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商場怎麼演變的
百貨的市場定位不同,有的走高端路線,有的走低端路線
『貳』 百貨的發展歷史
百貨業發展歷史:
1852年,法國商人亞里斯泰德‧布西科( Boucicaut)在巴黎市中心開了一家店,希望在這個迅速富裕的城市中賺到一些錢。
1917年10月20日,中國第一家自建百貨大樓先施公司在上海南京路正式開業。當時由於到商場的人太多,整個南京路都堵塞了。先施公司不單純是一個購物的場所,開業當日,其附設的屋頂戲院、東亞旅館和豪華餐廳也開張,雜耍、寧波灘簧、紹興戲、京戲、變魔術的、吃點心的,一時間人山人海,甚至有人流連忘返,數日不歸。
2000年至2003年期間,百貨業一度陷入低谷,直到2004年下半年,銷售收入與毛利率才開始同步上升,並在此後幾年穩定、快速增長。專家也曾據此預測,百貨業又進入黃金發展周期。但是,受國際金融危機逐漸深入的影響,這一進程開始變得充滿變數。
2008年百貨企業的擴張並未因此減速:首先,一些外資百貨企業仍在搶灘中國市場。2008年8月1日,韓國樂天與銀泰百貨在北京王府井大街黃金地段聯手打造樂天銀泰百貨。這也是韓國樂天繼在北京市場上收購萬客隆進軍超市領域後在百貨業態上開出的首家店。
英國著名零售商瑪莎百貨的內地第一店於2008年10月在上海正式開業。上海門店由其全資擁有,占據南京西路863號的四層樓面,建築面積為4900平方米,是瑪莎百貨亞洲的最大門店。此外,日本永旺北京首店也於2008年10月正式開業。包括百盛、新世界等內外資百貨企業也都不同程度地加快開店速度。
內資百貨企業也爭相開店。北京王府井百貨在2008年上半年開出內蒙包頭第二店的基礎上,2009年也將開出北京大鍾寺店、太原店和蘭州店等新店。茂業、深圳佳華、天虹等企業都在擴張。由此可見,在上半年百貨業增長良好的情況下,百貨企業的開店計劃仍然按部就班,至少2008年沒有出現大的變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百貨也在電子商務中頻繁出現,電子商務中,賣百貨比較專業的b2c網站有哈妹網,c2c有淘寶網等。
隨著優質電商「競合拓市場」逐漸扭轉「燒錢換市場」的游戲規則,當當網和一號店,聯手合作,讓電商品類競爭從粗放擴張回歸到精細運營的軌道。在電商激烈競爭、行業以虧損換份額的背景下,兩大互駐品類均是盈利品類,雙方互駐後,將提升各自盈利能力。
『叄』 百貨業和超市20年來的變化
大型超市的發展現狀
用數字說明我國大型超市的發展與現狀
安盛管理 鮑強毅
1998年6月,國內貿易局出台了《關於零售業態的分類意見》,首次對我國零售業態進行了規范。它們是:百貨店、超級市場、便利店、專業店、專賣店、購物中心、大型綜合性超市和倉儲式商場等八類。
1999年上半年,國內貿易局連鎖商業辦公室和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對全國部分城市營業面積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進行一次調查,收到35個城市、146個店鋪的調查結果。
一、大型超市的結構情況
(一)、地區分布
店鋪最多城市依次是:上海、北京、武漢、深圳、天津、青島、石家莊、大原、大連。其中上海、北京、武漢、深圳、天津5個城市佔了48%,其他30個城市總和為52%。
全國近一半的大型超市集中在這5個城市,東部沿海城市多,中西部城市少,發展極不平衡。
(二)、地理位置:
大部分的店鋪開在市區,市區的店鋪佔76%。只有部分倉儲式商場開在郊區。這與國外大不一樣,國外的大型超市尤其是倉儲式商場基本建在郊外,主要原因是我國交通工具和消費習慣與國外不同所致。
(三)、經濟類型
黨的「十五大」後我國企業經濟類型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型超市企業也是如此,近幾年新成立的企業中,除國有獨資外其它經濟成分的比例有所增加,大型超市的經濟成份的比例。也在大幅增長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國際知名零售集團都陸續登陸我國,在中國版圖都可以看到的全球知名零售企業沃爾瑪(美國)、家樂福(法國)、麥德龍(德國)、萬客隆(荷蘭)、歐尚(法國)、伊騰洋華堂和佳世客(日本)的店鋪。近幾年,國外零售企業進入中國市場首選業態就是大型超市。
