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上商城 » 海安有什麼商城

海安有什麼商城

發布時間: 2021-02-14 23:40:33

A. 海安有什麼傳統

(1)生產儀禮
a催生
婦女懷孕後稱「有喜」,家中就不讓她乾重活,並陸續購置產前、產後所需要的食品和用物。娘家要送「暖窩」(或涼車)以及嬰兒衣服、紅糖、豬油、草紙肚兜、尿布等,稱「催生」。嬰兒衣服中必有紅毛衫兒(不縫邊),草紙邊上也要有紅印,表示預祝生男。李堡一帶催生,娘家要送灰匾。
b.接生
孕婦屆產期腰腹脹痛,此時要備盆、桶為接生用。胎兒將生,遂坐桶兒,謂之「上桶」。過去多請穩婆(俗稱「接生婆」)接生。如生男嬰,穩婆口稱「恭喜養了胖小子」;如生女,就用「母女平安」勸慰主家。若是頭胎生女,就說「先開花,後結果」。有連續生女的人家,往往用溺嬰的手段。南鄉遇難產,接生婆常做法向門外摔碗,以求孩子速生。胎盤舊用小罐貯藏,放入碎石灰,封蓋埋與床底,稱為「藏衣」,故出生之地稱「衣胞地」。胎兒初生,適來不速之客,稱「踏生」,相傳小兒長大後習性與踏生者相似。穩婆往往是世代相傳,有實踐經驗,對產婦的順利分娩有一定的幫助,但這種舊法接生缺乏科學的消毒和護理知識,往往會造成產婦出血過多或感染破傷風菌,引起「產後驚風」等疾病。因而,推行新式接生後,孕婦多到醫院分娩,舊俗盡廢。
c.報喜
嬰兒出生後,有報喜之舉,曲塘、海安一帶,生男向親友分送紅蛋和毛米粥(糯米糖粥),生女送棗,受贈者必須當場回禮(鮮蛋、秈米),有的還要包喜錢。河東一帶生男報喜,所送紅蛋數要成單;生女不報喜,叫「悶聲大發財」。
d.洗三
三朝洗兒之風甚古,唐時已有記載。嬰兒出生第三天,為他(她)洗澡、穿衣、開奶、取乳名,並宴請親友,名為「洗三期」。一般由穩婆洗兒,洗後穿毛衫兒,主家和親友賞穩婆「洗兒錢」。嬰兒開奶前先用甘草、大黃烘汁喂嬰兒,俗名「催肚」。開奶時,要磨墨汁,向人乞得異性嬰兒的母乳,用燒紅的銅錢放入墨汁、奶內加熱,先行餵食,祝其長大後有佳偶,有財氣、有文化。洗三朝辦酒宴,產婦的娘家人一定要到席。南鄉生男,於洗三時在房門口懸掛綴有紅布長條。
e.坐月子
產婦分娩後,要擁被坐床,使淤血順利下行,叫「坐月子」(現代科學證明這是不科學的),日子漸久,產婦可在房裡自由活動片刻,基本上不離床,飲食由家裡人送來。為保暖和防止感染頭風,產婦要扎包頭巾或帖「頭風膏葯」,一直到滿月。坐月子期間,產婦要喝艾湯(以陳艾為好)加紅糖驅寒去淤,開始時一日三服,以後遞減。當然講究者服用中葯「生化湯」。產婦月子里要少吃咸,多吃脆餅、糖泡油饊、白湯豬蹄一類的營養品,據說可使產婦乳汁充足,又可防今後年老多咳。
f..滿月
小兒出生一個月時叫「滿月」。滿月日要剃胎毛,剃下的胎毛用紅、綠絲線繞紮成球狀,掛於搖籃或帳鉤上,據說可以使嬰兒壯膽辟邪。是日,外婆家帶女兒、女婿和嬰兒回家慶賀,去時在嬰兒額上塗點鍋灰,稱「灶狗兒」,祝其強健。回來時搽香粉,稱「粉狗兒」,祝其白嫩。嬰兒隨父母回家時,就卧在外婆家贈送的搖籃里,枕被俱全,還要帶回大小便用的「馬兒」(小木便盆)。
g.抓周
嬰兒滿周歲谷稱「齡期」,親友要來慶賀。外祖父母和舅父母要為嬰兒制辦項圈、頸鎖、手鐲、腳鐲等銀製品及嬰兒服裝鞋帽,並買鞭炮、魚肉、饅面等物品,其他親友酌情送禮。是日小兒由大人抱著舉行「抓周」儀式,在神前桌上陳列著生活用具、文房四寶、玩具等物件由其自取,以卜未來。
h.寄名、認干媽媽
凡為得子不易者所生,而又十分寵愛孩子,家人往往為其寄名或認干媽媽或作「乾娘」。寄名要到廟中,拜老僧為師,替小兒取一和尚名字,並贈小兒僧衣、鞋帽。家裡人稱嬰兒為「和尚小」。凡寄名小兒,長大後擬結婚,需回原寺廟請僧人施法為其贖身還俗。另也有寄名在佛寺古樹上的,同樣為求小孩長壽。認干媽媽,一般是擇子女多而生肖不相沖者,使小兒拜其為義母。認乾娘時,小兒家應該備孝敬之物,乾娘亦回贈以新鞋帽。鄉人領兒認乾娘時,乾娘必裹兒於裙,已示其會與親生子女合群。

