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稅企業所得稅季度報表怎麼填
❶ 企業所得稅季度報表怎麼填
申報表你肯定是見過的,只是不知道填什麼數據吧。比如你要申報第二季度的專納稅申報表,那麼你只要屬拿6月的利潤表-3月的利潤表,把相減後的數值填到第二季度納稅申報表就可以了,應納所得稅額是根據你的利潤自動算出來
❷ 企業所得稅季度申報表B類怎麼填
按照您的表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B類)》填報說明我介紹如下: 一、本表表頭項目: 1、「稅款所屬期間」:納稅人填報的「稅款所屬期間」為公歷1月1日至所屬季(月)度最後一日。 ??即填報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 二、具體項目填報說明 第1行 「收入總額」:按照收入總額核定應稅所得率的納稅人填報此行。填寫本年度累計取得的各項收入金額。 第2行「稅務機關核定的應稅所得率」:填報主管稅務機關核定的應稅所得率。 ??(您沒有表述清楚,請查看《企業所得稅納稅方式鑒定表》或向主管稅務機關咨詢。) 第3行「應納稅所得額」:填報計算結果。計算公式:應納稅所得額=第1行「收入總額」×第2行「稅務機關核定的應稅所得率」。 第4-10行報空,即:不填報。 ?? 第11行 「稅率」:填寫《企業所得稅法》第四條規定的25%稅率。 第12行「應納所得稅額」 (1)核定應稅所得率的納稅人填報計算結果: 按照收入總額核定應稅所得率的納稅人,應納所得稅額=第3行「應納稅所得額」 ×第11行「稅率」 第13行「減免所得稅額」:填報當期實際享受的減免所得稅額,第13行≤第12行。 ??包括享受減免稅優惠過渡期的稅收優惠、高新技術企業優惠及經稅務機關審批或備案的其他減免稅優惠。(沒有就不填報) 第14行「已預繳的所得稅額」:填報當年累計已預繳的企業所得稅額。(填報一季度預交的企業所得稅額) 第15行「應補(退)所得稅額」 :填報計算結果。 ??計算公式:應補(退)所得稅額=第12行「應納所得稅額」-第13行「減免所得稅額」-第14行「已預繳的所得稅額」;當第15行≤0時,本行填0。
❸ 企業所得稅月季度申報表a類怎麼填
項目填報說明:
1、第2行「營業收入」:填報會計制度核算的營業收入,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按其會計制度核算的收入填報。
2、第3行「營業成本」:填報會計制度核算的營業成本,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按其會計制度核算的成本(費用)填報。
3、第4行「利潤總額」:填報會計制度核算的利潤總額,其中包括從事房地產開發企業可以在本行填寫按本期取得預售收入計算出的預計利潤等。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比照填報。
4、第5行「稅率(25%)」: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四條規定的25%稅率計算應納所得稅額。
5、第6行「應納所得稅額」:填報計算出的當期應納所得稅額。第6行=第4行×第5行,且第6行≥0。
6、第7行「減免所得稅額」:填報當期實際享受的減免所得稅額,包括享受減免稅優惠過渡期的稅收優惠、小型微利企業優惠、高新技術企業優惠及經稅務機關審批或備案的其他減免稅優惠。 第7行≤第6行。
7、第8行「實際已預繳的所得稅額」:填報累計已預繳的企業所得稅稅額,「本期金額」列不填。
8、第9行「應補(退)所得稅額」:填報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的本次應補(退)預繳所得稅額。第9行=第6行-第7行-第8行,且第9行<0時,填0, 「本期金額」列不填。
9、第11行「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填報上一納稅年度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本行不包括納稅人的境外所得。
10、第12行「本月(季)應納所得稅所得額」:填報納稅人依據上一納稅年度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的當期應納稅所得額。
按季預繳企業:第12行=第11行×1/4
按月預繳企業:第12行=第11行×1/12
11、第13行「稅率(25%)」: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第四條規定的25%稅率計算應納所得稅額。
12、第14行「本月(季)應納所得稅額」:填報計算的本月(季)應納所得稅額。第14行=第12行×第13行
13、第16行「本月(季)確定預繳的所得稅額」:填報依據稅務機關認定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出的本月(季)應繳納所得稅額。
14、第18行「總機構應分攤的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總機構以本表第一部分(第1-16行)本月或本季預繳所得稅額為基數,按總機構應分攤的預繳比例計算出的本期預繳所得稅額。
(1)據實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總機構:
第9行×總機構應分攤的預繳比例25%
(2)按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月度或季度平均額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總機構:
第14行×總機構應分攤的預繳比例25%
(3)經稅務機關認可的其他方法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總機構:
第16行×總機構應分攤的預繳比例25%
15、第19行「中央財政集中分配稅款的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總機構以本表第一部分(第1-16行)本月或本季預繳所得稅額為基數,按中央財政集中分配稅款的預繳比例計算出的本期預繳所得稅額。
(1)據實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總機構:
第9行×中央財政集中分配稅款的預繳比例25%
(2)按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月度或季度平均額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總機構:
第14行×中央財政集中分配稅款的預繳比例25%
(3)經稅務機關認可的其他方法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總機構:
第16行×中央財政集中分配稅款的預繳比例25%
16、第20行「分支機構分攤的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總機構以本表第一部分(第1-16行)本月或本季預繳所得稅額為基數,按分支機構分攤的預繳比例計算出的本期預繳所得稅額。
(1)據實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總機構:第9行×分支機構分攤的預繳比例50%
(2)按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月度或季度平均額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總機構:
第14行×分支機構分攤的預繳比例50%
(3)經稅務機關認可的其他方法預繳的匯總納稅企業總機構:
第16行×分支機構分攤的預繳比例50%(分支機構本行填報總機構申報的第20行「分支機構分攤的所得稅額」)
17、第21行「分配比例」:填報匯總納稅分支機構依據《匯總納稅企業所得稅分配表》中確定的分配比例。
18、第22行「分配的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分支機構依據當期總機構申報表中第20行「分支機構分攤的所得稅額」×本表第21行「分配比例」的數額。
❹ 請教:企業所得稅的季報表怎麼填寫
要用1-12月份的累計數...前面三個季度交的稅金在已交欄反映...多交的不會退的,要在次專年匯繳後屬,如果確實多交了,可以申請退稅的...季度時不退稅....
希望能幫助到你!
累計金額是全年的!
本期金額是不是 這個季度的?---是的。
❺ 如何填寫企業所得稅季報申報表(A類)
稅款所屬期間:納稅人填寫的稅款所屬期間為公歷1月1日至所屬月(季)度最後一日,企業年度中間開業的納稅專人填寫的稅款所屬期間為當月(季)開始經營之日至所屬季度屬的最後一日,自次月(季)度起按正常情況填報。
執行《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所得稅徵收管理辦法》(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57號發布)的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的分支機構,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月(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A類,2018年版)》進行月度、季度預繳申報和年度匯算清繳申報。
(5)免稅企業所得稅季度報表怎麼填擴展閱讀:
填寫企業所得稅季報注意事項:
第42行和第43行錄入金額應大於等於上期預繳企業申報數據。
A201020:資產加速折舊,攤銷(扣除)優惠明細表的無形資產一次性扣除、無形資產加速攤銷僅適用於符合條件的海南自由貿易港企業。
自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對設在西部地區以《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中規定的產業項目為主營業務,且其當年度主營業務收入占企業收入總額70%以上的企業,經企業申請,主管稅務機關審核確認後,可減按15%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
❻ 企業所得稅季度申報表怎麼填寫