(四)、開業時間
90年代初,廣州的一家零售企業最先在廣州市開了一家叫廣客隆的店,標志著大型超市在我國開始。直到1995年前在全國只有十幾家店鋪。1995年後,隨著外貿的介入,大型超市開始發展起來,現在大部分店鋪都是1997年以後開業的,1998年開店速度加快。
(五)物業投資主體、投資方式及投資成本。
有60%的店鋪所有權歸經營者自己,其中新建和改造各佔一半。在新建和改造的資金使用上各店鋪不等,高達上億元,低至幾百萬元。另有40%以租貨的形式出現的。租貨的租金各地區、各企業、相差也很大,高、低相差著幾十倍。幅度在90—700元/平方米之間居多。北京、青島兩城市租金相對偏高。
(六)、組織形式
70%是連鎖經營,30%是單店運營。
(七)、經營規模
一個企業最多的店鋪有十幾家。一般3—6個店鋪居多。
(八)營業面積
店鋪營業面積在3000—6000平方米佔47%,6000—10000平方米佔24%,10000以上佔26%。
二、經營情況
(一)、商品結構
絕大部分的店鋪以食品、日用品、家電、服裝為主。百分之百店鋪都經營食品,食品的經營比例在40—70%之間。但經營生鮮食品的比例不高,占食品比例3——15%之間。
(二)、經營品種
經營品種在1萬種以上的店鋪佔74%,其中1—2萬之間的店鋪佔41%,2萬種以上佔33%。
(三)、銷售額
全年銷售額在1億元以下的店鋪佔30%,1億—5億之間佔40%,5億元以上佔10%。其中5億以上企業中,合資企業佔了66%。
(四)、每日客流量
每日平均客流量在4千人以下為40%,4千—1萬人之間為40%,1—2萬人次為12%,2萬以上為8%。
(五)、客單價
最高店鋪的平均客單價為260元,最低為13元,其中70元以上為17%,40—70元之間53%,40元以下為30%。
(六)、用工人數
用工人數在200人以下的佔20%;200—500人之間居多,佔52%;500—1000人之間佔21%,1000人以上佔4%。其中合資企業的用工人數集中在200—1000人之間,超過1000人的企業依次是:國有獨資,有限責任,股份制。
(七)、平均人效(銷售額/人•年)
最高266萬元,最低11.9萬元。146個店鋪的平均人效57.9萬元,各企業用工人數相差甚遠,人效相差也很大。
(八)、平均地效(銷售額/平方米•年)
據有關資料記載,家樂福1998年在中國(大陸)每平方米平均銷售額平均是5232美元(合人民幣:43427元)我國是家樂福在全球整個銷售中等水平,家樂福較高的是在本土法國,阿根廷、西班牙等。我國大型超市的平均地效為24296元,最高的店鋪為88900元(合資企業)最低的為5538 元。兩者之者相差較大,這種差別除地區間消費水平、店鋪規模差別外,很大一部分是經營管理的差別。1998年5000萬元以上連鎖企業中,平均地效最高的企業為10877元。最低的企業是4745元。
三、對大型超市發展的一些看法
通過以上數字可以看出中國大型超市的一個總體情況,大型超市為什麼在我國發展如此之快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零售的發展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隨著上游產業的發展而發展的。改革開放的十年來,物品的極大豐富、商品的供應需要雙方發生變化,由賣方市場轉入買方市場。這樣為「一站式」購物打下了基礎;二是消費者生活節奏的加快、消費心理的變化、目標顧客的細化為大型超市的發展提供了機遇。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家把購物時間集中在雙休日,那麼大型超市就為他們提供了「一次性」的便利;三是大型超市經營成本的降低也是快速發展的原因。設施簡潔、裝修簡單(與百貨店比)降低了企業的物業成本;大批量的采購降低了企業的采購成本;經營規模大,人員相對減少,自選自助服務降低了人工成本。總之,這些成本的降低,最終使商品價格降低,消售額增加,因而帶來利潤的提高;四是國外先進企業的介入、先進管理技術的導入帶動了大型超市的發展。中國零售業的開放是從1992年開始,當時主要是以百貨零售業的合資企業出現。1995年以後,國外企業尤其是歐美企業進來後,他們把好的管理經驗、新的觀念和技術帶到中國也帶動了中國大型超市的發展。深圳是我國最早開放零售業城市之一,當時沃而瑪進來時,當地不少企業感到有壓力,但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深圳萬佳無論在消費者的知名度還是消費者的滿意度等方面都與沃爾瑪不相上下。
