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購物廣場 » 節目馬上開始了人們什麼什麼地往廣場跑去

節目馬上開始了人們什麼什麼地往廣場跑去

發布時間: 2021-03-01 14:45:16

1. 麻煩幫忙想一下主持稿 廣場文化節的 謝謝 急需要用 19號就要正式開始了 所以要在15號之前啊 拜託好心人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男:尊敬的各位領導,
女:親愛的來賓們:
合:大家好晚上好!
男:聆聽五月的訊息,陽光灑滿大地;
女:走進六月的樂章,我們充滿活力!
男:今天,我們相聚在一起,綻放燦爛的笑容;凝聚我們的勇氣;
女:今天,我們相聚在一起,放飛我們的希望,追求我們的夢想!
男: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陽光分外妖嬈,
女:在這個特殊的日子,我們迎來了一年一度的文化節。
男:我們有了藝術,就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女: 我們有了文化,就有了靈動的精神升華。
男:我們有了精神,就有了高遠的追求目標。
女:我們有了追求,就有了青春的美妙旋律。
男:藝術是知識的升華,是多彩的合奏。
女:文化藝術節是我們展示文藝風采、凸顯個性魅力的一個大舞台
合:****文化節匯報演出現在開始----

男:夜色斑斕,流光溢彩,
女:清風微扶,明月朗照,
男:帶著祝願,帶著囑托,
女:擁抱幸福,擁抱青春。
男:讓好運一直伴隨著我們,
女:請欣賞由十二個男生為大家帶來的舞蹈——
合:《好運來》

男:欣賞過精緻的舞蹈,你是否感到熱血沸騰了呢?那麼請跟隨我們一起進入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吧。接下來我們將為您獻上小品《做賊心虛》。

男:您是否嚮往著,在熱情的潑水節上,邂逅一位傣家美麗的少女?
女:您是否感受過,月光下搖曳的竹影,盪漾著西雙版納別樣的美?
男:在接下來這個舞蹈里,您即將看到傣家的少女,用孔雀般娉婷的姿態,輕盈而來,
女:隨著一曲悠揚的葫蘆絲,她們用婀娜的肢體語言,把你帶到神秘的《彩雲之南》。

女:美麗的夜色多沉靜,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聲。下面就請我們的歌舞演員帶大家進入這樣的清幽浪漫的意境。請欣賞歌伴舞——《草原之夜》。

男:八百標兵奔北坡,炮兵並排北邊跑…
女:哎哎,你怎麼說起順口溜了?
男:哎,你知道嗎,這塊板就是由順口溜發展來的。
女:哦?
男:「快板」這一名稱出現較晚,早年叫做「數來寶」,也叫「順口溜」、「流口轍」、「練子嘴」,是從宋代貧民演唱的「蓮花落」演變發展成的。與「蓮花落」一樣,起 初是乞丐沿街乞討時演唱的。作為乞討時的演唱活動,歷史相當久遠;作為藝術表演形式,就比較晚。據說朱元璋都曾以唱快板謀生呢!
女:那麼我們今天的快板表演會是什麼樣的呢,請大家拭目以待吧!請欣賞×××和×××為大家獻上快板表演《×××》。

女:看了這么多中國的傳統節目,你是否想換換口味了呢?
男:下面請欣賞由五個女生為大家帶來的韓國風舞蹈《roly poly》。

男:遼闊的草原上,充滿了藏家兒女熱愛生活的美麗嚮往,流淌著牧民奔放的熱情。那優美動人的旋律,繚繞在蔚藍色的天空,在碧波萬頃的原野上回響,久久激盪在我的心懷。掌聲有請×××為大家表演舞蹈《卓瑪》。

女:我站在鳳凰山上,舉目望四方,大海騰碧浪,後浪推前浪,告別家鄉,奔向遠方。親愛的戰友們,我們離開了家鄉,來到軍營,軍隊是一朵綠花,兵團就是咱溫暖的家。下面請欣賞詩歌朗誦《兵團就是我們的家》。

男: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我們的地球如此美好。
女: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自然多麼奇妙!
男:下面請欣賞***和***為大家帶來相聲《***》。

男:什麼刀槍跟棍棒我都耍的有模有樣,什麼兵器最喜歡雙截棍柔中帶剛。雙節棍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件奇特的兵器。雙節棍運動又稱棍道,是集健身、防身、表演、競技於一體的新興時尚運動。下面請欣賞***為大家表演的《***》。

