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最著名的廣場是什麼
1. 古希臘最著名的聖地是哪裡
德爾斐(Δελφοί)是一處重要的「泛希臘聖地」,即所有古希臘城邦共同的聖地。這里主要供奉著「德爾斐的阿波羅」(Appollon pythien,以下簡稱「阿波羅」),著名的德爾斐神諭就在這里頒布。德爾斐位於福基斯(Φωκίς),現在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泛希臘聖地」是一個外在於城邦政治的復雜構造,在宗教意義上為所有希臘人提供自我認識的唯一途徑,據說阿波羅神廟的入口上刻著「認識你自己」的格言。
該地歷史
「德爾斐」這個名字據說來自於海豚(δελφις / delphis):在荷馬的詩歌中,阿波羅為了在這個地方創建教派,曾經以這種動物的形象吸引克里特的航海者前來作為最早的祭司。
考古學上德爾斐地區最早有人類居住的跡象可以上溯到舊石器時代。在聖地的遺址上發掘出一個公元前1400年左右的中等規模的村莊,名為「皮托」(Pytho),這也是德爾斐的舊名。它於約1400 BC至800 BC之間被遺棄,而現在看到的聖地可能就是於這個時期開始發展,出現了第一個祭壇和第一座神廟,它們可能是根據德爾斐和古希臘的傳統被安置於一個天然地縫上,從而能夠導出天然氣(斯特拉博:IX, 3, 5)。
特別是在前8世紀中葉至前7世紀中葉期間,阿波羅崇拜獲得了很高的聲譽,因為他是當時如火如荼的殖民事業的守護神。
前373年,一場地震嚴重地破壞了聖地的建築,對它的命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前4世紀下半葉,於其艱苦的修復的同時,希臘經歷了政治的動盪,聖地因而逐漸走向衰落。自公元1世紀羅馬統治以來,聖地再也沒有出現過新的建築。
公元39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簽發諭令禁止異教信仰,標志著阿波羅崇拜的終結。聖地的遺址於公元初被一個村莊占據,於15世紀被重新發現。
阿波羅的神諭
主條目:德爾斐神諭
德爾斐聖地(前景為劇場,中景為阿波羅神廟,遠處可辨雅典娜神廟)德爾斐聖地的神話來源值得一書,據說這是他本人繼創建了提洛(Delos)的神廟之後一手創辦的。當他來到德爾斐的時候,這里由一條巨蟒「皮同」(Python)看守,它是蓋婭(大地)所生,守護著一個屬於忒彌斯的神諭。阿波羅希望用自己的神諭來指導人們,因而用弓射殺了皮同,將聖地取而代之。
這個神話將阿波羅描繪為一個征服者/奠基者,這解釋了為什麼他能夠成為殖民活動的守護神,以及為什麼對他的崇拜散布在所有殖民地上。同時,這也將神諭置於了聖地的核心。
德爾斐的聖地實際上是「神諭性的」,在這里神的話語通過皮提婭(德爾斐的女預言者)下達到凡人。這個女祭司傳統上是一個未受過教育的年輕處女(後期演變成了一個老年婦女,但仍著少女的服飾),她坐在一個三腳架上,這個架子支在產生神諭的溝壑(ἄδυτον / Adyton)中,下面就是產生天然氣的裂縫。皮提婭手持著一個「phiale」(用於澆祭用的扁盤子)以及一支月桂(阿波羅的神樹)。
阿波羅神廟對神諭的咨詢最初是年度性的,在德爾斐歷的「Bysius」這個月(公歷二月至三月之間)的第七天開始舉辦阿波羅節。隨後演變成一年內(傳說中)阿波羅在當地居住的九個月中每個月的七號都舉行儀式,這天起名為「polyphthoos」(許多問題的日子)。
在問詢前有一些儀式需要履行,它們由女預言者在兩個祭司的配合下完成。後者終生服務於神廟,下面轄有五個操持儀式的「hosioi」(神聖的人)以及兩個男預言者,其中一個輔佐皮提婭,將她的預言翻譯成常人所能理解的語言。神的語言通常被轉譯成韻文,採用六音步詩行(hexameter)。我們仍不知道女預言者是否能夠被人見到,因為至今在這一問題上還沒有可靠的見證。
現代史學史的研究根據古希臘,可能上溯至德爾斐的傳統,來尋找皮提婭在儀式中所吐露語言的來歷。一直以來流傳的一種說法是她吸入了地層中彌散出的氣體而被麻痹,然而這種說法受到了很多質疑,因為法國雅典學院的發掘沒有在阿波羅神廟地下找到傳說的裂縫,並且他們認為當地頁岩的地質也阻止了氣體的外散。但更新的一個研究表明,德爾斐遺跡確實坐落於兩個斷層的交叉處,並且地底下富含的瀝青質石灰岩在地殼運動中可能會產生乙烯類物質,而後者對人有神經麻痹作用。這些細節和普魯塔克的歷史記載不謀而合,提供了一個新的解釋的可能[1]。