隨著中國加入「WTO」,近兩年會有更大的發展。但是縱觀我國大型超市目前的狀況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大型超市物業投資太高。我國大型超市的物業60%是自選和改造,自建的費用高的驚人,有相當一部分店鋪物業投資在1億元左右,如果按年銷售2億元,利潤1%計算(200百萬/年),50年才能收回投資成本。經常聽到一些企業講,幾千萬用於建房、幾百萬用於購買設備、最後店建起來,設備購進來,商品擺進去,店是開業了,但由於後續資金支持不足導致供應商斷貨。相反國外企業在中國開店很少自建店鋪,大部分都是租貸或與物業主合作方式進行(有些中方的合作方就是房地產開發商),這樣既使社會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又緩解了資金的使用。企業可通過兼並、改造、合作、租貸方式減少物業投資成本和投資風險,並使資金能夠合理、均衡地分配使用;二是經營效果相差太大。從經營情況我們可以看出,除商品種類、數量、商品結構(大類)沒有太大的差別外。每個店鋪的銷售額、客流量、平均客單價、平均人均、平均地效相差太大,有的高達幾十倍。如果排除不同地區購物力水平的差別,既使是同一地區也是如此。如某一地區,平均地效最低為1.75萬元/平方米•年,最高的為 64.4萬元/平方米•年,相差37倍。平均人效也是如此,某一地區最高的人效為266萬元,最低的為21.8萬元,相差12倍。經營效果的提高是多方面的,但關鍵是加強全面科學管理。如果我們在用工上有一個合理的安排,降低人工直接成本和所帶來管理成本,經營效果將會有很大改觀。還應加強對零售業核心技術的管理(采購管理技術、店鋪營運管理技術、信息管理技術、防損管理技術、品類管理技術等)。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使企業的經營更加科學化、合理化。
連鎖經營網點布局
連鎖經營網點布局
連鎖經營高速發展的同時,許多企業忽視了市場容量和市場屬性對其的影響,造成連鎖店建設的盲目性與重復性。目前許多連鎖企業處於虧損的臨界點,有的企業甚至已面臨破產問題,這里固然有規模不夠大無法獲得規模效益的原因,但連鎖網點布局上的缺陷和不規范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如某市共有連鎖企業 30家,轄980個分銷點,其布局的不合理主要表現在:(1)在同一商圈內網點布設存在重復性,經營商品類似、經營規模相近;(2)距離過近,如在200 米長的街道兩邊,雷同的便利店、超市就有7家,加劇了企業之間的過度競爭;(3)與這種重復設點相反,有不少納入規劃的社區內尚沒有連鎖網點。對其中7家連鎖經營企業進行的深入調查表明,連鎖企業和向連鎖經營發展的企業已開始重視店址選擇問題,但這一重視表現為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認為選址是連鎖經營的關鍵,網點布局影響了日後的發展,因此對網點選擇較慎重,一般在進行商圈調查和市場分析後才作決定;另一種也認為選址很重要,但把每一家分店的選址孤立考慮,認為哪裡有開設條件(如有場地、在交通要道邊),就到哪裡設點。
連鎖經營分銷網點分布的商圈分析
1.商圈界定。所謂商圈,是指商店吸引顧客的地理區域,是商店的輻射范圍。商圈由核心商圈(顧客佔55~70%)、次級商圈(顧客占 15~20%)和邊緣商圈構成。商圈分析,是指對網點商圈的構成情況、特點、范圍以及引起商圈規模變化的因素,進行實地調查研究、分析劃定,為網點選址提供科學依據。
