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查清朝百貨名稱
1. 清朝附貢生名錄在哪裡查詢
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內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容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貢生有幾種:每一年或兩三年由地方選送年資長久的廩生入國子監讀書的,稱為歲貢,由於大都挨次升貢,故有「挨貢」的俗語;逢國家慶典進貢的生員,稱為恩貢;每三年各省學政就本省生員擇優報送國子監的,稱為優貢,每十二年各省學政考選本省生員擇優報送中央參加朝考合格的,稱為拔貢;鄉試取人副榜直接送往國子監的,稱為副貢。
2. 清朝商業按地域不同形成的組織名稱叫什麼
清朝商業按照地域不同形成的組織名稱叫做商幫,比如說歷史上著名的徽商和晉商,就是安徽地區的商人和山西地區的商人所形成的組織,這些組織是帶有很明顯的地域性,也就是某一個地區的商人所形成的一個組織。
3. 怎麼查清朝的秀才名錄
去故宮博物院
4. 中國古代清朝機構大全名稱
清代中央抄機構
機構名襲稱 長官名 機構名稱 長官名
內閣 大學士、協辦大學士 大理寺 卿、少卿
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 管理大臣 翰林院 掌院學士
中書科 稽察科事內閣學士 詹事府 詹事、少詹事
軍機處 軍機大臣 太常寺 卿、少卿
內翻書房 管理大臣 光祿寺 卿、少卿
方略館 總裁 太僕寺 卿、少卿
吏部 尚書、左右侍郎 鴻臚寺 卿、少卿
戶部 尚書、左右侍郎 國子監 祭酒
禮部 尚書、左右侍郎 欽天監 監正、左右監副
樂部 典樂大臣 太醫院 院使、左右院判
兵部 尚書、左右侍郎 宗人府 宗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
刑部 尚書、左右侍郎 內務府 總管大臣
工部 尚書、左右侍郎 上駟院 卿
理藩院 尚書、左右侍郎 武備院 卿
都察院 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 奉宸苑 卿
通政使司 通政史、副史
雍正時設立軍機處
5. 我想知道哪兒能查詢到清朝的進士名錄,網站或書籍都行。謝謝
上海圖書館能查到
6. 「百貨商店」名字的由來
要說這乾隆,在中國歷史上那可是大大的有名啊。清高宗乾隆,全名愛新覺羅弘歷,是清世宗雍正的兒子,清仁宗嘉慶的老子,公元1736年登基為帝,年號乾隆,後世之人皆稱乾隆而不名弘歷。下面要說的,就是這位乾隆的故事。
乾隆在位60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三長的人。乾隆年間「歌舞昇平、國泰民安」,而乾隆呢,也是個「善體民意的好皇帝」,也好個微服私訪什麼的,這不,又出去溜達去了。
走著看著,看著走著,嗯?萬貨全,看字型大小是間雜貨鋪,可這名兒起的夠大呀,夠狂,心裡不爽!進去看看。乾隆一進門,門口一小伙計趕緊迎客,「來了您哪,爺,里邊兒請。」乾隆沒搭理他,在鋪子里看了看,裡面的商品雖沒有萬種,可也有幾百種了。「把你們掌櫃的叫來。」小伙計一聽,再看了看乾隆,叫掌櫃的去了。你想啊,身為一國之君,雖說是微服私訪,那衣料可全都是高級貨,迎客的小伙計那眼多毒啊,看穿著,看氣勢,非富即貴呀!一臉福相的掌櫃過來了,「這位爺,您需要點兒什麼呀?」乾隆用手中的扇子往門口的方向一指,「你的鋪子叫萬貨全?」「是。」「什麼都有?」「是。」「那給我來一個金耙子。」掌櫃的當時就蒙了,心裡話「哪有用金子做耙子的,再有錢也沒有用金子做耙子的呀,看來是成心找茬兒的。」可這話不能直說呀,自己剛才也說了「什麼都有。」人家要買耙子,耙子那也是雜貨,屬於營業范圍之內呀。掌櫃的開始冒汗了,這要是答對不好,今兒個這招牌可就砸了。「我這兒有竹耙子、鐵耙子,沒有金耙子。」「你不什麼都有嗎?還萬貨全,那萬字是隨便用的嗎?」清朝時期大興文字獄,清朝人都知道啊!掌櫃的一聽這話都哆嗦了,恨不得都要給乾隆跪下了,「那您老說叫什麼好啊?」乾隆一看掌櫃的都這樣了,原本也沒想把掌櫃的怎麼著,這氣兒啊也就順了。「你這兒雖沒有萬種商品,可百種總是有的,這樣吧,我給你的鋪子改個名兒,筆墨侍候。」乾隆啊,好寫個詩詞,題個字兒什麼的,這不,老毛病又犯了。掌櫃的趕緊讓人給擺好了,乾隆提起筆來刷刷刷刷,掏出印章往上一蓋,好了。掌櫃的湊到跟前一看,倆大字兒,百貨。再一看落款,掌櫃的當時就跪那兒了……
從此以後,凡是賣日雜的商店就都叫百貨商店了,御賜的名字也就這么流傳下來了。
7. 怎樣查找清朝官員名單
清史稿:http://guoxue..com/page/c7e5cab7b8e5/index.html
由於清朝後期捐納制度的泛濫,導致官多缺少,很多官員一輩子都沒有專上任過,所以想查找所屬有官員的名單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連四品以上的京官名單都沒法統計出來,但是要想查找某一位官員可以查閱《中國名臣傳》
8. 清朝檔案怎麼查
皇家檔案去皇史宬查。
內閣大庫,軍機處及各部院檔案,去設在故宮內的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查。
9. 清代票號