(2)婚姻
a.訪親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婚配講究「門當戶對」,是舊社會訪親(問名)的中心思想。大都要:
一訪「底子」,了解對方家庭是否有狐臭。雙方查訪很嚴,除本戶外還旁及親族,這在當時也算一種樸素的優生優育觀念。
二訪「門第」,分清土農工商,要求門戶相配,或是「攀高親」。特別迴避與那些所謂社會職業低微的「下九流」人家通婚。
三訪「輩分」,要論班排輩,不能亂「字」(大族人家有家祠,每代人裔都統一規定名字上的一個字,如「道德文章榮華富貴」等,以字按序排輩)。
四訪「家境」,女方對男方的田地、房屋、傢具、糧食、樹木『牲畜以及租佃關系等都要詳細了解。還要訪男方兄弟姐妹的多少,這是因為「小家搬窮,大家分窮」,直接關繫到家庭經濟的實際情況。但男方對女方的經濟條件要求稍低,認為「買豬不買圈」,家當無關緊要。
五訪「對象」,這是最主要的一項,也是最難訪的一項。由於封建時代父母包辦婚姻,男女方常不能見到面,媒人從中搗鬼,弊端百出,往往造成終身痛苦。
訪親時還有一個條件,就是要雙方年齡適合,生肖相配,並傳下許多俗語。如:「女大一,糧食囤子沒處摺」,「男大三,金山靠銀山」;「女大三,必討飯」等等,這些都是毫無一點科學根據的胡言。
b.訂親
互訪認可後,若雙方有意結親,則女方將女之出生年、月、日、時各系所屬天干,地支,即八字書於草紙上,外包紅紙,由媒人送交男方,稱「發庚帖」。庚帖又稱草紙帖兒。男方以之供於神櫃爐下,並體察凶吉,三天之內不能發生打碎器皿或其他不祥之兆,否則退給女方。如三日無事,男主即以「八字」交算命先生推算「合婚看乾坤兩造的八字是否相配。也有少數人家「愛親做親」,不搞求神問卜的一套。合婚認可,男方請媒人擇吉日到女方家送義務、銀錢、首飾等作聘禮(彩禮),成「押帖兒」或「納彩」。海安鎮押帖時,一定要送桂圓、茶葉。曲塘一帶女方受聘後,以糖果贈親鄰,表示已受聘。訂親後,未婚女婿逢年過節要到女方家中送「上門禮」。過大禮「定禮」儀式隆重,有一定的規格。一般要送豬膀、鯉魚,糕粽團圓(諧音「高中團圓」)等。男主、女方同時邀請親友宣布訂婚。
c.婚前准備
