類似的結果。
As,Sb,Hg豐度一般與Au豐度成正比,在礦石中各元素濃度序數順序為δHg>δAu>δAs>δSb(表1)。
2)無論在圍岩或礦體中,粉砂岩的礦化程度都明顯高於泥頁岩;礦體與圍岩相比,粉砂岩礦化程度最大,這在Hg,Au,Sb元素比值(濃度系數)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3)深部樣品(標高560m)的As,Sb,Hg豐度總體較淺部(標高720m)高,礦體頂底板圍岩在同一標高上差別極小。
4)V,Ni不屬於爛泥溝礦區金礦化的伴生元素。
表1 爛泥溝金礦礦石和近礦圍岩的微量元素含量及其與標准沉積岩的對比值 w(B)/10-6
註:橫線上為平均值,橫線下為平均值與塗里千等(1961)提供的同類沉積岩的相應元素含量的比值。Au的標准豐度均定為0.005×10-6,礦化樣品的金含量下限定為0.5×10-6。(據李忠等,1995)
4.2 碳、氧同位素及稀土元素
礦石中碳同位素(δ13CPDB)絕大多數值為-1.3‰~0,圍岩碳同位素值為-39.3‰~-2‰。爛泥溝金礦所有樣品的稀土元素均保持了沉積岩的基本特徵,稀土總量(不計釔)介於109×10-6~108×10-6之間,富輕稀土,普遍具有Eu的負異常等。泥岩與礦化泥岩的稀土配分模式相近,與北美頁岩組合樣也具有類同性。粉砂岩與礦化粉砂岩則具有明顯不同的配分模式,礦石Eu負異常顯著,相對富集重稀土。重稀土元素出現顯著分異。金礦化強度與δEu和ΣLREE/ΣHREE值均呈現底板≥頂板≥礦體。中三疊統板納組稀土元素的礦區內樣品具有明顯的 ΣREE、ΣLREE/ΣHREE 和 δCe高值。
5 礦床成因
建立在成礦時代約束下,基於成礦構造和成礦流體耦合條件下的成礦模式為:右江盆地裂解-弧後盆地階段(D2—T1),形成初始礦源岩(層),同生斷層F7活動;右江盆地前陸盆地階段(T2),巨厚濁流沉積物之下的盆地建造水從礦源層中萃取成礦物質,逐步演化為含礦流體;右江盆地擠壓造山階段(T3),F7反轉成逆斷層,並與造山作用形成的NW向逆斷層(如F3,F14)及配套走滑斷層(如F2,F12)三者共同構成導礦網路體系。而F5及其上盤T2xm4-3泥岩共同形成一個良好的構造閉圈,導致礦液主要在構造閉圈所限制的以同生斷層為主的熱液運移網路內活動;右江盆地碰撞後造山側向擠壓階段(J1),一方面使造山期形成的褶皺發生重褶,形成走向NE的疊加褶皺;另一方面隨著構造應力在F2-F3近「X」型斷裂繫上的分配,F3右旋-正滑運動,在F2-F3交切地段的引張區域形成減壓擴容帶,含礦流體進入減壓擴容空間沉澱形成超大型金礦床。認為該礦床是與盆地流體有關的沉積期後中低溫熱液礦床,屬於後碰撞造山成礦作用的產物(陳懋弘,2007)。
參考文獻
陳懋弘,毛景文,吳六靈等.2006.貴州錦豐(爛泥溝)金礦成礦年代學研究新進展——兼論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礦成礦時代和動力學背景.礦床地質,25(增):7~10
陳懋弘,毛景文,Phillip J.Uttley等.2007.貴州貞豐(爛泥溝)超大型金礦床構造解析及構造成礦作用.礦床地質,26(4):380~397
陳衍景,張靜,張復新等.2004.西秦嶺地區卡林-類卡林型金礦床及其成礦時間、構造背景和模式.地質論評,50(2):134~152
李九玲,亓鋒,徐慶生.1996.微細浸染型(卡林型)金礦成礦過程中碳和有機質的作用.礦床地質,15(3):193~206
李忠,劉鐵兵.1995.貴州爛泥溝金礦成礦條件——岩石地球化學研究.礦床地質,14(1):51~58
劉東升,耿文輝.1987.我國卡林型金礦的地質特徵、成因及找礦方向.地質與勘探,23(12):1~12
劉建明,劉家軍.1997.滇黔桂「金三角」區微細浸染型金礦床的盆地流體成因模式.礦物學報,17(4):448~456
劉建明,趙善仁,沈潔等.1998.成礦流體活動的同位素定年方法評述.地球物理學進展,13(3):46~55
劉建明,葉傑,劉家軍等.2001.論我國微細浸染型金礦床與沉積盆地演化的關系——以右江盆地為例.礦床地質,20(4):367~377
劉顯凡,朱賴民,金景福等.1998a.微細浸染型金礦常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徵與深部物質來源示蹤——以滇黔桂三角區金礦為例.貴金屬地質,7(1):48~57
