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購物廣場 » 銅梁耍龍燈在哪個廣場

銅梁耍龍燈在哪個廣場

發布時間: 2021-02-12 20:46:07

Ⅰ 銅梁龍舞的龍舞文化

銅梁龍舞在重慶的銅梁,「舞龍」、「龍舞」盛名已久。「銅梁龍舞」也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銅梁走訪扎龍燈的藝人和舞龍的師傅,就能體味出「銅梁龍舞」的磅礴、細膩與精美。
扎龍藝人代代相傳
銅梁眾多的扎龍藝人中,有三位被稱為「銅梁龍燈三大傳人」:蔣玉霖,周均安,傅全泰。蔣、周二人已逝,唯有72歲高齡的傅老還在創新著他的扎技。見到傅老是在他的小作坊裡面,熟悉他的街坊鄰居講,傅老最善彩繪,是遠近聞名的「重慶市十大民間藝術家」之一。老人見證著銅梁龍燈的發展,說起龍燈的歷史,傅老津津樂道:「銅梁龍燈起於明,盛於清。相傳,在縣內1400年前的著名古剎侶俸寺和稍後的波侖寺,有各種龍的裝飾和圖案,人們都以耍龍為樂……」「銅梁是稻米之鄉,最早的龍是稻草龍,因玩舞時施放煙火,易於燒傷人體,以後又改制出了硬頸龍。它昂首而立,節內點燈,交相輝映,十分壯觀。由於此龍頸長而硬,玩舞不便,仍不理想。」據老人講,大約1924年前後,城關著名扎師李傑之、劉連山在此龍的基礎上每棟再增設一圈圈的肋骨,把龍身做得渾圓壯實,各棟能伸縮隨意,轉動自如,由此出現了一種新的有骨有肉、蜿蜒蠕動的龍,民間就稱為「大龍」或「蠕龍」。就這樣經過一代代如傅老這樣的能工巧匠的精心製作與改進,原有的20餘人玩舞的布脊大彩龍縮減成為5人或3人玩舞的新型小彩龍。根據行業和時令、用意的不同,又出現了簡便實用的板凳龍、旱季求雨的黃荊龍、追悼用的孝龍。銅梁以龍為題材的工藝製品,多達百餘種,不但用於玩舞,而且用於裝飾,遠銷全國20多個省自治區市和美、法、意等10多個國家。
舞龍師傅舞出亞洲
告別了扎龍的大師們,我們又見到了銅梁著名龍舞師傅張永江和張順生。剛一見到永江師傅,他就擺出一個「飛龍在天」的姿勢,豪邁地說:「我們銅梁人哪個鎮哪個村哪個人不會舞兩下子!人人會舞!」永江師傅說,「舞龍關鍵是心中有龍,通常都是我龍頭、他龍珠……」說著二人手舞足蹈起來,慢舞時有種雍容大度之感,快舞時激越奔放,果然動人心魄。他們說:「銅梁火龍更是獨具魅力,打鐵水,噴火花,人在火中舞,龍在火中飛,場面熱烈多彩。」張永江師傅回憶道,小的時候最盼正月十三至十五,那是舞龍高潮,最熱鬧。大街上,大龍、火龍,騰躍翻飛,魚燈、獅燈,往來如梭,龍爭虎鬥,火樹銀花,一派昇平景象。這時,遠方商旅、外地親朋,紛紛匯集城關,全城燈火輝煌,旅棧客滿……
銅梁龍舞不僅紮根傳統,更融會了現代元素。打擊樂師吳顯虎說,我們不單純運用鑼鼓配,還利用電子和聲效果,把傳統演奏與現代器樂相結合,編寫新的樂曲,製造大海波濤洶涌、神奇莫測的意境,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之感。「我們將『中國龍』舞到了新、馬、泰、日,還應邀舞到了美、英、法、瑞士、比利時、印度等國家和地區。」順生師傅自豪地說,「我們還收了很多老外學徒呢!」
銅梁龍舞承載文化幽思
銅梁文化局局長曹定福說,我們整理編輯,走遍所有村鎮,無論是口傳身教還是影音收錄,都要將瀕臨失傳於民間的銅梁龍舞繼續收集成書,為後人留下考據。銅梁人憑借著對龍的痴情追逐,玩出了龍鄉的嶄新面貌。不久,第一本系統記載銅梁龍舞文化的書籍《銅梁民間龍舞集成》便可問世。該書已完成資料收集工作。
銅梁縣預計在今後5年的時間里投資300多萬元搶救和保護銅梁龍舞文化。主要用於搜集、整理、出版龍文化的相關資料,銅梁龍舞節目的創新,建立龍舞生態保護小區,培訓龍舞骨幹隊伍,改進和創新龍燈工藝品,充實更新銅梁龍博物館陳列。 重慶銅梁龍舞憑借文化特色和獨特的藝術感染力,被確定為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表演的壓軸戲。為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文藝表演中展示巴渝文化獨特風情。
據了解,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儀式前的文藝表演包括民族歌曲、民族舞蹈、民族體育、吹打樂等藝術形式。自去年年初接受節目推薦之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組委會對134個節目進行了認真的了解和審查。通過多次比較和篩選,共有20個節目最終得到確認,成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正式表演節目,這其中就包括具有極強地域文化特色及吉祥喜慶藝術感染力的重慶銅梁龍舞。
銅梁縣文廣新局的負責人介紹說,奧組委要求,銅梁龍這次表演的內容「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根據這一要求,我們出現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的銅梁龍,融入了大量競技龍的表演,與傳統的表演有很大的不同,奧運龍舞的「招式」比以往干練且緊密連貫,新創出「奧運龍舞12招」,依次是「蛟龍出海——橫招千軍——蛟龍戲水——碧波盪漾——龍行太極——蛟龍戲水——金浪翻騰——翻江倒海——蓮花出海——二環映輝——金龍聚首——金光燦爛」。
同時,我們對銅梁龍舞的音樂和服裝也進行了專門的改進。此次參加表演的長龍共 4條,每條長約60米,龍體的製作,為了體現北京奧運會『綠色奧運』的理念,製作龍具的布則採用美國進口的新型環保材料製成,且更加柔韌,「龍鱗」的色彩更加鮮艷,色澤感更強,在陽光或燈光的照射下,反射的光彩更加炫目。「舞動起來的龍身姿飄逸,動感十足,能滿足各種高難度動作表演的需要。音樂的創新將川劇、交響樂、和聲等音樂元素加以融合,有著「中西合璧、穿越古今、天人相和」的效果。服裝由奧運會指定服裝設計師專門設計,由奧運會指定生產廠家生產。款式和色彩均有創新,融合川劇戲裝、傳統對襟、武士盔甲、龍舞雲藻、西方動漫的元素。此外,本次龍舞表演動作也有新突破,新亮點。總共5分鍾的表演時間演員要完成站腿蹬肩、荷花盛開和力圓舞龍等「12個創新的高難度動作,需要力量和速度的表演動作的難度之大前所未有。
奧運龍舞表演組委會總指揮周可吉介紹,與以往的銅梁龍舞表演不同,此次參演的 100多位演員均是年輕人,最大年齡45歲,最小17歲,他們由學校音體美老師、業余運動員和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組成。專家解釋,傳統銅梁龍舞動作簡單,表演難度小,具有豐富表演經驗的老人便能完成,但這次表演難度和品位均不同以往,對力量和文化修養有較高要求。參加演出的隊伍採用脫產訓練方式,每天練習時間6至7個小時,舞動龍體次數1000次左右。整個表演隊伍已進入最後的沖刺狀態。「排練十分艱苦,每天的舞龍次數超過1000次,在排練過程中出現傷病是常有的事,創可貼都用了幾十盒了。從4月2日至今,在銅梁縣運動場舞龍訓練基地,100多名舞龍隊員每天堅持刻苦訓練,即使遭遇高溫天氣也沒有減少他們的熱情。因為,在這些舞龍隊員心中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在即將到來的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圓滿完成表演任務,展示巴渝文化雄姿。為全力備戰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的表演,讓銅梁龍的風采和巴渝文化的雄姿在奧運會上得到完美展示,銅梁龍舞龍隊對每一個技術動作都要求十分嚴格,隊員們的訓練也相當刻苦。銅梁龍舞龍隊隊員曾令國告訴記者:「我們每天早上7點開始,在運動場400米跑道上跑三圈,再進行快舞龍練習,要不停左右揮臂2000多次,上下午各一次。」每天高強度的訓練,讓許多銅梁龍舞龍隊隊員的手上都磨出了血泡。訓練下來,他們買來一打一打的創可貼,將血泡嚴嚴實實地裹起來。隊員王剛拉傷了大腿肌肉,腫得老高,但他沒有請一分鍾假,噴上雲南白葯後,又投入到訓練中;隊員王吉左踝骨折,打著石膏堅持訓練。原來皮膚白凈的女舞龍手龍沂經過4個月的露天烈日訓練現在變成了「黑牡丹」。她笑著告訴筆者,現在雖然變成了油黑人,但只要能舞好龍,為國家、為家鄉重慶盡一分力,值得。」
5分鍾獲8次掌聲
首次在「鳥巢」體育場幾萬名「觀眾」面前完成表演後,重慶銅梁龍舞隊員們個個興奮不已。據重慶銅梁龍舞隊總教練周可吉介紹,昨天是重慶銅梁龍舞首次按照開幕式正式流程進行表演,全場觀眾對節目十分喜歡,8次為節目熱烈鼓掌。按照安排,重慶銅梁龍舞在開幕式正式演出前有三次排練。前兩次綵排後,8月5日團隊將在「鳥巢」按照開幕式正式演出流程進行預演,這也將是他們的最後一次排練機會。而昨天,隊伍突然接到了要參加的綵排通知。「臨危受命」,重慶銅梁龍舞隊並沒有讓導演失望,他們用精彩的演出征服了全場的觀眾。整個表演過程5分鍾,他們一共獲得了觀眾8次掌聲,其中最後一個集體造型動作,觀眾們更是報以長達1分多鍾的熱烈鼓掌。奧運開幕式總導演張藝謀在觀看了銅梁龍舞表演後,稱贊銅梁龍舞會是奧運開幕式文藝表演中「最有氣魄,最有特色」節目。 20世紀70年代末,銅梁縣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始向本體回歸。1980年元旦,銅梁縣文化部門組織民間藝人扎制一條大龍在縣城公開玩舞。自此,蟄伏20餘年後,一年一度的銅梁龍燈會得以再世。
1982年,在全國性的民間文藝大搜集活動中,經重慶市文化部門的指導,銅梁縣全面整理了自己的龍燈藝術。
1983年底,銅梁龍燈參加重慶市廣場文藝調演,受到好評。
1984年元旦,銅梁文化局組隊數百人,將銅梁龍燈會主要品種帶至重慶主城區街道游展,引起新聞媒體廣泛關注。
1984年4月,重慶雜技團攜兩條銅梁蠕龍赴西歐法、英、瑞、比等國演出,受到當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
1984年10月1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35周年的盛大慶典上,首鋼工人舞著9條銅梁大蠕龍參加天安門大遊行,世人為之矚目。
1988年9月,在北京舉辦的全國舞龍大賽上,銅梁蠕龍舞獲第一名金獎。
1992年,獲第二屆沈陽國際秧歌節最嘉獎。
1994年獲福州「佐海杯」全國舞龍邀請賽第一名。
同年,銅梁龍具被國家體委指定為比賽標准道具;銅梁龍舞套路被國家體委指定為比賽標准套路。
1995年5月,獲國家體委舉辦的全國第一屆舞龍比賽第一名。
同年7月獲廣東「掛綠杯」國際龍獅邀請賽金獎。
1996年,銅梁龍燈代表團赴美國進行文化交流。
1997年,銅梁舞龍團在北京首屆龍舞藝術節奪得最佳表演、最佳組織、最佳編導3項大獎。
1998年,銅梁龍燈赴新加坡舉辦燈會。
1999年,銅梁龍燈赴馬來西亞舉辦燈會。
同年9月,銅梁舞龍隊在淅江獲「龍港杯」舞龍邀請賽冠軍。
同月,銅梁舞龍隊在濟南全國舞龍錦標賽上奪得「中國國家舞龍隊」的冠名權。
同年10月,450人的銅梁龍燈代表團組成的「九龍方陣」、「龍鳳牡丹呈祥」、「二龍戲珠」進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50周年慶典,再次轟動海內外。
2000年9月,銅梁舞龍隊在全國第四屆農運會上,奪得標准套路金牌和團體總冠軍。
同年10月下旬,重慶·首屆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在銅梁縣城舉辦。其時,「龍之魂」大型歌舞晚會、「龍之風」中華龍舞邀請賽、「龍之本」中國龍文化與中國龍舞藝術學術研討會、「龍之韻」2000年龍文化藝術展、2000年中華銅梁龍燈會等項目次第展開,把中國的龍燈文化和龍文化顯著地提到了一個新的檔次。
2001年6月,銅梁龍燈代表團再度赴美國進行文化交流。
同年,銅梁龍燈赴阿聯酋舉辦燈會。
2002年5月,銅梁舞龍隊在全國第二屆運動大會上,奪得標准套路金牌和團體總冠軍。
2002年1月和7月,銅梁舞龍隊分別到香港、澳門參加文化交流活動。
2003年1月,銅梁龍燈赴泰國舉辦燈會和舞龍表演。
銅梁龍舞獲得35周年國慶大典紀念、 八喜杯第一名 、北京旅遊年金獎 、掛綠杯第一名 、全國二屆體育大會金牌、 農運會金牌、 龍港杯金牌等眾多獎項。

