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廣場挖到什麼
A. 成都天府廣場背景資料
天府廣場,成都市中心。
面積為88368平方米的天府廣場位於成都市區中心。綠草茵茵,鮮花艷艷,在大廈林立的都市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廣場西面的皇城清真寺年輕而又古老,因為在廣場修建之前它已存在數百年,1997年,這一伊斯蘭教堂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廣場北面是四川美術館;正北是省展覽館;廣場東面的錦城藝術宮曾經是西南最大的藝術殿堂。緊鄰的人民商場是全國著名的商場之一。附近的天座商城是一座地下商城。從鹽市口向北穿越蜀都大道一直延伸到玉帶產交橋附近。
據介紹,停車場將建在天府廣場地下2層,以解決這一地區周邊商場和辦公樓的停車問題。停車場以下的地下第3層,將建設地鐵站和一座變電站;停車場之上的地下1層,計劃建設成商業和文化中心,包括一座地下購物中心等;天府廣場地面除保留草坪外,還將種樹栽花,設置雕塑,並在西廣場空地建起一座博物館。地下停車場建築面積約8萬平方米,與天府廣場周邊大廈相通,是成都市面積最大的地下社會停車場。
即將開工建設的兩條地鐵線也將在天府廣場交匯,天府廣場將成為新的焦點,天府廣場下穿隧道也完成了全部綠化工程,天府隧道的綠化主要是利用人工更換手段,其主要方法就是在擋土牆下50厘米寬平台和隔離帶台階上放置可更換的四季花卉,從而將其打扮成為成都最漂亮的鮮花隧道。
B. 聽說成都天府廣場鍾樓今天出土了一件文物
是的一個大石犀牛
C. 天府廣場的歷史
天府廣場歷史變遷
〔http://www.seecd.com/Article/ArticleShow.asp?ArticleID=252
成都是一個單中心結構的、集中式的平原城市。今天的成都「天府廣場」位於成都市正中心,其形式與地位與北京天安門廣場相似。(圖1)
圖1、當代成都城市地圖
公元前347年,相當於中原的戰國時期,蜀國開明王九世遷都成都,在成都平原上建立「北少城」,位置在今天「天府廣場」以北的五擔山一帶。較為罕見是,蜀王沒有採用當時西周營國制度對正南北中軸線的要求,而因地制宜、依勢傍路地採用了一條北偏東約30度的軸線來定位建城。至此,這條偏心的中軸線,以及沿這條軸線在後來的秦大城、唐羅城中發展出的方格路網結構,一直沿襲至明初,總共近一千七百多年不曾改變。(圖2)
圖2、早期成都城址示意圖
圖3、秦代成都城址示意圖
公元前311年,秦滅蜀後,秦惠文王派大夫張儀仿咸陽城,在緊鄰蜀王城的南邊和西邊分築「大城」和「少城」。「少城」因其中移民多為商賈和手工業者而成為城市商貿活動頻繁的經濟中心;「大城」則為政治、軍事機關和秦移民住地。從此,成都城在其後的兩千三百多年中,雖屢有興廢修葺,但其城市位置一直沒有更移。今天的「天府廣場」,即處在當時秦「大城」中心略偏西之處。(圖3)
漢代的成都曾在「大城」外出現過幾個不同功能的小城 ,但其中心城市仍基本延續了秦「大城」和「少城」 的格局。(圖4)
圖4、漢代成都城址示意圖
圖5、唐代成都城址示意圖
公元581-602年,隋文帝之子楊秀在「秦大城」西側,原「少城」 的基礎上重建隋城。
公元876年,唐朝,四川節度使高駢以「秦大城」為中心,呈同心圓狀向「秦大城」外擴出一圈新城,為「唐羅城」。原內部城市「秦大城」被改建為「子城」 。(圖5)
公元908年,王建割據四川稱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次年,王建改「子城」為皇城,改其中「蜀王府」為宮殿。公元925年,「前蜀」為後唐滅。兩年後,成都尹孟知祥在「唐羅城」外再次加建「羊馬城」。934年,孟知祥在成都稱帝,國號「蜀」(史稱「後蜀」)。至此,成都已形成一個單中心、多重城池相套的格局,「蜀王府」雖歷經戰火,多次興廢,都始終維持在城市的正中心位置未變。(圖6)