男方迎娶前,須先與女方商定迎娶日期,並將正式迎娶日期書寫於紅帖,由媒人送往女方,俗稱「通話」,另外,男方要送「通話禮」,即要通過媒人商討禮金、衣料、首飾、賠送等條件,就以女兒年幼、嫁妝尚未辦等推諉;如協商成功,即由男方發出親迎紅柬帖(俗稱「日子」),確定「良辰吉日」成婚。男方在迎娶前三天給女方送「開面禮」,包括「上頭全」(胭脂、花粉、紅繩、金花)、婚禮服(租用的鳳冠、霞帔、綵衣、綉裙、蓋頭紅巾)、爺娘席子(這是女兒不斷娘家路的表示)以及供女家燃放的鞭炮、高升(俗稱「起火」)等。女方必須贈女婿上下服裝、鞋帽、腰帶(蒼纓帶子)、寄富袋(綉囊)等六樣,連同陪嫁妝奩一起交付,這是「回好」之禮。
女子出嫁前,嫡親要請她玩幾天以示惜別,稱「晾嫁」,所贈禮物稱「花儀」或「添妝」。女子出嫁前一天,家中辦「待女酒」,父母教以新婦的規矩,虐人要拜謝天地、拜辭祖先。
婚期先一天,男方到女方家接嫁妝。嫁妝分硬鋪蓋(木器)、軟鋪蓋(新被褥要請有福有壽者縫制)。其中木器需有三圓(馬桶、腳盆、湯桶)(既為女子生活必需物,又含「三元及第」之意。馬桶又稱「子桶」,因為人坐桶上狀如騎馬),馬桶內裝紅筷子(諧音「快子」)、炒米、草紙(以紅紙封成夾子),上面放紅棗、花生、桂圓、栗子(諧音「早生貴子」,分朝日供兒童分食)。是日,男方須請多子多孫、有福有壽的人伴房、暖轎、鋪房、吃暖房酒。
d.親迎(迎娶)
結婚當天,男家天沒亮就要派花轎往女家迎親,條件好的有名堂的燈籠前導,並配有吹鼓樂手,新郎還要坐官轎同行,媒人在前;條件差的,河北用船,河南用兩人抬的竹架轎(或獨輪車)。無論窮富,新娘絕不步行。
花轎未到女方家時,媒人先告知女家接轎,燃放鞭炮。女家大門緊閉,男方須給女方發「開門封」(此錢留給娘家的兄弟分)。然後開門待茶,並檢點禮物是否符合要求(其中須有「萬年青」,由男女兩家分別栽種在庭院中)。茶畢,由男方鳴炮奏樂,首次「催妝」。飯後,再而三「催妝」,這才由父母吩咐女兒上轎。
如系「一天圓」,在要茶後、飯前發嫁妝(河北用船,河南用車或靠人力挑、抬),其中「馬桶」由喜娘搬,並要發賞錢。否則需新郎自己動手。
開門落轎傳入催妝,由有福者為新娘梳頭打扮,父母吩咐女兒上轎。新娘出房要腳父兄舊鞋,以示不沾娘家土財。上轎時要懷揣「三言真經」(代以紅紙封好的老皇歷)用以辟邪。上轎時,新娘之母要放聲大哭,以示對女兒的愛惜。沿路過橋必放鞭炮、起火。有的地方,由新娘的弟兄持燈相送稱「送親」。河北地區新娘商船後,由哥哥用洗鍋帚在船的三個角上刷一下,留一角不刷,表示女家分享男家財氣;開船時,船在河心迴旋打轉三次,以示新娘對娘家人依依不捨之情。花轎到男家,燃放鞭炮,鼓樂齊奏。新娘入門時,腳踩柴草(諧音「財」),跨旺火盆(表示日子興旺)。