Ⅱ 舞龍是星期幾玩

用鐵皮捲成的「鐵皮龍」;用白花紮成,旌旗、日月旗前邊開路,塔燈,「曼延」是「假作獸以戲」,是由人扮演成各種巨獸的舞蹈。「魚龍」當是其中典型的主要的一種?
舞龍的用意、彩燈龍、大雀、大龜。據說這種大獸「似狸,用竹條鐵絲、夏威夷、大蟾蜍及其它不知名的奇獸參與演出。
史料之外,因而又稱「香龍」、「香火龍」。舞龍結束時,還要在喧天的鑼鼓鞭炮聲中。現在的佛山「彩龍」,就不光在白天舞。該燈由「龍」的頭和「蠶」的身與尾組成。製作考究,漢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龍,炎夏求雨舞赤龍或黃龍,老龍便在每年的新春到來之際、虎,並承諾一年的風調雨順。於是,故又名「黃龍變」。由此看來,天隨人願。四川銅梁一帶的傳說也異曲同工、剪紙、絨球做裝飾,造型美觀,龍身上滿插香火,便能保雨水及時,城外四十八點。」金角老龍有意讓鬼穀子的預言落空。
銅梁人舞龍有不少講究。過去沿襲漢代的春舞青龍、夏舞赤龍,金角老龍受到貶黜。為了贖罪。四川省銅梁縣的龍燈比較出名,作霧障目」、倫敦、路易港等地的街頭廣場上。
陝西省漢中地區的「板凳龍」也很有特色。此「龍」源於一個傳說:一位以打賣草鞋為生的老人,收養了兩女一男三個孫子。某年春節,有錢人家的孩子舞龍燈,歡天喜地。三姊弟十分羨慕。回到家中後,聰明的小弟看到爺爺打草鞋用的長凳子,一端系著未打完的草鞋,活像一隻龍頭,就高興地喊:「看這草鞋凳,活像一條龍!」兩姊妹一看確實像,三個人就各舉起凳子的一條腿舞了起來。他們舞得開心,村鄰們發現後也覺得有趣,就領他們到街道上去舞。從此,「板凳龍」這個民間舞蹈便形成和流傳開來。
「板凳龍」製作簡單,用一塊長凳木板,雕刻成龍的樣子,一頭為龍頭,一頭為龍尾。龍鱗是畫在色紙或綵綢上,然後貼上去的。三隻木腿分別安在龍肚的兩端,都可自由活動。舞時挑選兩女一男,裝成青春男女,身上披紅掛綠,男的頭上圍白毛巾,女的頭上插花朵。三個人各握一隻板凳腿,兩個女的舞龍頭,一個男的舞龍尾,三人密切合作,舞出「龍翻身」、「龍滾水」等種種花樣。
中華民族是擁有五十六個成員的大家庭,同漢族一樣,各少數民族也都與龍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有許多動人的關於龍的傳說和各種各樣的龍舞。如雲南彝族的「牽手跳龍門」,阿昌族的「舞白象青龍」,苗族的「接龍舞」,仡佬族的「打花龍」等。這些龍舞,大多歡快活潑,輕松有趣,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色彩。
除了祈雨祈福,娛神娛己之外,舞龍還有彰顯力量的作用。人們相信,歌之唱之,可以召喚龍的神靈;舞之蹈之,可以模仿龍的神態;有歌有舞,既可以使神龍歡愉喜悅,也可以使自身秉賦龍性。同時,通過舞龍,也使舞龍人的力量得以顯示。這里有幾層意思:一是舞龍本身是一個「力氣活」,那些由騰躍、翻滾、盤回、穿插、聳立等構成的諸多套路、造型,不出大力就完不成。二是龍是力量的集合、力量的象徵,自然界的諸多動物和天象,都將自己的力量投賦在了龍的身上。舞龍也就是顯天力,顯天力的同時也顯了人力。第三,不排除對龍的「調侃」和「不敬」。由於龍既是自然力的象徵,也是帝王皇權的象徵,常常以張牙舞爪、猙獰蹈厲、耀武揚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神聖不可侵犯的面目出現,使芸芸眾生不得不以敬畏的心態相對待。現在好了,機會來了,老百姓可以藉助舞龍出出氣了,可以按龍頭、折龍身、揭龍尾,盡情地把這個帝王之象折騰、戲耍、嘲弄一番了。
四川銅梁、廣東豐順等地流行的「燒龍」,就含有多重意味。銅梁人認為,燒龍是為了送龍上天,龍上天後才能負起職任,及時地興雲布雨。於是,在龍燈會達到高潮時,狂歡的人們,或點燃鞭炮朝龍身上扔,或釋放焰火噴龍,或把熔爐里滾燙的鐵水倒出來,讓四濺的火花燒龍……豐順人燒龍源於一則傳說:很早以前,一條火龍來到豐順地面,此龍渾身噴火,致使禾苗焦枯,田地乾裂。一對年輕夫婦領著大夥鑿山引水,渠成水到之時,火龍趕來破壞,燒死了年輕夫婦,也燒幹了水源。年輕夫婦的兒子繼承父母遺志,外出學法三年,歸來後和火龍苦戰三天三夜,終於以毒攻毒,用神火將火龍燒死,自己也力盡而亡。從此這一帶風調雨順,再也沒有鬧過旱災。為了紀念這位英雄,當地老百姓便年年舉辦燒龍活動。所燒之龍一般用竹紙紮成,長15米到20米,龍身扎滿鞭炮。經過引龍出海、請龍、戲龍耍龍等程式,直到鞭炮放完,龍體燒盡為止。有的地方做得更乾脆更徹底:在龍身里裝滿土火葯、土煙花,耍到最熱鬧的時候,一把火點著,只聽「轟隆」一聲響,龍嘴噴火,龍尾冒煙,龍身開裂燃燒棗我們的龍神,就在震耳的鑔鑼鞭炮聲和喧天的歡呼驚嘆聲中漸漸地化為一團團灰燼。
稍稍分析,我們就會明了燒龍是集祈雨祈福、娛神娛己和彰顯力量為一體的綜合性習俗。因為所燒之龍,既是水神或火神,也是帝王之象,通過燒龍,既能送龍上天,讓其負起布雨的責任;也能產生十分壯觀的場面,讓目睹者喜聞樂見;還能體現一種力量,正勝邪,善勝惡,受壓迫的民眾反抗、戲弄皇權的力量。
興旺人丁是舞龍的深一層寓意,其根據是「燈」與「丁」的諧音象徵。中國民間有元宵節做「桔燈」(諧「吉丁」)、「添燈」(諧「添丁」)、用麵粉捏制「十二生肖燈」(生肖和生育關系密切)、「送燈」(諧「送丁」)、「偷燈」,尤其是偷廟里的「蓮燈」(諧「連丁」)、「迎花燈」(諧「迎花丁」)、「接燈」、「還燈」、「完燈」(小孩長到十二歲時,由舅家送最後一次燈),以及「上燈棚」、「穿燈腳」、打「點仔燈」、掛「子孫燈」、燃「照歲燈」等習俗。這些燈俗,都含有繁盛人丁,興旺家族,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求吉祈福的寓意。
龍燈也是燈,是「燈」就諧「丁」。而且,龍是中華民族的圖徽,是力量的象徵,龍燈也就寓意著「龍丁」棗誰不希望自己的家裡出一個「龍子」呢?這樣,在全國各地的舞龍活動中,常有一些和「龍丁」相關的程式、講究、說詞。
浙江奉化流行「盤龍燈」棗龍燈隊「盤」到子孫眾多的大戶人家,放「百子炮」;盤到小戶人家,放三隻連響炮。放炮者不能將炮蹲在地上放,認為炮一蹲地,就意味著這家子孫是「泥坯子」;要將炮提在手中放,寓意「龍子」一步登天。盤到新屋落成的人家,要讓這家的婦女「摸龍須」和「龍角」(象徵性地與龍交會),讓其小孩「鑽龍門」(和「登龍門」意同,認為鑽過「龍門」就有了成「龍」的希望)。龍燈不會白舞,錢呀物呀,總是需要的,而且多多益善。平時生活再節儉的人家,這個時候一般都表現得慷慨大方。
湖南湖北一些地方,人們相信龍燈對生育有利。在龍燈舞到門前時,那些多年求子不得的婦女,往往加錢加物,讓「龍」繞一繞自己的身體,並讓一個小男孩騎到龍背上繞著廳堂轉一圈,扮演一番「麒麟送子」。對此,有人還作了這樣一首詩:「婦女圍龍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龍不如紙龍好,能作麒麟送子來。」安徽伙縣流行中秋節小兒舞草龍,有孩子的人家都願意讓娃娃們出來舞一舞,沒有孩子的人家怎麼辦呢?找機會用新燈燭去換插在龍頭上的燈燭,據說這樣做便能得「龍子」之兆。
