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的油價那麼便宜是因為什麼
① 百公里9個油,以現在的油價跑滴滴劃算嗎
9個油就不劃算了,再去掉車輛磨損、保險費、保養費,最後就剩下個人工錢了。
② 滴滴車怎麼加油便宜
請打開滴滴司機端加油站,上面會顯示和滴滴合作的供應商,到加油站加油時告知使用滴滴付款,有相應的優惠活動會直接抵扣。
③ 那個滴滴快車價格為什麼這么便宜,那些司機都是傻子嗎,去一趟高鐵站20公里27塊錢哈哈真的很便宜。
怎麼說呢,現在推廣期,便宜點是為了讓大家都用,大家都用了就可以長久的剝削司機了,初期補貼一點不算什麼,計程車司機之前還有過罷工活動呢,可是,畢竟中國特色,這行業都是壟斷的,我也是醉了,不幹也沒辦法,只能被剝削,好諷刺,中國特色
④ 中國的油價為什麼這么便宜
國家給補貼!
--------------------------------------------
「漲價時與國際接軌、降價時講中國國情」,這話是針對國際油價一路下跌,國內油價卻遲遲不降說的,但挨批的石油石化企業也是一臉委屈:國際油價雖然降了,可國內油價還是比國際油價低得多啊,我們的煉油企業還是在虧損啊!
石油巨頭的抱怨肯定會招來一片罵聲,但某種程度上這的確是事實:汽油柴油等成品油,國內的價格都大大低於其他石油消費大國。讓我們比較一下上周北京和倫敦97號無鉛汽油的價格:北京是5.42元人民幣/升,倫敦0.9英鎊(合人民幣14元)。英國的油價與德法比荷意等歐盟國家相當。美國的油價大大低於歐盟,但也比中國高出20%左右。
按照常理,東西賣的便宜,企業的利潤就不應該很高。奇怪的是,國內石油公司的利潤率反而高過歐美同行,比如2005年中石油的利潤率是26.2%,埃克森美孚的利潤率只有10.6%。這一差距不可能用成本控制或技術先進等因素來解釋,僅舉一個指標,中石油的員工數量十倍於埃克森美孚,運營成本怎麼可能比後者低?
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種低價下的高利潤呢?奧秘之一是稅收,歐美石油公司要向政府交納高額稅賦,政府則將稅款用於公共服務。讓我們比較一下英國和中國燃油價格中的稅率,英國油價中稅的比例高達70%以上,而中國是30%左右。資源稅一項,中國公司每噸是14-30元人民幣,只有海外同行的幾十分之一(美國公司超過130美元/噸)。這些少交的稅款,就變成了國內石油巨頭的利潤。可以說,稅賦的差距是國內石油行業獲得暴利的決定性因素。
奧秘之二是國內公司可以用原油環節的利潤來彌補煉油環節的薄利或虧損。中石油中石化都是集勘探開采煉油銷售於一體的公司,各業務板塊間可以交叉補貼。成品油價格國內確實低於國外,但原油價格國內卻高於國外。比如8月份進口原油的到岸價摺合人民幣約4133元/噸,國內大慶原油價格則是4493元/噸。
國內石油巨頭的高利潤還得益於在行業中的壟斷地位,2000年左右中石油中石化曾經出現過曇花一現的競爭場面,雙方為了爭奪油站針鋒相對,各顯神通。但最近幾年他們視壟斷為正常,常常公開開會議論提價,制定行業准則,使得中國的石油市場幾乎成為中石油中石化系的天下。沒有競爭壓力,自然就沒有降價的壓力。
所以一方面是跟國際相比我們的油價低,有上漲空間,另一方面,就目前的油價而言中國的石油行業已經是暴利了,如果再漲價,豈不是推波助瀾?這一矛盾,只能通過資源價格改革和原油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來解決。中國目前的油價並非一個市場的產物,改革的方向,一方面要逐步讓市場來決定石油的價格,政府的調控手段應由直接定價轉向以稅收為主的間接調控。比如通過資源稅來調節中石油中石化這些公司的生產行為,促使他們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而醞釀已久的燃油稅應從需求方面調控廣大消費者的需求,減少非理性消費及浪費。