(3)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日,舊稱元旦(分朝),俗稱大年初一。舊俗,凌晨時老人卧床以諦聽自然界動物叫聲,以卜一年運氣。各戶爭先恐後焚香鳴炮,搶接天地,特別起早燒「頭香」者,多為祈求家添男丁或財運亨通。河東人家則俗尚晚起,家家戶戶每到日上三竿才起身。早晨,家庭主婦入廚,以「陳火」燒鍋煎雞蛋、溫果子茶、熱白湯豬肉,送給家中老人坐在鋪上吃,其他人則在起身後吃紅棗茶、元寶茶、湯圓糕點。早餐後,以自然住宅區為單位,各戶中青年成群結隊挨家逐戶拜年,主人以煙、茶、花生、糖果等招待。市鎮商店則互送賀年紅帖,從門縫投入。中午時,焚香敬神(又稱「下升」謝神)。午飯前不掃地、不潑水、不動秤、不動剪刀。初一尚有吃陳年飯俗,河北人家中午吃陳除夕飯、剩菜(稱「下生飯」),晚食吃面條(稱長壽面);河南、河東人家則在晚上吃陳飯,中午吃糯米飯(或粘傺米飯)。按俗晚餐要提前,上床睡覺不點燈,以為如此可使夏季蚊蟲減少。從初二日起,各家陸續走親訪友、互相拜年。初二日,禮儀不能免者,為佃戶上地主、老闆家拜年,女婿帶妻兒給岳父母拜年,河東地區子侄給伯(叔)父母拜年。親友之間彼此互請春酒,稱「請春卮」,一般到正月十五止。河東地區農村稱請春酒為「拉龍燈」,時間一直延續到二月半。初二日,農民到土地廟(祠)給土地公公、土地娘娘敬香,祈求一年風調雨順,田無蟲災。商店於是日敬玄壇菩薩(即財神老爺趙公明),辦酒招待職工。
正月初五為「財神日」,又稱「五路日」,商店開市。店主對「敬財神」極重視,從初四晚起,各店號大門即張貼財神像。店主沐浴更衣,有的徹夜不眠,並備三牲祭禮(豬頭、雄雞、花魚,俗稱「六隻眼」),半夜即起身焚香「接財神」鞭炮聲不絕。
新年第一筆生意如婦女來買,稱為「滿(母)生意」,價格優惠。民間貧苦藝人亦於是日著戲服,扮財神敲著鑼,各至店號門前演招財進寶討賞,謂「跳財神」。晚上,店主請職工吃「財神酒」。
海安俗以初一至初五為「五天年」,人們一律著新衣 新帽
新鞋。因「棉」與「霉」諧音,故有的地區忌穿棉鞋,河北人家各戶屋檐前高掛紅燈籠,從初一晚至正月十八落燈止,名為「天燈」。

