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購物廣場 » 青島灣廣場什麼時候開始建

青島灣廣場什麼時候開始建

發布時間: 2021-02-27 03:37:49

① 青島棧橋那一年建成的

青島棧橋,英文名稱:Zhan Qiao Pier

俗稱前海棧橋、南海棧橋、大碼頭。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海濱版,青島灣北側,與小權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市重要標志。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總兵衙門章高元所施,1893年竣工。全長200 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裝有鐵護欄,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德國侵佔青島後,棧橋成為貨運碼頭。1901年5月擴建,北段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並將橋面向南延長至350米,延長部分為鋼架木面結構,增鋪輕便鐵道,以利運輸。1905年前後,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島市政當局投資25.8萬元擴修,將原橋的鋼木結構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構,橋面鋪以水泥,橋身延長至440米,同時將橋面高度提高了0.5米,並在南端增建了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新築具有民族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定名回瀾閣。從此,棧橋成為青島的重要標志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游覽點

② 青島五四廣場是什麼時候建的

五四廣場建於1997年,北依青島市市政府辦公大樓,南臨浮山灣,位於東部版新區,市政府權大樓南側,有大型草坪、音樂噴泉,以及標志性雕塑「五月的風」,以螺旋上升的風的造型和火紅的色彩,充分體現了「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基調和張揚騰升的民族力量。對面海中有可噴高百米的水中噴泉,整個景區的氛圍顯得寧靜典雅、舒適祥和。這里已成為新世紀青島的標志性景觀之一。

③ 青島的五四廣場是什麼時候建成的

五四廣場建於1997年,北依青島市市政府辦公大樓,南臨浮山灣,位於東部新專區,市政府大樓南側屬,有大型草坪、音樂噴泉,以及標志性雕塑「五月的風」,以螺旋上升的風的造型和火紅的色彩,充分體現了「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基調和張揚騰升的民族力量。對面海中有可噴高百米的水中噴泉,整個景區的氛圍顯得寧靜典雅、舒適祥和。這里已成為新世紀青島的標志性景觀之一。

④ 青島棧橋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青島棧橋,英文名稱:Zhan Qiao Pier

俗稱前海棧橋、南海棧橋、大碼頭。位於青島市市南區海濱,青島灣北側,與小青島隔水相望,北端與中山路成一直線相連,被視為青島市重要標志。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為總兵衙門章高元所施,1893年竣工。全長200 米,寬10米,石基灰面,橋面兩側裝有鐵護欄,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德國侵佔青島後,棧橋成為貨運碼頭。1901年5月擴建,北段為水泥鋪面,鐵護欄改為鐵索護欄,並將橋面向南延長至350米,延長部分為鋼架木面結構,增鋪輕便鐵道,以利運輸。1905年前後,商貨運輸移至青島大港,棧橋遂成為船舶檢疫、引水專用碼頭。1931年9月至1933年4月,青島市政當局投資25.8萬元擴修,將原橋的鋼木結構部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34排樁通透結構,橋面鋪以水泥,橋身延長至440米,同時將橋面高度提高了0.5米,並在南端增建了半圓形防波堤,堤內新築具有民族風格的雙層飛檐八角亭閣,定名回瀾閣。從此,棧橋成為青島的重要標志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游覽點

⑤ 青島是哪年建立的,原來的名字就叫青島

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膠州保護地的新市區為青島
青島原先是指現在的小青島,是一座島嶼
現在指青島市

相關資料

自遠古時代,青島一帶已有原始人類聚居生活。進入近代,青島地位日漸重要。光緒十七年(1891年),青廷決定在膠州灣設防,這被認定為青島城市建置的開始。

章高元部青軍在青島建立衙門、炮台、兵營,修築前海棧橋碼頭,

隨後這里建了郵局、電報房、商店、作坊等,這一時期青島口一帶初步形成較繁榮的市鎮。

那時重要的建築有天後宮、總兵衙門、棧橋等,在附近還有海雲、於姑庵、清溪庵等廟宇,還有若干村落的普通民居。所有這些建築,均是中國傳統風格的建築,青磚灰瓦,挑檐斗拱,特點鮮明。