商圈分析的意義在於:(1)可獲知特定商圈內人口和社會經濟特徵,連鎖店可依此提供相應產品和服務;(2)若已在一定區域內設有分店,連鎖總部可判斷新店是否會與老店發生沖突;(3)可測算一定區域內分店設置的數目;(4)能准確識別市場地理位置上的特點;(5)掌握市場競爭、金融服務、交通運輸、商品配送、勞動力供給等情況。
2.商圈劃定。企業可通過售後服務登記、顧客意向征詢、用戶信息網路等形式搜集有關顧客的資料,對現有網點的覆蓋區域大小、形態和特徵作出較為准確的確定,進而劃定商圈。
網點布局研究的目的是科學確定新網點位置,因此首先要對准備開設的網點所在商圈加以劃定。劃定商圈的傳統方法是「雷利零售引力法則(Reilly's Law of Retail Gravitation)」。該法則通過確定一個位於兩區域間的無差異點,根據此點來確定商圈大小。該法則表明特定區域人口越多、消費規模越大、商業基礎越發達,對顧客的吸引力就越大,商圈也就越大,而處於無差別點上的消費者不論到哪裡購物利益均等。
「雷利零售引力法則」雖簡單易行,但沒有考慮交通時間和網點的集散顧客能力,且該法則並不是確定某一網點的商圈,而是確定某一區域的商圈。大衛•哈弗(David Huff)對此進行了修正,提出了哈弗模型來確定網點商圈。哈弗模型考慮到網點的營業面積、顧客的購物時間、顧客對距離的敏感程度等,經統計計算可得出消費者從不同距離到目標店購物的概率,根據企業的不同情況設立不同的概率標准,選擇一定概率下的距離劃定商圈范圍。但哈弗模型也有其缺點,概率值的確定較復雜,而且沒有考慮消費者對不同商店的偏好。
3.商圈分析內容。從單一網點來看,可將其商圈構造歸結為「點、線、面、流」四個方面,「點」即網點,「線」即網點可以輻射到的最遠距離,「面」即輻射的范圍,「流」即商圈的市場動態。商圈分析包括以下具體內容:
(1)人口規劃及特徵分析:人口總量和密度、年齡分布、平均教育水平、居住條件、總的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職業分布、人口變化趨勢、消費習慣等。
人口數量是衡量商圈內需求大小的重要參數。網點的顧客可分為:居住人口、工作人口、路過人口,這三部分人口的消費特點各有不同。了解商圈內不同顧客的年齡分布特點、教育水平、收入支配情況、職業分布,可使連鎖企業掌握消費者的惠顧傾向,安排設立適應這些惠顧傾向的連鎖分店,以得到最好的布局效益。另外根據商圈內居民的消費傾向和生活習慣可以預測特定商業行為對現有市場引力的大小。
(2)經濟狀況分析:主導產業、產業多角化程度、消除季節性經濟波動的自由度等。
企業需要掌握商圈內是否存在主導產業、是什麼產業以及會給商圈帶來什麼影響。若商圈內居民多從事與主導產業相關的工作,那麼該主導產業的前景就會直接影響商圈內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進而影響商圈的市場容量;如果商圈內產業多角化,則消費市場一般不會因某產業市場需求的變化而發生大的波動;如果商圈內居民從事的工作行業分散,則居民購買力總體水平的波動就不明顯,對連鎖店營業額影響相對也就較小。
(3)競爭狀況分析:現有競爭者的數目與規模、不同競爭者的優勢與弱勢、競爭的短期和長期變動趨勢、市場飽和程度等。除要注意競爭者外,還要掌握商圈內商店群的構成,衡量商業相對集中區里的各個網點的相容性。其評價工具是商店間顧客交換率。
(4)網點地址的可獲性分析:地域類型與數目、交通網路狀況、區位規劃限制等。開設連鎖分店時,一般首先需要分析商圈內有哪些商務區。通常商務區可分已規劃商務區和未規劃商務區,已規劃的商務區一般有區域規劃限制,而未經規劃的商務區通常有三種,見表1。
商圈內交通的順暢程度,公交車的路線安排、站位設置,道路過往限制等,均會影響客流量大小,此外稅收、執照、營業限制、勞動力保障等,也是影響網點生存的重要條件。
根據以上分析內容,連鎖企業可決定是否在商圈內設置分銷網點。
青島零售業的競爭是很激烈的,外資目前有沃爾瑪,家樂福,佳世客,麥德龍,百盛,大福源等等,當地的零售巨頭是利群,維客,還有濰坊中百,威海糖酒一些省內知名企業也在青島的即墨和膠南布好棋子.上面說的是綜合性賣場,專業賣場有國美,三聯,蘇寧,五星,大中,還有家居類的百安居,東方家園,可謂狼煙四起,而且近期一些外資大鱷已經或正在進入,到時競爭會更殘酷!