神諭的運作在歷史上經歷了不少變動,根據最權威的見證者之一,曾經是神廟的一名祭司的普魯塔克的說法,在他的年代(公元1世紀)神廟里只有一個女預言家,她每個月受到一次請求;而更早以前儀式鼎盛的時期需要三個女祭司輪流替換才能應付長長的請求隊伍。在阿波羅的另一個神廟里,神諭只是通過意念傳到預言者的精神中,這使得他/她可能進行更自由的發揮。
在基督教時代,金口若望認為皮提婭是一個被魔鬼附體的女人,它從三腳架下的地層深處鑽入女預言者體內。
需要補充的是在希臘神話中,德爾斐是世界的中心。因此在「Adyton」內豎立著一個錐形石柱,稱為翁法洛斯(意指「大地肚臍」),由兩個金質的老鷹支撐,象徵著這一地位。傳說宙斯曾經於相反方向放出兩只蒼鷹來測量大地,而它們相遇的地點正是德爾斐。
每年,當阿波羅離開的時候自然沒有神諭,這造成每年神諭重開的時候總是有無數的信徒等候。因此神廟的祭司有權安排參加儀式的優先權(∏ρομαντεία / promanteia)。參加者先向神獻上適當的禮物,然後由祭司向一頭山羊身上潑上一些冷水,如果它不因此而戰栗則被認為是不祥之兆,儀式將不會進行;而如果朝拜者被接受,山羊將被進獻,而他可以進入神殿向女預言者提出問題,當然,這個問題被回答與否就取決於神的旨意了。
狄俄尼索斯教派
帕爾納索斯山,阿德里亞·曼特尼亞作品(1497)在冬天的那幾個月,阿波羅會離開德爾斐聖地去往希柏里爾自我潔凈,因此在德爾斐他的位置就被狄俄尼索斯所取代。後者在冬天出現三個月,是帕爾納索斯山上一個教派儀式,生食的(omophage)提阿德斯(Thyades,可能等同於邁納德斯/Maenads)的崇拜對象。在「Adyton」里還有一個狄俄尼索斯的墓。
這個神的地位由於他和阿波羅的關系而漸漸地得到改變,最初他要低於太陽神,但是後來,因為他對等神的身份而逐漸融入了阿波羅的神性,二者變得不可分離。因此在德爾斐的聲名遠播的同時,狄俄尼索斯教派也藉此獲得了泛希臘的信仰。
泛希臘聖地的組成和結構
構成聖地的主要特徵就是它的祭壇(bomos),它是聖地的核心部分,使得人們可以踐行聖禮。
神廟是保存神像的建築,人們相信神明會定期居住在這里。在德爾斐,阿波羅神廟的地位較為特殊,因為神像在聖地中僅僅處於次要的位置,讓位於神諭的存在。根據傳說,神廟建造在一個火山斷層上,這個斷層直通地底深處,而正是通過它,阿波羅才能和凡人溝通;德爾斐的神諭,通過皮提婭的中介而將神的語言昭示給世人,即為神廟最主要的功用。
在建造神廟之前,它的地點被精心勘測過,以使得從聖地的任何角落都能夠被看見,即一個ἐπιφᾶνήστος τόπος(最顯赫的地方)。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坐落於峰頂高達2459米的帕納索斯山的山坡上,在這個高度能夠俯瞰整個希臘中部。山坡十分陡峭,下面不遠處還有另一座獻給雅典娜(Athena Pronaia,「先於神廟的雅典娜」)的神廟,她看護著(並「先於」)這個聖地。
參觀者從「神路」走進德爾斐聖地,所謂神路是一段兩邊排列各種紀念碑的道路,包括二十幾座各個城邦貢奉的紀念建築,其中大部分是寶庫(trésor),裡面陳列了獻給神明的供奉(ex-voto)。這些供奉,要麼是出於虔誠要麼出於政治目的。在這些祈願用的小教堂里一般具有專門的地方存放代表神性的物件;而另一種祈願物的存放處是一個溝塹,開挖在「空地」的地面上,也就是說位於神聖的區域內。
聖地也有體育場、跑馬場以及體操館,它們是四年一度的皮托運動會(Jeux Pythiques)的舉辦地。這個運動會同奧林匹克運動會旗鼓相當,也是具有全希臘影響力的重要祭典,根據非常嚴格的宗教歷法進行。然而今天這個運動會的豐采被奧運會完全陰蔽了。
對於節日的組織,特別是泛希臘聖地的管理,希臘人通常組成「近鄰同盟」(Amphictyonic League),即臨近城邦的聯合會,來進行聯合管理。德爾斐的近鄰同盟被稱為「大近鄰同盟」,是希臘最重要的同等組織,自前590年起組織,包括了一打城邦。正是這個同盟撥款資助聖地的建設,並且監管神廟的整修或重建,如前6世紀末的情況。
就如現代的旅遊景點一般,德爾斐聖地所處的小小城市正是由於公元前6世紀起來自希臘各地的拜訪者而維持著它的繁榮。
阿波羅神廟
德爾斐的阿波羅神廟之廢墟保薩尼亞斯在他的著作中提到這個地址上相繼建有六個阿波羅神廟,最初可能是用月桂枝建的草房。後兩個可能也是用不持久的材料所建,考古發掘沒有找到它們的蹤跡。第四個神廟由特羅豐尼烏斯(Trophonios)和阿伽墨得斯(Agamedes)用灰墁所建,毀於公元前538年的大火。第五個和第六個神廟的布局相似,它們也是最為人所知的。前一個用石頭所砌,採用了古風時期的風格,其中有些部分在第六個神廟的基底上被重新使用。
