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退稅率的出口退稅免稅和退稅怎麼做賬
⑴ 出口退稅的會計怎麼處理
一、歸納起來,「免、抵、退」稅的計算可分為四個步驟:
(1)計算當期應納稅額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上期末留抵稅額
若應納稅額為正數,即沒有可退稅額(因為沒有留抵稅額),則仍應交納增值稅;若應納稅額為負數,即期末有未抵扣稅額,則有資格申請退稅,但到底能退多少,還要進行計算比較。
(2)計算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
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牌價×(出口貨物徵收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徵收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相關會計處理為:
根據「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3)計算免抵退稅額
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
免稅購進原料包括從國內購進免稅原料和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其中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公式為:
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貨物到岸價+海關實征關稅和消費稅
(4)確定應退稅額和免抵稅額
1、若應納稅額為零或正數時,即:沒有留抵稅額,當期應退稅額為零;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免抵退稅額全部作為「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相關會計處理為: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2、若應納稅額為負數,即:有留抵稅額時,則可以免抵退稅額為限享受退稅:
(1)若期末未抵扣稅額≤免抵退稅額,則:當期應退稅額=期末未抵扣稅額,當期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期末未抵扣稅額。
相關會計處理(根據稅務局「免抵退審批通知單」)為:
借:應收補貼款 -出口退稅 (與通知單上所載「應退稅額」一致)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與通知單上所載「免抵稅額」一致)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與通知單上所載「免抵退稅額」一致)
(2)若期末未抵扣稅額≥免抵退稅額,可全部退稅,則:當期應退稅額=免抵退稅額;當期免抵稅額=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0。
相關會計處理為:
借:應收補貼款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
「應收補貼款」所對應的金額,才是真正的退稅,根據「當期應退稅額」的計算過程可得知,退的是期末未抵扣完的留抵進項稅額。
應收補貼款科目在會計上屬於過渡科目,不應結轉利潤,待補貼款到賬後,該科目余額自然歸零。
由此可見,「出口退稅」貸方專欄核算的是「當期免抵稅額」與「當期應退稅額」之和,即稅法中規定的「當期免抵退稅額」(=出口銷售額*退稅率)。
而出口貨物實際執行的「超低稅率」計算的「銷項稅額」被計入了「進項稅額轉出」貸方專欄。如果將該部分數額與「出口退稅」貸方專欄數額相加,其實也就是內銷情況下,應當交納的銷項稅額。在內銷情況下,增值稅(銷項稅)應由購買方支付,但由於出口實行免稅政策,購買方免於向銷售方支付增值稅款(這就是免稅的結果),對此,國家以「出口退稅」的辦法進行補償。在這個意義上講,出口退稅就相當於銷項稅,其目的就是用於進項稅的抵扣,抵扣有餘的部分則給予退還。
在免抵退稅的計算方法中,計算「當期免抵稅額」主要是為了賬務處理的需要。免抵稅額即為「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科目的數額,如果不計算出免抵稅額,在財務處理時將無法平衡。
⑵ 外貿企業出口退稅的計算及賬務處理
一、抄退增值稅:
退稅金額襲=出口金額*增值稅退稅率
1、外貿企業采購貨物,獲得增值稅進項發票:
借:物資采購
借: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貸:應付賬款等
2、銷售:
借:應收賬款等
貸:主營業務收入
3、結轉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庫存商品
4、轉成本的不能退稅的進項稅額=原抵扣進項稅額-退稅額
借:主營業務成本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5、按照規定的退稅率計算的出口退稅:
借: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6、收到出口退稅: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
二、退消費稅
退稅金額=出口金額*消費稅退稅率
1、報關出口後申請出口退稅
借: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
貸:主營業務成本
2、收到退還的消費稅
借:銀行存款
貸: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
⑶ 關於出口退稅的賬務處理