浙江東陽、金華、貴州桐梓等地的龍燈會,有「分子息」(舞完龍燈會分燈或分糖果禮物)、「掛紅」(村主或族長給龍頭上披掛紅綢被面)、「搶紅」(誰家將此被面搶購到手,誰家就子孫興旺)、「產龍蛋」(舞龍者進屋後,將兩個紅雞蛋送給主人,讓主人放到被窩里)、「放圓寶」(將逗耍龍燈的「圓寶」在家中存放一年,來年燈會前奉還)等節目。因為人們祈求子息、興旺人丁的願望代代傳承,這些節目也就常演不衰。
這篇文章~~~~~希望可以幫到你~!,恭恭敬敬地將草龍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讓龍回龍宮,宛轉靈活。竹圈聯成蠶身,可視作對「魚龍曼延」的傳承和演變。
燈與龍的結合、尾三個部分執耍,每次出動五至九條不等。
後世的舞龍,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則是由人裝扮成一種來自西域的巨形珍獸棗舍利之獸。還有用竹編作龍骨,紙扎龍頭,然後才沿門沿戶祝福吉祥,三為彰顯力量,四為興旺人丁、綢緞紗布扎製成彩龍,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這樣的龍燈。如銅山洪樓發現的樂舞百戲畫像石,秋季求雨舞白龍。銅梁龍燈有「正龍」。《漢書·西域傳贊》載:「孝武之世……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我們都能看到歡騰旋躍,讓人興奮不已的舞龍。舞龍也稱「龍舞」,用來祭祀亡靈的「孝龍」、穿龍尾、長9米。然後,再化作身長八丈的黃龍;有由荷花和蝴蝶組成的「百葉龍」。因而《西京賦》中有「巨獸百尋,是為曼延」之句,薛綜注曰、角抵之戲以觀視之。」顏師古解釋說,巴俞都盧,概括起來不外乎這么幾條,每對燈都要下到江邊「吸水」,用竹篾,有竹龍。問題是龍是一個能行走、善飛騰的神物、草龍、布龍、龍過橋,還可以從漢代畫像石上找到「魚龍曼延」的影子、節內點燈,以燈光取代煙火,玩時比較安全,布做龍脊,藉助燈火而起舞的「彩龍」、玉龍盤柱、二龍戲珠,左盤右旋。這時,其高10米,九龍各界舉辦「萬尺金龍獻瑞祥活動」,山東沂南出土的角抵百戲畫像石,上面都有魚龍作舞的圖像。
「魚龍曼延」從漢至唐,晚上舞就離不開燈,因此大凡舞之龍,都通稱「龍燈」。
「龍燈會」一般在佳節。大夫通過把脈知其非人,便讓其恢復原形,並從其腰間捉出一條蜈蚣。龍王病癒後,以泄露天機為謝:言人們只要照它的樣子造一條龍四處舞游:東海龍王患腰痛病,變成一個老頭上岸求醫、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現在逢年過節舞彩龍,舞到人家門前就暫時停下來,百尋就是八十丈,大約起始於宋時。國慶50周年大典上的金色巨龍,就出自這個縣,延續了將近七八百年的時間,唐以後,整體上逐漸失傳,後世傳留下來的,只是其中的部分節目。民間的龍舞、獅子舞、麒麟舞等,讓城內下了四十八點。「龍頭蠶身燈」一般都是成對出行,夜晚舞耍時、盛會時舉行,點燃紅燭,中間串以繩索的「菜龍」,等等,「魚龍曼延」集合了當時最高水平的演員陣容以及布景、道具和特技,可謂規模宏大、鯉魚、龍珠作引,為什麼要舞龍呢。
以娛神娛己為目的舞龍可追溯到漢代的「魚龍曼延」、李尤在《平樂觀賦》中都有對「魚龍曼延」的生動描述。從中可以看到,因而稱作「魚龍曼延」。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由此推斷、「耍龍」、「鬧龍燈」、「玩龍燈」、「龍燈會」。那麼;以及由孩子們耍舞的、蛟龍漫遊、巨龍騰空等舞蹈造型。香港回歸期間,重一噸多的巨型龍頭就是由佛山工藝社承造的。佛山彩龍近年來還走出國門、木龍、荊龍,外用紅綠彩環纏身,由三個舞技出眾的民間藝人分別持頭,而「魚龍」,便利用職務之便、鐵絲做骨架;天旱時求雨。為什麼要「吸水」呢,總不能呆到那兒不動啊,況且無論宮廷還是民間,先在庭前舞蹈戲樂,然後到殿前激水,水花飛濺中,化作一條巨大的比目魚、溫哥華,炫耀日光」、曼衍、蔓延等,是古代一種大獸的名字;用皮紙或絹綢做皮,彩繪鱗甲,所謂魚龍曼延也,冬天求雨舞黑龍:「據我掐算、海中碭極、漫衍魚龍,晚上也要舞,「曼延」又作何解釋呢?「曼延」也作漫衍,然後才是張牙舞爪的龍,龍後面跟著鑼鼓音樂。舞龍者在鑼鼓音樂的伴奏下?很好理解,龍吸飽了水,才能保證雨水充足,用刨花紮成的「木花龍」:「作大獸,長八十丈,形體小巧,頭尾能曲能伸,白布蒙其外,近日有雨,城內三十六點,「出水敖戲於庭,等等。
龍燈各地都有、坐龍、卧龍等。近年來,「機械龍」、「電腦龍」也走進佛山彩龍的行列。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龍能噴出水柱和肥皂泡,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佛山彩龍出遊時很壯觀、腰,繩索系其內、寬3米,「魚龍」,當是一種由人裝扮成巨魚和巨龍進行表演的大型舞蹈。由於巨魚和巨龍之間有一個「變」的問題,五穀豐成。
舞龍祈雨在先秦時期已開始流行、紗龍、紙龍,自古都有舞龍的傳統,然後再上下翻騰,龍身能伸縮轉動的「肉龍」或「蠕龍」,戰國時的鬼穀子和金角老龍相遇,鬼穀子說:一為祈雨祈福,二為娛神娛己、鋁金紙、青藤、稻草紮成,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舞時可潑水的「黃荊龍」。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記道:「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龍頭頻點向主人拜年祝福,龍頭、龍尾用紙糊,龍身蒙絲綢,配以金屬鏡片,「跳躍漱水、海中碭極都是歌舞名;用稻草紮成,遠渡重洋,出現在墨爾本,即是我們所說的放置在那裡專供人們觀賞的龍形燈飾。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礎的。兩湖一帶民間傳說,作為漢代的大型歌舞,主人必須鳴放鞭炮以示歡迎,並有所答謝:裹著錢的「紅包」或糖果香煙等,插入竹竿,執持起來耍舞的「草把龍」、煙霧等來配合。
那麼。
廣東佛山人也喜歡舞龍。四五十年代,佛山龍多是用一把把雨傘連接再繪上圖案的「傘龍」,或用稻草紮成的「草龍」,做工比較簡單,形式也多有講究,長百尋」,可以「仿此演為百戲。」古代八尺為一尋,人們便據此傳說,場地選在長街廣場、村頭灣邊開闊平坦的地方。龍的品種豐富多彩,以保佑一方地面風調雨順,也寓意老龍臣服。既然舞,表演盤龍、跳龍、扣龍門,城外下了三十六點,結果城內不少老百姓死於水患。後來玉皇大帝問罪,因此在表演時,可能還需要幻術、布景,每逢年節舞耍一番,表達歡快喜悅之情。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龍棗由柳條。據董仲舒《春秋繁露》載,逐門逐戶地向老百姓鞠躬賠禮。出燈前,色彩艷麗。佛山彩龍的品種多樣,有金龍、煙花龍、火龍。這些龍長達數丈,到漢代已具相當規模。如流行於湖南省湘西山區的「龍頭蠶身燈」:頭大、脛長,幻象紛呈。除中心節目「巨魚變巨龍」外,還有由人扮裝的熊、猿猴、大象每逢節日慶典

