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免稅政府靠什麼賺錢
① 香港主要是靠什麼行業賺錢的呢
香港經濟結構以服務業為主,服務業占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長期保持在90%以上。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香港金融、房地產、貿易、旅遊業迅速發展。
從80年代始,內地因素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香港的製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實現了從製造業轉向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
(1)香港免稅政府靠什麼賺錢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如下 :
1、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並考慮到香港的歷史和現實情況,中華人民共和國決定在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31條的規定,設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2、香港特別行政區直轄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國防事務屬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3、香港特別行政區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的司法權和終審權。現行的法律基本不變。
4、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由當地人組成。行政長官在當地通過選舉或協商產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主要官員由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提名,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
原在香港各政府部門任職的中外籍公務、警務人員可以留用。香港特別行政區各政府部門可以聘請英籍人士或其他外籍人士擔任顧問或某些公職。
② 香港免稅政府靠什麼給公務員發工資啊
香港免稅是指免關稅,所得稅消費稅增值稅之類的稅收是不免的。香港政府就是靠這些稅收給公務員發工資。
③ 香港是怎麼免稅的財政收入是怎麼來的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免稅是指,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徵收關稅,但不表示香港在其他領域不收稅。
香港政府的財政收入分為經常收入和非經常收入兩大部分。經常收入包括直接稅如薪俸稅、利得稅及物業稅,間接稅如關稅、差餉、車輛稅、專利及特權稅、娛樂稅等。非經常收入中,直接稅包括遺產稅、間接稅包括出租汽車牌照費、賣地收入等其他收入。
就財政收入的來源而言,可分為稅收收入和非稅收收入兩大部分。前者為主要的財政收入,50年代以來,稅收收入一直佔香港財政收入的60%至65%。稅收中直接稅的比重在不斷增加,以煙酒稅與差餉為主的間接稅比重則相應下降。50年代初直接稅收入僅為間接稅收入的30%左右,至80年代末,直接稅收入已達間接稅的160%。
香港自1966年開始編制當地生產總值以來,至1993年已有27年連續取得GDP的實質增長。眾所周知,香港長期實行低稅多收政策,即稅率低但絕對稅收卻不少,所依賴的條件便是經濟的不斷增長。反之,如果香港經濟由於種種原因而不景氣,則香港政府必須通過提高稅率或開辟新的收入來源以平衡財政收支。較多的情況是,連年經濟繁榮下稅收和總的財政收入也相應增加。這時往往以提高社會福利和公共設施,降低稅率,減少收費為對策。
④ 香港經濟是靠什麼發展的
香港經濟以服務業為主,包括旅遊和旅遊業、與貿易相關的服務、運輸服務、金融和銀行服務及專業服務。
香港是自由市場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經濟的重點是政府施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一、香港發展的主要特點。
回歸前的政治制度
實行行政主導的體制
完善的咨詢體制
經濟體制:
經濟發展,高度國際化的城市、便利的營商環境、法治體制、自由貿易及自由的資訊流通、公平開放的競爭、發展完備的金融網路、一流的交通及通訊基建、先進的支援服務,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工作人口與高效率和精力充沛的企業家互相配合。此外,香港還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兌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稅率的簡明稅制。
自由經濟體系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的《2002年世界投資報告》,香港是亞洲區內吸引外來直接投資表現最佳的經濟體系。
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
過去20年來,香港經濟增長差不多三倍。本地生產總值平均每年有5.1%的實質增長,表現超越世界經濟增長速度,也超越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經濟體系的增長速度。
經濟政策
香港一向以市場主導的經濟政策著稱。
「盡量扶助、減少干預」政策
審慎理財之道
政府理財審慎,又維持低稅率的簡明稅制,以鼓勵工人生產和吸引企業家投資。法團業務利得稅的稅率為16%,薪俸稅稅率為15%,與其他國家的稅率相比,兩者均屬偏低。
國際金融中心
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由緊密聯系的金融機構和市場組成
⑤ 香港零關稅靠什麼賺錢
香港零關稅主要是靠的是數量和賣出的產品來賺錢,不靠稅收賺錢,國家是給他們一定的補貼的
⑥ 香港主要是靠什麼行業賺錢的呢
香港 旅遊業 水果
⑦ 香港是免稅的,財政收入從哪裡來
誰說香港免稅?沒有的事!