女:聽,那渾諧的歌聲,
男:看,那壯闊的氣勢。
女:請欣賞最後一個節目,大合唱——
合:《與天山同在》

男:所有的日子都來吧,讓我編織你們
讓我編織你們,用活力的金線,
女:讓我編織你們,用燃燒的信念
男:編成絢麗的歲月
女:編成遐思的年華
男:所有的日子都去吧,生活中我快樂地向前
讓我說一聲新年好,看雪花飄舞,花兒如潮
女:讓過去的日子如水流,讓將來的日子如拂曉
男:願雨里有你的收獲,
女:願風中傳你的捷報
男:陽光中我為你祝福,
女:月光下我為你祈禱
男: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
女:一轉眼我們的匯演就已接近尾聲,
男:讓我們在這悠揚的樂聲中道別,
女:深情的道一聲——
合:再見!

2. 盛大的節日到了,廣場上的人們都個個都禁飄帶舞,歡聚到一起來慶祝,有沒有語病

應該是,盛大節日到了,廣場上的人們個個禁飄帶舞,歡聚一起慶祝

3. 新聞聯播台詞,一定要正宗的不要瞎編亂造

1.今天是____年__月__日,農歷_______,距離______還有_____天。今天節目的主要內容有:_____、_____、 ______。下面請聽詳細內容。
2.____在釣魚台國賓館親切會見了____,雙方進行了親切友好的會談。____高度贊賞了____,並對____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表示感謝。
3. ____出訪____,會見了____,_______高度贊揚中__兩國關系,對____表示歡迎,並強烈譴責了___國家____的做法。
4. ______會議在北京隆重召開。 _____致開幕詞。____以____票支持、0票反對、1票棄權通過一項____決議。
5. 外交部發言人____就____發表聲明,對____表示遺憾,提出抗議,並將繼續關注。
6. ______就____向______致慰問電,對_____表達誠摯哀悼
7.「__五」期間,我國____重點工程,突破____課題,創造效益____,實現利稅____。
8. ______在____的陪同下,不遠萬里,來到_____家中,為_____帶來了節日的祝福和良好的祝願,並饒有興致的觀看了_____。____握著___的手激動的說_______。
9. ____省____市____縣____村加強學習「____」的重要精神,切實為農民辦好事,辦實事。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一年內共解決_____ 農民的實際問題,受到農民的好評。
10. ____海關加大打擊contraband力度,破獲一起特大contraband案件,查獲____共____件,價值人民幣____萬元。
11. 今天是____日,各地群眾、學生紛紛走上街頭,宣傳普及____知識,加強____教育。
12. ____事件的原因已經查明,有關責任人已被刑事拘留。
13. 今天是____誕辰____周年,____舉行座談會,深入探討____,緬懷這位____家。
14. 本台短評:Z國________受到各國稱贊,________行為不得民心
15. ____國群眾不滿____,舉行k議示w活動。S亂已持續_____天。
16._____國發生_______級地震,目前已造成 ______人傷亡。我國已派出______人救援隊前往救援
17._____國發生_______特大颶風,_____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達_________美元。
18. ____,____,請看今晚19點38分播出的《謊言訪談》節目。
19. 新聞聯播節目播送完了,謝謝您的收看。 贊同1| 評論

4. 麻煩問下這首歌叫什麼名字,或者是哪個節目上的!

鬧秧歌
秧歌的歷史
綜述
起源
解放前的秧歌
解放後的秧歌
各地秧歌
東北秧歌
華北秧歌
西北秧歌
傘頭秧歌
陝西的「神會秧歌」
芫莛里的秧歌
益處
秧歌的儀式
與插秧的關系
道口「火神廟會」
湖北的秧歌燈
「女子之歌」
各地的記載
收起
編輯本段
秧歌簡介

秧歌漢族舞蹈,源於插秧耕地的勞動生活,它又與祭祀農神,祈求豐收所唱的頌歌有關。秧歌流行我國北方漢族地區,主要於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時在廣場上表演,是一種集歌、舞、戲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
在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秧歌又叫「陽歌」。有人認為,因秧歌起於鳳陽,故又名「陽歌」。又有人認為「陽歌」起源於上古人類的太陽崇拜,是秧歌的本名。都不符合實際。 當我們把目光移到塞外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就知道秧歌又有到姎哥、央哥、揚高、羊高這些名稱,再向南看到英歌、鶯歌、因歌等諸多同音名稱。
編輯本段
秧歌的歷史