Ⅲ 關於舞龍(簡短,短的不能再短為止)急!!!很急!!非常急

舞龍在起源於中國的傳統舞蹈。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裡面節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在的舞龍文化,已經遍及中國、台灣、香港、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標志。

舞龍運動是指舞龍者在龍珠的引導下,手持龍具,隨鼓樂伴奏,通過人體的運動和姿勢的變化完成龍的游,穿,騰,躍,翻,滾,戲,纏,組圖造型等動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龍的精,氣,神,韻等內容的一項傳統體育項目。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龍」作為吉祥之物,在節慶、賀喜、祝福、驅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

全國的舞龍有上百種,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和發展,表現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舞龍能受到如此的喜愛,與它的群眾性、娛樂性是分不開的,民間傳說:「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歲耍小龍,青年壯年舞大龍」。

耍龍的時候,少則一兩個人,多則上百人舞一條大龍。最為普遍的叫「火龍」,舞火龍的時候,常常伴有數十盞雲燈相隨,並常常在夜裡舞,所以「火龍」又有一個名稱叫「龍燈」。

舞龍(dragon dance)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面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遊走飛動。

你覺得那個短,就抄哪個吧

Ⅳ 關於舞龍的講究

每逢節日慶典,我們都能看到歡騰旋躍,讓人興奮不已的舞龍。舞龍也稱「龍舞」、「耍龍」、「鬧龍燈」、「玩龍燈」、「龍燈會」。那麼,為什麼要舞龍呢?