大概是道光初年天津日升昌顏料鋪的經理雷履泰,因為地方不靖,運現困難,乃用匯票清算遠地的賬目,起初似乎是在重慶、漢口、天津間,日升昌往來的商號試行成效甚著。第二步乃以天津日升昌顏料鋪為後盾,兼營匯票,替人匯兌。第三步在道光十一年(1831)北京日升昌顏料鋪改為日升昌票莊,專營匯兌。」
筆者以為,會票(匯票)在明末清初已經出現。顧炎武《日知錄》稱:「鈔法之興,因於前代,未以銀為幣,而患錢之重,乃立此法,唐憲宗之飛錢,即如今之會票也。」所謂「飛錢」,乃是異地取銀錢的一種匯兌方式,起源時間約在唐憲宗時。當時商業發達,錢幣攜帶不便,加之錢幣缺乏,各地方又禁錢出境,各地在京師的商人,便將售貨所得之錢,交付各道駐京的進奏院及各軍各使等機關,或交各地設有聯號的富商,由機關、商號發給半聯票券,另半聯寄往在各道有關機關、商號。商人回到本道後,合對票券取錢,此種票券即稱「飛錢」。看來明末清初也有類似「飛錢」的會票,開始寫作「會券」,後來寫成匯票,近人衛聚賢先生說:「匯票亦名會券。」(衛聚賢《山西票號史》)到乾隆時,還出現了期票形式,據《清高宗實錄》卷1068載: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一月,山西商人張鑾從新疆阿克蘇販運玉石到蘇州發賣,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四月初到達蘇州,共賣得銀128000餘兩,因犯禁被官府查禁,在船上「搜獲現銀僅二萬四千餘兩,其會票期票所開,亦止四萬六千餘兩」。(《清高宗實錄》卷1068,乾隆四十三年十月)由此可知,當時的會票制度已有了會票和期票之別。會票如前所述,是見票兌付的即期會票,期票則是簽發會票後約定若干時日後而兌付的長期會票。會票種類的發展,說明匯兌業務在當時已有相當發展。但是從顧炎武《日知錄》和這條史料所載,卻未說明已有專營匯兌業務的票號,在票號未出現前,由商號兼營匯兌業務是很正常的。那麼,究竟何時出現專營匯兌和存放款業的票號呢?前述明末清初說是以相傳為據,難以為憑。李華先生的康熙朝說,值得重視。但是從康熙到道光朝山西日升昌票號成立的近百年時間內,又難得見到有關票號活動的史料,有的只是有關會票的情況,而且《康熙南巡秘記》所載票號的具體活動較籠統。至於乾嘉說實為近人推測。道光初年說則史料比較豐富。在票號界對於日升昌票號為山西票號界鼻祖,一般沒有多少異議。而且是從日升昌票號成立以後,眾皆效尤,山西票號才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起來,最後成為金融界的重要力量。筆者以為,李華先生所說的康熙朝說,暫且可以存疑。而道光初年說則是從產生到發展,具有連帶性。所以,從山西票號作為專營匯兌業的形成和發展來看,山西票號在道光初年產生之說較為妥貼。關於日升昌票號,是由山西平遙達蒲村李氏開設。李氏原籍陝西漢中,元代仕官山西後,落戶達蒲。據說,李氏經營顏料鋪始於雍正年間。李氏在達蒲村沒有製作顏料的作坊,而是在山西平遙城西大街和北京崇文門外設有顏料商號。日升昌票號前身是李氏開辦的西裕成顏料庄,嘉慶後期總經理是雷履泰。當時,發生了白蓮教大起義,又因自然災荒不斷,社會很不安定。商號之間調運現銀靠鏢行保護,不僅費資費時,而且極不安全,雷氏就在所屬商號間以會票代替運現,後來就兼營起匯兌業務,並把西格成顏料庄改組為專營匯兌的日升昌票號。取名為日升昌,是票號有如旭日東升、繁榮昌盛之意。今平遙縣尚保存有日升昌當年的對聯:
日麗中天萬寶精華同耀彩
升臨福地八方輻輳獨居奇
關於日升昌的成立時間,可能在道光初年。據嘉慶二十四年(1819)北京前門外平遙顏料會館《重修仙翁廟碑記》捐銀商號名單中,有西裕成顏料庄捐銀 120兩,名列榜首。(李華《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重修仙翁廟碑記》,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但是到道光十八年(1838)北京前門外平遙顏料會館所立《顏料行會會館碑記》捐助銀兩商號名單中已無西裕成顏料庄,(李華《明清以來北京工商會館碑刻選編》,《顏料行會碑記》,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說明西裕成顏料庄此時已不復存在。嘉慶只有25年,也就是說西裕成顏料庄改組為日升昌票號只能發生在嘉慶二十四年(1819)之後,道光十八年(1838)之前。又據道光八年(1828)江蘇巡撫陶澍奏摺稱:蘇州為百貨聚集之區,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等地商人到蘇州販貨,銀達數百萬兩,「俱系會票往來」。(清檔,江蘇巡撫陶澍道光八年四月初八日奏摺)說明當時蘇州市場已有匯票流通,而且攜帶匯票者多為北方商人,可見北方已出現票號。再者,西裕成顏料庄總經理雷履泰生於乾隆三十五年(1770),在平遙縣文廟尚存道光二十四年(1844)所立之碑,碑文刻捐助者有「日升昌捐銀一百五十兩,雷履泰捐銀四十兩」。(衛聚賢《山西票號史》)可見,雷氏此時尚健在,但已是74歲了。而道光八年(1828)前雷氏正是50多歲,年富力強,閱歷深,此時由雷氏主持將西裕成顏料庄不失機宜改組為日升昌票號,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山西票號至遲在道光初年已經誕生。
10. 不知道哪裡能查清朝舉人或進士名錄
北京國子監,院內的石碑上都刻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