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護商城遺址
⑴ 為什麼說河南省鄭州商城遺址是我國最大的一處商代中期遺址
河南省鄭州商城遺址是我國最大的一處商代中期遺址,在其西牆外發現一版處燒制陶器的手工作坊遺址權,分布面積約達10000多平方米,其中有十幾座殘破的燒陶窯爐,顯然是窯爐的集中場地。
另外還發現有經過淘洗的陶泥原料,製造陶器的用具和帶有方格紋的陶印模。這些說明商代已有專門的陶器手工作坊。
⑵ 鄭州商城遺址的基本簡介
中國商代中期的都城。遺址在河南鄭州。鄭州商城是商代早中期的都城遺址,版坐落在鄭州商代遺址權中部,即今河南省鄭州市區偏東部的鄭縣舊城及北關一帶。陳運和詩稱「七公里長的商代古城牆 一根能挑起鄭州歷史的扁擔 3500多年的延綿不斷 3500多頁的樹碑立傳」、「考古價值無法估量 現代的目光莫輕視這殘壁殘垣」。
⑶ 鄭州商城的遺址是什麼樣的
考古人員找到的最早國都是鄭州商城。在今鄭州市區二七廣場以東,發現商內代的一段夯土容牆和大片遺址。城牆基本上是正南北方向,反映了當時測量方向的能力。約在25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斷斷續續分布著居住遺址,有許多作坊,有房基、地窖、水井、壕溝、墓室等。夯土城垣周長6960米,有11個缺口,城近似正方形。它比近代鄭州城范圍大1/3左右。城內宮殿遺址區達6萬多平方米。宮殿區、居民區和作坊區以及街道都有一定布局。城牆高10米,頂寬5米,夯土量約87萬平方米,以當時的工具和能力,每天1萬人夯築,也得4至5年才能完成。夯土牆內經碳14測定為3570±135年。經考證,這里是《史記•殷本紀》中「帝仲丁遷隞」的首都。這座規模宏大的首都遺址及其布局,是當時地理知識應用的結果,是當時人們精神和文化的集中體現。城內發現原產於熱帶的象牙,原產於祖國西北的綠松石。冶煉青銅的錫出產於華南或西南。銅礦石、玉石、金、海貝、海蚌、鱘魚甲等也都來自祖國各地。這些都標志著商代的人們直接、間接的地理活動范圍和地理認識能力所達到的水平。
⑷ 我國大遺址保護經歷了怎樣的歷程
保護格局已經形成
/來自中華網社區 club.china.com/
保護自覺性空前提升
盡管大遺址作為學術名詞,進入公共傳播領域時間不長,但是,良渚、牛河梁、二里頭這些大遺址「新貴」的發現、發掘和保護,重新書寫和闡釋了中華文明的歷史;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這些中華大地上人類活動的重要遺址、遺跡,不僅應被每一個華夏子孫「耳熟能詳」,也是世界人類文化歷史的驕傲。
除了毋庸置疑的重大歷史文化價值之外,大遺址保護的另兩「大」是規模大和影響大。萬里長城、千里運河不必說了,朝陽的牛河梁大遺址、成都金沙遺址、無錫鴻山遺址等等,無不佔地數公里乃至數十公里,一些大遺址項目甚至跨省跨區域,關於大遺址保護的任一舉措都必然影響深遠。因此,近年來,從長城資源調查到大運河申遺,從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到大明宮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啟動,關於大遺址保護的每一項活動,幾乎都是「國家行動」。「十一五」期間,我國有100個大遺址項目進入文化發展規劃,即將到來的「十二五」規劃中,大遺址保護已被列為主要內容。
隨著文化傳播和城市職能的轉化,大遺址保護不僅「修正和改變歷史」,也書寫和規劃城市的當代歷史。「縱觀無錫發展歷程中取得的每一次輝煌,其背後最根本的動力是文化因素,而這些又都根植於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之中。」無錫市委書記楊衛澤詩意的講述可以說是很多城市共同的體會。
「規劃一塊綠地,可以帶動上百畝土地升值,而建設一個遺址公園,則可以讓整個城市升值;建設一個工業項目,可以服務一個城市幾十年,而保護一處大遺址,可以讓一個城市受益上百年、上千年。」正如洛陽市委書記連維良所說,厚重的歷史給洛陽留下了包括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東周王城等6處大型遺址,古老的洛陽因此而名,因此受益。僻居鄉野一隅的牛河梁遺址的發現,使朝陽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一舉成名天下曉」,更是典型案例。