我要說的是超市這種零售業態.這是一個大吃小的年代,很多規模實力不夠的中小型超市可以說是在夾縫中求生存.與大商場比,自己有什麼競爭優勢?價格?品種?面積?好像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那麼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兒?
我上大學時,沒好好學,老師講的東西沒記住多少,但市場營銷學老師講的一句話印象挺深刻:豬往前拱,雞往後刨,各有各的活法.
不能與大超市比價格,這是我的第一個觀點,拼不起!大超市可以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青食餅干,花生油,奶類,生肉類,大米雞蛋衛生紙等等這些老百姓居家過日子的食品賺幾分幾毛錢,甚至賠錢賣,為什麼?第一個原因大家都知道,拉人氣,樹低價形象,帶動其他產品的銷售,比如雞蛋低於市價,你去買雞蛋,總不會排上幾分十幾分的隊買上限量每人三斤五斤的雞蛋回家吧?多少捎點別的吧?還有二,返利,這個原因很多人也知道,合同規定著,我一年賣一千件貨,每件返現金多少,賣一萬件返多少,超市即使平進平出,只要能做出量來,返利也相當可觀,當然有的是搭贈,比如五十送一,好的,我這五十件低價銷售,那一件可就是純利.還有三,這個也不是秘密,那就是大賣場的利潤來源與小超市不同,店大欺客這個詞現在不準確了,但店大就可以欺供應商.
想到我這里賣貨?可以,一萬塊錢進場費,幾個品種,四個?好,每個品種三百,以後增加品種一個還是三百啊!
過年了,交點兒節慶費吧,一千,店慶了,再交點兒吧,一千.
賣場搞了個大型活動,投入很大,你看我們投入這么大,拉動了你們廠家的銷售,結款扣三個點啊!
要上促銷員啊,一個月二百塊錢的管理費.
買個堆頭陳列,行,一月兩千,嫌多?你旁邊那個位置三千呢!!人家一下子交了半年,這是照顧你啊
大家看到了吧!
但小型超市行嗎?不行,就是靠這些品種賺錢的,也沒有與供應商討價還價的實力,所以可口在大賣場你賣兩塊二,我就賣兩塊五,怎麼了,到了飯店人家還要三塊五塊呢,到了高檔酒吧夜總會這些場合還十塊呢,愛喝不喝.