(一)香港與大陸行使不同的稅收管轄權
香港始終以有利於吸引外資、有利於促進本地經濟貿易發展為出發點,因此,香港稅法體現出稅制簡單、征稅面窄的特點。在稅收管轄權的確立方面,香港與大多數國家不同,選擇單一行使收入來源管轄權,即各種稅收的徵收僅限於來自香港地區的財產和收入,凡是來源於香港之外的財產和收入一概不征稅。
我國大陸借鑒各國的實踐經驗也是同時採用居民稅收管轄權和收入來源管轄權。按照我國企業所得稅法和個人所得稅法的規定,構成我國稅收居民的納稅人,無論其收入是來源於中國境內還是境外,都需要按照中國的所得稅法繳納所得稅;而我國的非居民納稅人也需要就其來源於中國境內的收入繳納所得稅。
(二)稅制結構和稅收模式的選擇存在較大差異
香港於本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形成以直接稅為主體稅的稅收模式。其直接稅主要由所得稅和財產稅組成,目前徵收的稅種主要為:利得稅、薪俸稅、物業稅和遺產稅。香港的間接稅主要有印花稅、消費稅及幾個零星稅種.
我國大陸目前的稅制結構主要還是以間接稅為主體稅的稅收模式,主要稅收收入來源是對公司、企業徵收流轉稅。經過1994年新稅制改革後,大陸形成了以流轉稅、所得稅為主,以財產稅、行為稅和資源稅為輔的稅制體系,流轉稅主要由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構成,所得稅主要由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及涉外企業所得稅構成.
(三)香港實行「避稅港」式的稅制格局
香港始終把稅種限制在少數范圍內,有些國際上普遍開征的稅種如增值稅、社會保險稅等都未開征。已開征的稅種的稅負也很輕,從主體稅種看,利得稅的稅率分別為16.5%(適用於有限公司)和15%(適用於非有限公司),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稅率相比都是相當低的。由於利得稅是對公司、企業的純利徵收,計算純利時原則上納稅人為賺取利潤所付出的各種費用均可以作為成本費用扣除。另外,為了推進技術革新,企業的固定資產除正常折舊外還可對機器設備成本的60%、工業樓宇成本的20%提取首次折舊,所以,實際稅負更低。香港薪俸稅基準稅率為15%,同時規定了較高的免稅額,因此,大多數工薪收入達不到起征點,據報道,在香港500萬人口中,繳納薪俸稅的只有20萬,約占總人口的4%。物業稅的稅率也為15%,按租金計算,計算時可扣除20%的維修費。
1994年,我國大陸進行了稅制改革,稅收由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行為稅及資源稅五個種類組成,其中每一類又由相應的稅種構成,稅種達20多種,其中既有能夠保證財政收入增長的增值稅和營業稅,又有能夠調節經濟和分配的消費稅和所得稅,並且還設置了起特殊調節作用的行為稅,基本形成一個多稅種、多層次、多環節的復合稅制體制。從大陸的整體稅負水平看,基本屬於中等偏下,如企業所得稅稅率為33%,普遍低於發達國家和某些發展中國家。但與香港比較的差別在於稅收征管薄弱,稅收征管手段和方式不科學,稅收流失相當嚴重。
(四)香港和大陸稅收管理體制和管理制度的差別
香港由於地域狹小,沒有象大多數國家一樣實行分稅制,而是採用一級稅制,即在港府的一級財政體制下,相應設置一級稅務機關。香港實行議會政體,稅法由立法部門的律政司制訂,作為全港稅務最高行政機關的稅務局負責執行稅法,但又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可以就稅收法規修改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而財政司對執法的具體工作不直接干預。稅務局按照法律的規定進行工作,並將征、管、查三種職責分開,形成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的征管機制。在香港,所有納稅人的資料檔案都是通過電腦系統管理,稅務人員與納稅人一般不直接接觸,往來一般通過書面形式。在征稅方式上規定了既方便納稅人納稅,又利於稅務當局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報稅、評稅、收稅、追稅制度。
我國中央稅、地方稅及共享稅的立法權都集中在中央,以保證中央政令統一,維護全國統一市場和企業平等競爭。作為全國最高稅務機關的國家稅務總局不僅擁有執法權,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授權立法權,它可以依法擬訂和執行國家的稅收法律、法令、法規,制定和執行實施細則及稅收行政規章,提議稅種的開征和停徵、稅目的增減、稅率的調整。大陸稅收實行分級征管,中央稅和共享稅由中央稅務機構負責徵收,共享稅中地方分享的部分由中央稅務機構直接劃入地方金庫,地方稅由地方稅務機構負責徵收。國家稅務系統實行國家稅務總局垂直管理的領導體系;地方稅務系統則實行地方政府和國家稅務總局雙重領導,但以地方政府為主的管理體制。實行分稅制,國稅局和地稅局各司其職,能保證中央和地方稅收及時充足地入庫,同時,也體現了稅收管理體制上「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
⑧ 香港每年賺幾個億的人挺多嗎他們都是靠什麼賺錢是不是所有國家都要在他那中轉站(停一下)!