如何保護這些「聲名顯赫的文明使者」,為歷史和子孫盡可能完整、安全地傳承這些影響深遠的文明載體?從國家到民眾,大遺址保護的文化自覺性空前提升。大遺址保護管理體系初步建立,周口店、隋唐洛陽城、唐乾陵等多處大遺址專項管理法規施行,為大遺址保護提供了制度保障。截至目前,國家文物局已批復了90餘處大遺址的保護規劃。高句麗、殷墟等重要遺址的保護展示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效,大明宮、鄭州商城等大遺址拆遷和環境整治工作有效改善了遺址周邊環境,以長城、大運河、絲綢之路新疆段和西安片區、洛陽片區三線兩片為核心,包括100處重要大遺址在內的大遺址保護格局初步確立,並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近兩年,在總結各地經驗的基礎上,大遺址保護理念不斷創新,形成了《西安共識》、《良渚共識》、《洛陽宣言》,提出了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新理念,大遺址保護進入新階段。
三大矛盾有所緩和
「舉政府之力」幾成共識
文化遺產保護千古事,大遺址保護是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鎮,大遺址保護也是難上難。據不完全統計,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速度達到同期世界城市化進程速度的兩倍,城市發展將面臨「加速發展期」,同時也是「矛盾凸顯期」。矛盾的焦點是城市人口激增,城市用地急劇擴張,使許多過去處於城市邊緣的大遺址逐漸納入城市用地范圍。
首先是如何解決大遺址保護與土地城建之間的矛盾。無錫鴻山遺址范圍內的土地,原來都屬於無錫國家級高新技術開發區用地。算眼前賬還是算傳承賬?算經濟賬還是算發展賬?算局部賬還是算大局賬?無錫政府最後將鴻山遺址7.5平方公里的土地全部用於鴻山遺址公園建設,對遺址規劃范圍周邊的農業用地進行統一規劃和引導,並進行農業結構規劃,形成了省級都市農業生態園;並充分利用鴻山遺址、泰伯墓等歷史文化資源,結合拆遷安置工作,規劃建設了鴻山文化新市鎮。通過配套功能的完善,使鴻山大遺址保護和宜人宜居環境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具有更為強大的生命力。
其次是如何解決大遺址保護與居民生產之間的矛盾。生活在遺址區的居民守著祖先留下來的珍貴文物大遺址,受文物保護法的限制,他們不能辦工廠、修路、建房,只能眼看著周邊地區的經濟不斷地超越自己,遺址內的生活基礎設施落後,環境臟亂,社會治安也不是很好。
每個人都有享受先進文明發展的權利,不能讓傳承文明成為「落後吃苦」的理由。西安市在大明宮等大遺址保護規劃中,針對不同區域的農民和居民採取不同的措施,如在保護核心區,把農民變成城市居民,對中青年人員安排就業,對文物保護區實行疏散人口的政策,以減輕對文物本體保護的壓力等等。這些做法不一定廣泛適用,但是善意的出發點可資借鑒。
由於歷史原因,大遺址上往往已經「盤踞」著眾多的工廠企業居民住房。拆遷、安置、重建,資金壓力大。巨額的資金單單依靠中央補貼遠遠不夠,如何創新投資營運機制,以地方政府籌集為主中央財政補貼為輔,同時支持和鼓勵社會多元力量參與,順利解決了資金籌集的難題,成為大遺址保護要過的第一關。
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很大,融資渠道也不同。以西漢南越國遺跡保護為例,對經濟相對發達的廣州來說,在城市中心發現這一遺跡,全民「狂喜」,城市規劃建設為之繞道,保護資金不成問題。這是發達地區。相對不發達的安陽、朝陽等地區,投入資金雖有多少之別,但「舉政府之力」之魄力之見識令人感佩。
保護成果受惠於民
展示特色和法規制定並重
專家表示,城市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肌理,順之則勝,逆之則敗,遺址各具特色,所以遺址保護的方式也要防止雷同的傾向,要在深化對遺址文化內涵的理解上下功夫,實現遺址保護的可持續發展。