銷項稅額=63000×17%=1,0710(元)
進項稅額=210,000(元)
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出口銷售額摺合人民幣×(征稅率-退稅率)(這是在出口方式為「一般貿易」情況下計算公式)
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20,000×(17%-11%)=1,200(元)
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10710-210000+1200=19,8090(元)
免抵退稅額=20000×11%=2,200元 因: 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 所以:應退稅額=2200(元)(誰小退誰)
借:其它應收款—應收退稅款 2,200
貸:應交稅金—應繳增值稅—出口退稅 2,000
結轉成本:
借:主營業務成本—自營出口成本 1,200
貸:應交稅金—應繳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1,200
詳細《生產企業出口貨物「免、抵、退」稅管理操作規程》(試行)》國稅發[2002]11號(http://www.chinatax.gov.cn/n480462/n480513/n480979/n554124/996903.html)
⑷ 出口退稅如何做會計分錄急
1、不予免徵和抵扣稅額
借:主營業務成本(出口銷售額FOB*征退稅-不予免徵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貨: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2、應退稅額:
借:應收補貼款-出口退稅(應退稅額)
貨: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應退稅額)
3、免抵稅額: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應納稅額(免抵額)
貨: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免抵額)
4、收到退稅款
借:銀行存款
貨:應收補貼款-出口退稅
(4)有退稅率的出口退稅免稅和退稅怎麼做賬擴展閱讀:
下列企業出口屬於增值稅、消費稅徵收范圍貨物可辦理出口退(免)稅,除另有規定外,給予免稅並退稅:
1、有出口經營權的內(外)資生產企業自營出口或委託外貿企業代理出口的自產貨物;
2、有出口經營權的外貿企業收購後直接出口或委託其他外貿企業代理出口的貨物;
3、生產企業(無進出口權)委託外貿企業代理出口的自產貨物;
4、保稅區內企業從區外有進出口權的企業購進直接出口或加工後再出口的貨物;
5、下列特定企業(不限於是否有出口經營權)出口的貨物;
(1)對外承包工程公司運出境外用於對外承包項目的貨物;
(2)對外承接修理修配業務的企業用於對外修理修配的貨物;
(3)外輪供應公司、遠洋運輸供應公司銷售給外輪、遠洋國輪而收取外匯的貨物;
(4)企業在國內采購並運往境外作為在國外投資的貨物;
(5)援外企業利用中國政府的援外優惠貸款和合資合作項目基金方式下出口的貨物;
(6)外商投資企業特定投資項目采購的部分國產設備;
(7)利用國際金融組織或國外政府貸款,採用國際招標方式,由國內企業中標銷售的機電產品;
(8)境外帶料加工裝配業務企業的出境設備、原材料及散件;
(9)外國駐華使(領)館及其外交人員、國際組織駐華代表機構及其官員購買的中國產物品。
以上「出口」是指報關離境,退(免)稅是指退(免)增值稅、消費稅,對無進出口權的商貿公司,借權、掛靠企業不予退(免)稅。上述「除另有規定外」是指出口的貨物屬於稅法列舉規定的免稅貨物或限制、禁止出口的貨物。
⑸ 出口退稅的退稅過程怎麼做賬務處理,說簡單點,非常感謝
一般來說,「免、抵、退」是各有含義的, ①、「免」是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免徵生產銷售環節的增值稅; ②、「抵」是指以本企業本期出口產品應退稅額抵頂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③、「退」是指按照上述過程確定的實際應退稅額符合一定標准時,即生產企業出口的自產貨物在當月內應抵頂的進項稅額大於應納稅額時,對未抵頂完成的部分予以退稅。 我國對出口貨物實行增值稅「免、抵、退」稅辦法已兩年多了,但有一些出口生產企業的財務人員對「免、抵、退」稅計算及賬務處理仍不能很好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免、抵、退」工作的進行。筆者現將「免、抵、退」稅計算方法簡介如下並舉例說明。 歸納起來,「免、抵、退」稅的計算可分為四個步驟: 一、計算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 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牌價×(增值稅率-出口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徵收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二、計算當期應納稅額 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上期末留抵稅額 若應納稅額為正數,即沒有可退稅額(因為沒有留抵稅額),則仍應交納增值稅;若應納稅額為負數,即期末有未抵扣稅額,則有資格申請退稅,但到底能退多少,還要進行計算比較。 