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山什麼廣場
① 日照嵐山區有什麼建材市場怎麼去
1、安東衛街道萬斛路北段,兩側有大量建材門店。在嵐山一中南。
2、永興公司正在建設建材市場。在三木熱電廠南部。
3、安東衛街道駐地汾水村有一個建材市場,在汾水十字路口西南角的車站里。
② 日照嵐山區有什麼好玩的有大一點的超市、商場嗎
新瑪特購物中心和日百萬得福購物中心。。。。
③ 日照市嵐山區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嗎
阿掖山、多島海、最值得看的是海上碑,這個有歷史的,都是免費的景點
④ 日照嵐山有什麼景點
海上碑,阿掖山
⑤ 日照嵐山區附近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濕地公園、多島海、海上碑
⑥ 嵐山有什麼好玩的
嵐山區位於魯蘇兩省交界處,現轄9個鄉鎮街道、417個行政村,海岸線總長25公里,總面積759平方公里,人口41.36萬,是國務院於2004年9月批准設立的一個新區.近幾年來,我們認真貫徹實施《山東省旅遊管理條例》和《日照市旅遊發展總體規劃》,充分發揮當地獨特的區位、資源和交通優勢,確立了抓點帶面、重點突破、循序漸進的工作思路,逐步加大對旅遊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力度,發展海濱旅遊業日漸成為重要產業。全區旅遊業呈現健康、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嵐山地處沿海,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 12.6℃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海水、大氣、沙灘等質量均為國家一 級。有秀美的群峰、清潔的海水、細軟的金沙灘、連綿的沿海黑松林帶,有著雨熱同季的宜人氣候、山海相依的自然景觀。阿掖山海拔314米,山中峰巒疊嶂,雲霧繚繞,石怪谷幽,有上寺、下寺和水簾洞等名勝古跡,自古便有「疊嶂矗霄直如畫,天成景色即蓬瀛」的美稱。於境內西北部的磴山被稱為「人間仙境」,有著玉線掛珠、絲絲不斷的瀑布,波濤層涌、鬱郁蔥蔥的竹林、松林。現在正在逐步規劃開發阿掖山、聖公山、海上碑、綉針河、北垛山、漢高山莊、甲子山等多處情趣各異的風景區,一個適宜旅遊、度假休閑的勝地嵐山物產資源豐富。擁有全國聞名的海洲灣漁場,盛產對蝦海參鮑魚帶帶魚鮁魚稜子蟹等200多種海珍品,其中嵐山頭蝦皮、墨魚干、日照扁米、西施舌等多種海產品更是亨譽全國。
嵐山具有優越的地理和邊界的交通。擁有一類開放口岸——嵐山港,坪嵐鐵路匯入兗石鐵路後,西行可直達荷蘭鹿特丹港,204國道、342省道、222省道和同三高速公路貫穿境內,與青島、連雲港、臨沂三個航空港相距百公里左右,嵐山已成為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魯南及沿橋腹地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嵐山文化底蘊深厚。境內有區級以上文物遺址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個,古跡名勝45處。主要有:海上碑、磴山許瀚詩碑、磴山寺廟山寨遺址、卧佛寺遺址、碑廓聖公廟遺址、阿掖山水簾洞摩岩石刻、鄭家結庄大汶口文化遺址、胡家林龍山文化遺址、安東衛明將軍墓古幕葬群等。海上碑留有安東衛人、明監察御史、江寧道守備蘇京和安東衛指揮使、武進士閻毓俊題寫的「萬斛明珠」、「砥柱狂瀾「、」撼雪噴雲「、「難為水」等石刻,漲潮沒於海水,退潮則露出海面,在全國尚不多見。