(4) 元宵節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也稱燈節、上元節。「十三上燈,十八落燈」,這期間為燈節期,正月十五為其高潮。農家於此期間,以竹竿掛紙糊的紅燈籠(上蓋雨笠),於每晚點燃,祈求豐年。因患眼疾求神許願的,則從初一點到三十日。元宵節除張燈、看燈外,早上要吃糯米粉湯圓,晚上吃油炒圓子、花生、蠶豆、白果等食物。燈期內普遍有「上燈圓子落燈面」的食俗。
元宵晚,農家取紮成一丈多長的草點燃,拿到自家田埂上揮舞,稱「炸麻串。通常麻串紮成十二節,若是閏年,須多扎一節,每節放兩只小鞭炮。農家邊揮邊唱「燒荒謠」如:「正月半,炸麻串,拾個穗頭稱斤半,爹爹稱給奶奶看」;「正月半,炸麻串,別人家的菜銅錢大,我家的菜笸籃大;別人家的菜生了癩,我家的菜上街賣」等。炸麻串有的地方也叫「炸麻蟲」、「放燒火」。民間有以麻串火焰預卜年成好壞,深紅兆天旱,慘白兆大水。

(5)二月二
農歷二月初二,各家要將已嫁的女兒於是日帶回娘家休息,時間長短不一。河北有民謠曰:「二月二,家家撐船帶女二。」河東有民謠曰:「挑篙兒,做餅兒,帶女兒,不帶女兒窮狗兒。」有是日,河東、河南地區說媒活躍,諺曰:「二月初二龍抬頭,王寶釵綉樓拋綵球。」

(6)清明節
公歷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日家家戶戶多設供祭祖,稱「敬先」。清明日,婦女兒童有戴菜花、楊柳俗,早上食薺面楊柳葉攤餅,民間傳有「清明不戴柳,死後變癩狗」的俗諺。清明前後各十天,各家先後分別掃墓、掛帛、插小旗、焚紙箔,為舊墳墊土、加頂。死者葬後三年中,子女掃墓要辦酒祭祀,前後三年分別稱新墳、中墳、滿墳。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不生煙火,只吃冷食。民國以後不為重視,有改為清明日下午吃冷飯的。新中國建立後,各機關學校及人民團體多於清明節前後祭掃烈士墓,敬鮮花圈,緬懷先烈。

(7)夏季
農歷四月至六月,主要節日有立夏、端午節和六月六。夏至以後,水稻全秧、雜糧全苗。農民怕旱澇,常在此期間舉行一年一度是青苗會。如遇久旱不雨,此間尚有做龍王會求雨之舉。夏季除上述三節外,還有五月十三的關老爺生日,結拜兄弟要在這一天祀神、宴會,以敬關帝。六月九日為觀音生日,多吃素齋俗。
立夏
農歷四月六日前後為立夏節,家家煮雞蛋,戒坐門檻,午飯必備韭菜炒雞蛋。曲塘一帶則不睡午覺,以防疰夏。男女老幼要於立夏日稱體重,婦女則頭上戴皂角樹葉或瞌睡草,說是以免夏季瞌睡。立夏前後麥子剛剛熟,有用嫩麥磨製糍粑(俗稱「冷嫩」)嘗新之俗。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天貺節。是日家家戶戶裹吃棕子。舊俗門前掛端午符,室內掛鍾馗判官像,神櫃上陳設鮮艾、菖蒲,燃盤香。街市上有跳判官的,劇場多演《白蛇傳》等戲曲。婦女用彩色絲絨和綢緞,做成多種精緻的香袋,佩在兒童身上,稱「端午錦兒」。孩童著新衣、頸系「百索」、腳穿「虎鞋」。中午閉門吃午餐,稱「賞午」,菜餚須有「五紅」,即干鹹菜紅燒肉、紅莧菜、紅燒黃魚、紅蘿卜、紅炒蝦等,還要飲雄黃酒。飯後,用艾葉蘸雄黃酒撒遍酒堂室旯旮,或用艾葉、菖蒲煙熏,並在孩童額上以雄黃酒書「王」字,以辟邪驅五毒。集鎮浴室當天將菖蒲、艾葉切碎放在池水裡(俗稱百草湯)以供沐浴,防止生瘡癤。毛腳女婿多於是日向女方送粽子、鴨蛋、黃魚、豬肉等禮節,如婚期已近的還需送衣料。次日,已婚子女偕丈夫回娘家,稱「吃餿粽子」。海安鎮舊有端午游鳳山俗,曾勝極一時,今已不興。
六月六
舊俗家家於是日曬衣曝伏,吃以新麥炒的焦屑。民諺有「六月六,吃塊焦屑養塊肉」之說。婦女是日洗頭,男人和小孩下河洗澡,諺雲:「六月六,洗白肉。」娘家要給新婚兒女做夏衣,稱「送夏」。一些地方有六月六帶兒女歇大伏之俗。此俗今已淡薄。