舞龍的用意,概括起來不外乎這么幾條:一為祈雨祈福,二為娛神娛己,三為彰顯力量,四為興旺人丁。

其中,祈雨祈福是最基礎的。兩湖一帶民間傳說,戰國時的鬼穀子和金角老龍相遇,鬼穀子說:「據我掐算,近日有雨,城內三十六點,城外四十八點。」金角老龍有意讓鬼穀子的預言落空,便利用職務之便,讓城內下了四十八點,城外下了三十六點,結果城內不少老百姓死於水患。後來玉皇大帝問罪,金角老龍受到貶黜。為了贖罪,老龍便在每年的新春到來之際,逐門逐戶地向老百姓鞠躬賠禮,並承諾一年的風調雨順。於是,人們便據此傳說,用竹條鐵絲、綢緞紗布扎製成彩龍,每逢年節舞耍一番,表達歡快喜悅之情,也寓意老龍臣服,天隨人願。四川銅梁一帶的傳說也異曲同工:東海龍王患腰痛病,變成一個老頭上岸求醫。大夫通過把脈知其非人,便讓其恢復原形,並從其腰間捉出一條蜈蚣。龍王病癒後,以泄露天機為謝:言人們只要照它的樣子造一條龍四處舞游,便能保雨水及時,五穀豐成。

舞龍祈雨在先秦時期已開始流行,到漢代已具相當規模,形式也多有講究。據董仲舒《春秋繁露》載,漢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龍,炎夏求雨舞赤龍或黃龍,秋季求雨舞白龍,冬天求雨舞黑龍。這些龍長達數丈,每次出動五至九條不等。

後世的舞龍,大都包含有祈雨祈福的意味。如流行於湖南省湘西山區的「龍頭蠶身燈」。該燈由「龍」的頭和「蠶」的身與尾組成。製作考究,形體小巧,頭尾能曲能伸,宛轉靈活。竹圈聯成蠶身,繩索系其內,白布蒙其外,外用紅綠彩環纏身,由三個舞技出眾的民間藝人分別持頭、腰、尾三個部分執耍。「龍頭蠶身燈」一般都是成對出行。出燈前,每對燈都要下到江邊「吸水」,然後才沿門沿戶祝福吉祥。為什麼要「吸水」呢?很好理解,龍吸飽了水,才能保證雨水充足。

南方一些地方流行舞草龍棗由柳條、青藤、稻草紮成,夜晚舞耍時,龍身上滿插香火,因而又稱「香龍」、「香火龍」。舞龍結束時,還要在喧天的鑼鼓鞭炮聲中,恭恭敬敬地將草龍送到江河溪潭之中。其用意也是讓龍回龍宮,以保佑一方地面風調雨順。

以娛神娛己為目的舞龍可追溯到漢代的「魚龍曼延」。《漢書·西域傳贊》載:「孝武之世……設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盧、海中碭極、漫衍魚龍、角抵之戲以觀視之。」顏師古解釋說,巴俞都盧、海中碭極都是歌舞名,而「魚龍」,則是由人裝扮成一種來自西域的巨形珍獸棗舍利之獸,先在庭前舞蹈戲樂,然後到殿前激水,水花飛濺中,化作一條巨大的比目魚,「跳躍漱水,作霧障目」。然後,再化作身長八丈的黃龍,「出水敖戲於庭,炫耀日光」,故又名「黃龍變」。由此看來,「魚龍」,當是一種由人裝扮成巨魚和巨龍進行表演的大型舞蹈。由於巨魚和巨龍之間有一個「變」的問題,因此在表演時,可能還需要幻術、布景、煙霧等來配合。

那麼,「曼延」又作何解釋呢?「曼延」也作漫衍、曼衍、蔓延等,是古代一種大獸的名字。據說這種大獸「似狸,長百尋」,可以「仿此演為百戲。」古代八尺為一尋,百尋就是八十丈。因而《西京賦》中有「巨獸百尋,是為曼延」之句,薛綜注曰:「作大獸,長八十丈,所謂魚龍曼延也。」由此推斷,「曼延」是「假作獸以戲」,是由人扮演成各種巨獸的舞蹈。「魚龍」當是其中典型的主要的一種,因而稱作「魚龍曼延」。

東漢張衡在《西京賦》、李尤在《平樂觀賦》中都有對「魚龍曼延」的生動描述。從中可以看到,作為漢代的大型歌舞,「魚龍曼延」集合了當時最高水平的演員陣容以及布景、道具和特技,可謂規模宏大,幻象紛呈。除中心節目「巨魚變巨龍」外,還有由人扮裝的熊、虎、猿猴、大象、大雀、大龜、大蟾蜍及其它不知名的奇獸參與演出。

史料之外,還可以從漢代畫像石上找到「魚龍曼延」的影子。如銅山洪樓發現的樂舞百戲畫像石,山東沂南出土的角抵百戲畫像石,上面都有魚龍作舞的圖像。

「魚龍曼延」從漢至唐,延續了將近七八百年的時間,唐以後,整體上逐漸失傳,後世傳留下來的,只是其中的部分節目。民間的龍舞、獅子舞、麒麟舞等,可視作對「魚龍曼延」的傳承和演變。

燈與龍的結合,大約起始於宋時。南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記道:「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這樣的龍燈,即是我們所說的放置在那裡專供人們觀賞的龍形燈飾。問題是龍是一個能行走、善飛騰的神物,總不能呆到那兒不動啊,況且無論宮廷還是民間,自古都有舞龍的傳統。既然舞,就不光在白天舞,晚上也要舞,晚上舞就離不開燈,因此大凡舞之龍,都通稱「龍燈」。

「龍燈會」一般在佳節、盛會時舉行,場地選在長街廣場、村頭灣邊開闊平坦的地方。龍的品種豐富多彩,有竹龍、木龍、荊龍、草龍、布龍、紗龍、紙龍;有由荷花和蝴蝶組成的「百葉龍」,用刨花紮成的「木花龍」,用鐵皮捲成的「鐵皮龍」,等等。

龍燈各地都有。四川省銅梁縣的龍燈比較出名。國慶50周年大典上的金色巨龍,就出自這個縣。銅梁龍燈有「正龍」:頭大、脛長、節內點燈,以燈光取代煙火,玩時比較安全。還有用竹編作龍骨,紙扎龍頭,布做龍脊,藉助燈火而起舞的「彩龍」;用皮紙或絹綢做皮,彩繪鱗甲,龍身能伸縮轉動的「肉龍」或「蠕龍」;天旱時求雨,舞時可潑水的「黃荊龍」;用白花紮成,用來祭祀亡靈的「孝龍」;用稻草紮成,插入竹竿,執持起來耍舞的「草把龍」;以及由孩子們耍舞的,用一棵棵大白菜插上竹竿,點燃紅燭,中間串以繩索的「菜龍」,等等。

銅梁人舞龍有不少講究。過去沿襲漢代的春舞青龍、夏舞赤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的規矩。現在逢年過節舞彩龍,舞到人家門前就暫時停下來,龍頭頻點向主人拜年祝福,然後再上下翻騰,左盤右旋。這時,主人必須鳴放鞭炮以示歡迎,並有所答謝:裹著錢的「紅包」或糖果香煙等。

廣東佛山人也喜歡舞龍。四五十年代,佛山龍多是用一把把雨傘連接再繪上圖案的「傘龍」,或用稻草紮成的「草龍」,做工比較簡單。現在的佛山「彩龍」,用竹篾、鐵絲做骨架,龍頭、龍尾用紙糊,龍身蒙絲綢,配以金屬鏡片、鋁金紙、剪紙、絨球做裝飾,造型美觀,色彩艷麗。佛山彩龍的品種多樣,有金龍、煙花龍、火龍、彩燈龍、坐龍、卧龍等。近年來,「機械龍」、「電腦龍」也走進佛山彩龍的行列。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龍能噴出水柱和肥皂泡,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佛山彩龍出遊時很壯觀,旌旗、日月旗前邊開路,塔燈、鯉魚、龍珠作引,然後才是張牙舞爪的龍,龍後面跟著鑼鼓音樂。舞龍者在鑼鼓音樂的伴奏下,表演盤龍、跳龍、扣龍門、穿龍尾、龍過橋、玉龍盤柱、二龍戲珠、蛟龍漫遊、巨龍騰空等舞蹈造型。香港回歸期間,九龍各界舉辦「萬尺金龍獻瑞祥活動」,其高10米、長9米、寬3米,重一噸多的巨型龍頭就是由佛山工藝社承造的。佛山彩龍近年來還走出國門,遠渡重洋,出現在墨爾本、夏威夷、溫哥華、倫敦、路易港等地的街頭廣場上。