阿波羅神廟(第六期)的立柱留存到今天的是第六個神廟,建於4世紀。它布局呈長方形,長寬分別是60.32米和23.82米,前後兩面各豎有六個陶立克柱,側邊各排列15根同樣風格的石柱。它的建築師為科林斯的斯平塔羅斯(Spintharos of Corinth),著意模仿前一個例子而設計。而這個版本顯得相對樸素,可能是由於重建時的經濟條件所限造成的。
舉行獻祭儀式的祭台位於神廟的前面,於二十世紀在希俄斯城(Chios)資助下重建。因為古代的祭壇即為希俄斯的贈禮,可能是為了被公元前373年的地震所破壞的第五個神廟的重建工作。
其他遺跡
德爾斐聖地還擁有許多其他古跡,有一些比阿波羅神廟更壯觀,其中大部分具有祈願或是紀念的性質。所以該遺址的佔地特別長;需要指出的是,這些紀念建築不全是同一時期共存的,而現代對遺址的呈現中許多建築都是重新繪出的。
同樣,為了解釋遺址所佔地的演化,必須將該地地形考慮在內(可以將聖地的布局分為三個階梯:劇場、神廟、其他建築)。同樣需要納入考慮的還有自然災害(火災、地震等等)以及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供奉水平和建築工程的那些政治事件。
建築物在空間上的分布非常不均勻,一些區域密集地布置了許多,而另一些則非常空曠。建築物的大小也相差不少,但大多數的尺寸中等,可能是出於造價和空間使用上的考慮。
同時也需要注意宗教日程表上林林總總的禮拜儀式對空間的需求,特別是某些公共慶典(如「宗教講演」/Panégyries);各種儀式、音樂競賽以及戲劇的上演可能對建築的安排也有自己的需要。
神廟廣場上存放的祈願物
在阿波羅神廟的廣場空地(«Aire»)上,在與前5世紀廣場平齊的地面上有兩道溝,它們可能是因為人們沒有別的地方放置個人祭品而開挖的,或者是古代一個被燒毀的建築的基礎。20世紀在這溝里發掘出了相當數量的「ex-voto」。
這些祭品是遺址最輝煌的時期所留下的印記,年代約為前9世紀至前5世紀。其中有不少青銅器:這種合金在前8世紀已經相當罕見,因此它成了一種珍貴的材料,在德爾斐被大量地以小雕像和三腳架的形式被進獻。
這些青銅小雕像,定年為前9世紀至前8世紀之間,是使用「失蠟澆注法」製造的。這種已消失的技術大致過程為:使用蠟做成原形,在此基礎上做成模子,將蠟溶化取出,然後將溶化的青銅倒入定型,最後將模子敲碎取出成品。在這工序中,原形和模子都是一次性的,這樣造出的每個成品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小雕像顯示,在當時還沒有神只的形象出現,它們表現的一般是男人、女人和戰士,其中後者為坐在戰車上或馬上的男人形象;它們的造型同繪畫素材上的造型十分相近。
還發現了許多形為青銅三腳支架的祭獻物(皮提婭通常坐在三腳支架上)。最初,三腳架用來放置一口小鍋以烹飪神聖的菜餚,非常象徵性。有時三腳架和小鍋一起被進獻,有時分別進獻。一些小鍋帶有柄(稱為「protomes」),通常是傳說中的生物的面貌,比如格里芬的形象。這些傳奇元素是一種來源於巴比倫的東方形象,在當時「東方化」的風潮中由希臘匠人們復制。
另一些存放的珍貴進獻品包括:
一個象牙制的小雕塑,表現了一個直立的男性神(阿波羅?),一手拿著長矛,另一隻手放置於他馴養的一頭猛獸的腦袋上。這也是借自東方的肖像。這個神的尺寸相當大,在底座部分圍著一個小圈,上面有典型的希臘裝飾:蜿蜒的河流(公元前七世紀);
一個表現了伊薩卡的奧德修斯刺瞎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的形象;
一個表現「kouros」(「kouroi」的復數形式,男孩)的形象:站立的全裸男青年,左腳略微前跨;
一些木質包金(或象牙)的雕塑,包括:
格里芬(猛禽的頭和翼,獅子的身體);
獅身人面像(斯芬克斯起源於東方文化,希臘人將其轉變為女性形象,她有女人的頭、翅膀以及貓科動物的身體;人們賦予她預言的神力);
一頭實際尺寸的銀質公牛的殘存。
稍晚的進獻品(公元前五世紀之後)對身體曲線和服飾的刻畫更為細膩和真實。
祈願性的紀念建築
在聖地的腳下,有一條小道通向神廟的所在,在這條狹窄的「神路」兩側間或擺放著一些拼湊風格的紀念建築,它們主要設計用來存放對神明的進獻,以向他表達感謝之情或紀念喜慶的事件。
自前6世紀起直到前4世紀,人們建造了三種中等尺寸的建築物:
寶庫;
祈願柱;
