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莎百貨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A. 瑪莎百貨的發展狀況
瑪莎百貨在來100多年的經營源歷史中,對於產品的構成一直是隨著顧客的需求而不斷改進的,無論是服裝款式還是食品種類,顧客需要哪些商品,瑪莎百貨店的櫃台上都能及時出現。另外,在對包括網路營銷在內的新型銷售模式的探索上,瑪莎百貨也一直走在前面,這樣就能夠保證企業在市場變化過程中不被時代所淘汰。
自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瑪莎百貨和許多企業一樣在經營上遇到了一些困難,因此宣布關閉旗下27家店面,裁員近千人。但盡管如此,進入中國內地市場的瑪莎百貨負責人仍然表示,不但不會關閉其設在上海的分店,而且還會逐步加大在中國市場的投入———瑪莎百貨已經明確地意識到,在這一輪經濟危機當中,中國內地市場將成為全球商業巨鱷激烈爭奪的最後一塊陣地。
B. 百貨的發展歷史
百貨業發展歷史:
1852年,法國商人亞里斯泰德‧布西科( Boucicaut)在巴黎市中心開了一家店,希望在這個迅速富裕的城市中賺到一些錢。
1917年10月20日,中國第一家自建百貨大樓先施公司在上海南京路正式開業。當時由於到商場的人太多,整個南京路都堵塞了。先施公司不單純是一個購物的場所,開業當日,其附設的屋頂戲院、東亞旅館和豪華餐廳也開張,雜耍、寧波灘簧、紹興戲、京戲、變魔術的、吃點心的,一時間人山人海,甚至有人流連忘返,數日不歸。
2000年至2003年期間,百貨業一度陷入低谷,直到2004年下半年,銷售收入與毛利率才開始同步上升,並在此後幾年穩定、快速增長。專家也曾據此預測,百貨業又進入黃金發展周期。但是,受國際金融危機逐漸深入的影響,這一進程開始變得充滿變數。
2008年百貨企業的擴張並未因此減速:首先,一些外資百貨企業仍在搶灘中國市場。2008年8月1日,韓國樂天與銀泰百貨在北京王府井大街黃金地段聯手打造樂天銀泰百貨。這也是韓國樂天繼在北京市場上收購萬客隆進軍超市領域後在百貨業態上開出的首家店。
英國著名零售商瑪莎百貨的內地第一店於2008年10月在上海正式開業。上海門店由其全資擁有,占據南京西路863號的四層樓面,建築面積為4900平方米,是瑪莎百貨亞洲的最大門店。此外,日本永旺北京首店也於2008年10月正式開業。包括百盛、新世界等內外資百貨企業也都不同程度地加快開店速度。
內資百貨企業也爭相開店。北京王府井百貨在2008年上半年開出內蒙包頭第二店的基礎上,2009年也將開出北京大鍾寺店、太原店和蘭州店等新店。茂業、深圳佳華、天虹等企業都在擴張。由此可見,在上半年百貨業增長良好的情況下,百貨企業的開店計劃仍然按部就班,至少2008年沒有出現大的變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百貨也在電子商務中頻繁出現,電子商務中,賣百貨比較專業的b2c網站有哈妹網,c2c有淘寶網等。
隨著優質電商「競合拓市場」逐漸扭轉「燒錢換市場」的游戲規則,當當網和一號店,聯手合作,讓電商品類競爭從粗放擴張回歸到精細運營的軌道。在電商激烈競爭、行業以虧損換份額的背景下,兩大互駐品類均是盈利品類,雙方互駐後,將提升各自盈利能力。
C. 為什麼瑪莎百貨全面退出中國
隨著電商的崛起,不管是零售還是傳統商業,正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3月專24日,大潤發上海港澳店正式屬關門,這再次刺激著傳統商業從業者的神經。
此前,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發布的研報顯示,2011年至2015年,全國150家連鎖百貨企業麾下每年關閉停業的百貨門店數量分別是10家、15家、22家、40家和100家,關停數量呈逐年擴大趨勢。
D. 瑪莎百貨的公司簡介
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最初是1884年的一家「一元便利」店,直到1915年才發展成一家連鎖零售店。在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成立的幾十年間,它迅速成長壯大,連鎖商店已經擴展到世界各地。20世紀90年代,「關系經營」在西方興起,作為已經成功運用「關系經營」的企業,英國瑪莎百貨(Marks&Spencer) 成為研究的焦點。
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擁有「瑪莎」等自有品牌和眾多子品牌;集團目前擁有7.5萬多名員工,在英國開設有600多家門店,在全球40個地區設有275家分店。
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所有的貨品都是由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自己設計的就是與製造商一起設計的,然後將設計好的產品交給製造商,製造商按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提供的規格嚴密地進行生產,確保產品具有高級而穩定的品質。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有大量技術人員與製造商緊密合作,在選料、技術、品質控制、生產工藝等方面進行合作與監督。基於這種理念,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在同業中,越過了批發商這一環節,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時,與製造商的密切合作,加上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的市場調查與產品設計,最大程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實現了「 為目標顧客提供其有能力購買的高品質商品」這一目標。這種服務實現了從傳統的消極被動的服務到主動積極服務的轉變,首先沖破了百貨零售業的傳統,創新的經營理念使其在百貨連鎖同行中獨具特色。