三、計算免抵退稅 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免抵退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 " N6 免稅購進原料包括從國內購進免稅原料和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其中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公式為: 進料加工免稅進口料件的組成計稅價格=貨物到岸價+海關實征關稅和消費稅 四、確定應退稅額和免抵稅額 若期末未抵扣稅額≤免抵退稅額,則當期應退稅額=期末未抵扣稅額,當期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期末未抵扣稅額; 若期末未抵扣稅額≥免抵退稅額,則當期應退稅額=免抵退稅額,當期免抵稅額=0。 , 計算「當期免抵稅額」主要是為了賬務處理的需要。因為當應納稅額為負數,且留抵稅額小於「免抵退」稅額時,可退稅額為留抵稅額,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留抵稅額。 免抵稅額即為「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科目的數額,如果不計算出免抵稅額,在財務處理時將無法平衡 具體的賬務處理操作: http://www.gotohui.com/special/show.php?specialid=40 出口退稅網站
⑹ 外貿出口企業出口退稅涉及的會計處理應該怎麼做呢
外貿公司出口退稅賬務處理如下所示:
1、外貿企業出口貨物的銷售實現時間的確定
出口貨物的銷售實現時間,不論是何種運輸方式(海、陸、空、郵),均以取得運單並向銀行辦理交單後,作為出口銷售收入的實現時間。
2、外貿公司出口退稅(增值稅)核算
外貿公司出口貨物必須單獨設賬核算購進金額和進項金額,如購進貨物當時不能確定用於出口或內銷,一律記入出口庫存賬,內銷時從出口庫存賬轉入內銷庫存賬。
(1)購進出口貨物時的會計分錄如下:
借:庫存出口商品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金)
貸:銀行存款(應付賬款)
(2)貨物出口後,根據征稅率與退稅率的差率,計算征退稅差額及應收出口退稅額是的會計分錄如下所示:
借:主營業務成本(征退稅差額)
應收出口退稅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轉出)
—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3)收到出口退稅款時的會計分錄:
借:銀行存款
貸:應收出口退稅
3、外貿公司出口退稅(消費稅)核算
外貿公司自營出口應稅消費品,應在應稅消費品報關出口後向主管退稅的稅務機關申請退還已納消費稅。
(1)貨物出口後要計算應退稅款的會計分錄可登記為:
借:應收出口退稅(消費稅)
貸:主營業務成本
(2)收到退回的消費稅款時的會計分錄可登記為:
借:銀行存款
貸:應收出口退稅(消費稅)
進口又是出口:出口退稅是指對出口商品已徵收的國內稅部分或全部退還給出口商的一種措施,這也是國際慣例。
1994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納稅人出口商品的增值稅稅率為零,對於出口商品,不但在出口環節不征稅,而且稅務機關還要退還該商品在國內生產、流通環節已負擔的稅款,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稅的價格進入國際市場根據《增值稅暫行條例》規定,企業產品出口後,稅務部門應按照出口商品的進項稅額為企業辦理退稅。
由於稅收減免等原因,商品的進項稅額往往不等於實際負擔的稅額,如果按出口商品的進項稅額退稅,就會產生少征多退的問題,於是就有了計算出口商品應退稅款的比率——出口退稅率。
(6)有退稅率的出口退稅免稅和退稅怎麼做賬擴展閱讀:
出口退稅的實行方法有兩種:
1、對外貿企業出口貨物實行免稅和退稅的辦法,即對出口貨物銷售環節免徵增值稅,對出口貨物在前各個生產流通環節已繳納增值稅予以退稅;
2、對生產企業自營或委託出口的貨物實行免、抵、退稅辦法,對出口貨物本道環節免徵增值稅,對出口貨物所采購的原材料、包裝物等所含的增值稅允許抵減其內銷貨物的應繳稅款,對未抵減完的部分再予以退稅。
出口退稅的稅款實行計劃管理。財政部每年在中央財政預算中安排出口退稅計劃,同國家稅務總局分配下達給各省(區、市)執行。不允許超計劃退稅,當年的計劃不得結轉下年使用。
出口企業的出口退稅全部實行計算機電子化管理。通過計算機申報、審核、審批,從2003年起啟用了「口岸電子執法系統」出口退稅子系統。對企業申報退稅的報關單、外匯核銷單等出口退稅憑證,實現了與簽發單證的政府機關信息對審的辦法,確保了申報單據的真實性和准確性。
網路-進出口退稅
⑺ 企業出口退稅怎麼做賬
轉
十二、出口退稅的會計處理
有出口貨物的企業,其出口退稅分為以下兩種情況處理:
1、實行"免、抵、退"辦法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生產企業,按規定計算的當期出口貨物不予免徵、抵扣和退稅的稅額,計入出口貨物成本,借記"主營業務成本"等科目,貸記"應交稅金一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科目。按規定計算的當期應予抵扣的稅額,借記"應交稅金一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科目,貸記"應交稅金一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科目。因應抵扣的稅額大於應納稅額而未全部抵扣,按規定應予以退回的稅款,借記"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等科目,貸記"應交稅金一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科目;收到退回的稅款,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等科目。
