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為什麼要打折是質量問題嗎
⑴ 為什麼現在衣服打折那麼厲害!質量應該沒有問題吧···
衣服打折,兩個原因,一個是換季打折,換季打折衣服款式過時,來年更是賣不出去,商家也專不可能積壓商品屬,一來堆積成本價高, 佔用庫房。二來,過時的衣服,第二年很難賣出去,最後連成本都賺不回來。 還有一個原因是競爭太大,買衣服的人多,賣衣服的人更多,供大於求,這個大家都知道商品價格也就會降低。但不管怎樣,商家一般是不會虧本的,很多打半折的也許就是成本價,或許更低!當然,你說的質量問題,其實不然,跟品牌有一定關系的,你想想,你買一雙nike的鞋或阿迪的鞋,跟什麼安踏之類的比,同樣是在打半折,但商品質量和款式肯定是不言而喻的!
⑵ 使用打折的商品時出現質量問題!該怎麼辦
像這種人來再怎樣投訴自都沒有用,也不指望他處理了,只要出口氣就好。
如果他說「一分錢一分貨,便宜的東西就這樣」,那你就用手指著他,臉面向另外一邊,譏諷的說「為什麼有些東西連一分錢都不值,但還是可以使用這么久呀,哎,這個東西質量就是好呀,也不知道是用什麼材料來做的,完全是打不死的蟑螂小強。」
⑶ 奶粉為什麼要打折是不是質量出了問題
我覺得一般打折的東西都是快到期但是還沒到期的商品,比如說還有幾個月那樣子;還有的就是想吸引人家的眼球,不過我覺得奶粉很少這樣宣傳的。 寶寶吃的東西還是認真點,最好到大型正規的實體店還是超市購買,對於打折的更要小心加小心
⑷ 促銷、打折的商品出現質量問題就可以不予退貨嗎
「促銷、打折的商品出現質量問題就可以不予退貨」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如果其出售的商品存在回質量問題答,就必須依法退貨。經營者對消費者從其處購買的商品,要保證能夠正常使用,這是基本的道理。因此《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規定,經營者必須保證售出商品的質量,如果售出的商品在一定期限內出現質量問題,應該無條件修理、更換或者退貨,即便是打折商品也不能例外。而《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第18條更是明確規定了零售商不得以促銷為由拒絕退換貨或者為消費者退貨設置障礙。
⑸ 打折商品的利與弊好處和壞處都說說
:打折商品大多質量無保證. 不過,打折商品是分類的,有質量打折,有淡季打折,有缺貨打折等等.如果是回淡季之答類的打折,沒有關系.商家是給予正常保修的. 主要還是得看商家的宣傳中,有沒有陷阱. 要提醒樓主的是:處理品不在"三包"范圍內.而打折品是可以享受三包的. 但,如果在發票等註明有質量問題,那麼同樣也是不享三包. 陷阱1:缺貨或停產.意味著你的商品壞了,將無處更換. 陷阱2:很多商家在開發票時,會把打折品寫成"處理品".
⑹ 商場促銷、打折的商品是不是都有質量問題
不一定是質量問題,有可能是尾貨或者庫存,商家需要及時變現,不能把資金全都變成貨品!所以要促銷!
⑺ 產品打折的原因有哪些如何預防
在打折狂潮中,商家借打折的名義招攬顧客,看似在「放血」,其實賺取利潤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現在,商品打折已成為一種「商業風氣」,正在整個商業系統內快速蔓延開來,很多商店都將打折視為招攬顧客的一種重要手段。不管大街小巷,你總是會看見商店的門口貼著 「大放血」、「大甩賣」以及「狂甩」等字樣,而且商店內還貼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恕不講價」。老闆還在一個勁地搖頭嘆氣,一副「失血過多」的樣子。在商場中,「買一送一」、「買五送二」等廣告也無處不見。很多商場都將一周年、三周年、八周年店慶作為「答謝新老客戶的關愛」的最佳時機。「全場商品一律6折」、「滿200送80」的口號也喊得很響。而原本僅有一天的「店慶」,卻被他們一開就是幾周甚至一兩個月。就如同一些小商店,天天都喊著「最後一天大甩賣」一樣,也不知到底哪天才是真正的最後期限。
總而言之,這種打折氛圍,讓人感覺自己是在一個充滿了「便宜」的世界中,好像只要你稍稍打開自己的口袋,就能將無窮的便宜帶回家一樣。不過,面對這么瘋狂的打折潮流,我們都該清醒冷靜地對待,別因貪小便宜而吃了大虧。
商家做生意就是為了賺錢,倘若他們真的這樣「大放血」,並且整天整月地「放血」,那麼,有哪個商家的體魄會這么「健壯」啊?