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把「關系經營」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全方位構建:以企業與顧客的長期穩定關系為目標,以企業與供應商的合作關系為保證,以企業與員工的良好關系為支持,營造合作的氛圍,共同發展。重視員工與顧客是企業界早已認同的觀點,但是供應商的作用被長期忽視,甚至有的企業認為自己是供應商的「上帝」而百般刁難。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則不同,認為企業應與供應商「同謀共事」。
與供應商的關系是建立在誠信基礎之上,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鼎力協助建德公司的事例正反映了公司真誠的一面。建德公司原是一家麵包店,伊迪芙及其妹妹露芙接管後改為生產罩衫,成為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的供應商。30多年後,伊迪芙離開人世,露芙也卧床不起,而露芙年僅16歲的兒子又無力撐起家業。一般的企業是考慮換一家供應商,但是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覺得應該幫助曾經共同發展的合作者,答應露芙幫助她的兒子處理業務。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先是派出自己的貨品經理幫助管理,其後又貸款12萬英鎊參股建德公司。在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的真誠協助下,建德公司不但沒有倒閉,還成了一家擁有20個工廠的跨國企業。
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在2008年下半年進入中國上海的南京西路,開設第一家百貨公司。
E. 作為英國百貨連鎖成功的典範,你認為瑪莎有哪些成功的經驗
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簡稱:M&S) 是英國最大的跨國商業零售集團,亦是英國代表性企業之一,在英國零售商當中具有最高的盈利能力。如果以每平方英尺銷售額計算,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在倫敦的商店比世界上任何一家零售商店獲得的利潤都要多。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出口貨品數量也在英國零售商中居首。
瑪莎經營的商品80%都使用其在1928年創立的「聖米高」牌,該品牌也可以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沒有工廠的製造商」。雖然生產聖米高的廠商多達800餘家,但瑪莎卻從未在其中持有任何股份。該公司只是向製造商提出原材料、生產工藝和品質等方面的要求,同時還向製造商提供技術支援和管理咨詢等。由於製造商無需投入專門資金發展或推廣品牌,所以可以降低供貨價格,而零售商則因進貨價較低,又可以降低商品售價,從而大幅增加銷售量。據業內人士估計,自有品牌商品的價格一般比製造商品牌低15%以上,而利潤率卻能高達30%。除了聖米高,瑪莎百貨還經營著多個自有服裝品牌,包括Limited collection、AutographHE和per una。
從瑪莎百貨公司的發展歷程中不難發現,一直以來針對顧客的服務都是十分用心的。包括在店內開設咖啡屋為顧客提供物美價廉的餐飲———這項服務至今都還被眾多消費者所喜愛。在商品陳列方面,瑪莎百貨不斷嘗試新型陳列方式,並隨著來店顧客的構成,變化調整商品擺設位置,讓顧客接觸到商品,心理得到滿足。而在直接服務上,瑪莎要求銷售專員必須具有較高的品牌意識,為所有顧客提供貴賓級的服務,包括為顧客提供專業而客觀的意見等。同時,瑪莎對一部分顧客群實行會員制,瑪莎的銷售專員會及時以電話的形式向他們通報新品的上市,顧客記錄本上會有顧客多方面的資料,包括生日、服裝號碼、特殊偏好、結算賬戶等,同時每月會寄明信片和信函給那些高級顧客群,徵求他們的最新意見。
F. 瑪莎百貨的介紹
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簡稱:M&S) 是英國最大的跨國商業零售集團,亦是英國代表性專企業之一,在屬英國零售商當中具有最高的盈利能力。如果以每平方英尺銷售額計算,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在倫敦的商店比世界上任何一家零售商店獲得的利潤都要多。英國瑪莎百貨 (Marks&Spencer) 出口貨品數量也在英國零售商中居首。瑪莎百貨在本土開設了600家分店,遍布英國各個城市和地區,在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共開設了285家分店。2008年,瑪莎百貨在上海開設了中國大陸的第一家分店。
G. 瑪莎百貨營銷模式不當使其全面退出中國是怎麼回事
早前,瑪莎百貨宣布關掉中國內地市場所有10 家實體店,在總結這家公司為何敗走中國時,常見的分析就是快時尚的擠壓和電商對客流的掠奪。
瑪莎百貨自2008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以來持續虧損,最終決定退出中國市場。
對於馬莎百貨敗走申城的原因,業內專家分析說,在中國人的消費觀念里,對於品牌的認知比較看重,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主導了中國人的消費方向,購買商品時更傾向於品牌商品。「而馬莎百貨進入中國至今,一直照搬其在國外市場的自主品牌商業模式,希望通過自主的百貨品牌來覆蓋門店內的服裝、食品等品牌,但同時對於營銷和宣傳的缺失,使得中國消費者普遍不接受這一模式。」
上海中國市場研究集團相關人士就公開評價過馬莎百貨,其表示馬莎百貨提供了一個反面教材,「他們在租金過高地段開了規模極大的旗艦店;他們的商品價格居於中檔;他們的店鋪規模完全不對;通常,他們吸引的消費者是60歲的中國婦女或外國僑民。本來他們的目標客戶群是較年輕的婦女,然而實際上這個人群中幾乎沒人會在這里買東西。」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分析說,馬莎百貨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就經營不順,不斷關店,這有實體百貨店不好經營的原因,更多的則是水土不服。「價格高,知名度不大,時尚度不夠,這就導致了競爭力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