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践自己希望秋之白华
A. 秋之白华的剧情简介
1924年初,23岁的进步青年杨之华考入上海大学,这是一所国民党和共产党联合创办的新型大学,集中了国共两党的优秀分子和很多向往进步的青年学生,学校的教务主任就是她的义父邵力子,之华平时就住在义父的家里,而丈夫和不到两岁的女儿则留在了萧山老家。
25岁的瞿秋白是上海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者之一,为了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理想,他积极促进国共合作,参与国民党一大的筹备,同时他在上海大学教授“社会学概论”,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瞿秋白把讲台作为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点燃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血,之华也深受感动。
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一大”,孙中山先生提出新三民主义,共产党集体参加国民党,国共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杨之华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妇女部主任向警予的带领下,在上海工人中开办夜校,一面扫盲一面宣传革命思想,工作非常积极,她在工人中交到了很多朋友,及时掌握了纱厂女工罢工的情况;她还积极参与党发起的“五月一周”学生运动,在社会上宣传进步思想,能和自己钦佩的老师瞿秋白一起工作,杨之华感到非常光荣,瞿秋白也很欣赏这个学生。
让杨之华苦恼的是,丈夫对她的学业和事业都不支持,两个人虽然感情尚在但生活的目标和态度却越来越不一样,之华很羡慕蔡和森与向警予的革命爱情。瞿秋白工作非常繁忙,而妻子王剑虹肺病却日益严重,这让他非常焦虑,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王剑虹终于不治,妻子的去世给瞿秋白带来很大的打击,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的攻击也随着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兴起而加巨。年轻的共产党人面临严峻的考验。
在纪念双十节的大会上,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来自租界当局的打压,学生黄仁被推下讲台意外摔伤不治,这一事件在学生中引起巨大的愤慨,他们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更坚定地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最前线,杨之华作为共产党员担当起学生会的重要工作,她和瞿秋白之间的感情也在斗争中成熟起来。
在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下,杨之华和瞿秋白决定面对这段感情,他们一起回到杨之华的家乡萧山,和杨之华的丈夫进行坦率的交谈,三个人最终达成彼此的谅解,在上海的报纸上同时刊登了杨沈离婚,瞿杨结婚,沈瞿结为兄弟的启示,一时成为新闻。
孙中山北上议事途径上海,上海学生和市民3000多人到码头欢迎,支持革命,租界当局感到非常紧张,并决定拿上海大学开刀,当局搜查了上海大学,没收了进步书籍,并贴出了对瞿秋白的通缉令,搜查了瞿秋白的住所,烧毁了他从苏俄带回的书籍。党决定瞿秋白转入地下,由杨之华单线联系。生活变得紧张而不安,但两个人依旧在享受着美好的爱情,依旧坚持为革命工作,在谈到危险与死亡的时候,两人都坚信革命者是不会被危险吓倒,被死亡征服的。
1935年,瞿秋白被捕,他编造了身份,等待取保,杨之华此时在上海的工厂里做工,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得知瞿秋白被捕,她四处奔走,寻找铺保,铺保终于找到了,瞿秋白却被叛徒出卖给国民党,他大义凛然,坚持革命立场,对花样翻新的劝降不与理睬。就在杨之华在上海想方设法努力营救的时候,蒋介石下令处决瞿秋白,瞿秋白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用生命实践了自己的誓言与理想。杨之华化悲痛为力量,为革命事业继续奋斗。
B. 秋之白华
《秋之白华》,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在日记里推荐电影。
可以说在这样一部电影面前,前阵看过的好几部“高分”过亿票房电影都变得黯然失色了起来。
电影讲的是瞿秋白和杨之华的故事,一条线,简单明了。
但是电影的精彩之处在于把那个时代的几种社会现象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学生和老师相爱了,一个还是有夫之妇。放在现在,足足可以拍40集连续剧。
剧中是如此呈现的:
“他知道我爱他吗?”
“他知道。”
“他喜欢我吗?”
“他不敢。”
...片刻之后。
“乱不一定不好看”。
两个人心里都特别乱,显而易见。但正如秋白所言,乱不一定不好看。秋白和之华的爱情,美好得让人沉溺,舒服得不愿醒来。
于是有了这样的景象。
一幕——“我要回去和他离婚。”
“我跟你去。”
这种男人的勇气与担当,无怪他有如此成就。
诗情画意的爱情里,难能可贵是责任和担当。在旁边妇女的碎言风语中,他依然是干净明亮。
因此,在和之华的丈夫见面时,才能只字化硝烟。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如此敢爱之人,文字中的力量,感化着每一个见过它的人。
哪怕放在现在,也会引起轰动。标题党一般会这样写“一女子回老家办离婚,竟携带了一个男人...”
“女子和前夫离婚后,立刻结婚,丈夫和前夫竟然成了好朋友...”
放在电影里,却觉得是那么自然,一点也不觉得奇怪。
因为,它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呀。
十年相守不易,所幸彼此珍惜。瞿秋白有两个细节的地方让我很受感动,一是连夜制了一个印章【秋之白华】,另一个是一块刻着“想给我的人生伴侣”的胸章。如此别致用心的结婚礼物,亲手给女孩带上,得是多有浪漫气息的文豪才能设计出来的。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漫长的国共斗争中,这16个字,始终贯穿着故事线。
两个人共同参加革命,当选中央委员,彼此陪伴,共同进步。互相鼓励,相互信任。
伟大而坚定的革命家身后,陪伴着一个温柔睿智的巾帼英雄。
终于到了分别的时刻,似乎是已经猜到了归途,瞿秋白开始回忆友人就义的场景,两人话别的时刻,也变得格外的郑重。
我知道,也许他们的六次告别,每次都如同最后一次吧。因为时刻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也坚定着为理想信念不懈斗争的信仰。
瞿秋白先生,文人中的战士,战士中的书生。
舍身赴死之时,淡然以对,抽着烟圈信步而来,镜头前泰然自若,安静的唱着国际歌,缓缓坐在那片山顶的草地上,死如秋叶一般静美。
战士有壮烈,文人有风骨。瞿秋白先生的风骨,在23岁的窦骁身上,演绎得如此通透,令人惊艳。
最是感同身受的民国影片,与你共享。