民眾體驗到文化遺產保護好處,才會成為身邊大遺址最有力的守護者。「考古遺址公園是基於考古遺址本體及其環境的保護與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休閑等多項功能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間。依託考古成果所建成的考古遺址公園,是以遺址為內容,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相較於單純的遺址保護而言,它更注重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為全民所共享,其服務公眾、反饋社會的功能更加突出。」童明康說。
據介紹,大遺址保護管理體系和相關法律法規將會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同時,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將作為「十二五」期間我國大遺址保護的重要內容得到大力推動和支持。預計「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可建成30處考古遺址公園和50處遺址博物館。對此,西安市副市長段先念提出針對大遺址保護問題的復雜性和特殊性,國家應該制定《大遺址保護管理條例》,將大遺址保護納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軌道;其次,由於大遺址保護涉及人口調控、征地、移民、拆遷、環境整治、土地利用調整、經濟結構調整等復雜問題,國家應該出台配套政策來協調和處理這些問題。
過去高樓大廈曾普遍被認為是現代城市生活的象徵,今天,文化遺產尤其是大遺址則成為城市生活改善的重要標志。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積極保護下,大遺址正在擺脫「蓬頭垢面」的形象,逐漸成為城市中最美麗的地方,「莫問遺產興廢事,請君只看大遺址」。
⑸ 我們應該如何保護文物古跡(至少三點)
重點保護好歷史街區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軸線、道路骨架、河網水版系等;
保護特色建築風格權:保護特色建築風格,包括建築的式樣、高度、體量、材料、顏色、平面布局、與周圍建築的關系等。控制適當的建築尺度——高度、體量非常重要,切記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護歷史環境:事物與其存在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脫離環境而存在。歷史文化遺產環境的意義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與重要歷史有關的地形、地貌、原野、水體、花木及其特徵都要保護;
拿不準的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應暫不拆除。許多偏遠的地方,尤其是山區農村,古鎮、古村、古街、古建築,雖然不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是卻也是歷史文化遺產,有相當高的價值。當地人不知道,有沒有財力和機會請專家鑒定。在這種情況下,最好暫不拆除,以免造成遺憾,待專家論證後在根據情況處理。
做好歷史文化古城和歷史文化地段保護規劃。規劃是龍頭,保護必須以規劃為前提,規劃必須先行。有了規劃,按規劃進行保護。
⑹ 垣曲商城遺址的居民區
城內東南部為一般居民區,是平民進行生產與生活的主要活動區,分布著大量儲存物品的窖穴內和堆容積廢棄物的灰坑,其間散布著少量房屋基址,另有少量墓葬和人工挖制的排水溝分布在周圍。城內的房址有圓形雙間半地穴式和方形半地穴式兩種,室內有中心柱洞,地面及穴壁塗有白灰面防潮,出土有陶鬲、陶罐、石刀、豬、羊等動物骨骼及水生動物螺殼等。房址周圍的灰坑已發現數百個,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具、生產用具以及大量獸骨。有少量灰坑是祭祀坑,埋有完整的豬骨,是商人舉行宗教祭祀活動後埋入的犧牲。發現的零星墓葬多為小型長方形豎穴土坑墓,有的有少量陶器。少數墓葬有鼎、斝、爵等銅器,有的還有殉人,可能是貴族墓葬。城址內西南部為制陶手工業作坊區,發現了多座制陶窯址,多為圓形豎穴窯,有窯室、窯箅、火膛和火門等。
⑺ 商城文化遺址
你說的是河南商城縣嗎?