1.第2行「營業收入」:填報按照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准則等國家會計規定核算的營業收入。 2.第3行「營業成本」:填報按照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准則等國家會計規定核算的營業成本。 3.第4行「利潤總額」:填報按照企業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准則等國家會計規定核算的利潤總額。 4.第5行「特定業務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的特定業務計算的應納稅所得額。從事房地產開發業務的納稅人,本期取得銷售未完工開發產品收入按照稅收規定的預計計稅毛利率計算的預計毛利額填入此行。 5.第6行「不征稅收入」:填報計入利潤總額但屬於稅收規定不征稅的財政撥款、依法收取並納入財政管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以及政府性基金和國務院規定的其他不征稅收入。 6.第7行「免稅收入」:填報計入利潤總額但屬於稅收規定免稅的收入或收益。 7.第8行「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可在企業所得稅前彌補的以前年度尚未彌補的虧損額。 8.第9行「實際利潤額」:根據相關行次計算填報。第9行=第4行+第5行-第6行-第7行-第8行。 9.第10行「稅率(25%)」:填報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25%稅率。 10.第11行「應納所得稅額」:根據相關行次計算填報。第11行=第9行×第10行,且第11行≥0。當匯總納稅納稅人總機構和分支機構適用不同稅率時,第11行≠第9行×第10行。 11.第12行「減免所得稅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當期實際享受的減免所得稅額。第12行≤第11行。 12.第13行「實際已預繳所得稅額」:填報累計已預繳的企業所得稅額,「本期金額」列不填。 13.第14行「特定業務預繳(征)所得稅額」:填報按照稅收規定的特定業務已預繳(征)的所得稅額,建築企業總機構直接管理的項目部,按規定向項目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預繳的企業所得稅填入此行。 14.第15行「應補(退)所得稅額」:根據相關行次計算填報。第15行=11行-12行-13行-14行,且第15行≤0時,填0,「本期金額」列不填。 15.第16行「以前年度多繳在本期抵繳所得稅額」:填報以前年度多繳的企業所得稅稅款尚未辦理退稅,並在本納稅年度抵繳的所得稅額。 16.第17行「本期實際應補(退)所得稅額」:根據相關行次計算填報。第17行=15行-16行,且第17行≤0時,填0,「本期金額」列不填。 17.第19行「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填報上一納稅年度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本期金額」列不填。 18.第20行「本月(季)應納稅所得額」:根據相關行次計算填報。 按月度預繳納稅人:第20行=第19行×1/12;按季度預繳納稅人:第20行=第19行×1/4。 19.第21行「稅率(25%)」:填報企業所得稅法規定的25%稅率。 20.第22行「本月(季)應納所得稅額」:根據相關行次計算填報。第22行=第20行×第21行。 21.第24行「本月(季)確定預繳所得稅額」:填報稅務機關認定的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出的本月(季)度應繳納所得稅額。 22.第26行「總機構應分攤所得稅額」:匯總納稅納稅人總機構,以本表(第1行至第24行)本月(季)度預繳所得稅額為基數,按總機構應分攤的預繳比例計算出的本期預繳所得稅額填報,並按預繳方式不同分別計算: (1)「按實際利潤額預繳」的匯總納稅納稅人總機構:第15行×總機構應分攤預繳比例; (2)「按照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平均額預繳」的匯總納稅納稅人總機構:第22行×總機構應分攤預繳比例; (3)「按照稅務機關確定的其他方法預繳」的匯總納稅納稅人總機構:第24行×總機構應分攤預繳比例。 第26行計算公式中的「總機構應分攤預繳比例」:跨地區經營的匯總納稅納稅人,總機構應分攤的預繳比例填報25%;省內經營的匯總納稅納稅人,總機構應分攤的預繳比例按各省規定執行填報。 23.第27行「財政集中分配所得稅額」:匯總納稅納稅人的總機構,以本表(第1行至第24行)本月(季)度預繳所得稅額為基數,按財政集中分配的預繳比例計算出的本期預繳所得稅額填報,並按預繳方式不同分別計算: (1)「按實際利潤額預繳」的匯總納稅納稅人總機構:第15行×財政集中分配預繳比例; (2)「按照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平均額預繳」的匯總納稅納稅人總機構:第22行×財政集中分配預繳比例; (3)「按照稅務機關確定的其他方法預繳」的匯總納稅納稅人總機構:第24行×財政集中分配預繳比例。 跨地區經營的匯總納稅納稅人,中央財政集中分配的預繳比例填報25%;省內經營的匯總納稅納稅人,財政集中分配的預繳比例按各省規定執行填報。 24.第28行「分支機構應分攤所得稅額」:匯總納稅納稅人總機構,以本表(第1行至第24行)本月(季)度預繳所得稅額為基數,按分支機構應分攤的預繳比例計算出的本期預繳所得稅額填報,並按不同預繳方式分別計算: (1)「按實際利潤額預繳」的匯總納稅納稅人總機構:第15行×分支機構應分攤預繳比例; (2)「按照上一納稅年度應納稅所得額平均額預繳」的匯總納稅納稅人總機構: 第22行×分支機構應分攤預繳比例; (3)「按照稅務機關確定的其他方法預繳」的匯總納稅納稅人總機構:第24行×分支機構應分攤預繳比例。 第28行計算公式中「分支機構應分攤預繳比例」:跨地區經營的匯總納稅納稅人,分支機構應分攤的預繳比例填報50%;省內經營的匯總納稅納稅人,分支機構應分攤的預繳比例按各省規定執行填報。 分支機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匯總納稅分支機構所得稅分配表》中的「分支機構分攤所得稅額」填寫本行。 