劉顯凡,倪師軍,盧秋霞等.1998b.微細浸染型金礦成礦物源的硅同位素地球化學示蹤——以黔西南和桂西北金礦為例.黃金科學技術,6(2):18~26
劉顯凡,蘇文超,朱賴民.1999.滇黔桂微細粒浸染型金礦深源流體成礦機理探討.地質與勘探,35(1):14~19
羅孝桓.1998.貴州貞豐爛泥溝特大型金礦的發現及勘查歷程.貴州地質,15(4):293~298
(李傑美、王美娟編寫)
Ⅳ 貴州貞豐縣的經濟怎樣,是窮還是富,教育怎樣
貞豐縣山川秀麗、氣候宜人,田土肥沃,物產甚多,礦產豐富。美麗的自然風光和眾多的文物古跡,具有良好的旅遊開發前景。貞豐縣委、縣政府已把旅遊業作為一項重要產業進行開發,修復很多文物古跡,修建了三岔湖賓館、度假村、興貞、金山、國稅、地稅等賓館。加大了城鎮規劃建設步伐,新建縣城金豐大道、永豐大道、金都商留區、菜園開發區、塔山新區等城鎮建設,為國內外遊客提供旅遊服務條件。
縣內氣候宜人,雨量豐厚,光照充足,適應多種農作物生長,盛產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煙葉、花椒、砂仁、金銀花、油桐、茶葉、早熟蔬菜和甘蔗等亞熱帶水果。縣境內屬珠江水系,水量均匯入北盤江流經珠江出海,流域面積大,水能蘊藏量高。地下礦產儲量大,品種多,目前已探明的礦產有金、銻、煤、鐵、鋁、汞、鈦、鈾、釷、鎢、鉀鹽等。其中黃金的儲量大,品位高,已經開發的全國特大型金礦-爛泥溝金礦和水銀洞金礦,具探明儲量分別為60個和15個金屬噸,遠景儲量更為可觀。隨著金礦的開采和開發,貞豐必將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之都"
煤儲量豐富,總儲量為1.72億噸,遠銷雲南、廣東、廣西等地。銻礦、大理石、陶土、冰洲石等一大批極具經濟價值的礦產資源,是貞豐這塊土地的財富。貞豐已確立了"以黃金開發為龍頭,狠抓有色金屬和非金屬及建材資源開發"的礦業發展方針,為全縣經濟的振興作應有的貢獻。
豐縣境的布依族歷來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乙茬農業生產中又識缽植水諸為主,素有"水稻民族"之稱。全縣幾大水稻主產區,大部份是布依族聚居區,布依族種植水稻歷史悠久,種植的水稻有,鐳稻、枯稻、粳稍、挽福、旱稻禁10餘個品種。其次真玉米 (布依人稱包穀),除供人食用外,是布依人釀酒和飼養牲畜的主要原(飼) 貞豐布依族地區手工業主在有榨糖、榨油、靛染等。貞豐布依人早在明代就學會土法制紅糖的生產工藝。貞豐紅糖說來質好量多,大宗紅糖經花江古道,遠銷省城等地。據民國26年(1937年)統計,貞豐收解紅糖稅為了149750元 (法幣),而當年收的土灑稅為219460元,煙絲稅為25920元。從中可以看出榨糖矗業是全縣手工業中的支柱產業。油榨業是貞豐縣布依族地區重要的手工業之一。據民國27年(1937)統計,全縣有油榨155座,經營者129戶。此中有03戶系布依人經營,僅毛安寨子就有4戶開辦五座油榨房。 民國26年 (1937),貞豐產桐油6300市擔,經白層渡口輸出的桐油50多萬斤。民國33年(1944年),貞豐桐油產量增到18000馱(約144萬斤)。1958年在」大煉鋼鐵」和「以糧為綱」的年代裡,桐林大量被毀。1980年逐步恢復元氣。在社會進入封建領主階段時,布依族農民被長期依附在土地上,即所謂"惟事農講,不事商賈",並逐漸形成一種「經商可恥」的舊觀念。所以,境內布依人是一個不善於經商的民族。
貞豐布依族地區盛產紅糖、油桐及較多的牛、馬、雞、鴨,及豐富的中草葯材、獸皮等資源。但不產鹽,因此,外地商人很早就從北盤江水道販運鹽到布依族地區交換當地土特產,逐步在布依族聚居地區形成了一些商業集市。如白層、潭龍、沙坪等。白層集市是貞豐縣重要商業集市之一。民國15至18年(1926一1929)間,白層厘稅餉捐局月收特貨捐達20餘萬元(銀元);民國25年7月至。26年6月,白層厘金局實征64220元(法幣),名列全省第五。
貞豐縣境布依族聚居地區,地處邊遠,交通阻塞,產品單一,生產力低,長期處於封閉型的自然經濟狀態,制約其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低,經濟十分貧困。民國37年(1948),白層區比較中心的毛安寨,時有100餘戶人家,除8戶為瓦房外,其餘均系矮小的茅草房。有95%以上的人家缺糧,靠借貸、賣新或外出打工等來解決吃糧問題。
