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上商城 » 洪江古商城有什麼河

洪江古商城有什麼河

發布時間: 2021-02-20 12:31:44

『壹』 洪江古商城裡面都有些什麼好玩的景點

洪江古商城裡面景點有:荷風院、福全堂葯行、厘金局、黔城古城、高椅古村、汛把總署、忠義鏢局、福興昌煙館、紹興班。
洪江古商城門票上【戶外旅遊網】,戶外旅遊網預訂門票可以享受折扣價。

『貳』 洪江古商城有什麼好玩兒的

其實,沒什麼好玩的,我個人認為,可以早點起去爬嵩雲山,可以內在上面看霧,看日出容,這種天氣有霧的呵呵。嵩雲山還是佛教聖地,不過個人認為沒什麼,可能是因為還沒修建好吧,很多寺廟還在修建中,看完日出後,可以去塘砣,門口吃早餐,小籠包,不錯,米粉也不錯,是洪江獨有的味道不要錯過哦,中午可以去沅江路的,鄉巴佬,吃午飯,那的菜不錯,份量足,味道也不錯,不過個人覺得那的湯不是很好喝,那的孜然牛肉,還有鴨不錯,特別推薦鴨呵呵。呃。。還有一些吃的寫不出來,想知道聯系我的HI~我一般都有在線的太難總結了呵呵。。。

『叄』 洪江古商城為什麼會有變化

復洪江古商城保存制的古建築群,堪稱我國江南民居古建築之經典,《清明上河圖》的活版本,屬全國罕見。如果把它作為湖南的重點人文景觀開發出來,是湖南旅遊業的又一品牌。

基於此,當年的帝國重鎮必將擁有它重現輝煌的時刻!

『肆』 湖南懷化隱藏著的兩座千年古城,分別是什麼


古城內除了富有湘西特色的古建築,還有一些西式大樓,它們建造於二十世紀初,富有時代特色。

『伍』 洪江古商城的概述

洪江古商城保存來的古建築群,堪稱我源國江南民居古建築之經典,《清明上河圖》的活版本,屬全國罕見。
地處湘西雪峰山邊陲的古城洪江,明末清初曾以集散洪油、木材、鴉片、白臘而
名揚一時,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區的物資集散地,享有「小南京」、「西南大都會」之美譽。洪江古商城由來已久,只是「藏在深閨人未識」。
洪江古商城的窨子屋大多建於明末清初,為斗拱造型,一色的青瓦灰牆,飛檐翹角,雕龍畫鳳。這些古窨屋建築群一律按井字排列,錯落有致,形成「七沖、八巷、九條街」的獨特格局。古窨屋群巷內,青石板路和碼頭蜿蜒迂迴、高深莫測。有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民國時期的門匾、門聯、石雕、石刻、題字等,隨處可見;有圖案精美、雕工精湛、風格各異的用於防火的太平缸48多個。專家說,這里不失為大西南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古商城。

『陸』 洪江古商城有什麼好玩的

洪江古商城位於沅、巫兩水交匯處
洪江古商城詳細的地址: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回區
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答巫水匯合處,它起源於春秋,成形於盛唐,鼎盛於明清,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臘、鴉片而聞名,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區的物資集散地,是湘西南地區經濟、文化、宗教中心,素有「湘西明珠」、「小南京」、「西南大都會」之美稱。如今據專家考證,現仍保存完好的洪江古商城的明、清古建築,如窨子屋、寺院、鏢局、錢庄、商號、洋行、作坊、店鋪、客棧、青樓、報社、煙館等共380多棟,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
現在預訂去洪江