縱觀歷史,有記錄的歌舞大多是太平盛世的宮廷舞,很少對具有真正舞蹈文化的大眾做些評述。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第一次鄭重論述了人民大眾在中國文藝史上發展的作用。從此,延安(中國西北)掀起了「延安新秧歌運動」,中國的舞蹈藝術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新秧歌」舞發源於陝北(中國西北部)的「踢場子秧歌」。本是自娛自樂的一種歌舞,在毛澤東「講話」精神的鼓舞下,專業文藝家對它進行了加工,並注入了時代精神,有著強勁的節奏、雄健豪邁的步伐,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步伐,這「秧歌」就從老解放區一直扭到了全國各地。[1]
編輯本段
特點

扭秧歌秧歌舞表演起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紅火熱鬧,規模宏大,氣氛熱烈,鬧得熱火朝天。每逢重大節日,例如新年等,城鄉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可見扭秧歌對古代農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秧歌是我國農村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它在色彩的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扭秧歌時人們所穿的服裝色彩對比強烈,紅藍黃綠,五彩繽紛。大家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飄舞的紅綢映著燦爛的笑臉,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編輯本段
特徵

我們姑且這樣來概括秧歌的特徵:通常在元宵燈節前後演出於北方農村的一種具有戲劇因素的化裝表 秧歌演;一般呈舞隊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數舞隊要挨門演出,保留著從沿門逐疫向沿門賣藝、乞討發展的痕跡;舞隊中角色的名稱和人數多少不盡相同,但總有官員、武生、老人、和尚、婦女等(大體相當於戲曲中的生旦凈丑),總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調笑的內容,男青年稱「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妝、女扮男裝的情況;舞隊中有領隊、殿後之分,領隊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傘燈,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裝扮,有時稱他為「賣膏葯者」;有時官員(參軍)也為少數民族裝束。有的舞者手持兩根短木棒;演出時鑼鼓齊鳴,而以鼓較為重要。
用這個特徵去衡量,長江流域甚至華南地區,也有類似的表演,不過多數不叫秧歌,而稱秧歌燈、花鼓燈,或打花鼓、花燈、採茶等。
編輯本段
鬧秧歌

陝北地區把燈節活動稱作"鬧秧歌",各村的秧歌隊在一名持傘的"傘頭"帶領下,和著鑼鼓聲的節拍起舞,跑"大場"(群舞)、演"小場"(雙人、三人舞),並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賀新春,祈豐年。領舞的傘頭要善於領唱傳統的歌詞以及因地制宜即興編唱新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後舞,演唱時,眾隊員重復他所唱的最後一句 喜慶的秧歌,形式簡便,生動熱鬧。燈節期間,當地還要設置名為"九曲黃河燈"(俗稱"轉九曲")的燈陣,群眾隨著秧歌隊進入其內,觀賞各種秧歌表演,此活動具有消災驅邪的含義。
編輯本段
秧歌的歷史

綜述
據《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從秧歌發展、演變成的戲曲劇種,在全國劇種中所佔的比例之高,是相 秧歌當驚人的。可以說,秧歌為百戲之源。
按《柳邊紀略》的記載,秧歌的演出時間是在元宵節夜晚,有一裝扮「持傘燈賣膏葯者」為前導,後面跟著三四名「童子」裝扮的婦女,又有三四名假扮的「參軍」,他們手中,都持「尺許長」的「兩圓木」。秧歌表演中有少數民族的成份,最遲在元代已經形成。
民國河北《滄縣志》提供的資料信息價值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一,它懷疑秧歌「命名之義」乃「南人種稻插秧而歌」,並提示出「秧歌」的另一名稱──「陽歌」。其二,它具體描述了與東北秧歌大同而小異的華北秧歌的形式特徵,其中各角色的裝扮和所持道具最值得注意。例如,「公子」所持的「樂子」,上可聯繫到宋雜劇中「竹竿子」的形制、作用,下可牽涉到「落子」(評劇)的形成,是解決戲曲史上有關問題的重要資料。至於「長袍短褂,皂靴羽纓」,亦當是少數民族的裝束。
起源
秧歌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歌的一種形式)、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成為民間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為示區別,人們常把某地區或形式特徵冠於前面。如「鼓子秧歌」(山東)、「軍庄秧歌」(河南)「陝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遼寧)、「滿族秧歌」、「高蹺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燈」、「採茶」以及廣東與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稱雖異,但都屬於「秧歌」這一類型,是從「秧歌」中派生出來的形式。
解放前的秧歌
解放前農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農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鎮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隊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組,一個「上裝」(扮女的,又叫「包頭的」),一個「下裝」(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組(兩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隊中「頭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頭棒鼓」是全隊扭唱技藝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隊的領頭帶隊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摺扇,只他一人沒有「上裝」搭配,故稱「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隊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裝」是一個扮相刁潑的老太太,手拿兩根棒棰,耳戴紅辣椒;「下裝」是一個扮相滑稽的老頭,駝背,拄拐杖。秧歌隊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豬八戒、孫悟空等。秧歌隊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解放後的秧歌
解放後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裝,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無論城鄉都是只扭不唱。唯有「軍庄秧歌」(河南)還是以扭,跑,唱於一身的圈套秧歌!
編輯本段
各地秧歌

