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商城為什麼虧損
『壹』 京東每年都虧損 是怎麼盈利的
」十節甘蔗「戰略。
十節甘蔗的說法比較貼切的抽象出了京東模式的實質,即把控整個零售環節,無縫為用戶提供服務。十節甘蔗描述的是正是消費品零售行業的供應鏈模型,對應的是電商中的B2C模式。根據艾瑞咨詢的數據,2013年B2C在網路購物市場中佔比達到40.4%。
(1)京東商城為什麼虧損擴展閱讀:
中新經緯客戶端3月3日電 2日晚間,京東集團官方微信號「京東黑板報」公布2016財年第四季度財報及全年財報。財報顯示,京東在2016年首次實現年度盈利,凈利達10億人民幣。
盡管2014年京東曾實現過短期盈利,但在最近三年的《財富》中國500強虧損公司排行榜中,京東一直處在前三名的位置。2日京東公布的2016年全年財報,是京東首次實現年度盈利,意味著京東終於進入到穩步盈利的發展階段。
京東是如何擺脫虧損的,「京東黑板報」中介紹道,2016年,隨著京東商城盈利能力穩步提升、京東金融業務自籌自支能力快速加強,京東在保持對新業務戰略性投資的情況下實現盈利,體現出其商業模式和核心業務所具備的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
在成功擴大業務規模和市場份額、保持高增速的同時,盈利能力也獲得了穩步提升,迎來了持續健康發展的新拐點。
2016年度,京東物流、「JD IDEAL」營銷能力相繼對社會開放,對品牌商家的吸引力日漸增強。資深電商分析師李成東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京東已經進入規模化盈利的階段,前期自建物流等重投入正在帶來回報。
此外,金融、O2O等新業務發展態勢良好。京東金融在2016年1月獲得66.5億元A輪融資。2017年1月,京東金融與中國銀聯達成深度合作。
3月1日京東金融重組,京東集團出讓其持有的所有京東金融股份,相當於京東金融68.6%的股份。至此,京東集團獲得大約143億元人民幣現金以及在京東金融未來實現累積稅前盈利後,獲得其稅前利潤的40%。
盡管成績亮眼,但京東也不得不考慮未來的成本增長壓力。根據財報顯示,去年京東的各項運營成本均有上漲。其中,營收成本從上年同期的1570億元增長到2207億元,同比增長41%。
包含采購、倉儲、交貨和客戶服務在內的履約成本,從2015年的139億元,增長50%至210億元,占凈收入的百分比從7.7%增加至8.1%。
對此,京東方面對北京商報表示,營收成本的上漲主要是因為直營業務增加,以及直接提供給商家和供應商的流量獲取成本和在線營銷服務成本上漲所致。而履約成本的增長,主要是由於隨著集團業務拓展至消費類產品,平均訂單大小降低原因造成。
對於未來的增長潛力,京東集團CEO劉強東表示,「放眼未來將聚焦技術創新,進一步鞏固行業領導者的地位」。
『貳』 京東商城一直對外宣稱虧損,為什麼虧損還要勉為其難的繼續營業還越戰越勇。。。
知道「七傷拳」嗎?先傷己,再傷人……
京東有足夠的風險融資,用內這些「銀彈」來打壓國容美、蘇寧,搶奪市場份額,電商競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價格戰,因為對於家電產品,客戶的忠誠度是很低的,因為都是耐用品,不會頻繁更換,基本上是誰家的便宜我就買誰。所以,價格戰的目的就是消耗對手的資金,讓對手在財務上徹底惡化,這樣就會越來越沒有還手之力,那時候京東就可以獨大天下了,過往的損失,可以通過擴大的市場份額來彌補……
『叄』 這幾年京東整體虧損很嚴重,為什麼從來都不差錢