『柒』 洪江古商城的歷史悠久

洪江歷史悠久,3000年前即有先民活動,自古為驛站、商埠,明清時期發展成為煙火萬家的巨鎮,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臘、鴉片而聞名,是湘西南地區經濟、文化、宗教中心,素有「湘西明珠」、「小重慶」、「小南京」、「西南大都會」之美稱。現洪江城區保存著明、清、民國時期一座完整的古商城,有如一幅直觀明、清、民國社會市井全貌的「明清上河圖」,是我國近代商業發展的一個標本,也是我國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古城之一,被有關專家譽為「中國內陸地區資本主義萌芽的活化石」,極具歷史文化保護和旅遊開發價值。 我國文書上記載的神農氏「日中為市」、顓頊時「祝融作市」的傳說,意味著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就有了商品交換的市場了。《中國文物地圖集·湖南分冊·湖南省新石器時代遺址》認為,「沅水和西江始終是瀉通長江、珠江兩大水系古文化重要的,但長久被研究者忽視了的通道」。也就是說,沅水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是溝通長江、珠江的主要通道:中國民俗學家林河先生認為,中國最早的絲綢之路是3000年前商代開始的水上絲綢之路。其路線是四川的物資經長江轉入酉水,經酉陽、秀山進入沅陵(古黔中郡府地)的沅水,在湘西洪江換苗船經貴州黃平(古且蘭國舊址)到達清水江的源頭,再換馬幫進雲南、入緬甸或越南,最後經由陸路或印度洋抵達西域(《尋找失落的中華文明:海上絲綢之路從古黔中起航》)。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必經的重要中轉之地.洪江也就有了孕育和產生商城的機遇。在洪江出土的一塊元代的雕版文物,從雕版上可以看到河面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鑲著門窗、有檐、有簾、有桅桿南來北往的商船。河岸邊是一座座碼頭和風雨橋式的連通走廊,裡面是有著壯觀城門的古城牆,城牆里有雕梁畫棟的寺廟與樓堂會館,還有鱗次櫛比的民居及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這說明元朝時,洪江古商城已成為湘黔邊境的大墟場。
大歷五年(770),改巫州(洪江)名敘州,治龍標縣(在今湖南芷江東南唐糾山,洪江),領龍標(洪江)、朗溪(會同)、潭陽(芷江)三縣。屬黔中道。五代前期屬楚國,後屬後周朗州大都督府。宋熙寧七年(1074)廢。 從地理上看洪江,雖屬彈丸之地,卻匯聚了直通洞庭入長江的沅水、巫水和潕水,這幾條支流先後流入沅江,至此江面變寬,水勢浩大,宛若一股洪流,於是就有了「洪江』的稱謂。得天獨厚的水運條件使洪江自古以來就是湘西南重要的驛站和繁華的商埠。
從歷史上看洪江,五溪蠻首之洪江苗,又名雄溪苗,雄溪蠻,疑為共工直系部落,漢人以苗族的共工部落臨水而居,故名洪江,該地名因族名而得。
洪江苗逐巫水而居,分布在巫水流域。保持洪江苗民族成分比較完整的地方是黔陽東部的雪峰山片區、會同、洞口、綏寧、城步等地。綏寧和城步是苗族自治縣,巫水源頭的城步是全國第二個苗族自治縣,也是全國現有的五個苗族自治縣之一。苗族先民的主體是漢代溯沅江而上的「武陵蠻」人,到南北時又被稱為「五溪蠻」。縣境巫水,古稱雄溪,典籍列為五溪之首,故又稱「雄溪蠻」。唐末五代,境內苗民乘中原之亂,據飛山自守,故史又稱「飛山蠻」。到元代,苗族已成縣境的主體民族。以後外適內徙仍連綿不斷,清代形成巫水流域「民居十之三,苗居十之七」的格局。而 洪江是洪江苗對外交往的窗口,眾人皆知洪江苗、雄溪蠻,而不知其沿巫水分布之廣泛。
雄溪是洪江區的別稱,來源於苗語,水經注稱巫水為雄溪,歷史典載亦有熊溪、洪溪之稱謂。 明代嘉靖、隆慶之際,正值資本主義萌芽之初,在中國的沿海地區商品經濟已初具雛形,傳統的「四民地位』由「士農工商」轉化成「士商農工」。商業,以前備受冷落的末業,這時已被移民而來的洪江人首肯認同;早在明代萬曆年間的1573~1620年,洪江犁頭嘴(今沅江路)就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物資交易、集散市場,店鋪林立,作坊成片,成為洪江最早的港口商埠。明清時期更是成為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資集散通道的商貿重鎮,被稱為「五省通衢」。明清以後,洪江商賈雲集,店鋪如林,沅巫兩岸千帆競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文人王炯在他的《滇行日記》中有「煙火萬家,稱為巨鎮』的記載,並以「商賈駢集,貨財輻輳,萬屋鱗次,帆檣雲聚」來形容洪江。乾隆初期《洪江育嬰小識》中描述了洪江的繁華景象:「當是之時,列肆如雲,川楚之丹砂、白蠟,洪白之膠油,木材之堅美,乘流東下達洞庭,接長江而濟吳越,連帆大舳銜尾而上,環貨駢積,率以花布為大宗。南連桂林,西趨滇黔,利市三倍,居市者長子孫,百工技藝之流襁至而輻輳,地窄人眾,至劈山湮谷,連屋層樓,櫛比而居,儼然西南一都會。」
民國23年(1934),洪江3.76萬人中,經商的就達1.3萬人。據民國19年(1930)統計和民國22年(1933)《中國實業志》載,當時洪江的貨幣流通量居湖南省第二位,僅次於省會長沙,成為湘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著名作家沈從文在散文《沅江上游的幾個縣份》中寫道:「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的中心……通常有『小重慶』的稱呼。」在《常德的船》中他又這樣描繪:「在沅水流域行駛,表現得富麗堂皇,氣象不凡,可稱巨無霸的船隻,應當數『洪江油船』。這種船多方頭高尾,顏色鮮明,間或且有一點金漆飾……下行可載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載兩千件棉花,或一票食鹽。用櫓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纖手三十到六七十人。」據1938年的《湘水道查勘報告》,經常聚集在洪江的這種木帆船便有511艘,可見市面之繁榮。抗日戰爭時期,地處「大後方」的洪江出現過「戰時繁榮」,全國20多個省市和港澳台地區及外國的商人紛至沓來,開設店鋪達1300餘家。