總兵衙門 俗稱老衙門,位於青島村東部,面向南部,正院為三進院落,門前有長15米的影壁,院內設大堂、後黨、廂房、磚木結構,傳統裝飾風格,20世紀50年代已拆。

天後宮 位於青島灣青島村西,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初建,

清正年間重修,同治年間、光緒年間又重修,二進院落,天後殿前有戲樓。當時這附近辟為市場,店鋪作坊一應俱全。20世紀90年代重新修繕辟為民俗博物館。

海雲庵 位於四方區海雲街1號,始建於明代,20世紀90年代重建,每年農歷正月十六至十八日在此舉行「糖球會」,十分熱鬧。

嶗山一帶,宗教發達,僅道家場所相傳就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現僅存十幾處,其中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皆修葺一新,以太清宮歷史最久,規模最大,名氣最著。佛寺有法海寺、華嚴庵(今稱華嚴寺)、石佛寺等幾處。

這些建築都呈中國傳統布局和式樣。

1897年11月,山東曹州巨野發生兩名德國傳教士被殺事件,史稱「巨野教案」,德國政府以此為借口,派兵侵佔膠州灣。1898年3月6日德國迫使清廷簽訂《膠澳租界條約》,租期99年,將山東劃作自己的勢力范圍。

1898年9月,德人開放青島為自由港。1899年10月,德皇威廉二世命名「膠州保護地的新市區為青島」,這里成為膠澳租借地的主要區域。

1900年以前,為侵青德人早期建設時期,他們為鞏固軍事佔領、建立統治秩序、集中進行軍事設施和應急的房屋建築。

天主教堂
市南區法院(原德、日法庭)

入侵頭三年,德殖民當局進行了大量的調查測量、強征土地、拆遷民居等活動,由於施工力量、建築材料不足,建設速度較慢,這時期的建築風格比較簡朴,沒能刻意追求建築質量和裝飾變化,以致大量使用中國舊式青磚灰瓦,以滿足初占時急需為要務。

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建築有俾斯麥兵營等兵營建築,堅固實用。公共建築有海關大樓、山東鐵道公司辦公樓,還有曲阜路天主教會即青島第一座正式教堂建築。

這時期居住用房建築較多,代表性建築有舊亨利王子飯店、水師飯店、天主教會宿舍、總督臨時官邸等。

早期同時進行的軍事設施還有:野戰醫院、前海棧橋及西海岸軍用碼頭、多處炮台和航海燈塔等。

在終結土地征購出售的所有權等問題後,德國殖民當局於1900年制定出最初始的青島城市規劃,開始大規模的建築活動,力圖把青島建成為德國在遠東地區鞏固的軍事基地、商貿港口和殖民地行政經濟中心。德人完全按照歐洲市鎮的建造模式,建設一座典型西方建築文化理念的城市。建築風貌深受西方建築的影響。

德人規劃在區域上分為內外兩界,外界為李村,內界為青島,而青島又劃為歐洲人與華人兩個區域,將華人與歐洲人分開,歐洲人占居市區最佳地段即青島區,城市重要建築多集中在這一殖民行政中心、經濟貿易區、花園式住宅區所在地。華人居住與商業區被稱為大鮑島區。兩不同區域的建築呈現迥然不同的風貌。

這一時期,城市市政工程同步進行。先後開辟海泊河、李村河水源地,設置市區上下水管網,建立火力發電廠。港口、鐵路建成,城市活力增加,城市工商貿易出現繁華局面。1910年,在1900年規劃基礎上,德人又制定了青島市區擴張規劃,將市區向北、向西擴展,與台東、台西連成一片,規劃面積比原市區擴張4倍。帶狀開工的市區進一步形成。歐洲庭院式住宅和街區連片出現。