http://tieba..com/f?kz=150792924
商城位於大別山區,東與安徽金寨縣為鄰,南同湖北麻城市接壤,介於豫鄂皖三省結合部。縣境東南部層巒疊嶂,中北部丘陵壠崗,地貌多姿;金剛台、黃柏山屏峙東南,灌河、東沙河縈回南北,素稱「吳楚之屏翰,中州之捍蔽」。雖地處中原,卻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山靈水秀,物產富饒,生態環境十分優越。溯至遠古,大別山是山高水長,林木蓊鬱,河網交錯,草蕨茂密,鹿豕追逐,龜蛇出沒,百鳥嬉戲的原始森林。
這方神奇的熱土,深得天時地利之便,據考古資料證明,約距今五千年前已有夷、蠻氏族部落分支進入雩婁之野繁衍生息,並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造出了燦爛的文化。而後,由於戰爭的頻仍,王朝的更迭,民眾的遷徙,這里成為南北經濟文化交匯的地域。漫長的歷史歲月,留下了文化底蘊豐厚的遺跡和遺物,它是研究商城歷史的寶貴實物資料。筆者以多年的考古勘查和部分考古發掘所獲文物材料,並參照相關文獻,擬就商城古文化遺址摘要述列,以求教於方家。
西崗子遺址(俗稱古城遺址) 位於縣城西崗老街北,東臨陶家河。遺址面積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00米,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在1—2米之間。遺址中心偏西有一台地,高出周圍耕地1米左右,斷面遺物遺跡明顯。出土有石錛、石刀、陶網墜、繩紋泥質灰陶片、指甲紋陶片、鬲足等,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至早商文化遺址,其中有戰國至漢代的文化遺存。1953年11月河南省文管會委員兼秘書趙全嘏曾來此考察(詳見《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11期)。1961年7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專家周到亦曾來此考察。1956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因亂占濫建遺址被侵損過半。
李集遺址 位於縣城東北21公里李集鄉李集村。遺址西北約100米是李集村部,東南為石山嘴自然村,面積約0.5平方公里。一條無名小河由南彎曲北流縱穿遺址,河水經年沖刷,遺址破壞相當嚴重,2米多深的河床陡岸最下層裸露大量陶片和遺跡。1998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志清一行曾來此勘查(《河南文物工作50年》2000年8月文心出版社)。
為配合312國道改線擴建工程,於1999年7—9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黃克映為領隊,商城縣文管辦楊瓊參加,對李集遺址路基部分進行了考古發掘。此次揭露面積300平方米,上層厚約1—1.5米,出土漢代一直疊壓至清代陶器、瓷器碎片。下層厚1—1.2米,出土有較多的生活用陶器,主要有鴨嘴足鼎、直頸罐、斂口缽、圈足盤、盆、碗等,以泥質和夾砂的灰陶為主,紅、褐陶次之,飾豎籃紋、凸弦紋,亦有素麵和磨光者。並有少量磨製石鑿等生產工具。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至龍山文化遺物。此外,在探方2.5米以下的青淤泥中疊壓大量碳化樹木,最大直徑約40公分,最小值徑5公分,多為南北平卧,極少豎立。是一處延續時間長、內涵豐富的古代聚落遺址。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下嘴子遺址 位於縣城北11公里河鳳橋鄉老廟(即培源庵)下嘴子西南。遺址面積南北長200米,東西寬50米,1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為一台地,高出四周耕地約1米,俗稱墩子地。地表採集有石錛、石斧、石刀、石鏃、石鐮及大量繩紋灰陶片等。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楓樹店遺址 位於縣城西23公里觀廟鄉楓樹店村東南阜坡。遺址北臨小河,面積長100米,寬50米,約5000平方米,為一台地,高出周圍地面5米,文化層厚達2.5米。採集有石錛、石刀、繩紋灰陶片和鬲足等遺物。屬新石器龍山文化至早商文化遺址。1953年11月河南省文管會委員兼秘書趙全嘏曾來此考察(詳見《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11期)。1956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袁圍子遺址 位於縣城西24公里觀廟鄉王寨村。遺址東南300米為袁圍子,南臨小河,面積長100米,寬80米,約8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採集有石錛、繩紋泥質灰陶片、鬲足等。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至早商文化遺址。其中有戰國至漢代的文化遺存。1953年11月河南省文管會委員兼秘書趙全嘏曾來此考察(詳見《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11期)。1956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汪橋遺址 位於縣城西19公里汪橋鎮集南橋頭,小河東岸,公路北側。遺址為一台地,面積長22米,寬22米,約4800平方米,文化層厚1.7米。地表裸露有繩紋泥質灰陶片、陶豆殘片、鬲足和紅燒土塊。屬新石器時代至早商文化遺址。1953年11月河南省文管會委員兼秘書趙全嘏曾來此考察(詳見《文物參考資料》1955年11期)。1956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經歷年公路擴修和汪橋鎮擴建侵蝕,加之小河沖刷,該遺址破壞嚴重。