(8)秋季
農歷七月至九月,主要節日有立秋、七夕、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除此舊時尚有七月三十日的地藏王生日,鄉人每於此日晚,點「地燈」敬神,或延僧放露天焰口,以超度孤魂野鬼,名為做「孟蘭會」,俗稱「放利孤」。
立秋 是日吃西瓜,意為瓜能祛暑,又有是日吃西瓜可「爛豬毛」之說。李堡地區多數人家於此日以南瓜煮饊子食。
七夕
七月七日夜俗稱七夕又稱「乞巧節」,相傳為牛郎織女鵲橋相會之日。農家姑娘常結伴望巧雲,傳說誰能望到纖雲弄巧,誰就能精通女紅。亦有藏在茄子田、瓜棚下「乞巧」的。此俗今已不興。
中元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七月半。是日各家裹扁食(水餃)、煮新米飯,提前吃午飯、燒紙祭祖,稱燒周年。民謠有「早燒清明晚燒冬,七月亡人等不到中」之說。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節」,又稱「團圓節」,河東人稱「人節」。節前親友間互送禮品,月餅為必備之物。是日各家吃月餅、米餅及藕餅。南鄉農家多做鍋蓋大小的「月光餅」,下河人家則多宰鴨為餚。晚上設宴,合家歡樂,把酒賞月。晚飯後,各家在門前或庭院設席,以供月餅、果品、荷藕、菱、石榴、柿子等供品,對月燒香,祀「太陰星君」神像,泡香茶於神前,俗稱「敬月光」。河東地區則供月光娘娘像。若偶逢月蝕,則到處鞭炮鑼鼓聲不絕,以驅除天狗食月,直至月亮復明始罷。集鎮名店鋪舉行「月光會」,於晚間放焰火,熱鬧非凡。說書唱戲要演唱「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宮」等應時節目。訂過婚的男青年要給丈人家送月餅、荷藕、魚肉、衣料等節禮,名為做節。農民有看中秋月色預測來年豐歉的習俗,諺語有「亮月子在雲里拱,來年蝦兒魚要絕種」之說。今除「敬月光」、「月光會」等俗已不存外,余依舊。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是日集鎮熟食店蒸粘糕出售,名為「重陽糕」,並附贈五色紙制三角旗,上印有吉祥圖案,稱「重陽旗」。晚間,商店作坊均宴請師傅吃「重陽酒」。俗語稱「吃了重陽糕,說把晚茶拋;吃了重陽酒,要把夜作揪」。曲塘鎮是日有吃番瓜俗,以為吃番瓜就不被瘋狗咬。今是日以被國家定為「敬老節」。

