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白蓉txt閱讀
A. 《三體》讀書筆記(一)—— 人物創作的奧秘和因此聯想到的…
一個文學人物十分鍾的行為,可能是他十年生命的反映。——《三體2:黑暗森林》
當羅輯應白蓉的要求要在小說中創作一個他心中最美的女孩時,羅輯不得其法。總覺得筆下的女孩如一個提線的木偶,直到白蓉說出了開頭那句話。
這句話也點醒了我,讓我想起不知是哪裡看到的對偉大的小說的評價:你會在小說的字里行間里感受到作者對人物命運深深的悲憫和同情,即使是書中最惡的人,也都擁有作者一定程度的同情。接著就舉例了托爾斯泰和陀斯綏耶夫斯基的作品,稱只有這樣的小說才稱的上偉大。作家與作品互相產生有力的印證:這樣的作家人格一定是高尚的,文學功力一定是深厚的,因為他對虛構的人物都能傾注感情,可見其悲天憫人,可見其筆力老道。同時也只有偉大的作品中的人物才能收獲人們這樣的同情和喜愛。
是啊,即使在虛構的小說里,那些創作出來的人物也不是一個個紙片剪出的紙人,不是這個場景用完就要輕易丟掉的。不是你想讓他死就隨便死的。他是活生生的人,你必須從一開始就賦予他基因,從而賦予他生命,他的生命和你一樣真實,有喜怒哀樂,有命運的考驗,有人性的局限,有生死的藩籬。當你安排一個人物非正常死亡時,你是無所謂的覺得,你已經該死了,你就這么點戲份。還是在心底突然聽到他們的吶喊:為什麼我會以這樣的方式在這個時候死去?我想兩位文學巨匠會說:這是你的命運,你的性格,你的經歷,你的挫折,你的性格,你的美好等等共同決定的,是你自己選擇了這樣的路,這是你為你自己選擇的結局。其中一個似乎還真的說過:我很好奇我筆下的主人公接下來會遇到什麼樣的事情,我只是個觀察者,是他引著我。
小說中的人物,我們或許沒有精力去賦予他們每一個人都這樣細致的關愛,但是主人公必須要在細節方面充分的豐富和細化,他應該傾注著你大半的心血。你甚至要為他一個人而創作出他周圍接觸的所有人物和環境,來凸顯他,使他實實在在地像個擁有自主意志和生命的人。
感受一下《三體》原著的美感:
於是羅輯照著白蓉說的做了,完全拋開自己要寫的內容,去想像她的整個人生,想像她人生中的每一個細節。他想像她在媽媽的懷中吃奶,小嘴使勁吮著,發出滿意的唔唔聲;想像雨中漫步的她突然收起了傘,享受著和雨絲接觸的感覺;想像她追一個在地上滾的紅色氣球,追了一步就摔倒了,看著遠去的氣球哇哇大哭,完全沒有意識到她剛剛邁出的是人生的第一步;想像她上小學的第一天,孤獨地坐在陌生教室的第三排,從門口和窗檯上都看不到爸爸媽媽了,就在她要哭出來時,才發現鄰桌是幼兒園的同學,高興地叫起來;想像大學的第一個夜晚,她躺在宿舍的上鋪,看著路燈投在天花板上的樹影……
我被這段文字的美感所打動,一個你心愛的人物的創作,可以說就是你生命的一部分投影,你或許真的要拿自己的一點生命去換她的整個生命。人物是活的,等到細節足夠充實,她就有自己的生命和性格,你甚至不能強迫她去做你書中安排的這個或者那個情節,因為她不願意,因為這不是她能做的事情。這就是人物創作的奧秘。
發散聯想:從虛構人物聯想到自身。我們自己的命運不也是如此嗎?老天賦予了我們豐富的基因,就像作家賦予人物一些特性。這是先天的。從嬰兒不斷地成長,經歷,學習,我們可以給自己的生命添加材料,添加變數,我們的人生曲線變的復雜或依舊簡單。人生就像函數,有些人沒有自變數,一個「y=常數」就能代表。比如夭折的嬰兒,即使他有豐富多彩的基因,也沒有機會展現出來。有些人生活平淡,像一條有一定斜率的直線,易於預測,一眼望到老。這或許是低層次人們的局限或者徘徊的狀態,比如落後山區的人們,比如世界上還存在的原始部落。