如果採用市場定價,中國油價的上漲將不可避免,因為中國石油儲量有限,石油消費卻高速增長,被人們寄予厚望的風能、太陽能在20年內又難以挑戰石油天然氣的能源消費主體地位。
面對如此前景,我們實在應當反省一下我們的生活方式。有過西方生活經驗的人都會感覺到,發達國家的富人和中國的富人生活狀態差不多,但中國的富人更具有炫耀性,對資源的消耗和浪費更厲害。發達國家的情況就有所不同,從油價這個方面來說,富人可以買車,但你要買很貴的油來繳稅,周一至周五進城還得交擁堵費,國家利用這筆稅費來治理環境,來讓窮人也能夠享受到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
所以,中國的油價到底是高是低,這並不是一個可以一言蔽之的問題
⑤ 滴滴打車,這么便宜是真的嗎
是的 新用戶有時候有券
⑥ 嘀嘀打車!為什麼那麼便宜,為什麼還給你補貼錢啊!誰知道它的商業戰略是什麼!就詳解
很大程度上已經不是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之間的競爭。創始人自己都不敢確認打車市場的規模是否有必要這么血淋淋無腦燒錢。而是幕後老闆(騰訊與阿里)之間競爭的第一戰!他們競爭的是用戶出口。兩家各自坐擁巨大的用戶入口,而主營業務(即時聊天和電商)各自已經完全佔領市場的絕對主導,並確保了市場的飽和狀態。雙方都做過攻擊性的測試,但結果淘寶把拍拍打的體無完膚,微信把來往殺的屁滾尿流。我想日後大家在主營領域不太有可能再越過雷池。而想要擴展領地那就必須從其他商業服務中做產業布局佔領消費出口。
電子支付領域一直都是支付寶佔領了絕對高地,萬萬沒想到過年出了微信紅包這個奇葩,本來一個沒被重視的小產品竟然撼動了支付寶的市場佔有率,馬雲也嚇得不輕,而馬化騰貌似從這個點看到了攻擊阿里的切入口。所以支付出口必定是兩大巨頭今年競爭的制高點。
兩位老大這點很好,就是說做就做絕不猶豫,嘀嘀打車與快的打車正好趕上了這個茬。2月以前就是雙方競爭的先驅戰場,2月以後隨著微信紅包的雞血效應,就在前幾天更是發起了第二輪砸錢戰爭。
這場仗非常重要,直接關繫到今後的產業布局、項目控股、甚至開放平台的競爭:中小企業與創業團隊到底應該選擇跟誰混?!這是一個示範,到底哪家對控股項目支持更大,不惜投入成本也要幫你完成理想。
另一方面用戶的消費出口競爭也到了白熱化,尤其是騰訊,相對阿里來說他的實體經濟出口相當薄弱,虛擬商品不是必要消費,而且都會有衰變期。第一輪的QQ空間,第二輪的端游都讓騰訊突然爆發。但如今不管是原有用戶的消費觀成長也好,行業領域的生命周期也好,總之都在降溫或者說是熱點轉移,誰都不知道下一個熱點是不是還在騰訊手裡。而阿里掌控的實體消費確永遠不會縮水,就算他自己不努力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這個漲幅也是必然的(除非碰到大型金融危機),因為這是必要性消費。近幾年他甚至霸佔了線下實體經濟的蛋糕,更在金融產業混蛋風生水起(要知道資本主義國家的崛起都是靠的金融衍生品,可想而知有多重要)。
所以縱觀這幾年騰訊有多麼叫好叫座叫人心叫體驗叫用戶基數,如果不考慮騰訊在金融產品上的翻盤機會,長期來看我還是更看好阿里。
紅包這個機會讓騰訊找到了發力點,而第一戰的出口就是打車。但這絕對不是唯一的一戰,今後會有更多的消費出口成為戰場。
其實雙方不要出現一邊倒,你來我往打的不可開交才是老百姓喜歡看到的,所以我是牆頭草誰出現劣勢了我就幫誰搖旗,原因你懂的。
而支撐這些商業行為的根本是什麼?金融!
⑦ 滴滴出行為什麼這么便宜
1;滴滴一般都是順程車,
2;滴滴不需要向公司交高額的稅款
⑧ 為什麼滴滴打車很便宜
超級便宜啦!人要知足!我八月份的時候,從蘇州黎里晚上7、8點鍾打滴滴去東台市達磊大酒店接人,導航253公里的路程,也就才64塊錢。我還以為自己看錯了怎麼這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