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鋒廣場怎麼樣住宅
Ⅰ 南京先鋒廣場住宅房子怎麼樣居住安全嗎
房子不錯,居住安全,放心吧。
Ⅱ 先鋒廣場停車場怎麼樣
地方小了點,有地上還有地下的。負責停車的師傅很負責任,挺熱心。先鋒廣場購物滿100可以領一小時停車券,還是很劃算的。
Ⅲ 南京市中央路417號先鋒廣場426、427室是什麼公司
小公司,這邊都是小公司
Ⅳ STARBUCKED怎麼樣
目錄導言:嘗試 第一部:美人魚蘇醒 :拿鐵之前 :狂迷咖啡因 :塞壬之歌 :深海巨鯨 第二部:熱氣騰騰 :醞釀風暴 :公平貿易? :你杯子里究竟是什麼 :綠圍裙軍團 :西雅圖殖民地 尾聲:意猶未盡 致謝注釋索引導言你不試一試怎麼會知道呢? 考慮到你的意識天平原本就傾向星巴克,而你又打心眼兒里喜歡咖啡,這本書絕對不是想要進行任何人身攻擊,也無意貶損霍華德·舒爾茨關於星巴克的成功決策。 1987年,舒爾茨到處籌資終於買下西雅圖一家名叫「星巴克」的小型咖啡公司,不過才幾年時間,1991年初,舒爾茨最吸金的咖啡店就紮根到了時尚潮流購物中心羅布森大街最繁華的十字路口。[注釋1:羅布森大街(Robson Street)位於加拿大西部省份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溫哥華市的商業中心,它作為溫哥華著名的購物及美食天堂已經超過100年的歷史,而該街街名是為了紀念卑詩省原來的省長約翰·羅布森(John Robson)。]從審美的角度看,這家咖啡店一點兒也不起眼;它周圍一片地方看起來又老又舊、破敗不堪,而且店裡幾乎沒有能讓顧客坐下來喝咖啡的空間。然而,世界上忽然颳起一股渴望喝上高價咖啡的旋風,這場旋風之猛烈簡直令人匪夷所思,而這家咖啡店正是這股旋風活生生的證明。那個年代,在拿鐵咖啡這種東西聽起來還帶著洋腔、有點兒令人費解的時候,這家店每個星期就已經在為10000名顧客提供拿鐵咖啡了——而這10000名顧客還僅僅是那些能擠進店裡的。這家店實在是太忙了,顧客排的隊總也沒個頭,店員們確信這種場面每天至少嚇跑了至少幾百位想來星巴克買咖啡的潛在顧客。 霍華德·舒爾茨他成長在布魯克林[注釋2:布魯克林(Brooklyn)是紐約的一個區,曾是工業區和貧民住宅區。]政府提供的廉租房裡,曾經做過家居器材銷售員。年輕氣盛、雄心勃勃的舒爾茨可沒有安於羅布森大街星巴克的火爆,從他買下星巴克的那天起,他就飛奔著網羅顧客,計劃把星巴克拓展到世界各地。舒爾茨1987年買下星巴克的時候只有11家店面;不到三年的時間,他就把店鋪增加到85家,增長了將近8倍。所以他對流失的顧客可不敢小覷。幾年來他一直催促溫哥華的地產商在附近地區再尋找另一個位置增設店鋪,不過一直沒找到合適的地方。更糟糕的是他得知羅布森大街的房東打算關了這家星巴克,並在幾年內翻修它所在的大廈。只要大廈開始翻修,就會讓星巴克公司失去羅布森大街店面這課搖錢樹。考慮到公司還在收支相抵階段,尚未盈利,而且出售的咖啡又能讓星巴克的腰包漸漸鼓起來,羅布森大街的消息就夠讓人沮喪無比。僅1989年一年,星巴克就損失了120萬美元,它可抵不住損失更多的錢了。 不過盡管這一消息著實讓人難以接受,它倒給了舒爾茨一個實踐他暗暗琢磨已久的想法——一個即使有人能夠想到,也沒有被實踐過的想法;一個任何有理智的生意人都會覺得瘋狂透頂的想法。一天,舒爾茨在和房產經紀人討論在附近地區選址時,他吐露了這一計劃。 「對面的餐館怎麼樣?」他問道。 「你說什麼呢?」經紀人吃了一驚。 「就是跟我們斜對面那家。我去過那家餐館,它沒救了。」 