25.第29行「總機構獨立生產經營部門應分攤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納稅人總機構設立的具有獨立生產經營職能、按規定視同分支機構的部門所應分攤的本期預繳所得稅額。 26.第30行「總機構已撤銷分支機構應分攤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納稅人撤銷的分支機構,當年剩餘期限內應分攤的、由總機構預繳的所得稅額。 27.第31行「分配比例」:填報匯總納稅納稅人分支機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匯總納稅分支機構所得稅分配表》中確定的分配比例。 28.第32行「分配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納稅人分支機構按分配比例計算應預繳的所得稅額。第32行=第28行×第31行。
❼ 2019企業所得稅月季度申報表a類怎麼填,總計開了130309.16元(不含稅),季度30萬免稅的
30萬免稅說的是增值稅,你不需要繳納增值稅和各項附加,你的企業所得稅如果盈利就需要繳納,不盈利是虧損不需要繳納所得稅,你就按照實際賬務處理來填寫
❽ 企業所得稅季度申報表(A類)如何正確填寫
營業外收入照實填寫就行,因為沒有營業收入和營業成本,不影響填寫企業所得稅申報表(A類)季度報表。
全部計入營業收入:
營業收入:賬戶上的【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營業外收入+視同銷售收入】。
利潤總額:財務會計報表(損益表或利潤表)上的【利潤總額+或—應納稅調整的增加或減少】。
企業所得稅季度預繳納稅申報表(A類)中:
1、營業收入=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季度累加)
2、營業成本=主營業務成本+其他業務成本(季度累加)
3、利潤總額=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營業費用-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季度累加)。
(8)免稅企業所得稅季度報表怎麼填擴展閱讀
賬務處理
①企業轉讓固定資產時,先結轉固定資產原值和已提累計折舊額,借記「固定資產清理」、「累計折舊」科目,貸記「固定資產」科目;收到雙方協議價款,借記「銀行存款」,貸記「固定資產清理」科目;最後結轉清理損益,若轉出價款高於固定資產賬面凈值,借記「固定資產清理」科目,貸記「營業外收入」科目。
②企業處置無形資產時,應按實際收到的金額等,借記「銀行存款」等科目,按已計提的累計攤銷,借記「累計攤銷」科目,按應支付的相關稅費及其他費用,貸記「應交稅費」、「銀行存款」等科目,按其賬面余額,貸記「無形資產」科目,按其貸方差額,貸記「營業外收入——處置非流動資產利得」科目,已計提減值准備的,還應同時結轉減值准備。
❾ 如何填寫國稅企業所得稅的季度申報表A類
本表為年度納稅申報表主表,企業應該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以下簡稱稅法)、相關稅收政策,以及國家統一會計制度(企業會計准
則、小企業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准則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等)的規定,計算填報納稅人利潤總額、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額和附列資料等
有關項目。
企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及應納所得稅時,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稅法規定不一致的,應當按照稅法規定計算。稅法規定不明確的,在沒有明確規定之前,暫按企業財務、會計規定計算。
一、有關項目填報說明
(一)表體項目
本表是在納稅人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減納稅調整等金額後計算出「納稅調整後所得」(應納稅所得額)。會計與稅法的差異(包括收入類、扣除類、資產類等差異)通過《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A105000)集中填報。
本表包括利潤總額計算、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納稅額計算、附列資料四個部分。
1.
「利潤總額計算」中的項目,按照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口徑計算填報。實行企業會計准則、小企業會計准則、企業會計制度、分行業會計制度納稅人其數據直接取自利
潤表;實行事業單位會計准則的納稅人其數據取自收入支出表;實行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納稅人其數據取自業務活動表;實行其他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的納稅人,
根據本表項目進行分析填報。
2.「應納稅所得額計算」和「應納稅額計算」中的項目,除根據主表邏輯關系計算的外,通過附表相應欄次填報。
(二)行次說明
第1-13行參照企業會計准則利潤表的說明編寫。
1.