雕塑庫。
寶庫
寶庫是建於聖址上大小中等的建築,它們的分布沒有規劃,是由各個城邦在喜慶的節日時自行興建的。它們作為「祈願堂」存放有各種祭獻的物品以及用來頌揚城邦的輝煌的藝術品。在希臘的各個聖地上都修建有寶庫,而德爾斐是寶庫最集中的地方,大約有二十多個。許多存放於寶庫里的祭品已經丟失,但建築本身的魅力還是很有價值的。
最早的寶庫,如約前600年建於僭主庫普塞羅(Cypselus)制下的科林斯人寶庫,都是些簡單的房間。然而,自從前530年起,帶有兩個愛奧尼或陶立克支柱的門廳變得風行起來。
最著名的寶庫有:
錫弗諾斯島寶庫(約前525年),由錫弗諾斯島(Siphnus)島的居民修建。這是一個確確實實的珍寶盒建築,愛奧尼風格的裝潢和雕塑被發揮到了極致:檐壁是連續的,在每個立面都雕有一個主題,其中最栩栩如生的一幅展現了奧林匹斯諸神坐著在商量決定特洛伊的命運,而他們面前希臘人正奮力拚殺著。
德爾斐的雅典人寶庫雅典人寶庫崛起於約前485年,是精心選址之作,它位於神路於聖殿前的最後一個拐彎處,因此不論是從聖地入口還是從神廟都能夠看到它。它佔地6.5米×9.5米,是為了紀念馬拉松戰役的勝利而修建。它的裝飾由陶立克柱式上的排檔間飾所組成,表現了希臘神話中的不同故事場景:正面描繪了希臘人同阿瑪宗戰斗的場景;左面繪有象徵雅典的忒修斯的英雄事跡,因為後者是傳說中雅典的第一個國王,城市的奠造者;在右牆上是象徵伯羅奔尼撒的赫拉克勒斯同野蠻人戰斗的英雄事跡;最後,在後牆上刻畫的是赫拉克勒斯牽回巨人格律翁的牛群的故事。這就是該建築的政治動機,表現了雅典人在阿波羅的庇護保護希臘免遭野蠻人的侵害,這個動機之彰顯已經接近希臘道德中所謂「僭妄」(hybris)的極限,即試圖超越凡人的地位挑戰天神。
最晚近的寶庫是忒拜寶庫(約前370年)以及昔蘭尼寶庫(前350年-前325年),所以可以得出結論,即這種建築風潮在德爾斐持續了不到兩個世紀。
祈願柱
自前4世紀起,可能是出於對節約空間的考慮,另一種祭獻形式開始流行,即祈願性的圓柱和立柱。圓柱(或單或雙)和立柱是用來將祭獻品高高托起,以顯示其價值之用,通常是一些表現統治者的青銅雕塑。
納克索斯島的圓柱建於約前575年,是最早的此類紀念碑之一。它非常高大,頂端甚至接近阿波羅神廟的地面高度,而它本身位於該建築的腳下,原始崇尼克信仰的地域。為了能夠讓所有的角落都能夠看到,它有一個很長的柱身,和一個壯觀的愛奧尼柱頭,上面還立了一隻高達兩米的獅身人面像(「納克索斯的斯芬克斯」)。這只猛獸可能看守著狄俄尼索斯的墓,後者是納克索斯人的守護神。柱子上有一個小小的鐫刻表明納克索斯人可能因為這個祭品而獲得了咨詢神諭的優先權(promenteia)。
舞蹈者的圓柱是年代為前370年的作品,它裝飾有爵床葉飾(acanthe),承託了一個新穎的頂飾:三個年輕女子支撐著一個三腳架,裡面放置了翁法洛斯,德爾斐的象徵。
羅得島的立柱又稱「利西波斯的太陽戰車」,於前325年至前300年間進貢,這個立柱支撐著一個鍍金的駟馬戰車,上面坐著太陽神赫利俄斯。這個結構正對著阿波羅神廟。
雕塑群
在聖地的低處,入口的左側,曾經擺放著一個非常宏偉的紀念雕塑,後來這個雕塑被競爭中的城市陸續用不同的主題取代。現在我們還能看到兩個象徵著這個競爭開始的紀念物:米太亞得的雕像以及呂山德的雕像,或名「海軍督統雕像」(ναυαρχία / Nauarchia)。
米太亞得像由雅典人捐贈,紀念了希臘人戰勝波斯人的馬拉松戰役。它由十三個雕塑組成,雕塑者為菲迪亞斯(帕台農神廟的設計者和建造者)。這些雕塑將雅典娜、阿波羅以及米太亞得表現在同一場景中,還出現了十個勝利的英雄角色以及三個雅典的執政官。
呂山德像就在米太亞得像的隔壁,它有一個基座,上面擺放著一整套青銅雕塑,在後面有二十八個雕塑表現了所有參加埃果斯河戰役的人員,在這場海戰中,呂山德率領斯巴達海軍以少敵多擊敗了雅典的海上力量。前面有十個雕塑,表現了「宙斯之子」(Διόσκουροι)的場景,出現的人物有卡斯托爾和波呂克斯、宙斯、阿波羅、阿爾忒彌斯以及波塞冬,出場的還有帶著花環的呂山德,一個傳令官以及旗艦的掌舵者。
雕像的排列有非常顯著的政治考量,希冀能夠高於米太亞得的紀念碑,而兩者的目的是相似的。由於呂山德不想被批評為僭妄,所以他將眾神放在前列,而米太亞得的雕塑中他們和凡人出現在同一個場景中。
2. 什麼是古希臘雕塑(一)
人體是生命的象徵,人體藝術以人體作為傳達藝術家感情的載體。藝術家通過藝術創造,賦予人體以千種色彩、萬般體態。