「我覺得他們不會同意的,而且我懷疑你能付得起租金嗎?」經紀人顯然是吃驚不小,「不過你說你要在這家店的馬路對面就開另一個店?」 「是啊,我就是這么個意思。」 就這樣,舒爾茨開始了他獨辟蹊徑的試驗。如果他真的把兩家店開在這么近的距離,會發生什麼呢?(這兩家店的店址是羅布森大街1099號和1100號——它倆離得就是這么近。)面對那些心存疑慮的員工和投資者,舒爾茨為他的計劃提供了合理的理由。首先,他解釋說,這一行動肯定能引來各方爭相報道,說我們星巴克想增加連鎖店想瘋了,瘋到隔著一個路口就開了兩家店。這對手頭不寬裕的我們來說就是免費廣告啊!其次,他認為星巴克雙子店能培養不同的客戶群,只要這兩家店看起來有很多不同點——這一點是必須的,決不能讓人們認為我們公司在十字路口中間放了一面大鏡子,兩家店看起來一摸一樣。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舒爾茨讓新店採用顏色更深、更柔和的設計,帶有野櫻桃、深綠色和白色的色調,這和街對面老店鉻黃色的色調和突出如義大利國旗般鮮明色彩的設計一點也不一樣。1991年3月2日,十字路口的星巴克雙子店開張營業了。 星巴克隔著一個路口開兩家店這事兒已經夠奇怪了,不過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人們非但沒有笑話星巴克如此自以為是,而是顧客如潮水一般湧入新店,好像這家新店是育空的荒野一樣令人嚮往。[育空地區(Yukon Territory)為加拿大三個行政區之一,位於加拿大西北邊陲,約十分之一位於北極圈。育空地區的特色是擁有大量野生動物和連綿不絕的大自然風光,是北美唯一有公路可以通向北極地區的省份。]舒爾茨預測這兩家店會彼此蠶食對方的銷售規模,不過這種情況根本沒有出現。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樣,這兩家店吸引的是不同的客戶群——老店的常客屬於穿著考究的高端消費群,新店的擁躉者是穿著更隨意的時尚消費群——他們都是大批大批地蜂擁而來。舒爾茨的這場賭博可以說是撞了大運——他在羅布森街的這兩家店很快成為星巴克所有連鎖店中業績最好的兩家,這可真是意料之外的事。星巴克兩家門店相距僅15碼(1碼≈0.9144米)——這在當時本是天方夜譚的事簡直成了街談巷議。 在溫哥華的大街上,舒爾茨看到了別人所看不到的東西,他看到十字路口的角落有著與別處不同的車流;(這個地方看起來沒有什麼特別,但卻有著獨特的氣息,」他後來接受《新聞周刊》采訪時這么說道。他所說的氣息指的是羅布森大街的另一面,他所發掘的另一面。)他看到自己通過在十幾步之遙另開一間店面就可以吸引成千上萬名顧客;不過最重要的是他看到整個社會對美食級別咖啡飲品的狂熱。正如星巴克早期的一位房產代理阿特·沃爾告訴我的,「從那以後,我們對自己說,『我的天!我們從沒想過可以把店鋪設得這么近!』」 當然了,如今星巴克這種多店面聚合的選址布局已經是司空見慣了。例如在波特蘭和俄勒岡,人們在逛先鋒廣場購物中心(Pioneer Place mall)的時候,會發現一層有星巴克,而三樓正上方就有另一個星巴克分店。這兩家分店的距離還不足以遠到讓人在樓下喝完一杯到樓上再來一杯,因為它們相隔不過12英尺(1英尺≈0.305米)。如果你在曼哈頓阿斯特廣場的合適位置,你可以看到三家星巴克:一家在地鐵出口處,一家在廣場斜對過兒,還有一家在巴諾書店旁邊。我們現在對星巴克這種炸彈群似的分布已經見怪不怪了,現在只感覺它這么安排挺有意思,其他倒沒什麼可擔心的。