第1行「營業收入」:填報納稅人主要經營業務和其他經營業務取得的收入總額。本行根據「主營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收入」的數額填報。一般企業納稅人通過
《一般企業收入明細表》(A101010)填報;金融企業納稅人通過《金融企業收入明細表》(A101020)填報;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
位、非營利組織等納稅人通過《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收入、支出明細表》(A103000)填報。
2.第2行「營業成本」項目:填報納稅人主要
經營業務和其他經營業務發生的成本總額。本行根據「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的數額填報。一般企業納稅人通過《一般企業成本支出明細表》
(A102010)填報;金融企業納稅人通過《金融企業支出明細表》(A102020)填報;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非營利組織等納稅人,
通過《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收入、支出明細表》(A103000)填報。
3.第3行「營業稅金及附加」:填報納稅人經營活動發生的營業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土地增值稅和教育費附加等相關稅費。本行根據納稅人相關會計科目填報。納稅人在其他會計科目核算的本行不得重復填報。
4.第4行「銷售費用」:填報納稅人在銷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勞務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費用。本行通過《期間費用明細表》(A104000)中對應的「銷售費用」填報。
5.第5行「管理費用」:填報納稅人為組織和管理企業生產經營發生的管理費用。本行通過《期間費用明細表》(A104000)中對應的「管理費用」填報。
6.第6行「財務費用」:填報納稅人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等發生的籌資費用。本行通過《期間費用明細表》(A104000)中對應的「財務費用」填報。
7.第7行「資產減值損失」:填報納稅人計提各項資產准備發生的減值損失。本行根據企業「資產減值損失」科目上的數額填報。實行其他會計准則等的比照填報。
8.
第8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填報納稅人在初始確認時劃分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包括交易性金融資產或負債,直接指
定為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的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以及採用公允價值模式計量的投資性房地產、衍生工具和套期業務中公允價值變動形成的應計
入當期損益的利得或損失。本行根據企業「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科目的數額填報。(損失以「-」號填列)
9.第9行「投資收益」:填報納稅人以各種方式對外投資確認所取得的收益或發生的損失。根據企業「投資收益」科目的數額計算填報;實行事業單位會計准則的納稅人根據「其他收入」科目中的投資收益金額分析填報(損失以「-」號填列)。實行其他會計准則等的比照填報。
10.第10行「營業利潤」:填報納稅人當期的營業利潤。根據上述項目計算填列。
11.
第11行「營業外收入」:填報納稅人取得的與其經營活動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收入的金額。一般企業納稅人通過《一般企業收入明細表》(A101010)填報;
金融企業納稅人通過《金融企業收入明細表》(A101020)填報;實行事業單位會計准則或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納稅人通過《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
織收入、支出明細表》(A103000)填報。
12.第12行「營業外支出」:填報納稅人發生的與其經營活動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支出的金額。一般企
業納稅人通過《一般企業成本支出明細表》(A102010)填報;金融企業納稅人通過《金融企業支出明細表》(A102020)填報;實行事業單位會計准
則或民間非營利組織會計制度的納稅人通過《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收入、支出明細表》(A103000)填報。
13.第13行「利潤總額」:填報納稅人當期的利潤總額。根據上述項目計算填列。
14.第14行「境外所得」:填報納稅人發生的分國(地區)別取得的境外稅後所得計入利潤總額的金額。填報《境外所得納稅調整後所得明細表》(A108010)第14列減去第11列的差額。
15.第15行「納稅調整增加額」:填報納稅人會計處理與稅收規定不一致,進行納稅調整增加的金額。本行通過《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A105000)「調增金額」列填報。
16.第16行「納稅調整減少額」:填報納稅人會計處理與稅收規定不一致,進行納稅調整減少的金額。本行通過《納稅調整項目明細表》(A105000)「調減金額」列填報。
17.第17行「免稅、減計收入及加計扣除」:填報屬於稅法規定免稅收入、減計收入、加計扣除金額。本行通過《免稅、減計收入及加計扣除優惠明細表》(A107010)填報。
18.第18行「境外應稅所得抵減境內虧損」:填報納稅人根據稅法規定,選擇用境外所得抵減境內虧損的數額。本行通過《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明細表》(A108000)填報。
19.第19行「納稅調整後所得」:填報納稅人經過納稅調整、稅收優惠、境外所得計算後的所得額。
20.第20行「所得減免」:填報屬於稅法規定所得減免金額。本行通過《所得減免優惠明細表》(A107020)填報,本行<0時,填寫負數。