我們把時間退回到公元前8世紀,古希臘有許多的城邦,在地中海周圍星羅棋布。由於城邦分散,各自為政,而且相互敵視,附近隨時都有來犯的外族侵略者,希臘人的生命沒有保障。每次戰爭的結果,都極其殘酷,富有者一夜被搶光,家中婦女被賣為奴,男子被殺或者干著苦不堪言的重體力勞動。為了保住全家人的性命和免招厄運,人人都與國家大事休戚相關。而且,每個城邦都想壓倒其他的城邦,掠奪和征服別人。這樣的城邦全靠能打仗、會肉搏的壯士來保衛。每個青壯年男子都要把自己鍛煉成強壯的、吃苦耐勞的、體格完美的鬥士。斯巴達沒有城牆,四面均是無屏障的田野,無法防禦敵人,曾經戰敗的異族等待時機再來侵犯。斯巴達的一切都服從於軍事攻擊和防禦。首先要製造強健的種族,因此他們的新生嬰兒必須經過長老檢查,只有健壯的嬰兒才被允許撫養,體弱有病者當即被拋入山谷。青年受到最艱苦的集體鍛煉,男孩和女孩一樣接受鍛煉,成年人也接受鍛煉。希臘的其他城邦也採取同樣的教育方法。健美和敏捷,是希臘人心目中最理想的體格。
正是由於這種風氣的影響,希臘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觀念,他們認為理想的人比例勻稱、敏捷矯健,並擅長各類需裸體的運動,決不以裸體為羞,肯脫掉衣服參加運動和競技。連斯巴達的女子也能幾乎是裸體地參加體育運動,對體育的重視和長期鍛煉消除了怕羞的心理。
希臘人從公元前776年開始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當時,希臘有四大著名的運動會。不斷地舉行運動會,足見體育運動在希臘人的生活中何等重要。這些運動會足可以說明古希臘人怎樣如痴如狂地把完美的人體作為崇拜的對象,在人間歌頌英雄,在天上則敬仰神明。
在古希臘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運動員們都是裸體參與競技的。勝者是全家族的光榮,人們共同出資為其打造形象以作永久的紀念,顯現出男體的力與美。為了崇拜,從人體美的觀念開始產生雕塑藝術,出現了歐洲文化的高峰期。雕塑的內容是塑造得獎運動員的肖像,塑造的神與人一樣有完美的肉體。要塑得真實就必須惟妙惟肖,給人以真實感,而且對神的敬意也要表現得超越凡人的氣度和不朽性。在經過三四百年的不斷地改進和精益求精的基礎上,在塑造中和觀念上都使人體藝術發展了,最終達到了能代表古希臘對人體美的理想模式,這種模式啟示並指導著後世人們進行創造。
古希臘是西方文化藝術的發源地,西方人言必稱希臘,文藝復興時更以再造古典運動向古希臘致敬。古希臘藝術綿延2000年,「希臘」一詞意為典雅、優美。希臘民族是熱愛美、創造美的民族。希臘人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不僅發現、孕育和創造了美,而且也創造了神。在希臘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所以希臘藝術主要成就表現在神與人合一的雕刻和神廟建築上。希臘美術的主要特點是無所不包的和諧與規律性,還有庄嚴與靜穆。它的主要標志是人體美,古希臘為人類貢獻了高不可及的藝術典範之作。
希臘藝術是以質取勝的,人體雕刻藝術是古希臘雕刻藝術之冠。這些雕像在人體比例和肌肉質感方面都接近真實的人體,面部表情十分生動。更重要的是注重刻畫人物瞬間的表情和動勢,具有較強的沖擊力,如《瀕死的戰士》,整個畫面是描寫希臘神話中特洛伊戰爭的故事,真實地表現了臨戰姿態,人物的體形比例和准確而簡練的肌肉刻畫。扭曲的軀體、雙臂和腿的動態都充分地表現出傷重倒下的痛苦狀態,人物面部呈現出豐富的表情。再如米隆的《擲鐵餅者》,人體動勢彎腰屈臂成S形,回轉的頭部和扭曲的身體被巧妙地處理為一種和諧的姿態,以一個固定的動作表現出運動的連續性,充滿了連貫的運動感和節奏感,突破了藝術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傳遞了運動的意念,把身體的和諧、健美和青春的力量表現得淋漓盡致,造成單純中見多樣變化的形式美感。這尊雕像解決了雕塑支點的重心問題,被譽為「體育運動之神」。又如《自殺的高盧人》表現被打敗的高盧人首領,為了不做敵方階下囚而受辱,勇敢而堅定地殺死愛妻之後自殺。這是一座震撼人心的悲劇性雕像。雕刻家著意刻畫自殺時的緊張瞬間,群雕採用各種對比的手法塑造形象,立與垂、生與死、動與靜、形體的仰與俯、正與側轉,構成了一座三度空間四面觀賞的組合雕塑形式,成為後來廣場雕塑像的範本。