就拿2000年上映電影《最佳表演》來說,片中已結為夫婦的兩位主角介紹他們初次見面時這么說:「我們當時在隔著街的兩家星巴克分店。」現實中這真的有可能發生,或許已經發生了也說不定呢! 所以,基於各位不同的世界觀,從舒爾茨在羅布森大街這旗開得勝的一招中你可以看到許許多多東西。有些人將其視作頂級咖啡的勝利,有些人也許認為這不過是順手牽羊,還有人覺得這是商業天才的一舉成功,是商業界在過去半個世紀里程碑式的傑作。不過還有一些人和喜劇演員路易斯·布萊克看法一樣,認為它預示著將要發生的事也許要比所看到的更加嚴肅。 「當時我還有點兒糊塗,」布萊克第一次看到休斯頓的星巴克雙子店後這么寫道,「但是當我理清思路的時候,我一下子恍然大悟,我覺得肯定是上帝降臨了,讓我看到了苦苦求索的宇宙盡頭。」 塞壬之歌 [塞壬(Siren)是希臘神話中人首鳥身(或鳥首人身、甚至跟美人魚相類)的怪物,經常飛降海中礁石或船舶之上,塞壬用自己的天籟般的歌喉使得過往的水手傾聽失神,航船觸礁沉沒。] 世界上有一些東西是人們必不可少的,即便是生活最清苦的人也需要食物、水、住所和衣服......不過人類歷史上還沒有誰一定需要一杯拿鐵,沒它就活不下去的——更別說苛刻到非得要大杯特濃香草拿鐵,而且不加奶泡,要滾燙滾燙的。然而,世人對它們的渴望可是難以遏制!僅在20年前,整個世界知道焦糖瑪奇朵的人還填不滿一個高中體育館,如今你試試,想必不提供意式特濃飲品的便利店或加油站小店也找不出幾家吧!如果我們原始時代的祖先知道現代的我們對咖啡的管理精細到何種程度,肯定會大驚失色。清晨,當你看到有人往他們的卡普奇諾里添加精確份量甜蜜素[又稱三氯蔗糖(Splenda)是目前世界上高甜度甜味劑開發研究最高水平的產物],看到他們那股比關注個人衛生還認真的勁兒,估計你都不屑於多看兩眼,因為這在今天太稀鬆平常,我們早就見怪不怪了。 我們是一個由咖啡因驅動的國家。我們購買的咖啡比其他任何國家都要多——接近世界咖啡供應總量的三分之一,平均每年喝掉1100億杯。這些小小的棕色豆子主導著我們的生活,這方面的數據可是信手拈來:咖啡貿易是僅次於石油的世界第二大現貨貿易;80%的美國成年人都有喝咖啡的習慣。 不過這些都是刊登出來的數據,多少有點抓不到摸不著。不過,咖啡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更好證明就漂浮在波士頓港。1998年,波士頓馬薩諸塞大學的兩名研究人員對波士頓港展開了一項全面的化學分析,他們在分析過程中發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波士頓港的水中含有咖啡因。雖然咖啡因含量很低——還不足以給魚提提神兒——但為什麼水中會含有咖啡因著實讓人匪夷所思,因為咖啡因只形成在一些陸生植物中。究竟它是怎麼進入波士頓港的呢?聽起來文雅一點的答案就是:人類排泄物。每天,波士頓這個繁華的大都會都會吸收上千磅純咖啡因,咖啡因在其結晶體中的效力實在是太強了,人們處理它之前必須穿上防護服才行。人體只能吸收所攝入咖啡因的95%,也就是說剩下沒被吸收的大量咖啡因每天就隨著廢水流注入了波士頓港。可別小看這些,它產生的實際效果等於每周向波士頓港傾倒了100萬杯咖啡。事實上,美國上百條河流、湖泊、湖灣,甚至處理過的飲用水中都含有咖啡因。美國地質調查局研究員愛德華·弗朗給這一現象起了個外號,叫做「星巴克效應」。 當然,咖啡不是星巴克發明的,星巴克只是做了一些與咖啡有關而別人認為絕不可能的事情。星巴克接手了美國人在餐車和路邊小店用1誇特[1誇特=1/4美元]就能換來的東西,把它重新打造成一件奢侈品,然後在各大城市每隔幾個街區就開家分店,說服消費者以溢價購買。