2、未實行"免、抵、退"辦法的企業,貨物出口銷售時,按當期出口貨物應收的款項,借記"應收賬款"等科目,按規定計算的應收出口退稅,借記"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科目,按規定計算的不予退回的稅金,借記"主營業務成本"等科目,按當期出口貨物實現的銷售收入,貸記"主營業務收入"等科目,按規定計算的增值稅,貸記"應交稅金一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科目。收到退回的稅款,借記"銀行存款"科目,貸記"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等科目。
⑻ 生產企業免抵退稅,退稅率5%如何做賬
生產企業出口退稅賬務處理是會計實務中的一個難點,目前,我國對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的增值稅一律實行「免、抵、退」稅管理辦法。稅法上,對「免、抵、退」稅辦法有三步處理公式:
一是,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售貨物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不得免徵和抵扣的稅額)-當期留抵稅額;
二是,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
三是,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
會計上,實行「免、抵、退」政策的賬務處理也相應有三種處理辦法。
一是,應納稅額為正數,即免抵後仍應繳納增值稅,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即沒有可退稅額(因為沒有留抵稅額)。此時,賬務處理如下: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二是,應納稅額為負數,即期末有留抵稅額,對於未抵頂完的進項稅額,不做會計分錄;當留抵稅額大於「免、抵、退」稅額時,可全部退稅,免抵稅額為0。此時,賬務處理如下:
借:應收補貼款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三是,應納稅額為負數,即期末有留抵稅額,對於未抵頂完的進項稅額,不做會計分錄;當留抵稅額小於「免、抵、退」稅額時,可退稅額為留抵稅額,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留抵稅額。此時,賬務處理如下:
借:應收補貼款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通過以上三種情況的分析與處理可看出,如果不計算出「免抵稅額」,會計處理上將無法平衡。下面舉例說明:
某具有進出口經營權的生產企業,對自產貨物經營出口銷售及國內銷售。該企業2005年1月份購進所需原材料等貨物,允許抵扣的進項稅額85萬元,內銷產品取得銷售額300萬元(不含稅),出口貨物離岸價摺合人民幣2400萬元。假設上期留抵稅款5萬元,增值稅稅率17%,退稅率15%,則相關賬務處理如下:
1. 外購原輔材料、備件、能源等,分錄為:
借:原材料等科目 500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850000
貸:銀行存款5850000
2. 產品外銷時,免徵本銷售環節的銷項稅分錄為:
借:應收賬款 2400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24000000
3. 產品內銷時,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351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300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510000
4. 月末,計算當月出口貨物不予抵扣和退稅的稅額。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當期出口貨物離岸價×人民幣外匯牌價×(征稅率-退稅率)=2400×(17%-15%)=48萬元。
借:主營業務成本 480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480000
5. 計算應納稅額。本月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上期留抵稅款-當期不予抵扣或退稅的金額)=51-(85+5-48)=9萬元。
借: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轉出未交增值稅) 90000
貸: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90000
6. 實際繳納時。
借:應交稅金———未交增值稅90000
貸:銀行存款90000
依上例,如果本期外購貨物的進項稅額為140萬元,其他不變,則1至4步分錄同上,其餘賬務處理如下:
5.計算應納稅額或當期期末留抵稅額。本月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上期留抵稅款-當期不予抵扣或退稅的金額)=300×17%-〔140+5-2400×(17%-15%)〕=-46萬元。由於應納稅額小於零,說明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為46萬元,不需作會計分錄。
6. 計算應退稅額和應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2400×15%=360萬元。當期期末留抵稅額46萬元<當期免抵退稅額360萬元時,
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46萬元,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360-46=314萬元。
