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百貨稱之為什麼
A. 古代為什麼把市場稱之為「虛所」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粵謂野市曰虛,市之所在,有人則滿,無人則虛。滿時少,虛時多,故曰版虛也,權虛即廛也。《周禮注》雲:廛,市中空地也,即虛也,地之虛處為廛,天之虛處為辰,辰亦曰躔,其義一也。葉石洞雲:昔者聖人日中為市,聚則盈,散則虛,今北名集,從聚也。南名虛,從散也。商征而市井之租不入於少府,或封君湯沐邑,自開阡陌,豈惟爰田,市亦非縣官矣。豪殖之徒,役財兼並,以武斷於鄉曲,恣睢圉奪,擅管山海之利。故先仁義,後爭奪,上教化,下貨賄。公利於人而惡其私於己,莫善於東莞之章村。章村有虛,為肆若干,或肆有常人,或肆有常人無常居。十日為三會,坐肆之租有常,負戴提挈貿於塗者無常,薄取之,歲入若干糹強。會民讀法,春秋賽祠,問高年,賓髦士,凶荒祈望,一歲經費皆取給焉。粵之虛,立法惟章村善。
這種叫法通常流傳於兩廣福建江西一帶
B. 誰知道古代的商店怎麼稱呼
鋪
鋪拼音:pū、 pù
釋義:
鋪pū(ㄆㄨ)
把東西散開放置,平擺:鋪開攤平專。鋪床。鋪墊(卧屬具;襯托,陪襯,寫作技巧之一)。鋪張。平鋪直敘。
鋪pù(ㄆㄨˋ)
1、商店:飯鋪。肉鋪。鋪面。
2、床:床鋪。搭鋪。卧鋪。
3、舊時的驛站:三十里鋪。
(2)古代百貨稱之為什麼擴展閱讀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鋪面[pù miàn]
商店的門面。
2、鋪子[pù zi]
設有門面出售商品的處所。
3、鋪戶[pù hù]
商店(多指較小的)。
4、店鋪[diàn pù]
各種商店、鋪子的統稱。
5、葯鋪[yào pù]
出售中葯的商店,主要按中醫葯方配葯,有的兼售西葯。
6、誕鋪[dàn pù]
鋪陳,展示。
7、鋪鋪[pù pù]
遍布。
8、商鋪[shāng pù]
商店。
9、鋪錦[pù jǐn]
鋪陳錦綉。
10、杠鋪[gàng pù]
杠房。如:這條街上有一個杠鋪,出租抬靈柩的杠棒。
11、紅鋪[hóng pù]
明代稱警衛皇城的哨所。
12、霞鋪[xiá pù]
如霞光四射。
鋪房[pù fáng]
指婚禮前一二日女方使人至婿家布置新房。舊俗結婚禮節之一。
C. 請問廣場在中國古代稱為什麼
我覺得應該是「台」。台就是現在廣場的雛形,但面積要小很多。我想到「台」版是因為想權起狄仁傑,狄仁傑的官職是「鳳閣鸞台平章事」,其實就是宰相。鳳閣是宮中一殿。鸞台是殿前一塊空地。
以上都是我的猜測,僅供參考。另貼一點資料:
中國古代城市缺乏公眾活動的廣場。只是在廟宇前有前庭,有的設有戲台,可以舉行廟會等公共活動。此外,很多小城鎮上還有進行商業活動的市場和碼頭、橋頭的集散性廣場。衙署前的前庭,不是供公眾活動使用,相反,還要求他們肅靜迴避。
D. 古代稱「數字」為什麼
關於年齡的稱謂,最常見的要數這五個: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從心。這五個稱謂分別指代30歲、40歲、50歲、60歲和70歲。具體出處是《論語為政》,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而這其中,「而立」又是最常被人引用的。大概因為30歲像是一道坎,對於一個人來說特別重要吧!除了這五個之外,還有一個「志學之年」,指的是15歲。
赤子、襁褓,都指未滿周歲的嬰兒。另外,有個成語叫「牙牙學語」,這里的「牙牙」,本身是指孩子開始學說話時候發出的聲音,後來就用「牙牙」表示一歲左右的孩子。
E. 在古代,「超市」「商店」被人們稱作什麼
一般都是叫「肆」或者「鋪」。
古代的是沒有像現在這種啥都有賣的大型超市的,古代的商鋪都是有錢人家開一個鋪子,專門只做某一種生意,例如裁縫鋪只做衣裳賣衣裳,糧食鋪只賣糧食,不會像現在這樣基本上生活百貨都有。古代的商店一般都是叫什麼鋪,做什麼的叫什麼鋪,還有的會叫做肆,例如賣紙墨筆硯的地方一般會叫書肆,也是古代對商店的一種叫法。
其實古代對於商店的叫法有很多,因為地區和方言什麼的不同也會有不一樣的叫法,「肆」和「鋪」是其中兩個比較常見的叫法,也是流傳的比較久的。
F. 古代賣雜貨地方叫什麼
如果是賣雜貨的,那應該就是叫雜貨鋪了,也叫百貨商店。在古代有的地方還稱作鋪子、堂、號等。
例如: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水中照見王者服冕》:「試往水北小清化內路某人鋪子內問之,合有此葯。