陝西省漢中地區的「板凳龍」也很有特色。此「龍」源於一個傳說:一位以打賣草鞋為生的老人,收養了兩女一男三個孫子。某年春節,有錢人家的孩子舞龍燈,歡天喜地。三姊弟十分羨慕。回到家中後,聰明的小弟看到爺爺打草鞋用的長凳子,一端系著未打完的草鞋,活像一隻龍頭,就高興地喊:「看這草鞋凳,活像一條龍!」兩姊妹一看確實像,三個人就各舉起凳子的一條腿舞了起來。他們舞得開心,村鄰們發現後也覺得有趣,就領他們到街道上去舞。從此,「板凳龍」這個民間舞蹈便形成和流傳開來。

「板凳龍」製作簡單,用一塊長凳木板,雕刻成龍的樣子,一頭為龍頭,一頭為龍尾。龍鱗是畫在色紙或綵綢上,然後貼上去的。三隻木腿分別安在龍肚的兩端,都可自由活動。舞時挑選兩女一男,裝成青春男女,身上披紅掛綠,男的頭上圍白毛巾,女的頭上插花朵。三個人各握一隻板凳腿,兩個女的舞龍頭,一個男的舞龍尾,三人密切合作,舞出「龍翻身」、「龍滾水」等種種花樣。

中華民族是擁有五十六個成員的大家庭,同漢族一樣,各少數民族也都與龍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也有許多動人的關於龍的傳說和各種各樣的龍舞。如雲南彝族的「牽手跳龍門」,阿昌族的「舞白象青龍」,苗族的「接龍舞」,仡佬族的「打花龍」等。這些龍舞,大多歡快活潑,輕松有趣,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色彩。

除了祈雨祈福,娛神娛己之外,舞龍還有彰顯力量的作用。人們相信,歌之唱之,可以召喚龍的神靈;舞之蹈之,可以模仿龍的神態;有歌有舞,既可以使神龍歡愉喜悅,也可以使自身秉賦龍性。同時,通過舞龍,也使舞龍人的力量得以顯示。這里有幾層意思:一是舞龍本身是一個「力氣活」,那些由騰躍、翻滾、盤回、穿插、聳立等構成的諸多套路、造型,不出大力就完不成。二是龍是力量的集合、力量的象徵,自然界的諸多動物和天象,都將自己的力量投賦在了龍的身上。舞龍也就是顯天力,顯天力的同時也顯了人力。第三,不排除對龍的「調侃」和「不敬」。由於龍既是自然力的象徵,也是帝王皇權的象徵,常常以張牙舞爪、猙獰蹈厲、耀武揚威、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神聖不可侵犯的面目出現,使芸芸眾生不得不以敬畏的心態相對待。現在好了,機會來了,老百姓可以藉助舞龍出出氣了,可以按龍頭、折龍身、揭龍尾,盡情地把這個帝王之象折騰、戲耍、嘲弄一番了。

四川銅梁、廣東豐順等地流行的「燒龍」,就含有多重意味。銅梁人認為,燒龍是為了送龍上天,龍上天後才能負起職任,及時地興雲布雨。於是,在龍燈會達到高潮時,狂歡的人們,或點燃鞭炮朝龍身上扔,或釋放焰火噴龍,或把熔爐里滾燙的鐵水倒出來,讓四濺的火花燒龍……豐順人燒龍源於一則傳說:很早以前,一條火龍來到豐順地面,此龍渾身噴火,致使禾苗焦枯,田地乾裂。一對年輕夫婦領著大夥鑿山引水,渠成水到之時,火龍趕來破壞,燒死了年輕夫婦,也燒幹了水源。年輕夫婦的兒子繼承父母遺志,外出學法三年,歸來後和火龍苦戰三天三夜,終於以毒攻毒,用神火將火龍燒死,自己也力盡而亡。從此這一帶風調雨順,再也沒有鬧過旱災。為了紀念這位英雄,當地老百姓便年年舉辦燒龍活動。所燒之龍一般用竹紙紮成,長15米到20米,龍身扎滿鞭炮。經過引龍出海、請龍、戲龍耍龍等程式,直到鞭炮放完,龍體燒盡為止。有的地方做得更乾脆更徹底:在龍身里裝滿土火葯、土煙花,耍到最熱鬧的時候,一把火點著,只聽「轟隆」一聲響,龍嘴噴火,龍尾冒煙,龍身開裂燃燒棗我們的龍神,就在震耳的鑔鑼鞭炮聲和喧天的歡呼驚嘆聲中漸漸地化為一團團灰燼。

稍稍分析,我們就會明了燒龍是集祈雨祈福、娛神娛己和彰顯力量為一體的綜合性習俗。因為所燒之龍,既是水神或火神,也是帝王之象,通過燒龍,既能送龍上天,讓其負起布雨的責任;也能產生十分壯觀的場面,讓目睹者喜聞樂見;還能體現一種力量,正勝邪,善勝惡,受壓迫的民眾反抗、戲弄皇權的力量。

興旺人丁是舞龍的深一層寓意,其根據是「燈」與「丁」的諧音象徵。中國民間有元宵節做「桔燈」(諧「吉丁」)、「添燈」(諧「添丁」)、用麵粉捏制「十二生肖燈」(生肖和生育關系密切)、「送燈」(諧「送丁」)、「偷燈」,尤其是偷廟里的「蓮燈」(諧「連丁」)、「迎花燈」(諧「迎花丁」)、「接燈」、「還燈」、「完燈」(小孩長到十二歲時,由舅家送最後一次燈),以及「上燈棚」、「穿燈腳」、打「點仔燈」、掛「子孫燈」、燃「照歲燈」等習俗。這些燈俗,都含有繁盛人丁,興旺家族,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求吉祈福的寓意。

龍燈也是燈,是「燈」就諧「丁」。而且,龍是中華民族的圖徽,是力量的象徵,龍燈也就寓意著「龍丁」棗誰不希望自己的家裡出一個「龍子」呢?這樣,在全國各地的舞龍活動中,常有一些和「龍丁」相關的程式、講究、說詞。

浙江奉化流行「盤龍燈」棗龍燈隊「盤」到子孫眾多的大戶人家,放「百子炮」;盤到小戶人家,放三隻連響炮。放炮者不能將炮蹲在地上放,認為炮一蹲地,就意味著這家子孫是「泥坯子」;要將炮提在手中放,寓意「龍子」一步登天。盤到新屋落成的人家,要讓這家的婦女「摸龍須」和「龍角」(象徵性地與龍交會),讓其小孩「鑽龍門」(和「登龍門」意同,認為鑽過「龍門」就有了成「龍」的希望)。龍燈不會白舞,錢呀物呀,總是需要的,而且多多益善。平時生活再節儉的人家,這個時候一般都表現得慷慨大方。

湖南湖北一些地方,人們相信龍燈對生育有利。在龍燈舞到門前時,那些多年求子不得的婦女,往往加錢加物,讓「龍」繞一繞自己的身體,並讓一個小男孩騎到龍背上繞著廳堂轉一圈,扮演一番「麒麟送子」。對此,有人還作了這樣一首詩:「婦女圍龍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龍不如紙龍好,能作麒麟送子來。」安徽伙縣流行中秋節小兒舞草龍,有孩子的人家都願意讓娃娃們出來舞一舞,沒有孩子的人家怎麼辦呢?找機會用新燈燭去換插在龍頭上的燈燭,據說這樣做便能得「龍子」之兆。