公元1371年,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為「蜀王」,將漢唐、前後蜀遺留下來的「子城」全部拆毀,在舊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新「蜀王府「一改過去歷代成都城主軸偏心的布局,首次確立正南北的中軸線,從而形成類似北京紫禁城的沿南北中軸線東西相對稱的龐大建築群。雖為王府,它卻儼然有皇宮的巍峨氣派,故老百姓稱之為「皇城」。其前面的牌樓、拱橋和一大塊空地,則被稱為「皇城壩」。「皇城」 和「皇城壩」的位置,便在今天的「天府廣場」北端和展覽館一帶。(圖7)
圖6、前後蜀成都城址示意圖
圖7、明代成都城址示意圖
圖8、明「蜀王府」宮城復原圖,及清代改為「貢院」後的建築名稱
圖9、清光緒三十年成都城市測繪圖,城市正中心為「蜀王府」所改的「貢院」
公元1644年,張獻忠攻陷成都,曾以「蜀王府」為宮,兩年後撤離時縱火焚城,「蜀王府」再次毀於一旦。
公元1655年,清政府將「蜀王府」的舊址改成了「貢院」,成為全四川省考試舉人之地,最大規模時可讓13,900多人同時進考,成為「巴蜀文膽之所在」。貢院中主體建築為「明遠樓」和「至公堂」,皆沿南北中軸線建造在「蜀王府」宮殿舊址上。東西兩邊則為鱗次櫛比的考棚。(圖8)(圖9)
即使「貢院」建築群不如昔日「蜀王府」 般宏大,但是「貢院」的整體空間組織,仍延續著「蜀王府」 的威儀:按照一位成都市民的回憶,「從紅照壁開始,樂亭、表柱、三橋、石獅等傳統宮殿區前面的序列,仍使人感到有肅殺之氣。」並且,即使今天從模糊的歷史圖片中看,「明遠樓」和「致公堂」 的巍峨氣勢都是攝人心魄的。(圖10-15)
此後的民國時期,「貢院」雖先後被用作軍政府、學校和其他民政辦事機構,其建築群基本上被妥善保留,而成都老百姓仍習慣稱之為「皇城」。(圖16)
圖10、明代「蜀王府」城南大門
圖11、明代「蜀王府」改成的清「貢院」
圖12、清「貢院」中主要建築「明遠樓」及廣場
圖13、清「貢院」中主要建築「明遠樓」
圖14、清「貢院」中「致公堂」及考場
圖15、清「貢院」中「致公堂」前牌坊
圖16、近代「皇城」內景,即清「貢院」中「致公堂」前廣場(攝於1911年11月27日,辛亥革命後四川政府宣布獨立日)
而進入五十年代以後,在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和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中,「皇城」與「皇城壩」遭受了巨大破壞,直至消亡。
1951年,「皇城」的城門洞以南被拓開了70米寬的人民南路。「皇城」從此開始進入危境。
五十年中後期到六十年代中期,在「大躍進」的狂飆推動下,一些大型的公共建築(如成都百貨大樓)、城市道路以及政治廣場的修建開始破壞「皇城」和周邊民居的布局。
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得「皇城」徹底走向消亡。
1968年,僅存的明代「蜀王府」城牆及城內明、清兩代的古建築群被大部分拆毀。
1969年,「皇城」遭受到了最致命的一擊:皇城門樓、「明遠樓」、「致公堂」等最後的古建築被拆除。
1970年,「皇城」的護城河「金河」、「御河」被填平用以修築地下防空工事。而在老皇城原址上修築的,則是存留至今,布局狀若「忠」字的「毛澤東思想萬歲展覽館」和巨型毛主席塑像。(圖17、18)
圖17。拆毀皇城,在舊址上修起的「萬歲展覽館」(攝於1987年,「展覽館」周圍仍可見大量民居)
圖18。「毛澤東思想萬歲展覽館」以南的人民南路和人民廣場(即今天的「天府廣場」)(攝於1987年,「展覽館」周圍仍可見大量樹木)
與十四世紀朱椿毀盡漢唐「子城」修建「蜀王府」,十七世紀張獻忠撤離時再次焚毀「蜀王府」的歷史事件相當,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成都市徹底拆毀「皇城」、修築「萬歲館」的行為,的確令城市面貌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當然也使成都在其現代城市發展史中付出了不可估量的代價。今天的人們,樂於將一切災難簡單地歸咎於「十年浩劫」那個「失去理性」的年代。然而,透過數百年的歷史深度,「皇城」的消亡何嘗不是成都市中心毀滅、建設,再毀滅、再建設的無盡的歷史循環的一部分?而人們可曾追問過,今天的成都,是否具備足夠的理性,能充分檢討在那個「失去理性」的年代中犯下的冒進的錯誤,學會珍惜現有僅存的歷史遺產,真正超越那種城市發展「大破大立」的僵化思維和惡性歷史循環呢?