希臘雕像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即使殘缺也是活物,人們在想像中彌補了殘缺,獲得了完滿的審美享受。眾所周知的《斷臂維納斯雕像》不消說了,《勝利女神像》也是希臘化時期留存下來的另一尊著名傑作,被奉為稀世珍寶。這座雕像整個動勢結構十分完美生動,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形式上已轉向世俗化、戲劇化和形象的人格化,並以傳達人類心理和激情的力量為其特徵。已無頭部的雕像屹立山巔,面向大海展開雙翅,呈現欲飛之態,颯爽挺立的身軀,高高飛揚的雄健羽翼,充分體現出了勝利者的雄姿和歡呼凱旋的激情。被海風吹拂的衣裙貼著身體,衣裙褶紋構成疏密有致、生動流暢的運動感,呈現出生命的飛躍。
擲鐵餅者希臘米隆
《擲鐵餅者》,大理石雕復製品,原作為青銅,米隆作於約公元前450年。
擲鐵餅者
這尊被譽為「體育運動之神」的雕像,一望便知是表現投擲鐵餅的一個典型瞬間動作:人體動勢彎腰屈臂成S形。這使單個的人體富於運動變化,但這種變化常常造成不穩定感,所以作者將人物的重心移至右足,讓左足尖點地以支撐輔助,以頭為中心兩臂伸展成上下對稱,從而使不穩定的軀體獲得穩定感。身體的正側轉動,下肢的前後分列,既符合擲鐵餅的運動規律,又造成單純中見多樣變化的形式美感。米隆的這尊雕像解決了雕塑的一個支點的重心問題,為後來的雕塑家創造各種運動姿態動作樹立了榜樣。
公元前449—前334年是希臘雕塑藝術的全盛時期,藝術史上稱為「古典時期」。大量優秀的雕塑作品出自這個時期,《擲鐵餅者》就是現存流傳最廣的藝術傑作之一,也是古希臘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這個作品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里程碑,顯示出希臘雕刻藝術已經完全成熟。雕塑贊美了人體的美和運動所飽含的生命力,表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雖然原作已經失傳,但我們仍能從復製品中感受到那生命力爆發的強烈震撼,也是我們研究古希臘雕刻的重要資料。
3. 古希臘著名的建築物有哪些
1.帕特農神廟——帕特農神廟位於希臘共和國首都雅典衛城坐落的古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崗上,聳峙著一座巍峨的矩形建築物,神廟矗立在衛城的最高點,這就是在世界藝術寶庫中著名的帕特農神廟,又名巴特農神廟。神廟歷經兩千多年的滄桑之變,如今廟頂已坍塌,雕像盪然無存,浮雕剝蝕嚴重,但從巍然屹立的柱廊中,還可以看出神廟當年的豐姿。
2.伊瑞克提翁神廟——雅典衛城的著名建築之一,本為放置八聖徒遺骨的石殿,傳說這里是雅典娜女神和海神波塞東為爭做雅典保護神而鬥智的地方。伊瑞克提翁神廟位於埃雷赫修神廟的南面的一塊凹凸不平的高地上,建於公元前421年~前405年之間,是雅典衛城建築中愛奧尼亞樣式的典型代表。它是培里克里斯制訂的重建衛城計劃中最後完成的一座重要建築,設計非常精巧。
3.羅馬斗獸場 ——羅馬斗獸場(義大利語:Colosseo、英語:Colosseum),原名弗拉維圓形劇場(Amphitheatrum Flavium),又譯為羅馬角斗場、科洛西姆競技場。是古羅馬帝國專供奴隸主、貴族和自由民觀看斗獸或奴隸角斗的地方。建於72-80年間,是古羅馬文明的象徵。遺址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廣場的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
4.君士坦丁凱旋門——君士坦丁凱旋門,建於公元315年,是羅馬城現存的三座凱旋門中年代最晚的一座。它是為慶祝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312年徹底戰勝他的強敵馬克森提,並統一帝國而建的。
5.雅典娜女神廟——雅典娜神廟(Temple of Athena Nike)又名雅典娜勝利神廟,也稱為無翼勝利女神廟,位於衛城山上。雅典娜勝利神廟建於公元前449-前421年,採用愛奧尼亞柱式,台基長8.15米,寬5.38米,前後柱廊雕飾精美,是居住在雅典的多利亞人與愛奧尼亞人共同創造的建築藝術結晶。
(3)古希臘最著名的廣場是什麼擴展閱讀