這時期中國人的建築集中在大鮑島、台東、台西和小港碼頭北部一帶,以住宅和小商店為主,建造質量明顯遜於青島區。鮑島區的沿街出現了二三層的里院建築,別具特色。

這個時期重要建築為數眾多,分為城市中心廣場及辦公建築、教堂與學校、醫院、旅館、俱樂部、商店、府邸和別墅、工業建築、中國民居等幾類。

城市中心廣場及辦公建築

總督府(提督府) 建成於1906年,最重要的辦公建築。為歷屆政府辦公樓,現市人大、市政協在此辦公。大樓呈古典主義建築式樣,立面為橫三縱五段對稱處理,兩層券廊,方型愛奧尼克壁柱。底層作為基座,敦實厚重。牆面多為花崗石。蒙莎式層頂,上掛紅筒瓦。整個建築氣勢恢宏,莊重嚴謹,與建築使用功能相適應。

膠澳警察署辦公樓 又稱德巡捕衙門,建成於1905年,位置靠近中國人街區的坡地上,說明德人行使鎮壓權力的目標是中國人民。造型取中世紀村鎮教堂型制,鍾樓系主體二層,高陡尖頂,紅瓦黃牆,浮雕磚飾,顯示濃重的歐洲復古風格城市街景和建築格調。現為市公安局辦公樓。

山東礦務公司總部 約建成於1902年,紅瓦尖頂三層,磚石木結構,東立面為突起的花崗岩挑樓,南立面一、二層分另為拱廊、敞廊,體現德國中國世紀建築風格。現為民居。

膠州帝國法院(膠澳法院)1914年落成,兩層磚石木結構,粗石勒腳,紅瓦折線屋頂,北部牆體成弧高出屋面。現為市南法院。

膠澳郵電局 建於1901年帶外廊式瓦頂三層樓房,具歐洲中世紀時期建築格調。

測候所 又名皇家青島觀象台、氣象台,落成於1912年,具典型歐洲中世紀城堡的形式。通體由粗面花崗石塊砌成,女兒牆出雉堞。現為青島觀象台。

膠海關 1914年建成,四層,磚木結構,黃牆紅瓦,高科屋頂,兩處山牆為德國青年派風格,整個建築簡潔大方。海關已遷。

*教堂與學校、醫院建築

總督學校 約建19 01年,磚石瓦頂三層對稱式建築。中部檐口高起,折線坡屋頂,尖券窗洞,粗面石貼臉,深厚莊重。原貌已改。現為市實驗小學。

德華高等專門學堂

1909年始建,1902年建成,由教學樓、宿舍等組成建築群,呈軸線式設計,教學樓為主,為四層,厚重、凝重、典雅。現為鐵路分局機關和醫院。

基督教堂 1910年建成,位於幾條道路交匯處東南側台地上。入入口在南側,前有廣場,建築主體高17、28米,塔樓高聳,立面突出弧狀塔尖。粗花崗岩石鑲嵌於黃牆,為德國古堡式建築格調。

總督野戰醫院 建於1899—1905年,主要建築有病房樓、內診樓等,第一病房為局部二層瓦頂帶券入外廊建築。後為青醫附院,已改建。

青島火車站 由鍾樓和候車大廳為主組成,樓頂為八角式屋項,置四部大鍾,別具一格。已拆,後仿建。

水師飯店 又名德國海軍俱樂部,湖北路17號,1902年建成。地下一層,地上三層,一層為石基磚牆,二層以上為木製外廓。紅瓦頂,尖頂塔樓突起於西南角,呈德國中世紀新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現為市人防辦公室。

亨寶商業大樓 位於中山路,建於1904年,地上三層,磚木鋼混合結構,遮陽券式敞廊建於各層向陽面。典型的復古風格的德國建築。現為青島食品商店。

* 旅館、俱樂部、商店

亨利王子海濱飯店 又稱海濱旅館、沙灘旅館,新大陸旅館,建於匯泉灣畔,隨海水浴場建成,陪伴城市旅遊功能的興起而建設的。建築為三層,外敞走廊,屬歐洲中世紀田園式公共建築格調。建於1904年。現為匯泉酒家。

亨利王子飯店 位於舊亨利王子飯店左鄰,石基粉牆外廊式三層房樓,立面對稱,屋面設計為紅瓦坡屋頂,兩側設起尖式閣樓窗。大門採用大門採用三座券拱式門洞並排形式。受「新藝術運動」影響。現為棧橋賓館。

棧橋賓館(原亨利王子飯店)

