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中免稅收入是指什麼
1. 個人所得稅免稅收入和不征稅收入的區別
不征稅收入指部分收入本身就不在征稅范圍內的收入。免稅收入,則是將那些已經納入征稅范圍內的收入,享受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免於徵收個人所得稅的收入。
2. 個人所得稅免稅收入額包括哪些呢
包括個人承擔的基本養老保險金、醫療保險金、失業保險金,以及按省級政府規定標准繳納的住房公積金
3. 個人所得稅中的免稅收入360元是什麼意思
個人所得稅中的免稅收入360元,就是不用交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希望能幫到您
4. 個人所得稅申報中的收入額和免稅收入額怎麼填寫
所得稅總額為增值稅發票和普通發票的不納稅總額。
具體的計算:
應納稅額=(增票不含稅+總票)*稅務局確定的所得稅率*25%。
所得稅率由稅務機關決定,各企業略有不同。
應交的所得稅多多少少,不能抵扣成本,而是根據你的總收入來設定。
(4)個人所得稅中免稅收入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稅前扣除規定和企業的實際會計處理:
稅法優惠原則: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企業的財務會計處理措施與稅收法律、法規規定不一致的,按照稅收法律、法規的規定計算。(註: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一條)
例如,在員工福利基金的范圍內,財政部門與國稅函有相關規定和不一致,而國家稅務總局在稅務問題上就所得稅按照國稅函的文件處理;在會計處理中按照財政部的財務通文件。如果沒有,按照稅法的標准。
在實際操作中,還需要注意稅法優惠原則在其他方面的體現。例如,合同規定股權轉讓產生的個人所得稅由個人承擔,但這部分費用由另一方承擔。在實際操作中,如果沒有繳納個人所得稅,稅務部門還是會找個人來承擔責任。
稅法的協調原則:企業財務會計系統的基礎上,與實際支出已確認在金融和會計處理,誰不超過企業所得稅法和有關稅收法規規定的稅前扣除范圍和標准,應根據企業實際會計處理確認,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計算應納稅所得額。國家稅務總局2012年第15號通知
稅法空白原則:稅法法規未明確規定的具體扣除額,在不違反稅前扣除額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按照國家財務會計規定進行計算。
5. 請問個人所得稅申報表上的「其他免稅收入」指哪些
經國務院財政部門批准免稅的所得。
6. 個人所得稅免稅收入額如何計算
免稅可以寫來3500,如果你收自入沒超過這個,就直接寫收入也可以。
個人所得稅免稅收入指按照國家規定繳付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住房公積金,按照國務院規定發給的政府特殊津貼、院士津貼、資深院士津貼和其他經國務院批准免稅的補貼、津貼等按照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和國家有關政策規定免於納稅的所得。
7. 工資薪金所得中的免稅收入是指什麼
是要經過省的稅務局比準的免稅項目,可以免交稅,和一般人無關
8. 請問個人所得稅申報表上的「其他免稅收入」指的是
國債利息收入
政府獎金等
只計入個人所得稅總額
不算意外所得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