古希臘(Greece)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頭之一,古希臘文明持續了約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是西方文明最重要和直接的淵源。
西方有記載的文學、科技、藝術都是從古代希臘開始的。古希臘不是一個國家的概念,而是一個地區的稱謂,其位於歐洲東南部,地中海的東北部,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和愛奧尼亞海上的群島和島嶼、土耳其西南沿岸、義大利東部和西西里島東部沿岸地區。
公元前5、6世紀,特別是希波戰爭以後,經濟生活高度繁榮,科技高度發達,產生了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古希臘人在哲學思想、詩歌、建築、科學、文學、戲劇、神話等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詣。這一文明遺產在古希臘滅亡後,被古羅馬人延續下去,從而成為整個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
公元前2000年,愛琴文明發祥於克里特島,後來文明中心移至希臘半島,出現邁錫尼文明。克里特島文明與邁錫尼文明合稱愛琴文明,歷時800年,它是古代愛琴海文明的開端。古希臘緊鄰地中海和愛琴海,是海洋文明(西方文明)的源頭,所以古希臘文明又稱海洋文明。
古希臘地處地中海東部,它的地理范圍比今天希臘共和國版圖大一些,大致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愛奧尼亞群島和小亞細亞半島西部沿海地帶。愛琴文明是希臘最早的文明,它是愛琴海及周邊地區青銅文明的統稱,其中心先後在克里特島和邁錫尼。公元前2000年左右,克里特島出現了最早的國家。
希臘愛琴海地區很早就有人類活動。在北希臘的卡爾息狄斯地區曾發現早期人類頭骨,有的學者認為屬於尼人(即尼安德特人)類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散見於希臘半島。克諾索斯。新石器時代各處居民的生活方式大致相同,種大麥、小麥和豆類等作物,馴養綿羊、山羊等家畜,崇拜象徵豐產的泥塑女神像。
農業技術大概從西亞通過小亞半島由海陸兩方面傳來,可能伴以農業移民。值得注意的是,希臘缺乏堅硬的燧石,新石器文化各處居民多以黑曜石製造具有較鋒利邊緣的石器,而黑曜石只產於基克拉迪斯群島的米洛溝。這說明至少在公元前6000—7000年間,愛琴海上就開始了互通有無的貿易往來。
早在古希臘文明興起之前800年,愛琴海地區就孕育了燦爛的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在公元前1100~公元前1000年,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希臘歷史進入所謂「黑暗時代」。
因為對邁錫尼時期的了解主要來自《荷馬史詩》,青銅器、海上貿易也再次興盛,新的城邦國家紛紛建立。前776年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標志著著古希臘文明進入了興盛時期。前750年左右,隨著人口成長,雅典的希臘人開始向外殖民。在此後的250年間新的希臘城邦遍及包括小亞細亞和北非在內的地中海沿岸。在諸城邦中,勢力最大的是斯巴達和雅典。
4. 古希臘的七大奇跡是什麼
古希臘的七大奇跡是:帕台農神廟、耶皮戴奧斯劇場、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特爾斐、羅德斯巨人像、桑托林島、克諾索斯宮。
帕台農神廟
克諾索斯王宮位於克諾索斯一座名叫凱夫拉山的緩坡上,周圍古木參天。它是一座規模巨大的多層平頂式建築,佔地22000平方米,有大小宮室1500多間。1400多平方米的長方形中央庭院把東宮和西宮聯結成一個整體。庭院四周建有國王寶殿、王後寢宮,還有廟宇(雙斧宮)、珍寶庫、住所等等。位於高坡地區的西宮的大部分宮室為三層建築,而在低坡地區的東宮多為四層建築。用來支撐屋面的立柱都用整棵百年大樹鋸刨而成。為了矯正人們視覺上的差異,所有立柱都鋸刨成倒立的圓錐柱體。但遠遠望去,這些立柱上下一般粗細,顯得十分雄渾協調。
5. 希臘最著名的景點是什麼
1.衛城