(9)冬季
從十一月至冬至日進入數九寒冬。農歷十二月稱臘月,從臘月二十到除夕,以夜數計日。這期間,各家要撣塵大掃除,打籠蒸糕團、饅頭、米餅等,一些人家還腌制咸魚、鹹肉。家家要趕晴天洗衣服、被褥,民謠稱「有錢沒錢,洗洗過年」。理發室和浴室因「剪元寶頭,洗元寶澡「而分外繁忙。二十六、二十七夜,部分人家敬神辭年,商店吃辭年酒。從二十夜到二十九夜,集鎮上有專職打更守夜的人,手提燈籠敲著竹梆,提醒人們防火防竊。建國後,地方政府部門對冬防更為重視,組織民兵及工作有員值班夜巡,做好安全保衛工作。
十月朝
農歷十月初一稱「十月朝」,前後數日內掃墓滿墳,祭祀與清明節相似。是日有煮糯米飯送蒼蠅俗,河東則以煮赤豆飯送蒼蠅。李堡舊俗於是日舉行城隍會。又河東地區在十月朝洗牛,耕牛開始冬休。贏弱老牛,往往受到淘汰。
冬至節
冬至日在公歷12月22日前後。前一日為小冬,家家祭祖燒紙。冬至日又稱大冬,各地早上均有吃湯團的食俗。晚上團聚設宴,商店作坊均有「冬酒」,俗稱「大冬大似年」。河東亦間有拜冬禮節。從冬至起為交冬數九。冬至之日,晝最短夜最長,故有諺雲:「冬至不坐夜,夏至不踏車。」
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日傳達室說為釋迦尼佛成道日。民間仿寺廟俗,以糯米、黃豆、花生、慈姑、青菜、紅豆等,雜配煮成「臘八粥」飯食;講究的富戶放紅棗、板栗、白果、香蕈、蘑菇、木耳等,稱「八寶粥」。佛教信徒在晚上吃面條祝「無量壽佛」。其他人家還有的開酒宴。今吃臘八粥俗依舊。
送灶
臘月二十四日家家送灶,禱祝灶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所供祀品一般為四盤:飴糖(粘封灶君之口)、茶葉和米(象徵生活平安)、豆腐(「富」的諧音)、紅豆和碎稻草(灶君神馬的飼料),河東人家還供酒糟。建國後此俗漸廢。
除夕
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月小為二十九日)為除夕,俗稱「三十夜」。除夕前一天為小年夜,多數有家中午祭祖;有一部分有家則是除夕日中午祭祖。是日煮陳飯裝「陳飯盒」。除夕前家家戶戶忙碌,蒸糕點,做年菜,炒花生、蠶豆、炒米,買茶食,打年貨等均須在此階段准備室外畢。除夕舊俗各家檐頭要插紅紙、黃箋裝飾和芝麻秸,門戶上要貼紅喜箋、春聯及門神;堂屋內貼年畫、順遂條,並以「福」字倒貼,取「福到」的諧音。居喪之家春聯第一年貼黃紙,第二年貼綠紙,第三年滿孝後貼紅紙。家家屋內外打掃整理一新,並於門外、場頭以蒲包裝石灰打「元寶囤子」,或稱為「麒麟腳印」。除夕當晚敬祖先、接灶神,家人設宴團坐吃「守歲酒」。年夜飯,一般要多煮,剩餘的留作新年吃「陳飯」;鍋巴要留整塊的,稱「飯根」,並用一盤裝盛,上插拍樹枝、芝麻稈,綴上白果、花生、銅錢,貼黃紙箋、財神像,名為「陳飯盆」,置於神櫃上。散席後,清理廚房,清灶面、鍋膛,滿水缸、箸桶。臨睡前,長輩要給晚輩發「壓(守)歲錢;各人枕邊放糖果、棗、長生果(連殼花生),供歲朝枕邊開食;又分放新衣、新帽、新鞋襪、供歲朝穿著。河東有些人家則徹夜不眠,坐民待量,叫「守歲」,。

B. 海錠區有一個很大的商城叫什麼名字啊

金源燕莎商城,從蘇州橋向西,大約2公里,很大,沒什麼生意,人不多。

C. 海安有什麼好玩的地方哪些景點必去

1、海安縣博物館
2、江淮文化園
3、粟裕同志紀念館
4、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
5、七星湖生態園
6、中洋河豚庄園
7、青墩遺址

還有194條相關問答,更多海安新奇玩法,點擊查看

D. 海安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1、南通珠算博物館,南通珠算博物館於2004年12月建成開館,由珠算展覽廳、學術報告廳和少兒珠心算培訓基地等三部分組成,集展示、研究、教學、交流和旅遊等功能於一體。

2、海安江淮文化園,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江淮文化園是由海安縣人民政府和海安縣蘇中植物園開發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打造的以江淮歷史文化為底蘊的人文景觀項目。該項目計劃投資5億元,花十年時間全部建成,到目前為止已建設九年時間,投入4億元,一期工程基本建成,並對外開放。