Ⅳ 貴州省90個地區和縣市 每個地方最繁華的商業街或步行街在哪個地方哪條路上越全越好!
要是說那個縣繁華?現在每個縣都在大力的發展,沒有哪一個縣是最繁華的,相對來說,以後的貴安新區最繁華,5年內就算貴安新區了。
Ⅵ 貴州有幾個地市州
貴州有6個地級市抄、3個自治州。
6個地級市是貴陽市、遵義市、安順市、畢節市、銅仁市、六盤水市。
3個自治州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6)貞豐縣最大的廣場是哪裡擴展閱讀:
貴州地市的有名景點:
1、黃果樹大瀑布:它是貴州第一勝景,中國第一大瀑布,也是世界最闊大壯觀的瀑布之一。
2、全國最大的侗寨:黎平肇興,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評為「中國最美的地方」:荔波。
3、世界上最古老的情人節:台江姊妹節;世界上獨木龍舟的發祥地:台江施洞;粗獷奔放的苗族祭祀狂歡舞蹈:反排木鼓舞。
Ⅶ 貴州省的縣城那個最繁華最大~~~~~~
貴州省內最大的縣城是仁懷市,仁懷是一個縣級別的城市,其中心城區人口超過30萬,不是遵義縣能夠比擬的,再說,我是遵義縣人,不是仁懷的。
Ⅷ 貴州哪個縣最大
2002年人口變動抽樣調查表明,貴州人口增長速 度繼續減慢,老齡人口上升。
2002年,貴州人口出生率為17.96‰,死亡率為7.21‰,自然增長率為10.75‰。與上年相比 ,出生率下降0.6個千分點,死亡率下降0.02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下降0.58個千分點。全 年出生人口68.57萬人、死亡人口27.53萬人、自然增長人口41.04萬人,年末總人口為3837. 28萬人。貴州人口自然增長率和總人口增長率自2000年以來較大幅度地連續下降,標志著貴 州人口已轉入較低速度的增長時期。
從調查情況看,貴州人口年齡結構類型向老齡型轉變的速度加快。0~14歲少年兒童 人口比重為27.0%,15歲~64歲人口比重為66.1%,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為6.9%。與上年 相比,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36個百分點。這反映了貴州人口向老年型人口年齡結 構轉變的速度正在加快。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個民族成份,少數民族成份個數僅次於雲南和新疆,居 全國第三位。世居少數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 白族、瑤族、壯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滿族等16個。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總 人口的37.9%。
貴陽市 轄6個市轄區、3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 南明區 雲岩區 花溪區 烏當區 白雲區 小河區 清鎮市(紅楓湖鎮) 開陽縣(城關鎮) 修文縣(龍場鎮) 息烽縣(永靖鎮) 六盤水市 轄1個市轄區、2個縣、1個特區 鍾山區 水城縣(濫壩鎮) 盤 縣(紅果鎮) 六枝特區(平寨鎮) 遵義市 轄2個市轄區、8個縣、2個自治縣,代管2個縣級市 紅花崗區 匯川區 赤水市 仁懷市(中樞鎮) 遵義縣(南白鎮) 綏陽縣(洋川鎮) 桐梓縣(婁山關鎮) 習水縣(東皇鎮) 鳳岡縣(龍泉鎮) 正安縣(鳳儀鎮) 余慶縣(白泥鎮) 湄潭縣(湄江鎮)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玉溪鎮)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都濡鎮) 安順市 轄1個市轄區、2個縣、3個自治縣 西秀區 普定縣(城關鎮) 