盡管我們必須承認,的確有一些商店,因為商品換季、生意轉行、清理庫存、建築拆遷和急需資金等很多原因而被迫降價甩賣商品,並且很多商品在打折之後,價格的確比原來要低了。可是,利用「薄利多銷」的手段來促銷的商家,依然占絕大多數。特別是那些「回報新老顧客」之類的「店慶」,這樣的目的就更明顯。他們就是借打折的名義招攬顧客,從而賺取利益的。
那麼,就讓我們來看一下商家打折的秘密吧。
大家都知道,一定數量的產品,無論你是生產1萬件還是僅生產1件,有些投資是必需的,例如廠房建築物與機器設備。而這些投資在短時間內是無法及時改變的。我們將這種短時間內在數量上無法改變的投資成本叫做「不變成本」。而另外一些投入比如勞動力,你若想生產1萬件,就多雇幾個工人,若僅想生產1件,那麼就少用幾個工人,這是隨時都可以改變數量的投資,叫做「可變成本」。不變成本與可變成本的總和,就是生產商品所需的總成本數。
倘若將一段時間內所生產出來的產品視為一個整體的話,那麼,將生產這些產品所消耗的成本(包括不變成本與可變成本)平均分攤到每件產品上,我們便可以大致知道每件產品里包含了多少可變成本與不變成本。因此就得到了「平均可變成本」與「平均不變成本」的概念,兩者的和又可以叫做「平均總成本」。而若是我們將廠家賣商品的價格視為其從每件商品中得到的收益,那我們就可以通過比較價格與上述幾方面的平均成本的大小關系,來判斷生產商願意生產商品的最高數量與願意銷售商品的最低價格。
第一種情況,商品價格高於平均總成本,說明生產商從每件商品中都能夠得到一定的利潤。而此利潤是去掉了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之後的超額利潤。因為生產是有利可圖的,而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預計商品價格會發生變化,因此生產商還會繼續生產,擴大商品的供給,來賺取更多的利潤。不過,隨著商品供給的不斷擴大,商品的價格會漸漸下滑。
第二種情況,商品價格比平均總成本低,可還是比平均可變成本(由於平均總成本大於平均可變成本,因此這種情況是存在的)高。此時,生產商的銷售收入已無法彌補耗費的全部成本了。不過,總收益除要補償工人工資和自己的勞動投入等可變成本以外,還有一部分剩餘用於彌補不變的機器與廠房的折舊成本。因為這些折舊成本是必然的,就算不生產商品也會發生折舊。因此,對於生產商而言,此時生產比不生產要好。因為生產了,起碼還有一些收入來彌補機器的折舊損失。因此,他就會繼續擴大生產。伴隨著商品供給的進一步擴大,商品的價格也會繼續下跌。
第三種情況,商品價格比商品生產中的可變成本低了。此時,商品的銷售收入連工人工資都不夠了,更別說彌補機器的折舊費用了。此時生產商就不會再生產了。
由此看見,生產商售出商品的最低價格是其生產該商品的平均可變成本。這也是其進一步生產的最低標准。若價格低於這個底線,生產商就會停止生產。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商場里的商品。不難理解,因為商場在到廠家進貨、討價還價的交易成本、運輸成本、環境布置、員工工資以及鋪面租金等很多方面多付出了成本,因此肯定就會將價格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即商場中的商品銷售的最低價格應當比生產該商品所需的可變成本高一些,唯有如此,商場才能夠得到收益。因此,我們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商場銷售商品也是有一個底價的。如果低於了這個底價,便會虧本。除非有在上面所說的商品換季、清理庫存、建築拆遷、急需資金和生意轉行等很多原因,不然商場是絕對不會做虧本生意的。因此,「為了答謝新老顧客」和「大放血」的說詞,是肯定不能夠盲目相信的。