青島俱樂部 約建於1910——1911年,位於棧橋海濱,內設酒吧、

舞廳、彈子房等。建築平面呈自由式,裡面取庄園別墅的造型,構圖嚴謹適宜,比例關系均衡,裝飾較簡化,內部壁爐等保存完好,現為市科協辦公樓。

侯爵庭院飯店(橡樹飯店) 為今廣西路紅房子餐廳,立面為紅色清水牆體格調,牆面間鑲嵌彩色方形牆磚。建築主體高三層。牆面中用紅褐色方磚拼入成橡樹葉式圖案,有巨大的老虎窗。

*府邸和別墅

在前海一帶歐洲人街區的府邸和別墅,大都由德風建築師設計,採用獨立庭院式布局,格調較一致,形式活潑,體型自由,擁有大的院落.配以精緻的圍牆,據稱「非常象在柏林的郊區」。這類建築集中在總督府東南側一帶,同時散點式分布在市區一些地方,構成青島城市規劃建築的鮮明特點。

總督官邸 (德國提督樓) 建於1908年,建於信號山南麓,是典型的花園式高級別墅整座建築顯得富華,奢侈,呈典型的「新藝術運動」風格,堪稱德式建築的精品。現為迎賓館。對外開放。

在沂水路、江蘇路。湖南路一帶,仍保存大量庭院別墅,基本都是當時德國國內流行的風格。在廣西路、中山路一帶,還建有公寓房,

供歐洲人居住,以三層樓居多,多為磚、木、鋼混合式,多是歐洲古典建築形式。

工業建築

侵佔初期,德人並沒規劃青島為工業城市。1910年擴編規劃時,有了增加工業的考慮,投資興建了幾個有特色的企業。但其後幾年便敗退,德人的工業規劃流產,所留的工業建築並不多,集中在幾個工廠。

四方機車修理廠 位於膠濟鐵路四方站,設多處單層廠房,用「工」

字型鋼架結構,縱向排列,屋面坡度為二分之一坡,鋼架上置檀條附加屋面板。機修車間為國內全鋼結構單層廠房最早的實例。建築外牆明快、質朴。建成於1904年。現為四方機車車輛廠。

總督府屠宰場 選址於台西鎮近海處,1906年建成,廠區建築

由車間和辦公用房組成,平面布局呈山字狀,車間採用工字鋼柱形式,外牆為磚木混合形式,呈歐洲農庄作坊格調。後為青島肉聯廠、青島生物制葯廠。

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啤酒廠)位於台東鎮南,糖化年間為多層廠房,磚木鋼混合結構,園券門窗洞,牆面留有中世紀裝飾手法。辦公小樓立面為紅色清水牆體格調,典型德國建築風格。建於 1903年,現小樓開辟為啤酒博物館。

中國民居

鐵路開通,港口運營,促成青島城市功能由經濟與軍事並重,轉往港口商貿為主。人口增加,經濟發展,青島城市建設步伐加快。辛亥革命爆發後。-批清廷官僚避往青島,許多中國工商人士也紛紛到青,這促使建築業有較快發展,城市面積越過規劃限制個斷擴大。 德人最初規劃的中國人居住區位於歐洲人區的東北和西部兩側,形成為台東鎮、台西鎮,這是道路網極為密集的街坊,多是一些簡陋的平房。此外,在大鮑島、小港北等中國人居住區,出現了二三層為主,圍合成天井狀的院落式建築,是豎向劃分的西式商住一體的樓房與中國傳統四合院式住宅相結合的產物。這種單棟又似裙聯的建築,被稱為「里」。至建國時,青島市區的「里」有400餘處。這種「里」,改變了中國鄰居交往的傳統模式,加強了同「里」中居民的聯系。這是青島特有的一類民居。