東北秧歌
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秧歌旋律流暢,節奏歡快簡潔,其紅紅火火的場面、豐富的舞蹈語匯、情趣盎然的姿態和靈動活潑的表演風格,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秧歌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到今天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
今天的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朴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於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朴、剛柔並濟的性格特徵揮灑的淋漓盡致。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美的韻律,都是東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節日,人們就會自發地組織秧歌表演和比賽。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艷麗,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紛紛伴著鑼、鼓、鑔、嗩吶奏出的熱烈而歡快、諧趣而顛浪的曲調輕快上路。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這些舞蹈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眾喜愛。
華北秧歌
關於華北秧歌,李炳衛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並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葯、漁婆、俊鑼、丑鼓。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極盡貢獻藝術之天職。」 .顯然,北京的秧歌與遼寧更相近些。所謂「傻公子」,即東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滄縣志》中的「公子」;滄縣沒有的「賣膏葯」,東北和北京都有。
河南秧歌
河南地區的秧歌有「回民秧歌」, 回民秧歌「軍庄秧歌」,「大營秧歌」等,都具有很濃的民族色彩,農民文藝藝術。「回民秧歌」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回族民間舞蹈,風格與漢族傳統秧歌有明顯區別,韻味獨特高雅,並充滿異域情調。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項城的南頓集。在南頓流傳著關於回民秧歌的歷史傳說,相傳唐朝時期國家發生大亂,唐王派大將郭子儀(據說郭也是回民)帶三千回兵平亂。戰亂平息後,郭子儀帶兵士駐扎南頓,為了安頓軍心民心,號召回族兵士們唱歌跳舞,活躍生活。據秧歌老藝人馬仁傑(已去世)所述,回民秧歌在南頓代代流傳,到他這一代,僅馬姓家族也有七八代了,有記憶的流傳時間約為200多年。而「軍庄秧歌」源於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是一種集歌、舞、戲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它以豪放、古樸的表演風格,恢宏的表演氣勢而著稱。
西北秧歌
西北地區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傘燈領隊」者,相當於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於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他們「且歌且舞」,互相調笑,並且演出具有簡單情節的小戲,藉以引起觀眾的注目。
傘頭秧歌
在晉西和陝北,流行著一種「傘頭秧歌」,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右手執花 傘頭秧歌傘,俗稱傘頭。是一支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並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民間傳說,傘和響環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見秧歌與古代儺儀的聯系。
陝西的「神會秧歌」
陝西榆林保寧堡鄉和米脂縣郭辛庄的老秧歌,稱「神會秧歌」,「每年春節活動前,秧歌隊在神會會長率領下進行敬神謁廟,第二天才開始挨戶依門的進院入戶拜年,群眾稱為『沿門子』,以求消災免難、吉祥平安。」顯然,「沿門子」就是沿門逐疫活動, 只不過儺人摘下了鬼臉殼。
編輯本段
芫莛里的秧歌

芫莛補註:秧歌,是從鄉人儺到地方戲的中間形態,它一頭連接著驅儺者(儺神,其實就是巫),另一頭連接著戲曲演員。本章擬具體介紹秧歌的名稱來源、形式特徵,秧歌與鄉人儺、戲曲、傀儡戲的關系等問題。流行於各地的秧歌,均與上古鄉人儺──沿門逐疫活動有血緣關系。這種軌跡,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難找到。
編輯本段
益處