借:應收補貼款 460000
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3140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3600000
7. 收到退稅款時,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460000
貸:應收補貼款460000
依上例,如果本期外購貨物的進項稅額為494萬元,其他不變,則1至4步分錄同上,其餘5.6.7步賬務處理如下:
5.計算應納稅額或當期期末留抵稅額。本月應納稅額=銷項稅額-進項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上期留抵稅款-當期不予抵扣或退稅的金額)=300×17%-〔494+5-2400×(17%-15%)〕=-400萬元,不需作會計分錄。
6. 計算應退稅額和應免抵稅額。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2400×15%=360萬元。當期期末留抵稅額400萬元>當期免抵退稅額360萬元時,
當期應退稅額=當期免抵稅額=360萬元,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360-360=0萬元。
借:應收補貼款 3600000
貸: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3600000
7. 收到退稅款時,分錄為:
借:銀行存款 3600000
貸:應收補貼款3600000
留抵稅額、應退稅額、免抵退稅額、免抵稅額之間是什麼關系?
這些名詞只是一個稱呼,只有具體的弄清楚它的內涵才能理解。
「免、抵、退」稅公式的思路如下:
1.先將因為退稅率低於征稅率而不得在當期抵扣或退稅的進項稅額從全部進項稅額中剔除;
2.計算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但對出口貨物的銷售額不計算銷項稅額,並以剔除後的當期進項稅額去抵扣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如果抵扣完的,則不予退稅並可能還要繳稅;如果未抵扣完的,則不予退稅,其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可以結轉下期繼續抵扣。
3.只有在出現進項稅額未抵扣完的情形下,才准予退稅;
4.在實際計算退稅額時,應先計算出一個退稅的限額(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然後將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與此限額相比較,最後,以相對較小的數額為退稅額。
我們再來看公式的具體計算順序:
⑴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
⑵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征稅率-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抵減額
⑶當期應納稅額=當期內銷貨物的銷項稅額-(當期進項稅額-當期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上期留抵稅額
當應納稅額>0的時候,就應當繳納增值稅,不能退稅。
當應納稅額<0的時候,繼續以下的計算:
⑷免抵退稅抵減額=免稅購進原材料價格×出口貨物退稅率
⑸免抵退稅額=出口貨物離岸價×外匯人民幣牌價×出口貨物退稅率-免抵退稅額抵減額
⑹當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
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
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
⑺當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則:
當期應退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
當期免抵稅額=0
留在下期可以抵扣的進項稅額=當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
(當期末留抵稅額就是應納稅額為負數的數額。)
按照老師的分錄,應交稅金-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公式中的當期免抵稅額的期末余額是只增不減的,那麼這個科目就永遠這樣掛著嗎?
是的。這個科目就永遠這樣掛著
當期應納稅額<0,且當期期末留抵稅額小於或等於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當期期末留抵稅額,當期免抵稅額=當期免抵退稅額-當期應退稅額。這時,生產企業應特別注意。雖然企業當期沒有實際繳納增值稅,但根據財稅[2005]25號文件的規定,企業仍要按當期的免抵稅額計算繳納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用生產出口貨物所耗用的材料和動力所包含的進項稅去抵減了內銷貨物應納的增值稅,使當期實際應納增值稅變小,甚至變為負值,實際意義上這部分出口貨物進項稅已納的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被退還了。所以,用免抵退稅方法計算應納增值稅的生產企業應補繳這部分免抵稅額應納的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
免稅進口材料具體是免哪些稅 ?