事實上,正如上面所說的,因為種種特殊原因,商場被迫降價銷售商品,價格常常比實際造價還要低,那麼,消費者就會得到較實在的優惠。不過,就算在一般緊急的情況下,這樣的情況也不多見。因為,平時商品銷售的價格都要比實際成本高很多,而在比較緊急時只要將價格下調,調到高於可變成本一點點,消費者就已很滿足了,商品就容易賣出去,而且會比原來的銷量更大,這才是最常見的打折現象的真相。很多商場就是利用這種手段來吸引消費者,從而達到「薄利多銷」的效果,盡管在單件商品上的利潤減少了,可是銷量增多了,因此只要商品打折的程度合理,就完全可以在打折的情況下,得到比原來還要多的銷售收益。
⑻ 商品打折是質量不好嗎
打折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節假日促銷
二、反季特賣
三、斷碼斷號
四、新品上市
五、保質期即將結束
六、更新淘汰類產品
七、只是噱頭
⑼ 商場對商品打折是怎麼回事
北京一個商場工作人員內幕大揭密
一、先說返券
每次返券活動之前是我們最忙的時候了,要和各品牌洽談活動期間的價格損失承擔的問題,專業術語我就不多說了,有最直白的語言告訴大家吧,返券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別以為自己佔了大便宜!
舉例:100返50元,從表面看,是打5折,朋友們都瘋狂去購買,其實是打6.7折,花100元買150元的商品,自己算算打幾折?100返100,100返60,以此類推,根本沒有看上去那麼「美」。
商場並沒有損失,把壓力都給供應商了,讓供應商自己想辦法承擔損失,所以發現沒有,在有活動的時候好衣服要不就是沒有,收起來了,要不就不參加活動;或者拿出積壓的商品來賣,都是舊款!
二、打折
北京商場現在是競爭白熱化,不打折就沒有客流,所以每家商場每周必須有活動,我們商場更是必須天天有活動,都是逼著廠家打折,好品牌不參加,你拿人家沒折,得要人家撐門面嘛。倒霉的就是小品牌,老得參加活動,成本那麼高,那有那麼多利潤?
所以,他們就抬高價格,現在的衣服越賣越貴,其實有很多因素並不是質量提高了,而是因為「賠不起了」
大品牌是不會提高價格的,只會把好貨收起來。因為他們的商品在出廠的時候價簽是機打好的,隨商品掛出的,所以人工是難以修改的。小品牌就不一樣了,他們的商品上面沒有固定的機打價格,價簽是商場的商品手寫價簽可以隨意修改,而商品上只有成分含量的標識。
小品牌如果不用價格吸引人,那就沒有競爭力了,一些名不見經傳的牌子,也就是標價不規范的牌子,導購也是一些年齡大、外地的為住,他們就不象我們北京女孩沒有生活壓力,它們拚命賣貨,有時候能打起來!
就這樣,經過和經理的商議,給她們一個底價,比如:一件1800的大衣,經理說你最低賣1000,那麼賣多少就隨她們自己了。這些導購還經常藉此來自己賺差價,舉例:還是那件衣服,賣了1500,給經理報帳賣了1000,然後自己找個熟人冒充顧客,說退衣服,開好小票退出1500,然後再自己入一個1000,這樣把帳平了,自己還能賺到錢。
其實這些行為她們經理都知道,那有什麼辦法?又不能天天盯著她們,只能這樣了。我就捉到過幾個導購干這事,最嚴重的一個從一件12000的皮衣中做手腳,要獨吞6000,你們說利潤多大?那還是義大利的牌子呢!
《中經BP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