1997年,在擴建中心廣場的政令下,廣場兩側的民居被迅速拆除。未經任何公開說明,施工單位將廣場內部近百株茂密的梧桐樹砍光,而不進行移植。廣場西側歷經「十年浩劫」而倖存下來的清代「皇城清真寺」此次終於難逃劫數,被夷為平地。這使得成都在其城市「建設」史中再次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該寺建於清初,但其中很多建築構件實為明代遺物。整個建築群坐西向東,佔地5132平方米,採用了中國傳統寺廟園林布局。「寺前設照壁,形成小廣場。進大門,迎面為「開天古教」牌坊,沿中軸依次為「邦克樓」和「禮拜殿」,兩側以廂房和走廊圍成院落。中心建築「禮拜殿」為單檐硬山式磚木結構,小青瓦屋面……該寺建築群雖為清初風格,但裝修卻嚴遵伊斯蘭教規,不用動物飛禽,僅以植物和伊斯蘭經文占綴。」(圖19-22)「皇城清真寺」是四川省最大的清真寺,在東南亞影響頗大,也是伊斯蘭教會公認的全國24個大清真寺之一,與成都著名的道觀「青羊宮」一樣同屬市級文物保護古建築。這樣一棟中心廣場邊僅存的文物建築,在民間的抗議力量和長官意志之間相持了一年左右後,最終還是被無情地拆除。而後,在面向「天府廣場」的基地邊線向西退後幾十米處新修了一幢四層高,表面覆蓋有穆斯林建築拱券、中式大屋頂和挑檐等各種混雜符號的混凝土「仿古」建築以示補償。(圖23、24)
圖19、「皇城清真寺」入口
圖20、「皇城清真寺」匾額
圖21、「皇城清真寺」中「邦克樓」 圖22、「皇城清真寺」中「禮拜殿」
圖23、拆毀「皇城清真寺」後另修起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新樓,此為朝向「天府廣場」一面,原址已變為車行道和臨時停車場(攝於2001年) 圖24、拆毀「皇城清真寺」後修起的新樓側面(攝於2001年)