意思就是:嘗試著去往水北那個小清化路的一個人的鋪子里去問問,剛剛好有這種葯。
如果是一個通稱,「店鋪」、「商鋪」或者「商號」應該是比較合適的了。
(6)古代百貨稱之為什麼擴展閱讀:
雜貨鋪又稱百貨商店的由來:
要說這乾隆,在中國歷史上那可是大大的有名啊。清高宗乾隆,全名愛新覺羅弘歷,是清世宗雍正的兒子,清仁宗嘉慶的老子,公元1736年登基為帝,年號乾隆,後世之人皆稱乾隆而不名弘歷。下面要說的,就是這位乾隆的故事。
乾隆在位60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三長的人。乾隆年間「歌舞昇平、國泰民安」,而乾隆呢,也是個「善體民意的好皇帝」,也好個微服私訪什麼的,這不,又出去溜達去了。
走著看著,看著走著,嗯?萬貨全,看字型大小是間雜貨鋪,可這名兒起的夠大呀,夠狂,心裡不爽!進去看看。乾隆一進門,門口一小伙計趕緊迎客,「來了您哪,爺,里邊兒請。」乾隆沒搭理他,在鋪子里看了看,裡面的商品雖沒有萬種,可也有幾百種了。
「把你們掌櫃的叫來。」小伙計一聽,再看了看乾隆,叫掌櫃的去了。你想啊,身為一國之君,雖說是微服私訪,那衣料可全都是高級貨,迎客的小伙計那眼多毒啊,看穿著,看氣勢,非富即貴呀!一臉福相的掌櫃過來了,「這位爺,您需要點兒什麼呀?」乾隆用手中的扇子往門口的方向一指,「你的鋪子叫萬貨全?」
「是。」「什麼都有?」「是。」「那給我來一個金耙子。」掌櫃的當時就蒙了,心裡話「哪有用金子做耙子的,再有錢也沒有用金子做耙子的呀,看來是成心找茬兒的。」可這話不能直說呀,自己剛才也說了「什麼都有。」人家要買耙子,耙子那也是雜貨,屬於營業范圍之內呀。掌櫃的開始冒汗了,這要是答對不好,今兒個這招牌可就砸了。
「我這兒有竹耙子、鐵耙子,沒有金耙子。」「你不什麼都有嗎?還萬貨全,那萬字是隨便用的嗎?」清朝時期大興文字獄,清朝人都知道啊!掌櫃的一聽這話都哆嗦了,恨不得都要給乾隆跪下了,「那您老說叫什麼好啊?」乾隆一看掌櫃的都這樣了,原本也沒想把掌櫃的怎麼著,這氣兒啊也就順了。
「你這兒雖沒有萬種商品,可百種總是有的,這樣吧,我給你的鋪子改個名兒,筆墨侍候。」乾隆啊,好寫個詩詞,題個字兒什麼的,這不,老毛病又犯了。掌櫃的趕緊讓人給擺好了,乾隆提起筆來刷刷刷刷,掏出印章往上一蓋,好了。掌櫃的湊到跟前一看,倆大字兒,百貨。再一看落款,掌櫃的當時就跪那兒了……
從此以後,凡是賣日雜的商店就都叫百貨商店了,御賜的名字也就這么流傳下來了。
G. 運城市為什麼古時候叫鳳凰城
運城古為鹽販之澤,因鹽池之利而修築城堡,戰國秦昭襄王十一年(前304)。「齊、專韓、屬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這里的鹽氏也是城名,是以氏為名。漢代司鹽都尉設置於潞村,所以又名司鹽城。唐大歷年間(776——779),也曾經設治於潞村。不過,上述城堡規模都不大,以後都荒廢了。
元初,潞村尚是「彈丸一鄉鎮。」元太宗八年(1236),鹽運使姚行簡繪圖獻議後,始「芟莽夷榛」,立運司於潞村。至元年間(1264——1294)曾一度遷司於解州,後又遷回。延佑年間(1314—1320)潞村更名為聖惠鎮,其時雖尚無城垣,但在潞村已漸築有池神廟、學宮、譙樓和隸役處所。至正十六年(1356),那海德俊任鹽運使時始築城,當時初名鳳凰城,後因是鹽運司所在地,而名運城。此即運城興建之始。所以名稱經歷了稱鹽邑古城——潞村——聖惠鎮——鳳凰城——運城的變化。
清代著名詩人郭書俊也在其詩中提到鳳凰城的別稱——「居人艷說鳳凰城,百貨紛紜鬧市聲。向晚葡萄有酒熟,醉鄉有夢不分明。」運城因鹽勃興,成為天下稅賦源區。所以運城有「五方物產,即為運城物產」之稱。巨富雲集,遊客山人,駢肩接踵,室廬聯並,樓閣輝映,已十分繁榮。
H. 快遞這個行業其實古代就有,古代的快遞行業稱之為什麼
現在快遞已經滲入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特別喜歡在網上買一些東西,然後通過快遞郵寄到自己手上。商家也通過快遞,郵寄到顧客的手上。通過快遞,我們生活越來越方便了,生怕哪天沒了快遞我們生活應該怎麼辦。
比如說,唐朝就已經開始通過快遞運輸水果和水產了。大家都知道,水果成熟後沒幾天就容易爛掉,當時最出名的就是給楊貴妃送荔枝了。
不過,哪怕快遞行業如此發達,他服務的對象也最主要的還是皇家和達官貴人這些,非常的奢侈。
而且那個時候,他們也流行穿統一的服裝,也算是當時社會一個非常靚麗的風景線了吧。在南宋的時候,朝廷還會給他們派發春夏冬的新衣服。
I. 古代有毅力稱之為什麼
大智若愚或者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