參考資料:http://bbs.chaoshiren.com.cn/
『肆』 百貨商場名字的來歷
百貨商場這個名詞來源於歷史傳說:
乾隆皇帝到江南私訪。這一天,他打扮成一個莊稼人,來到一個鎮上,街面上有買有賣,挺熱鬧,十字路口有家買賣,字型大小是「萬貨全」。乾隆看了,心想:好大的口氣!我倒要看看是不是萬貨全。於是就進了鋪子。鋪子里的貨是挺齊全,大的有箱子、櫃子,小的有扣子、簪子,吃的、用的、穿的、戴的都有。乾隆順著櫃台轉了兩遍,叫小伙計;「我買把糞杈子。」小伙計連忙拿了幾把糞杈子說:「老客,管挑管揀,」乾隆搖了搖頭,說,「我要的是金糞杈子,不是鐵的。」小伙計楞了,定了定神,才說:「老客,請等一下!」小伙計急忙跑到後櫃找掌櫃的,掌櫃的一聽有人買金糞杈子,連忙來到前櫃,點頭哈腰地說:「老客,糞杈子是揀糞用的,只能用鐵打,不能用金子。」乾隆說:「我就用金糞杈子揀糞。」
掌櫃的一想,不對,莊稼人還能用金糞杈子揀糞?再一打量這位老客,不像莊稼人。來者不善!他急忙賠笑說:「老客,這金糞杈子,小店裡確實沒有。」乾隆說:「你不是『萬貨全』嗎?」掌櫃的一下子明白了,叫小伙計趕快把招牌摘下來,又請這位老客給起個字型大小。乾隆說:「叫『百貨全』吧!」這家「萬貨全」就改成「百貨全」了。以後,掌櫃的聽到乾隆皇帝到江南私訪,來過他們這個小鎮,認定買金糞杈子的就是乾隆。他告訴子孫說:「買賣再大,貨再全,只能叫百貨全,口氣不能大了!」打那以後,商店只有叫百貨店的,沒有叫萬貨店的。
現在人們的衣食住行什麼都有的市場,就叫百貨市場。小到賣針線,大到家電商品和家居傢具,我們在百貨商業購物廣場能買到實用性的商品,個別有個性的沒有。或如果說你能有更好的進貨源找到也更好,總之百貨商場,是社區居民的好鄰居,只要是他們生活能用到的想吃到的東西都會有。
『伍』 超市是怎麼發展來的
據說世界上第一家超市於1952年首先在美國誕生。開張那天人們尚不知超市為何物,紛紛抱著好奇的心態前往光顧,並把逛超市作為一種時尚。但過不多久,人們逐漸嘗到了超市便利的甜頭,上超市購物又成為人們日常的一種需要。於是乎,超市像雨後春筍似地布遍世界各地。 智利是較早出現超市的拉美國家之一。1957年, 在聖地亞哥目前的老富人
PROVIDENCIA 和RICARDO LEON兩條大街的交匯處出現了智利首家超市"ALMAC", 這家所謂的超市,以現代人的目光看來, 只不過是一家店面既小商品也不豐富的原始超市而已。現而今,智利已有大小超市668家。其中佔地10000平方米左右的大超市有36家,建築總面積32.4萬平方米。首都大區佔了21家(LIDER 11家,JUMBO 5家,CARREFOUR 5家), 其他大區15家; 小於10000平方米的有632家,建築總面積80.88萬平方米。 首都大區佔有178家, 其他大區454家。 2002年超市銷售總額為43.44億美元, 為當年全國GDP的7%, 佔了全國零售額的60%。 像其他國家一樣,智利的超市業也經歷了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的演變、發展過程。具體說來,1960年至1070年間為演變期。在這時期,零星、單個的超市逐漸向合作、連鎖的方向發展,在首都聖地亞哥的一些超市還開始進行初步的改造。與此同時,在聖市出現了第一家大型超市-JUMB; 1980年-1990年為發展期,超市開始向各大區發展; 90年代為鞏固期。在這時期,智利超市業趁國家經濟發展之際,獲到巨大發展,超市年均增長 20.42%,實際增長10.86%(減去倒閉超市後的凈增長)。大型超市也隨之迅速增加,並且向阿根廷、秘魯、烏拉圭等周邊國家進軍。與此同時,各大區超市業的發展態勢也十分強勁; 進入21世紀後,智利的超市業方興未艾,一是每年都在增加投資建新店,2001年新增投資3億美元,2002年4.2億美元, 今年估計為2.5億美元。