最近,JD發布了2016財年第三季度的業績。財報顯示,京東三季度營收607億元(約91億美元),同比增長38%。第三季度,公司實現交易總額1588億元(約合23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1110億元增長43%。此外,訂單量和毛利同比分別增長55%和59%。
近日,針對巨額虧損的傳聞,劉強東表示:「京東電子商務盈利已久,但近幾年來,只有投資沒有收益。我們與市場上的補貼和惡性虧損的公司有本質區別,因為我們的虧損可以稱為投資。」用戶增長率是行業和公司經營趨勢的領先指標。龐大的流量和用戶購買習慣已經成為京東很好的競爭壁壘,京東因此提高了公司的估值,使得京東出售同樣的股權融資以籌集更多資金,這進一步推動了更好護城河的建立。電子商務平台交易量的增長取決於用戶的增長。第三季度,京東活躍用戶數增至1.99億,較去年同期增長57%。第三季度活躍用戶凈增1090萬元,是阿里巴巴的兩倍。這也應該是京東新用戶數量首次超過阿里巴巴。因此,投資者對京東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京東的融資資金主要用於倉儲和物流建設,以創造自身優勢。未來,隨著建設投資的提高和收入的快速增長,利潤完全可以預測。
『肆』 京東和天貓相比為什麼虧損
可以復這么簡單的理解一下制吧:
京東是以自營為主,很多環節都要操勞(揀貨、出庫、發貨等),這也要支出,而天貓則是入駐商家為主,自己只需提供平台搭建和維護。
京東銷售的商品要交17%的稅,銷售商品的毛利率會影響其收入之一,天貓不同,它則是向商家收取一定的服務費。
京東在自建倉儲、物流方面投入比較大,這方面也是其虧損所在,卻能夠給消費者良好的購物體驗,天貓上的賣家可以選擇其他快遞進行配送,這樣也降低了成本。
『伍』 京東一直無法盈利,求大神分析一下
京東一直虧損,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市場上虧損的不僅京東一家,在互聯網行業里有許多虧損的公司,而且很多家喻戶曉的企業都是虧損的。現在的財務制度已經不能適應互聯網時代了,這種以製造業為基礎的財務制度,會導致很多讓我們感到反常識的現象發生——比如一家公司不斷虧損,市值卻越來越高?京東虧損,是因為在主體業務的盈利之下(京東商城一直都是盈利的),持續對外擴張,對外投資的錢超過了盈利,導致虧損。這種性質上的虧損與傳統意義上的虧損有很大區別。市場中有許多常見現象,虧損,融資,借債,而借債是市場最為忌諱的。京東之前每次發財務報表,雖然虧損,但是由於市場份額越來越大,呈高速增長,每次市值反而都會上漲。而16年4月京東發行了一次債券,因為發行債券說明現金流遇到了困難,這是投資者不願見到的,導致市值頓時受挫。這也是京東股市縮水到500億美元以下的原因之一
在市場中為何虧損上漲,市值反而會上升呢?因為虧損上漲,並不能阻止投資者排著隊的來,投資。眼看著他們越來越大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大的營收規模,沒有哪個聰明人坐得住。由於京東搞了自營店,把銷售收入也算入營收,所有京東的營收目前已經超過阿里,市值自然水漲船高。反之,就算是盈利的公司,營收不行也是不可以的。比如暴風影音,為了盈利全面收縮業務,削減版權費,雖然能夠盈利,但是這種做法是不會被市場認可的。如果暴風當年能夠咬咬牙不上市,不用為了盈利而飲鴆止渴的話,今天業務能夠跟愛奇藝優酷同台競技。