『捌』 洪江古商城

洪江古商城保存的古建築群,堪稱我國江南民居古建築之經典,《清明上河圖》的活版本,屬全國罕見。如果把它作為湖南的重點人文景觀開發出來,是湖南旅遊業的又一品牌。
地處湘西雪峰山邊陲的古城洪江,明末清初曾以集散洪油、木材、鴉片、白臘而名揚一時,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區的物資集散地,享有「小南京」、 「西南大都會」之美譽。洪江古商城由來已久,只是「藏在深閨人未識」。
洪江古商城的窨子屋大多建於明末清初,為斗拱造型,一色的青瓦灰牆,飛檐翹角,雕龍畫鳳。這些古窨屋建築群一律按井字排列,錯落有致,形成「七沖、八巷、九條街」的獨特格局。古窨屋群巷內,青石板路和碼頭蜿蜒迂迴、高深莫測。有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民國時期的門匾、門聯、石雕、石刻、題字等,隨處可見;有圖案精美、雕工精湛、風格各異的用於防火的太平缸48多個。專家說,這里不失為大西南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古商城。
洪江歷史悠久,3000年前即有先民活動,自古為驛站、商埠,明清時期發展成為煙火萬家的巨鎮,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臘、鴉片而聞名,是湘西南地區經濟、文化、宗教中心,素有「湘西明珠」 、「小重慶」、「小南京」、「西南大都會」之美稱。現洪江城區保存著明、清、民國時期一座完整的古商城,有如一幅直觀明、清、民國社會市井全貌的「明清上河圖」,是我國近代商業發展的一個標本,也是我國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古城之一,被有關專家譽為「中國內陸地區資本主義萌芽的活化石」,極具歷史文化保護和旅遊開發價值。