而消費者呢,排著越來越長的隊心甘情願地等著付錢。星巴克如此深得顧客喜愛,它的吸引力強大到似乎能說服罪孽深重之徒皈依上帝。佛羅里達州庫伯市美南浸信會[浸禮會(Baptist Churches)是基督新教主要宗派之一。]的一名牧師為了增加參加2006年復活節禮拜的人數,給教區內所有新居民都寄了一封信,承諾他們如果參加復活節禮拜就能獲得一張10美元的星巴克代金券。《邁阿密先驅報》報道說這位牧師下的誘餌實在是太有效了。復活節禮拜那天,前來參加的大約有8500人——幾乎是往年參加人數的兩倍;教堂的工作人員不得不在停車就讓一些人回去。顯然,在21世紀,通往救贖的大道上得停車加油,還得來杯星冰樂! 顧客如信奉邪教般狂熱地痴迷於星巴克,得益於此,近年來星巴克的市場份額讓絕大多數公司只能望其項背。不信就試試:你能說出在美國排名第二的咖啡連鎖店嗎?答不出來吧?因為總部位於明尼蘇達州的馴鹿咖啡[馴鹿咖啡(Caribou Coffee)是美國第二大咖啡館特許經營公司,有 407家公司直營店和147家特許經營店。]雖然排名緊隨星巴克,但它的規模卻只是星巴克的1/25。實際上,即使你把星巴克所有的競爭對手都加起來,它們仍然不足星巴克規模的一半。「這就彷彿快餐業沒有漢堡王[漢堡王(Burger King)是美國最大的fast-food連鎖之一]、溫迪[溫迪(Windy's)是溫迪國際快餐連鎖集團,美國第三大的快餐連鎖集團]和賽百味[賽百味(SUBWAY)起源於美國,目前全球加盟店超過26000家,成為國際快餐行業的領先者],只有麥當勞一家獨大似的,」烘培專家凱文·諾克斯這樣說道,他曾長期在星巴克工作,現在是一名行業顧問。他說,「星巴克在咖啡市場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 星巴克年收入約78億美元,在世界多個國家擁有門店13000多家[截至2012年7月1日,已達到17651家],每周接待顧客人數達4000萬。星巴克絕非曇花一現,它引領了一種新的美國式習俗。 事實上,鑒於星巴克在全球的疾速擴張以及它在世界各地重塑咖啡飲用習慣的能力,它更像是一種世界性習俗。各種標題誇張的書如汗牛充棟,告訴我們「維克多尼龍魔術貼如何塑造了歷史」「為什麼紅燈籠辣椒如此重要」。但是對於星巴克,他們卻不敢大書特書,說它如何改變了現代世界的動態。然而實際上,星巴克影響了車流模式,改善了2500萬咖農的福利,使各國人的文化習俗統統偏向了飲用意式特濃。此外,它把自己巧妙地融入美國的城市景觀之中,其速度之快沒有任何公司能與之比肩。它還徹底改變了西方公司向消費者營銷的方式。星巴克前CEO奧林·史密斯對上述情況的描述更為直白,他《財富》雜志說,「我們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想想看人們早晨起床後會幹嘛?怎麼犒勞自己的?他們又是約在哪裡見面的呢?」 其實當你仔細考慮起來,圍繞星巴克發生的一切整體上還是讓人摸不著頭腦。不過是一家簡簡單單的咖啡公司,怎麼就能夠對整個社會有這么廣泛的影響?它的咖啡賣著奢侈品一樣的價格,怎麼一夜之間就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根據美國咖啡協會的統計數據,1989年美國總共有585家咖啡店,當時人們認為做「一次一杯」咖啡生意的人肯定是腦子有問題。數年來,商業專家們一直預測咖啡店即將關門倒閉。然而,美國如今擁有2.4萬店,而這一數目還在不斷增加。雖然咖啡產業歷經數十年呈指數級增長的發展,它如今的發展速度卻仍舊快得史無前例。