平壩縣(城關鎮)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關鎮)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松山鎮)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索鎮) 銅仁地區 轄1個縣級市、4個縣、4個自治縣、1個特區,地區行政公署駐銅仁市 銅仁市 德江縣(青龍鎮) 江口縣(雙江鎮) 思南縣(思唐鎮) 石阡縣(湯山鎮) 玉屏侗族自治縣(平溪鎮) 松桃苗族自治縣(蓼皋鎮)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峨嶺鎮)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和平鎮) 萬山特區(萬山鎮) 畢節地區 轄1個縣級市、6個縣、1個自治縣,地區行政公署駐畢節市 畢節市 黔西縣(城關鎮) 大方縣(大方鎮) 織金縣(城關鎮) 金沙縣(城關鎮) 赫章縣(城關鎮) 納雍縣(雍熙鎮)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草海鎮)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轄1個縣級市、7個縣,自治州人民政府駐興義市 興義市(黃草壩街道) 望謨縣(復興鎮) 興仁縣(城關鎮) 普安縣(盤水鎮) 冊亨縣(者樓鎮) 晴隆縣(蓮城鎮) 貞豐縣(珉谷鎮) 安龍縣(新安鎮)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轄1個縣級市、15個縣,自治州人民政府駐凱里市 凱里市 施秉縣(城關鎮) 從江縣(丙妹鎮) 錦屏縣(三江鎮) 鎮遠縣(**陽鎮) 麻江縣(杏山鎮) 台江縣(台拱鎮) 天柱縣(鳳城鎮) 黃平縣(新州鎮) 榕江縣(古州鎮) 劍河縣(革東鎮) 三穗縣(八弓鎮) 雷山縣(丹江鎮) 黎平縣(德鳳鎮) 岑鞏縣(思暘鎮) 丹寨縣(龍泉鎮) 注 ** 該字為「舞」字左邊加三點水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轄2個縣級市、9個縣、1個自治縣,自治州人民政府駐都勻市 都勻市 福泉市 貴定縣(城關鎮) 惠水縣(和平鎮) 羅甸縣(龍坪鎮) 甕安縣(雍陽鎮) 荔波縣(玉屏鎮) 龍里縣(龍山鎮) 平塘縣(平湖鎮) 長順縣(長寨鎮) 獨山縣(城關鎮) 三都水族自治縣(三合鎮
這是2008年的數據,要分城鄉的只有1995年的。摘編自《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2009》 21.貴州省 開陽縣 42.88 息烽縣 25.02 修文縣 29.27 清鎮市 50.11 水城縣 77.25 盤縣 117.08 遵義縣 118.32 桐梓縣 67.86 綏陽縣 52.62 正安縣 61.79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33.45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43.56 鳳岡縣 42.52 湄潭縣 48.17 余慶縣 29.14 習水縣 68.50 赤水市 30.04 仁懷市 63.82 平壩縣 34.54 普定縣 44.78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36.66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34.60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35.39 銅仁市 37.40 江口縣 22.80 玉屏侗族自治縣 14.80 石阡縣 39.60 思南縣 66.00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42.60 德江縣 50.10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60.50 松桃苗族自治縣 68.80 興義市 78.40 興仁縣 50.08 普安縣 31.73 晴隆縣 30.60 貞豐縣 37.47 望謨縣 30.46 冊亨縣 23.00 安龍縣 44.40 畢節市 138.74 大方縣 103.23 