塔崗遺址 位於縣城北32公里白塔集鄉李湖村。遺址為一阜崗,南鄰湖頭自然村,西襟大河,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採集有石斧、石錛和繩紋泥質灰陶片、鬲足等。屬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據傳明代曾在遺址上建一座八方形磚塔,因名塔崗。塔已毀。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路溝遺址 位於縣城北20公里上石橋鎮堆子塘村路溝南側土崗。遺址高出周圍田地0.7米,呈長方形,殘存面積約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達1米。地表採集有夾砂繩紋陶片、泥質籃紋灰陶片、陶紡輪等。屬早商文化遺址。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小灣遺址 位於縣城北16公里河鳳橋鄉欄桿橋李小灣西北崗坡。遺址面積南北長160米,東西寬150米,約2.4萬平方米,斷面遺物遺跡明顯,文化層厚1米多。發現大面積紅燒土遺跡,採集有繩紋泥質灰陶片、鬲足等。屬早商文化遺址。附近有漢墓,為券拱多墓室磚墓。1961年7月河南省文物工作隊專家周到曾來些考察。1956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馬堆子遺址 位於縣城東北20公里李集鄉張瓦房自然村西側。遺址為一台地,東依壠崗,西臨小河,為一台地,面積3500平方米。1998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張志清一行曾來此考察(《河南文物工作50年》2000年8月文心出版社)。
為配合寧(南京)西(安)鐵路建設工程,於2001年4—8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趙志文領隊,商城縣文管辦楊瓊參加,對馬堆子遺址路基部分進行了考古發掘。此次揭露面積400平方米,發現西周早期房址柱洞54個,排列有序,形成聚落;墓葬3座,灰坑1個,出土大批石器、陶器,還有玉器及石制飾物等。石器有石斧、石刀、石鐮、石鑿、石錛、石鏃、礪石、敲砸器等,多為青綠色、細石質、雙面磨刃,製作精細。陶器主要有袋足鬲、方唇折肩鼓腹缸、雙耳罐、高柄豆、折沿盆、尊、簋、瓮、盤、壺、碗、圓形紡輪等,為泥質和夾砂的灰陶、紅陶和褐陶,飾細繩紋、粗繩紋、劃紋、凸弦紋、凹弦紋、方格紋、指甲紋、附加堆紋,亦有少量素麵、磨光和墨衣。製作方法大部分為輪制,極少為手制。器物造型和紋飾上都體現了先民們功能性與形式美的藝術巧思。如缸腹附加一周堆紋,不僅加固器物,且裝飾美觀。從文化面貌、器物形制分析,是一處商代至西周早期文化遺址,對研究江淮間古代南北文化交融與互動,皆有重要意義。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鏡湖遺址(亦稱安陂城遺址) 位於縣城西26公里汪橋鎮天鏡湖村.遺址橫跨商城、潢川兩縣邊區,面積長600米,寬500米,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0.8米。地表裸露多有繩紋陶片,出土有鐵彈丸。1955年在遺址內修塘,發現陶井24眼。屬商代至戰國遺址。1956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丁家樓遺址 位於縣城東北27公里武橋鄉敖崗村王染坊。遺址面積為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地表有大量繩紋陶片。遺址東部發現一古井,深8米,由16節繩紋陶井圈構築,井圈周長0.8米。井底出土13個籃紋陶罐,應是當年的提水工具。屬商代至戰國遺址。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骨頭崗遺址 位於縣城東北25.5公里武橋鄉月塘村東南。遺址南臨東沙河,面積約7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米。地表有大量繩紋陶片、幾何紋磚和瓦。屬商代至漢代遺址。近年村民在此取土修公路,破壞嚴重。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崗遺址 位於縣城北18.5公里上石橋鎮回龍集東南任崗,村民俗稱「幽州城」。遺址為一崗地,瀕臨小河,面積長300米,寬300米,約9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米。地表裸露大量陶片,亦有石器,漢、唐、明、清瓷片隨處可見。屬商代延至清代遺址。縣文管會登記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崗遺址 位於縣城西北15公里雙椿鋪鎮古城村。遺址面積長310米,寬210米,約6.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0.5—0.8米。耕地層經常裸露紅陶片、灰陶片,出土青磚飾幾何紋,少數鐫刻有馬,有聚落遺跡,屬漢代遺址。附近有漢墓,1971年村民挖墓取磚,陪葬器物大都被毀,僅存一陶狗,現藏商城縣文管辦。1956年縣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縣境內有已查明的西崗子遺址、袁圍子遺址等縣級文物保護單位9處,李集遺址、下嘴子遺址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還發現有十數處古文化遺址,有待於今後進一步考古勘查闡釋其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