二是超市越建越大,為數不少的超市"巨無霸"正在聖地亞哥周圍拔起。現有超市的兼並風也在暗地裡進行著。因此,大超市在全國零售業中的佔有率正在逐年擴大:2002年為 72.11%, 今年首季增加到了74.78%,預計2003年超市實際增長率將為6%-7%。 像其他西方國家一樣,在拉美國家中超市正在占據越來越多的零售業市場。2002年,智利超市銷售佔全國零售額的比例高達59%(預計2003年將超過60%),與阿根廷並駕齊驅,居拉美各國之首,墨西哥次之,為49%,巴西和哥倫比亞位居第三,為46%。在激烈的競爭中,傳統的百貨商店正在逐年丟失市場份額:1994年,百貨商店和售貨亭佔全國零售業銷售總額的百分比還高達33%,到2002年已猛跌至22%。飯店、酒吧、冷飲店和食品店的銷售比例從1997年的14%降到了2002年的9%。只有葯店的銷售比例有所增長,從1997年佔6%提高到了2002年的10%。 智利很大一部分的超市、特別是大型超市的業主為外國跨國公司,D&S、LIDER、JUMBO、CARREFOUR等世界大型超市連鎖店集團在智各地均有分連鎖店,並且在智超市中占據了最大的市場份額。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隨著智利對外洽簽越來越多的自由貿易協定,將為這類超市集團在智業務創造更多的發展機會。 在消費習慣方面,79%的智利居民日常主要到超市進行采購。逛超市的主要是婦女,佔了60%,與其他地方一樣,往往問得多,實際購買的少。超市促銷產品特別受消費者光顧。越來越多的顧客喜歡用現金購買,用信用卡的正在減少,近年來用信用卡到超市購物的顧客人數減少了30%。智利人購物雖然也看重品牌,但更看重價格。在購買品牌商品時,大多專注一種自己喜歡和用慣了的品牌,很少有變動。 隨著對外交流的擴大,智利超市中進口貨也在逐年增多,15年前進口貨所佔比例僅為0.75%, 目前已增加到10%。 在智利超市的貨架上不乏中國商品,其中紡紡織品、服裝、五金、廚房用具、鞋類、箱包佔了很大份額。雖然大多商品為外國品牌的定牌貨,但令人高興的是,像"海爾"這樣的家電名牌產品已在近年進入智利超市和大百貨店。相信隨著我價廉質優的品牌商品越來越多地被智利人民所了解,將有更多的中國名牌商品出現在智利超市的貨架上。 補充: 超級市場產生於1930年的美國紐約,被稱為零售業的第三次革命。 1930年8月美國人邁克爾·庫侖(Michael Cullen)在美國紐約州開設了第一家超級市場--金庫侖聯合商店。當時,美國正處在經濟大危機時期,邁克爾·庫侖根據他幾十年食品經營經驗精確設計了低價策略,並首創商品品種別定價方法。它的超級市場平均毛利率只有9%,這和當時美國一般商店25-40%的毛利率相比是令人吃驚的。為了保證售價的低廉,必須做到進貨價格的低廉,只有大量進貨才能壓低進價,邁克爾·庫侖就以連鎖的方式開設分號,建立起保證大量進貨的銷售系統。它首創了自助式銷售方式,採取一次性集中結算。 20世紀30年代中期以後,超級市場這種零售組織形式由美國逐漸傳到了日本和歐洲。在我國,超級市場被引入於1978年,當時稱作自選商場。
記得採納哦
『陸』 百盛的發展歷史
2013
攀枝花百盛於2013年7月29日開業
百盛入駐山西省大同市,並於2013年7月12日15點正試開始試營業
在2013年5月13日重慶百盛百貨開幕。百盛在重慶已擁有3個百貨商場,而即將開業的百盛重慶財富購物中心店是百盛在重慶布局的第4個百貨商場,建築面積為28259平方米,這與百盛在重慶上一家門店開業已經相隔十年。
2012
濟南百盛開業,入駐濟南泉城路泰府廣場,成為百盛在中國的新一代旗艦店
2011