圖25、尚未拓寬成「天府廣場」前的人民南路和人民廣場(攝於1993年,「展覽館」一帶建築急劇增高,但周圍仍保有大量樹木) 圖26、被極力鏟平、拓寬後的「天府廣
D. 天府廣場!!!成都!
在「隆隆」的響聲中,幾台大型挖掘機在天府廣場南側草坪區內挖個不停。至此,備受市民關注的天府廣場「地宮」建設已全面開挖。隨著工程進展,截至昨天下午,天府廣場已經挖出了深約6米的巨型大坑。
昨日,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投資約6億元的天府廣場四層「地宮」建設正式進入大規模的開挖階段,施工隊伍已經正式進場打圍。天府廣場挖掘的施工區域已經實施封閉。據悉,施工隊伍已挖掘了一批降水井,對天府廣場地下區域實施地下水水位下降。
記者昨日在現場看到,6台大型挖掘機一齊揮起巨大的挖斗,巨臂一伸一縮一揮,挖斗鏟起大塊泥土……場面十分壯觀。據介紹,施工人員將掘地數十米,將104萬立方米土石(相當於目前天府隧道全線土石量的5倍)全部運走。屆時,天府廣場將形成一個深20米~30米不等的「巨無霸大坑」。這一工程有望在今年內完成,明年將進行四層「地宮」的建設。
據介紹,除了六七萬平方米的地面景觀工程外,「地宮」建設還包括地下商業、文化及停車工程;地鐵一、二號線換乘點;人防工程等部分。地下空間的入口將有望設在廣場東南部,並形成一個下沉式廣場,成為天府廣場的交通樞紐中心。
預計「地宮」有望在兩年內建成。
據悉,考古隊仍在進行非開挖區域的考古工程
E. 成都天府廣場的歷史背景
天府廣場在古代成都的皇城附近。公元前347年,相當於中原的戰國時期,相傳戰國時期,蜀國開明王九世遷都成都,在今天天府廣場以北的五擔山一帶建立北少城。在秦滅蜀後,秦惠文王派大夫張儀訪咸陽城,在緊鄰蜀王城的南邊和西邊分築大城和少城。今天的天府廣場,即處在當時秦大城中心略偏西之處,這大概是天府廣場可追溯的最早歷史。
到了明朝,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為蜀王,將漢唐、前後蜀遺留下來的「子城」全部拆毀,在舊址上重新修建「蜀王府」。雖為王府,它卻儼然有皇宮的巍峨氣派,故老百姓稱之為「皇城」。其前面的牌樓、拱橋和一大塊空地,則被稱為皇城壩。皇城」 和皇城壩的位置,便在今天的天府廣場北端和展覽館一帶。
此後的歷史中,天府廣場歷經數百年變遷,幾度被毀,又幾度重建。直至新中國成立:1968年,為准備慶祝新中國建立20周年,四川省革命委員會與成都軍區共同決定,在市中心廣場修建毛澤東主席塑像和毛澤東思想勝利萬歲展覽館,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天府廣場格局基本被確立。
(5)成都天府廣場挖到什麼擴展閱讀:
天府廣場是成都市區地理中心,也是西南重要的繁華地標。它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人民南路一段,地處成都市中心心臟地帶。是人民東路,人民西路,人民中路與人民南路的起點。其形式與地位與北京天安門廣場相似。
天府廣場佔地面積8.8萬平方米,形狀為矩形,長比寬約1.5:1,地面全部由經過特殊工藝技術處理的淺色花崗岩條石鋪成。天府廣場既是成都市的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又是成都市的地鐵交通樞紐地帶,歷來是成都乃至四川的象徵,更是成都的一張城市名片。天府廣場正北方的是首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雕像,它的高度達到30米,每逢盛大日子,中共四川省委與四川省人民政府都會令人清洗毛澤東主席雕像的灰塵。
F. 成都人,了解成都市天府廣場的來幫下忙.
~~個人觀點:
1、功能
--城市地標作用;集會、疏散作用(比如地震時專期);車站(公交站點屬、未來的地鐵站)、
2、關系
--相互依存的關系:廣場為市民提供一個公共的休憩地點,緊急時刻用作集散中心,是城市市民所需要的「基地」,反過來,市民一起來維護廣場的清潔和設施,確保廣場的功能發揮,也讓自身的生活更具品質、、
3、不足
--綠地面積比以往(改建前)減少了,「城市綠肺」的功能基本消失,廣場上的塔台設計,樣式略顯老舊、、
G. 成都天府廣場的變化
我經常到天府廣場玩.天府廣場是成都的中心.它見證了成都幾十年的變化.
你現在看到的天府廣場綠化的非常好,廣場對面的街道,車水馬龍,向北面看去毛主席揮著手,站在他獨有的舞台上,好象在說:"同志們好!同志們辛苦了!"廣場的正前方還有噴泉,一到周末,噴泉就展現它美麗的身姿,有的像全音符在五線譜上跳躍,有的像孔雀開屏,有的像柳樹扭秧歌,還有的像彩虹.最大的變化是廣場的中央開通了地鐵,以後成都人出行更方便了.三三兩兩的遊人來到天府廣場散步,購物,誰都覺得心曠神怡.