『玖』 有誰知道洪江古商城么

我是洪江人。以前天天上學都要走古商城過。
具體形容的話 還是看資料的好
以下資料轉自網路

洪江古商城
洪江古商城保存的古建築群,堪稱我國江南民居古建築之經典,《清明上河圖》的活版本,屬全國罕見。如果把它作為湖南的重點人文景觀開發出來,它將成為湖南旅遊業的又一品牌。
地處湘西雪峰山邊陲的古城洪江,明末清初曾以集散洪油、木材、鴉片、白臘而名揚一時,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區的物資集散地,享有「小南京」、 「西南大都會」之美譽。洪江古商城由來已久,只是「藏在深閨人未識」。據專家考證,現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如窨子屋、寺院、古廟、錢庄、商號、洋行、作坊、店鋪、客棧、青樓、報社、煙館等共380多棟,總面積約20餘萬平方米。
洪江古商城的窨子屋大多建於明末清初,為斗拱造型,一色的青瓦灰牆,飛檐翹角,雕龍畫鳳。這些古窨屋建築群一律按井字排列,錯落有致,形成「七沖、八巷、九條街」的獨特格局。古窨屋群巷內,青石板路和碼頭蜿蜒迂迴、高深莫測。有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光緒、民國時期的門匾、門聯、石雕、石刻、題字等,隨處可見;有圖案精美、雕工精湛、風格各異的用於防火的太平缸48多個。專家說,這里不失為大西南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古商城。
截止目前,已有許多海內外的專家、學者、知名人士,以及新聞媒體前往洪江古商城考察、采訪。香港鳳凰衛視對此作了專題報道。目前,當地政府已經採取得力措施,加強對洪江古商城的保護工作。
2006年6月10日,國務院頒布第6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洪江古商城以「洪江古建築群」的名義名添榜上。
洪江歷史悠久,3000年前即有先民活動,自古為驛站、商埠,明清時期發展成為煙火萬家的巨鎮,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臘、鴉片而聞名,是湘西南地區經濟、文化、宗教中心,素有「湘西明珠」、「小重慶」、「小南京」、「西南大都會」之美稱。現洪江城區保存著明、清、民國時期一座完整的古商城,有如一幅直觀明、清、民國社會市井全貌的「明清上河圖」,是我國近代商業發展的一個標本,也是我國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古城之一,被有關專家譽為「中國內陸地區資本主義萌芽的活化石」,極具歷史文化保護和旅遊開發價值。
我國文書上記載的神農氏「日中為市」、顓頊時『祝融作市』的傳說,意味著我國原始社會末期就有了商品交換的市場了。《中國文物地圖集·湖南分冊·湖南省新石器時代遺址》認為,「沅水和西江始終是瀉通長工、珠江兩大水系古文化重要的,但長久被研究者忽視了的通道」。也就是說,沅水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是溝通長江、珠江的主要通道:中國民俗學家林河先生認為,中國最早的絲綢之路是3000年前商代開始的水上絲綢之路。其路線是四川的物資經長江轉入酉水,經酉陽、秀山進入沅陵(古黔中郡府地)的沅水,在湘西洪江換苗船經貴州黃平(古且蘭國舊址)到達清水江的源頭,再換馬幫進雲南、入緬甸或越南,最後經由陸路或印度洋抵達西域(《尋找失落的中華文明:海上絲綢之路從古黔中起航》)。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必經的重要中轉之地.洪江也就有了孕育和產生商城的機遇。在洪江出土的一塊元代的雕版文物,從雕版上可以看到河面上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鑲著門窗、有檐、有簾、有桅桿南來北往的商船。河岸邊是一座座碼頭和風雨橋式的連通走廊,裡面是有著壯觀城門的古城牆,城牆里有雕梁畫棟的寺廟與樓堂會館,還有鱗次櫛比的民居及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這說明元朝時,洪江古商城已成為湘黔邊境的大墟場。
洪江雖屬彈丸之地,卻匯聚了直通洞庭入長江的沅水、巫水和氵舞水,這幾條支流先後流入沅江,至此江面變寬,水勢浩大,宛若一股洪流,於是就有了「洪江』的稱謂。得天獨厚的水運條件使洪江自古以來就是湘西南重要的驛站和繁華的商埠。
明代嘉靖、隆慶之際,正值資本主義萌芽之初,在中國的沿海地區商品經濟已初具雛形,傳統的「四民地位』由「士農工商」轉化成「士商農工」。商業,以前備受冷落的末業,這時已被移民而來的洪江人首肯認同;早在明代萬曆年間的1573~1620年,洪江犁頭嘴(今沅江路)就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物資交易、集散市場,店鋪林立,作坊成片,成為洪江最早的港口商埠。明清時期更是成為湘西南扼守湘、滇、黔、桂、鄂物資集散通道的商貿重鎮,被稱為「五省通衢」。明清以後,洪江商賈雲集,店鋪如林,沅巫兩岸千帆競發。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文人王炯在他的《滇行日記》中有「煙火萬家,稱為巨鎮』的記載,並以「商賈駢集,貨財輻輳,萬屋鱗次,帆檣雲聚」來形容洪江。乾隆初期《洪江育嬰小識》中描述了洪江的繁華景象:「當是之時,列肆如雲,川楚之丹砂、白蠟,洪白之膠油,木材之堅美,乘流東下達洞庭,接長江而濟吳越,連帆大舳銜尾而上,環貨駢積,率以花布為大宗。南連桂林,西趨滇黔,利市三倍,居市者長子孫,百工技藝之流襁至而輻輳,地窄人眾,至劈山湮谷,連屋層樓,櫛比而居,儼然西南一都會。」
民國23年(1934),洪江3.76萬人中,經商的就達1.3萬人。據民國19年(1930)統計和民國22年(1933)《中國實業志》載,當時洪江的貨幣流通量居湖南省第二位,僅次於省會長沙,成為湘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著名作家沈從文在散文《沅江上游的幾個縣份》中寫道:「由辰溪大河上行,便到洪江,洪江是湘西的中心……通常有『小重慶』的稱呼。」在《常德的船》中他又這樣描繪:「在沅水流域行駛,表現得富麗堂皇,氣象不凡,可稱巨無霸的船隻,應當數『洪江油船』。這種船多方頭高尾,顏色鮮明,間或且有一點金漆飾……下行可載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載兩千件棉花,或一票食鹽。用櫓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纖手三十到六七十人。」據1938年的《湘水道查勘報告》,經常聚集在洪江的這種木帆船便有511艘,可見市面之繁榮。抗日戰爭時期,地處「大後方」的洪江出現過「戰時繁榮」,全國20多個省市和港澳台地區及外國的商人紛至沓來,開設店鋪達1300餘家。
洪江古商城以集散洪油、木材、鴉片聞名於世。當時,西南山區的木材、桐油、葯材、土紙由洪江經水路外銷。早在古楚吳之爭時,洪江就是楚國有名的桐油產地,清咸豐時,僅「洪油」(洪江桐油)一項每年輸出量為20萬擔(約700萬千克),值銀百餘萬兩,運至鎮江、上海轉銷海外市場。貴州和湘西的木材也從洪江集散,成為皇宮、貴族的上等棟梁之材。從沿海運回的食鹽、布匹、百貨則散往湘、黔、鄂、桂、滇邊遠山區。因為在洪江的身後有上海和江南沿海一大片廣闊市場,西南需要的百貨也必須從這里集散,因此洪江曾是淘金者的樂園。
洪江古商城形成的社會、歷史背景復雜,文化內涵尤為豐富,堪稱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有「活化石」。「洪江古商城是中國近代商業發展的一個標本。它的輻射面之在,建築群保存之好,在中國十分罕見,在世界商業史和建築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羅哲文)。」明末清初時,洪江古商城已經出現新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商人通過榨取僱工的剩餘價值來積累原始財富,「這與明末蘇州、杭州等織布業發達地區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是一樣的原因。」 「和洪江古商城一樣,長江流域的宜賓、武漢、重慶、上海也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但它們的古建築現在保存得沒有如此集中和完整(世界遺產專家組專家鄧薇)。」 洪江古商城有如一幅直觀的明、清社會市井全貌的《清明上河圖》,一本了解中國資本主義萌芽歷史的形象的教科書,一座集政治、軍事、經濟、宗教、文化史料大全的活性博物館,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麗江、平遙、洪江和鳳凰四座古城
作為旅遊後起之秀的洪江古商城,在湖南懷化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古城古鎮古村論壇上正式簽署的協議,已與麗江、平遙、鳳凰結為姊妹古城,四地承諾:本著保護第一、開發第二、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客源互換、利益互惠的原則,打破地域界限,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提高,實現旅遊信息交流、溝通與共享,實現旅遊人才的交流合作。