如果覺得上面看的不太懂,可以看看下面這則小故事:小王家裡窮,在讀初中的時候,因為交不起學費,他就說:現在誰幫我交學費,我以後這輩子的收入就讓一部分給誰。有人看見小王全年級第一,覺得可以,一次性付了3000塊錢的學費跟生活費。占股15%。小王讀到高中的時候,他依然維持著全年級第一,並且人緣很不錯,智商也極高,但他還是交不起學費,有人就一次性付了1.5萬塊錢學費跟生活費,占股8%。因為這個時候大家看到了小王的努力和成績,認為小王未來發大財的幾率更高了,所以認為小明這8%的股份更值錢了。
小王順利考上復旦大學,可是他還是沒錢交學費。在高三畢業後,小王組織了班裡的很多同學去旅遊並且小賺了一筆,小王展現了他的商業天賦跟組織管理能力,很多人都搶著來給小王交學費,因為他們發現,小王雖然現在不賺錢,但是如果他不讀復旦,就搞這個旅遊業也挺賺錢了啊。而且讀完了大學,小王似乎不只是很大概率賺錢,而且賺的錢可能比想像中還要多
『陸』 京東持續虧損多年,但為什麼從不缺錢
最近,JD發布了2016財年第三季度的業績。財報顯示,京東三季度營收607億元(約91億美元),同比增長38%。第三季度,公司實現交易總額1588億元(約合23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1110億元增長43%。此外,訂單量和毛利同比分別增長55%和59%。不過,京東第三季度的營業虧損為人民幣4.162億元(約合6240萬美元),而去年同期為人民幣6.672億元。凈虧損8.079億元,比去年同期的5.349億元有所增加。數據顯示,京東仍處於凈虧損狀態,較去年同期增長51%。
用戶增長率是行業和公司經營趨勢的領先指標。龐大的流量和用戶購買習慣已經成為京東很好的競爭壁壘,京東因此提高了公司的估值,使得京東出售同樣的股權融資以籌集更多資金,這進一步推動了更好護城河的建立。電子商務平台交易量的增長取決於用戶的增長。第三季度,京東活躍用戶數增至1.99億,較去年同期增長57%。第三季度活躍用戶凈增1090萬元,是阿里巴巴的兩倍。這也應該是京東新用戶數量首次超過阿里巴巴。因此,投資者對京東的未來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京東的融資資金主要用於倉儲和物流建設,以創造自身優勢。未來,隨著建設投資的提高和收入的快速增長,利潤完全可以預測。
『柒』 京東一直虧損為什麼一直要燒錢自建物流
雙十一剛結束,京東就發布了2016年Q3的財報,主要數據如下:
很多剛進入互聯網的人可能會比較意外,京東居然依然處在凈虧損狀態中,而且比去年同比增長 51% 的凈虧損,是說明京東經營水平很差嗎?
甚至有媒體評論,質疑京東不知道是在挖金礦還是在掘墳墓,感慨說「站得高不一定望的遠,但確實可以摔得狠」。看來,劉強東不只是某些排行榜上可以進中國前十的富豪,作為一家持續巨虧企業的老闆,還經常被不少人視為一個「傻大笨粗」的倒霉孩子。
看到京東多年持續虧損的財報,就認為劉強東是倒霉孩子的人,估計是缺乏企業財務和金融的相關知識,也缺乏對互聯網企業邏輯的認知。京東是經過多輪巨額融資後到美國上市的,相信那些投資人和股市上購買京東股票的人,都不是傻子,而是精於計算的金融師,他們之所以敢於跟著越做虧損越大的京東商城玩,並給出3、4百億美金的估值,就是看好京東總有賺大錢的那一天。
1、虧損的背後
資本市場的反應給出了答案,在這份財報發布之後,股價暴漲 11.3%,說明華爾街對京東這家世界五百強的經營狀況是非常滿意的。
對於上百億的數字很多人可能感覺不明顯,如果平均到每天來看可能會更清晰一些,每個季度 868 億的 GMV,意味著京東上每天的商品銷售高達 9.6 億,每天有 440 萬個訂單新增,這可是相當大的數字啊!
目前平均每個訂單額 217 元,若每個訂單多賺 2 元錢,也就是相當於產品平均漲價 1%,京東就能直接實現盈利了,但為什麼它不這么做呢?為什麼不盈利的情況下,華爾街依然這么熱捧京東呢?