可有誰知道,舊時代的天府廣場到底是什麼樣的?聽媽媽說,舊時代的天府廣場也有毛主席像,也有科技館,有個小廣場,只有兩排花,中間也有小小的噴泉,周圍的建築物很破舊,稀稀落落的,最高的也就是原來的百貨大樓.而現在,高大的樓房隨外可見:城市之星,現代之窗,百盛等現代化大樓,氣派,很有金屬感,簡直就是時尚的代表,魅力的都市.和以前的天府廣場相比,現在的天府廣場更大,更現代,更完美,更具有特色.國際小姐坐花車環游,不也是光顧天府廣場嗎?這說明天府廣場已經是成都的焦點,一個舉足輕重的地方.
我相信,天府廣場的變化,就是成都的變化.成都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H. 成都天府廣場旁邊路中間就有一顆樹,不知道為什麼修路的時候沒有被挖
那是一棵古樹,政府為了保護它 所以修路的時候是繞開它的,這種保護方式在成都還是比較常見的,三官堂那邊就有一個
I. 成都天府廣場慶國慶雙鳥圖案是什麼鳥
那是:太陽神鳥,相關介紹見下面。
延伸閱讀:
一、天府廣場:
1)設計方案
1.水鄉廣場
構成元素:在三套方案中,「鄉」字形水景觀先期已經公布。整個廣場地面景觀通過中軸線分為東、西兩部分,東側的大部分面積為地下一層的下沉廣場,其餘部分則是由水景、大量樹木等組成的地面景觀。
方案特點:該方案的最大特色在於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園林藝術的融合,西廣場「鄉」字形的水景從密布的綠島和樹陣蜿蜒而過;東廣場則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的下沉式廣場,廣場上的玻璃雨棚不僅能將地鐵站的六個入口完全覆蓋,還能夠讓人們站在廣場上,透過玻璃直接看到在地下往來穿行的地鐵。
2.太極廣場
構成元素:這也是一套以「水」為主的廣場,與前一方案不同的是,一個太極雲圖(八卦圖)中部曲線將廣場自然分為兩部分,東廣場依然是一個下沉式廣場,西廣場則是一個噴泉景觀,中間則是太陽神鳥圖案。
方案特點:東、西廣場都將以太極魚眼的雕塑作為核心,西廣場的水景中,其太極魚眼還將承擔噴泉功能,效果圖上可以看到,在碧波盪漾的水池中央,藍色的魚眼分為三層,層層噴射出白色水柱。
3.蜀字廣場
構成元素:前兩方案都是以水為主,此方案可以說是一個「旱」廣場。西廣場上被設計成一個大大的象形文字「蜀」字,東廣場同樣是下沉式廣場,不過其核心由太極魚眼變成了太陽神鳥圖案。
方案特點:「蜀」字廣場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表現了延續五千年的古蜀文明。該方案的另一獨到之處在於,其上的地鐵出入口都被巧妙地隱藏在景觀之下了。
2)設計評價
1.圖騰雕塑
後兩套新方案的共同特點在於,作為古蜀文明重要標志的太陽神鳥被充分融入設計元素之中。此外,兩套方案均設計了圍繞廣場四周的十二文化圖騰柱和十二文化主題雕塑群。
文化圖騰柱每根直徑1.2米,高12米,頂部是led激光演映球屏,太陽神鳥的暗紋隱飾於球體表面,主體採用金沙遺址出土的內圓外方形玉琮為主造型元素,三星堆出土的頂尊底座為圖騰柱的基座造型,上下部兩側的裝飾紋分別是金沙的眼形器紋和三星堆的雲紋。
2.天書地畫
兩套新方案的另一獨特之處還在於,其巧妙地將左右相對的出入口以一幅飛天而降的天書相連,天書兩端的畫軸變化成出入口的遮蓋篷。從遠處望去,這既是一幅由天而至的地畫,又似一個古時所用的香案,充滿濃烈的書卷氣和文化氛圍。
參考鏈接:
天府廣場_網路
http://ke..com/view/84921.htm?fr=aladdin#6_1
太陽神鳥_網路
http://ke..com/view/28917.htm?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