咖啡店數量持續激增,自然吸金無數,但還遠不止於此:它成了一種正當合理的社會運動。全球各地——不管是在本身就擁有悠久咖啡歷史的國家還是在20年前尚不知曉咖啡是何方神聖的國家——星巴克式的咖啡店無處不在。世界上幾百萬人已經把咖啡融入了他們生活的肌理,把咖啡店當做了他們的第二個家。所以毫無疑問,如同磁石般令人著迷的咖啡店背後肯定藏著驚人的秘密。 幸運的是英國政府幫我們揭開了這一秘密。2002年,英國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撥款25萬美元給格拉斯哥大學的兩位教授,目的是調查什麼社會因素驅動了咖啡廳在英國的廣泛興起。埃里克·勞里埃和克里斯·菲洛兩位教授詳盡的調查項目持續了三年之久,調查內容直抵人類行為的核心。他倆成了一家咖啡店的「常客」,對當時當地環境中的顧客進行拍攝,記錄了大量的現場筆記;他倆還接受了咖啡師培訓,對顧客和員工進行訪談;深入圖書館檔案館,尋找相關的歷史和文學記錄。該項目的調查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咖啡店之所以廣受歡迎,是因為它能提供舒適的空間和友好的氛圍,人們在那裡能夠獨享或與他人分享一段屬於自己的時光。在勞里埃和菲洛的調查結果中,其中關鍵的一項是咖啡店內播放的音樂一整天都在不斷改變(到了晚上,「店內會播放更多的瘋克樂[融合了爵士樂和藍調樂的舞蹈音樂,低音部分多重復,力度強。]聽起來感覺很不錯」),而且到咖啡店坐坐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進門、點咖啡、選座位、在桌前坐一會兒然後離開。」 由此看來,我們可以得出一系列結論:首先,英國政府顯然對撥款這事兒管得實在太松、決定做得太草率了;其次,咖啡店吸引我們的原因比表面看起來層次更深。勞里埃和菲洛的調查結果讓人們感覺沒什麼特別,不僅僅是因為這些原因看起來太普通、太簡單了,而且也沒有準確捕捉到咖啡店之所以吸引顧客的本質原因。畢竟,在英國說到溫馨、說到氛圍友好適合交際,咖啡店可不是唯一的去處,不是還有酒吧么。除此之外,調查結果也沒有解釋為什麼咖啡店在世界各地都具有如此強大的誘惑力,連那些長期以來一直不怎麼喜歡咖啡的國家也不例外,例如中國和英國。咖啡店在美國國內外形象的提升和普及,星巴克當然是勞苦功高,但是所有這些都源於星巴克具有點石成金的超能力?為什麼星巴克在上海和在西雅圖一樣深得人心? 也許更重要的是,人們是否期望它在兩地都廣受歡迎?對有些人來說,答案當然是「不希望」。星巴克在全球各地總喜歡把自己描述成樂善好施的好心人,像精靈一樣四處播撒同情心和歡樂,但是它也確實引來了人們的大量非議。其中最主要的是人們抱怨星巴克的分店簡直無孔不入;而它又屢屢挑戰消費者接受的底限。為了解釋得更清楚,可以思考一下這個問題: 以下哪些地點沒有星巴克的分店? 古巴的關塔那摩海軍基地 印第安納州曼西的基督教教堂 黎巴嫩的貝魯特 華盛頓的星巴克鎮 中國的長城 既然正確答案應該是不像會激怒所有人的那個選項,那麼好吧告訴你,正確答案時是D。盡管位於華盛頓東部的星巴克小鎮距離最近的星巴克分店也要40英里[1英里=1.6千米],每年仍然有數百名遊客造訪此鎮時才驚訝地發現它不是星巴克公司的老家。如果你已經覺得無論任何地方都免不了看到星巴克的話,那就等瞧好了,因為舒爾茨總喜歡說如果公司發展是一場棒球比賽,星巴克只不過才進行到九局中的第二局,並且他計劃開4000家分店的目標會使星巴克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連鎖集團。 