首先,京東是有毛利的。
對於他們所銷售的單品來看,基本都是高於進價銷售的,所以會有毛利,但是均攤掉公司運營成本、物流建設成本、營銷成本等,最後就變成了虧損的狀態。
其次,京東的虧損是有意控制在一定范圍的。
相比京東的資產、估值,虧損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京東一直將虧損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圍內,不會對企業的經營造成什麼不良的影響。
最重要的是,低利潤率促進了京東更快速的增長。
針對這點來具體解釋一下,為什麼會制定這樣的發展戰略。
經濟學上,有一個關於價格和用戶的曲線圖,當價格升高的時候,購買的用戶就會減少,當價格降低的時候,購買的用戶就會增多,所以經濟學上,經常會去尋找利潤最大化的那個點,在這個點的定價上,能夠實現公司的總利潤最大化。
不過,京東在這個曲線上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均衡點,而是追求在虧損成本可控的情況下,追求用戶增長的最大化。
通俗來講,就是用更低的商品售價吸引更多的用戶在京東上購買商品。
在電商產品里,尤其是大眾類大銷量的平台上,價格會是影響用戶做決策的重要因素,價格越便宜,就會捲入越多的用戶在京東上購買。
2、低利換用戶的好處
積累更多的用戶和銷量對京東來說有很多好處:
A.更大的銷量會極大降低商品的平均配送成本。
可以這樣理解,1 個小區里送 10 件的成本,遠遠小於 5 個小區送 10 件的成本。對於三四線城市,甚至是農村,這種成本的降低就更加顯著了。你可以設想一下,若是某個鎮上一個星期只有一個訂單,快遞員專程跑一趟去送這個快遞,成本會有多高。
B.更大的銷量讓京東擁有更低的進貨成本和更長的結賬周期。
京東流量變大,成為不少商家銷售產品的重要渠道。所以京東在價格談判上就有很大話語權,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優勢。京東上一些商品的進價不僅比線下門店的進價低,而且比淘寶店上的進價還更低,這就使得其有更多的競爭優勢。
很多的商品京東是等賣完了之後,才和商家全部結算的,更長的結賬周期又能夠讓集團儲備的周轉現金大幅提高,這也是很重要的競爭力。
C.更大的銷量拉高了公司的估值。
巨大的流量和用戶購買習慣成為京東很好的競爭壁壘,拉高了公司的估值,使得京東在融資時出讓同樣的股份可以融得更多的資金,這些資金有進一步地促進建立更好的護城河。
這樣來看,京東的發展戰略是非常正確的,通過成本可控的低價實現用戶的快速擴張,而不是忙著盈利變現。
3、不同的階段做不同的事
京東目前還處在用戶還在快速增長,如果對應到產品生命周期里,京東目前處在哪個階段呢?
京東目前還處在成長期,最近正在往四五線城市以及向農村擴張,用戶和交易都還在快速擴張的時期。
之前有文章里提過,種子期主要目標的是驗證商業模式,成長期是快速增長用戶,成熟期才是變現的最重要時期。
當然,這里要聲明一點,我們這里談到的變現,是指企業以實現盈利為目標開始收費。也就是說,並不是企業開始收費就意味著企業開始變現了。
比如坐滴滴專車是要收錢的,但是很長一段時間里,滴滴公司是不賺錢,甚至是貼錢的,我們不能說滴滴打車要錢就是在開始變現了,因為這個階段連利潤都沒有。而當滴滴開始向司機收取較高的傭金時,這個時候就可以認為滴滴是開始變現了。
若是在成熟期之前,過早地進行了變現,會出現怎樣的狀況?
A.成長期變現,減緩用戶數的增長,容易被競爭對手超越。
B.種子期變現,透支還未積累的用戶價值,無異於殺雞取卵。
總結起來,最應該進行變現的時期應該就是產品的成熟期,此時最適合變現,也一定要變現,不然就失去了變現的黃金時期。
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理解,微博會拿阿里巴巴的投資,開始在產品界面上加入各種可能變現的新功能,即使有些確實非常影響用戶體驗,因為這個階段再不變現,就沒有機會了。
對於選擇變現時機的理解,還可以用「用戶價值賬戶」這個概念來理解,創造產品的價值、增加用戶、保持活躍都是增加用戶價值的行為,相當於往這個用戶價值賬戶里存錢,等到我們想要變現的時候,就相當於從這個賬戶里取錢。
我們能夠取錢的上限取決於,之前在這個賬戶里存了多少錢,對於一個還在指數增長的賬戶,過早取錢肯定就會減少本金,從而減少了未來的增值,影響未來的變現。
而且這個賬戶里所存的錢,更像是在魚塘里養的魚,最開始的時候,放進去的其實是魚苗,如果魚還很小或正在長大的時期就捕撈上來,肯定不是最佳的時期。而當都已經長大成為壯年的時候,如不及時捕撈變現,等到衰老病死(相當於用戶流失)再變現就很難了。【製造業電商微信內容不錯,值得關注】
在產品的高速成長期,別急著變現,通過免費或低利潤的方式積累大量用戶,建立競爭壁壘,等到進入成熟期之後,再進行變現會實現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在正確的階段,做正確的事。
4、 結語
實際上,京東的戰略」一直是互聯網企業發展的常見現象。企業如果能對未來一定時期的發展目標清楚,現金流足夠支持,通過「燒錢」用錢換爭奪市場的時間,不僅沒錯,而且是必須的。不然,發展就可能被對手們搶先,甚至錯過時間的窗口。
因為從市場格局來說,互聯網跟傳統做飯館生意不同,飯館基本上是完全競爭的市場,只要有特色、位置好、有價格優勢,什麼時候開飯館都不會晚;但互聯網的某一市場,因為網路效應和鎖定效應,一旦相對成熟,往往會形成自然壟斷或寡頭壟斷市場,領先者的優勢巨大,該花錢的時候捨不得花錢或是沒錢花,錯過時機,再進入的代價可能會難以想像。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搜索引擎、微信現在非常賺錢,但在網路、騰訊之後,又有多少公司能再去玩類似產品呢?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燒錢,都是對的,至少得對市場和競爭格局有相對准確的預判分析,對能夠掌握的現金或持續獲得融資的形勢,有相對准確的計算。如果中了太多創業神話的毒,認為創個業就能有人給投資,花起錢來「傻大笨粗」,太容易成為「先烈」了。
我覺得,對眾多創業者來說,能成為下一個劉強東的概率,應該是小於百萬分之一……
劉強東:京東電商其實早就開始賺錢了!