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為大型群眾性娛樂,歡慶,宣傳的主要形式。因為秧歌內容包含量大,多姿多 大型秧歌彩,形式多樣又富於變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動態豐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是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這也給林區人民、廣大民眾帶來了快活和歡樂,舒緩身心疲倦的好方法。
編輯本段
秧歌的儀式

一些偏遠山區凡鬧秧歌必先祭瘟,然後是跑院禳瘟。秧歌結束時(一般都在日落之後),要舉行送瘟儀式,由社家事先製作一隻小船,多為高粱稈紮成,並糊上白紙。講究的地方則用木頭做成。船上置燈和一紙人,象徵瘟神。或只寫個牌位「瘟神老爺之靈位」。由秧歌隊護送至河邊,人們梵香叩拜之後。傘頭唱一首送別秧歌,當即將紙船放入水中漂走。這和古代的驅儺儀式非常相似。
編輯本段
與插秧的關系

「秧歌」其名,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它與稻田插秧的關系。但是,在沒有水田、不種稻、不插秧的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地區,秧歌的流行程度更甚於南方。這說明,北方的秧歌與插秧無關。 秧歌南、北方「秧歌」名同實異。南方「秧歌」乃插秧時演出,以「歌」為主,而北方則為農閑時或新年時的一種游藝性化裝表演。
流行於三北地區的、在元宵節時化妝表演的秧歌,與種稻插秧時所唱的南方秧歌不是一個藝術品種。它們使用同一名稱,只不過是由於語音相近而比附的結果罷了。後文討論的秧歌,除特別註明者外,一般指的是北方秧歌。
編輯本段
道口「火神廟會」

每 火神廟會年的農歷正月27、28、29三天,道口古鎮以另一種形式引世人矚目,每年的這三天這里都要舉辦「火神廟會」(道口古會)。人們為避免火災,以這種方式祭祀火神。雖然數百年過去了,如今早已不需要娛神祈福,但「火神廟會」卻神奇地保留了下來。「火神廟會」舉辦期間,到處人山人海,傳統節目有河西高蹺、「軍庄秧歌」、背閣、抬閣、八卦秋、武術表演、竹馬、蓮花燈、火龍、花船等,男女演員盛裝上陣,從臉譜到服裝,無不體現了濃郁的傳統文化色彩。 而其中軍庄秧歌最具特色,人們但凡在古會中見到「軍庄秧歌」的旗幟出現,嘴唇定會露出笑容,不但但回味「軍裝豆腐」的香甜,而被「軍庄秧歌」的扭,跑,唱給逗笑!
編輯本段
湖北的秧歌燈

湖北房縣元宵上演的秧歌燈,雲南姚安花燈戲十百為群,民國湖南《嘉禾縣圖志》:「秧歌,一謂之『花燈』,飾童男女相對唱跳,金鼓喇叭與身手相湊,類於衡州馬燈矣。其風至十五日止,謂之『耍元宵』。」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記江蘇儀征的「花鼓燈」,是典型的秧歌。廣東普寧、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寫作鶯歌、秧歌、因歌,不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徵,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稱。
因此,我們不僅有理由否定北方秧歌「南來」說,甚至可以說:南方的英歌、花燈、採茶、花鼓等,是從北方傳入的,起碼是受了北方秧歌的影響而形成的。
編輯本段
「女子之歌」

清黃濬《紅山碎葉》稱:「紅山燈市有秧歌,秧歌之『秧』或作『姎』,謂女子之歌。按古書姎字乃渠帥之稱,似有未協。」 說秧歌是「女子之歌」的說法,非常值得注意。
民國劉文海《西行見聞記》:「新疆纏民婦女,確實嬌艷嫵媚,遇者魂銷。……有某好事者,曾作央哥詞。央哥,即纏民婦女之謂。」又記新疆民謠:「吐魯番葡萄哈密瓜,庫車央哥子(纏回稱婦女之謂)一枝花。」
清祁韻士輯《西陲要略》卷四記新疆方言:「呼婦人為鴦哥。」 據此,可以肯定地說:姎哥、央哥、羊高、鴦哥均為一聲之轉,系維語對女性的稱謂。而且,這女性,主要當指少女,至少是少婦。難以想像,中年以上還會被稱為「一枝花」。
所以,秧歌的本義是「少女之歌」。各地的秧歌都有青年男女相互調笑的內容,便是最有力的證據,「飾童男女相對唱跳」是秧歌的本質特徵之一。
無論秧歌,還是花燈、採茶,都把少女作為主要角色;這少女,多是男童裝扮的。
我們曾強調秧歌中具有北方少數民族的成分,現在可以進一步說:秧歌乃上古鄉人儺即沿門逐疫與西域娛樂形式相結合的產物。
編輯本段
各地的記載