⑥ 什麼時候開始建

馬上就要開始建了,請您耐心等待。

⑦ 棧橋哪一年建成的

1891年清政府下詔書在青島建置棧橋。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扎青島,為便於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 建了兩座碼頭,一座就是現今的棧橋。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 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長200米,寬10米。另一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 也是青島港最早的碼頭建設。1897年,德軍以演習為名,從青島灣登陸,武力佔領青島,棧橋成為德軍侵佔青島的見證。德帝國主義侵佔青島後,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南端下立,鋼制橋架上面鋪有木板,並設輕便鐵軌,南端仍是鐵木橋,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為軍用碼頭。 1904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後,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為碼頭的歷史使命,開始向遊人開放。
1922年青島被中國收回,1931年國民政府出巨資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橋身加長到440米,橋南端增建了半圓型的防浪堤, 並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形式的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24根紅漆柱子支撐,取名"回瀾閣"。整個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 棧橋從此成為青島第一景。建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 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砌花崗岩石台階。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撥款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此次維修既達到防風浪、防腐蝕要求,保持原有的風韻,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觀效果.

⑧ 青島星河灣項目是什麼時候開始建設的

青島星河灣我知道他們最近在籌備一個項目啊將會給本地的市民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居住場所。相信這個項目的建成落地,必定會給更多人提供高品質的生活社區。

⑨ 青島㬵州灣大橋建幾年完成 什麼時候動工

根據網路資料顯示,青島膠州灣大橋於2006年12月26日開工興建,2010年12月22日完成主橋合龍工程,全橋貫通,歷時越4年。正式通車運營是在2011年6月30日。

⑩ 膠州灣跨海大橋什麼時候開始建設

6月27日,山東高速膠州灣大橋通過了相關部門的交工驗收。山東高速膠州灣大橋全長36.48公里,是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長的跨海大橋,是國道主幹線——青蘭高速的起點段。

關於他英國還有報道了
樓下那個還沒有建
英國《電訊報》今天發表文章說,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即將在中國山東青島落成,這座長達26.4英里的大橋將把黃島與青島市區連接起來。預計將於今年年底建成通車。它將是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長度超過了目前排名世界第一的美國新奧良Lake Pontchartrain Causeway跨海大橋(24英里),可以輕松橫跨分隔英國與歐洲大陸的英吉利海峽。

這座大橋名為「青島海灣大橋」橫跨膠州灣,將把青島市區與黃島連接起來。建設工程於四年前開始,投資額超過了55億英鎊。這座大橋將成為中國崛起和經濟騰飛的新象徵。

令人稱道的是,這座結構復雜的大橋完全由中國自主設計和建造,整個過程中並沒有西方橋梁設計專家的參與。大橋為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兼城市快速路八車道,設計行車時速80公里,橋梁寬35米,設計基準期100年。青島海灣大橋全線通車後,青島至黃島的路程可以縮短近30公里,比走環膠州灣高速節省20分鍾。

建造這座大橋使用的鋼材量多達450000噸,足夠建造65座埃菲爾鐵塔,使用的水泥混凝土總量更是多達230萬立方米,足夠填滿3800個奧運會標准游泳池。

青島海灣大橋是中國國家高速公路路網規劃中的「青島至蘭州高速(M36公路)」青島段的起點,也是青島市道路交通規劃網路布局中,膠州灣東西岸跨海通道中的「一路、一橋、一隧」重要組成部分。

海灣大橋建成後將給省內濟南青島兩大城市間的交通帶來更為密切便捷的聯系。目前,車輛沿濟青高速南線至黃島後須繞行膠州灣高速才能到達青島。大橋建成後,青島至黃島將縮短路程近30公里,按設計時速計算,可節省時間20分鍾,大大緩解青島膠州灣高速公路的交通壓力

熱點內容
斷背山有幾分鍾 發布:2024-08-19 08:31:17 瀏覽:253
日本電影 女老師和學生私奔 發布:2024-08-19 08:29:36 瀏覽:49
台灣電影 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02:18 瀏覽:134
2020最新電影在線觀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56:06 瀏覽:641
男男電影虐 發布:2024-08-19 07:04:57 瀏覽:10
韓國電影李采潭主演的關於發廊的 發布:2024-08-19 07:01:57 瀏覽:2
每期都有做的動漫 發布:2024-08-19 06:44:33 瀏覽:778
東宮拍攝時間 發布:2024-08-19 06:44:12 瀏覽:5
林正英電影情節鬼抬轎 發布:2024-08-19 06:36:35 瀏覽:254
懂的都懂在線觀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6:26:11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