嵐山人傑地靈,人才輩出。被古人尊稱為孔子老師的聖公項橐出生在碑廓鎮。項橐三難孔子的故事,廣為流傳,在早年私塾或學堂里的《三字經》上,都有「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的記述。現在,碑廓鎮聖公山舊地址的聖公紀念堂已經恢復建設。嵐山同樣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濱海根據地和游擊區。碑廓鎮曾是八路軍山東軍區機關和一一五師師部駐地,羅榮桓、肖華、谷牧等首長就在這里生活工作戰斗過。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曾經涌現出一大批忠誠勇敢的革命戰士和一系列感人至深的英勇事跡。橋南頭村先後被濱海軍區、中共日照縣委授予「民兵模範稱隊」、「抗日模範村」、「鋼鐵支部」等光榮稱號。在一九四五年五月的安東衛戰斗中,我濱海區二十三團一營二連為「安東衛連」。
⑦ 日照明珠時代廣場在嵐山嗎
是的,嵐山新瑪特東側,區政府斜對面,嵐山區中心地段。在建中
⑧ 日照嵐山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卧佛院遺址 卧佛院也稱下寺,位於阿掖山北麓,虎山鎮小村南,為唐朝代始建,迄今為1300多年的歷史,後歷經戰亂,幾經興廢,如今僅存有寺牆、元朝重修卧佛院殘碑一塊,寺院內存有的兩株千年銀杏樹高大茂密,鬱郁蔥蔥,生機勃勃,大株高29米,小株高28米,僅次於莒縣浮來山定林寺千年銀杏樹,為世所罕見。
(2)許瀚碑 許瀚,字印林,室名攀古小廬,虎山鎮大河塢村人,生於清嘉慶2年(1797年),卒於同治五年(1866年),是清代傑出的朴學家、校勘學家、金石學家、方誌學家和大書法家。其書法尊奉顏體,豐肥端莊,通勁遒健。今保存在磴山西峰上的許瀚書碑是他書法成就的代表作,其內容是書錄明朝楊繼盛的詩:「羨君堪作王家瑞,愧我徒為食祿臣。不是未酬憂國恨,願披蓑笠結東鄰。」整個碑高為1.5米,寬0.6米,是許瀚摯友丁良善石立碑的。
(3)海上碑 位於阿掖山南坡,海州灣北岸,嵐山漁港西側,為海邊天然巨石鑿琢而成。上有蘇京,閻毓秀等歷代名人題書的摩崖石刻。蘇京,安東衛人,明代進士,官至監察御史。書楷文:「星河影動」、「撼雪噴雲」。閆毓秀,清康熙武進士,安東衛守備將軍。題楷文:「難為水」、「萬斛明珠」、「砥柱狂瀾」。海上碑距今已有三百年的歷史,立在碑石上,可遠眺千帆競發,海鷗翔集,蓋一方奇觀。
(4)安東衛護城河 安東衛古城遺址中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部分就是護城河。安東衛護城河利用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形,引阿掖山西坡溪水,沿古城牆外側挖河道,分城東河,由北向南到南門外;城北河,由東向西,再向南至南門外與城東河匯合入海,全長6公里。
(5)上寺 位於阿掖山主峰東側下,古代稱觀雲院,於公元1264年興建,後歷經戰亂,現僅存寺牆遺址。