謝曉鍾《新疆游記》記「群召姎哥偎郎」,既有少男少女以歌舞調情,又有簡單情節的戲劇表演,與漢族的秧歌極相似。其主要「角色」,均由姎哥(少女)扮演。漢族的「秧歌」之名,或即由此而起。
「姎哥」曾是角色名,東北有「秧歌角色」的說法。此外清雍正、乾隆間有嚴禁「秧歌腳、墮民婆」游唱的法令,今冀東秧歌在集體舞蹈之後,「由一民歌藝人出場(或秧歌角兼任)演唱秧歌調」。
又,民國李駿亞《湟中元宵社火》,記錄了青海東南部一帶元宵社火的演出情況。龐大的化裝舞隊中,有高蹺姐、拉花姐兒、花梆子、老揚高(又寫作「老羊哥」)、偽火神、報子、花鼓子、拉葯姐兒、花和尚、啞巴、膀姑等角色。這與一般的秧歌表演基本相同,而領隊的「揚高」(羊哥),當即庫車的「羊高」、「姎哥」,亦即漢族的「秧歌腳」或「秧歌角」。後來便以領隊之名稱呼整個舞隊。
山東鼓子秧歌的五種角色
山東秧歌中的鼓子秧歌有「傘、鼓、棒、花、丑」五種角色。其中「傘」分「丑傘」與「花傘」,「丑傘」又稱「頭傘」,為男性老人打扮,是整個秧歌隊的指揮者。「鼓」為武生打扮,是秧歌隊的主要演員,人數多,動作復雜,邊舞邊擊鼓,舞起來氣勢非凡。「鼓子秧歌」即由此得名。「棒」為男性青年,雙手執兩頭有五彩條的木棒而舞。「花」為女性青年,服裝仿戲曲中的花旦。「丑」人數可多可少,裝扮成「傻小子」、「丑婆」、「縣官」、「花花公子」等,即興表演逗趣。
膠州秧歌的角色
膠州秧歌的角色是「鼓、翠花、棒、扇花、小嫚」,每種角色均為一對,共五對十個。所有的角色名,都是就他們所持道具和化妝、表演特色叫起來的。既然「鼓」、「棒」、「花」都是角色名,那麼「姎哥」更可以是角色名。
「姎哥偎郎」
起於西域的「姎哥偎郎」,在向東部傳播時遇上了帶有驅儺因子的漢族的元宵社火,於是在東、西部結合處,具體說,是在青海、甘肅、寧夏、陝北及內蒙一帶,產生了以「姎哥」為主要角色的化妝表演形式。當這種民間歌舞向東南傳播時,由於姎哥、羊哥、揚高等不易理解,於是便借用了南方種稻插秧之歌 觀看秧歌秧歌的產生
秧歌大概產生於宋代,最初可能叫「訝鼓」(迓鼓)。以「姎哥」為主要角色的西域歌舞,與漢族元宵社火結合而成為秧歌的時間是宋代,地點是中西部結合區域甘肅陝西一帶。
秧歌與潮州英歌的區別
英歌也並非不說唱,只是將擊鼓舞蹈(武迓鼓)與「戲裝」表演(文迓鼓)分作兩個部分而已。前一部分保留了訝鼓的名稱 「鶯歌」,而將戲劇性的表演稱「後棚」。上文所說山東的「鼓子秧歌」,其實與潮州英歌沒什麼區別。還有山西汾孝地秧歌,也屬於同類。
「宋江陣」
福建、台灣有一種名為「宋江陣」的娛樂形式,亦即英歌,卻索性連「英歌」、「秧歌」之名統統舍棄,換上了在漢族人看來名實相符的新名稱。然而,漳州、泉州卻把飾童男女巡遊稱作「迎閣」,仍帶有秧歌、訝鼓的印記。因為,秧歌的基本特徵之一是童子化妝、男扮女裝。
《武林舊事》的記載