衛城是雅典以及全希臘的一顆明珠,是雅典民主的象徵。衛城海拔156米,從雅典市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自然的山體使人們只能從西側登上衛城。衛城的山頂薈萃著古希臘文明最傑出的作品,衛城也因為這些博物館而聞名世界。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帕特農神廟(又稱雅典娜神廟)、衛城入口等等。還有衛城博物館,這里收藏著衛城原有的各種雕塑以及其它的文物。衛城設有藍白相間的希臘國旗,從這里可以俯瞰整個雅典城。
2.山林水澤女神山
神山位於雅典舊城古會議場的北面。山高約104米,山上建有瞭望台公園,園內有一塊岩石,刻著獻給山林水澤仙女的文字,山由此而得名。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山林水澤女神是一群居住在山林的美麗女神,希臘人在傳說她們居住的地方建立祭壇,並視為聖地。山頂的瞭望台高高聳立,只在每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才對遊客開放。山坡有古建築遺址,其中有一聖瑪麗娜小教堂,是一個多園頂的古代建築物。山上還有1905年建的一座大望遠鏡和1957年建的地震台。
3.米特羅波利斯大教堂
始建於1840年,歷時15年落成。建築格式及規模都號稱全國第一。總統就職等國家重大儀式多在此舉行。禁止穿短褲和無袖背心入內參觀。
4.奧林匹克競技場
這是第一屆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會址。它是17世紀末由雅典的扎巴和阿維諾夫出資,仿造古希臘競技場的格局建造的。競技場呈馬蹄形,場內兩根平行的線,連接著一小段彎彎的弧,順著直線和彎弧是用白色的大理石堆砌而成的一排排座位,可容納萬名觀眾。在競技場門口的牆壁上鑲嵌著五色環。競技場內的細煤渣跑道黑得象墨,大理石台階冰雕玉砌。這里彷彿不是激烈的競技場,而是一件精緻的工藝品。
5.奧林匹亞宙斯神殿
奧林匹亞宙斯神殿和哈德良拱門在同一個巨大的平台上矗立著。奧林匹亞宙斯神殿是雅典最古老的神殿,也是當時最大的神殿。神殿起建於公元前515年,但直到公元2世紀哈德良皇帝時才興建完成,據說未毀壞前有104根可科林斯式壯觀的圓柱,原來殿內的圓柱用黃金和象牙以宙斯的圖案修飾。
6.雅典羅馬廣場
羅馬廣場是羅馬時代時期的廣場遺址。現在到處都是茶褐色土堆,大煞風景。當年,這里曾是人聲嘈雜的市場兼會場,是古雅典衛城廣場入口處,有一個大理石八角石塔,稱「風神塔」。傳說是公元1世紀的天文學家安德羅厄古斯所建。
另外還有埃雷赫透神廟 、戰爭博物館 、墳墓大街 、納克索斯島、勝利女神殿等值的一游的景點,最後祝你旅途愉快啊!
6. 古希臘的廣場是如何形成的
古希臘大多為城邦制,人少,保留了氏族社會的一些特點民主政治開始發展。在提倡民主議事和崇尚知識、崇尚演講的情況下,需要民眾聚集的場所,聚集地發展為廣場。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7. 古希臘廣場與古羅馬廣場區別與聯系
區別:性質不同:古希臘廣場更多是作政治用途,用於城市居民集會;古羅馬廣場版則主要用於權集市貿易。
聯系:古羅馬廣場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希臘建築文化的影響。羅馬廣場叫Roman Forum,它的原型是希臘的一種城市廣場,叫 basilicas,Basillicas的意思就是王者之廳。原意是法院與大商場之類。
8. 古希臘,古羅馬,阿拉伯,埃及有什麼代表性建築
古希臘
赫拉神廟規模不大,裡面供奉著女神赫拉像。它是奧林匹回亞遺址中現存最古老答的建築,建於公元前600年左右,是希臘最早的神廟之一。
古羅馬
古羅馬建築的類型很多,有羅馬萬神廟、維納斯和羅馬廟 ,以及巴爾貝克(在今黎巴嫩)太陽神廟等宗教建築,也有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以及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築。居住建築有內庭式住宅、內庭式與圍柱式院相結合的住宅,還有四、五層公寓式住宅。
阿拉伯
猶太教的哭牆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埃及
金字塔 左塞爾陵墓
卡特巴城堡--前身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