(6)聖公廟 位於碑廓北聖公山南側,最初興建於聖公山主峰峰頂,明代初年移建於現在的地方,原建築物大部分於1944年毀於戰亂,2001年東北客商投資在原址上對聖公廟進行修繕,重現聖公廟當年景象。 海灘 嵐山擁有得天獨厚的海灘資源,海岸線全長25公里,其中沙灘海岸長15公里,沙崗、沙壩面積近500公頃,海灘外圍均有寬愈百米的防護林帶。我處海灘地勢平坦,視野開闊,藍天、碧海、綠樹、怪礁和柔軟細膩的沙灘構成一幅賞心悅目的畫卷,是觀海聽濤、休憩娛娛樂的理想場所。貼海岸線防護林建有沿海公路,交通便捷。
⑨ 晚上嵐山有什麼好玩的,好景
「花燈路」顧名思義會用上燈籠和花卉,這是京都一年兩次的大型活動,用浪漫的花燈和美麗的花朵照亮東山和嵐山的街道。整個活動持續10天,在每年的春秋兩季,分別在東山和嵐山舉行。由於氣候溫和,加上美麗的花朵和紅葉襯托,氣氛非常浪漫。
嵐山是京都著名風景區,位於市西北,丹波高地東緣,有「京都第一名勝」之稱。山高375米。東北面是嵯峨野,東面與大澤、廣澤和宇多野相接,西面有小倉山,著名的大堰川蜿蜒流經其北。其上游的保津川,峽谷深邃,水流湍急,景色別致。下游有長達154米的渡月橋連接兩岸,站在橋上環顧四周,嵐山隱約如黛,松櫻密布;橋下碧波盪漾,流水潺潺;細雨中,煙霧繚繞,若隱若現;乍暗時,峰巒為翠,時有禽鳴,不覺幽靜出塵,詩意盎然。橋畔有嵐山公園、龜山公園和天龍寺。山中有大悲閣、法輪寺、小督冢等名勝古跡。
⑩ 嵐山有什麼旅遊勝地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地處魯東南,東臨黃海,西鄰莒南縣、莒縣,北連日照市東港區,南接江蘇省贛榆縣.旅遊資源沿海沙灘廣闊細軟,海水潔凈無污染,氣候溫暖濕潤,前三島、阿掖山、磴山、海上碑、劉墉祖居、聖公山、甲子山等風景名勝眾多,是旅遊、度假、療養的勝地。 阿掖山 阿掖山是日照嵐山城市規劃區內的一個風景山,嵐山城區規劃的特色就是「山在城中,城圍山轉,綠樹紅瓦,碧海藍天」。這里所說的山就是阿掖山。阿掖山東臨黃海,總面積15平方公里,主峰老爺頂海拔314米,山以「臨海霧氣常昏如夜」得的名,這里峰巒疊嶂,雲霧繚繞,怪石幽谷,冠與群山。自古就是「疊嶂矗霄真如畫,天成景色即蓬瀛」的美稱。 阿掖山美,美在有豐富的林草植被和碧綠如茵的松林,山上松林涌動,綠波漫卷,陣陣松香沁人心脾,令人浮想聯翩;春夏之際,山坡上蒿草青青,野菊花、蒲公英、旱蓮草、仙鶴草、白頭翁、野百合等名貴葯材漫山遍野,爭芳斗艷。成群結隊的灰喜鵲、大山雀、杜鵑、貓頭鷹、黃金雀等森林衛士忠實的保護著這片綠色的海洋,難怪有人驚奇:山上見不道松毛蟲!到是我們在城市中很難見到的蒼鷹、白鶴等珍惜鳥類在這里悠然自得的棲息。山、林、鳥、水在這里相依相存,休戚與共,構成一方青山巍巍,綠水悠悠,自然和諧、天人和一的生態樂園。 阿掖山不僅山水美,而且景物美,全境共有七大景觀。 七大景觀 1、筆山:位於阿掖山主峰南側,以「兩峰爭出,形如筆,故名」。筆山以山石美而見長,兩峰南有一高20多米的駝峰石,從山下向上看,似一駱駝引頸長鳴,笑傲東海。2、 熬頭山、飛來石:為阿掖山南峰巔。《安東衛志》記雲;「頂有峰墩,墩兵見旗鼓於其上」,自古就是軍事上的信號台.因山頂有巨形怪石如海龜狀而的名。其巔峰東側有一巨石孤立,碩大無比,曰「飛來石」。 3、老爺頂觀日出:為阿掖山主峰,其石「巍峨峭拔,紱繞如椅望」。立於其上,向東可觀日出扶桑,飄渺三島(即前三島),南視「秦山(海州灣內——島嶼)海市」為佳景,令人嘆絕。夜眺景色更佳,北望日照港十萬噸級碼頭如龍卧波;南望嵐山港燈火輝煌,燦若繁星;遠望連雲港巨輪穿梭,燈火通明,一山觀三港,唯有此處。 4、陳僧洞:阿掖山主峰北側有一天然洞穴,說大,數十人可同時坐卧,說小,七、八個人可依壁小憩。《安東衛志》在:「陳僧,元時煉丹於阿掖山之沿,後破壁而出,今洞以陳僧而名」。此洞又稱「仙人洞」。 