香港是抄一個自由港,除了煙、烈酒和動力用的燃油(汽油、柴油等)之外,香港不對其他進口物品徵收關稅。香港的經濟素以自由貿易、低稅率和少政府幹預見稱。香港連續多年獲國際著名評級機構和組織評選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米爾頓•佛利民更視香港為自由經濟的典範。香港是亞太地區乃至國際的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地區貿易中心,擁有鄰近很多國家和地區是不可替代的優越地位
香港是國際的金融中心之一,金融機構和市場緊密聯系。政府的政策是維持和發展完善的法律架構、監管制度、基礎設施及行政體制,為參與市場的人士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維持金融及貨幣體系穩定,使香港能有效地與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競爭。香港地理位置優越,是連接北美洲與歐洲時差的橋梁,與內地和其他東南亞經濟體系聯系緊密,又與世界各地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網路,因此能夠成為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
⑨ 香港特區政府的財政收入的來源
香港是自由港,對進口貨物並無徵收關稅。
但有數類在香港使用的貨品,不論是從外地輸入或在本港製造,均須課稅。這些應課稅品是煙草、酒精濃度以量計多於30%的酒類、甲醇、飛機燃油、汽油以及輕質柴油。所有輸入、輸出、製造或儲存這些貨品的商號,均須領有牌照。
差餉 是政府根據評定的應課差餉租值,按一個百分率向房地產物業徵收的稅項。簡言之,應課差餉租值是預期物業每年可得的合理租值。應課差餉租值每年隨市面租金的變動作全面重估。現行的「差餉估價冊」由2011年4月1日起生效。
差餉徵收率由立法會議決訂定。現時的差餉徵收率為5%。
地租 是在新土地契約的批租年期內或無續期權的土地契約的續期年期內,向政府繳納的租金。這項租金每年按物業的應課差餉租值的3%徵收,並隨應課差餉租值的變動而調整。
博彩稅。
遺產稅是就身故者在本港遺下的財產徵收的稅項。自2006年2月11日開始,香港已取消遺產稅,在該天或之後去世的人士的遺產無須繳付遺產稅。
涉及不動產轉讓、租約及股份轉讓的各類文件,均須繳納定額或從價印花稅。在2010年11月20日或以後取得的住宅物業,如在取得後二十四個月內轉讓,轉讓交易須在從價印花稅之上另徵「額外印花稅」。
入息及利得稅根據《稅務條例》徵收。香港實行分類稅制, 納稅人按三種不同的入息來源的評稅繳付稅款。該三種入息來源分別為營業利潤、薪酬及物業收入。此外,個人可按個人入息課稅辦法,將從各來源所得的總入息合並課稅。
利得稅是向在本港經營行業、專業或業務而獲得於香港產生或得自香港的利潤的公司所徵收的稅項。法團以外人士的利潤按15%的稅率繳納利得稅,而法團的利潤則按16.5%的稅率繳納。應評稅利潤是按課稅年度內有關會計年度所賺的利潤評算。由法團支付的股息無須預扣稅款,而從法團收取的股息亦可獲豁免繳稅。
薪俸稅是就於香港產生或得自本港的入息徵收的稅項。薪俸稅按累進的稅率計算,減去扣除及免稅額後的入息,每四萬元的稅階分別徵收2%至17%不等的稅款,但稅款總額不得超過未減去免稅額前的入息的15%。
物 業 稅 是向本港土地業權人及樓宇業主徵收的稅項, 稅額是按租金收入減去20%的修葺及支出免稅額後,再以標准稅率15%計算。在本港營業的法團,其名下物業均獲豁免物業稅,但來自物業的利潤,則須繳納利得稅。
政府的其他收入來自汽車首次登記稅、飛機乘客離境稅、罰款、沒收及罰金、專利稅及特權稅、從物業、投資及土地交易所得的收益、償還墊款及捐贈款項,以及政府公用事業。此外,部分收入來自提供各類貨物與服務的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