免稅進口料件,是免進口環節的增值稅、消費稅、關稅
某企業一批進料加工復出口貨物,摺合人民幣20萬元,超期9天一直未向退稅部門申報退稅,該批貨物徵收率未17%,退稅率未13%,則企業該怎樣處理該事項
稅法規定,超期的情況,除另有規定者和確有特殊原因,經地市以上稅務機關批准者外,企業須向主管稅務機關征稅部門進行納稅是申報並計提銷項稅額。
⑼ 退稅怎麼做賬
免抵退稅賬務處理如下:
(1)出口貨物免稅,反映在賬務處理上是出口銷售時,無需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借:應收賬款/銀行存款
貸:主營業務收入
(2)出口貨物抵稅,是指生產企業出口自產貨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動力等所含應予退還的進項稅額,抵頂內銷貨物的應納稅額,賬務處理上表現為企業購進原材料,無論用於生產出口貨物還是用於生產內銷貨物,其進項稅額均可抵扣。
但由於出口貨物的征稅率與退稅率不一致的情況,因而存在免抵退稅不得免徵和抵扣稅額的情況,此項因借記主營業務成本,貸記進項稅額轉出。出口企業收到主管稅務機關出具的《生產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免稅證明》和《生產企業進料加工貿易免稅核銷證明》後,按證明上註明的「不得抵扣稅額抵減額」用紅字貸記「進項稅額轉出」,同時以紅字借記「主營業務成本」。生產企業發生國外運費、保險、傭金費用支出時,按出口貨物征退稅率之差分攤計算,並沖減「不得抵扣稅額」,用紅字貸記「進項稅額轉出」,同時紅字借記「主營業務成本」。
(3)出口貨物退稅的賬務處理:按計算的免抵退稅額,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按計算的免抵稅額,借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按免抵退稅額與免抵稅額兩者之差,借記「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款」。即:
借: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款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註: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專欄,反映出口企業銷售出口貨物後向稅務機關辦理免抵退稅申報,按規定計算的應免抵稅額,借記本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應免抵稅額的計算確定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是是在取得稅務機關後進行免抵和退稅的會計處理,按批準的免抵稅額,借記本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第二種是出口企業申請退稅時,按退稅申報數進行稅務處理。根據當期的免抵額借記本科目,貸記「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4)納稅人向稅務機關申報辦理出口退稅而收到退回的稅款,應借記「銀行存款」,貸記「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款」。
【例】某公司是一般納稅人,增值稅稅率17%,出口退稅率11%,2009年5月份發生以下業務:
(1)購進一批原材料,取得的增值稅專用發票上註明價款為1 600 000元,增值稅為272 000元,款項已支付,材料已入庫。
借:原材料 1 600 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272 000
貸:銀行存款 1 872 000
(2)本月內銷不含稅銷售額為273 411.76元,款項已收到。
借:銀行存款 319 891.76
貸:主營業務收入 273 411.76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46480
(3)本月出口產品銷售額為1 426 000元,款項尚未收到。
借:應收賬款 1 426 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1 426 000
借:主營業務成本 85 560 1 426 000×(17%-11%)=85560(元)
貸: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轉出) 85 560
(4)月末,申報出口退稅
計算退稅額
①當期應納稅額=46 480-(272 000-85560)=-139 960(元)
②計算免抵退稅額
免抵退稅額=1 426 000×11%=156 860(元)
③確定退稅額及免抵額
退稅額139 960元,免抵額=156 860-139 960=16 900(元)
賬務處理:
借: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款 139 96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抵減內銷產品應納稅額) 16 900
貸: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出口退稅) 156 860
(5)實際收到出口退稅款
借:銀行存款 139 960
貸:其他應收款——應收出口退稅款 139 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