雙十一前夕,劉強東在接受央視獨家專訪時表示,京東電商早就已經賺錢了,只是前幾年只有投入沒有任何收益,京東過去幾年曾經有過虧損,但是跟市面上的補貼,那種惡性虧損的公司有本質的區別。京東相信所有的投資和投入,未來都一定能夠為股東和消費者帶來更多的價值
『捌』 為什麼京東年年虧損,卻越做越大
在之前京東2016年第三季度的財務報表出來後,你會驚奇地發現,市場規模遍布全國的京東竟然會處於虧損的狀態,而且還越來越嚴重,這個虧損值甚至比去年同比還多出了51%。再推前兩年,2015年,京東凈虧損約94億元,2014年,京東凈虧損是50億元。京東幾乎是年年虧損,但卻越做越大,這讓人很是不解。
京東於1998年劉強東在北京中關村創立,2014年赴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2015年年營業額為288.47億美元,現今市值接近400億美元,與騰訊、網路等巨頭共同躋身全球十大互聯網企業排名。很難想像,這樣一個規模的公司竟然還沒盈利,而且一直在虧損。
但是,在看到京東的財務報表之後,京東的投資者不但沒有嚇一跳,而且還表現得非常樂觀,甚至有的還增持了京東的股票。機構投資者可不是像一般散戶一樣,看到短期能漲就買進,看跌就賣出。這些專業的金融分析師們一定是看到京東未來的市場前景,才會在京東身上下如此大的賭注。
其實仔細看京東的財務報表,我們會發現京東的營業額是年年增長,而且漲幅還相當大。而且所謂的虧損,其實並不是營業虧損,而是投資支出多於盈利而導致的虧損。如果是營業虧損,那說明公司是真的在虧錢,並且辛苦經營著現在的企業。但我們看到的是,京東是因為投資支出過多才導致的虧損,現金流非常充足,並沒有遇到很大的財務危機或其他重大事件。
2014年,京東投資了到家美食會和途牛旅遊網;2015年京東不僅投資了餓了么、易車網、分期樂、並且追加對途牛旅遊網的投資,而且還領投天天果園、投資大數據分析公司Zestfinance、投資金蝶軟體、永輝超市;2016年還全面收購了「1號店」。可見,京東在在布局在線旅遊、餐飲網上訂餐、水果品類和大數據分析等領域,並且,除了投資其他公司,京東也在加強和擴大自己公司的業務,除了已接近成熟的京東商城外,目前正著力於京東金融和京東雲,意圖抓住金融和大數據這個兩個國民熱點來壯大企業。
對於互聯網的發展來說,京東其實還處在成長期的階段,還沒到穩定盈利的成熟期。京東在做大布局,前期的投資是必不可少的,規模大了,規模效益的優勢才會顯露出來,成本一旦降下來,利潤自然就會往上漲,大概那些精明的投資者也是這樣想的。盡管京東投資各行各業已超過百億元,但仍需要步步為營、深思熟慮才行。
『玖』 京東為什麼年年虧損,但還是沒有倒閉
你相信他真的年年虧損?
他最近幾年已經開始盈利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