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實踐自己希望秋之白華
A. 秋之白華的劇情簡介
1924年初,23歲的進步青年楊之華考入上海大學,這是一所國民黨和共產黨聯合創辦的新型大學,集中了國共兩黨的優秀分子和很多嚮往進步的青年學生,學校的教務主任就是她的義父邵力子,之華平時就住在義父的家裡,而丈夫和不到兩歲的女兒則留在了蕭山老家。
25歲的瞿秋白是上海大學社會學系的教授,也是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領導者之一,為了實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理想,他積極促進國共合作,參與國民黨一大的籌備,同時他在上海大學教授「社會學概論」,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瞿秋白把講台作為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點燃了青年學生的愛國熱血,之華也深受感動。
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了「一大」,孫中山先生提出新三民主義,共產黨集體參加國民黨,國共合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楊之華在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婦女部主任向警予的帶領下,在上海工人中開辦夜校,一面掃盲一面宣傳革命思想,工作非常積極,她在工人中交到了很多朋友,及時掌握了紗廠女工罷工的情況;她還積極參與黨發起的「五月一周」學生運動,在社會上宣傳進步思想,能和自己欽佩的老師瞿秋白一起工作,楊之華感到非常光榮,瞿秋白也很欣賞這個學生。
讓楊之華苦惱的是,丈夫對她的學業和事業都不支持,兩個人雖然感情尚在但生活的目標和態度卻越來越不一樣,之華很羨慕蔡和森與向警予的革命愛情。瞿秋白工作非常繁忙,而妻子王劍虹肺病卻日益嚴重,這讓他非常焦慮,限於當時的醫療條件,王劍虹終於不治,妻子的去世給瞿秋白帶來很大的打擊,國民黨右派對共產黨的攻擊也隨著工人運動農民運動的興起而加巨。年輕的共產黨人面臨嚴峻的考驗。
在紀念雙十節的大會上,學生的愛國熱情受到來自租界當局的打壓,學生黃仁被推下講台意外摔傷不治,這一事件在學生中引起巨大的憤慨,他們在黨的領導下,組織起來,更堅定地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最前線,楊之華作為共產黨員擔當起學生會的重要工作,她和瞿秋白之間的感情也在斗爭中成熟起來。
在同志們的理解和支持下,楊之華和瞿秋白決定面對這段感情,他們一起回到楊之華的家鄉蕭山,和楊之華的丈夫進行坦率的交談,三個人最終達成彼此的諒解,在上海的報紙上同時刊登了楊沈離婚,瞿楊結婚,沈瞿結為兄弟的啟示,一時成為新聞。
孫中山北上議事途徑上海,上海學生和市民3000多人到碼頭歡迎,支持革命,租界當局感到非常緊張,並決定拿上海大學開刀,當局搜查了上海大學,沒收了進步書籍,並貼出了對瞿秋白的通緝令,搜查了瞿秋白的住所,燒毀了他從蘇俄帶回的書籍。黨決定瞿秋白轉入地下,由楊之華單線聯系。生活變得緊張而不安,但兩個人依舊在享受著美好的愛情,依舊堅持為革命工作,在談到危險與死亡的時候,兩人都堅信革命者是不會被危險嚇倒,被死亡征服的。
1935年,瞿秋白被捕,他編造了身份,等待取保,楊之華此時在上海的工廠里做工,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得知瞿秋白被捕,她四處奔走,尋找鋪保,鋪保終於找到了,瞿秋白卻被叛徒出賣給國民黨,他大義凜然,堅持革命立場,對花樣翻新的勸降不與理睬。就在楊之華在上海想方設法努力營救的時候,蔣介石下令處決瞿秋白,瞿秋白高唱國際歌,從容就義,用生命實踐了自己的誓言與理想。楊之華化悲痛為力量,為革命事業繼續奮斗。
B. 秋之白華
《秋之白華》,這應該是我第一次在日記里推薦電影。
可以說在這樣一部電影面前,前陣看過的好幾部「高分」過億票房電影都變得黯然失色了起來。
電影講的是瞿秋白和楊之華的故事,一條線,簡單明了。
但是電影的精彩之處在於把那個時代的幾種社會現象進行了完美的詮釋。
學生和老師相愛了,一個還是有夫之婦。放在現在,足足可以拍40集連續劇。
劇中是如此呈現的:
「他知道我愛他嗎?」
「他知道。」
「他喜歡我嗎?」
「他不敢。」
...片刻之後。
「亂不一定不好看」。
兩個人心裡都特別亂,顯而易見。但正如秋白所言,亂不一定不好看。秋白和之華的愛情,美好得讓人沉溺,舒服得不願醒來。
於是有了這樣的景象。
一幕——「我要回去和他離婚。」
「我跟你去。」
這種男人的勇氣與擔當,無怪他有如此成就。
詩情畫意的愛情里,難能可貴是責任和擔當。在旁邊婦女的碎言風語中,他依然是干凈明亮。
因此,在和之華的丈夫見面時,才能隻字化硝煙。
今朝兩相視,脈脈萬重心。如此敢愛之人,文字中的力量,感化著每一個見過它的人。
哪怕放在現在,也會引起轟動。標題黨一般會這樣寫「一女子回老家辦離婚,竟攜帶了一個男人...」
「女子和前夫離婚後,立刻結婚,丈夫和前夫竟然成了好朋友...」
放在電影里,卻覺得是那麼自然,一點也不覺得奇怪。
因為,它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呀。
十年相守不易,所幸彼此珍惜。瞿秋白有兩個細節的地方讓我很受感動,一是連夜制了一個印章【秋之白華】,另一個是一塊刻著「想給我的人生伴侶」的胸章。如此別致用心的結婚禮物,親手給女孩帶上,得是多有浪漫氣息的文豪才能設計出來的。
秋白之華,秋之白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漫長的國共斗爭中,這16個字,始終貫穿著故事線。
兩個人共同參加革命,當選中央委員,彼此陪伴,共同進步。互相鼓勵,相互信任。
偉大而堅定的革命家身後,陪伴著一個溫柔睿智的巾幗英雄。
終於到了分別的時刻,似乎是已經猜到了歸途,瞿秋白開始回憶友人就義的場景,兩人話別的時刻,也變得格外的鄭重。
我知道,也許他們的六次告別,每次都如同最後一次吧。因為時刻做好了犧牲的准備,也堅定著為理想信念不懈斗爭的信仰。
瞿秋白先生,文人中的戰士,戰士中的書生。
捨身赴死之時,淡然以對,抽著煙圈信步而來,鏡頭前泰然自若,安靜的唱著國際歌,緩緩坐在那片山頂的草地上,死如秋葉一般靜美。
戰士有壯烈,文人有風骨。瞿秋白先生的風骨,在23歲的竇驍身上,演繹得如此通透,令人驚艷。
最是感同身受的民國影片,與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