5、水簾洞:位於阿掖山主峰西南山腰,洞闊13米,高3米,深6米,內有一石坑,一縷山泉由此湧出,常年不斷,自明代以來遊人至此題詩刻石,洞壁上今存石刻達15處之多,如「洞天」、「玉漏洞月去」、「仗劍山岩際,今朝豪興多」,「清流浴石,勝北山河」等等。 6、觀雲院:也稱上寺,位於阿掖山主峰東側,建於公元1264年,後毀於戰火,現存遺址,玉納內便生金銀花,春夏之交,山花爛漫,滿院飄香。 7、卧佛院:也稱下寺,位於阿掖山峰北側山下,唐代興建,距今約1100多年,幾經損毀,於清康熙年間重建,後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拆毀。寺內有兩株千年懷抱三子銀杏樹,一株需三人合抱,另一株需四人和抱,一株高30米,一株高28米,蒼翠茂盛,世為罕見。卧佛寺為古代名剎,傳說很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不少題詩,如清代詩人宋琬的詩:「僧房山鳥棲,松際孤煙凝。薄暮投石床,闌干醉復平。 前三島鄉 日照素有「看日出扶桑,觀海市三島之說」。這里所說的三島(通稱前三島),就是指嵐山區東南海域的平山島、達山島和車牛山島。三島的位置構成銳角三角形,三個島各佔一角。平島居三島的北端,位於日照港東南41.6公里,島體狹長,面積0.15平方公里;達山島,位於平島南14.8公里,距嵐山港49公里,是三島中距大陸最近的島,.面積0.12平方公里;車牛山島,在嵐山東偏南42公裏海域,距達山島6.8公里,面積0.058平方公里。車牛山島是三島中最小的島,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島。據清光緒十一年《日照縣志 . 疆域 .海口》記載:「車牛山,山形如牛引車」故名。日照民間廣泛流傳著此島來歷的傳說,據說嵐山頭村北楊家莊子東北有一嶺,名叫金牛嶺。嶺上有洞,洞內有一金牛。一日深夜,人們聽到金牛吼叫,次日清晨,人們上嶺去看,只見金牛早就奔向東南大海,已經變成為車牛山島。 三島由於海蝕嚴重,其周圍造成多層危岩峭壁,俊秀美麗、彩色呈白、灰、綠、黑各種色調。其狀特異,很有觀賞價值。 三島氣候屬海洋過度性氣候,空氣濕潤,年平均氣溫13攝濕度, 平均降水量為906毫米,對多種動、植物的生長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是鳥類繁衍生息的樂園。經鳥類專家的考察,三島鳥類多達20目40餘科100餘種,堪稱鳥島。其中有黃鸝、綉眼、雲雀、柳鶯、戴勝、小白鷺、翠鳥、洋學士、軍艦鳥、白腰雨燕、海鷗等,並有數十種珍惜鳥種,如中華秋沙鴨、灰鶴、白鶴、黑喉潛鳥等。上海市大生物學教授曾在車牛山島上一隻黑喉鳥這是世界上第二個發現、第一人捕捉到該鳥的人。 前三島土壤肥沃,植被覆蓋率多達80%以上。島上不僅生長著許多蕨類植物和數種中草葯,而且還有人工栽植的松、柏、槐、楊、法桐及花卉等植物,由於沒有污染,草木蔥郁,山花遍野,天然風光秀麗動人。 島上有十餘種昆蟲和爬行動物。1987年春,對達山島進行考察時,首次發現四腳蛇,體長達20多公分,這在北方島上是極少見的。 三島有著悠久的文化,曾發掘出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存填補了太平洋西岸島嶼石期考古的空白。 前三島海域是著名的海洲灣漁場,這里盛產多種海珍品,海參、鮑魚、扇貝產量很高。嵐山漁民在這里開辟了萬畝人工養殖扇貝基地,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耕海牧魚。可以說,前三島是日照海域中一塊寶地,是海上的金三島。