崑山百盛開業,入駐中茵世貿廣場,於2011年11月5日正式開業
六盤水百盛
上海天山百盛於2011年8月5日開業
2011年1月9日,百盛集團與南寧步行街第一個改造項目西南商都簽約,宣布入駐南寧步行街,包下西南商都2~6層的商鋪,打造一個4.3萬多平方米的時尚購物中心。百盛南區總經理李兵告訴記者,萬達百盛將把90%的品牌搬到西南商都百盛,萬達百盛則轉走高檔路線。
2010
紹興時尚百盛開業,是中國百盛第47家百貨商場,也是百盛入駐浙江省第一家時尚百貨店,於2010年5 月1日開業
四家新百貨店開業,總零售面積約105,000平方米
紹興百盛
北京太陽宮百盛
無錫新區百盛
合肥瑤海百盛
2010年12月27日中山·興中廣場與馬來西亞百盛百貨正式舉行簽約儀式,中山·興中廣場以「西珠三角首席濱江商業旗艦」為設計理念,大手筆、高起點塑造世界級都市商業地標,以頂級建築設計規劃及「LIFESTYLE MALL」高端商業定位在廣東省購物中心30強中榮獲「城市商業新地標」獎項。
2009
三家新百貨店開業,總零售面積約80,000平方米
常熟百盛
蘭州百盛
2008
石家莊百盛
三家新百貨店開業,總零售面積約43,500平方米
貴州金鳳凰百盛
上海莘庄百盛
貴州遵義百盛
完成收購鞍山百盛物業
完成收購西安長安百盛店之49%所有權
完成收購西安時代百盛店之49%所有權
完成收購天津百盛品牌管理店之100%所有權
完成收購南寧百盛品牌管理店之100%所有權
完成收購西安立豐百盛店之9%所有權
2007
完成收購南昌市江西K&M百貨店之100%所有權.三家新百貨店開業,總建築面積約65,000平方米。
2006
完成收購昆明兩家百盛品牌管理店鋪之100%擁有權。
2005
「百盛商業集團有限公司」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
2004
岳陽百盛開業(湖南首家也是中國地級市場成功的範例)
北京百盛開業十周年店慶. 百盛在中國擁有的百貨店達到30餘家。
2000
百盛在中國擁有的百貨店達到近20家。
1996
上海百盛開業。
1995
重慶萬友百盛廣場有限公司開業。
1994
百盛進入中國---第一家百貨店在北京開業。
『柒』 "百貨商場" 這個名詞來源於歷史傳說,提到的是哪位皇帝
就是乾隆~~ (傳說)乾隆皇帝到江南私訪。這一天,他打扮成一個莊稼人,來到一個鎮上,街面上有買有賣,挺熱鬧,十字路口有家買賣,字型大小是「萬貨全」。乾隆看了,心想:好大的口氣!我倒要看看是不是萬貨全。於是就進了鋪子。鋪子里的貨是挺齊全,大的有箱子、櫃子,小的有扣子、簪子,吃的、用的、穿的、戴的都有。乾隆順著櫃台轉了兩遍,叫小伙計;「我買把糞杈子。」小伙計連忙拿了幾把糞杈子說:「老客,管挑管揀,」乾隆搖了搖頭,說,「我要的是金糞杈子,不是鐵的。」小伙計楞了,定了定神,才說:「老客,請等一下!」小伙計急忙跑到後櫃找掌櫃的,掌櫃的一聽有人買金糞杈子,連忙來到前櫃,點頭哈腰地說:「老客,糞杈子是揀糞用的,只能用鐵打,不能用金子。」乾隆說:「我就用金糞杈子揀糞。」 掌櫃的一想,不對,莊稼人還能用金糞杈子揀糞?再一打量這位老客,不像莊稼人。來者不善!他急忙陪笑說:「老客,這金糞杈子,小店裡確實沒有。」乾隆說:「你不是『萬貨全』嗎?」掌櫃的一下子明白了,叫小伙計趕快把招牌摘下來,又請這位老客給起個字型大小。乾隆說:「叫『百貨全』吧!」這家「萬貨全」就改成「百貨全」了。以後,掌櫃的聽到乾隆皇帝到江南私訪,來過他們這個小鎮,認定買金糞杈子的就是乾隆。他告訴子孫說:「買賣再大,貨再全,只能叫百貨全,口氣不能大了!」 打那以後,商店只有叫百貨店的,沒有叫萬貨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