黔西縣 88.37 金沙縣 63.14 織金縣 101.69 納雍縣 86.86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126.39 赫章縣 71.94 凱里市 48.15 黃平縣 36.64 施秉縣 15.96 三穗縣 21.64 鎮遠縣 26.07 岑鞏縣 22.34 天柱縣 39.56 錦屏縣 22.14 劍河縣 24.78 台江縣 14.77 黎平縣 50.83 榕江縣 34.08 從江縣 32.79 雷山縣 14.93 麻江縣 20.88 丹寨縣 16.19 都勻市 48.25 福泉市 31.67 荔波縣 17.14 貴定縣 28.61 甕安縣 45.06 獨山縣 34.68 平塘縣 30.97 羅甸縣 33.51 長順縣 25.78 龍里縣 21.60 惠水縣 43.95 三都水族自治縣 33.78
Ⅸ 黔西南州最窮的地方在哪裡
從不同季節和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來看,日本氣候的主要特點有三個。
一 四季分明且季節差異大
日本春季一般從2月10日前後開始至5月中旬止,春季天氣多變,雨水較少。夏季為6、7、8三個月。由於受太平洋亞熱帶高壓控制,高溫、多濕的東南季風影響日本,本州以南地區有較長的悶熱天氣,太平洋一側即「表日本」的降水量較大。日本夏季重要的特點是:入夏不久就出現梅雨期,而且持續時間較長。9、10、11月為日本的秋季。秋季天氣晴朗,有「秋高馬肥」之說。9月初至10月上旬,日本還有秋霜季節,此期間台風較頻繁,並常常伴隨有暴雨,造成危害。日本的冬季大體從11月20日至翌年的2月20日,受來自亞洲大陸的寒冷的西北季風和日本海沿岸對馬暖流的影響,日本海一側即「里日本」的降雪多、陰天多、日照短、空氣濕潤,而「表日本」則少雨雪、天氣晴朗、乾燥。冬季日本南北方溫差相當大。如1月平均氣溫,北海道旭川為-7.8℃,而沖繩縣那霸為17.2℃,相差25℃。由於有梅雨和秋霜期,日本也有一年六季之說。
二 地區差別顯著
由於日本地跨亞熱帶、溫帶和亞寒帶,加之地形復雜,受季風和海流的影響大等因素,各地氣候顯著不同。從南到北大致可分三大氣候區:西部和西南部沿海(大體是北緯35°以南地區)屬季風型亞熱帶森林氣候;北部(北海道和本州北部)屬季風型溫帶針葉林氣候;其餘大部分地區屬季風型溫帶闊葉林氣候。此外,根據氣溫、降水量、日照率和水分過剩量(氣候的干濕)這4項指標,日本學者又將日本的氣候區進一步細分為以下6種類型:
(一)「里日本」型
冬季季風降水(雪),冬季多陰天,日照時間短,是日本主要的積雪地帶。
(二)九州型
氣溫高,日照時間長,冬季少雨,雨量主要集中在夏季。
(三)南海型
受黑潮影響,氣溫較高。6月梅雨和9月台風期間,雨量集中,日照時間長,濕度大。
(四)瀨戶內型
氣候漫曖,多晴天,雨量較少,濕度小。冬季少雨,夏季多雨。
(五)「表日本」型
冬季日照時間長,降水量多。
(六)沖繩型
氣溫高,無霜,不見雪,多台風和雨。
三 溫暖多雨
日本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多在10℃以上,僅北海道、東北地方北部、本州山區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在10℃以下。冬無嚴寒,北海道北部1月平均氣溫最低不低於-10℃;夏無酷暑,南部地區8月平均氣溫在25~26℃之間;位於中部的東京都年平均氣溫為15.3℃。
日本雨量豐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800毫米左右,大大高於歐亞大陸東岸和西岸國家。例如,秋田的年降雨量是同緯度北京的3倍。東京的年降雨量是倫敦、馬黎的2倍多。日本降水量最多的地區是九州東南部、四國南部、紀伊半島東南部以及中部的福井、石川、岐阜等縣境,其年降水量均在3000毫米以上。瀨戶內海沿岸、東北北部地區的太平洋沿岸和北海道東半部,年降水量少於1200毫米。季節不同,日本的降水量有明顯變化,大體有這樣三種類型:
(一)「里日本」型
冬季季風降水(雪),以12月或1月為最多。
(二)西南日本型
梅雨降水,以6月或7月為最多。
(三)東北日本型
台風降水,以9月為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