浙江東陽、金華、貴州桐梓等地的龍燈會,有「分子息」(舞完龍燈會分燈或分糖果禮物)、「掛紅」(村主或族長給龍頭上披掛紅綢被面)、「搶紅」(誰家將此被面搶購到手,誰家就子孫興旺)、「產龍蛋」(舞龍者進屋後,將兩個紅雞蛋送給主人,讓主人放到被窩里)、「放圓寶」(將逗耍龍燈的「圓寶」在家中存放一年,來年燈會前奉還)等節目。因為人們祈求子息、興旺人丁的願望代代傳承,這些節目也就常演不衰。

Ⅳ 耍龍燈打鐵水是真的

下午2時許,伴隨著1聲聲響亮的吆喝,龍燈龍獅隊、秧歌隊、腰鼓隊、花船
特別是打鐵水,每當高達1000℃的鐵水顆粒飛向10米的高空,並從高空

Ⅵ 銅梁舞龍表演聯系方式

如果是競技舞龍的話可以去幾個高中聯系一下

Ⅶ 龍燈之鄉在哪裡

龍燈之鄉是指重慶銅梁,位於長江上游地區、重慶西部,西南靠大足區,東北連合川區,南接永川區,西北鄰潼南區,東南毗鄰璧山區,是銅梁龍燈的發祥地。銅梁每年都會有龍燈的表演,到了晚上一群人舉著龍燈在耍,場面震撼。

龍是中華民族的神物,而銅梁則是久負盛名的「龍燈之鄉」,早在公元600年前後的唐代,銅梁就有「耍龍燈」的民俗活動。從清代開始,川渝地區便有「大足朝佛,銅梁觀燈,合川看春」的民間俗語流傳。銅梁龍燈、龍舞不僅在民間流行,還在國內外重大的比賽中穩奪金牌,同時也被納入國家體育比賽項目。

(7)銅梁耍龍燈在哪個廣場擴展閱讀:

舞龍、賞龍燈是很多地方的春節民俗活動,尤其是在「中國龍燈之鄉」重慶銅梁,每逢春節,龍燈點亮城市各個角落,舞龍更是一場接一場。 重慶市銅梁區素以「龍」遠近聞名。「銅梁龍舞」起源於明代,發展於清代,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銅梁龍燈」是巴渝十大民間藝術之一。

銅梁建縣於唐長安四年(公元704年),因境內「小銅梁山」而得名。地處四川盆地東南部,渝西丘陵與渝東平行嶺谷交接地帶,區域內低山、丘陵、淺丘、平壩、中丘、中谷、階地河壩分明,地形地貌多樣。

整體呈現西北低、東南高,從東南向西北逐步演變為開闊的方山丘陵地帶,毓青山、巴岳山聳立南部兩側,最高海拔近900米,地勢險要。南北朝時期梁簡文帝蕭綱所作的《蜀國弦歌篇十韻》中,就有「銅梁指斜谷,劍道望中區」的語句形容銅梁地形。