21.第21行「抵扣應納稅所得額」:填報根據稅法規定應抵扣的應納稅所得額。本行通過《抵扣應納稅所得額明細表》(A107030)填報。
22.第22行「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填報納稅人按照稅法規定可在稅前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的數額,本行根據《企業所得稅彌補虧損明細表》(A106000)填報。
23.第23行「應納稅所得額」:金額等於本表第19-20-21-22行計算結果。本行不得為負數。本表第19行或者按照上述行次順序計算結果本行為負數,本行金額填零。
24.第24行「稅率」:填報稅法規定的稅率25%。
25.第25行「應納所得稅額」:金額等於本表第23×24行。
26.第26行「減免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按稅法規定實際減免的企業所得稅額。本行通過《減免所得稅優惠明細表》(A107040)填報。
27.第27行「抵免所得稅額」:填報企業當年的應納所得稅額中抵免的金額。本行通過《稅額抵免優惠明細表》(A107050)填報。
28.第28行「應納稅額」:金額等於本表第25-26-27行。
29.第29行「境外所得應納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來源於中國境外的所得,按照我國稅法規定計算的應納所得稅額。本行通過《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明細表》(A108000)填報。
30.第30行「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來源於中國境外所得依照中國境外稅收法律以及相關規定應繳納並實際繳納(包括視同已實際繳納)的企業所得稅性質的稅款(准予抵免稅款)。本行通過《境外所得稅收抵免明細表》(A108000)填報。
31.第31行「實際應納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當期的實際應納所得稅額。金額等於本表第28+29-30行。
32.第32行「本年累計實際已預繳的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按照稅法規定本納稅年度已在月(季)度累計預繳的所得稅額,包括按照稅法規定的特定業務已預繳(征)的所得稅額,建築企業總機構直接管理的跨地區設立的項目部按規定向項目所在地主管稅務機關預繳的所得稅額。
33.第33行「本年應補(退)的所得稅額」:填報納稅人當期應補(退)的所得稅額。金額等於本表第31-32行。
34.第34行「總機構分攤本年應補(退)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的總機構按照稅收規定在總機構所在地分攤本年應補(退)所得稅款。本行根據《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年度分攤企業所得稅明細表》(A109000)填報。
35.第35行「財政集中分配本年應補(退)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的總機構按照稅收規定財政集中分配本年應補(退)所得稅款。本行根據《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年度分攤企業所得稅明細表》(A109000)填報。
36.第36行「總機構主體生產經營部門分攤本年應補(退)所得稅額」:填報匯總納稅的總機構所屬的具有主體生產經營職能的部門按照稅收規定應分攤的本年應補(退)所得稅額。本行根據《跨地區經營匯總納稅企業年度分攤企業所得稅明細表》(A109000)填報。
37.第37行「以前年度多繳的所得稅額在本年抵減額」:填報納稅人以前納稅年度匯算清繳多繳的稅款尚未辦理退稅、並在本納稅年度抵繳的所得稅額。
38.第38行「以前年度應繳未繳在本年入庫所得額」:填報納稅人以前納稅年度應繳未繳在本納稅年度入庫所得稅額。
二、表內、表間關系
(一)表內關系
1.第10行=第1-2-3-4-5-6-7+8+9行。
2.第13行=第10+11-12行。
3.第19行=第13-14+15-16-17+18行。
4.第23行=第19-20-21-22行。
5.第25行=第23×24行。
6.第28行=第25-26-27行。
7.第31行=第28+29-30行。
8.第33行=第31-32行。
(二)表間關系
1.第1行=表A101010第1行或表A101020第1行或表A103000第2+3+4+5+6行或表A103000第11+12+13+14+15行。
2.第2行=表A102010第1行或表A102020第1行或表A103000第19+20+21+22行或表A103000第25+26+27行。
3.第4行=表A104000第25行第1列。
4.第5行=表A104000第25行第3列。
5.第6行=表A104000第25行第5列。
6.第11行=表A101010第16行或表A101020第35行或表A103000第9行或第17行。
7.第12行=表A102010第16行或表A102020第33行或表A103000第23行或第28行。
8.第14行=表A108010第10行第14列-第11列。
9.第15行=表A105000第43行第3列。
10.第16行=表A105000第43行第4列。
11.第17行=表A107010第27行。
12.第18行=表A108000第10行第6列。(當本表第13-14+15-16-17行≥0時,本行=0)。
13.第20行=表A107020第40行第7列。
14.第21行=表A107030第7行。
15.第22行=表A106000第6行第10列。
16.第26行=表A107040第29行。
17.第27行=表A107050第7行第11列。
18.第29行=表A108000第10行第9列。
19.第30行=表A108000第10行第19列。
20.第34行=表A109000第12+16行。
21.第35行=表A109000第13行。
22.第36行=表A109000第15行。
❿ 企業所得稅季度報表,減免那張表 怎麼填 要填嗎 怎麼填 填哪裡 現在應該是交多少稅
附表要填,應該按你享受減免稅的項目填寫,追根求源,897.83萬元怎麼來的,屬於哪個項目就填在那一欄。
如果897.83萬元減免所得稅額屬實,那麼應繳所得稅就是1496.38-897,83=598.5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