這里我們不談隨時間增加y的增大這方面。可能有人認為這樣積累起來進步的也挺大,y的數值也很高,不是也很厲害嗎?我想利用一次函數表達的是那不易改變的、深層次的先天特質以及後天錯誤習得的思維習慣,尤其是妨礙我們追求幸福美好實現人生價值的東西。它就像一條直線般在沒有正確的糾正之下而顯得不可阻擋,不會出現本質的改變。
俗語中的「一歲看小,三歲看老」就表達了一定程度上這樣的涵義。這是基於我們在小時候「最是本來面目」的情況下所展示出了一些深層次的、後天不易改變的特質。它是如此強大,即使後天的學習與經驗在你的人生函數上添加了許多種類的數值,也不會對你的生命軌跡造成太大影響,如果你不能找到正確的方法的話。它來自哪裡,來自人類從原始人類進化到今天還保留的一些生存或者性格特質(比如對甜味的喜愛,我們的祖先知道甜的東西多數能提供你能量變得有體力今天我們知道那是因為生物課上學習認識了葡萄糖會提供能量。比如對蛇的恐懼。比如股市中的最後的集體瘋狂)。
如果是正面的特質,那自然很好,但如果是反面的特質呢?我們會聽到許許多多類似於「我就知道他早晚會這么做」的句式。
要真正改變,就要下極大的功夫,使自己的命運變成二次函數,三次函數,變成兩個自變數,三個自變數,引入新的方法,使自己的人生曲線變得豐富多彩。
李笑來老師每周講解的概念,就是屬於真正改變人生曲線的方法。一個正確的概念有多重要我們已經知道了,我們每個人都活在對客觀世界的主觀理解之中,將時間尺度拉長,那些在意識和潛意識中指引我們做選擇、做決定的概念或者說思維就會決定我們的人生方向,對客觀世界、對真實的生命造成實質性的結果。人生過程中多個事情累加之後,那個錯誤的思維如果沒有被調整就會在時間的作用下慢慢積累變大,最終在關鍵時刻給予宿命般的一擊,我認為這就是人們念念叨叨的宿命。例如:Y=x+3,如果你改變的只是常數,即使數字大的驚人,那依舊永遠都是一條直線,奔向結局。如果路途中間有一道坎,你就會陷進去,如果有一道牆,你就會撞上,如果有誘惑,你就會被停留。恐怕人生的象限上,到處都是這些密密麻麻的點。
如果引入的正確概念不夠多,形成的方法體系不完善,從而影響了最終的執行力和決策,一道坎難不住你,可能第十個坎依舊會絆倒你。那些負面的深層特質以及後天教育習得、自己錯誤總結、錯誤選擇的思維如果不被意識到,我們就會一錯再錯,次次吃虧,不長記性,還覺得自己已經十分努力,為什麼還是做不好,會自己主動選擇停止成長(給自己又添加了一個負面變數)。
一錯再錯,一疼再疼,確實令人沮喪,挫折感倍增。可是我們依舊會再出發。我想大自然的本意是想賦予我們不斷嘗試再出發的能力,從而我們才會「好了傷疤忘了疼」。如果一個人受到一次挫折就再也不敢做事,如果小孩學走路摔倒一次就再也不嘗試繼續行走,那真是沒救了。可幸的是,這樣的負面特質應該每一個人都沒有,老祖先已經替我們從基因里排除了。我們需要做到的僅僅是:最差也要做到不要次次疼在同樣的地方,資質稍微好點的做到這次疼了,下次換個地方疼,然後達到不疼,然後抓住那個讓你快樂的、有價值的東西。
更幸運的是,依舊很疼的人們,在這些這一次疼與下一次疼之間的間隙,我們可以找高人,找那些已經疼過的人、現在不疼的人學習,用心地學習,然後再去行動,畫出自己人生美麗的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