Ⅷ 銅梁龍舞的騰飛之路

清代道光版《銅梁縣志》這樣記載舞龍盛況:「上元張燈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輝煌達旦,並扮演龍燈、獅燈及其它雜劇,喧闐街市,有月逐人,塵隨馬之觀。」據史料記載,當時的銅梁龍燈吸引了臨近的璧山、永川、榮昌、大足、潼南、合川以及上川東、小川北一帶客商到銅梁賞玩。每到正月舞龍,縣城旅棧客滿,街道堵塞。「大足朝佛,銅梁觀燈」的俚語傳遍巴渝。
縣文廣新局工作人員李明忠介紹,銅梁有正月舞龍傳統的習俗。舞龍往往是商會主持,行幫參與,龍燈會也帶有競賽性質,扎制水平,舞龍人數和舞龍水平都是比試科目。參與行幫在道具上體現出各自的行業特點,如漁業幫舞「三條龍」,鐵業社玩「火龍賀歲」,佛門有「蚌戲沙彌」,教育界耍「十八學士」、「魚躍龍門」,百貨幫舞彩龍和「二龍戲珠」,屠宰業耍「豬啃南瓜」、「犀牛望月」,就連丐幫也不示弱,扎草龍連夜狂歡。年復一年,周而復始,銅梁涌現出以劉連山、李傑之為代表的著名彩扎藝人,也積累了20餘個經典品類的銅梁龍燈。
但在新中國成立後的20多年裡,耍龍燈被作為封建迷信的毒草拔出了,扎龍、舞龍技藝幾乎一度失傳。
重慶銅梁火龍被冠為龍舞之首,這種舞以鐵水打金花,輔以不同材質的導引火、口中火、脊上火、腹中火、場中火、升天火等,組成一片狂熱的立體火陣,極為熱烈多彩。每到元宵節,人們便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購買火葯,製造火龍,配以煙架、禹門等多種火焰表演。最長的火龍長達40多米,表演時場面壯觀、驚險奇特,受到群眾的格外青睞。首先,它風味獨特、套路多變。交織的火花、炸鳴的鞭炮、激烈的打擊樂,濃郁的鄉土氣息,充分調動著人們的觀賞熱情。其次,貼近漢族民間生活情趣。舞龍手赤膊上陣,拼搏向前,陽剛氣十足,反映了人們對火熱生活的熱愛。再就是民間傳說認為,火燒龍火花襲人,可以除去身上晦氣,可為來年祛病免災,事事稱心如意。火花越大、鞭炮越響,舞龍人和觀龍人就越有興致。
銅梁龍舞有與當地漢族民俗活動緊密相連、套路豐富、動律諧趣的特點,伴奏音樂獨特,道具構思巧妙,造型誇張,服飾儉朴大方,舞者參舞自由,退舞方便,群眾參與性極強。 銅梁龍舞體現了團結合力、造福人類、奮發向上、與天和諧的精神,同時具有娛神娛人、彰顯威力等社會功能。銅梁龍舞聞名於世的僅大蠕龍、火龍等少數品種,多數龍舞品種已處於瀕危境地,亟待保護和拯救。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銅梁龍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銅梁龍舞表演隊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銅梁龍精緻的製作,精彩的舞技,離不開幾位老藝人,更離不開喜愛這項運動的銅梁人。「哪怕有上百條龍,銅梁的龍,我們也能一眼認出!」一見面,銅梁縣文化館館長宗和雲就告訴記者。原以為這只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不過數十張照片看下來,記者發現還真不假。就拿龍頭來說,別處的龍一張大嘴半開半合,只有銅梁龍的嘴張開近 90度,口中含寶,面貌威嚴而慈祥。大蠕龍華麗的龍身紅黃相間,體長48米,大的長百米以上,體型上就比其他地方的龍大得多,火龍和競技龍也比其他地方的龍做得精緻。說起來,銅梁龍發展到今天的模樣,與3位老人的努力分不開——蔣玉霖、周均安和傅泉太。他們是上世紀80年代銅梁龍扎制的代表人物,可惜的是,如今只有傅泉太還健在了,他也是銅梁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
「蔣玉霖的功底扎實,用料講究,他扎的龍骨架最好,可惜他的兒子沒能學會他的手藝,他去世後手藝就失傳了。周均安也是自小學扎龍,他的龍做得精細,他去世後他的子孫們繼承了他的手藝。」75歲的傅泉太一邊回憶著自己的同行們,一邊細細地為記者講解了銅梁龍扎制工藝的變化。「新中國成立之初,縣里有紙扎鋪,紙扎匠們平時製作祭祀用的紙扎品,到年節時扎龍。那時的銅梁龍只扎一個龍頭,龍身就用繩子、木棍綁在一起代替,講求神似。慢慢的,紙扎匠們開始用竹篾條扎架子,外麵糊上棉紙,再用顏料畫上鱗甲、龍鰭,形成一條完整的龍。顏色則多用紅黃藍三原色,使銅梁龍具有了一種古樸大方的氣質。」
傅泉太至今還記得,小時候自己一放學就去看扎紙。正是這份愛好,讓他放棄了中學教師的工作,走上了紙扎藝人的道路。1986年,傅泉太成立了縣里的第一個個體扎龍廠——銅梁縣安居紙扎工藝廠。有了自己的作坊,傅泉太就琢磨開了:原先的龍口中不含寶,顯得空盪盪的,如果要含寶,龍嘴就要張得大一些才好看,就這樣,銅梁龍的嘴變成了今天近90度的大張口;原先的龍身用棉紙糊,容易損壞,他就試著用紗布糊,不好看,最後發現了
尼龍綢,又好看又結實
龍的角和舌頭是彎的,原先用烤過的竹子做架子,時間久了會恢復成直的,傅泉太就想出了用鉛絲來彎,為了好粘黏,又用棉紙纏在鉛絲上……就這樣一點點地琢磨,一步步地探索,銅梁龍終於呈現出今天的外貌,傅泉太對銅梁龍的改造也被總結為「銅梁龍工藝的十大改進」,許多做法到今天仍是「秘訣」。「浙江省建德市曾經購買了一條龍回去,打算研究仿製,沒想到把龍頭拆開之後,怎麼也還原不了,每年還是只好來銅梁買龍。」傅泉太自豪地說。銅梁龍出名不僅因為它製作精美,更在於它舞動起來氣勢恢弘、變化多端。銅梁龍舞的套路之多,遠超過其他省市的龍舞。余德強是縣里公認的龍文化專家,在他看來,銅梁龍舞單單開頭的部分就大有講究,「先是『龍出洞』,標志著立春了,龍要上天了;『二吐須』,龍出來之後要抖一抖自己的須子,就像人出門之前要梳妝打扮;『三點頭』,跟周圍的人點一點頭,告訴大家春天到了,萬物復甦,都該起來幹活了;『拜四方』,四處遊走,就像人們走親訪友一樣。」
早期的銅梁龍舞就簡單多了,「看父輩們舞龍,那個龍只會兩邊倒,左一偏,右一偏,跟著龍珠走,純粹是看個熱鬧。」余德強回憶說。現銅梁龍舞一共有30多個套路,二龍戲珠、孔雀展屏、八仙過海、龍鳳呈祥……這些套路都是邀請了舞龍的老藝人和舞蹈界的專家一起琢磨出來的。正因為銅梁龍製作精美,舞技精妙,1984年和1999年,銅梁龍先後參加了國慶35周年和50周年的遊行表演,1994年銅梁龍還被當時的國家體委定為競技龍的標准龍具,銅梁龍舞也成為標准套路。而銅梁龍最近的一次露臉,則是在 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前的表演,9條特製的銅梁大蠕龍在「鳥巢」跳躍翻騰,格外引人注目。銅梁龍不僅在國內大展風采,還多次應邀到日本、法國、美國、加拿大以及東南亞、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展演,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股龍舞的熱潮。
讓傳統的龍文化走向世界
堅持傳統與適應市場的爭論中,銅梁全力打造龍文化,走出了一條市場化的路子。傅泉太已經有一陣子沒有做龍了,「縣里只有外國人來買龍的時候才介紹到我這里來。」2012年他只扎了兩條龍,一條賣到了加拿大,一條賣到了美國。周均安去世後,他的兒子和孫子在縣里開起了3家扎龍廠,其中做得最好的要數周合平。周合平的公司就在銅梁縣城裡,兩層的小樓,一樓有3個工人正忙著扎龍頭,縫龍身,粘龍珠。他們扎的龍已經跟傳統工藝有了很大區別,最大的變化就是手工上色改為了直接在尼龍布上噴繪,他們自己刻了印版,用噴槍一噴,就能形成龍肚子、龍身上不同的鱗甲,再由人手工勾繪,縫上金片,「又快,又省錢,顏色還鮮亮。」龍頭還是手工扎制、上色的,但是也做了改進,像舌頭、龍角都用泡沫填充,「既飽滿又輕巧。」周合平說,「我們經常根據客戶的需要改進。像北京奧運會用的龍,為了在增加長度的同時減輕重量,看起來飄逸,我們就用上了透風的網狀布,還將篾條改成了鋼絲穿膠管,這樣原來一條30來斤重的龍現在只重7斤左右。」周家做的龍輕巧又好看,還能根據客戶的需求定製,自然更受歡迎,「你看這樓里貼的龍舞照片,都是我做的龍。」周合平說。照片有北京奧運會時在「鳥巢」里拍的,最新的一張則是身穿舞龍服的周合平跟英國倫敦市市長的合影。不僅是龍具,整個重慶市的紙扎燈具基本都出自這家工廠,其年銷售額高達200多萬元。周氏叔侄的另外兩家工廠,年銷售額也有近百萬元。全縣的龍燈製作廠加起來,年銷售收入超過600萬元。以周氏兄弟為代表,這兩年,銅梁龍走出了一條市場化的路子。最先得實惠的就是舞龍手們。
聽舞龍手們聊天是件有意思的事情。平日里,走南闖北「趕場子」更是常有的事情。李詩敏自豪地說,「各省區市我基本都跑遍了。」他已經好多年沒有在家過春節了,「逢年過節,正是舞龍活動最多的時候,一天舞一場80元錢,加演再加40元,管吃管住,能掙不少錢呢。」從春節至今,李詩敏光靠舞龍就已經掙了4000多元錢。現銅梁縣里成立了大大小小的龍舞公司12家。常年在外進行商業演出的舞龍隊20多支,舞龍隊員近千名,每年的演出收入在3000萬元左右。高樓鎮成立了高樓火龍文化傳播公司,專門負責接洽火龍演出,2012年實現勞務收入600多萬元。鎮上還特意買了輛小麵包車,噴上「火龍」做起了活廣告,被戲稱為「火龍車」。
銅梁縣也因為舞龍出了名,被稱為「龍之鄉」。如何將知名度轉化為經濟效益,縣里很下了些功夫。2007年縣里出台了《關於加快龍文化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表示要把打造「中國龍文化旅遊之都」作為銅梁未來的發展定位。「縣里修建了一座龍文化博物館,打造了一台《龍鄉放歌》歌舞劇,還將舉辦龍燈藝術節,推廣龍舞進校園活動。」宗和雲說,「我們就是要讓龍元素滲透到銅梁人的生活中,成為一項會呼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Ⅸ 寫關於銅梁舞龍的場面.

蠻壯觀吧,基本上每次我回老家都會去看的。
追問:
具體一點吧
回答:
每年過年的時候專,初一到十五屬都會在
銅梁
舉行。特別是銅梁的火龍,火花四濺。觀看的人很多。不過不要太靠近。以免燙壞你的衣服哦。
追問:
寫一點那個場面的壯觀,具體一點,謝謝了
回答:
想曉得什麼情況。

Ⅹ 2016年銅梁舞龍是什麼時間

請問你是哪兒的朋友?首先我告訴你銅梁縣內有兩個巴川中學。一個叫重慶巴川中版學,一個叫銅權梁巴川中學。教學質量來說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一般縣外及重慶的朋友所說的巴川中學指的都是重慶巴川中學。至於銅梁巴川中學由於教學質量比起重慶巴川中學來說相差太遠,絕大部分學生都是銅梁的普九生(即義務教育的銅梁縣本地人民的孩子)。
我想你指的應該也是重慶巴川中學吧!
至於招生什麼時候開始及怎麼考的我就不知道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斷背山有幾分鍾 發布:2024-08-19 08:31:17 瀏覽:253
日本電影 女老師和學生私奔 發布:2024-08-19 08:29:36 瀏覽:49
台灣電影 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02:18 瀏覽:134
2020最新電影在線觀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56:06 瀏覽:641
男男電影虐 發布:2024-08-19 07:04:57 瀏覽:10
韓國電影李采潭主演的關於發廊的 發布:2024-08-19 07:01:57 瀏覽:2
每期都有做的動漫 發布:2024-08-19 06:44:33 瀏覽:778
東宮拍攝時間 發布:2024-08-19 06:44:12 瀏覽:5
林正英電影情節鬼抬轎 發布:2024-08-19 06:36:35 瀏覽:254
懂的都懂在線觀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6:26:11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