『拾』 洪江古商城的介紹

洪江市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匯合處,它起源於春秋,成形於盛唐,鼎盛專於明清,是保存最屬完好的古建築群。洪江古商城以集散桐油、木材、白臘、鴉片而聞名,是滇、黔、桂、湘、蜀五省地區的物資集散地,是湘西南地區經濟、文化、宗教中心,素有「湘西明珠」、「小南京」、「西南大都會」之美稱。如今據專家考證,現仍保存完好的洪江古商城的明、清古建築,如窨子屋、寺院、鏢局、錢庄、商號、洋行、作坊、店鋪、客棧、青樓、報社、煙館等共380多棟,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

熱點內容
斷背山有幾分鍾 發布:2024-08-19 08:31:17 瀏覽:253
日本電影 女老師和學生私奔 發布:2024-08-19 08:29:36 瀏覽:49
台灣電影 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02:18 瀏覽:134
2020最新電影在線觀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56:06 瀏覽:641
男男電影虐 發布:2024-08-19 07:04:57 瀏覽:10
韓國電影李采潭主演的關於發廊的 發布:2024-08-19 07:01:57 瀏覽:2
每期都有做的動漫 發布:2024-08-19 06:44:33 瀏覽:778
東宮拍攝時間 發布:2024-08-19 06:44:12 瀏覽:5
林正英電影情節鬼抬轎 發布:2024-08-19 06:36:35 瀏覽:254
懂的都懂在線觀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6:26:11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