此處言以傀儡裝扮婦人,令我們想起秧歌舞隊中的童子化妝、男扮女裝。秧歌的這種形式,當與傀儡戲有傳承關系。《武林舊事》卷二在「元宵」條後載有「舞隊、大小全棚傀儡」,其名目有:麤旦、細旦、夾棒、男女竹馬、男女杵歌、河東子、瞎判官、旱劃船、抱鑼裝鬼、村田樂、鼓板、耍和尚、貨郎等。這與盛大的秧歌舞隊,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來自秧歌的戲劇-----陽戲
湘西有一種地方小戲稱陽戲來自秧歌,陽戲有南路、北路之分,北路陽戲又叫「柳子戲」。無論南、北路陽戲,都移植過木偶戲的劇目。
貴州天柱一帶流行的「天柱陽戲」,演出往往以丑角為主,「起步時要抬腳」,「走邊轉彎轉身抬腳,類似矮步和小碎步。旦角、丑角出場都要開四門,鑼鼓伴奏。」在湖南,稱人戲為「高台戲」,傀儡戲為「矮台戲」。丑角「起步時要抬腳」,正是福建小梨園戲中「傀儡腳」的動作,純系模仿傀儡而來。
值得提出的是,貴州、四川等地的儺戲,也稱為「陽戲」或「揚戲」。通常對「陽戲」名稱的解釋是:娛人的「陽戲」與娛神的「陰戲」相對而稱,故名。其實,無論陽戲、陰戲,都是儺戲,在演出場所、時間、形式、目的諸方面,都沒有什麼區別。而且,「陽戲」又可以寫作「揚戲」,用陰、陽相對而稱是無法解釋的。
儺戲稱「陽戲」,與傀儡戲稱「陽戲」原因相同。湖南儺戲《大盤洞》第四場,有「櫻哥」教「桃花」唱蓮花鬧的場面。這「櫻哥」相當於西域秧歌中的姎哥、羊高。
雲南、四川都有梓潼戲,「一般由新婚、婚後不育、有女無子或童子久病的人家邀請去演出,意在求子還願,祈神賜福。」 又名「子童戲」、「陽戲」,其實就是儺戲的一種。二者的關系很清楚,可見「陽戲」祈禱生殖的旨意。在元雜劇中,皇帝往往稱其後妃為「子童」或「梓童」。《漢武故事》曾講到衛子夫入宮,歲余不得見,涕泣請出。武帝則因夜夢「梓樹」而幸衛子夫,從而得子,並立子夫為皇後。這或許就是帝稱後為「梓童」的開始,也可能就是梓潼戲的來歷。而又名「陽戲」者,則是從童子—姎哥—秧歌—陽歌而來。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羅甸縣羊腸鄉,流行著陽戲。「陽戲班裡漢族人多一些,但和該戲有關的習俗,卻以布依族為主。在布依族村民的某些家庭里,供奉著『送子娘娘』、『童子』的小偶像(約二十多公分高),如果某家長期不生育小孩,就要由親戚朋友幫助,到供有『送子娘娘』的家裡去『偷』送子娘娘、童子的小偶像。被偷的主人明明知道這些人來『偷』童子的,則任其偷走,不聞不問,內心裡得到一種愉快的感覺。童子被盜走到無子的家後,主人家即用紅綢包好,藏在不易丟失的地方,同時向神靈許了獲子的願望,而當懷孕生育小孩之後,就要請『陽戲』班來唱戲慶賀」可見「陽戲」中求子內容所佔份量及其與傀儡戲的關系。因為,「送子娘娘」與「童子」都是木偶雕像,又都是被當作神來祈禱的。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山西省太谷縣秧歌劇團和朔州市大秧歌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5. 祭拜儀式馬上就要開始了,廣場上空籠罩著庄嚴什麼的氣氛