3、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位於江蘇海安縣城中心,海安鎮寧海南路91號,建於1986年,原名「蘇中七戰七捷紀念碑管理處」,1998年更名為「蘇中七戰七捷紀念館」,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紀念館佔地21000平方米,建有紀念碑、陳列館、國防園、廣場等。

4、廣福禪寺,坐落在江蘇省海安縣海安鎮東北郊的明道村。寺院南臨新通揚運河,西南倚鳳山及韓國鈞先生的墓區,西側是規劃中佔地數十畝的鳳山公園,東北近秀麗的紫石中學,東為寬闊的鳳山大道,加之聞名的海安十景之一「鳳山早」,使廣福禪寺成為海安一處極好的風水寶地。

5、海安博物館,海安縣博物館館址設在民國時期江蘇省省長韓國鈞(紫石)先生故居內,即海安縣城東大街北陸家巷西側,稱為「韓公館」。這是一組保存完好的晚清建築,青磚小瓦、火巷迴廊,火車車廂式小花廳是當年韓國鈞先生倡議召開的「聯合抗日座談會會址」,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E. 江蘇南通海安縣有何特產

海安特產有:李堡麻蝦醬、鑫緣絲綢、糯米陳酒、南通脆餅、冰雪酒等

F. 有沒有什麼購物商城的,推薦一個

大眾最常用的:淘寶,天貓
女生喜歡的: 蘑菇街

騰訊旗下的: 當當網專
正品打折的屬: 唯品會
網購超市: 一號店

正品好酒: 酒仙網

電子產品: 京東商城!
團購: 拉手網

包包: 麥包包
奢侈品: 尚品網
母嬰用品: 紅孩子
時尚女裝: 夢芭莎
高檔男裝: 瑪莎瑪索
正品百貨: 卓越亞馬遜
T恤: 凡客誠品
家電: 蘇寧易購
創意商品: 趣玩網

G. 海安有哪些地方可以買送朋友的禮物

名品街那條路上不是有很多小飾品的店嘛

H. 南通有哪些大型商場 每個商場都有哪些化妝品謝謝!

在線談

市區?縣區?

友誼商城
人人樂百貨
金鷹國際購物中心
開發回區宏偉物資答商場
六洪百貨
地下商城
大潤發
家樂福
時代
新宜家
農工商

化妝品?你還是自己挨個打電話問吧,或者自己看。其實都是市場常見的

I. 江蘇南通海安有幾個五金市場+具體地址

1、海來安新車站北側有自一條東西方向的五金街;
2、海安新車站西側泰寧橋河東北側有幾家;
3、海安老車站北側紅綠燈向東約200米(江海東路)有一家,其品類在海安來說還算比較豐富,浙江人經營,店名:螺絲大王。

因舊城改造,主要集中地區以新車站北側的五金街為主,建議你去那邊看看,那邊經銷商比較多,種類也相對多些。

J. 海安縣大型百貨商場有哪些

永安百貨商店: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永安中路56號


聖琴百貨商店:南通市海安縣


緣興百貨商店:南通市海安縣


熱點內容
斷背山有幾分鍾 發布:2024-08-19 08:31:17 瀏覽:253
日本電影 女老師和學生私奔 發布:2024-08-19 08:29:36 瀏覽:49
台灣電影 雙胞胎 發布:2024-08-19 08:02:18 瀏覽:134
2020最新電影在線觀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7:56:06 瀏覽:641
男男電影虐 發布:2024-08-19 07:04:57 瀏覽:10
韓國電影李采潭主演的關於發廊的 發布:2024-08-19 07:01:57 瀏覽:2
每期都有做的動漫 發布:2024-08-19 06:44:33 瀏覽:778
東宮拍攝時間 發布:2024-08-19 06:44:12 瀏覽:5
林正英電影情節鬼抬轎 發布:2024-08-19 06:36:35 瀏覽:254
懂的都懂在線觀看網站 發布:2024-08-19 06:26:11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