總之,三島面積雖小但有著「海、古、神、幽」四大特色,具有很大的經濟開發潛力。 為了搞好三島的經濟開發,日照市人民政府經上級批准設立前三島鄉和前三島開發公司,投放了人工礁,設鳥類保護區和海珍品養殖保護區,為設計和實施經濟開發項目提供了完整可靠的依據。 磴山 黃海九寨溝風景區(磴山)位於美麗的海濱城市—山東省日照市,是由日照磴山寨旅遊景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投資興建的,景區規劃面積20.06平方公里,作為集海、山、林為一體的「山寨文化」型生態休閑旅遊度假勝地,為日照市的旅遊資源起到了補充作用,受到了國內外廣大旅遊人士的關注。從日照南下日東高速向南,經204國道,大約20分鍾進入黃海九寨溝風景區。風景區由民俗寨、水竹寨、平安寨、隱士寨、東夷古寨、將軍寨、紅雲寨、磴山寨、旺里寨組成。 海上碑 在嵐山漁港內,離岸不遠有一大塊礁石。漲潮時,礁石被海水淹沒,落潮時露出水面。在這礁石朝北的面上,刻有明清時代蘇京等人的題詞。這就是著名的嵐山海上碑,也是嵐山地區唯一未遭破壞保留至今的古碑。碑文處在一個摩崖斜面上。共五幅文字。「星河影動」,「撼雪噴雲」兩幅是明末的蘇京題寫。「萬斛明珠」、「砥柱狂瀾」兩幅是與蘇京同時的王鐸題寫。「難為水」是清初的閻毓秀所題,較蘇、王二人題刻稍晚。 劉墉祖居 草澗村是清朝一代明相——劉墉的祖居地,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歷史悠久,有資可考。現保存《劉氏族譜》、民國十三年碑刻,以及劉思源與其子孫之墓等。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先後三次舉辦劉墉文化研討會,濰坊學院教授劉墉研究所所長張其鳳、北京大學教授張傳熙以及劉氏後人(包括諸城逄戈庄一支)等各界人士,一致認可劉墉祖居地在草澗村。 草澗村地處嵐山區黃墩鎮駐地西北8公里處,西與莒縣接壤。原名「喜鵲窩」。明朝成化年間改名為「草澗」。 阿掖山卧佛寺 卧佛寺在阿掖山東北,是嵐山地區名氣較大、有跡可尋的古跡。由於南邊山上還曾有一座「上寺」,故習慣上稱卧佛寺為「下寺」。遺址現存最醒目的是兩株古銀杏,傳說唐代東征高麗時,將軍薛禮曾在樹下拴過馬。銀杏大可數圍,樹齡千年以上,仍枝葉茂盛,挺拔特立,超然物外,亭亭雲表,傲然地俯視著附近的禿山矮樹。這兩棵銀杏歷經千載劫難存活至今,確實是大自然的奇觀。 卧佛寺始建年代不可考,但大體不會晚於唐代。清代修定的《日照縣志》記載:卧佛寺「有唐碑。火毀。元大德碑尚存。」這清代光緒年間尚存的元碑,是元成宗鐵木耳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重修被燒毀的卧佛寺時立的,潘文炳書寫,現在就倒在銀杏樹的北邊。碑身和碑帽分離。碑帽破損嚴重,但仍可以辨認出上部的浮雕盤龍,有「重修卧佛院記」六個大字。字是雙勾陰陽刻法,筆畫的外側凹下,中間保留成陽文,在古碑中這種刻法是很少見的。碑身已斷裂,碑上文字是小楷陰文,由於長期人踩牛踐羊踏,文字已經模糊不清。碑文上半部右邊主要記載捐款人的姓名、身份,有官員、富戶、也有不少女施主。上部左邊是「流派之圖」,記載著自祖師以下六代僧人的法號及其等級職稱如「上座、主講、戒師、法師、闍闍黎」等。碑文下部,還記有當時參加重修竣工慶典的數十家寺院的名稱,遠方的有五台山普照寺,近處的有磴山寺,該是「贊助單位了」。石碑朝底的一面,不知還有什麼內容。應該說,這些碑文所含的信息還是很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