祭拜儀式馬上就要開始了,廣場上空籠罩著庄嚴(肅穆)的氣氛。

6. 節日這天,什麼的鮮花把廣場打扮得格外美麗。什麼的人們什麼地趕來,什麼的景象

五彩斑斕的鮮花,盛裝華服的人們從祖國各地趕來,一派歡樂祥和的景象。

7. 國慶節人們紛紛來到廣場表演節目,有什麼,有什麼擴句

擴句:
一年一度的(國慶節)到了,歡快的(人們)有跳廣場舞的大媽們、有幼兒園的孩子們、還有吹糖人的民間藝人和喜歡傳統戲曲的老人們(紛紛來到廣場)(表演)他們拿手的(節目)。
可以嗎?
不行再寫。

8. 機智的小夥伴們,求教這道題的詳細做法,多謝啦

那天上完語文課,老師要求我們回家種一種植物,觀察它的生長過程。一回家我就找外婆內要了幾粒黃豆容,小心翼翼地把豆子埋到土裡,外婆告訴我,種黃豆要足夠的水。我把黃豆種下以後就開始給黃豆澆水。幾天過去了,沒發現什麼變化。

一個星期以後,我發現種黃豆的地方,土比別處的高出一些,輕輕扒開土一看,原來是黃豆長出了淡黃色的小芽,出土沒幾天,小芽又變成綠色的了。又過了兩天,淡黃色的小?里長出了幾片葉子,嫩嫩的,綠綠的,非常惹人喜愛,我天天都要去看它。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小芽漸漸長高了,我拿來幾根棍子插在土裡,黃豆的藤就繞著木棍向上爬,沒過多久,居然爬到了棍子的頂部。

半個月後,藤上長出了豆莢,豆莢上有一層細細的毛,摸起來軟軟的,很有意思。豆莢也由開始的淺綠色漸漸變深去。外婆告訴我,這就是我最愛吃的毛豆,我看著它一點點長大,心裡充滿了喜悅。等到豆莢變黃以後,就可以把豆子摘下來了。我把豆莢從藤上摘了下來,嘿,收獲還真不小。一個豆莢里至少有兩顆黃豆,我總共收獲了10來個豆莢,竟然有20多粒黃豆呢!

通過這次種豆子,我懂得只要努力了,就一定有收獲。

9. 縮句練習(及答案)

縮句練習答案:
1、漂亮的花園里常年洋溢著孩子們歡樂的笑聲。 ——花園里洋溢著笑聲。
2、任性、冷酷的巨人孤獨地度過了漫長的冬季。——巨人度過了冬季。
3、草地上還有鹿和兔子跑過的痕跡。——草地上有痕跡。
4、小井的周圍有許多小樹。——周圍有小樹。
5、金色的陽光照遍了美麗的田野。——陽光照遍了田野。
6、在祖國南海湛藍的海面上,撒著幾十個綠寶石般的珊瑚島。——海面上撒著珊瑚島。
7、每當春天來臨,小園里那嫩綠的菜秧紛紛從土裡鑽出來。——菜秧鑽出來。
8、當中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獲得金牌的喜訊傳來時,他激動得熱淚盈眶。——他激動。
9、同學們興致勃勃地在游泳池裡游泳。——同學們游泳。
10、北京的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頤和園是公園。
11、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許多五彩的畫。——橫檻上有畫。
12、離開祖國四百年的遊子終於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遊子回到了懷抱。
13、我們隨著觀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我們登上了海塘大堤。
14、萬里長城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長城是奇跡。 15、學校操場北邊的牆上滿是嫩綠的爬山虎。——牆上是爬山虎。 16、小小的木匣里盛著各種各樣好玩的東西。——木匣里盛著東西。 17、山上的果樹在春風中歡快地擺動著細小的枝葉。——果樹擺動著枝葉。 18、顫顫巍巍的母雞順著牆根,扯長了如怨如訴的聲音。——母雞扯長了聲音。 19、晌午的太陽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太陽照射著樹林。 20、風猛烈地搖撼著路旁的梧桐樹。——風搖撼著梧桐樹。 21、北面那座禿山絲毫擋不住來自塞外的狂風。——山擋不住風。 22、狡猾的狐狸一直盯著烏鴉嘴裡的肉。——狐狸盯著肉。 23、林中曠地附近長著一叢叢野薔薇。——附近長著野薔薇

10. 調整好坐姿,節目馬上開始

動畫片怎麼總是出現調整好坐姿,節目馬上開始

熱點內容
斷背山有幾分鍾 發布:2024-08-19 08:31:17 瀏覽:253
日本電影 女老師和學生私奔 發布:2024-08-19 08:29:36 瀏覽:49
台灣電影 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02:18 瀏覽:134
2020最新電影在線觀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56:06 瀏覽:641
男男電影虐 發布:2024-08-19 07:04:57 瀏覽:10
韓國電影李采潭主演的關於發廊的 發布:2024-08-19 07:01:57 瀏覽:2
每期都有做的動漫 發布:2024-08-19 06:44:33 瀏覽:778
東宮拍攝時間 發布:2024-08-19 06:44:12 瀏覽:5
林正英電影情節鬼抬轎 發布:2024-08-19 06:36:35 瀏覽:254
懂的都懂在線觀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6:26:11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