然而,讓人惱火的不僅僅是星巴克的無孔不入,一些人認為星巴克代表了大公司所有應受譴責的特質。各方批評人士譴責星巴克蹂躪環境、虐待員工、剝削第三世界咖農、擠壓獨立經營的咖啡店、榨乾當地經濟、兜售有害產品並且讓世界日益同質化——這些都是最有力的打擊。此外,就連星巴克的杯子都難逃爭議的宿命——公司印在限量版白色紙杯上發人深省的引用語就引發了兩次抗議活動,一次是保守派針對同性戀作家奧古斯丁·巴勒斯的一句話,另一次是自由派針對福音傳教士里奇·沃倫的宣言「你並非偶然而至,雖然你的父母可能沒有計劃你的出生,上帝卻這么做了。」星巴克唯一「不」受爭議的地方就是它的洗手間,任何非星巴克顧客都可以在急需上廁所的時候使用。[*盡管星巴克不合格的馬桶圈和馬桶座夾壞了一名加拿大男子的陰莖(別問原因了——原因太復雜),該名男子並沒有起訴星巴克,據《多倫多星報》報道,該事故造成他的生殖器「淤傷、破碎、無生殖能力」。] 所有這些事情——一家星巴克附近就是另一家星巴克、含有咖啡因的波士頓港、它讓人上癮的強大誘惑、它各種行動所引起的道德方面的激烈爭論——無不象徵著這家公司對整個世界的微妙影響。在此,我將本書的寫作目的概括為:告訴人們這家出售簡單又古老的商品的大企業是如何影響世人日常生話和世界文化的。 星巴克這家公司比你印象中的要重要許多。縱觀歷史,所有文明社會,人們在都有地方可以聚在一起進行社交活動、分享八卦消息、討論想法或者只是放鬆放鬆。這些公眾聚會場所對文化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並且反映出不同顧客獨特的民族性格:倫敦有它喧鬧的小酒吧,巴黎人行道旁有閑適愜意的咖啡館,北京有正式典雅的茶館,上世紀50年代美國有益於健康的汽水吧台和酒鋪。今天,我們擁有舒適愜意、溺愛我們的咖啡店作為我們的社交中心,星巴克第一個對這種公共空間加以利用,並把它標准化、品牌化,把它販賣到世界各地。實際上,星巴克正在把美國的「客廳」變為世界的「客廳」。世界各地的顧客緊緊抓住星巴克這條「鎖鏈」,並心甘情願地讓它把自己的生活套牢。這一現象向我們傳達了重要的信息:星巴克所提供的一切——奢華之感、愉悅身心之感、社會歸屬感、避風港之感——都是人們迫切渴望的。但是,隨著星巴克把這種誕生於美國的社會風俗傳播到世界各地,大量的不確定因素也隨之而來。星巴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究竟是福是禍,還有待日後觀察。 《你被星巴克了嗎?》這本書分為兩部分——在第一部分,我們調查研究了為什麼星巴克和咖啡文化的神秘氣息如此突然地將美國緊緊纏繞,並審視了與之相關的罕見現象。為什麼成為西雅圖成為地球「咖啡地震」的震中?為什麼星巴克讓一家公司對顧客進行催眠?為什麼星巴克沒有任何值得注意的競爭對手?第二部分,我們探究了星巴克在追求咖啡界的全球絕對優勢過程中,針對該公司的眾多道德問題。星巴克是否如評論家所說的那樣,對獨立經營的咖啡館進行擠壓和掠奪?每次我們購買香草拿鐵想到咖農的困窘慘境時,是否應該感到自己是在與星巴克狼狽為奸? 隨著時間的流逝,星巴克越來越像全球景觀中的固定設施,這歸功於它每天都有六家新店開業的速度和規模。對一些人來說,這意味著極大的便利;對另一些人來說,這也許是世界末日降臨的前兆。 對於我們中的年青一代和後代來說,倒也還是有不幸中的幸事——如果這真的是宇宙的盡頭,至少,他們還有星巴克舒服的座椅可以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